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直
接投资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
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市场竞争、资源不足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是促使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
资的主要动因,并对这些动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必要性;动因;实证分析
一、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发展中国家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赶超战略,进行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根据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借鉴国际经验,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达到2000 美元,产业结构就应进行调整,把一些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转移至海外,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目前我国人均收入虽只有1000美元多一点,总体上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是由于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迅猛,部分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超过2000美元,我国已经具备对外输出资本的基本条件。
为了促进企业能够顺利“走出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2005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先后在12个省市进行境外投资审批改革试点,下放审批权,取消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并在部分省市实行2亿美元境外投资外汇额度的试点工作,以解决企业的用汇难问题。
从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的关系上看,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一种替代关系,但1980年代以来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实证研究却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互补关系。近1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和发展成绩斐然,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依存关系进一步加深。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35.7%,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一万亿美元,达到1154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2003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3位,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
[收稿日期] 2005- 11- 10
[作者简介] 胡朝晖( 1968- ) ,女,湖北武汉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
- 64 -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国际投资
了GDP的增速,使我国外贸依存度年年攀高:2002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51%,2003年为60%,2004年超过70%。而目前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是41%,其中发达国家是38%,发展中国家是51%。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把自己市场和贸易的发展命运寄托于贸易伙伴的力量,本身蕴藏着对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的潜在威胁。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到了由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对外贸易的阶段。
事实上,后发国家实行的“进口替代”与“引进外资”战略,其实质仍然是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所转移的落后产业,这对后发国家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提升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消除固有的产业级差。落后国家要想尽快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发展高级产业,必须打破现有的被动接受产业转移的格局,立足于本国的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大力发展“逆梯度型”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世界最新技术,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结构层次来看,我国通过积极引进外资并进行技术创新,大大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技术结构层次。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定的比较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能力和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能力大大增强,表现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上就是,我国不仅向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达国家等处于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国家投资,投资遍布139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泰国、俄罗斯、秘鲁、新西兰、南非、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按照国际资本输出的规律,各国吸收外国投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是1:1.44,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为1:0.43,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为1:0.26左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工业门类的齐全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的大量积累,我国对外投资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
二、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1.促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从我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许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一
方面是依赖于地方保护主义,另一方
面也得益于关税政策和非关税壁垒。随着关税的减让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残酷。这就要求我国企业必须随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根据市场需求,确立创新目标,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才能在深层市场上避开众多竞争者赢得胜利。事实上,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逐步放开,国内企业争夺出口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势必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投资体制自由化,2020年将全面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因此,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积累经验,拓展生存空间。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新贸易主义的抬头,近年来我国商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我国出口贸易持续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双边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我国已连续9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04年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调查59起,涉案金额14.3亿美元。因此,
我国企业应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样既可以带动相关技术、设备、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更好地利用经济集团内的各种优惠政策,形成较为稳固的海外市场。
2.摆脱国内日益紧张的资源约束资源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
济发展的基础要素,一旦
资源链条断裂或缺损,将在经济、政治、外交及社会稳定各方面产生一系列波动效应。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匀的大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预测,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据中国地质科学院《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报告预测: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天然气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为30亿吨,铜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