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分段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后上升并经除第七颈椎外的横突孔,自寰稚横突孔穿出,绕经寰推测块后方的推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人颅腔。
根据推动脉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可将其分为四段。
第一段(颈段):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前的部分,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为颈7横突、颈7和颈8脊神经的前支及交感神经于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二段(椎骨段):为穿经颈椎横突孔的部分。
该段椎动脉发出前根动脉后和根动脉穿行颈椎横突孔内侧至钩椎关节。
第三段(枕段):自寰椎横突孔穿出部至进入颅内的部分(枕下三角部分)。
当该段血管绕经寰椎侧块至推动脉沟即向前,于寰枕后膜外缘进人椎管,上升经枕大孔人颅。
第四段(颅内段):是推动脉进入颅腔的部分,穿过蛛网膜,在脑桥下缘左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形成动脉环,供应脑后部及脊髓血运。
椎动脉为左右两支,左侧常比右侧稍粗。
在影像学上,将椎动脉分为5段。
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V3(寰椎段)指从椎动脉V2段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到寰椎横突孔的一段;V4(枕骨大孔段)指自V3段上端开始,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V5(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
颈动脉分段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 C2:岩段;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脑动脉分段、分支、图解及供血区域
2. 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
3. Pontine branches of the basilar artery
4. 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5. Internal auditory artery
6. Vertebral artery
中央动脉 顶前动脉 顶后动脉 角回动脉 颞后动脉 颞前动脉
小脑支 脉络膜支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精品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前后位
1. 右椎动脉 3. 脊髓前动脉 5. 基底动脉 7. 脑桥外侧支 9. 大脑后动脉 11. 颈内动脉
2. 左椎动脉 4. 小脑后下动脉 6. 小脑前下动脉 8. 小脑上动脉 10. 后交通动脉
Anterior view
1a. nPtoesrtieorirovr iceewrebral artery
②V2(椎间孔段): 通过C6至C3横突孔, 经C2,出枢椎,通 过C1横突孔。
③V3(脊椎外)段: 自出C1并止于穿硬 脑膜处。
④V4(硬膜内段): 过枕骨大孔,在脑桥 及延髓交界处合成基 底动脉。
精品
A侧位
B前后位;
C颏顶位
1.V1 2.V2 3.V3 4.V4 5.枕骨髁
精品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
前后位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的解剖分段如下:
1. 颈椎段(V1):起始于第一颈椎(C1)后侧,经过第一颈
椎横突孔,向上穿过第一和第二颈椎(C1和C2)之间的椎间孔,进入头颅内。
2. 颈内段(V2):从第二颈椎(C2)的椎体后方穿入头颅内,一直到颈椎动脉与椎动脉汇合处,在此段路程中,椎动脉会参与形成椎-锁骨动脉弓(vertebro-basilar artery loop),与锁骨
下动脉相连。
3. 基底动脉分支段(V3):从椎动脉的汇合处出发,分为四
个主要的分支动脉:前结节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后
结节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PICA(致迷入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和AICA(前下小脑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 后循环动脉(V4):由基底动脉分支段向前延伸至大脑后部,其主要包括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和小脑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等分支。
以上是椎动脉主要的解剖分段,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医学上还会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段分类。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
后,沿延髓腹侧斜向内上,
V1
达延髓脑桥沟平面,与对
侧汇合呈基底动脉。
二、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颅内段造影分 段):
C1:后膝段,也叫终段。在后床突 前向前上走行至分叉部,形成凸向后 的弯曲。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 丛前动脉。 C2:交叉池段,也叫床突上段。在 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交叉池) 内,略呈水平后行。 C3:前膝段,也叫膝段。在前床突 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 膜。此段发出眼动脉。 C4: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沿蝶骨 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 C5:岩段,也叫颈动脉管段。在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 继而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 隔着硬脑分段:
V1:横突孔段。是在颈6-
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走行
的一段。
V2:横段。从枢椎横突孔
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V3:寰椎段。从V2外端弯
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枕骨大孔段。从V3上
端急弯,水平向内行一小
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
枕骨大孔。
V5:颅内段。入枕骨大孔
在侧位片上,C2、C3、C4三段形 成“C”形弯曲,即虹吸部,是动脉 硬化好发部位。
三、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分段: A1:水平段。起始后向前 内经视交叉背面折入大脑纵 裂,至前交通动脉。 A2:上行段。自前交通动 脉至胼胝体膝,向前上走行。 A3:膝段。与胼胝体膝的 弯曲一致。 A4:胼周段。位于胼胝体 沟内,也叫胼周动脉。 A5:终段。为楔前动脉。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 侧沟动脉组。
五、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段: P1:水平段。为水平向外 的一段。 P2:纵行段。是围绕中脑 上行的一段。 P3: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 颞支。 P4: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 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脑动脉分段分支与图解1
1. 丘脑穿动脉 3. PCA P2段 5. 顶枕动脉
前后位
2. PCA P1段 4. 颞下动脉 6. 距裂动脉
侧位:
1. PCA P1段 2. P2段
3. 颞前动脉
4. 颞后动脉
5. 穿支
6. 脉络膜后内动脉
7. 脉络膜后外动脉
8. 胼胝体压部动脉
9. 顶枕动脉 10. 距裂动脉
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
P1:交通前段 P2:环池段 P3:四叠体段 P4:距裂段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1. 基底动脉 2. 后交通动脉 3. PCA P1段 4. 穿支 5. P2段 6. 小脑上动脉 7. 基底动脉的脑桥支 8. 颞前动脉 9. 颞后动脉
延髓支 脊髓前动脉
内侧组 外侧组
迷路动脉 亦称内听动脉
眶额动脉, 亦称额底动 脉或眶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额极动脉
胼周动脉
胼缘动脉
楔前动脉
胼氏体动脉 亦称后胼周
动脉
半球支 蚓支
内侧支 外侧支 中间支
缘支
丘脑后穿支 脉络膜后内动脉 脉络膜后外动脉
后胼周动脉 皮质支
颞下前动脉 颞下后动脉
顶枕动脉 距状裂动脉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SCA的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System )
前后位
史上最全面的椎动脉解剖图谱(绘图 DSA 实体解剖)
史上最全面的椎动脉解剖图谱(绘图DSA实体解剖)
下图为椎动脉段的解剖图解。
椎动脉穿过C6至C3的横突孔上升。
在C2椎动脉转向外呈一倒“L”形弯曲。
走出C2时又上升走向Cl的横突孔。
自C1走出后,走向后内围绕寰枕关节,起初沿C1环后行,然后急剧向前上通过枕大孔入颅。
1.骨外(VI)段
2.横突孔(V2)段
3.椎外(V3)段
4.硬膜内(V4)段
5.枕骨髁的大概位置(虚线)B:前后位,C:颏顶位。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示小脑下后动脉(PICA)及其分支。
1.脊髄前及脊髓外侧段
2.PICA的尾袢
3.脊髓后段
4.扁桃体上段
5.半球分支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示脊髓前(小箭头)及脑膜后(大箭)VA分支。
小脑下后动脉(PICA)(白箭)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示椎动脉分出小脑下后动脉(PICA)(大黑箭)而终结。
注意脊髄前及后动脉(小箭)显影,同时扁桃体动脉(箭头)、蚓下动脒(双箭)及PICA半球(白箭)分支都同时显影。
椎动脉
检查步骤
CDFI或能量多普勒显像观察椎动脉从 V1~V3全程血流充盈状态及走形。 以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测V1、V2、V3血 流频谱及测量V1、V2的峰值及舒张末 期流速。
V1
V1
V1
颈段V1
V2
V2
V2
V2
V2
枕段V3
枕段V3
v3
V2段椎静脉
CDFI
低阻血流 频带较宽,收缩期频带下方无窗 收缩期血流速度19~98cm/s;平均 56cm/s 舒张期血流速度6~30cm/s;平均 17cm/s RI:0.62~0.75;平均0.69 Trattning等报道
椎动脉
椎动脉的解剖
起源于锁骨下动脉,于前斜角肌内侧 上行 穿行于第6~1颈椎横突孔 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 在延髓与脑桥交界处,双侧椎动脉合 并成基底动脉 1%~8%的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 颈内或颈外动脉
椎动脉的解剖
1、颈段或椎前段(V1段,起始部和近 侧段) 2、椎间段或横突段(V2段,椎间段) 3、枕段或寰椎段(V3段,位于寰椎的 部分,此段走行弯曲)
椎动脉显示率
左侧%
V1 起始段 近段侧 V2 V3 66.7 100 100 85.7 88.1 100 100 76.2
右侧%
椎动脉管腔内径
20~30岁 左侧 右侧 2.58~4.26 2.28~4.00
40~49岁 2.52~4.55 2.30~4.16
〉60岁 2.51~4.54 2转性,但多不 伴耳鸣、耳聋等周围性病变症状。 2、视力障碍:突然视力模糊或复视,同 侧视野缺损,或短暂失明(数分种) 3、头痛:为常见症状,较其他症状持久, 也可单独出现,以后枕部跳痛为特点,弯 腰用力时头痛加剧。 4、意识障碍:短暂性遗忘症,语言障碍 或意识朦胧状态等
浅谈颈部解剖之“椎动脉”
浅谈颈部解剖之“椎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所有颈椎病里症状最多、最复杂、最缠绵难愈的一个类型,因为椎动脉“走的路”那都不是常规路线……椎动脉一般来自锁骨下动脉,是该动脉的第一个分支。
椎动脉根据其行程位置可分为四段:第一段(颈部)自锁骨下动脉发出穿入颈椎横突孔以前的部分;第二段(椎骨部) 是内经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三段(枕部)是位于枕下三角的部分;第四段(颅内部)是进人颅腔的部分。
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大小不一致,左侧的椎动脉多较右侧者为大。
1.第一段(颈部):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内上行,故前斜角肌痉挛时亦可出现椎动脉受压迫。
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第7和第8颈神经前支、颈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颈下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神经丛。
故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极易合并发生,同时出现症状。
颈动脉进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每个人有些差别。
一般都自第6颈椎横突孔穿入,跨经上位的6个颈椎横突孔,但有的则在第7或第5、第4、第3颈椎横突孔穿人,可见,第一段椎动脉的长度及其毗邻并不恒定。
2.第二段(椎骨部):从进入颈椎横突孔到出横突孔,一般为C6~C1的高度,位于第2至第6颈神经前支的前方,周围有神经丛和静脉丛。
环椎的横突孔比C2~C6的横突孔更偏向两侧,C6~C3的横突孔方向是垂直向上的,C2的横突孔是斜向外上方,从而到达更外侧的C1横突孔,这就是正位上向侧方弯曲的原理。
下部颈椎的静脉丛形成独立的椎静脉。
由第6颈椎横突孔下方穿出后,接受颈深静脉,走向第一段椎动脉的前方,并与其交叉,最后流入无名静脉。
第二段椎动脉在上行中发出分支(椎间动脉)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分前支、后支和中间支,中间支又形成前、后根动脉,以营养脊髓及被膜。
颈椎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的前内方,该关节骨赘形成时,甚易压迫椎动脉,使其面斜、扭曲,造成管腔狭窄,严重时可以完全梗阻。
大脑动脉分段解剖图文
一、椎动脉
椎动脉分段:
V1:横突孔段。是在颈6-
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走行
的一段。
V2:横段。从枢椎横突孔
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V3:寰椎段。从V2外端弯
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
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枕骨大孔段。从V3上
端急弯,水平向内行一小
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
枕骨大孔。
V5:颅内段。入枕骨大孔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 侧沟动脉组。
五、大脑后动脉
大脑后动脉分段: P1:水平段。为水平向外 的一段。 P2:纵行段。是围绕中脑 上行的一段。 P3: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 颞支。 P4: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 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四、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段: M1:眶后段。从颈内动脉分出 后,水平向外行,长约3.0cm。 M2:岛叶段。在岛叶表面向后 上方走行。此段发出颞前动脉。 M3:外侧沟段。为从M2基部 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 分为小的眶额动脉和大侧额顶 升动脉。后者再分为中央沟、 中央前沟和中央后沟动脉,如 同蜡烛台样,故又称蜡台动脉。 M4:分叉段。为大脑中动脉分 出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 动脉处。 M5:为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 角回动脉。
后,沿延髓腹侧斜向内上,
V1
达延髓脑桥沟平面,与对
侧汇合呈基底动脉。
二、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分段(颅内段造影分 段):
C1:后膝段,也叫终段。在后床突 前向前上走行至分叉部,形成凸向后 的弯曲。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 丛前动脉。 C2:交叉池段,也叫床突上段。在 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下隙(交叉池) 内,略呈水平后行。 C3:前膝段,也叫膝段。在前床突 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 膜。此段发出眼动脉。 C4: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沿蝶骨 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 C5:岩段,也叫颈动脉管段。在颞 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 继而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 隔着硬脑膜与三叉神经节紧邻。
椎动脉解剖分段 -回复
椎动脉解剖分段-回复什么是椎动脉解剖分段,以及为什么这个概念对于医学和临床实践非常重要。
引言:椎动脉是供应大脑后部的重要血管之一。
正常的椎动脉解剖分段对于了解大脑供血的情况、诊断和治疗与椎动脉有关的疾病,以及预防并发症非常关键。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介绍椎动脉解剖分段,包括其定义、分段和与主要疾病相关的临床意义。
第一部分:椎动脉解剖分段的定义和重要性(200字)椎动脉解剖分段是指将椎动脉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
椎动脉解剖分段有助于医生了解椎动脉供应的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潜在的疾病和并发症。
第二部分:椎动脉解剖分段的细节(600字)椎动脉解剖分段一共分为四个部分:V1、V2、V3和V4。
这些分段从颈椎到颅内供血的不同区域。
- V1:V1分段是指椎动脉从其起始点在颈椎穿越椎体时的部分。
这个分段通常是最易受到颈椎椎体畸形或颈椎骨折等损伤的部位,因此,解剖分段的了解对于定位损伤非常重要。
- V2:V2分段是指椎动脉从颈椎进入颅内的部分。
这个分段包括了椎-基底吻合(the atlantoaxial junction)、寰枢融合(the atlanto-occipital Junction)以及枕骨上环大孔(the foramen magnum)。
该分段的病变包括椎-基底动脉和寰枢动脉畸形等,这些病变不仅可以引起颅内供血问题,还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缺陷。
- V3:V3分段是指椎动脉进入颅内后沿脑干外侧向上移行的部分。
这个分段具有血液供应脑干区域的重要作用,而对于脑干血供,了解其供应动脉是诊断和治疗一些脑干缺血的关键。
- V4:V4分段是指椎动脉进入大脑和小脑的分散分支的部分。
这个分段对于供应脑干和小脑非常重要。
在这个分段,椎动脉细分为薄而易受损的血管,如后交通动脉(th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和大脑后供血支(th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这些血管是脑干、小脑和一些脑区的血液供应的关键。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解剖分段摘要:1.椎动脉的概述2.椎动脉的分段3.各分段的特点4.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5.总结正文:【1.椎动脉的概述】椎动脉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为脑部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过颈椎和颅骨,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椎动脉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大脑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2.椎动脉的分段】椎动脉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颈椎段、胸椎段、腰椎段和骶椎段。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3.各分段的特点】颈椎段:颈椎段是椎动脉的起始部分,位于颈椎横突孔内。
它向上穿过颈椎,为大脑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颈椎段的特点是其直径较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
胸椎段:胸椎段位于胸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胸椎,为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胸椎段的特点是其走行方向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椎间盘和关节。
腰椎段:腰椎段位于腰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腰椎,为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腰椎段的特点是其直径较大,走行方向较为稳定。
骶椎段:骶椎段位于骶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骶椎,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骶椎段的特点是其走行方向较为平直,直径较小。
【4.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是提供脑部和脊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向上穿过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在大脑动脉环中,椎动脉与其他动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为大脑和脊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运转。
【5.总结】椎动脉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为脑部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分为颈椎段、胸椎段、腰椎段和骶椎段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
【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第2章神经血管和脊柱的应用解剖2.1 神经血管的应用解剖与功能定位2.1.3 椎-基底动脉系统2.1.3.1 椎动脉椎动脉(1)椎动脉分段椎动脉左右各一条,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上后部,一般在第6 颈椎进入横突孔,上行至第1颈椎横突孔并穿出绕过寰椎后弓,经枕骨大孔入颅,围绕延髓外部上行,于延髓脑桥沟处与对侧椎动脉吻合,汇合成基底动脉。
血管造影时,椎动脉分为四段:起始段(V1)、椎间孔段(V2)、椎外段(V3)和硬膜内段(V4)。
V1段:椎动脉起始部至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之前。
椎动脉正常起始于锁骨下动脉近段,可开口于上缘或腹背侧,因此血管造影时有时需要转动投照角度方能显示其开口部位。
V2段:自人第6颈椎横突孔至出第1颈椎横突孔。
V3段:出第1颈椎横突孔至穿过硬膜。
V4段:进入硬膜后,向前内经枕骨大孔入颅,至双侧椎动脉合并成基底动脉。
(2)椎动脉重要分支①脊髓支,5~6支,细小,经椎间孔至椎管内,随脊神经至脊髓及其被膜。
两侧脊髓支血管存在吻合,且与咽升动脉、甲状颈干等动脉分支间也有吻合。
②肌支,细小,供血给椎前肌、棘肌及横突孔间肌,是潜在的侧支血管吻合,与颈外动脉的枕支有吻合。
③脑膜支,1~2支,在椎动脉平枕骨大孔处发出,供血给颅后窝硬脑膜和小脑镰。
④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详见脊髓动脉解剂。
⑤延髓动脉,1~3支,多从延髓后外侧沟穿人延筒。
⑥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的最大分支,少数起源于基底动脉,左右各。
其发出点比脊城前动脉发出点为低,通常平橄榄核下端附近发出,向后外侧行于延髓与小脑扁桃体之间,行程弯曲。
供应延简背外侧面小脑后下面、小脑扁桃体以及深部的齿状核。
还发出脉络膜支组成第四脑室脉络丛。
近端闭塞时出现Wallenberg(瓦伦贝格)综合征。
血管造影图像显示,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发出后,在脑池内走行,称为池段,包括向后走行的延髓前段,绕延髓外侧后面并逐渐下降的延髓外侧段,在延髓后面急转向上至扁桃体上极的延髓后段,在扁桃体上极顶向下后外走行的扁桃体段。
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与临床
四、基底动脉的分支-小脑上动脉
小脑上动脉闭塞综合征(脑桥被盖外侧部综合征):闭塞后 梗死灶范围从小脑半球伸向结合臂,并波及脑桥头端被盖 外侧部及中脑尾端后外侧部,临床上表现为同侧小脑性共 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及对侧偏身(分离性)感觉障碍。 还有:
2、注视麻痹:注视瘫痪 侧;
3、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极轻;
4、单瘫不伴注视麻痹; 5、小脑性共济失调:对
侧;
脑桥短旋动脉 闭塞综合征
1、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 征):面(展)神经交 叉瘫,即同侧面神经展 神经周围性麻痹,病变 对侧舌下神经及肢体中 枢性偏瘫;
2、病变同侧小脑性共济 失调;
失 (2)(1)+同侧面神经展神经麻痹 (3)(2)+交叉性面瘫及三肢瘫 (4)双颜面感觉障碍 (5)病变对侧颜面感觉障碍
三、基底动脉
1、解剖走行
基底动脉由左右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 汇合而成,起点一般位于桥延沟中点,居 左右展神经之间,向上行于脑桥基底沟 中,其背侧面为脑桥基底,腹侧面与斜坡 平行,相距约2-3CM。基底动脉全长 3CM,至桥脚沟中点分为左右大脑后动 脉,该终点位于左右动眼神经根之间。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本症是指以基底动脉 尖端为中心的 2CM直径范围内 的五条血管交叉 的部位,即左右 大脑后动脉、左 右小脑上动脉和 基底动脉顶端, 形成一个“干”字。 血栓或栓塞致该 区域循环障碍即 为基底动脉尖综 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本征中为丘脑、 中脑、枕叶和 颞叶内侧发生 梗死,以视觉 障碍、动眼神 经损害及意识 行为异常为主 要表现。
椎动脉结构和功能
参与脑部代谢调节
椎动脉不仅为脑部提供血液供 应,还参与脑部代谢调节。
通过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椎 动脉支持脑细胞的代谢活动, 促进神经元生长和突触传递。
当脑部代谢需求增加时,椎动 脉通过扩张和增加血流来满足 需求,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定 。
包括运动疗法、按摩和理疗等,以帮助恢复椎动脉的通畅性和
改善血液循环。
药物治疗
02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以减轻症状、降低疾病进
展的风险或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
03
椎动脉疾病可能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提供心理支
持和心理咨询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
患者自我管理
定期监测病情
坚持适当锻炼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异 常及时就医。
椎动脉的调节功能
血压调节
椎动脉能够通过调节血流来维持血压的稳定,当血压升高时 ,椎动脉会扩张,血流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血流分布调节
椎动脉能够根据大脑不同区域的代谢需求来调节血流分布, 确保大脑各区域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椎动脉的代谢功能
营养物质代谢
椎动脉能够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心脏,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排泄。
椎动脉的走行
椎动脉穿过颈椎横突孔,沿着颈 椎侧方上行,经过枕骨大孔进入 颅内。
椎动脉的分支和分布
椎动脉的分支
椎动脉在颈椎及附近发出多个分支, 包括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延髓 后动脉等。
椎动脉的分布
椎动脉供应大脑后半球及部分脑干、 脊髓等重要结构。
椎动脉的毗邻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动脉分别起自锁骨下动脉,根 据椎动脉全程各部走行形态不同, 将椎动脉分为5段,前4段为颅外 段,第5段为颅内段。
V1段(横突孔段)是椎动脉在 第6颈椎至第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 的一段。
V2段(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 椎横突孔后,横行向外的一段。
V3段(寰椎段)指从枢椎外段 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 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指自椎动 脉V3段上端水平向内行一小段 后,再弯曲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 大孔的一段。
V5段(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 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上行与对侧 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 段椎动脉。
1.V1 2.V2 3.V3 4.V4 5.枕骨髁
V1段(横突孔段): 是椎动脉在第6-2颈椎横 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A侧位
B前后位;
C颏顶位
1.V1 2.V2 3.V3 4.V4 5.枕骨髁
ENDLeabharlann V2段(横段):指 椎动脉穿出枢 椎横突孔后, 横行向外的一 段。
V3段(寰椎 段):指从 枢椎外端弯 曲向上,再 垂直上行至 寰椎横突孔 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 指自椎动脉V3段上端水 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 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 大孔的一段。
V5段(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 后,斜向中线上行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 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椎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