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46)
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经典课件(共43张PPT)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第一部分:知识点归纳
一、科研起步的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 二、政府措施: (1)确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 (4)编制远景规划 “自力更生”、对外交流
中科院、 国家科委等 政府培养 归国“游子”、
《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 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 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 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 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 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 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材料二: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 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材料三: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 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 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美国和苏联。 两极格局。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 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 这样的差异? 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 主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共26张PPT)
选考要求: ①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 拓者 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 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
李四光(地质力学)
钱学森(空气动力学)
华罗庚(数学) 邓稼先(核物理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
钱学森
“我在美国待了20年, 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 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 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 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 事。”
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 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 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 受美国政府的审讯。他为 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 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的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
——1988年9月5日邓小 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 时的讲话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 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 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 充分认识。”
贡献,被誉为“中国导 弹之父”。
邓稼先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 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 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 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 献给祖国。”
为了祖国的强盛, 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 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 了轮船返回祖国。他默 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 上奋斗几十年,被誉为 “两弹元勋”。
1、主要成就:
第一号染色体基因测序图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
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
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 (共18张PPT)
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以上
材料不能说明( A )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开发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
同合作的精神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医学: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影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 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推进新课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新中国在科技发展有哪些侧重点?
(1)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以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的
教 尖端科学技术为侧重点。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师 (2)20世纪80年代以后侧重点是科技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 讲 以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技发展战略。这主要是适应国 解
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1988年9月12日邓小平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
推进新课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问 题 情 境
新时期我国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教 师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讲 (3)‚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 解 的相继实施。
推进新课 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⑴成立中国科学院(1949); ⑵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制定《十二年科 技发展远景规划》; 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自力更生的政策? ⑶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1958); ⑷欢迎知识分子归国; ⑸大力培养人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共49张PPT)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距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仅不到3年时间,而同样技术的发 展速度,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
1970年4月24 日,“长征— 1”号航天运载 火箭顺利地将 “东方红—1” 号人造地球卫 星送入太空轨 道。重量超过 苏美的第一颗 卫星
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 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昂首跨入了国际太空俱乐部。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聂海胜
神六
费俊龙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 于2008年9月25日21 ——9月28日17点37分 遨游太空。 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 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2013年“神十”实现太空授课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⑴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超 过欧日,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 和竞争力的国家 ⑵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生物工程
广东大亚湾 核电站
浙江秦山核电站
(2)空间技术:
通讯卫星
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
1990,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
长征运载火箭
中国首位航天员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 号载人飞船,于北京 时间2003年10月15日 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用“长征二号 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
]
了解历史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
(2)自16世纪后期起,中国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 (3)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经济和教育 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4)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 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1)以四大发明为标志,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精品教案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1.教学目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
近年我国科技进步重大新闻,媒体往往反复追踪播报,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
高二学生的分析能力已经达到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3重点难点评论重点: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4.教学过程:【导入】1.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2.思考: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领先世界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为什么?3.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4.新中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各有什么作用?5.取得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6.这些成就对我国有什么影响?7.教师总结以上问题,由此引入新课。
(出示PPT)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古代辉煌)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近代衰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新中国振兴)一、两弹一星1、原子弹师:鉴于此,在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两弹一星”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辛勤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两位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同学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是谁吗?(出示PPT)生:第一位“两弹元勋”邓稼先,第二位“导弹之父”钱学森。
师: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什么精神?生:科学家的爱国热情、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我牺牲和艰苦创新的精神二、航天成就(出示PPT)(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的战略决略;(2)2019年起,“神舟”号飞船四次无人飞行成功 ;(3)2019年起,我国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说课稿
1.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达尔文的进化论到现代分子生物学,从蒸汽机到计算机等。
2.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技;互联网、核能、航天技术等对全球化的推动作用。
2.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加强课堂组织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居里夫人等科学家在各自领域的重要发现和理论贡献。
4.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影响;
(2)掌握科学家们的主要贡献和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
5.定期举办科技小竞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和探究式学习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快速地掌握知识。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板书的整体布局分为三部分:左侧为时间线,中间为主要科技成就和科学家,右侧为科技成就的影响。
2.主要内容将包括: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重大科技成就、关键科学家、科技成果的影响等。
3.风格上,我将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进行区分,如时间线用蓝色,科技成就用绿色,科学家用红色,影响用黄色,以增强视觉效果。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五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共25张PPT)
聂海胜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 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 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 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 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 国家最高科技奖。
“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科技规划的作用 ⑴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⑵高新技术研究队伍逐步建立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1973) ⑵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
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长征一号
中华第一星—— “东方红—1”号卫星
“两弹一星” “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 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非常落后。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⑴成立中科院,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2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归国
(3)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 围内掀起了一个 向科学进军 的热潮。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东方魔稻”
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共34张PPT)
邓稼先决定亲自去找。…… 这位五十多岁的核科学家,一个人向着危险地区冲 上去了。邓稼先已将钚239对人体的伤害忘得一干二净。 终于,碎弹的主要部分被他找到了。高度的责任感使他 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 —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他立即放心了,他们 最担心的后果没有出现。
2、成就
➢原子反应堆 ➢原子弹(1964) ➢氢弹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 ➢结晶牛胰岛素 ➢杂交水稻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
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弹’”, 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 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 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 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 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 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 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 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 戈壁。
周恩来宣布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
当天,新华社播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府声明》,明确指出: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 为了防御,为了保卫 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 的威胁。中国在任何 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器,不对无核国家和 地区使用核武器。
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但当 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国锋 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光养 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里, 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就要 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 起:“美国不能再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 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 呢,还是害怕?”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共28张PPT[可修改版ppt]
(2)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对 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 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 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 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 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 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 修三53科学技术的 发展与成就课件共
28张PPT
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阅读下表:
思考: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4)1988年,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 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走向世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原因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1964年10月16日,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 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 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 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单薄空白学科的开辟者;知道 20 世纪六七十年月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的论断。
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在排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理解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图片直观感觉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领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和艰辛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学情剖析: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熟习,初中里接触过,平常在影视作品和课外书也多多少少认识一点,并且这课与我们平常生活悉悉有关,因此学生较感兴趣。
可是学生认识水平还很有限,缺少对历史问题的理性认识 ,因此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不可以只介绍科技成就 ,而要上涨到理论层次 , 更要联合时代的背景 ,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教课重难点:要点 :新中国科技成就。
要指引学生认识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获得的标记性成就及其在加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 :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要指引学生经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认识。
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理解。
教课过程:【导入】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视频)指引学生看一则对于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视频报道, 用最新的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联系自古以来中国的飞天梦,指引学生思虑视频中飞天梦的实现体现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导入本课内容。
【活动】自主整理科技成就依据表格中供给的时间,将表格中的成就一栏增补完好,经过表格整体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获得的科技成就。
指引学生将新中国科技发展区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与挫折。
第二阶段,改革与腾跃。
指引学生理解国家政治政策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讲解】一、起步与挫折【问题 1】从毛泽东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是如何的状况?科研基础 : 几乎一片空白【过渡】在这样的发展状况之下,周恩来提出我们一定追上这个世界先进科学水平。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课件: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共35张PPT)
走向世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原因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科技规划的实施 核技术
成就
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研究 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
学思之窗
猜一猜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 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 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 “中国导弹之父”。
香港市民庆祝我国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成功
月球基地
• 构想中的月球基地
1983年 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 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 1992年 11月19日 ,“银河— 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 过国家鉴定。 1997年 6月19日 ,“银河—Ⅲ” 并行巨型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 鉴定。 2002年中国研制运转速度可达每 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工作舱模型
10月12日上午9时,“神 舟六号”发射成功。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整装待发。
聂海胜
神六
费俊龙
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⑴ 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超过欧日, 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具有强大科技和竞争力的国家 ⑵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学思之窗
猜一猜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 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是一个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 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 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袁隆平 他是谁? ________
他学识广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科研与教学成果卓著。是我国 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他长期担任我国医学卫生部门的重要领导职 务,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建设竭心尽力,在我国科技界享 有崇高声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前后侧重点不同?
原因: 前:美国敌视、苏联威胁、美苏争霸和世界大战 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科技进步的作用?
加强国防提供和平坏境、综合国力和国际地 位、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振奋民族精神
观察右图,对其反映的事件评价 不正确的是
A.其主要目的是增强民族的凝 聚力
二、曲折
时间:文革期间 表现:
判断: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科技许多领域空白?
三、发展
1.主要措施:
(1)邓小平复出,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1978年和1985年会议召开;
(3)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4) 1988年,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1)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 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走向世界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原因 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科技规划的实施
2.成就
⑴核技术: 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 国家之一。
3.影响:
对巩固国防,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阶段
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特征
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 技
推行科技成果商品 化,科技与经济的 结合
思考: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提供前提和 保障 2.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 3.海外知识分子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
2001年,袁隆平获 得第一届国家最高科 技奖。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 蒙蒂·琼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 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古代:科技曾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 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开始停 滞。
近代: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 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 世界水平。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 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 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成功。我国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
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发射的第一颗 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 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有人提出:中国热爱和平,而研究核武器这 不是和我们的初衷相违背吗?何况如果那时把研 究核武器的财力物力用于发展经济,也许我们的 父辈不会那么穷。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
⑵空间技术:
1984年,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少数几个掌 握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并走向国际市场。
⑶运载火箭: 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 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⑷信息技术: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⑸生物工程: 推动国际基因组研究,建立自己的基因组大规 模测序的全套技术及科研队伍。
B.体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 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C.实践了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 术的战略决策
D.加强了中国的现代化国防能 力
“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
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
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
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
(1) 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 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对 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 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 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他 是一个真正的耕耘者。当他 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 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 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 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 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 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
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我在美国待了 20年,20年中,前三 四年是学习,后十几 年是工作。所有这一 切都在做准备,为了 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 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 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 父”。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成就
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阅读下表:
时间
中国在世界科 技中的比例
前6- 前1世
纪
50%
1-400 年
62%
401- 1000
年
1001- 1500年
15011900年
71% 58% 29%
思考: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邓稼先(1924—1986), 中国物理学家;1950年获美 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当年 回国。他是中国核武器理论 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是中国核试验在技术上的主 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 “两弹元勋”。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 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本课线索
科学技术的起步 曲折 发展 走向世界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薄弱。
2.政府措施: (1)确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技委
(3)壮大科研队伍
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4)编制远景规划 《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3. 起步时期的科技成就
1.背景
(1)建国初,美国敌视中国 (2)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3)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安定的环境社会主义 建设。……
2.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及对中国核威胁
(2)增强国防力量,提高国际地位
(3)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
(4)促进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 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 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 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
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
国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 防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科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技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探究1:建国初,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背景 有哪些?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