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作品解析
穿越曲径迷园——王澍作品解读

戏场
2
王澍常常把自己设计 建造的状态比拟为 造
现代理性宠坏了人们 告诉他们一切事物都有着
园 其实中国文人从 封神榜 中姜子牙的排兵布阵
清晰的内在逻辑 从生物到社会结构无不存在着从低
兰亭的 曲水流觞 赋诗行令 到明清文人诗画中藏 到高的进化线索 因此 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也习惯
头去尾的谜题 都与一种不惜犯难涉险的心智竞赛有 性地给人一种幻觉 即总可以找到一条从开端到高潮
与实践 并融入了建筑专业血液之中的东西 骨子 宫中设下的令人迷惘和沮丧的亦真亦假的指示路标
里暗伏着一个极端的特征 游戏状态的神迷 王澍对 类似某种复杂的智商测验 一次次地考验着探险者的
时代建筑 Time+Architecture 2002/5 4
3
4
5
记忆力与分辨力 类似的游戏状态也同样出现在顶层画廊 相对王1.3.4.5 王澍家源自 2. 王澍家园俯视图万方数据
一个人 他为自己提出描绘世界的重任 许多年 于一种心智层面上的游戏常常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过去了 他画满了一个空间 一个用想象的省份 王 王澍的写作则执着地传达着他对语词的着魔 并带
国 高山 海湾 船只 岛屿 鱼类 人家 农具 行 有罗兰 巴特那种让人迷失其中的强烈的个人风格
苏州文正学院图书馆是一个大尺度的公共建筑
在许多方面和画廊 王澍家园都不具有可比性 然而
这些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将它们与这种掷骰子
的游戏联系起来 王澍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都和
室内设计或多或少地有着关联 我猜想作为建筑专业
出身的王澍 一定不甘心只是在别人为他设定的空间
中搭搭布景 做些涂脂抹粉的脸面工作 此时一种可
同样 王澍虽然常常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写作,然 而他的文字与其说是在 解释 不如说是在 解读 差别在于自己在其中所扮的角色 解释 是权威的 理性的 却总是扼杀着可能性 而王澍则小心翼翼地
王澍作品解析

丌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叏胜。 如果亯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癿 廊道,佝会収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癿“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癿脚下,细心癿佝还会収现 长长癿插销,当佝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受有一番惊喜。二维癿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受一丧未知空间癿通道。 显然,设计帅对艺术空间癿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癿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癿知 视,是在时间癿向度上完成癿。 有亰说这些巨幅癿门象征着叕老 庖铺癿“门板”,此意象丌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叱悠久癿商丒文化 癿一种暧昧癿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弅癿览读,使这丧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丩富癿内涵。
主要作品-1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巫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幵巫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巫建成); ■杭州丨国美术孥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幵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幵巫拆毁); ■杭州斗乐桥亰防地道叔(1991,建成幵巫拆毁); ■丨国美术孥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觃划(1993,斱案); ■丨国美术孥院雕塑系馆(1993,斱案); ■丨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斱案); ■一丧退休建筑教帅癿住宅(1996-1999,斱案); ■自宅室内(1997,巫建成); ■浙江海宁陇默艺术工作室(1998,巫建成); ■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1998-2000,巫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巫建成)。 ■杭州墙门(雕塑)(2000年,巫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巫建成); ■杭州一分为二(雕塑)(2001年,巫建成);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巫建成);
荣获奖项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觅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孥文正孥院图乢馆项目荣获丨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觋奖。 2005年,丨国美术孥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丨国建筑艺术年鉴孥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癿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不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妻子是王澍在东南大孥读 乢时癿同孥,也是他“丒余建筑工作室”唯一癿合伙亰。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孥院釐奖。 2011年底,王澍叐聘哈佛大孥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觋教授,在哈佛大孥作题为“自 然形弅癿叒事不几何”癿演讲,其间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 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佝们真相!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国就是想发成美国!丨 国就是想发成美国!)。 2012年,荣获丐界建筑孥最高奖项普利兹兊奖[5],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癿丨国籍亰 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乊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癿华亰建筑帅,丐界第4年轻癿普 利茨兊获奖者。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一. 材料方面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
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
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
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
“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
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
」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
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
王澍部分作品评价ppt 3

中国建筑师王澍2012年2月28日 荣获2012年普利兹兊奖。作为全球 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这是普利兹兊奖 首次颁给中国建筑师。
讨论过去不现在乊间癿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癿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癿城 市化迚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叧应面向未来癿讨论。正 如所有伟大癿建筑一样,王澍癿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幵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叱 背景、永丌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癿建筑。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
”
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
作为三江文化长廊建设癿重要 组成部分,宁波美术馆也是国 内乃至国际上为数丌多癿拥有
码头癿江边美术馆。该馆总投
资1.2亿元,分大小展厅9个, 占地面积1.58万平斱米,建筑 面积2.31万平斱米,集收藏保 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艺 术交流、艺术教育、文化休闲 等功能于一体,是现代化、高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竹子癿幕墙 ,就地取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对传统癿运用幵丌拘泥,所有癿合院都丌 是闭合癿;在有癿院子里,王澍把面山癿一面彻底 打开,而在图书馆这处院落里,围合处会有一个
缺口,种上一棵树。王澍说,等树长大,学生们
会在树荫下看书。而在建筑癿内部,所有癿内部 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癿灯、屋顶癿 水泥质感、管道和线路癿裸露。 在象山建筑中,王澍最大癿突破,在于尺度。 中国传统合院尺度是很小癿,但王澍癿建筑尺度 观念即使在现代建筑里也是相当大胆癿。
对当下癿批判。把建筑看癿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癿。抱着平常心,真心
诚恳癿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丌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迚建筑里,开开心心癿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丌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癿今天。是先文化,再 建筑;而丌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乊概念。
王澍作品赏析

目录:1.王澍介绍2.作品介绍与分析3.王澍作品特点和个人理解与启发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
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3年,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13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1.象山校区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
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
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
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建筑学专业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一、王澍的建筑思想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
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
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
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
大师作品分析)

王澎将创作的双脚一只留在中国 传统之中,另一只则切实地踏在西 方现代的土壤上。
传统建筑的重新诠释的这种方式颇接近后 现代主义的某些手法,通过使用传统建筑符 号来强调建筑的文脉感,而对于现代主义思 想和文化则是实用性的吸收。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 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 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 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 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书写的节奏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中国最大规模的建筑实验场,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 造"的特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 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并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来自浙 江省拆房现场的旧建筑材料砖头、瓦片、石头的使用,体现了中国建 筑"循环建造"的特点,又是对当下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的回应。 地方主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营造
王澎将这种对诗意场所的塑造称为“ 营造’ 本身含有 配置、分类、 组织的意思和工匠 的建造并不分开,与书法家的书写一样,呈 现出编织的状态对相似与临近这类做法做持 续不断的推敲,最终达成结构事件和事件秩 序之间的统一。这样产生的作品会具有永久 的生命过学,我 说恰恰是因此,王澍才更懂西方的建筑,有 的人虽然在国外读了很多书,可只懂照本宣 科,跟着西方走。所以我觉得今天中国最懂 外国建筑的就是王澍,而最懂中国古代建筑 的也是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 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 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

解读王澍《死握手记》王澍获在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被中国乃至国际建筑学者所熟知,他在创作的建筑以及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学以及中国建筑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其《死握手记》中的论文内容也主要是折射当前中国社会、建筑教育和建筑师自身塑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从中对该现状引发建筑界发展的思考,其主要的思考内容,在他的死屋手记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本文就对王澍《死握手记》中的主要内容加以阐释,对其中的主要建筑理念进行解读,旨在能够全面了解该手记的主要的内涵,使中国建筑学者能从中有所领悟。
标签:王澍;死握手记;论文;建筑学阅读过王澍《死握手记》的人都有知道,该笔记是他在就读硕士答辩种,以《死握手记》这部著名的外国文献著作,将其对建筑学的认知进行的阐述,并以此对中国当前的建筑学进行严厉的批判。
不仅如此,王澍在答辩过程中,还将自己的答辩论文在答辩教室的全部肆意张贴,并妄加评论到,中国当前算得上为建筑师的人只有一个半人,一个是杨廷宝,而另外半个人是齐老师。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位老师和学者还是认为他的论文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是介于他的表现对齐老师以及中国的建筑学的不尊重,则没有当年给与其学位,直到第二年,他再次答辩后,才将其学位证书颁发于王澍。
但是,也正是王澍这一《死握手记》版的论文,给中国诸多建筑学者以及建筑相关的设计师带来震撼,并与其警醒的作用。
因此,本文就王澍《死握手记》版的论文内容进行解读,希望其中的部分见解能够给中国建筑学者以借鉴。
1、解读王澍与《死握手记》王澍是中国较为著名的建筑师,更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兼文人、工匠、哲学家、艺术家、建筑师于一体的著名学者。
首先,王澍生活中比较热爱书法和绘画,尤其是对中国的山水以及建筑图画有极深的感悟,在现实创作的作品中,也不乏的存在一定的山水以及人文色彩。
其次,王澍也被称为哲学家,主要通过《死握手记》中对中国建筑学的理解以及批判上可以得出。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
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
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
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
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
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
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
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
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
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
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
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
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
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
王澍作品介绍

文人筑客——王澍
12组
徐靖 周玉琪 张艳蓉
从经历看王澍
• 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 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 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 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 位; •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 究所,获硕士学位; • 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 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 • 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 普 里兹克建筑学奖 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 里兹克建筑学奖 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王 澍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王 澍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一期校园图书馆入口小广场
王 澍
一期教学楼内院
木窗细部
王 澍
二期实验中心大楼
实验中心大楼内部
窗子不仅仅是窗子, 窗子不仅仅是窗子,更是一种装饰
王 澍
山房局部
二期山房内观
宁波博物馆
《纽约时报》在报道王澍获奖的新闻中,配发的图片就是宁波博物馆 “建筑是有生命 年以后, 的,10年以后, 年以后 瓦爿墙上青苔满 布,屋顶的植物 郁郁葱葱, 郁郁葱葱,那时 的建筑才真正融 入了自然, 入了自然,美轮 美奂。 美奂。”王澍远 远望着宁波博物 馆,说着建筑的 生命力。 生命力。这是一 篇杂志上关于王 澍的专访时所采 写的一段话。 写的一段话。
王澍在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 时说: 瓦爿墙’ 时说:“使用 ‘瓦爿墙’, 大量使用回收材料, 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 中国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 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 体系,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 体系, 融入自然外, 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 对时间的保存, 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 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 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 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 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 条模板混凝土’ 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 新创造, 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 特色的植物, 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 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澍作品鉴赏

普通工人一起工作,探访最基础的建筑 建筑而其他人没有。
建造方式。这种性格也体现在后来的建
当然不可否认,即使在一
筑设计风格中,当大陆建筑界都附庸西 些人看来他的设计很符号化,
方的建筑潮流时,王澍选择赋予建筑传 但王澍仍然是尝试思考传统的
统的思想,带上传统的符号,虽然....... 先行者们中的一员,也许这方
除了直接开窗,也有用木制的错落的第二层表皮将 视线分割,室内室外的人透过这层表皮仿佛透过丛 林在观察对面。
另一处比较有趣的是建筑中的流线,比较经典案例是用室外的廊道将不同的楼层 平滑的连接起来,虽然是多层,但通过一条高低起伏的廊道,使得他们仿佛在一个 相接的平面上。同时又将杂乱开窗的立面隔断开,立面错落有致不致审美疲惫。
感觉真的只是带上了”符号“。虽然以文 面做的并不很好,但这确实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自居,附庸风雅的写一些逼格略高的 引领其他建筑师更多的关注传
文章,在建筑设计中也把自己包装成一 统,做有国人自己思想的建筑。
海 宁 少 海宁市少年宫,作为王澍1990年
的处女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东
年 西,明显的现代主义水泥盒子的风
首先从单体建筑的总体形式看,校区的内的建筑大多以方盒子作为基本元素,然后 形成完整或不完整,单个或多个“回”的形状,在其中围合出一个空间,就像传统建筑的 院落的形制。
立面的设计是象山校区的一个亮点,王澍在厚厚的水泥或者白墙上开小窗,就像 江南传统建筑的小窗一样,因为单个窗的面积小,于是在巨大的墙面上可以形成多种 多样的排列。
美院象山校区的座落地也有
大量的农田池塘,这与大多数中 国大学校区基地有共通之处,大 学校区规划的普遍做法是用填埋 或深挖的方法对基地进行改造以 达到形成人工景观的目的。然而 象山校区的规划却尽最大可能维 持了建造地的原样,大量的农田 与池塘都被保存下来了,而且池 塘边的苇草也保持了原样,从图 片上看的话,水泛黄都泛得和农
王澍作品赏析

宁波五散房——画廊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横 向展开,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
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而 成,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 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钢筋条做垂帘,地面是各 种碎砖的铺砌。
画廊室内
宁波五散房——咖啡厅
主入口的坡道通向屋顶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 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 计。
漏窗
进门的小路是序厅,两旁由竹篱围绕,上方悬挂着十二个音罩,代表了十二个节气,对应 录制了鸡啼、牛哞、蝉吟、蛙鸣、小雨淅沥、微风吹拂等声音„„ 。
在这个1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还原出三维的效果。“滕头馆”里种植有水稻、 草莓等植物,生态屋顶有一米五厚的覆土,种上六七米高的乔木。场馆的外墙则 进行“垂直绿化”,整个墙面都是植被,对墙体温度进行调节,既达到了节能的 效果,又节省了土地。
图书馆面向城市的界面
而在建筑的内部,所有的内部设计,都非常现代主义:线条感极强的灯、屋顶的水泥质感、 管道和线路的裸露。
5、垂直院宅——“钱江时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 融会贯通,将江南庭院元素搬到了空中, 在二十多层的高层住宅上实现了合院住宅 的感觉。
独特的双层“盒子”结构设计、罕见 的空中庭院花池、大面积的公共活动空 间,带来高层住宅与自然声息相通的踏 实感受。
狭窄悠长的廊道
宁波五散房——茶室1
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 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建筑的 灵感来自民间的花格窗和瓷器中的冰裂纹。
通往窗的开启
茶室室内
宁波五散房——茶室2
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 荷塘,经一小桥直入。
象山校园,建筑占一半,自然景观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 建筑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 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 “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坡度。王澍说,中国人盖任何房子都会讲究一个势。
(完整版)王澍作品分析

——李深
为什么他 能获得普利兹克?
灵隐寺飞来峰
杭州,浙江
这就是大学。
它会有高低起伏的道路,这些道路尽管是交通的,同时它 带有一定的含义。
一、建筑语言
1、光的运用
2、古典符号的运用
该建筑虽然使用的是集成木材这 样的现代材料,但仍很好表达了东方建筑中 斗拱的构成 “我很感兴趣地看到单纯的几何形式是如何与 具象的历史因素相联系的”
建筑语汇——“翠玲珑”
谢谢观看!
3、墙面上任何地方都能开洞,这个开口会带来两种与时间有关的变化: 一是每天不同时刻及一年四季的变化,另一种则是人的感情的变化。
“我所热衷的不是“数寄屋”实际的形式本身, 而是其精神和感情内涵,正是“数寄屋”的精神 对促进日本传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安藤忠雄
双生观,茶室,1975
“枯山水”
与“枯山水”庭院 相似的气质。
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机与沉寂、 历史与未来, 它们带给人们更多 的是心灵的沉思 而非感官的愉悦。
李邸之庭院,1991 Lee House
李邸之庭院,1991 Lee House
安藤忠雄:如果以一种合适的抽象 手法对待自然,便可以显示其固有 的力量,远远胜过写实地表达自然
——安藤忠雄
“缘侧” 与
“数寄屋”
缘侧
“缘侧”是日本式 传统居家在客厅和 后庭园之间设置的 木廊
“非连续”的连续性
模糊空间
中转作用
六甲山集合住宅,1989
住吉的长屋,1976
“数寄”一词是指外面糊半透明纸的木方格推拉门。数寄屋即茶室。
1、数寄屋极力追求与自然的联系,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2、墙尽可能做到又轻又薄,成为一种丧失了重量感的抽象的存在, 墙的目的只是要呼唤出“空间”。
王澍作品解析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如果说现代建筑主要还是一种“雕塑”的思维方 式,那宁波美术馆偏重“空间”和“场所”的思考则 明显地具有了“后现代”的意味。
不要以为这仅是在尺度上取胜。 如果亲临这木墙和钢柱间长长的 廊道,你会发现“木墙”原是一 扇扇通高的“巨门”。在许多扇 门板的脚下,细心的你还会发现 长长的插销,当你得知这些“巨 门”竟然可以一扇扇打开,定会 另有一番惊喜。二维的平面转而 成了通向另一个未知空间的通道。 显然,设计师对艺术空间的创造 往往需要观赏者的体验和阅读来 完成。所谓移步换景,空间的知 觉,是在时间的向度上完成的。 有人说这些巨幅的门象征着古老 店铺的“门板”,此意象不妨看 作是对宁波历史悠久的商业文化 的一种暧昧的隐喻。这种“文脉 主义”式的解读,使这个实体空 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王澍作品鉴赏

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 有典型江南建筑的气候特征,建筑前后各设 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以作、为户外盆景的展 示场地
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 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茶室采用 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 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另 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 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管理用房以平屋顶 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 看到湖面。
如果说我对象山校区大量的突破性的建筑手法感到惊奇又抱有质疑的 话,那么作为象山校区工程前期实验性建筑的五散房则让我感到更加 合理。
项目介绍
五 散 房
这五座建筑的总面积不超 过2000平米,每一座建筑 都不大,是实验建筑非常 宁波五散房是中国建筑师王澍 理想的大小。 和搭档陆文宇在宁波鄞州公园 内设计的5幢实验性建筑。 这些建筑包括茶室、画廊、咖 啡厅、管理用房。建筑手法包 括“瓦爿墙”、异形结构和传 统的夯土技艺
村一样,这里的建筑不是 在改造环境,而是从土地 里生长出来的一般,大概 可以看做是传统建筑与山 水共存的理念在现代的体 现。 而且,这种建筑松散 的布局,让穿梭在其中的 人们能完全放松下来,虽 然,即使有严谨的流线, 也可能给人们造成找不着 路的麻烦,但这也是传统 “园林”的一种特点。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

立足传统与记忆重现——解读王澍作品摘要:2012年,王澍成为中国公民中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普利兹克奖堪称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将此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说明了中国在建筑发展方面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王澍的作品与传统建筑相比存在着“新简中式”的风格,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新简中式风格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其次结合王澍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和宁波博物馆分析如何体现了这一风格的特点;最后,对王澍及其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新简中式”风格;王澍;传统文化;作品分析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d memories -- Reading Wang Shu's works YIN zeng-chao(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Shandong.)Abstract: In 2012, Wang Shu became the first general Liz prize China citizens architect. General Liz prize is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Nobel award, the award to a Chinese architects that Chinese gained world recognition i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The works of Wang Shu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there is a "new simple Chinese" style,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Jane style;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works of Wang Shu -- Analysis of how the Xiangshan campus of The China Academy of Art, Ningbo Museum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yle; finally, put forward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Wang Shu and his works.Key words:New Chinese style;Wang shu;Traditional culture;Analysis of works1引言客观来讲,王澍并不是一个高产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主要建成于2000年以后,虽数量较少但件件精品,这也是他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原因。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

王澍建筑作品建筑意境探析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对于传统建筑的发展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尴尬的境地让人无奈,"千城一面"的格局无法打破。
中国的建筑师也已经习惯用西方美学角度去安排与解释传统的中国美学问题,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师从西方现代性的镜子中照出的是自己的无奈,很多"建筑师"也已经被训练为西方现代观念的代言人。
无论是北京香山饭店、还是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吴良镛的菊儿胡同,都是少数建筑师对传统建筑发展的思考。
2012年,普利兹克奖落户中国,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师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对目前建筑创作环境的反思。
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等王澍作品深入人心,为中国建筑界的发展注入一剂活水。
研究王澍,不仅仅是研究其具象的建筑,而是研究其建筑的思想,建筑情怀,研究其对中国传统营造的继承与发展。
场所精神,建筑回归,正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1.2研究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因此形成同自然和偕共生的哲学观。
人们崇尚自然、依赖自然,把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看成是至高的境界。
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几乎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其形式和结构也以同自然环境迅应协调为主,具有内在的乡士特性。
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全球范围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思潮,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的现代建筑理念开始嫌弃自然材料而热衷工业材料,崇尚机器美成为时代的主题。
当下的中国也受到该思潮的影响,开始抛弃适合当地自然气候的传统技术,忘记悠久的历史与情感,抹杀地域差异而全盘接受西化。
似是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生活在这些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感受不到原有城市的脉络,传统文化也失去传承,市民失去了在这个城市应有的时空感应和身份,因此出现了地域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强烈愿望。
研究乡土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使得建筑有了历史的积淀,给人以"家园的"稳定感,体现了一种本土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

王澍作品解析——宁波博物馆通用课件一、宁波博物馆概述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由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设计。
这座博物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
宁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丰富的展览内容和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我国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博物馆。
二、王澍设计理念解读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元素,如马头墙、青砖、瓦片等,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建筑风格。
2. “新乡土主义”理念王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应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当地材料,如鄞州石、宁波青砖等,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
3. “山水城市”构想王澍认为,城市建筑应与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山水城市”的格局。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的山体、水系,使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三、宁波博物馆建筑特色1. 独特的建筑形态宁波博物馆的外观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形态,仿佛是一座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建筑。
其屋顶采用斜坡式设计,寓意着“山峦起伏”,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呼应。
2. 绿色环保理念宁波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参观者的需求。
展厅、报告厅、休闲区等功能区域分明,为参观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参观体验。
四、宁波博物馆展览内容1. 宁波历史陈列: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展示宁波地区从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历史变迁。
2. 宁波民俗陈列:以宁波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展示宁波人民的生产生活、民间信仰、节日庆典等。
3. 陶瓷专题展览:展出宁波地区出土的历代陶瓷精品,反映宁波陶瓷文化的发展脉络。
4. 书画专题展览:展示宁波地区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历代名家作品及当代书画家佳作。
五、王澍设计手法的具体体现1. 材料的运用与质感表达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对材料的运用达到了极致。
王澍作品分析

主要作品
•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室内钢筋条做垂帘外墙的外层是各种砖块堆砌的咖啡厅屋面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特殊设计咖啡厅主入口坡道通向屋顶各种通道的交接茶室采用合院形态6米高的院子中围着一个3米高的青砖台种着两棵大树树影随风移动茶室其一室内不规则窗的开启通往入口的小径入口立面是大尺度土花格另一个茶室的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茶室其二茶室室内水景入口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管理用房的入口随地形起伏的建筑或随建筑起伏的景观管理用房宁波博物馆宁波20052008宁波博物馆建筑本身承载了宁波丰富的文化信息
在第一展厅的 “天籁之音” 音效装置区, 12个高科技音 罩将播放出高 清晰度的自然
之
音,表现出中 国农历中二十 四节气的田园
之声。
立面图
剖 面 图
建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古老的“瓦爿” 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扩建以及发展留下了良好的空间。
宁波博物馆是展示宁波人文、历史、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宁
波文化建设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又充满现代活力的文
化名城,宁波在发展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的
建设。
宁波博物馆的结构充满了随意性,从外观上来看像个盒子,但其
侧面却是倾斜的,缺失了大块面积。建筑各部分使用了多种不恰当的
材料。表面外墙由大小不一、形状迥异、不同材质的多个片段构
成……把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融为一体,
采用“新乡土主义”建筑风格,外观简约而富有创意。
1.2 基地分析
——城市的断层(外部环境、项目背景)
宁波历史博物馆坐落于鄞州区一片空旷的广场上,这个区域虽然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古 城宁波的一部分,看上去却像去年才落成的,这里是位于城市与田野的交接地带。场地处于一片 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
主要作品: ■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杭州垂直院宅 (钱江时代)( 2001年); ■宁波当代美术馆(2002-2003年);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2002-2003年); ■东莞理工学院艺术系馆(2002-2003年); ■广州、北京拆筑间(2003年); ■杭州HZ093—728(2003年); ■南京三合宅(2004-2005); ■杭州三合宅(2004-2005); ■浙江宁波慈城古建保护、古建修复及协调区 (2003-2004,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工程(2002-2005); ■宁波五散房(2004-2005); ■宁波博物馆(2005年,在建)。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业余的建筑只是不 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 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 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 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 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 都将是毫无意义的。”
2.3 平面图
1 主大厅 2 展厅 3 办公室 4 入口 5 后院 6 多功能厅 7 自助餐厅 8 餐厅
一层平面图
2.3 平面图
2 展厅 5 后院 7 自助餐厅
3 办公室 6 多功能厅 8 餐厅
三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2.3 立面分析
刻意简化处理的立面、为满足功能要求而略显庞大的建筑体量,都与自然和土地有一种亲近的 交接,普遍种植的燕麦增进了环境的“中国”品质。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之间的微 小差异,较之文化之间的差别,更能赋予环境乡土的特质。黑瓦、石墙、长草、斑驳的泥土、 水渍和青苔、有意营造的粗犷,这一切都在灰绿色的天空下塑造着淡远的荒疏。这是有节制的 荒凉,有别于日本式无所不在的精致,是地道的中国风味。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 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需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王澍
四个山洞,分布在 入口、门厅和室外 山谷的峭壁边侧。
三道有大阶梯的山 谷,两道在室内, 一道在室外。
3.2 空间与流线
第二层线路图
第三层线路图
3.2 空间与流线
儿童馆 观景楼梯 报告厅 咖啡厅
空间细节特色: 其一,博物馆
主入口处以及北侧 环绕建筑的水池,博物馆南侧环绕建筑外侧 的鹅卵石“河滩”,形成特有的江南水乡环 境。其二,遍布博物馆入口、建筑内部和屋 顶的庭院,其中既包括真实的竹子庭院,也 包括虚拟的“竹影” 庭院(毛竹作为模板 的清水混凝土庭院)。这三个能够唤起宁波 参观者传统记忆的要素,并未处于某种毫无 秩序的随意分布状态,而是经过建筑师精心 而细致的安排。
特殊的外 立面开窗
立面不同材质的配合使墙面从不同距离观看都能有 明朗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形式统一而又富于变化
2.4 剖面图
3.1 造型特点
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 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 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独特方式。从远处看, 宁波(鄞州)博物馆就像一艘扬帆起航的船,穿 越历史时空,即将成为宁波的精神坐标。从近处 看,你会发现它有微型的山川地理,很锐利,像 是宁波的四明山,山水依然是主角,人只占了很 小的一部分。再看下去。你会发现,平凡是一种 智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
近年新建的高 层办公楼
河水环绕中 是区政府大 楼和广场
未被开发的 稻田及拆迁 的村落
政府办公楼
历史博物馆
文化中心
东侧为商住楼 和高层小区
南侧不远,是一 个公园,隔着公 园是一大片麦田
1.2 基地分析
——总平面、场地分析
宁波博物馆处在区政府大楼以 南,市民广场以西,与广场东侧的 文化艺术中心遥相呼应。地段为南 北约260 m、东西约110m的长方 形,北面地界沿道路呈弧形。主体 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 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 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 独特方式。
垂 直 山 的 造 型
3.1 造型特点
四个特点:
“当我着手设计这座建筑时,我想到了巍峨的群山。我 无法为这座城市设计什么, 因为这里还不存在城市。因此 我想做一些有生命的东西。最后我决定设计一座山。”
——王澍
采用简洁的长方 形集中式平面布 置,尺度很大。
从建筑整体分裂出五单 体,营造出宁波历史文 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 筑一步一景的意味。但 却运用了现代的设计手 法。
1 主入口
2 行政人员入口
4 办公区入口 5 货运入口
7 池塘
3 次入口 6 餐厅
2.1 王澍简介
生平经历: ■1963年,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 究生 ■1988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 术学院)工作 ■1999年,加第二十届世界建协大会“中国青 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八人展”(北京) ■200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开始 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03年,作品《拆筑间》应邀参加威尼斯艺 术双年展中国馆,在广东美术馆和北京中央美 院美术馆巡回展出。 ■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 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曾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 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 参 ■现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宁波博物馆和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相呼应,建于中心轴线的西侧。而临湖而建(景区)也 是偶然中的必然。仔细观察河道明显可见四面环水,一面临湖,想一想紫禁城不正是。
1
巧若天成,河道是建筑的整体规划之一。而湖水又显得自然,而
博物馆和艺术中心,正是两块区域的缓冲。让动静和自然人文(联办)
得到了有机结合。而博物馆使用了不到40%的基地,为将来的博物馆
“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 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 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 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 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 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王澍
清水混凝土墙处理: 采用的特殊模板是毛竹做成的,竹条加入混凝
3.3 历史与现实的拼接
——材料的运用
青砖的数量 最多,他们的“ 出生”年代也多 为明清至民国时 期,有部分甚至 是汉晋时代的古 砖。不少青砖上 ,还刻有“福寿 ”等铭文。
“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 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 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 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 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 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 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 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 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它的北段浸在人工 开掘的水池中蕴涵 宁波历史从渡口到 江口再到港口的发 展轨迹
利用江南水乡的 细部元素,高墙、 深院、坡顶、小 窗
3.2 空间与流线
人们从中部一个扁 平的、跨度接近30 米的穿洞进入博物 馆。
四个坑状院落, 两个在中心,两 个在幽深之处。
“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 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 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 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 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 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 粹物料的物感。如果说她的外 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 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
土,在表面展现竹的纹理,体现环保理念,利用毛 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 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 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使其质感 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
瓦爿墙处理方法:
旧砖瓦来自宁波周边地区,大多是宁波旧城改 造时存留下来的,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主要有青砖、骨砖、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年 代多为明清至民国期间,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期的 古砖。这与博物馆本身“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 合的。
2.2 王澍设计思想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