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DMX512控制协议详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时总结(表2)
最小 最大
Break s1秒
Mark-after-break 8μs1秒
Inter-frame-time 0μs1秒
“Inter-frame-time”用于减低资料率。有些调光器不能处理高速运行的资料,或者在控制台处理其它任务的同时用于“插入”发送过程。它的数值可以在0到1秒之间。
规范中对于定时设置了一些限制。
从表2可以看出,资料率有很大的扩展性,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允许线路状态持续处于“高”或“低”状态超过一秒的时间,而且此时应该考虑出错的条件。
差不多DMX512系统中出现的所有误操作都是源于系统知识的缺乏。引起问题的一个地方是在信号分离中。记住,系统以段终结的方式运行。简单地把线路分离(看上去是符合逻辑的)会由于欧姆量的反复变化而不能工作。这样做容易导致信号的破坏。
解决办法是使用“分路器”和“中继器”,通电设备“监听”段上的资料,然后进行广播,或根据需要在下一个段上“重现”。
DMX512控制协议由来简述:
可控硅调光器诞生,开创了计算机灯光控制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升级换代,灯光控制台也取得迅速发展。
随着可控硅技术的进步,新型抗干扰扼流圈的研制成功,可控硅调光器进入了演播厅、宾馆、主题公园。硅元件体积缩小,耗电减少,成本降低,舞台、演播厅使用的可控硅数量成倍增长,一套系统由开始时的几十路发展到今天的几千路。演出样式的多样,演出规模的扩大,使灯光控制的形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传送数据采用异步的串行格式。调光器的亮度数据被顺序地发送,从调光器1开始,到最后一个调光器结束,直到第512的最大值。
在第一个亮度发出以前,先送出一个复位信号(BREAK)。复位信号(图-4中的①)由持续至少88微秒的一个低电平(2帧时间)或再长的持续时间组成。并且在后面紧跟一个空的开始代码。接着开始顺序传送亮度信号数据。
DMX-512标准在通讯的电气标准上采用了EIA-485标准。它采用平衡输出的发送器,差分输入的接收器。
发送器有一对输出线,当一根线上的信号为高电平时另一根线上的信号变为低电平,反之亦然,线之间的信号极性因此翻转过来。这两种状态分别代表“1”和“0”。一般情况下,传输线路只用两根线,不用公共地线,线路完全平衡。这使得通信双方由于地电位不同而对通信线路产生的干扰减至最少。再配以先进的专用接口电路,传输的稳定性也相当好。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由此可见,DMX512发出的一串数据,除了开始的复位信号,大于8微秒的标记及一个“0”的数据外,都是一个个亮度数据,最多512个。
资料
资料发送基于一种8位异步串行协议,带一个开始位(低电平)和两个停止位(高电平),没有奇偶校验。因此一个资料帧有11位元。由于每一位的宽度是4祍,所以发送一个帧需要44祍的时间。如果线路要发送一个连续的数据流,则会产生250000b/s的资料率,或称250k波特。
DMX-512标准在通讯的电气标准上采用了EIA-485标准。它采用平衡输出的发送器,差分输入的接收器。
发送器有一对输出线,当一根线上的信号为高电平时另一根线上的信号变为低电平,反之亦然,线之间的信号极性因此翻转过来。这两种状态分别代表“1”和“0”。一般情况下,传输线路只用两根线,不用公共地线,线路完全平衡。这使得通信双方由于地电位不同而对通信线路产生的干扰减至最少。再配以先进的专用接口电路,传输的稳定性也相当好。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由一块芯片集成了CPU、片内RAM、片内ROM、并行I/O(输入/输出)接口、串行I/O接口的单片机出现了,用单片机制作的智能化接口电路,将并行输出的数据转换为在两根线上串行传送的信号变得容易实现;在接收端将串行传送的信号数据接收后再转换为并行的数据也同样简单。串行传送的总线也经过长期的改进,出现了传送速度高,距离远,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标准和相应的模块。当时国际上几个主要的灯光控制系统制造商推出了在计算机灯光控制台与可控硅调光柜之间只用两根线(或稍多几根线)串行数字传输(或数字加模拟都串行传输)的解决方案。如SMX,AMX192,CMX,PMX等在传输速度、数据格式等都互不兼容的传送方式。虽然串行传送方式具有信号线少而连接方便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各制造商的设备之间不能互连的问题。
传送数据采用异步的串行格式。调光器的亮度数据被顺序地发送,从调光器1开始,到最后一个调光器结束,直到第512的最大值。
在第一个亮度发出以前,先送出一个复位信号(BREAK)。复位信号(图-4中的①)由持续至少88微秒的一个低电平(2帧时间)或再长的持续时间组成。并且在后面紧跟一个空的开始代码。接着开始顺序传送亮度信号数据。
DMX512“包”
DMX512包是这个标准的核心,它由一个包含深层同步信息的帧集合构成,其中的深层信息也就是一个“Break”和一个“Mark-after-break”。就是这个信息使接收器能够检测到一个帧的开始,因此能够处理接收到的资料。
帧定时检验显示了线路处于低电平的最长时间是4祍(开始位)+8×4祍(资料位)=36祍,但是一个“Break”包含至少88祍的“低电平”,这两者的不同很容易被检测到,可用于调光器的同步。
模拟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1。虚线内为控制台,输出接口电路由D/A控制器和电子多路开关组成,每路调光器一根控制线,加上公共的“接地线”。控制台引出许多控制线,接到可控硅调光柜。这是一个多线制的时代,大量的控制线一般用多条多芯电缆来连接。由于传输直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较好;但当控制台与调光柜距离较远,或调光器分散安置的情况下,布线比较麻烦,不够灵活。
模拟传输方式使计算机技术正式进入灯光控制领域,出现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各种控制功能登台亮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为计算机灯光控制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普及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DMX时代
随着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调光回路数的增加,剧场中的灯光控制室位置移到观众厅的后部,以便于对舞台灯光的控制,而调光柜则宜安置于观众厅前方离舞台较近的地方,以便于供电。灯光回路数的增加(二百路以上),导致信号线的增加,前面所介绍的一路一线,传送模拟信号的方式,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都不方便。尤其随着演出形式的多样化,需要控制台的位置也能动一下(如暂时移到观众厅中,甚至舞台上),更有流动演出或体育场式的演出场合,控制台安放在现场操作,流动式调光硅箱需分散安放,更需信号线的减少。上述传送模拟信号的多芯电缆方式显得很不方便了。
提出DMX512方案的美国剧场技术协会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标准制定机构,但是由于DMX512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很快为全世界的制造商和用户采用,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十多年来,直至今天,几乎所有的灯光控制台和受控的设备都兼容了DMX512的协议标准。
因为有了这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制造商之间的设备,只要遵循这一协议,都能互连控制。两线制的时代真正的到来了。
迄今为止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是还没有完,DMX512最多可支持512个调光器,现在我们只看到了第1个,那么怎样为所有的调光器处理资料呢?答案是简单的,只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好的,就是那么简单。不过现在的情况可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在段上取得了一个数据流,但是没有办法辨别哪一帧是属于哪一个调光器的。看“DMX包”部分的提示。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型计算机解决了小型化和稳定性的问题,当时的剧场或演播厅中所用可控硅调光回路数一般只有几十路,控制信号使用直流模拟电压(例如常用的0到10伏)。计算机内部处理的是二进制的数字,对每一个调光回路,计算机根据原先存储的数据和现场控制的信息,计算出该回路的亮度数据,一般用八位二进制数存储单元(1个字节)表示亮度等级,十进制数字表示为0到255。把各回路的亮度数据(0到255共256个数字等级)变换为控制可控硅调光器的0到10伏的控制电压,计算机输出接口电路要解决这一由数字信号到模拟电压的转换并分配到每一路可控硅调光器的控制信号线上。这一任务由数模转换电路和多路电子开关来解决。
舞台灯光DMX512控制协议详解
设备技术网 时间:2010-3-31
单片机的原理如下图-2
单片机内部的ROM中储存将并行数据转换为规定格式的串行信号的程序编码。在灯光控制台中加入一块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板,原灯光控制计算机将输往各调光回路的亮度数据送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将各路亮度数据转换为串行的符合DMX512协议的信号,送往各调光器。数字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3。
“Mark-after-break”在线路上是“高”状态,至少8祍时间的宽度,“Mark-after-break”是必需的,因为这样才能检测到“Break”,否则帧的开始位会紧随“Break”,使线路一直陷入低电平状态。此时将会非常混乱!一个描述“包”的图2有助于说明以上问题。
“0”数值表示后面的帧包含调光器级别的信息。另外的255个代码在规范中没有定义,但是一些制造商却使用了其它代码来发送产品的特殊信息。一个接收了非零开始码的调光器“将会”忽略包余下的部分,不过要小心,它不会总被检验到!
有效的调光器亮度将是十进制0~255,代表调光器的亮度输入控制值由关闭到完全亮足的线性关系。
在复位(BREAK)和开始代码之间有一个标记,它的持续时间(参见图-4中的②)将不少于8微秒并且不大于1秒(所有的DMX512/1990发生器将在BREAK后产生一个不少于8微秒的标记)。
为此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一个并非正式的标准制定者——美国剧场技术协会(United State Institute for Theatre Technology,Inc)于1986年8月提出了一个能在一对线上传送512路可控硅调光亮度信息的DMX512标准,这是一个关于计算机控制台和调光器之间数据的数字传输标准(后又在1990年4月进行了局部的修订)。
单片机的原理如下图-2
单片机内部的ROM中储存将并行数据转换为规定格式的串行信号的程序编码。在灯光控制台中加入一块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板,原灯光控制计算机将输往各调光回路的亮度数据送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将各路亮度数据转换为串行的符合DMX512协议的信号,送往各调光器。数字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3。
每个亮度数据的传输格式如下:
第1位为开始位,低电平;
第2到第9位为调光器的亮度数据位,由最低的位到最高的位,正逻辑。
第10,11位为停止位,高电平。无奇偶位。
数据率为每秒250千位(250 kHz)
每位时间为4.0微秒
每帧时间为44.0微秒
512个调光器数的最小的更新时间为22.67毫秒
512个调光器的最大的更改率为44.11次/秒
有效的调光器亮度将是十进制0~255,代表调光器的亮度输入控制值由关闭到完全亮足的线性关系。
在复位(BREAK)和开始代码之间有一个标记,它的持续时间(参见图-4中的②)将不少于8微秒并且不大于1秒(所有的DMX512/1990发生器将在BREAK后产生一个不少于8微秒的标记)。
跟在复位后的空字符(所有位都为零)是一个特殊定义的字节。空字符开始表明随后的数据作为顺序的一路路8位的调光器的亮度信息。
8位字对于每个调光器允许以0到255的范围来发送256个独立级别。
开始位和停止位用于使发送器和接收器同步。资料线通常处于高电平;实际上它空闲时会处于高电平状态(更多的是处于这种状态)。开始位的出现促使接收器投入工作,后面的8位元资料被扫描且被译码(希望如此)。然后接收器等待停止位到来,停止位过后会再次出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停止位有两个理由:让接收器有充分的时间处理输入的资料;让线路处于高电平的状态,这样下一个“开始”才能被检测到。图1描述了一个帧里面的位电平,这个帧中含有资料“0”和“255”。
计算机灯光控制系统由模拟传输到DMX数字传输进入到当今的网络系统传输。回顾演出灯光控制设备发展的历程,对正确评价当前的各种控制系统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将不无益处。
一.模拟传输时代
计算机发展经历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时代,计算机灯光控制系统开始于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六十年代),而真正成批的生产和使用则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即微机时代(七十年代)开始。
最小 最大
Break s1秒
Mark-after-break 8μs1秒
Inter-frame-time 0μs1秒
“Inter-frame-time”用于减低资料率。有些调光器不能处理高速运行的资料,或者在控制台处理其它任务的同时用于“插入”发送过程。它的数值可以在0到1秒之间。
规范中对于定时设置了一些限制。
从表2可以看出,资料率有很大的扩展性,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允许线路状态持续处于“高”或“低”状态超过一秒的时间,而且此时应该考虑出错的条件。
差不多DMX512系统中出现的所有误操作都是源于系统知识的缺乏。引起问题的一个地方是在信号分离中。记住,系统以段终结的方式运行。简单地把线路分离(看上去是符合逻辑的)会由于欧姆量的反复变化而不能工作。这样做容易导致信号的破坏。
解决办法是使用“分路器”和“中继器”,通电设备“监听”段上的资料,然后进行广播,或根据需要在下一个段上“重现”。
DMX512控制协议由来简述:
可控硅调光器诞生,开创了计算机灯光控制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升级换代,灯光控制台也取得迅速发展。
随着可控硅技术的进步,新型抗干扰扼流圈的研制成功,可控硅调光器进入了演播厅、宾馆、主题公园。硅元件体积缩小,耗电减少,成本降低,舞台、演播厅使用的可控硅数量成倍增长,一套系统由开始时的几十路发展到今天的几千路。演出样式的多样,演出规模的扩大,使灯光控制的形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传送数据采用异步的串行格式。调光器的亮度数据被顺序地发送,从调光器1开始,到最后一个调光器结束,直到第512的最大值。
在第一个亮度发出以前,先送出一个复位信号(BREAK)。复位信号(图-4中的①)由持续至少88微秒的一个低电平(2帧时间)或再长的持续时间组成。并且在后面紧跟一个空的开始代码。接着开始顺序传送亮度信号数据。
DMX-512标准在通讯的电气标准上采用了EIA-485标准。它采用平衡输出的发送器,差分输入的接收器。
发送器有一对输出线,当一根线上的信号为高电平时另一根线上的信号变为低电平,反之亦然,线之间的信号极性因此翻转过来。这两种状态分别代表“1”和“0”。一般情况下,传输线路只用两根线,不用公共地线,线路完全平衡。这使得通信双方由于地电位不同而对通信线路产生的干扰减至最少。再配以先进的专用接口电路,传输的稳定性也相当好。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由此可见,DMX512发出的一串数据,除了开始的复位信号,大于8微秒的标记及一个“0”的数据外,都是一个个亮度数据,最多512个。
资料
资料发送基于一种8位异步串行协议,带一个开始位(低电平)和两个停止位(高电平),没有奇偶校验。因此一个资料帧有11位元。由于每一位的宽度是4祍,所以发送一个帧需要44祍的时间。如果线路要发送一个连续的数据流,则会产生250000b/s的资料率,或称250k波特。
DMX-512标准在通讯的电气标准上采用了EIA-485标准。它采用平衡输出的发送器,差分输入的接收器。
发送器有一对输出线,当一根线上的信号为高电平时另一根线上的信号变为低电平,反之亦然,线之间的信号极性因此翻转过来。这两种状态分别代表“1”和“0”。一般情况下,传输线路只用两根线,不用公共地线,线路完全平衡。这使得通信双方由于地电位不同而对通信线路产生的干扰减至最少。再配以先进的专用接口电路,传输的稳定性也相当好。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种由一块芯片集成了CPU、片内RAM、片内ROM、并行I/O(输入/输出)接口、串行I/O接口的单片机出现了,用单片机制作的智能化接口电路,将并行输出的数据转换为在两根线上串行传送的信号变得容易实现;在接收端将串行传送的信号数据接收后再转换为并行的数据也同样简单。串行传送的总线也经过长期的改进,出现了传送速度高,距离远,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标准和相应的模块。当时国际上几个主要的灯光控制系统制造商推出了在计算机灯光控制台与可控硅调光柜之间只用两根线(或稍多几根线)串行数字传输(或数字加模拟都串行传输)的解决方案。如SMX,AMX192,CMX,PMX等在传输速度、数据格式等都互不兼容的传送方式。虽然串行传送方式具有信号线少而连接方便的问题,但是无法解决各制造商的设备之间不能互连的问题。
传送数据采用异步的串行格式。调光器的亮度数据被顺序地发送,从调光器1开始,到最后一个调光器结束,直到第512的最大值。
在第一个亮度发出以前,先送出一个复位信号(BREAK)。复位信号(图-4中的①)由持续至少88微秒的一个低电平(2帧时间)或再长的持续时间组成。并且在后面紧跟一个空的开始代码。接着开始顺序传送亮度信号数据。
DMX512“包”
DMX512包是这个标准的核心,它由一个包含深层同步信息的帧集合构成,其中的深层信息也就是一个“Break”和一个“Mark-after-break”。就是这个信息使接收器能够检测到一个帧的开始,因此能够处理接收到的资料。
帧定时检验显示了线路处于低电平的最长时间是4祍(开始位)+8×4祍(资料位)=36祍,但是一个“Break”包含至少88祍的“低电平”,这两者的不同很容易被检测到,可用于调光器的同步。
模拟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1。虚线内为控制台,输出接口电路由D/A控制器和电子多路开关组成,每路调光器一根控制线,加上公共的“接地线”。控制台引出许多控制线,接到可控硅调光柜。这是一个多线制的时代,大量的控制线一般用多条多芯电缆来连接。由于传输直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较好;但当控制台与调光柜距离较远,或调光器分散安置的情况下,布线比较麻烦,不够灵活。
模拟传输方式使计算机技术正式进入灯光控制领域,出现了大量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各种控制功能登台亮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为计算机灯光控制技术的成熟完善和普及应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DMX时代
随着舞台灯光技术的发展,调光回路数的增加,剧场中的灯光控制室位置移到观众厅的后部,以便于对舞台灯光的控制,而调光柜则宜安置于观众厅前方离舞台较近的地方,以便于供电。灯光回路数的增加(二百路以上),导致信号线的增加,前面所介绍的一路一线,传送模拟信号的方式,设备的安装和使用都不方便。尤其随着演出形式的多样化,需要控制台的位置也能动一下(如暂时移到观众厅中,甚至舞台上),更有流动演出或体育场式的演出场合,控制台安放在现场操作,流动式调光硅箱需分散安放,更需信号线的减少。上述传送模拟信号的多芯电缆方式显得很不方便了。
提出DMX512方案的美国剧场技术协会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标准制定机构,但是由于DMX512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很快为全世界的制造商和用户采用,成为一个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十多年来,直至今天,几乎所有的灯光控制台和受控的设备都兼容了DMX512的协议标准。
因为有了这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制造商之间的设备,只要遵循这一协议,都能互连控制。两线制的时代真正的到来了。
迄今为止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但是还没有完,DMX512最多可支持512个调光器,现在我们只看到了第1个,那么怎样为所有的调光器处理资料呢?答案是简单的,只是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好的,就是那么简单。不过现在的情况可不是那么简单了,我们在段上取得了一个数据流,但是没有办法辨别哪一帧是属于哪一个调光器的。看“DMX包”部分的提示。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微型计算机解决了小型化和稳定性的问题,当时的剧场或演播厅中所用可控硅调光回路数一般只有几十路,控制信号使用直流模拟电压(例如常用的0到10伏)。计算机内部处理的是二进制的数字,对每一个调光回路,计算机根据原先存储的数据和现场控制的信息,计算出该回路的亮度数据,一般用八位二进制数存储单元(1个字节)表示亮度等级,十进制数字表示为0到255。把各回路的亮度数据(0到255共256个数字等级)变换为控制可控硅调光器的0到10伏的控制电压,计算机输出接口电路要解决这一由数字信号到模拟电压的转换并分配到每一路可控硅调光器的控制信号线上。这一任务由数模转换电路和多路电子开关来解决。
舞台灯光DMX512控制协议详解
设备技术网 时间:2010-3-31
单片机的原理如下图-2
单片机内部的ROM中储存将并行数据转换为规定格式的串行信号的程序编码。在灯光控制台中加入一块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板,原灯光控制计算机将输往各调光回路的亮度数据送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将各路亮度数据转换为串行的符合DMX512协议的信号,送往各调光器。数字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3。
“Mark-after-break”在线路上是“高”状态,至少8祍时间的宽度,“Mark-after-break”是必需的,因为这样才能检测到“Break”,否则帧的开始位会紧随“Break”,使线路一直陷入低电平状态。此时将会非常混乱!一个描述“包”的图2有助于说明以上问题。
“0”数值表示后面的帧包含调光器级别的信息。另外的255个代码在规范中没有定义,但是一些制造商却使用了其它代码来发送产品的特殊信息。一个接收了非零开始码的调光器“将会”忽略包余下的部分,不过要小心,它不会总被检验到!
有效的调光器亮度将是十进制0~255,代表调光器的亮度输入控制值由关闭到完全亮足的线性关系。
在复位(BREAK)和开始代码之间有一个标记,它的持续时间(参见图-4中的②)将不少于8微秒并且不大于1秒(所有的DMX512/1990发生器将在BREAK后产生一个不少于8微秒的标记)。
为此在计算机技术发达的美国一个并非正式的标准制定者——美国剧场技术协会(United State Institute for Theatre Technology,Inc)于1986年8月提出了一个能在一对线上传送512路可控硅调光亮度信息的DMX512标准,这是一个关于计算机控制台和调光器之间数据的数字传输标准(后又在1990年4月进行了局部的修订)。
单片机的原理如下图-2
单片机内部的ROM中储存将并行数据转换为规定格式的串行信号的程序编码。在灯光控制台中加入一块单片机的接口电路板,原灯光控制计算机将输往各调光回路的亮度数据送到单片机中,单片机将各路亮度数据转换为串行的符合DMX512协议的信号,送往各调光器。数字传输的计算机灯光控制台框图如图-3。
每个亮度数据的传输格式如下:
第1位为开始位,低电平;
第2到第9位为调光器的亮度数据位,由最低的位到最高的位,正逻辑。
第10,11位为停止位,高电平。无奇偶位。
数据率为每秒250千位(250 kHz)
每位时间为4.0微秒
每帧时间为44.0微秒
512个调光器数的最小的更新时间为22.67毫秒
512个调光器的最大的更改率为44.11次/秒
有效的调光器亮度将是十进制0~255,代表调光器的亮度输入控制值由关闭到完全亮足的线性关系。
在复位(BREAK)和开始代码之间有一个标记,它的持续时间(参见图-4中的②)将不少于8微秒并且不大于1秒(所有的DMX512/1990发生器将在BREAK后产生一个不少于8微秒的标记)。
跟在复位后的空字符(所有位都为零)是一个特殊定义的字节。空字符开始表明随后的数据作为顺序的一路路8位的调光器的亮度信息。
8位字对于每个调光器允许以0到255的范围来发送256个独立级别。
开始位和停止位用于使发送器和接收器同步。资料线通常处于高电平;实际上它空闲时会处于高电平状态(更多的是处于这种状态)。开始位的出现促使接收器投入工作,后面的8位元资料被扫描且被译码(希望如此)。然后接收器等待停止位到来,停止位过后会再次出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停止位有两个理由:让接收器有充分的时间处理输入的资料;让线路处于高电平的状态,这样下一个“开始”才能被检测到。图1描述了一个帧里面的位电平,这个帧中含有资料“0”和“255”。
计算机灯光控制系统由模拟传输到DMX数字传输进入到当今的网络系统传输。回顾演出灯光控制设备发展的历程,对正确评价当前的各种控制系统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将不无益处。
一.模拟传输时代
计算机发展经历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个时代,计算机灯光控制系统开始于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六十年代),而真正成批的生产和使用则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即微机时代(七十年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