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难点:如何运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4.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等。

(3)课件和教学素材。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新课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分析其关系。

(3)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探讨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巩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及其关系。

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观察结果,阐述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应用。

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并加以解释。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观察仔细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小组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例如材料科学、环境保护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模糊,对物质性质的描述不准确,实验操作技能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个性特点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对实验充满好奇,善于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对理论知识更感兴趣,善于思考和总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
2.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三)学生小组讨论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⑵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⑵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⑵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过程】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

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胆矾的研碎。

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过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再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3] 演示[实验1—4]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描述吗?请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2.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类型。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讨论、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讲解物质的变化类型,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6. 巩固知识,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铜、氢氧化钠、酚酞等。

3.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动画等。

4. 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案、实验指导书等。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

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3. 常见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 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定义,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实验: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过程,分析其性质。

4.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规律。

5.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准备各种实验材料,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以供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2. 实验仪器:准备烧杯、试管、滴定管等实验仪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实例。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1.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性质的概念和分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第二章: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2.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记忆和理解能力的培养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四章: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2 教学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和技巧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4.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和分组实验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利用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5.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六章:固液气体物质的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6.2 教学内容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变化特点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6.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物质状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7.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概念、原理和判断条件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第八章:溶液的浓度与稀释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和计算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8.2 教学内容溶液浓度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8.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溶液浓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方法及其计算技巧利用练习题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第九章: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9.2 教学内容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中和滴定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酸碱反应的本质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0.2 教学内容固液气体物质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0.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第十一章: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1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和区别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1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基本反应类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类型的特点和区别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第十二章:有机化学基础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1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十三章:生活中的化学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3.2 教学内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1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十四章:实验安全与环保让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14.2 教学内容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1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理方法利用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展望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15.2 教学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的学习总结学习过程和成果的反思和评价进一步学习的建议和展望15.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和小组分享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学习内容通过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利用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溶液的浓度与稀释、酸碱反应与中和滴定、物质的分类与反应类型、有机化学基础、生活中的化学、实验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教案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教案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提问】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记下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的探究。

假设1: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蜡油。

假设2: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提问】假设1成立吗?为什么?【教师提示】蜡油凝固后为固态,明显少于原来的量,因此一定有其他的物质生成,假设1不成立。

【提问】怎样通过实验证明假设2是否成立?【讲解】检验产物的方案。

【演示】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引导学生得出假设2的结论。

【提问】降雪的形成和蜡烛燃烧这两个变化有什么不同?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思考。

回答。

中抓住关键点的能力。

通过熟悉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新课一、物质的变化(一)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堂小练习巩固】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烂记忆。

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麦磨成面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花香四溢B.海市蜃楼C.烟花绽放D.木已成舟4.下列叙述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的消化过程B.人的呼吸C.用煤气作燃料做菜D.水在冰箱里结冰【小结】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哪一个更精彩?为什么?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提问】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引入】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本质原因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物质的性质包括什么性质?二、物质的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例】蜡烛的燃烧——可燃性(其他:氧化性、还原性)(二)物理性质:思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课型:新授课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内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教师导入新课】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

谁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学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变化的基本特征,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

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规范表达。

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并回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教师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一、知识要点
1.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4.化学反应: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用化学式描述物质的组成;
3.掌握实验方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性质;
4.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5.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物质分类方法和概念的理解;
2.对物质组成进行化学式描述的能力;
3.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学课时安排
本单元分为3个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1.物质分类方法和意义
2.化学式和元素符号的概念
3.实验观察物质性质
第二课时
1.物质变化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实例
3.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时
1.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方法
2.化学反应的参量的关系
3.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资源
1.PPT课件
2.实验手册
3.模型演示
六、教学方法
1.讲授
2.实验
3.模型演示
七、教学评价
1.实验报告
2.练习题
3.课程总结。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二是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学习,对化学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理论知识还未形成体系。

本节课是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第一单元的开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2、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四、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创设情境】大到浩瀚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食物在酷热的夏天易变质、钢铁在风吹雨淋中会慢慢生锈。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认识物质变化,对于了解自然现象至关重要,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水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食物变质钢铁生锈【新课讲解,逐个突破】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很重要,包括实验前,实验时,实验后的现象及记录。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水的沸腾胆矾研碎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石灰石和盐酸反应2、请大家做一个有心人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变化前的物质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水的沸腾液态的水液态水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无胆矾研碎块状的胆矾蓝色块状固体被研碎成粉末粉末状的胆矾无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生成蓝色沉淀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有石灰石和盐酸反应颗粒状石灰石等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气体等有3、实验小结在实验中,液态的水加热沸腾变为水蒸气,冷却后又变成液态的水;块状的胆矾研磨后变成粉末状的胆矾,虽然水和胆矾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并没有生成新物质。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2 教学内容1.3 教学方法1.4 教学准备第二章:物质的变化2.1 教学目标2.2 教学内容2.3 教学方法2.4 教学准备2.5 教学过程第三章:化学反应的类型3.1 教学目标3.2 教学内容3.3 教学方法3.4 教学准备3.5 教学过程第四章:物质的性质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4.3 教学方法4.5 教学过程第五章:实验操作技能5.1 教学目标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准备5.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第六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6.1 教学目标6.2 教学内容6.3 教学方法6.4 教学准备6.5 教学过程第七章:物质的分类7.1 教学目标7.2 教学内容7.4 教学准备7.5 教学过程第八章:物质的溶解性8.1 教学目标8.2 教学内容8.3 教学方法8.4 教学准备8.5 教学过程第九章:物质的吸附性9.1 教学目标9.2 教学内容9.3 教学方法9.4 教学准备9.5 教学过程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10.2 教学内容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准备10.5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材通过清晰的概念界定和生动的实验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教材内容设计合理,逻辑性强,从定义到特征,再到实验验证,逐步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

二、设计思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这一章节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等概念。

然而,对于物质变化的深层次理解和性质的准确判断,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吃力,特别是对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分、物质性质的判断等知识点。

此外,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因此,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以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并描述实验现象。

【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变化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物质可以变化”的观念。

2.通过化学史,辩证的看待古代炼金术的功过得失,体会对化学学科建立的启蒙与推动作用。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酸碱性:物质在水溶液中表现出酸或碱的性质,如盐酸和氢氧化钠。
3. 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4.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多种物质的反应,如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5.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元素取代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反应,如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质变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如何变化的吗?这些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展示一些关于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变化的魅力。
简短介绍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练习】(5分钟)
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案例分析】(5分钟)
分析一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案例,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
2024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

教学内容:1. 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变化的了解。

2. 讲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重要性。

3. 讲解物质变化的基本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 引导学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第二章:物理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物理变化常见的例子。

教学内容:1. 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物理变化常见的例子:融化、凝固、扩散、挥发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法:给出物理变化的常见例子。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讲解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给出物理变化的常见例子。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理变化。

第三章: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变化常见的例子。

教学内容:1. 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变化常见的例子:燃烧、腐败、酸碱反应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举例法:给出化学变化的常见例子。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 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3. 给出化学变化的常见例子。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化学变化。

第四章:物质变化的判断教学目标:1. 能够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2. 掌握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2. 练习判断物质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2. 练习法:进行判断物质变化的练习。

教学步骤:1.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

2. 讲解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3. 进行判断物质变化的练习。

4.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判断物质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方法4.学习重点与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判断。

【课前知识积累】1.日常生活中水的常见状态有、、三种。

2.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水加热会变为水蒸气、在冰箱中的水会变成冰;铁钉被锤子打弯、钉子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纸张既容易被撕碎也易燃烧等现象。

你能否再举一些类似的变化实例呢?【情境导入】木条的破碎和燃烧的分析,什么发生了改变?二、自主探究:【阅读】P6~P7课文内容及有关插图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观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的几个实验,并将实验现象纪录如下表: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发生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有无新物质生成①液态的水液态的水②蓝色块状的胆矾蓝色粉末状的胆矾③蓝色的硫酸铜溶液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④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二氧化碳气体等⑤银白色的镁条白色的氧化镁【思考与交流】(1)以上五个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2)试归纳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并把你在课前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说出你的分类依据。

(3)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现象,请回顾刚才所做实验总结在化学变化中伴随着哪些现象?是不是具备上述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例说明。

2.实验探究: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没有联系?实验步骤:(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该变化中是否伴随物理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3.归纳小结: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外在表现形式或的改变。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物质性质的含义。

2. 教学内容:物质变化的定义和类型。

物质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概念。

4. 教学步骤:引入物质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意义。

介绍物质变化的类型,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性质的含义。

介绍物质性质的分类,如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实例讲解物质性质的特点和表现。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和性质概念的理解程度。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知识。

第二章:物质变化的类型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2. 教学内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变化的类型。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变化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通过实验和实例,介绍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如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不同类型物质变化的例子和特点。

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类型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布置实验报告,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物质变化。

第三章:物质性质的分类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性质的分类。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2. 教学内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和特点。

其他类型的物质性质,如光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物质性质的分类。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质性质。

4. 教学步骤:回顾物质性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人教版(2024)-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化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目标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能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二、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化学思维,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从日常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进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2.能判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4.能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五、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和药品,如蜡烛、镁条、稀盐酸、石灰石等。

六、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如冰融化成水、铁生锈、木材燃烧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首先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物理变化的概念。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玻璃破碎等。

讲解物理变化的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的概念。

展示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烂等。

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②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②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③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②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

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

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 课本P6 [实验1-1]、[实验1-2]
[实验现象]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生: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灯泡通电放热发光等。

[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课本P6 [实验1-3] [实验1-4]
[实验现象]
[归纳]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其它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讨论交流]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生:洗净的铁锅出现锈斑,食物腐败,人和动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知识迁移] 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要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思考,对观察到的变化条件、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归纳,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1、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灯泡发光是什么变化?上述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哪个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阅读]化学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归纳] 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师:我们刚刚做的实验1-3、1-4、1-5中,纸片点燃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沉淀生成,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这些物质表现出来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师: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化学性质的例子。

生: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中难生锈等
师:回答得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呢?
生: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

师: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
1.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铁(在干燥的
空气中)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
液反应——化学性质
师: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有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注:这里不需要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二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师: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个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师: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就会沸腾变成气体,如我们做的第一个实验。

同学们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度?
生:100℃
师:对!100℃是水在常温下的沸点。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锅做饭快吗?
生:温度高。

师:为什么温度高呢?
生:.......
师:这是由于高压锅内水沸腾时的温度高,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师:展示相同体积的铝块和铁块,大家如何分出哪块是铁,那块是铝?
生甲:看颜色,铁发黑
生乙:掂一下,重的是铁
师:为什么体积相同而质量不同呢?这是由于它们的密度不同。

我们把单位体积的质
量叫做密度。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师:熔点、沸点、密度等都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了解物
质的物理性质是很重要的。

物质的熔点、沸点和密度以及大气压强等数据,在物理、化学
等手册上一般都能查到。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
使用时我们如何区别呢?
师: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一种“能力”,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就用举重运动员来打个比方,举重运动员在举重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叫举重能力。

同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有关物质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不需加热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C 物质燃烧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D 伴有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滴水成冰
B 汽油燃烧 C菜刀生锈 D 酒精挥发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是
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

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是分清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
化学变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多思考,多练习。

课后习题
1、完成课本P10—11作业
2、预习提纲: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变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总结反思: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属于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是可以被感知和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