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引言: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定义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维护和更新的全过程管理。
它涵盖了项目的各个阶段,并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价值和效益,同时降低风险和成本。
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1. 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全生命周期管理将项目的可持续性纳入考虑范围,从而确保项目在长期运营中能够满足需求,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降低项目风险: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项目团队可以在早期阶段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从而降低项目风险。
此外,及时的维护和更新也可以减少设施故障的风险。
3. 提高项目效益:全生命周期管理关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运营和维护阶段。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提高项目的效益,使其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方法1. 规划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和风险评估。
同时,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 设计阶段: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技术,并确保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
3. 建设阶段:在项目建设阶段,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监督。
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并及时处理施工中的问题。
4. 运营阶段:在项目运营阶段,需要进行设施的定期检查和维护。
及时处理设施故障,并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5. 维护和更新阶段:在项目维护和更新阶段,需要进行定期的设施检查和维护。
根据设施的状况,进行必要的更新和改进,以确保设施的可靠性和效益。
四、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挑战和解决方法1. 资金和资源限制: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物业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物业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定义由物业办理入伙之日起,全面对物业内的设施、设备,进行有计划性的维护,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产能最高的理想目标。
二、设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1、运行维修管理阶段2、更换报废管理阶段三、物业设备生命周期管理1、设备评估1.1评估依据1.1.1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1991.111.1.2原国家国资局《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1992.7,《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执行)》1996.51.1.3财政部《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1999.3,《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补充规定》1999.61.2评估方法1.2.1成本法的计算公式资产评估值=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1.2.2重置成本的计算机器设备的重置成本包括购置或购建设备所发生的必要的、合理的直接成本费用、间接成本费用以及因资金占用所发生的资金成本设备的直接成本一般包括设备本体的重置成本、设备的运杂费、安装费、基础费及其他合理成本设备的间接成本一般包括管理费、设计费、工程监理费、保险费等1.2.3实体性贬值的计算实体性贬值的计算方法包括观察法、使用年限法、修复费用法。
1.2.3.1观察法:通过观察或借助少量的检测工具对设备进行检查,根据经验对鉴定对象的状态、损耗程度做出判断可以采用德尔菲法、模糊综合判断法、专家会议法。
1.2.3.2使用年限法:若不考虑设备的残值αp=L1/L其中,αp 设备的实体性贬值率;L1 已使用寿命;L 总使用寿命若考虑设备的残值αp=)1(1-ΔLL其中, Δ设备的残值率设备的使用寿命可以用时间、使用次数以及行驶里程等表示。
1.2.3.3修复费用法:若设备所发生的实体性贬值是可以补偿的,则设备的实体性贬值就等于补偿实体性损耗所发生的费用。
1.2.4功能性贬值的计算设备的功能性贬值分为两种,一种反映为更新重置成本低于复原重置成本;另一种反映为新设备的运营费用低于老设备。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1.目的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侧重于设备的维修阶段,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现代意义上的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
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
为了规范公司的设备管理,以设备可靠性的角度为出发点,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从而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本厂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设备管理经验,特制订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所属各部室、车间、班组。
3.内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突出在浴盆曲线上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特色;三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本制度以安全生产的角度着重规定三维空间管理、设备的阶段性管理、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3.1 三维空间管理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管理涉及空间维、资源维和功能维,加上全生命周期本身的时间维,就形成四维系统,空间维即从生产环境、车间、生产线、设备、总成(部件),直到零件,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空间维上的各个要素。
资源维是涉及与设备相关各种资源,包含信息、人力、材料、备件、动力能源、水、气、汽等要素,这都是设备和管理上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
功能维指管理功能,即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评价、反馈等内容,这也是广义的PDCA循环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设备管理是典型的系统工程。
因而,三维空间管理需要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3.1.1 车间生产环境应保持整洁,无大面积积水、积料,落实“5S”。
3.1.2 生产设备应做到“定置管理”,用统一定制线明确。
3.1.3 生产设备应标明设备责任人,设备的责任人负责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检修。
3.1.4 采购设备时采购部和部门车间设备部门对设备信息进行评估研究,符合生产作业需求的方予以采购。
3.1.5 设备的相关操作人员须熟练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3.1.6 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要定期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劣化。
建筑物和设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筑物和设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的趋势。
长期来看,房地产行业仍将保持上升发展的趋势,但住宅物业的投资价值将呈下降趋势。
国家之所以会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因为百姓的购房愿望、承受能力和住宅物业的现实价格之间出现了差距。
今后,房地产行业仍将继续发展一一当住宅物业的投资价值受到抑制时,资本自然会向商业物业流动。
目前,中国的建筑物发展仍然停留在满足基本需求和基本功能的层次上,而国外的建筑物发展已经进入了“绿色建筑”的时代,国内企业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赶上。
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发展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物业管理的需求群体、需求量和管理方法,已经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住宅物业管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服务水准将保持相对平稳,而专业物业管理目前已经成型并将得以持续发展下去。
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不管是自建自管还是委托他人管理,都存在“有利”与“不利”,关键在于企业的思路和定位。
采用非专业的思路来理解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就算开发者自己来管理,也会产生很高的管理成本;采用专业的思路来理解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即便是委托他人管理,仍然能够为业主带来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作为逐步走向成熟的行业,物业运营者应该重视与专业公司的合作。
物业管理有两种模式:自持自管和委托外包。
经过几年的发展,专业公司的服务已经日趋成熟,保洁、工程维护、电梯维保等公司的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分工合作时把一些专项业务分包给专业公司,能够发挥它们最大的优势。
而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第一,转移一些经营风险;第二,培育专业市场。
如果这些业务都由物业公司来承担或者自己成立专业公司,不但会阻碍专业公司的发展,也会阻碍物业公司自身的发展。
在物业管理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建筑物从设计阶段就引入了“全生命周期”的概念,持续到施工、安装、调试……每一部分都将此概念贯彻下来一一在前期阶段就将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物中,自然会大幅度降低后期物业管理阶段的成本。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项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概念、目标、重要性以及实施的关键要素。
一、概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指在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到退役的整个过程中,对各阶段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控制和评估,从而达到项目财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不仅仅关注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更注重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的成本控制。
二、目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基础设施项目的总体成本,并确保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具有可持续性。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成本控制:通过预测和规划各个阶段的成本,及时调整和控制项目进程,避免成本超支和浪费。
2. 提高效率:优化设计和施工过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项目周期和成本。
3. 提高质量: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确保项目质量符合预期,减少维护和修复成本。
4. 持续改进:通过全过程的成本评估和比较,不断改进项目管理和执行,提高项目成本效益。
三、重要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提前预测成本: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在项目早期对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预测,为项目决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2. 综合考虑各阶段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将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整合,使项目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项目的整体成本,并做出综合决策。
3. 降低运营成本: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注重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阶段,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延长设施使用寿命。
4. 提高成本效益: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的成本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关键要素实施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需要考虑以下关键要素:1. 数据采集和分析:收集和整理项目的成本数据,分析成本的组成和变动情况,为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则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则1. 引言为了确保公司内部设备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运营成本,特制定本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公司所有设备的采购、使用、维护、更新和报废等环节。
2. 设备采购2.1 需求申请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向设备管理部门提出设备采购申请,包括设备类型、数量、预算等。
2.2 设备选型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选定性能可靠、性价比高的设备。
2.3 采购审批设备管理部门将选定的设备及报价提交给公司领导层进行审批。
2.4 设备采购审批通过后,设备管理部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按照合同规定进行设备采购。
3. 设备使用3.1 设备验收设备到达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确保设备数量、型号、性能等符合采购要求。
3.2 设备分配设备验收合格后,由设备管理部门将设备分配给各部门使用。
3.3 设备使用培训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设备使用培训,确保使用者掌握设备操作方法。
3.4 设备维护各部门负责所使用设备的日常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设备维护与更新4.1 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管理部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4.2 设备更新根据设备使用情况和技术发展,设备管理部门提出设备更新方案,报公司领导层审批。
4.3 设备维修与更换设备出现故障时,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联系供应商或专业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严重损坏的设备,经审批后进行更换。
5. 设备报废5.1 设备报废申请设备达到使用寿命或无法修复时,各部门向设备管理部门提出设备报废申请。
5.2 设备评估设备管理部门对报废设备进行评估,确定报废设备的价值和处理方式。
5.3 设备报废处理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联系专业回收公司,对报废设备进行回收处理。
6. 监督与考核设备管理部门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进行监督与考核,确保各项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
7. 附则本规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有未尽事宜,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公司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制订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设备的购置、安装、维护、保养、报废等全过程的管理,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办公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等。
二、设备购置1. 设备购置申请任何设备的购置需经过部门负责人审批,并填写设备购置申请表,明确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价格等相关信息。
2. 设备采购比价对于价格较高的设备,采购部门应进行比价,并提交比价报告,供管理层决策参考。
3. 设备购置合同设备的购置需签订购置合同,并妥善保管相关购置文件。
4. 设备验收设备到货后,由采购人员牵头与设备使用部门进行验收,确认设备的数量、型号、配置等是否符合合同要求。
5. 设备编号通过设备编号系统为所购置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档案,并妥善保存。
三、设备安装与调试1. 设备安装计划设备使用部门需提前制定设备安装计划,并于安装前报备给采购部门,并获得批准。
2. 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的安装及调试需由设备供应商或专业安装调试人员进行,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安全检查设备安装完成后,由设备使用部门负责人组织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
四、设备维护保养1. 设备维护计划设备使用部门需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包括定期维护和临时维护。
2. 设备维护记录设备维护人员应按照维护计划进行维护,并做好维护记录,包括维护时间、内容、维护人员等。
3. 设备保养设备保养需定期进行,包括设备清洁、润滑、检查等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4. 设备保养记录设备保养人员应按要求进行设备保养,并做好保养记录,包括保养时间、内容、保养人员等。
五、设备维修与更新1. 设备故障报告设备使用部门发现设备故障后,应立即向维修部门报告,并填写故障报告表。
2. 设备维修维修部门收到故障报告后,应立即派遣维修人员进行维修,确保设备的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当今社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维护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它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和环节,其中成本管理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一、项目规划阶段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应该被充分考虑。
在项目规划中,需要对项目的整体预算进行评估和制定,并将成本分配到各个具体的工程阶段中。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所需的资源、人力、物料等成本,并进行详细的成本估算和风险分析。
二、设计阶段在基础设施项目的设计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需要参与到具体的设计过程中。
通过运用成本管理工具和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成本分析,寻找节约成本的潜力,并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成本效益的评估。
通过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资源优化,可以在设计阶段就降低项目的成本,并确保项目质量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施阶段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需要与项目运营和施工相结合。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项目进度、人力资源、物料采购和工程施工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控和控制,以确保项目按计划进行。
同时,还需要注意项目运营和施工的成本控制,合理分配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及时对项目存在的成本风险进行调整和预防。
四、运营和维护阶段基础设施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阶段是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对项目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不仅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故障率,还能降低维护成本和维修费用。
通过对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控制项目的运营成本,并保证其高效稳定地运行。
综上所述,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通过在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营维护阶段积极进行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总体成本,实现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从而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在未来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应更加重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意义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和科学性。
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周期管理
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周期管理引言基础设施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涵盖了道路、桥梁、铁路、港口、机场等各类基础设施项目。
然而,仅仅建设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是不够的,它需要经过全面的生命周期管理,以确保其长期运行和维护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
一、规划阶段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阶段,需要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确定项目的目标、范围和可行性。
规划阶段的工作包括确定项目的用途、规模、预算、时间表等,并进行环境评估和风险分析。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二、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阶段,它涉及到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技术细节。
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土地调查、工程设计、材料选择等工作。
设计阶段的关键是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同时考虑到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影响。
设计阶段的成果是项目的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它们将成为后续建设和运营的依据。
三、建设阶段建设阶段是将设计方案变为现实的过程,它包括招标、施工、监督和验收等环节。
在建设阶段,需要确保项目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建设阶段的关键是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并严格控制成本。
同时,需要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
建设阶段的成果是完工的基础设施项目,它将为后续的运营和维护提供基础。
四、运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进入运营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机制。
运营阶段的关键是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这包括制定运营计划、招聘和培训运营人员、建立维护和保养体系等。
同时,需要进行定期的设备检修和维护,以延长设施的使用寿命。
运营阶段的目标是提供高效、安全和可靠的基础设施服务。
五、维护阶段维护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检、保养和维修。
维护阶段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和处理设施的故障和损坏,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交通运输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
交通运输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交通运输设施是现代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石,从公路、铁路到桥梁、港口,它们的高效运行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要确保这些设施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生命周期管理。
所谓交通运输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设施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维护、修复直至报废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管理。
这一过程涵盖了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设施的最优性能和最大价值。
在规划阶段,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交通需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
以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为例,不仅要研究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和产业布局,预估未来的车流量,还要考虑地形地貌对路线的影响,以及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
合理的规划可以避免设施在短期内就出现无法满足需求或者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
设计环节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
这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
比如,在桥梁设计中,要考虑桥梁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同时还要注重美观和与周边景观的融合。
此外,选用的材料也至关重要,既要保证质量和耐久性,又要考虑成本和可持续性。
建设阶段是将设计转化为现实的过程。
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保障施工安全,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当交通运输设施投入运营后,维护和管理就成为了重点。
定期的检查和保养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道路,要及时修补路面的坑洼和裂缝,确保行车安全和平稳;对于桥梁,要检查结构的完整性,及时发现和处理锈蚀、裂缝等问题。
同时,还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监测系统,对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和隐患。
在维护和修复过程中,合理的资金投入是保障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关部门需要根据设施的状况和预期使用寿命,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
同时,还要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维护技术和材料,提高维护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在当今社会,基础设施项目对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道路桥梁到水电供应,从通信网络到公共建筑,这些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不仅影响着当下,更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在基础设施项目的管理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正逐渐成为一个关键的理念和方法。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考虑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拆除或更新的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成本。
这不仅仅包括初始的建设投资,还包括后续的运营维护成本、能源消耗成本、环境成本以及可能的拆除和处置成本等。
在项目的规划阶段,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就应该介入。
这个阶段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项目的规模和功能。
如果在规划阶段没有充分考虑未来的运营和维护需求,很可能会导致项目在建设完成后出现功能不足或者运营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
例如,在规划一条公路时,如果没有准确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增长,可能会导致道路宽度不足,后续需要进行扩建,这无疑会增加大量的成本。
设计阶段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个好的设计方案不仅要满足项目的功能需求,还要尽可能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合理性、施工的便利性等因素。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选择耐久性好但价格相对较高的建筑材料,虽然初始投资会增加,但可以大大减少后期的维修和更换成本,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更经济的选择。
建设阶段的成本管理主要集中在施工成本的控制上。
这包括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优化施工组织,严格控制材料和设备的采购成本等。
同时,要确保施工质量,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修复成本增加。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还应该考虑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运营阶段是基础设施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因此运营成本在全生命周期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运营成本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能源消耗、人员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
市政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
市政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市政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任务,涉及到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等多个阶段。
作为一名工程专家和国家专业的建造师,我深知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认识到生命周期管理在保障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撑,它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系统、能源供应系统等,这些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运转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生命周期管理中,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决定了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和耐久性。
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往往能够提高基础设施的效益并减少后期的维修成本。
建设阶段是市政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同时,建设阶段也是机会成本最高的阶段,需要高效地管理资源和控制成本,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运营阶段是市政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施建成后,需要进行运营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这包括定期的检修和维护工作,以及及时解决设施故障和问题。
维护阶段是市政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巡检、维修和改造,确保基础设施的功能恢复和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基础设施的维护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采用可持续和环保型的维护方法。
总体来说,市政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各个阶段的要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这包括建立完善的设计标准、加强施工管理、建立健全的运营管理体系和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在市政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管理中,还需要注重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创新。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实现对基础设施的全面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升基础设施的功能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水平。
公共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
公共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公共基础设施是对城市化建设的支撑,它的质量和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经济发展。
然而,对于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并不到位,导致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成本不断攀升,使得资源的浪费日益增多,甚至会出现安全隐患。
因此,对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与方法1、什么是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全面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高效、安全、可靠、环保、节能。
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投入使用、维护、更新等各个环节。
2、如何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在于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的管理与考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优势在于可以解决目前管理存在的“短视性”和“片面性”。
例如,规划和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功能、运维方案、技术水平、装备运输、环保节能等,建设阶段需要考虑施工质量、施工防护、验收标准、监理、质保期等,运营维护阶段需要制定維修周期、升级计划、设备使用率、管理信息化等,更新重建阶段需要考虑设施老化、更新技术、费用预算等。
二、公共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义1、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维护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运维进行有效的把控,通过资产管理、維修管理、性能管理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设施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维修费用。
而且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在项目实施之前确定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充分地运用资源,降低后续管理难度,成本的省略主要来自于运维的节约。
2、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和安全系数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是单纯的运维,它还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投入使用、更新等环节。
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运营可以提升设施的安全系数,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安全的服务。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1.目的为了落实公司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要求,对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等全生命周期实施必要、全面合理的管理,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并提高资产的利用率,特制订本制度。
2.范围公司内所储存、使用的设备。
3.定义无4.职责4.1设备使用部门提出使用需求和设备规划,参与设备验收,组织安装调试,正确使用设备,并负责设备日常管理。
4.2设备部组织相关专业开展设备选型、采购监造和到货验收,监督安装调试质量,引导设备使用部门做好设备日常管理,推动科学维修管理,参与设备改造,报废处置等。
4.3采购部负责设备采购与监造,配合设备选型,参与设备验收。
4.4物流部参与设备到货验收与出入库登记。
4.5财务部负责设备的固定资产登记,投资、维修、改造及报废处置费用审核与登记。
5.内容5.1设备前期管理5.1.1设备规划使用部门提出工艺功能需求,描述每道工序需要匹配设备的性能,从行业装备、创新角度等提出设备设想。
5.1.2选型与购置5.1.2.1设备部根据使用部门设备设想,组织工艺、设备、电仪、安全、工程等相关专业开展设备选型,选型应考虑以下内容:(1)设备选型应符合工艺要求;(2)设备可操作性、可维修性、使用经验、常见问题故障;(3)设备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设备安装、寿命周期费用、备件供应等;(4)设备安全性、环保性、节能要求、法律法规符合性等。
5.1.2.2设备选型确认后,使用部门填写设备采购清单,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采购部按照采购程序选择合适供应商订购设备,对关键设备或有特殊质量要求的设备,应派代表现场监督制造质量。
5.1.3设备到货验收5.1.3.1采购设备到货后,由五金库通知设备部,设备部组织采购部门、使用部门、相关专业到现场验收。
五金库通知验收时,应告知采购需求,以便验收人员携带相应验收工器具,对照要求验收。
5.1.3.2采购部应携带设备订货合同及所附技术标准、设计图纸等,配合验收正常开展。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性评估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性评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很多基础设施项目在建设完成后出现了管理不善、维护困难等问题,导致其无法持续发挥预期效益。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性评估成为必要的手段和方法。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在基础设施项目从规划阶段到维护阶段的整个过程中,对其进行综合性管理和监控。
其核心目标是最大化项目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
一般来说,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项目前期研究、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个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都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措施。
在项目前期研究阶段,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确保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例如,对于一个水利工程项目,要评估其对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保护要求等。
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可预见问题,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在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充分考虑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需求。
这意味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可维护性和可操作性,确定合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选型。
例如,在道路建设项目中,应该考虑到路面的耐久性、交通流量变化和车辆类型等因素,以确保道路的正常运营和维护。
在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
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对设施的实时监测和预测维护,可以降低维护成本和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
此外,还可以建立相应的资源调度和故障处理机制,确保项目能够持续提供优质的服务。
除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持续性评估也是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可持续性评估主要是为了评估项目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以及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程度。
通过可持续性评估,可以对项目进行精确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fm管理理念
FM管理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对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综合管理,以确保设施的高效运行和优化利用。
FM管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将设施管理视为一个系统过程,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包括运作管理层次和战略价值层次。
在运作管理层次,FM管理理念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通过优化设施维护、保养和运营等各个环节,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为企业的日常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在战略价值层次,FM管理理念注重整合运作和战略工作,将设施管理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中。
通过设施规划、投资决策、资产管理等手段,实现设施与业务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FM管理理念还强调对人的管理,包括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通过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总之,FM管理理念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管理思想,它强调对设施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综合管理,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协调和整合,以实现设施的高效运行和优化利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管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涵盖了道路、桥梁、铁路、港口、机场等多个领域。
这些设施的有效建设、运营和维护对于保障人员和货物的高效流动、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提升生活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划分为规划与设计、建设施工、运营与维护以及退役与更新四个主要阶段。
在规划与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发展需求、地理环境、交通流量预测等因素,以制定出合理的方案。
这不仅关乎设施的初始建设成本,更影响其长期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例如,在规划一条高速公路时,如果对未来交通流量的增长估计不足,可能导致道路容量过早饱和,需要频繁扩建,增加了后期的成本和社会影响。
建设施工阶段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实际设施的过程。
这个阶段需要严格把控工程质量,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同时,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以减少对周边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保障工程质量。
运营与维护阶段是设施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在此期间,需要定期进行检查、监测和维修,以保证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例如,对桥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害;对道路进行日常的清扫和养护,保证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
有效的运营管理还包括交通流量的调控、收费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以提高设施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当设施达到其使用寿命或无法满足新的需求时,就进入了退役与更新阶段。
这需要对设施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可以通过改造升级继续使用,还是需要拆除重建。
在这个阶段,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回收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关键因素1、质量控制质量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生命线。
从原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控制到工程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把关。
设备管理培训课件-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2022年10月 1
本次培训目的
• 过程:掌握一些设备管理的基本知识 • 提高:“预防为主,维修和保养并重”的意识。 • 实现:要我保养→我要保养→我会保养 • 最终:贯彻“预防为主,维修和保养并重”养成一
种习惯,做到定期保养、强制进行,正确处理使用、 保养和维修的关系,杜绝只用保 养
2019
-
18
04 设 备 维 护 保 养
设备维护保养的基本要求
➢及时性: 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设备设计要求特点,及时对故障
确定类别、修理间隔期及维护部位等进行维护,这样不仅做 到设备在无隐患状态下作业,而且还做到了因提前停机维护 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正确性: 熟悉设备结构,遵守操作维护规程并合理使用,精
-
9
02 设 备 维 修 理 念
全员生产维护TPM(第三代)
专业维修人员
生产操作人员 生产及设备管理人员
职能部室
2019
-
10
03 T P M 设 备 管 理
TPM的定义
英文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缩略语,中文译名叫全员生产维护, 又译为全员生产保全。 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过程,全体人员 参与为基础的设备保养和维修管理体系。 TPM强调五大要素,即: ——TPM致力于设备综合效率最大化的目标; ——TPM在设备一生建立彻底的预防维修体制; ——TPM由各个部门共同推行; ——TPM涉及每个雇员,从最高管理者到现场工人; ——TPM通过动机管理,即自主的小组活动来推进。(PM)
就是著名的“浴盆曲线”。设备维修期内的设备故障状态分三个时期:
(1)初始故障期
故障率由高而低。材料缺陷、 故 设计制造质量差、装配失误、操 障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性评估
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可持续性评估基础设施项目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确保这些项目的有效运作和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性评估成为了必要的工具。
本文将探讨基础设施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和重要性。
一、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将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纳入管理范围,并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高效运营。
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各个阶段。
1. 项目规划阶段在项目规划阶段,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和确定项目的目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阶段的重要性在于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要,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有效管理。
2. 项目设计阶段项目设计阶段是将项目规划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综合考虑项目的技术、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符合预期目标并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项目建设阶段项目建设阶段是将项目设计方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施工和监管,以确保项目的安全和质量。
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项目的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保护。
4. 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项目运营和维护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确保项目的运行安全和效率。
同时,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和改进工作,以保持项目的可持续运营,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二、可持续性评估可持续性评估是对基础设施项目进行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项目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和效果。
可持续性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项目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环境评估环境评估是对项目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资源消耗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提前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为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2. 经济评估经济评估是对项目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1、目的
传统的设备管理主要侧重于设备的维修阶段,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现代意义上的设备管理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
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
为了规范公司的设备管理,以设备可靠性的角度为出发点,降低设备故障率,使设备稳定可靠地运行,从而保障生产地顺利进行,公司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及相关设备管理经验,特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部室、车间、班组。
3、内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在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突出在浴盆曲线上不同阶段的不同管理特色;三是全生命周期的费用管理。
本制度以安全生产的角度着重规定三维空间管理、设备的阶段性管理、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3.1 三维空间管理三维空间上的全生命管理涉及空间维、资源维和功能维,加上全生命周期本身的时间维,就形成四维系统,空间维即从生产环境、车间、生产线、设备、总成(部件),直到零件,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涉及空间维上的各个要素。
资源维是涉及与设备相关各种资源,包含信息、人力、材料、备件、动力能源、水、气、汽等要素,这都是设备和管理上不可或缺的
资源要素。
功能维指管理功能,即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评价、反馈等内容,这也是广义的 PDCA 循环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设备管理是典型的系统工程。
因而,三维空间管理需要部门车间的负责人和设备操作人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3.1.1 车间生产环境应保持整洁,无大面积积水、积料,落实“5S”。
3.1.2 生产设备应做到“定置管理”,用统一定制线明确。
3.1.3 生产设备应标明设备责任人,设备的责任人负责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检修。
3.1.4 采购设备时采购部和部门车间设备部门对设备信息进行评估研究,符合生产作业需求的方予以采购。
3.1.5 设备的相关操作人员须熟练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岗位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有效3.1.6 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要定期进行“滤清处理”控制设备性能劣化。
3.1.7 部门负责人须根据操作人员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记录做出相应的设备安全运行评价,采取措施延缓设备的老化,保证运行的安全性。
操作人员在设备新的运行系统下须及时反馈设备操作及设备运行状态。
3.2 阶段性管理设备的极端性管理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主要内容,贯穿于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以及拆除报废。
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前期管理; 2)运行维修管理; 3)轮换报废管理。
3.2.1 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
1)规划设备部负责前期管理
中的规划决策,通过对车间环境、设备布局、生产线的考量,按照生产需求规划设备的设计与购置。
2)设计与制造当部门车间需要自行设计制造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公司设备部负责人和设备操作技术人员共同定制设计规范,设计须符合本质安全。
安全部门负责对设备结构图与相关技术资料的审核,当确认符合本质安全后,予以设备部制造相关设备。
安全部门同时负责检查设备制造过程中安全防护装置的安装情况。
3)选型与购置当部门车间需要另行购买生产所需设备时,须由车间负责人填写《生产设备购置单》,并明确设备型号、大小、附件以及相关运行数据。
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交由市场处购置。
当购置设备后需暂时进入公司库存时,部门车间须安排专人负责购置设备库存期间的安全管理。
4)安装因此期限较短,若没有相应的现场安全管理,可能会造成设备库存期与使用期间的管理真空,留下事故隐患。
当购置设备在设备部门的安装能量范围外的,须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安装,保留相关设备安装记录;当公司设备部门自行安装时,安全部门须指派相关安全管理人员,随同部门相关安全负责人监督确保生产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在进行现场设备测试时设置安全防护距离及警示标志。
3.2.2 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设备的运行维修管理包括:设备的使用、检测、维修。
1)使用设备使用前,部门车间根据设备操作规程制定岗位人员操作规程。
设备使用前,确保设备安全防护装置安装到位,牢固可靠。
人员上岗前,部门须组织岗位培训,考核合格
后持证上岗。
设备使用时,操作人员须遵守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禁止“三违操作”,杜绝超负荷运转。
2)检测与维修设备负责人应针对设备运行状态,制定设备的检测计划和设备运行台账。
闲置超过三个月的生产设备,再次使用前须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安全。
当设备需要进行维修时,须由设备部门、维修人员协同安全部门,根据生产需要和设备实际运转状况,制定设备的维修计划。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须进行设备的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使用。
在设备完成维修后,依据系统工程和行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设备使用过程中造成设备老化的人为因素,采取措施降低设备的误操作,规范设备的使用,延长其使用寿命。
设备的检测、维修必须按照公司的《设备设施检修、维护、保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3.2.3 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设备的轮换报废管理包括:设备的改造、拆除、报废。
1)改造对于部门可修复设备,设备的定期轮换、改造、再使用既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部门的设备购置成本设备的改造须经过相关技术许可,在改造完的设备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部门报予公司安全部门审核,重大改造须经公司安委会研究通过后方予以进行技术改造。
2)拆除与报废当设备整体已达到使用寿命,故障频发,影响到设备组的可靠性,其维修成本已超出设备购置费用时,必须进行设备的拆除与报废。
设备的拆除报废须符合以下几点:公司相关设备部门负责设备拆除
报废的申请,安全部门审核批准后,协助设备部门负责拆除报废现场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落实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拆除人员须遵守公司《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有顺序的进行拆除工作,禁止违章作业。
拆除完毕后,部门车间填写《资产处置审核流程单》。
设备的拆除、报废必须按照《设备设施验收、拆除、报废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部门车间以及安全部门负责监督制度落实情况,并保存相关记录。
3.3 设备的浴盆曲线管理设备的浴盆曲线又称为故障率曲线,包含初始故障期、偶发故障期和耗损故障期。
3.3.1 在初始故障期,因为机械处于磨合阶段,啮合不顺,润滑油污染快,紧固件也容易松动。
电气系统处于元件的初始“时效老化”时期,容易出现电参数的漂移或偏差,加上操作的熟练度不够,因此出现故障的频率较高,此时的设备管理须着重对设备额检查、记录、紧固、调整、润滑、磨合期的油品替换、控制生产负荷逐渐达到设定值。
3.3.2 偶发故障器的设备运行较为顺畅,但部分短寿命周期的易损零件会出现劣化,此时的管理特色是注意设备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同时要研究设备劣化条件,控制劣化,进行设备的健康管理。
比如经常对设备系统的燃油、润滑油、冷却水和空气进行滤清处理,有效控制设备性能的劣化,延长设备寿命。
对于周期性的损耗件,进行局部保养及修理,包括调整、修复或者换件。
3.3.3 耗损故障期,部门零件或者总成已经进入快速劣化阶段,有的失去设计功能,有的可能导致安全事故,有的造成能源消耗过量,也有的
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除了应该做好常规清扫、检查、润滑、调整、堵漏、防腐之外,还要注意可裁剪式纠正性维修,对设备进行局部改造和不拘泥于原有设计机构,立足于根除故障的主动维修,以便恢复设备功能,达到根除某些固有故障额效果。
3.4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设备在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设备及财务的台账和管理及维修记录,如设备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费用的历史数据,都可以作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的分析依据,最终可以在设备报废之后,对设备整体使用可靠性、经济性及其管理成本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可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可以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进行重新全生命周期的跟踪,也可以仍然使用原型号的设备,并应用原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科学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策略,使其可靠性及维修经济更加优化,从而使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宁德市星光工贸有限公司
二〇一四年六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