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的电容-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容器的电容》的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电容器的电容》。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电容器的电容》位于静电场这章的第七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介绍了电容器这一重要电学元件,电容器是三大无源电子元件之一,是学习振荡电路的基础。本节不仅巩固了电势差这一知识点,而且为下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提供知识背景,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意在使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归纳分析,掌握知识技能,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我将教学重点设计为:(1)电容概念的理解。(2)电容器带电量Q与电势差U之间的定量关系。

因为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接受式教学相对应的方式,旨在强化学生的体验,懂得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获取的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最终理解核心知识。

我将教学难点设计为:(1)电容物理意义的理解。(2)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

因为本节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归纳分析技巧又欠缺,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二、说学情:

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静电场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具备了电荷量和电视差等知识基础,但在空间想象、问题本质的分析等方面还较为薄弱。在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见到电容器的,但学生对电容器的功能和相关性质是很陌生,学生对电容器电量和电压的关系不太清楚,很难理解电容的概念。

鉴于上述学情,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讲授法、类比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逐层突破重点难点。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观察、实验、探究,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又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电势差、电场强度、电荷量等物理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电容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电学元件,因此在引入电容器的概念时采取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规律的教学策略,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首先让学生对电容器的作用、构造有了直观的认识。在引入电容的概念时,先由学生根据实验猜想电容器的电荷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利用传感器实验定量的得出具体数据,通过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通过与水容器的类比,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电容概念的理解。

3、教学手段:网络创新教学平台、PPT、动画课堂、实验演示、教学视频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能够知道一般的容器的概念,例如水容器。因此,可以由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入手,提出能否有一种可以容纳电荷的容器呢?从而引出电容器的概念。课件展示电视机线路、收音机线路等家用电器中含有电容器的实物图,告诉学生应用如此广泛的电子元件就是今天学习的电容器,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1、电容器(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2)电容器的充放电(动画演示)

2、电容

(1)电容(类比法理解比值定义法)(2)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3、常用电容器

(三)课堂小结:

(四)讲解例题,能力训练。

(五)总结结论,强化认知:

1、电容器的电容大小决定于电容器本身,即C由ε、S、d共同决定,与Q和U无关。

2、电容反映了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大小,电容器不带电时,电容不受影响。

五、说板书设计:

1、电容器(1)电容器的构造及功能(2)电容器的充放电

2、电容(1)电容(2)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

3、常用电容器

六、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即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