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道德教育研究
洛克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启示 论文
![洛克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启示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e196b5f121dd36a32d82ca.png)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漫话》这一著作中。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倡导绅士教育,主要从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阐述,并认为品德教育是最关键的。
其思想对当今的德育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德育教育一、洛克及其教育思想的内容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即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漫话》开篇中就指出“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页]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培养有理性和有才干的绅士。
其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一)健康教育洛克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培养,开篇就说:“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
他认为强健体魄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体育锻炼,而要涉及吃、穿、住、行、运动和锻炼各个方面。
如认为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
洛克认为,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二)品德教育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24页]洛克的道德观是从个人利益和兴趣的原则出发的。
他认为,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和养成道德纪律的习惯,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fca5236453610661fd9f404.png)
洛克的教育思想及对当今德育教育的启示[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漫话》这一著作中。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倡导绅士教育,主要从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阐述,并认为品德教育是最关键的。
其思想对当今的德育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德育教育一、洛克及其教育思想的内容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 —1704)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即著名的“白板说”。
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不带有任何记忆和思想的。
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在《教育漫话》开篇中就指出“我敢说,平常的人之所以有好有坏,之所以或有用或无用,十有八九都是教育造成的。
人与人之间所以千差万别,都是出于教育的不同。
”[[1][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1页]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即“绅士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健康、品德、学问”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培养有理性和有才干的绅士。
其整个教育思想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
(一)健康教育洛克非常重视强健体魄的培养,开篇就说:“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
”。
他认为强健体魄的培养不仅仅限于体育锻炼,而要涉及吃、穿、住、行、运动和锻炼各个方面。
如认为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
洛克认为,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二)品德教育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2[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徐大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第24页]洛克的道德观是从个人利益和兴趣的原则出发的。
他认为,培养性格、锻炼意志和养成道德纪律的习惯,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
32 英国 洛克的教育思想
![32 英国 洛克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063ae82a0116c175f0e48cd.png)
洛克的教育思想英国教育家洛克(1632-1704)是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90)、《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
(一)论体育洛克十分重视绅士的体育。
在他看来,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对于绅士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健康的身体是精神快乐和生活幸福的保证,因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其次,健康的身体是绅士千事业的保证。
洛克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但是,洛克所论述的体育主要是身体的保健,也包括一些体育活动"游泳不仅可获得一技之能以应付急需,而且对于健康也有许多好处。
此外,他还认为,儿童需要经常到户外去游戏,稍大一些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
(二)论德育洛克认为,"在一个人或者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一个人有了德行不仅能获得幸福,也能获得成就。
他说:"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德行对于绅士如此重要,德育也就自然成为绅士教育的核心了。
在洛克看来,德育应当培养儿童理性、礼仪、坚忍、节制等品德。
理性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它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
仪礼是指处世做事要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
洛克认为"在多数的情形之下,作事态度的影响较之所作的事还要大。
"礼仪对于绅士来说十分重要,"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的一层藻饰,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
"洛克希望年轻的绅士能够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务使他的一切言谈、容颜、动作、姿态、位置等全都合适。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e88c5d69dc5022aaea00fa.png)
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及研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在哲学上,他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重要代表。
在教育上,他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竭力主张培养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或贵族化的资产阶级.他撰写的《教育漫话》一书从理论上为英国的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生平简介1632年,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幼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
1652年毕业于威斯敏斯特公学,随即入牛津大学研究哲学、物理、化学、医学,1658年获硕士学位。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在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君主制度。
洛克深受革命胜利的鼓舞,在几年里连续发表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政府论》(1689)、《人类理解论》(1690)、《教育漫话》(1693)等,为新政权提供理沦依据.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系统表述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方面的要求,成为从西欧中世纪的宗教教育发展到近代为现实生活服务的世俗教育的中间环节.洛克在《人类理解论》(1690年)中阐述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是他研究社会政治问题和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
他继承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详细论证了基于感觉经验基础上的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灵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任你在上面写上什么或把它塑造成什么.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经验来源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对心理活动的“反省”.人的观念大部分来源于感官,同时人的认识应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洛克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和重要性,但他把对心理活动的反省看成知识的一个独立源泉,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论,就是要通过体育、德育和智育等世俗教育,把资产阶级子弟培养成为与世俗贵族没有多大区别的新贵族--绅士。
洛克和卢梭的教育观
![洛克和卢梭的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360473c70c22590102029d0c.png)
洛克与卢梭的教育观洛克提出自由、理性的“绅士”道德教育观,从而把社会人教育为国家服务的绅士,继承和维护共同体的道德。
卢梭则试图通过对自然的“回归”,在自然教育中恢复人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的一种正义和道德”,并通过公意这种公共道德体约束和规范个人道德,实现公共道德和个人道德的共通,重新恢复传统共同体的道德理想。
(一)洛克的道德教育观。
洛克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私人的,更是为共同体服务的。
他认为“教育上的失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教育上的失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不仅如此,教育还关系到“国家的幸福和繁荣”,洛克指出,“人心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符号,没有任何观念。
”“我敢说我们的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正因为如此,他认为通过接受教育和感化,培养具有“绅士”风度的人有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洛克的教育是自由的教育。
他反对普遍教育方法上叫儿童记住许多规则和教训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的结果总是随时学到又随时忘却,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给予被教育者充分的自由。
自由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在快乐中学会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刚毅自由的品行能够保持他的德行。
”因而,教育不需要注重各种规范,却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并把实践作为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其目的是被教育者在榜样的引导下、在实践中自由发展并获得克制的能力,培养优雅和崇高的德行习惯。
他相信,“人人总有一个一切纯凭自己与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一个善良的、有德行的、能干的人是要从内心去养成的。
”同时,洛克的教育是道德教育。
他的教育有一种严厉、自我克制的道德要求,而不是消费享受和人人随意自发的行为。
如他谴责酗酒、耽于夜夜笙歌、因虚荣而花费、流于懒惰又浪费时间等行为。
他认为“幸福建立在德行与良好的教育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
![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aabfd1e6edb6f1aff001fa0.png)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早期进步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既是英国资产革命早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教育思想家,被誉为“培养绅士和淑女”的教育家。
其理性教育思想对西方的教育和文化影响深远,他的教育思想体现于《教育片论》(傅任敢先生译为《教育漫话》)、《工作学校草案》、《关于理解的指导》以及《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等著作,其中1692年出版的《教育漫话》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最集中体现。
笔者在认真阅读洛克《教育漫话》等著作的基础上,对洛克的教育思想进行分析,拟从中探索其养成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以供我们参考借鉴。
一、人的德行后天养成的思想(一)人的德行后天养成的哲学依据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哲学基础之上的。
“从哲学的继承性来看来,洛克是培根和霍布士路线,即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不是什么‘天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继承者和进一步发展了感觉主义的一个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者”。
他“大力地驳斥‘天赋观念’的同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那个与洛克的名字分不开的、有名的白板(tubularasa)论”,他“认真论证了人类知识起源于经验(而且只有经验)、而经验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这个认识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洛克认为“人心如白纸似的,没有一切标记,没有一切观念”人的理性和知识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从经论洛克的养成教育思想◎高中建闫立超摘要: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
他认为人的理性来源于经验,人的德行是后天养成的结果。
人是有形体的理性动物,健康教育是全部教育之首,德行乃各种才赋之首,德行的教育中要注重说理、尊重孩子、启蒙理性、树立榜样、鼓励好奇心、寓教于乐。
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加强练习和养成习惯有助于人们从根本上追求幸福。
习惯在德行养成过程中有许多优势作用,习惯的养成要加强练习。
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f97fb5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1.png)
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洛克德育思想及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十七世纪英国闻名的思想家,主见“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其中不乏有关道德教育的思想。
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论及了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本文简述之,并谈谈其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对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洛克没有系统的论述,归结起来,涉及到以下几点:第一,耻辱心。
洛克认为,鞭笞并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也不能真正地约束儿童,“只有出自诚心的耻辱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只有触及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康德有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能震撼人心: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苍穹,一个是人内心的道德律。
我想,洛克的话可以说是与康德这句话的后半句相得益彰。
其次,礼仪。
洛克说的礼仪主要是指礼貌、礼节和风度,避开粗暴、轻视、非难和刁难他人的行为发生。
这是符合他的“绅士”教育的思想的。
这对我国幼儿教育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大量。
指的是一个人的气度,有大方的意思。
洛克认为“凡是最大量的人总是最富有的人,而且还可以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要培育乐于赠予别人的美德。
这一点已经涉及了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已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行为习惯、礼貌礼仪,可以说是道德的升华。
但是“大量”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得到上层人士的敬重和称誉,这是洛克思想的局限性。
他还提到了“贪欲”,认为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但这是相对于“赠予”而言的,他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应当是乐善好施的,因此他将“贪欲”归入人的品德的范畴,此处没有社会学的意义。
第四,公道。
“不行让儿童有侵害公道的举动”,洛克所谓的公道是指诚恳无欺,不夺取别人的财产之类的品德。
这属于社会公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五,真实。
洛克特别强调儿童说话要“真实”,他认为很多过错都可以得到原谅,“惟有曲解事实,用遁词去遮掩任何过失就不然”。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2e6855cad02de80d4d840bd.png)
浅谈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孙成结<13>沈银花<08>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摘要】洛克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思想家。
其“绅士”教育思想中提出的体育、德育、智育等观点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其“绅士”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有很多积极的成份完全值得我们去借鉴,对当今我国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启示文献综述一、绅士教育的起源“绅士”在英国早就出现,但早期的“绅士”是与封建贵族相联系的。
在15世纪绅士首先的和主要的含义是指国王、王后、公、侯、伯、子、男等五爵。
1而绅士一词最早在教育领域是由法国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Montaigne)提出。
据王晓华老师在(断裂中的传统》一书中介绍,蒙田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康、举止得当、具有纯洁情操、高尚道德和判断能力的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社会活动家,他将这类人称为“绅士”。
2这一教育思想传入英国后得到极大发展。
16世纪许多教育家都从事“绅士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出版相关著作,如汉弗莱(Isurence Humphrey)的《论贵族》、克莱兰德(James Cleland)的《年轻贵族学校》和皮吉姆(Heny Peacham)的《完美绅士》等。
3但是这一时期的绅士教育实际上是指封建贵族子弟的教育。
真正使具有近代意义的“绅士教育”理论系统化的是I7世纪的弥尔顿(JohnMilton)和洛克。
弥尔顿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将资产阶级的“高贵和文雅的青年”培养成为绅士。
他说“我认为完善的、高贵的教育就是培养人在平时和战时能公正地、熟练地、高尚地履行其公私职责的那种教育”。
4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绅士,“因为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的人自然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了。
”5他认为绅士应该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绅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的开题报告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绅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28c4559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8.png)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绅士教育的另一种诠释的开
题报告
一、背景
约翰·洛克是西方哲学史上有着极高学术地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政治哲学、教
育哲学、认识论等领域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公民教育领域,洛克也提出了一系
列独特的思想,其公民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然而,洛
克的公民教育思想仅仅是人们重视的一个方面,而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探讨以及其与
公民教育的关系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
二、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思考,以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洛克对绅士教育的理解与界定。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通过梳理洛克的著作,了解他对绅士教育的内涵与要求,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2. 绅士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理念与公民教育理念之间的异同与共性,并进一步探讨两种教
育的边界。
3. 绅士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这一部分,本文将回顾洛克的绅士教育理念,并对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进行探讨与思考,提出对于现代社会公民教育的启示。
三、研究意义
洛克的公民教育思想已经被广泛研究与应用,而对于他的绅士教育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本文将探讨洛克对于绅士教育的理解与要求,以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区别与
联系,旨在深入挖掘洛克的教育思想,拓宽学术界对于洛克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当
下教育领域中,为现代公民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同时,本文也将对于洛克的思
想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性。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266c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6.png)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洛克(1632-1704年)是一位英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的思想也被称为洛克教育哲学思想。
洛克把教育定义为“一种人格发展的艺术,它是一种自觉、有目的、有秩序的行为”。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强调教育的功能必须结合品格的形成,以及通过仁慈和管教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洛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均强调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重视尊重和促进学生的自我价值发展,以及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
他认为,教育是智力、品德和行为同时发展的过程,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的权利。
此外,洛克还强调教育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谦虚、尊重社会规范、乐于服务社会的理想气质,以及优秀学业成就。
洛克认为,教育实践应以学生了解自己、获得知识和熟悉社会环境为主要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涉及学习成果的提高,而且应注重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中,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和实践经验,这需要学习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成功和发展。
此外,洛克还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的成就感是一大动力。
最后,洛克认为,家庭和学校都是重要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它们是发展的社会环境。
在家庭中,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在教育的行动中担负起责任,建立家庭文化,给孩子一种正确的学习观念。
在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同时,学校还应结合社会,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以满足学生生活、发展、学习和成长需要。
总之,洛克教育哲学思想强调以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注重尊重和促进学生的自我价值、自由发展的权利,以及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社会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它为当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想和实践参考,它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以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从而为改革当代教育提供了基础。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浅析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4675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1a.png)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浅析作者:赵媛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02期摘要: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及教育思想集大成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最著名的是“绅士教育”。
他强调人的教育一定是后天而来的,如果采用合适的道德教化方法,可以把人改造成符合他教育理念的那种类型。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一)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二)培养学生的感情;(三)注重绅士的学问;(四)发扬娱乐教育。
其绅士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是对家庭教育有重大影响,人们更加注重培育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反对惩罚教育,促使形成正确的家庭德育观;二是对当代大学生践行德育教育与礼仪教育有重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2-0109-03一、洛克道德教育思想(一)洛克生平简介约翰·洛克生于1632年8月29日,死于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著名哲学家、政治家。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论思想,其出版的著作《人类理解论》《政府论》《教育漫画》中提出的一系列的思想、都非常的经典,特别是在《教育漫画》中,对于如何进行教育,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品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善于将教育的内容与绅士教育理论联系起来。
(二)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洛克的道德教育思想,最著名的是“白板”論与“绅士教育”。
他强调人的教育一定是后天而来的,如果采用合适的道德教化方法,可以把人改造成符合他教育理念的那种类型。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有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他主张父母应当遵循及时的原则来培育孩子的思想品德,强调儿童应当用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去养成道德习惯。
这些美德很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美德,其余的一切都会被人看成是自负的、无用的。
“白板”论主张:人性就像一张白纸,在给予儿童适当的鼓励情况下,能够培养儿童品德,养成彬彬有礼的习惯,对于常人而言,应当树立楷模,正确地培养孩子的三观,并鼓励学生养成正直的品格。
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a5f39d8da38376baf1fae51.png)
第2单元洛克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洛克(John Locke,1632 ~1704)是英国近代早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建立在“自然、权利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绅士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作为贵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思想又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恩格斯称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妥协的产儿”。
一、洛克的生平和思想基础洛克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15岁时,洛克进入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652年,他进入牛津大学,获得文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还研究过哲学、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并运用培根的感觉论思想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反对牛津大学的经院主义和狭隘的神学。
1666年,洛克结识了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领袖沙夫茨别利伯爵,并担任其家庭教师和医生,以后又任伯爵的秘书,这对洛克的政治观有很大影响。
在跟随沙夫茨别利期间,洛克还负责教育伯爵15岁的儿子,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
在以后教育伯爵的孙子时,洛克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系统化。
在伯爵的影响下,洛克开始从政,成为辉格党的重要的理论家。
1682年,因政治斗争失败,洛克随伯爵逃往荷兰,1688年英国革命结束后回到英国。
1689年,担任英国高等法院委员。
1690年,发表了《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
1693年,他又发表了从1683年以来陆续写作的《教育漫话》。
1696年,洛克担任英国“贸易、殖民委员会’”的委员,在任期间,负责制订了“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反映了他对英国劳动人民和贫穷儿童受教育的敌视态度。
以后,洛克还写了“关于理解的指导”一文作为修订后的《人类理解论》的一章。
1704年,洛克去世。
洛克的教育思想与他的政治观和哲学观是密切联系的。
在政治观上,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
略论洛克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
![略论洛克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7973d212af90242a895e5a3.png)
约翰·洛克(1632~1704年),是17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
1693年,英国曾经出版了一本风靡一时的教育著作,这就是洛克的《教育漫话》,对后世教育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洛克的教师职业道德思想集中体现在《教育漫话》中。
洛克在哲学上,继承并发展了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他认为在人的意识内没有天赋观念,人生下来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任意涂写,人的知识、思想观念,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
这种观点成为他的道德教育学说的理论依据。
他从反对天赋观念的“白板论”出发,极其重视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在“绅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要求青年人在具有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有精神上即道德修养、礼仪上的健全发展,而这一切都集中表现在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上。
他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决定的。
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教育之故。
”洛克这一论断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发展、成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另外,他还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出“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反映出他的唯物主义教育观,并且他从培养新兴贵族化资产阶级分子即“绅士”的目的出发,对教师道德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洛克强调教师必须严格挑选,有较高的道德素质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绅士”,实际上就是贵族式的新型资产阶级实业家。
他认为,作为一个“绅士”,既要有强健的体魄,又要懂礼仪,态度优雅,擅长社交的能力和处理实际事务的学问,然而更重要的是符合“绅士”的道德标准。
他明确指出:“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幸福,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德育的启示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3266f0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c.png)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约翰·洛克作为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正是其哲学思想的合理延伸。
洛克十分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作用,虽然其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当时资产阶级上层家庭培养绅士的需要,但其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就家庭德育方面谈下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中国家庭德育的启示。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洛克所生活的17世纪的英国,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有的封建王室贵族阶级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
一次产业革命和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迅速造就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级,以其自身奋斗的经历向社会展示了新一代理想的道德形象,并逐步为世人确立起新兴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有德行的人应该是敢于大胆追求物质财富,善用知识与智慧开拓海内外市场,善用理智与法律保护自身的财产与安全,并具有勤俭节制美德的人。
”社会的变革和这些新思潮迫使人们对于以往的教育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
这就是那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
但是,洛克与自己同时代的教育家们不同的是他主张绅士教育应由父母筵请“导师”在家中对儿童予以施行而非在学校。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洛克看到,“在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依然充斥着以往的那些陈旧的文法、修辞、道德哲学等传统课程”,这些东西既了无趣味,又不为当时社会生存所需,洛克对此极为厌恶;另一方面,洛克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社会和学校“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让青少年儿童到学校去就会学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反倒在家庭,由于父母导师都是儿童的良师益友,这样的环境就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培养和“个别教导”。
由此,洛克坚决主张把学校教育移植到家庭中来。
论洛克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论洛克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34d33ffc1c708a1284a4456.png)
论洛克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作者:王伟来源:《小学德育》2010年第12期摘要:英国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精神形成的意义及德育的原则;二是德育的具体意见,如反对溺爱和放纵子女、重视文明礼貌教育、宽严结合与奖惩结合,说理教育与榜样示范等。
洛克关于德育的意义与原则、德育的内容与方法等具体意见对我们当前的小学德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约翰·洛克;道德思想;小学德育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2-0009-03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将与朋友的书信整理出版,命名为《教育漫话》。
该书的主题是“绅士教育”。
围绕绅士的培养,洛克论述了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体系中,德育堪称最重要的内容。
洛克认为:“一位绅士应具备的各种品性之中,我将德行放在首位,视之为最必须的品性”。
[1]他要求儿童在具备健康体魄的基础上,必须具备健全的精神的发展,而这集中表现为必须有完美的德行。
[2]洛克在其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德育理论。
本文主要就洛克关于德育的意义与原则、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及其对当前小学德育的启示做一简要论述。
一、德育的意义与原则洛克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格外重视儿童的精神的养成,而且须及早养成,这将会影响他们今后一生的生活。
鉴于德育之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洛克极其强调早期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不当所产生的危害。
他指出,人们在教养儿童方面常犯的错误,就是在人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之时未能使其习惯于遵守纪律、服从理智。
爱护子女是父母固有的职责所在,但是,洛克认为,如果父母不能够理性地监视这种自然的爱,就很容易变为溺爱。
洛克认为由于父母的迎合迁就、溺爱娇惯,幼儿易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品行,这便破坏了自然的法则。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9c9ca6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b3.png)
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一、本文概述《教育漫话》是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693年。
作为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医生和教育家,洛克在本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教育漫话》及其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洛克的教育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主要围绕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展开论述。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的理性、道德和才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洛克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教育方法,如重视实践、强调自学、倡导因材施教等。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价值,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洛克还关注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他提倡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律性和创造力等方面,这些观点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教育漫话》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洛克在其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育漫话》的主要内容《教育漫话》是约翰·洛克的一部重要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洛克的教育思想。
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针对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洛克在第一部分强调了体育保健的重要性。
他认为,体育是绅士教育的基础,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前提。
他反对娇生惯养,提倡通过锻炼和合理的饮食来增强儿童的体质。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洛克详细阐述了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判断力。
洛克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性的道德教育方法,如榜样示范、说服教育等,旨在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3ef96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da.png)
洛克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笛卡尔·洛克(1632-1704)是新英格兰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美国教育和哲学影响深远。
他倡导受教育者自由思考,追求真理,主张自主性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提倡研究的终身价值。
笛卡尔·洛克认为,教育是社
会责任,也是个人责任,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每个人的义务。
洛克认为,在教育中,学生不仅要研究知识,而且要结合实践,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
他认为,学生应该研究技能,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洛克认为,研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思考,研究如何解决问题,研究如何实践。
此外,洛克认为,教育应该有其道德意义,教育应该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洛克认为,学生应该研究正确的行为,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研究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社会的状况。
总之,笛卡尔·洛克的教育哲学思想对现代美国教育有着
重大的影响,他提倡自主性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主张研究的终身价值,并提倡学生在研究中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掌握知识,获得经验,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洛克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洛克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30287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6.png)
洛克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他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及早实践:洛克重视早期道德实践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反对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和让儿童死记道德规则。
- 榜样教育:他特别强调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反对体罚:洛克认为体罚只能培养儿童的奴性,使儿童养成怯懦的性格。
这些方法强调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引导性,对于培养儿童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克道德教育研究约翰·洛克是认识论中的经验主义论者,他否定天赋道德的原则,主张道德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的结果。
中外学者对洛克道德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广泛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道德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整理,可以更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标签:洛克;道德教育;综述一、道德品质和道德方法洛克提出,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
(1)培养理智,就是运用理智来支配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
(2)礼仪的培养指的是要让儿童学习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高雅友善,做到尊重他人,懂得人情世故。
(3)智慧的培养指的是能力的培养,它使人能干而有远见,善于处理具体事务,把孩子培养成坦白、公正和聪慧的人。
(4)勇敢的培养。
洛克认为勇敢和坚忍是绅士必备的美德,是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的品性,为此需要从小锻炼孩子的胆量,使之能忍受痛苦,克服怯懦、脆弱的本性,能够做到刚毅、果断、勇敢。
道德品质的修养需要克制能力的发展,依靠习惯和及早实践。
“在我看来,显而易见,一切德行与优越的原则就是在能够克制理性所不允许的欲望的满足。
这种克制能力的获得和改进,要靠习惯,而它的驾轻就熟的运用,则要靠及早实践。
”[1]洛克相信,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体一样也需要锻炼,需要行为训练。
在德育训练方面,洛克提出许多建议:一是及早实践。
二是严而有度。
三是奖罚得当。
四是以理服人。
五是养成习惯。
六是树立榜样。
二、理性的自由道德教育洛克的“理性”含义既指人的理性能力,又指借助理性(自然法)能发现的理性道德原则。
所以,他称自然法为“理性的法则”或简称“理性”。
“人的自由和依赖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为的法律。
[2]而且,洛克的理性培养总是和克制欲望联系在一起的。
刘志达的观点认为,洛克指的欲望与理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洛克主张克制自己的欲望、顺从理性的指导是一切德行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
欲望和理性在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欲望有利于德行的助长,理性可以确立一种正常的欲望秩序,人的情感、欲望、理性相互融合渗透形成美好的道德品质[3]。
这种建立在欲望与理性基础上的道德教育其实是理性的自由教育,目的是实现个人的绅士化,然后为政治共同体服务的自由道德教育观。
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由教育。
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没有自由也就没有理性,更不可能培养具有崇高个人德行的绅士;二是共同体的道德教育。
这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借助个人绅士化实现政治共同体的绅士化,使个人与共同体的道德同构[4]。
三、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比较古今中外的教育都不约而同地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君子要求做到“仁者爱人”、“以礼待人”,从内心深处尊重每一个人。
儒家强调“克己复礼”,对礼的重视一直是儒家教育的主要特点。
遵守“礼”的约束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绅士同样强调礼仪,但它是为了博取别人欢心的装饰,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礼仪是绅士获得成就的敲门砖,除了用礼仪获取欢心之外,绅士还应该慷慨大方、乐善好施,这当然和绅士出身贵族阶層有很大的关系。
[5]从宗教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来看,洛克认为,道德教育是要求对上帝的真诚信仰,说实话,脾气好。
[6]洛克是一名虔诚的清教徒,以神的信仰为道德基础,而且这种宗教倾向已经渗透到他的道德教育中,比如用天堂和地狱分别代表奖赏和惩戒。
而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道德观和道德教育的主流是重现实,重人性,突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四、道德哲学——基于道德体系的分析詹姆斯.塔利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道德体系。
所有的道德体系都符合法律—享乐方案。
第一种体系是政治主权的意志借助法律而定义为善恶行为,并通过刑事制度的赏罚来实施。
第二种体系包含了所有基于名誉的伦理体系——例如希腊人和罗马人的伦理体系——在这种体系中,道德共同体或团体的意志通过公共舆论法以该团体的传统美德与恶行的形式被心照不宣地表达出来;美德通过公开赞誉、尊敬或赞扬的奖赏被认可,恶行则通过公开羞辱、使丢脸或责备的惩罚来处置。
洛克推测这是历史上最普遍、最有效的道德类型,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在同伴中承受声名狼藉的痛苦或抵制美名远扬的快乐。
第三类——基督教是其榜样——包括宗教体系,上帝在其中创立了神圣法,并且以永生(天堂)的奖赏和诅咒与毁灭的惩罚(地狱)来支撑该系统。
很明显,洛克的道德体系是属于第三种的,他的道德哲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对道德体系如何塑造道德主体的综合阐述,这些主体为了荣誉和责任。
[7]五、与卢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洛克和卢梭都提倡自由主义,而他们不同的自由观和人性观影响了各自的道德教育思想观。
洛克主张自由的道德教育观,从而把社会人教育成国家服务的绅士,维护共同体的道德。
这种自由的教育表现为人都是渴求自由的,不要死记许多规则和教训,一方面,可以在快乐中学会需要的知识,另一方面,“刚毅自由的品行能够保持他的德行。
”因而,教育不需要注重各种规范,却十分强调榜样的作用,并把实践作为教育十分重要的内容。
[8]而且洛克强调运用理性去实现这种自由的道德教育。
洛克从经验论观点出发,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深信人是渴望自由和自主的,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坚固的认识基础上,他的道德教育是教人关注生命、自由和财产;同时,洛克教人如何培育自由和理性。
而卢梭的道德教育观则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中是有道德的,但是,成为社会人后,因枷锁一样的社会状态中却充满了贪婪、虚荣、仇恨、压制和冲突,人由此失去了自然状态中的本性,失去了对善恶的关怀,这是产生不道德和道德堕落的根源。
但他们有两点突显的共同之处:一是强调个人道德教育是拯救共同体的前提,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不管是洛克的自由教育还是卢梭的自然教育,都是使他免于“活在自己以外”(洛克和卢梭均指人不应该活在自己以外,即人不应该活在他人满足自己的需求之上,亦即活在对他人的依赖之上),这是人的道德本能,也是道德回归的基础;二是为共同体提供服务。
只是洛克的道德是建立在已有政治共同体基础上的,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适应现存共同体体制的好公民——绅士,而卢梭则不满于现存体制,认为现存的社会是道德堕落的根源,因而目的是为他的道德理想国——具有道德的公意共同体培养公民,正因为这样,他们的道德教育的目的都是政治的,而这正是传统教育观的道德诉求。
[8]六、从教育环境角度看道德培养既然道德品质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属性,从自然人成长为道德人是理性的培育和成熟的过程,这必然遇到人的自然禀赋和社会教育的关系问题。
洛克承认人在身体的体质和心灵的才能两方面的天赋不尽相同,但更强调教育的作用。
[9]道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养成的。
提供怎样的一个环境,希望孩子变成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人是从经验中学习所需的个人努力外,洛克明言经验和环境的重要性,而这要有大部分是出于人的营造和安排。
[10]而道德教育,便要在合格的老师指导下,让儿童亲身实践。
洛克的道德教育,给出最多的不是规则,而是如何去实践。
而且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寄宿学校)教育。
因为在他看来,只有将学生看成个体的人,才能正确地进行道德教育;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只是学习语言而牺牲道德的培养。
七、从训育观角度看道德思想洛克的训育观代表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道德教育理想。
他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道德训育主张。
经验论的“白板说”是其训育的基本出发点,这一思想肯定了教育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也说明了人的德性的形成离不开训育。
在德行的训育过程中,洛克认为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习惯和礼仪。
基于“人是有理性动物”的命题,以适合儿童理解力的说服的方法是可行的;基于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通过榜样来训练和陶冶同样是有效的;从养成教育的基点出发,洛克认为行为习惯的训练是训育的基础。
洛克还认为训育过程中礼仪的训练是不可缺失的。
总之,这种道德训育观是较为完整的。
[11]八、三种提纲式的道德描述洛克认为,道德知识是人类恰当的科学与事务。
道德与数学类似,也是一个推理的系统,道德是一门重要的科学。
[12](一)自然法這种自然法代表法则,指控制宇宙中的行为的基本规则,还有具有理性的存在物应该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符合的道德原则。
道德由法则构成。
洛克以自己的自然法理论来反对天赋道德知识的观念。
(二)上帝的意志洛克认为,上帝的意志是道德的真正基础。
道德要遵循神法。
因法则需要人制定并行使惩罚权利,而这需要上帝的存在。
(三)快乐洛克用快乐和痛苦解释道德信念的主要动机。
而且他认为人类的行为的最终动机是趋利避害的。
总之,洛克的道德思想可以总结为:如果说一个行为遵守了上帝给予的法则,那么这个行为从道德上讲就是善的。
上帝还通过快乐和痛苦的感觉来奖励和惩罚,以实施这个法则。
参考文献:[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著[M].徐诚,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7][美]詹姆斯.塔利.语境中的洛克[M].梅雪芹,石楠,张炜,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71-289.[3]刘达志.洛克“欲望与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的现代价值[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5(2):42-44.[4]叶国文,陈洁.道德的共同体:教育的政治哲学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4,(1):16-17.[5]高丽,顾军.先秦儒家“君子”与洛克“绅士”人格之比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69-71.[6][英]博伊德,金合.西方教育史[M].任宝祥,吴元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75.[8]叶国文,陈洁.道德的共同体:教育的政治哲学观[J].复旦教育论坛,2004,(1):16-17.[9]胡景钊,余丽嫦.十七世纪英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78.[10][美]纳坦夫,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M].邓文正,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11]沈贵鹏.西方训育观的历史演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43.[12][美]汤姆逊.洛克[M].袁银传,蔡红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