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28页word资料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 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2]。
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
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3]。
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
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3]。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
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 2%[4]。
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
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
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5]。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6]。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3],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2],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简介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常见于免疫抑制的患者,如重症肝炎、肿瘤等患者。
该感染的致病菌数种,如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均为普通环境微生物。
重症患者因身体免疫力差,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困扰,提高了治疗难度,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因此,本文将介绍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对该疾病进行诊治。
诊断流程病史采集重症患者因抵抗力较弱,更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侵袭,医生在病史采集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高危因素,如免疫抑制,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等。
临床表现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症状多样,如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等。
医生需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同时也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表现相似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非常重要,主要侧重穿刺刮取病灶等样本进行真菌培养和PCR检测,以确定病种并确定真菌感染的病灶。
治疗指南治疗方案权威机构如CDC(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和IDSA(美国感染病学会)等已制定了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指南,包括选择治疗药物等方面的内容。
治疗原则是尽早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联合抗生素等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针对不同的致病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抗真菌药物,例如曲霉菌侵袭者需要选择伊曲康唑、氟康唑、甲氧苄啶等治疗药物,白色念珠菌可以使用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对感染症状、细菌药物敏感性及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选择正确的抗真菌药物及联合其他药物一起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措施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常重要。
针对重症患者,建议加强住院环境的消毒清洁等工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治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较为困难,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依照治疗指南进行个性化治疗,且患者的各项指标也需要时刻监测。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册、讲座等形式 ,定期开展侵袭性真菌感 染的预防宣传活动,扩大 知识普及面。
05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
感染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
诊断过程
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等。
案例分析
感染病原体
04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
预防措施
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以降低菌群失调的风险。
提高免疫力
鼓励患者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自身 免疫力,减少感染机会。
保持环境清洁
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空气流 通,减少病菌传播。
预防管理
01
02
03
建立预防制度
制定并执行针对重症患者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管 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得 到有效落实。
微生物学证据
血液、痰液等标本培养出真菌,或组织病 理学检查发现真菌侵犯。
诊断方法
血液培养
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 行真菌培养,是诊断侵袭 性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痰液培养
对于疑似肺部感染的患者 ,采集痰液进行培养有助 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组织病理学检查
通过活检或手术获取病变 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真菌侵犯的组织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 和治疗指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 引言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
断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
疗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
防 •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案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课件
①ICU患者病情危重且复杂; ②侵入性监测和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 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④合并糖尿病、COPD、肿瘤等基础疾病; ⑤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
ICU患者IFI的高危因素包括:
⑥器官移植广泛开展; ⑦肿瘤化疗/放疗、HIV感染等导致患者免疫功 能低下; ⑧ICU诊治手段不断提高,使重症患者生存时间 和ICU住院时间延长。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临床特征
② 腹腔: 具有弥漫性/局灶性腹膜炎的症状或体征(如:腹痛、
腹胀、腹泻、肌紧张、肠功能异常等),可有或 无全身感染表现;腹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或腹 腔穿刺液标本生化或常规检查异常。 ③ 泌尿系统: 具有尿路刺激症状;下腹触痛或肾区叩击痛等体征, 可有或无全身感染表现;尿液生化检查及尿沉渣 细胞数异常(男性WBC>5个/HP,女性>10个 /HP);对于留置尿管超过7天的患者,有上述 症状或体征且尿液中有絮状团块样物漂浮或沉于 尿袋时也考虑。
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
微生物学检查
•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
查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它真菌(镜检发现隐球 菌可确诊); • 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 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管型; • 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念 珠菌尿>105CFU/ml); • 更换尿管前后两次获得的两份尿样培养呈酵母 菌阳性(念珠菌尿>105CFU/ml);
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常见的致病性 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有: 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
定植与感染
ICU念珠菌定植患者进展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百 念珠菌定植可进展为侵袭性念珠菌病
分比显著高于非念珠菌定植患者 P=0.02
14% 12%
13.2%
念珠菌定植
无念珠菌定植
进展为IC的百分比
10%
P=0.04
P=0.01
8%
6%
8.0%
8.4%
4%
2%
2.8% 1.2%
.Diagnosis of invasive aspergillosis using a galactomannan assay: a meta-analysis.
0% 尿道 肺部
0.0% 直肠
S.S. Magill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55 (2006) 293– 301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
真菌定植 真菌定植是指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部位,如 消化道、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有大 量呈孢子状态生长的真菌而并未损伤局部组 织或出现症状。 存在念珠菌定植,尤其是多部位定植(指同 时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分离出真菌,即使菌 株不同)或某一部位持续定植(指每周至少 有2次非连续部位的培养呈阳性)。 若有条件,高危患者每周2次筛查包括胃液、 气道分泌物、尿、口咽拭子、直肠拭子5个 部位的标本进行定量培养,计算阳性标本所 占的比例。当定植指数(CI)≥0.4时有意 义。
尿培养标本送检
• 多次收集或24小时尿不能用作培养 • 室温都有利于病原菌和污染菌会生长繁殖,因此若30min内不能及时培养尿液则必须 冷藏,但也要尽可能及时送检,不宜超过8h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ICU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下)
继续教育
CME
伊曲康唑其赋形剂羟丙基一13一环糊精从肾 脏代谢,敝肌酹漕除率<30m|,mln时,不推
在使用两性霉索B脱氧胆酸盐的过程 孛,懿凄现肾脏基礁疾病恶佳或瞧飘酹述
荐静脉给药。口服液的生物利用庹较胶囊有所
行性升高、使用糖皮质激索及扰组胺等药
提赢,达53%以上,若患者肠邀吸收功畿淹 可时可考虑改为日服用药,空腹服用可提高生
用,以免增加肝绷胞膜的通透性,出现肝脏 损害。
响静脉或日服的半襄期与清除率,但13-环 糊精可经血液透析清除,故血液透析时伊
曲康唑给药剂照不变,只需在血液透析前 绘药,以便清除13一环糊精。茯立康唑主 臻在肝脏代谢,血液透析与衄液滤过时无 薅调整药量。卡溃芬净主要在瑟脏代谢, 觑液滤过与血液透析时亦无需调憋药量 (表1)。
表1 CVVH、CVVHD或CVVHDF及IHD时抗真菌药物的剂量调整
氟康噬 伏立康缝 伊曲康瞧 卡泊芬净 两性霉素8
两牲霉素8脱氧疆酸盐 两性霉素脂质复合体 两性霉素B脂质体
200~400mg,每24h 1次 4mglkg体重,掰服,每12h 1次
无需调整剂量
400~800 mg,每24 h 1次 4mgfkg.体重,口服,每12h 1次
推荐意见5:对于拟诊IFI重症患者,应 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推荐级别为E级)
2.抢先治疗:针对的是临床诊断IFI的患 者。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开展连续监测,包括 每周2次胸部摄片、CT扫描、真菌培养及真 菌抗原检测等。如发现阳性结果,立即开始抗 真菌治疗,即抢先治疗。其重要意义在于尽可 能降低不恰当的经验性治疗所致的抗真菌药物 的不必要使用,降低真菌耐药及医疗花费增加 的可能性。现有的关于抢先治疗与经验性治疗 比较的研究显示,患者存活率无差异,经验性 治疗的花费与应用的抗真菌药物相对更多。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 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2]。
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
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3]。
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
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3]。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
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4]。
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
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
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5]。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6]。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3],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2],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转载)令狐采学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IFI)的高发人群,并且I FI日益成为导致ICU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
为使重症医学工作者对IFI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便指导和规范我国ICU医生的医疗实践,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制定出《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
咸阳215医院神经外科谢国强一、重症患者IFI的流行病学(一)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8~15%。
以念珠菌为主的酵母样真菌和以曲霉为主的丝状真菌是IFI最常见的病原菌,分别占91.4%和5.9%。
在美国,念珠菌血症已跃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的第四位。
研究显示,器官移植受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2 0%~40%,而艾滋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
尽管抗真菌的非药物治疗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不断有新的抗真菌药物问世,但IFI的发病率仍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二)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其中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60%)。
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感染的比例在逐渐增加。
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也在逐渐上升,占所有IFI的5.9%~12%。
曲霉多存在于潮湿阴暗且缺乏通风的环境中,其孢子飘浮于空气中而易于被病人吸入。
曲霉属中最常见的是烟曲霉、黄曲霉及黑曲霉,焦曲霉和土曲霉较少见。
另外赛多孢霉属、镰孢霉属、接合菌中的根霉属和毛霉属的感染率也有所增加。
(三)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死率ICU患者IFI的病死率很高,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的粗病死率甚至高达40%~75%,其中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
针对透析患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特点合理选择并适当 调整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 感染概述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IFI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 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对于重症患者IFI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 定论,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检查构成了此定义的基础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当出现 体温>38℃或<36℃ ,满足下述条件 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证据:
• 中性粒细胞缺乏且持续10天以上
• 之前60天内出现过中性粒细胞缺乏并超 过10天
• 之前30天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 治疗或放疗(口服免疫抑制剂>2周或静 脉化疗>2个疗程)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相当 于泼尼松0.5 mg· kg体重/天 以上>2周
• 治疗相关性因素:
• 各种侵入性操作 • 药物治疗 • 高危腹部外科手术
• 高危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 满足上述无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中所 述的任意一条危险因素
主要 特征
存在相应部位感染的特殊影像学改变的证据
次要 特征
满足呼吸系统、腹腔、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源性 可疑感染部位的相应症状、体征、至少1项支持感染的实验 室证据(常规或生化检查)3项中的2项
推荐意见 • 对ICU内无免 疫抑制的患者 一般不进行抗 真菌药物的预 防治疗(推荐 级别为C级)
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 • 氟康唑对预防大部分非光 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 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 通常口服氟康唑400mg/d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其 他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 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 管型 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CFU/ml) 更换尿管前后的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CFU/ml) 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标本刷 (PSB)等手段获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 菌培养阳性 经胸、腹、盆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检/细胞 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培 养阳性 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或B-1,3-D葡聚糖(G试验)检测连续 2次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患者 IFI病死率
重要致病菌 发病率
• ICU患者IFI的病原 菌主要包括念珠菌 和曲霉,其中白念 珠菌是最常见的病 原菌(占40%-60%) • ICU患者IFI的病死率 仅次于血液系统肿瘤 患者,侵袭性念珠菌 感染的病死率达30%60%,而念珠菌血症 的粗计病死率高达 40%-75%
• ICU患者的发病率 占医院获得性感染 的8%-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隐球菌抗原阳性 血液、胸腹水等无菌体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发现除隐球菌外其 他真菌(镜检发现隐球菌可确诊) 未留置尿管情况下,连续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或尿检见念珠菌 管型 直接导尿术获得的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CFU/ml) 更换尿管前后的2份尿样培养呈酵母菌阳性(尿念珠菌>10 CFU/ml) 气道分泌物[包括经口、气管插管、支气管肺泡灌洗、保护性标本刷 (PSB)等手段获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 菌培养阳性 经胸、腹、盆腔引流管/腹膜透析管等留取的引流液直接镜检/细胞 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真菌培养阳性 经脑室引流管留取的标本直接镜检/细胞学检查发现菌丝/孢子或培 养阳性 血液标本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或B-1,3-D葡聚糖(G试验)检测连续 2次阳性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确诊需从肺组织同时获得病理 学和微生物学的证据,待确诊后再开始治疗势必 造成多数患者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 •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情复杂,目前多提倡分 层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 疗及目标性治疗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 感染的预防
推荐意见一:
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首先要治疗原发病,尽可能保 护并早期恢复解剖生理屏障(推荐级别为E级) 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需加强对ICU环境的监控(推荐 级别为E级)
病情危重且复杂 侵入性监测与治疗 应用广谱抗菌药物 合并基础疾病 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 器官移植 免疫功能低下 入住ICU及重症患者生存时间延长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 感染的诊断
确诊
危险因素
临床特征
微生物学
组织病理学
拟诊
临床诊断
诊断的金 标准
无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经抗生素 治疗72-96 h仍有发热等感染征象, 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 患者因素:
• ICU部分患者,如机械通气时间超过48 h, 预期在ICU内停留时间超过72 h;吻合口 漏;感染性休克患者等,均为IFI的高危 人群 • 有研究显示,靶向预防治疗能降低真菌感 染的发生率 • 近期的Meta分析显示,预防性用药虽降 低了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但未能改善预后, 且同时存在耐药、花费增加的问题 • 由于实施预防用药存在有不可避免的副作 用,过度使用又会出现耐药的危险,故尚 需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来明确预防用药的 获益人群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1):960-966。
目 录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其中念 珠菌是最主要的致病真菌 通过高危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及组织病学等方法可有 效判断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情复杂,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
分层治疗是针对不同人群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策略 分层治疗包括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性治疗及目标性治疗
• 老年(年龄>65岁)、营养不良、肝硬化、 胰腺炎、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肺部疾病、肾功能不全、严重烧伤/创 伤伴皮肤缺损、肠功能减退或肠麻痹等 • 存在念珠菌定植,尤其是多部位定植 (指同时在2个或2个以上部位分离出真 菌,即使菌株不同)或某一部位持续定 植(指每周至少有2次非连续部位的培养 呈阳性)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当出现 体温>38℃或<36℃ ,满足下述条件 之一的为高危人群 • 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证据:
• 中性粒细胞缺乏且持续10天以上
• 之前60天内出现过中性粒细胞缺乏并超 过10天
• 之前30天内接受过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 治疗或放疗(口服免疫抑制剂>2周或静 脉化疗>2个疗程) •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或口服相当 于泼尼松0.5 mg· kg体重/天 以上>2周
解剖生理屏障 完整性的破坏
ICU患者常带有多种 体腔和血管内插管
ICU患者消化道 难以正常利用
ICU患者具有更多 的皮肤、黏膜等解 剖生理屏障损害
上述因素导致正常 定植于体表皮肤和 体腔黏膜表面的条 件致病真菌以及环 境中的真菌易于侵 入原本无菌的深部 组织与血液,引起 ICU患者发生侵袭 性真菌感染
• 治疗相关性因素:
• 各种侵入性操作 • 药物治疗 • 高危腹部外科手术
• 高危的实体器官移植受者 • 满足上述无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中所 述的任意一条危险因素
主要 特征
存在相应部位感染的特殊影像学改变的证据
次要 特征
满足呼吸系统、腹腔、泌尿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源性 可疑感染部位的相应症状、体征、至少1项支持感染的实验 室证据(常规或生化检查)3项中的2项
推荐意见 • 对ICU内无免 疫抑制的患者 一般不进行抗 真菌药物的预 防治疗(推荐 级别为C级)
抗真菌药物
氟康唑 • 氟康唑对预防大部分非光 滑、非克柔的念珠菌感染 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 通常口服氟康唑400mg/d
推荐意见二:
• 在ICU中,对存在免疫功能抑制 的患者(有高危因素的粒细胞缺乏 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高危 肿瘤患者;具有高危因素的肝移 植与胰腺移植患者;高危的HIV 感染患者)需进行预防治疗 • 预防治疗应持续到完全的免疫抑 制治疗结束,或持续到免疫抑制 已出现缓解
推荐意见 • 对免疫功能抑 制的重症患者 应进行抗真菌 药物的预防治 疗(推荐级别 为A级)
针对透析患者,应根据患者特点及药物特点合理选择并适当 调整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 感染概述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IFI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 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对于重症患者IFI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 定论,危险(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检查构成了此定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