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下《望洞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理解古诗《望洞庭》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 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洞庭湖的景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望洞庭》。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

(2)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4. 欣赏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想象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朗读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学生自主练习朗读和背诵。

7.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成果。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

2.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在情感体验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和互动。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

《望洞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的艺术特点。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望洞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解析诗句:(1)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诗句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望洞庭》。

2.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的赏析文章。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望洞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诗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诗的意境。

3. 采用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螺”、“秋月”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 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 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想象力描绘古诗中的景象。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

3. 准备朗读、讨论等教学活动所需的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古诗《望洞庭》的作者刘禹锡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理解:(1)让学生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青螺”、“秋月”等。

(3)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景象。

3. 鉴赏与分析:(1)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应用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景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描绘,互相交流和借鉴。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的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程度。

《望洞庭》教案设计范文

《望洞庭》教案设计范文

《望洞庭》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及其意境。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想象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自然之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望洞庭》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

2. 学生能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1.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及其意境。

2.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想象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打印《望洞庭》全文,准备诗文阅读材料。

2. 准备与洞庭湖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教学展示。

3. 准备绘画或写作活动的材料和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望洞庭》这首诗,对诗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观察并记录自己家乡的景色特点,为后续写作活动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洞庭湖的景色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望洞庭》的兴趣。

2. 诗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朗读《望洞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洞庭湖、青草、白鹭等,理解诗中的意境。

(3)学生讨论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文学鉴赏与创作(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及其意境。

(2)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洞庭湖景色的想象和情感。

4. 分享与评价(5分钟)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或写作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和欣赏。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望洞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体会古诗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理解《望洞庭》的诗意,通过朗读和背诵,熟记诗句。

2.2 意境与情感的分析:学生能够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诗句的理解,深入剖析诗人对洞庭湖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3.2 古诗的创作技巧: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古诗的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准备《望洞庭》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资料。

准备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景象。

4.2 教学环境:安排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特点和与古诗的联系。

5.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望洞庭》的原文,引导学生朗读并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解释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5.3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4 创作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如平仄、韵律等。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互相学习和交流。

5.5 总结与反思: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

古诗《望洞庭》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古诗《望洞庭》的诗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2 诗意的领悟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意境感受与欣赏。

3.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句、生字词、作者简介等内容。

4.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5.3 理解诗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美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4 欣赏诗歌学生默读诗句,感受诗句的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记忆,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古诗。

5.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背诵诗句,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如《登岳阳楼》等,进行比较学习,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景观的描绘方式和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描绘。

七、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每组选出一两个最具特色的诗句,并解释其意境。

7.2 分享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八、情感体验:8.1 情景设定: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洞庭湖边,感受湖光山色,体会诗中的情感。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小学古诗《望洞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等方式,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3)学习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2)对洞庭湖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古诗《望洞庭》文本;(2)洞庭湖的图片、地图等相关资料;(3)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2)白板;(3)教学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和地图,向学生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

2. 新课导入:(1)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3. 教学内容:(1)分析古诗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讲解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3)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洞庭湖的历史和文化;(2)分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望洞庭》的意境和主题;(2)鼓励学生进行古诗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地图查找、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望洞庭》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3. 准备一些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资料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洞庭湖的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和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望洞庭》,注意停顿和韵律的把握。

(2)学生自主背诵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湖”、“青螺”、“翠绿”等。

(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 意象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的波光、君山的倒影等。

(2)学生通过描绘和表达,感受诗歌中的意象美。

5. 韵律和节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注意平仄和押韵的运用。

(2)学生通过朗读和模仿,体验诗歌的音乐美。

6. 鉴赏指导:(1)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7. 创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望洞庭》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关于自然景观的诗歌。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会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3)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通过描绘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2. 作者创作背景的掌握。

3.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朗读古诗,感受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2)解释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如“洞庭”、“青螺”等。

(3)分析诗句的意境,引导学生描绘画面。

3. 讨论与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背诵与默写:(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检查学生对古诗的默写情况。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是否到位?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5.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情况,评估学生对重点词语和作者背景的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评价:通过学生的描绘画面、讨论交流等表现,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望洞庭》 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3、学习通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处美丽的湖景——洞庭湖。

2、多媒体展示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庭湖的美丽。

3、提问:看了这些图片或视频,你能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洞庭湖吗?(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读诗,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可以进行示范。

(三)理解诗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和”“镜未磨”“遥望”等。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四)感悟诗情1、提问:诗人眼中的洞庭湖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抓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洞庭湖湖水与月光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以及湖面平静如未打磨的镜子的特点。

提问:为什么说湖面像未打磨的镜子?(让学生体会到在月光下,湖面朦朦胧胧,有一种朦胧美。

)2、提问:诗人还写了洞庭湖中的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想象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的生动形象。

让学生体会诗人比喻手法的巧妙,感受洞庭湖的美丽和壮观。

3、提问: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朗读背诵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洞庭湖的美和诗人的情感。

望洞庭优秀教案范文

望洞庭优秀教案范文

望洞庭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古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景色与情感的融合体会。

2. 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内容和图片。

2. 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起学生兴趣。

(2)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

5. 巩固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景色与情感的融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日记或作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背景资料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与感悟环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了审美能力。

但在巩固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创作诗歌存在困难,今后可以适当增加写作指导。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编辑专员:《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分析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洞庭》;(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观念;(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望洞庭》;(2)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3)分析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如“洞庭”、“湖光山色”等;(2)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3)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诗意、背景和文化内涵;(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望洞庭》这首诗;(2)了解作者刘禹锡的背景资料;(3)搜集与洞庭湖相关的资料,了解其地理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美景;(2)简介作者刘禹锡的背景和创作风格;(3)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望洞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洞庭”、“湖光山色”等;(3)鼓励学生分享对诗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组织小组分享,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引导学生思考诗中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珍惜和保护的意义。

4.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1)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如意象、比喻、象征等;(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诗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讨论。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教案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望洞庭教学教案及反思

望洞庭教学教案及反思

望洞庭优秀教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3.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录音;2. 准备关于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准备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2)展示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对洞庭湖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朗读《望洞庭》这首诗,学生跟读;(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3. 诗歌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人情感的把握;(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1)教师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背诵《望洞庭》这首诗;(2)写一篇关于洞庭湖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2)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有深入理解;(3)学生对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所了解。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望洞庭》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材:《语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白银盘”、“青螺”等。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运用朗读、默写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望洞庭》,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并产生兴趣。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停顿和语气。

(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洞庭湖”、“白银盘”、“青螺”等。

(3)学生跟读,体会诗句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解释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2)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欣赏意境(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教师展示画面,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意境美。

5.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读古诗《望洞庭》,注意语气和表情。

(2)教师选取优秀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古诗《望洞庭》的美丽景色和意境。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方面,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美。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文,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9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

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

指导书写“庭”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1、指名读诗。

(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

感悟“和”(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

(师生评价)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 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及评价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洞庭”、“青天”、“白银盘”等词语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诗歌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智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判断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以便进行直观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望洞庭》,提问学生对洞庭湖的了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词语解释:(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洞庭”、“青天”、“白银盘”等。

(2)学生通过查阅注释或与同学讨论,解释词语的意思。

4. 句子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诗歌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6. 创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望洞庭》相关的主题,如“赞美自然景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下《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 洞庭 / 山水色,白银 / 盘里 / 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