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西对比中群体本文与个体本位之文化根源

合集下载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doc

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doc

谈中西方的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差异【摘要】尽管中西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都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但对人的理解却截然两样。

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负责。

而中国传统文化仅把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此体现。

在现代全球化背景下,两相比较,中国传统人格理想的劣势昭然若揭,从而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以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与西方关于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群体认同个人本位差异引言清末民初以来,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阐论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试图归纳出中、西文化各具的特质,这成为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

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难以计数的论著,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而归纳起来看,这些见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中、西文化在本性或本质上即存在着不同,从一百多年前郭嵩焘和严复穷日夕不休地论析中西学术异同,到五四时期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中许多学者提出的观点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另一类则认为中、西文化并不存存本性或本质上的差别而只是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呈现出不同,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在其名著《中国哲学史》中提出的中、西文化之异乃在于中国缺少了一个近代历史阶段的看法,到1949年以后众多学者依据唯物史观关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原理而得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或中、西社会精神面貌的区别实质反映的是中、西双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意见,均可归之于这一类。

衡估这两类看法是个很大的课题,显非区区拙文所能完成,故而笔者在这里只能简略指出一点,即:上述第一类看法着眼于精神、思想或文化本身的发展方面,第二类看法则主要是从物质条件的发展方面着眼;这研究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视角,其实各有其利弊得失。

我们今天重新研讨这问题,似应从偏执于这两种视角之任一端的思维倾向中超越出来,以一种包摄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新的综合性眼光来看待、分析问题,从而既认识到任何精神、思想或文化以及它们的特性都绝非先天给定的,而是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并且也还要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同时,又要认识到精神、思想或文化一旦形成之后,自有其相对独立性存在,它绝非简单地仅仅是物质条件的消极反射或反映,其本身就形成一种传统而反过来对历史运动、社会发展产生制约作用。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二)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四)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五)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论文摘要: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中国人讲人不重在讲个人,而重在讲人伦,人伦是人与人相配搭的关系。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原因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而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主要源自于历史、独特的价值观和哲学观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路径。

下面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些主要原因。

首先,历史因素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方分别源于东方古代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历史传承和演变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中东古代文明注重理性、多元和和谐,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关系,并形成了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仁爱”文化。

而希腊罗马文明则注重自由、个人主义和客观知识,强调个体之间的平等和自治,形成了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为代表的“理性”文化。

这些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文化差异。

其次,价值观和哲学观的差异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中西方在关于个人与集体、自由与权威、信仰与理性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

中西方文化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表达自我,倡导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更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奉献。

此外,中西方文化对于自由和权威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而东方文化注重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个体应服从集体和权威。

此外,中西方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东方注重信仰和宗教的含义,而西方文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注重理性和科学的观点,相对较少关注宗教。

最后,社会发展路径的不同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社会的演进路径和过程不尽相同,导致不同的文化产生和发展。

西方社会在中世纪后逐渐走向现代化,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个人主义、民主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文化。

而东方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模式,强调家族、社群和等级的重要性。

虽然现代化进程正在改变东方社会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但东方文化仍然反映出传统社会的其中一种特点和特色。

中西方文化比较之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西方文化比较之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西方文化比‎较之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中国文化是重‎农文化,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最适宜农业‎生产。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也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重农文化是使‎得中国人民有‎“安土重迁”,“老死不出乡”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大多‎数家族往往在‎同一地区时代‎繁衍,聚族而居,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因此,家族本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1】。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爱琴海地区‎,由于多山且不‎适宜农业生产‎等生存环境的‎限制,人们很早就从‎事手工业和商‎活动,并生活在城邦‎中,经常迁徙和流‎动。

城邦制打破了‎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氏族社会形式‎【1】。

并且,西方文化强调‎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

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

在日常行为习‎惯中,中国的家族本‎位与西方的个‎人本位差异比‎较明显。

例如姓名,中国人习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姓氏即代表家‎族,放在第一位,而西方人的姓‎氏,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姓,然后才是族姓‎,放在首位的是‎自己;再如,日常中对亲人‎的称呼,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繁杂精细,不仅辈分上,而且平辈之间‎也区分明显,如“大哥”,“二哥”。

但英语中一个‎词“uncle”,就代表了伯父‎、叔叔、舅父、姑父等与父母‎同辈的所有男‎性,“aunt”代表了中国姨‎母、姑母、伯母、婶母、舅母等所有女‎性,并且平辈之间‎不会出现“first brothe‎r”这样的词。

从传统婚姻观‎念来看,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婚姻要符合自‎己的利益【2】,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望。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

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以下是四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每篇都是1200字以上。

这些论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的分析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和孩子,而在西方,家庭的核心是夫妻。

这种差异在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次,中西方在交际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直接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集体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尊重。

这种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中西方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营养和药膳养生等方面,倾向于吃低脂肪、低糖分和低盐分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快餐和高热量食物,在食物味道和多样性上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选择。

这种差异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中都有深远的原因。

最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很大,宗教信仰是其文化基础之一、相反,中国文化是多教派共存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传统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交际方式、食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导致的。

这些差异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的方式,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著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

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

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

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

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

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

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

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

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

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

当我弯腰准备解开鞋带儿时,对面那位以一记豪迈的伸展式脱衣发重击我头部,随后就是我响亮的惨叫声。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2011-11-17 嘉陵山水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

中国集体主义传统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起源之比较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史中,始终有一种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存在着,而且它甚至几乎是中西方所有文化冲突(有时甚至超出了文化冲突的范畴)的源泉,那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矛盾。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而集体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

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个人主义,就没有西方文明今天的面貌;没有集体主义,也就没有中国文化今天的面貌。

中西的文化差异,最主要的就表现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矛盾上。

那么,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西方文明会孕育出个人主义,而中华文明则会孕育出集体主义?下面就要探讨中国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传统的起源的比较。

谈到中国文化的起源,毫无疑问儒家学说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孔子的这一学说可以说适应了古代中国的客观实际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西方文明的起源,则非古希腊智者学派以及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莫属,它们共同使得西方文明有了今天的样子。

下面就先从中国儒家学说和西方智者学派及文艺复兴中的不同观点出发来比较中西之间的这一差异。

首先,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及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是不同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被看作是集体中的人,人、百姓更多的被看作一个整体对象来研究,并强调这一整体对象对集体的影响及作用。

例如,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是“仁”,它要求的是,统治者要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它强调的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体贴,强调只有统治者“为政以德”,才能使“集体中的人”对“整个集体”产生积极的推动力,而并不强调对人作为个体的关注。

而在古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中,人是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存在的。

特别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希腊城邦逐渐兴起的“智者学派”,其代表人物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也定下了西方文明个人主义的基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的比较1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概述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

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

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体‎主义。

1.1中国的集‎体主义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

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

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

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

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1.2西方的个‎体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

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

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

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

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2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的差异2.1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在法治上‎的差异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

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

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张,那么国家就‎有可能会面‎临灭亡。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概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概述

中西方文化差异根源概述作者:王毓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6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和以儒教文明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交相辉映,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文化奇葩。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这两大文化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问题的看法以及思维方式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一)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时代变革。

以私学为基础,一个以"劳心"为名、从事精神性创造的士阶层崛起,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浪潮。

(二)中国文化的确立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王朝。

西汉在经学、史学上都获得了空前成功。

儒学成为汉代文化主潮。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儒家奉读的经典"五经"。

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三)中国文化的繁盛期唐宋的诗歌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顶峰时期。

从初唐四杰到唐宋散文八大家气象万千、群星灿烂。

宋代的程朱理学综合儒、佛、道,把儒家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人格、气节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品格。

(四)中国文化的总结和转型期元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明清两代,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性时代。

18世纪至19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封建经济内部不可抑制的发展起来。

西方列强的入侵,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入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大陆行的农业社会文化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的陆路交通地理环境使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中国文化产生于这种半封闭的大陆环境中,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与西方的海洋型文化不同的一种"大陆民族文化"。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英汉文化对比课程论文中西方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摘要:在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显着差别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大一统的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历来崇尚万物相互依赖,和谐发展的思想。

而在西方,人们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个性的张扬。

以中西方校园宿舍制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出双方在集体观与个人观方面的差异。

那么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在中西方现实生活中分别作何体现呢它对中西方的影响又是什么呢?关键词:宿舍文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整体;独立;创新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总结中国国民的个性还算是得心应手的。

因为我们处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中,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接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脑海中早已形成了一种对广大中国同胞个性的总体印象,可以说这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一手资料,是一种最真实的中国印象。

“中国印象”,记得是在一个电视节目上听到的。

我只记得那是一个调查西方人对中国及中国国民印象的节目。

我记得,有一个美国人在回答记者关于“提到中国,你会想到什么”的问题时,他略加思索后回答道:“姚明”。

完全正确,姚明是中国人,可是姚明可以代表所有中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

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也只限于新闻报刊、电视银屏、网络资讯等渠道而已,他们获得的是相对不全面的二手信息。

因此,西方人对中国人的了解程度根本达不到对本国国民的千分之一。

反之,中国人对西方人的了解也是如此。

陈述以上事实主要是想说明我最初构思文章时遇到的瓶颈。

我不确定二手资料能否与一手资料形成同等高度的对比,更对如何开始我的论文而感到烦恼。

后来,在某天晚上,被舍友的一记右勾拳突袭后,我来了灵感。

好吧,就从中西方人的宿舍文化入手吧。

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要把突袭事件拿来细讲一番。

那天晚上,宿舍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洗洗刷刷准备睡觉,就在这时,我与对面的舍友同时宽衣。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

从饮食习惯到礼仪,从思维方式到人际关系,中西方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

一、历史根源文化是一个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产物,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那个时候,中西方文化都处于一个原始的发展阶段。

但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等原因,两种文化的发展演化方向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1.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适宜农业生产。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而且内陆区域和海洋区域非常接近,因此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都可以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下进行。

西方文化则诞生于欧洲地区,欧洲是一个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气候变化多端,冬季湿冷、夏季炎热,会出现突然的气候变化,经常出现自然灾害。

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活动受到这种不稳定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而且欧洲尤其是中世纪的欧洲常年处于战争状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人口结构中国和西方的人口结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庞大的人口,而且近代以来一直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

儒家文化中的“家庭至上、祖先崇拜”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心、忠诚、敬畏等观念,也都和人口结构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则相对人口密度较小,但是人口流动性和异族混杂程度较高。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征,这也和西方人口结构有关。

3.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文化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历来是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长期以来实行封建皇权,官员任命由上至下,权力走向也类似于官僚主义。

这种制度下,思维方式、教育体系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中央权力的影响。

相对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方国家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化、分权化。

在这种政治制度下,个人的人权、私有财产和政治参与权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尊重,深度影响了西方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4篇一、文化的现代含义“文化”一词,对它的定义有好几十种,这说明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

要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从文献的记载看,“文化”一词,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最初的意义是指古代帝王的文治和教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语借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 Cuhura,现在的英文是Culture。

“文化”这一术语,是19世纪中叶才在人类学著作中起用。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后来,美国的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进行了补充与修正,增加了“实物”与“价值观念”。

文化是个庞杂的系统结构,包含许多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文化系统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再依据层次中的内容,论述文化的差异表现并分析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一)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指文化中的技术及其物质产品,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居室建筑、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的产品等,是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基础。

1、居室建筑。

中国文化重人与自然的结合,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重物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两者在建筑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三点:首先,在制造空间的方法上。

在西方,确立室内的空间,墙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墙体确立空间,在上面加顶,覆盖起来;在中国却相反,屋顶变成了重要的构造空间元素,通过柱子的支撑确立空间再填充墙体。

其次,空间本身的状态。

西方强调积极的空间感,发挥建筑物本身的的内部空间;在中国,则强调相对消极的空间状态,注重建筑物周围的外部空间。

最后,中国的建筑风格与特点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西方的建筑风格却大加盛行。

由此可知,中西方由于民族风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建筑风格的迥异。

2、饮食习俗。

西方的烹调倾向于科学,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构和食品的成分,这一饮食习惯与西方的整个哲学体系相适应,但形而上学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_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_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上接第 123 页)
会流露出坚定、严肃和自豪的表情,其感情比以前丰富多了。 三、根据乐曲的主题感受作品 喜、怒、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的不同的情感
联想。 因此, 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且统一的知觉表 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 以美的事物、美的形 象来激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意识注定个人独立性的存在,家庭没有义务为 任何一个成员服务一生。 父母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自己事业的发展上,在 尽到当尽的义务后,子女以后的路就全靠他们自己去走了。 儿女生活的 怎么样,完全是由他们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父母不会去帮助不肯努力 上进的儿女。 同样,父母的生活,儿女无权干涉。 因此,整个西方社会,个 人利益是先于家庭、家族利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追求自己 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价值便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但整个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看起来是淡薄的, 也造成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冷 淡,同时因缺乏他人的关怀,而出现个人精神危机。
和人生观,使得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甘愿牺牲自我。 即使在今天的中国文 化中也是很明显的。 大多数父母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子女身上,无 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任劳任怨,努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 应当 说, 以家庭为本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消极方面抹杀了个体本身的生 存意义,而错误地认为将他人置于自我之上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也错误 地认为为自己而活就是不负责任的、自私的。 当然,这种重家庭、重亲情 的价值观念也赋予中国文化特别浓重的人情味。 尊老扶幼的情怀,也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104 文艺研究
科技致富向导 2008. 5
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究
李冬燕 (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 山东 潍坊 261061) 摘 要: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西方差异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不同的本位观念。 中国文化是典型 的家庭本位文化,个人本位是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 不同的本位观念直接影响了其文化中人们的婚姻观和价值﹑人生观,并对其起了积极和消极两 面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本位;个人本位;中西方文化 Abstract:The di s t i nct di f f er ences bet ween Chi nes e cul t ur e and wes t er n cul t ur e ar e, t o a l ar ge ext ent , caus ed by t he di f - f er ent f eat ur e of t he t wo cul t ur es, one i s f ami l y- or i ent ed, and t he ot her i s i ndi vi dual - or i ent ed. And t hi s has gr eat l y af - f ect ed one’s per cept i on on mar r i age and one’s val ue s ys t em. Key words:f ami l y s t andar d;i ndi vi dual s t andar d, ;Chi nes e cul t ur e & wes t er n cul t ur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西对比中群体本文与个体本位之文化根源摘要:在中西文化对比中,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是群体本位,而西方文化是以张扬个性的个体为主的个体本位。

从中西方自然观、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群体本位与个体本文深深根植于各自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中。

关键词:群体本位个体本位文化独立人格一、引言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我们认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个人为本位,强调个人权利,注重个人尊严。

相反,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以群体为本位,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必服从集体。

实际上,西方也不是一直都保持着人文主义精神的,也经历过中世纪的漫漫长夜。

在那黑暗的一千多年中,西方文化处于封建社会和神学的控制之下,人文主义精神遭到扼制。

文艺复兴运动重新举起了知识、理性的旗帜,重新发现了人的价值。

同时,在中国古代,人的价值也曾受到重视,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反不如西方了。

无论是西方的个人本位主义还是中国的群体本位主义,二者都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本文将致力于从中西方自然观、神话传说、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的进行对比研究,以探讨其不同文化的历史渊源。

二、中西方的自然观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识不同。

虽然中国自古就有天人二分的思想,如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种对天有意志说法的彻底否定,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

但在中国传统精神里,人依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自然协调、平等相处的关系,两者和谐地并存发展。

儒家主张入世,强调超越自然,化自然为人文,化天性为德行,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即要修身。

道家主张出世,认为自然本身是一种完美的状态,自然人化的过程是对自然的合理状态的破坏。

老子则提出”道法自然”。

而在《齐物论》中,庄子将人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以此看来,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二者的主导思想都是天人合一。

因此,道士常常隐居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强调顺其自然,回归自然。

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即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顺从自然的同时,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适应他人,缺乏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于西方文化的根源而言,学术界向来以为,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希腊和希伯来。

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都是人,而古希腊对人的重视,与该民族的自然观有密切的关系。

古希腊人一旦与自然分离,就产生了强烈地个体意识。

他们认为,”人同自然的划分是知识和智慧的起点,是人自觉为人的起点”[1](p101)。

由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分离,古希腊人特别重视个人与整体的分离,因为”个人与整体分离开来也是一种’天人之别’”[2](p121)。

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事万物的尺度”,以此来表露古希腊人强烈地自我意识。

在古希腊人看来,”人之为人的嘴本质的东西就在于人有自由,能够独立自主,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和奴役”[1](p99)。

总之,重视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强调人在自己的对立物,即自然和社会面前的主观能动性,崇尚人的智慧和在智慧引导下的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的合理性,是古希腊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的原始形态。

三、中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国的神话传说也部分表现了中国古人反抗暴利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但更多地表达了人们美丽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宣扬的是真善美和一些无私地为人类献身的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要惩恶扬善,教育人们为他人无私奉献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比如,盘古开天劈地的神火故事,便是最好的说明。

为了不让天地再合起来,他撑在天地之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甚至在他死时,他的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身躯变成了打底、血液变成了江河、经脉变成了大道、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就连他身上的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和甘霖。

另外,夸父追日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们对光明和真理的寻求。

夸父代表了古人与大自然的竞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力量。

而大禹治水更多强调其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他人谋利的精神。

总之,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还是夸父追日,抑或大禹治水等,都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群体第一,个人第二”的思想。

古希腊的神话和英雄的传说美丽而丰富,是古希腊人的自由意志,自我意识以及原始欲望的象征性表述。

在神话中,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愿望就是人的愿望,神就是人自己。

比如,普罗米修斯敢于违反天帝宙斯的意志,有很强烈地反叛精神,自由意志和主体意识。

表达了古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理想和激情。

俄狄浦斯反抗命运的过程正是走向命运圈套的过程,隐喻了人类抗争的悲剧性命运。

然而,正是这种困兽犹斗的抗争意识,体现了个体生命的无穷追求与命运不断惩罚之间的矛盾所构成的希腊式悲剧精神。

如果说普罗米修斯和俄狄浦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是作为群体的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行动意识和自由意志的话,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则集中体现了个人与群体分离状态的个体本位意识和自由观念。

阿喀琉斯是决定希腊联军生死存亡的主将,他骁勇善战,热爱自己的民族,但当主帅阿伽门农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为了维护他的荣誉与尊严,他一怒之下退出战场,致使希腊联军损兵折将,溃不成军。

在古希腊,个人财产与权力都是个人荣誉的体现。

可以说,神和英雄的英勇作战和冒险行为固然有维护集体利益的一面,其行为的深层动因却是争得个人荣誉,因为荣誉维系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因此,神和英雄们对个人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

四、中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一)中西方的社会生活比较就中国的社会生活而言,尽管孔子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本来是使两方面和谐相济的,并非压迫一方而骄纵另一方,但由于古代相传的严格礼法,由于中国人重视情感,无论朋友兄弟,都是为了他人可以不计较自己,处处崇尚感情而无自我,导致孔子的精神理想没有实现,成全了一方面的压迫。

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制度,以血缘关系构成错综复杂的层次网络,形成了高低贵贱的不同等级,门第观念根深蒂固,王位世袭,封妻荫子。

在这种社会里,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

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其基础。

在封建大家庭里,一切都论资排辈,讲究嫡庶有别,长幼有序。

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维持家长的绝对权威和家族群体的利益,个人的个性遭到压抑,年轻人的将受到遏制。

在西方社会,尽管其文化后来受到希伯来基督教影响,人文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理性的宗教人文意识。

人开始崇拜上帝,这表现了人对自身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力价值的一种排斥[2](p37)。

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他身上所蕴含的是一种群体本位意识,是个性在群体利益面前的受制,而非个性一为的自由。

但现在认为正是这种重视人的精神,强调理性对人的愿望限制的文化价值观抑制人无限放纵自己的可能,使个人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有所惧。

但当教会的黑暗统治以及所提倡的禁欲主义对人的感性生命抑制太深,当宗教信仰的狂热和专制酿成了种种战争,当宗教裁判不惜严重违背正统的宗教学说而扼杀自由思想时,人们对它的反叛就在所难免。

文艺复兴运动重新举起”以人为本”的大旗,宣传科学,反对神学,倡导人权,反对神权,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最后原则,呈现出科学、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为西方个人本位社会特征打下了基础。

(二)中西方的政治生活比较在政治上,虽有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唐太宗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这种”民本”思想的实质是”民为邦本”,其直接目的不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二十维持巩固封建王朝几千年的统治。

事实上,皇帝一直一个人高高在上,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

皇帝可以骄傲地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不但国土和财富是他一个人的,就连这国土上所有人的命都是他的。

老百姓的生命很低贱,所以他们称自己为”草民”。

大臣要直言进谏,就不得不把脑袋提在手里,哪里有什么言论自由?中国古代鼓励将士英勇作战的口号往往是”精忠报国”。

民族英雄与非在对金作战连连得胜的时候,皇帝却连发十二道金牌召他回去。

可惜一代名将,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定,另一方面为了”忠君”的虚名,屈死在昏君的屠刀下。

一个皇帝代表了作为群体的国家,所有人都为这一个人效忠。

于是,个人的权力和自由都被淹没在”忠孝”这两个字里了。

西方在罗马帝国崩溃几个世纪之后建立了封建制度,其基本精神是所有权与人身关系合一,是一种带有契约色彩的封建制度。

国王或领主分封土地给有功的家臣和侍从,分封后不得随意侵犯受封这的所有权。

农奴和领主的关系也带有某种契约色彩,农奴为领主劳动,领主要保护他们[3](p51)。

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民主观念、法制观念成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约翰.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在批判封建专制的同时,倡导政治上的三权分立,强调已发治国,认为自由并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任意行事,正真的平等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西方人最惧怕的就是失去自由,战争的口号几乎都是”为了自由”。

这些都成为西方个人本位的源泉。

五、结论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从一开始就没有突出人自身的位置,而是和自然融为一体,不利于人认识自己;中国神话传说的道德宣传更是强调个人应该为群体无条件地牺牲;中国的社会生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而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和独立性。

在西方,”天人二分”的自然观奠定了其个体本文的哲学基础;希腊神话中神和英雄的行为体现了对个人荣誉的崇尚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西方的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契约精神也有利于个体本位的发展。

因此,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作为中西方文化本质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各自的历史发展和社会演变之中。

参考文献:[1]杨适.中西人伦的冲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蒋承勇. 西方文学”两希”传统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陈刚,兴衰与追求[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作者简介:刘武,男,1976年,汉族,四川简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文化研究。

工作单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