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问诗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的意思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的意思“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出自唐朝诗人宋之问的作品《送别杜审言》,其古诗全文如下: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释】杜审言:字必简,杜甫的祖父。
唐高宗咸亨进士。
武则天时任著作郎,膳部员外郎。
中宗复辟,因与张易之有交往,流放峰州。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
嗟:叹息。
河桥:河上的桥梁,指送别处。
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处。
”【翻译】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
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
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
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
【赏析】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
“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
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OrG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作品原文:题大庾岭北驿⑴阳月南飞雁⑵,传闻至此回⑶。
我行殊未已⑷,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⑸。
明朝望乡处⑹,应见陇头梅⑺。
词句注释:⑴大庾(yǔ)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传闻:传说,听说。
⑷“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殊未已:远远没有停止。
殊,还。
⑸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⑹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⑺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陇,山陇。
白话译文:十月份南飞的大雁,听说到这就往回飞。
我的行程远没停止,不知何时还能回来?江面平静潮水刚落,山林昏暗瘴气不开。
明晨登高望乡之处,应见岭头初绽红梅。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
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却成了谪罪之人,被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
当他到达大庾岭时,眼望那苍茫山色,想到一岭之隔,咫尺天涯,顿时,他那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
此诗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开头两句写诗人看到的景象和由此联想到的事情。
大庾岭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诗全集
宋之问诗全集宋之问(约650至656~712至713间),唐代诗人。
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
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
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因谄事张易之兄弟,曾贬泷州参军。
召为鸿胪主簿,再转考功员外郎,又谄事太平公主。
以知贡举时贪贿,贬越州长史。
睿宗即位,流钦州,赐死。
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卷五十一卷51_1 「息夫人」宋之问可怜楚破息,肠断息夫人。
仍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
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亲。
情亲怨生别,一朝俱杀身。
卷51_2 「初到陆浑山庄」宋之问授衣感穷节,策马凌伊关。
归齐逸人趣,日觉秋琴闲。
寒露衰北阜,夕阳破东山。
浩歌步榛樾,栖鸟随我还。
卷51_3 「夜饮东亭」宋之问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
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
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
卷51_4 「芳树(一作沈佺期诗)」宋之问何地早芳菲,宛在长门殿。
夭桃色若绶,秾李光如练。
啼鸟弄花疏,游蜂饮香遍。
叹息春风起,飘零君不见。
卷51_5 「送赵六贞固」宋之问目断南浦云,心醉东郊柳。
怨别此何时,春芳来已久。
与君共时物,尽此盈樽酒。
始愿今不从,春风恋携手。
卷51_6 「题张老松树」宋之问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卷51_7 「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宋之问鶺鴒有旧曲,调苦不成歌。
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
泉晚更幽咽,云秋尚嵯峨。
药栏听蝉噪,书幌见禽过。
愁至愿甘寝,其如乡梦何。
卷51_8 「浣纱篇赠陆上人」宋之问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
国微不自宠,献作吴宫娃。
山薮半潜匿,苎萝更蒙遮。
一行霸句践,再笑倾夫差。
艳色夺人目,斅嚬亦相夸。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
始觉冶容妄,方悟群心邪。
钦子秉幽意,世人共称嗟。
愿言托君怀,倘类蓬生麻。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
古诗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翻译赏析《渡汉江·岭外音书断》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前言】《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注释】汉江:汉水。
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
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
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全诗赏析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全诗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渡汉江》是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其作者存在争议,一说是唐代的宋之问,一说是同时期的李频。
渡汉江作者:宋之问年代:唐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赏析: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诗。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
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近乡情更怯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一说在弘农,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唐诗全集-渡汉江
渡汉江
(1)诗词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诗。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
全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2)诗词原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白话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宋之问《始安秋日》
宋之问《始安秋日》宋之问《始安秋日》押真韵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宋之问诗鉴赏公元710年即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
《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
《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
”《始安秋日》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排律。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岭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开门见山地直陈其对桂林的独特感受。
次句点题并阐述上句“风景异”的内容:“秋似洛阳春”。
洛阳的春日是怎样的呢?诗人没有明说,但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杨柳新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
仅“洛阳春”三个字就道尽了桂林秋色佳。
这句诗写得既概括又具体,简洁而饶有韵味。
紧接着的两句诗写得更新颖奇警,“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
“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象是有意恼人的。
“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钻动;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见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间穿梭,发出磷磷的声音,悦耳动听。
象这样朴实生动的描写,已脱尽了绮靡之气。
自第七八句起,便转入述志感怀。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沧”,黄老,道家祖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之言为黄老。
赞美隐士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
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
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以致弄到“迁窜极炎鄙”,“百越去断魂”的地步。
他一贬再贬终至流放,于是才产生了不如归隐的思想。
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说道:“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
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
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
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
古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翻译赏析
古诗灵隐寺·鹫岭郁岧峣翻译赏析《灵隐寺·鹫岭郁岧峣》作者为唐朝诗人宋之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前言】《灵隐寺》是唐代宋之问创作的五言古诗。
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
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注释】鹫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岧峣: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扪萝:攀援藤萝。
扪,持、执。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刳:剖开。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龄:年轻的时候。
尚:喜欢。
遐:远。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搜:寻求。
涤:洗涤。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翻译】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赏析】“鹫岭郁岧峣”,“鹫岭”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印度高僧慧理说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灵鹫飞到杭州,后此处的山峰就称为“飞来峰”,诗中的“鹫岭”也就借指灵隐寺了。
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
“龙宫锁寂寥”,“龙宫”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
“锁寂寥”用一个“锁”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
宋之问唐诗《送别杜审言》赏析
《送别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出了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释】
杜审言:字必简,杜甫的祖父。
唐高宗咸亨进士。
武则天时任著作郎,膳部员外郎。
中宗复辟,因与张易之有交往,流放峰州。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
嗟:叹息。
河桥:河上的桥梁,指送别处。
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处。
”
孙楚:西晋文学家,曾任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诗赋名重一时。
杜审言被贬
吉州,从长安出发,要经过冯翊一带。
维舟:即“系舟”,停船。
屈平:即大诗人屈原,名平,遭谗被逐,自沉于汨罗江。
杜审言赴吉州路上,要经过屈原流浪过的湘江一带。
龙泉剑:神化的名剑。
传说晋人张华见牛、斗星间有紫气,后于丰城狱基土中掘出龙泉、太阿两把宝剑。
丰城:在今江西丰城,接近吉州。
这里以丰城代指友人贬所吉州。
【白话译文】
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
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
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
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
宋之问诗歌鉴赏
宋之问诗歌鉴赏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
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
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宋之问 诗句
宋之问诗句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精致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
以下是一些宋之问的经典诗句,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和当时文人的情感世界:
1.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反映了诗人高洁的人格理想和坚韧不拔的个性。
2.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以细腻的观察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惊奇和欣赏。
3.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归途的无奈感慨。
4.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感受。
5.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描述了诗人远离家乡,在归途中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
6.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以宏大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宋之问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的诗句被后人广泛传颂,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的才情,还能窥见唐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1。
古诗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赏析
古诗题大庾岭北驿翻译赏析《题大庾岭北驿》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
古诗全文如下: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前言】《题大庾岭北驿》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自己当前的处境,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旨在写“愁”,全诗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注释】⑴大庾(yǔ)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⑵阳月:阴历十月。
⑶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zhàng):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翻译】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鉴赏】这是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魅力呢?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
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
诗人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宋之问诗歌名篇赏析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
汾州(今山西汾阳县)人,父名令文,高宗时为左骁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善文辞,工书法,膂力过人,时称“三绝”。
之问受其父影响,亦善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著名诗人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上元二年举进士,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
媚附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
后张易之被杀,中宗复位,于神龙元年(705)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不久逃回洛阳。
《新唐书》记载他匿居友人张仲之家,“会武三思复用事,仲之与王同皎谋杀三思安王室。
之问得其实令兄子昙与冉祖雍上急变,因丐赎罪,由是擢鸿胪主簿,天下丑其行。
”景龙中,迁考功员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见用。
及安乐公主权盛,复往谐结,故太平公主甚恨之。
当中宗将提拔他为中书舍人时,太平公主揭发他知贡举时受贿,便下迁为汴州长史,未知又改越州长史。
在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颇自力为政”,景龙三年六月,中宗崩,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认为他依附张易之,投靠武三思,屡不悔改,便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而《新唐书》则说:“赐死桂州。
”他的主要功绩和沈佺期一样,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
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诗鉴赏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春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真实生动地叙述了过岭的情景,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
宋之问《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
宋之问《灵隐寺》“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全诗翻译赏析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注释鹫(ji)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
岧(tio)峣(yo):山高而陡峻的样子。
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即桂花。
扪(mn)萝:攀援藤萝。
扪,持、执。
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
刳(kū):剖开。
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更发:(开得)更加旺盛。
凋:凋落。
夙(s)龄:年轻的时候。
尚:喜欢。
遐:远。
异:奇异的美景、胜地。
搜:寻求。
涤:洗涤。
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参考译文飞来峰高耸而草木葱茏,佛殿肃穆而且寂寞寥落。
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大潮。
中秋常有桂花飘落寺里,佛香能向上飘到九重天。
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挖空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霜冻下山花开得更旺盛,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早年爱好远处奇异美景,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赏析】《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宋之问两次贬谪,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 )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县)。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新唐书》说:“赐死桂林”。
总之,未能生还。
《新唐书》中记载他于景龙中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这首《灵隐寺》诗大约作于此时。
灵隐:山名。
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称武林、灵苑、仙居。
灵隐寺即东晋时在灵隐山所建的禅寺。
相传晋咸和元年(326 ),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这里惊称:“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题大庾岭北驿》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注释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北驿:大庾岭北面的驿站。
阳月:阴历十月。
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鉴赏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忧伤涌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
宋之问诗十首
宋之问诗十首1、《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陆浑山庄》唐代宋之问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3、《经梧州》唐代宋之问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4、《送杜审言》唐代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5、《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唐代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
6、《始安秋日》唐代宋之问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7、《题大庾岭北驿》唐代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8、《灵隐寺》唐代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9、《寒食江州满塘驿》唐代宋之问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10、《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唐代宋之问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古诗送别杜审言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杜审言翻译赏析《送别杜审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宋之问。
其全文如下: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前言】《送别杜审言》是唐代诗人宋之问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首句便营造出寂寥情绪;加上“君”竟要远行万里,更令人嗟叹。
诗人因“卧病”不能将朋友送至渡口桥边,故感觉到江上远远烟树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
下两联用典,颈联将友人贬谪所行之路写成一条追思故杰的路,孙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时含有安慰和鼓励他的意思。
尾联将朋友被oRg贬谪比作宝剑流落,有代之不平意。
这首诗情理俱佳,颈联工整,尾联质朴,表现出端庄稳重之美。
【注释】杜审言:字必简,杜甫的祖父。
唐高宗咸亨进士。
武则天时任著作郎,膳部员外郎。
中宗复辟,因与张易之有交往,流放峰州。
人事:人世上各种事情。
嗟:叹息。
河桥:河上的桥梁,指送别处。
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处。
”孙楚:西晋文学家,曾任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诗赋名重一时。
杜审言被贬吉州,从长安出发,要经过冯翊一带。
维舟:即“系舟”,停船。
屈平:即大诗人屈原,名平,遭谗被逐,自沉于汨罗江。
杜审言赴吉州路上,要经过屈原流浪过的湘江一带。
龙泉剑:神化的名剑。
传说晋人张华见牛、斗星间有紫气,后于丰城狱基土中掘出龙泉、太阿两把宝剑。
丰城:在今江西丰城,接近吉州。
这里以丰城代指友人贬所吉州。
【翻译】病卧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叹你远行万里。
不到河桥上送你了,江边树木含着远离之情。
这番离别,你将经过冯翊、湘江一带,也正好缅怀孙楚、屈原等高贤们。
你终将会像那龙泉剑一样,在丰城将脱颖而出。
【鉴赏】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宋之问诗词的故事
宋之问诗词的故事宋之问(1038年-1111年)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曾任官两千石左拾遗。
他的诗词清丽脱俗,文采斐然,被誉为“宋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故事也相当丰富有趣。
1. 焚香诗宋之问在一次拜访朋友时,看到对方家中门前的梅树已经开花,便想起了一首诗:“莺啼燕语报新年,鲜花欲笑露盈盈。
焚香一炷莺弄影,芳思袅袅寄幽情。
”于是他就写下了这首《焚香诗》。
这首诗意境深远,意味着新年新气象,花开人生美好,寄托了诗人的幽情和美好愿望。
2. 渔家傲据传宋之问一天遇到了一个渔民,这位渔民自称为“渔家傲”,自夸自己的渔船在江湖中左冲右突,如履平地。
宋之问便用诗句来比喻这位渔民:“千帆过尽更把杯,百鸟朝凫一舣迟。
醉里乡音不待闻,笑看渔船摆两旗。
”这首《渔家傲》诗词构思新颖,意境宽广,表现了渔民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精神,赞美了这位勇敢的渔民。
3. 水龙吟宋之问喜爱长江水乡,他常常乘船在江中游玩。
一次,他在江面上听到一种特殊的声音,宛如龙吟,于是他创作了一首诗,名为“水龙吟”。
这首诗情景渲染,富有想象力,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精彩的形象描写。
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是宋之问诗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4. 移居诗宋之问离京城回乡后,因病致贫,不得不搬离故居,迁居到了新的住处。
对于这一变故,他写了一首名为“移居诗”的诗歌:“衰翁卧病载重轻,避地幽居牧草馨。
玉洞曾题人共赏,云覆青山雨打灵。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境遇不佳的老人的内心动态,表达了他对新居、新生活的期望和渴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往昔旧友和旧事的怀念和留恋。
5. 江城子宋之问曾和好友游览会稽山和建康城,他看到城中繁华盛景,感叹江南物产丰富,于是他深情写下了一首“江城子”:“乙酉初,江城子。
”这首诗抒发了宋之问对江南富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展示了他对经历的旅行的感怀和深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不可多得的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致凄婉,绵长丌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 然而却收得含吏丌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 ,“含有余丌尽之意”。(《乐府指迷》)返一联恰好如 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 象,虚拟一殌情景来关合全诗。返样丌但深化了主题,而 且情韵醇厚,含悠然丌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如此, 人们迓是感到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产生返样的 艺术魅力,是因为“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 “善言情者,吞吏深浅,欲露迓藏”(陆时雍《诗镜总论 》)。返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 ,用词考究,怃乡之忧伤不行程之艰难紧密结合,表达了 强烈的哀伤不沉痛之意,感人肺腑。
⑵ 这是一种内心矛盾心理的反映,一方面思念亲人,归 心似箭;另一方面因为贬居岭外,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 音讯,又时刻担心他们的命运,怕他们因自己的牵累或其 他原因遭到不幸。这样写符合前面两句所揭示的情境。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丌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解: 1、阳月:阴历十月。 2、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3、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 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译文:
• • • • • • • •
渡汉江
•
宋之问
岭外音乢断,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丌敢问来人。 赏析 返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 ,递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殌汉水)时写的一首 诗。诗人在写怃乡情切,但却是正意反说,写愈近 家乡,愈丌敢问及家乡消息,因为担心听到坏的消 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 心理,熨贴入微;丌事造作,自然至美。
赏析:
• 人雁比较以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江静潮初 落,林昏瘴丌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寂 寞,林间瘴气缭绕,一片迷蒙。返景象又给诗人平添了一殌忧伤 。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时候,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 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寺;前路如何,又 难以卜知。失意的痛苦,乡怃的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丌堪忍 受。 • 恼人的景象,愁杀了返位落魄南去的逐臣,昏暗的境界,又 恰似他内心的迷离惝恍。因此,返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 承得实在好,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悲苦的 心情,使抒情又推迕一层,更加深刻细腻,更加强烈具体了。 • 最后二句,诗人又从写景转为抒情。他在心中暗暗祈愿:“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怃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 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丌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 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返样一首诗: “折梅逢驿使,寄不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 暗用了返一典故。虽然家丌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 安慰家乡的亲人。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丌迕,我却行程未止迖涉岭南, 真丌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丌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吐北遥望故乡, 抑戒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 此,丌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在被贬递径大庾岭北驿 时,怀乡的忧伤涊上心头,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 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 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 丌能滞留,迓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迖的瘴疠之乡;群 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迒 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 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怆,人丌如雁的感慨深蕴其 中。返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忧伤、哀怆、怃念、吐 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 感人。
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丌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 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 残酷现实;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不家人团聚的愿望则 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 了“情更怯”,“怄欲问”变成了“丌敢问”。返是 在“岭外音乢断”返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 然。透过“情更怯”不“丌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 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怄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 痛苦。返种抒写,是真切、富亍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返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 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返首诗的读者,却往往 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
相关训练
• 阅读下面返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乢断, 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 丌敢问来人。
• (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
•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怄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却丌同, 返样写表达了作者怂样的复杂心理?
•
参考答案:
⑴ “断”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包含了音乢的断绝、空 间的悬隔、时间的久迖等意怃。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 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 况又是在返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 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乢的断绝、时间的久迖返 三层意怃,而是依次层逑,逐步加以展示,返就强化 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 、亲人的怃念。“断”字“复”字,似丌着力,却很 见作意。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返个 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离诗中的“汉江”比较迖。所谓 “近乡”,叧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 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返次 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返两 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怄欲问来人”,作者 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丌敢问 来人。”因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丌到家人的任何 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怃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 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亍自己的牵累戒其他原因 遭到丌幸。“音乢断”“复历春”返种怃念随着担心 同时的到来,形成怄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 理状态。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怃想感情时, 已经舍去了一切不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 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 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 殊心理状态。而返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 怅和普遍怅。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 寄一封乢,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和返首诗作类比,返正说明怅质很丌相同的感 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