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

合集下载

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必备)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 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 奥古斯特·孔德孔德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法国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的诞生.社会学之父”孔德的把握: 1.科学的分类. 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对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后者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进步. 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3.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实证一词的涵义: 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 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 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 D.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 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二). 卡尔·马克思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是社会学发展的思想宝库.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第一本教科书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读物>(三). 赫伯特·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主要代表: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社会进化论. 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展开.三.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一). 埃米尔·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 是欧洲,法国第一个在大学里讲授社会学的人. 代表作有三论: 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事实.2. 社会团结理论. 团结分为机械团结(相同性与相似性) 和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3. 失范理论. 失范理论是涂尔干提出的. 失范是指: 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失范的原因: A.个人欲望的急剧滋长. B.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 C.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约束,出现动乱危机. 主要是”经济危机”4. 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A.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 B.放弃抽象以具体的社会内容为研究对象. C.必须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D.注意正常现象与病理现象的区分. E.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二). 马克斯·韦伯. 德国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研究对象就是社会行动. 对社会行动的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四种类型: A.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B.价值合理性行动. C.情感性行动. D.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4. 科层制理论.第二节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二. 结构功能论.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 关注的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结构功能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若要生存就必须具备维持系统所必须的一般条件:1.适应。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发展

东欧各国教育社会学研究
1. 微观环境和教育的目的定向对个性形成的影响 2. 家庭结构、物质条件、教育水平等对儿童社会观念形成的影 响 3. 中学毕业生的社会化准备水平 4.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教师职能的变化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1. 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2. 出版了一些教育社会学专著和研究论文 3. 1989年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
4
1、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制度创建时期
创建 时期
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 1907年苏则罗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教育社 会学讲座”,这时世界上第一个以“教育社会
学”命名的讲座。 1916年,斯奈登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教
育社会系。 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
育社会学”命名的教科书《教育社会学概论》。 1923年,斯奈登、史密斯和佩恩等人发起
更多地将目光转向高等教育中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等》、《国家精 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
2 阿尔杜塞
其新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论述对教育 社会学影响极大。
3 米歇尔.福柯
他认为个体是被“规训”集团中的那些人文科学 的人士用考试、测量和分类技术构建起来的。
日本教育社会学及其发展现状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传统的教育社会学
证验性研究
实证主义社会学者倡导,重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着眼于教育 系统与过程里面的群体关系 研究领域:教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学校与其组成分子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新兴教育社会学
参考文献
• 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 • 杨昌勇: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沦之反思,《教育理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一、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已经历了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社会学不仅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而且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回顾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三十年中,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开始关注本土化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涉及到了教育公平、教育与社会分层、教育政策、教育制度、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外,还引入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使得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和全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新型研究方法也开始在教育社会学领域得到应用。

在研究成果上,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也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这些成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教育社会学逐渐确立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社会学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简述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了解教育现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育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教育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

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教育社会学也开始了学科重建的历史进程。

粗略地说,这一历史进程大致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要依据是:从那时起,学界开始介绍国外教育社会学状况,①开始进行在高等学校中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的具体准备。

②对于自此之后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迄今不时有论文或著作专门评述。

③本文的任务是:在这些评述的基础上,对过去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实证”色彩稍浓一些的梳理,作出笔者自己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④一、溯源:几近空白的基础首先有必要确认:三十年前开始的学科重建究竟站立在一种什么样的基础之上。

多年来,学界通常把陶孟和1922年所著第一本中文教育社会学专著《社会与教育》(商务印书馆出版)算作我国教育社会学的起点。

但也有学者提出,若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可归入教育社会学的较早的一部著作,应是朱元善1917年编辑出版的《学校之社会训练》。

⑤但不论起始于何时,1949年之前的我国教育社会学都很难说已确立起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地位。

这是因为,即便仅从学科制度来说,这一时期也只是在有关学校开设(并非普遍开设)了教育社会学课程,而并未建立本学科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也未印发本学科的学术刊物。

即是说,1949年之前的我国教育社会学尚未完全具备一门独立学科所需具备的学科制度基本要素。

⑥而且,从学术内涵上看,只要认真阅读这一时期有关论著,便可发现如笔者早先所述,除了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理论框架之类的属于学科论范畴的问题有所探讨外,对于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问题,既缺乏实实在在的理论研究,也缺少有社会学意味的实证研究。

⑦有必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说“实实在在的理论研究”,有别于以国外成果为基本材料的理论“转述”或“述评”。

譬如,上文提到的陶孟和所著《社会与教育》就具有较浓的“编译”色彩,就连陶孟和本人也声明:“本书材料多借资于英美的著作,就中特以采用斯密斯(Smith,W.R.,今译史密斯)及克劳(Clow,F.R.)的两个著作为较多。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C 理论研究:(1)在宏观方面:教育与社会 结构及社会变迁的关系;(2)在中观方面:研究 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体系内部的 各种社会关系;(3)在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 中有关社会学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在理论研究等各方面还不够完善,也正因为如此, 才需要大量的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者与爱好者去研 究它,为完善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大厦作出 贡献。



三、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创建时期:19世纪中后期 停滞时期:1952年 重建时期:1979年


创建时期: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
陶孟和是先驱人物,1922年其《社会与教育》 一书系统论述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自此很 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1译和介绍了一大批的国外的教育社会 学的著作。 2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教育社会学的著作。 3在部分学校开设了该课程。
教育社会学
2012-2013学年(下)
主讲人:邢思珍 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主要内容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一、历史与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
(萌芽期):

(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 (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 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 (如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的 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如师 生互动、班级群体凝聚力等)的研究。 (3) 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 方法,尤其推崇经过严格控制的多变量分析; 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 状态下的个体。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在社会斗争中 处于支配和控制地位的群体,总是要采取强 制的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持 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强制可以是镇压的方 式,也可以是笼络收买的方式,或者是维持 "合法权威"的方式。但强制的结果只能是暂 时的稳定,而冲突仍会继续,社会正是在这 样的冲突、磋商、协调、再冲突的过程中循 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其代表人物: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柯林斯、 鲍尔斯;法国教育社会学家布迪厄;英国教 育社会学家威利斯等。

教育社会学基础19第十九章——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上)

教育社会学基础19第十九章——中国教育社会学百年(上)

1.西方社会科学传入的背景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首先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巨变 大背景密切相关的。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人在遭遇“数 千年未有之变局”后,猝然应对“亡国灭种”的巨变。中 国的“近代化变局”无论是“外源性”(民族危机)的刺 激,或者“内源性”(阶级矛盾)的激发,实则上都是被 动应对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在解决这个 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2.开展立足本国实际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主要包括教科书的编写和学术论文的发表。这一时期,我国公开出 版的教育社会学著作有20多部。除了前文提到的陶孟和的《社会与教 育》之外,影响较大的还有厦门大学教育学院雷通群的《教育社会 学》,这是国内第一本中文的教育社会学教材。此外,还有沈冠群和 吴同福合编的《教育社会学通论》、卢绍稷的《教育社会学》、陈科 美的《教育社会学》等。这些著作大多是作为教科书使用,其理论体 系较为完整,涉及领域较广。除了教科书的编写之外,一些学者还应 用社会学的理论对中国教育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就研究论文的内 容而言,主要涉及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教育社会学思潮的演进、教 育社会学的问题领域、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等。
4.中国教育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1)出版学术论著: (2)一些大学普遍开
陶孟和的《社会与教 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育》。
课程的设置往往构成
1922年我国早期社 其学科研究水平和普
会学家陶孟和出版了 及程度的重要标志之
《社会与教育》一书, 一。截至1949年,
此书被视为中国教育 我国不仅在综合性大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学、教育学院,甚至
1.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兴起与繁荣
在译介国外社会学著作的同时,我国的社会学研究也开 始繁荣起来,为教育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 学者自己编写的社会学著作也纷纷出版。各高等院校也相 继开设社会学课程。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 学课程。1913年,上海私立沪江大学成立社会学系。此 后清华学校、南方大学、复旦大学、大同大学等学校都设 立了社会学课程。1917年“沪东公社”的创立,使中国 的社会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向前迈进了一步;而 1924年中国社会学学会的成立及《社会学杂志》的问世, 则使中国的社会学研究走上了规范化、中国化的道路。可 以认为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已经走上规 范化的道路,而用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的理论条件已较成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_刘精明

第29卷第6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Vol129,No.6 2008年12月T SINGHU A JOURNAL OF EDUCATION Dec.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刘精明1张丽2(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84;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0、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30年回顾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6-0001-09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

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标置于与社会的关系之中予以考察。

随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产生,这一观点进入了教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互动发展视野。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5动态社会学6一书中正式提出/教育社会学0概念,并系统讨论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产生。

此后该学科经历了传统或古典教育社会学(Ed2 ucational Sociology)、新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两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在古典教育社会学时期,人们着重于讨论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对实际教育问题的解决;新教育社会学则转向以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在内容上侧重于选择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方法上重视学理性假设的实证研究与验证,理论范式和学术风格也多秉持社会学研究的理路。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创建时期(1922-1949)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 陶孟和1922年所著第一本教育社会学著作《社会与教育》 为标志,至今差不多90年历史。该书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 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社会学的若干理论与实际 问题。 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初步形成则以20世纪30 年代初厦 门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一些师范院校开始陆续开设教育社会 学课程为标志。当时翻译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并出版了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多种教育社会学教材, 在学 科内容上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与当时的古典教育社会 学之间较为紧密的关联。
2.研究拓展期(1992-1998年) 首先是研究主题拓展,或者是增加了新的研究主题, 如有的论著中增加了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或者是在传 统主题中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其次是研究方法拓展, 实 证调查与数据分析的方法运用较多;再者是本土性研究得 到重视,有学者明确提出研究应遵循立足中国国情, 理清 基本问题的原则,强调运用我国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的社会 流动、教育机会均等与人口问题。 1999 年底《教育社会学丛书》的问世, 标志着大陆教 育社会学研究进入深化期。
3.研究深化期(1999-2005年)
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在研究范式上, 功能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在研究思路上, 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
在研究目的上,注重体系的构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 在研究趋势上, 由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 由二 元对立走向多元综合; 由价值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讲 课 人:操龙妹 小组成员:张志军 赵红艳 赵亚男 黄宇飞 康佳慧 郭 瑞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 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 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过程上与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相去甚远。而 中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何时创建?经历 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 是什么样的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Sp 0 8 e 2 0
世纪 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侯 怀银 王 晋
(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太原 000 ;南京 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南京 209) 306 1 7 0
摘Leabharlann 要 :2 世 纪 中国教 育社 会 学 的发展 经历 了初 建 、停 滞、重 建、成 型和发 展 五 个阶段 。 0
有必要对这些探索进行 回顾与反思 ,以寻求中国教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趋向。


教育社会学的建设历程
从 中国学 者对教 育社会 学 学 科 建设 的探 索 角 度分 析 ,2 纪 中 国教 育 社会 学 的演 变 主 0世
要经历了初建 、停滞 、重建 、成型和发展五个阶段。
( )初建 阶段 (9 8 一 1 1 年一 l4 9 8年 )
收 稿 日期 :20 0 08— 6
作者简介 : 侯怀银 ( 6一 13 9
) ,男 ,L 西平遥人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教育学博士 ,博 士生导师 , 究方 【 j 研
) ,男 ,山西平定人 ,南京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 学院 2 0 0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为
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等;王晋 (93 18一 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社会学。
第一 ,引进西方教育社会学 。据我们 目力所及 ,刘著 良译的美国史密斯著的 《 教育社会
学导言》在 《 安徽教育月刊》11 年 1 98 月第 l 期和 11 年 1 5 99 月第 l 期发表 ,这是教育社会 2 学在中国的最早引进。 ①中国学者在此后 3 年内,从美 国和 日本学者那里引进 了约 6 0 本教育 社会学著作和教材 。 这些西方有影 响力 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的引进 ,其直接 目的主要 是为培 养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但客观上为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确立 了基础。 第二,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 。部分综合性大学和教育学院 、甚至部分中学也开设 了教育 社会 学 课程 。如 陶孟和 在北 京大 学 、雷通 群在 厦 门大学 教育 学 院 、卢 绍稷 在江 苏省 立上 海 中 学高 中师范专科皆开设过教育社会学课程 。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发展历史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11级教育学温馨11033026概念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在中国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来研究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

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

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

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

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

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

”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

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

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

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

191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教育社会学系。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聚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观察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的种类之一)方式: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优点:长期详尽的观察缺点:情绪涉入,难以推论质的研究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2、质的研究的特性:(1)以实地为焦点(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4)重视解释(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互动论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为主要目标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与程序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现场设计为主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的重要性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孔德(社会学之父)的重要理念1.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2、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人类学应加强本土化、国际化、 科研团队和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人类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 展:本土化,结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际化,积极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国际影响力;科研团队和机构 建设,加强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机构建设,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整体水平;还应注重 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应用性,以更好地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发展历程
1、奠基阶段(中国教育人类学 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人类学在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兴起。这一时 期,学者们开始教育现象的文化内涵和个体经验,引进和介绍西方教育人类学理 论和方法。同时,他们也开始对中国的教育传统和现实进行反思,为教育人类学 的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创立阶段(教育人类学概念、理论体系的建立)
感谢观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研究方法不同:教育社会学采用社会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更注重实 证研究。教育人类学采用人种学、生态学等方法,更注重对文化、生态等方面的 深入探究。
教育社会学主要采用社会调查和文献研究等方法,通过定量和定性手段收集 和分析数据,以验证或揭示某种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社会学特征。而教育人类学则 更加注重实地研究,如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等,以获取对特定文化背景下教育实 践的深入了解。此外,教育人类学还常采用人种学和生态学等方法,对教育的文 化、社会和心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3、研究目的不同:教育社会学注重解释教育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目的 在于归纳普遍规律,提出政策建议。教育人类学注重描述、解释和预测教育行为, 目的在于探究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个体成长。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解释教育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深入挖 掘这些关系背后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改善教育的 社会效益。而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理解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个体成长过程, 探究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和群体的教育经验和行为及其与文化、社会和心理环境 的关系,为优化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奥古斯特・孔德(1789至1857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是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从中发现客观自在的社会规律。

“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①。

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②。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③。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④。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⑤。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4)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二)卡尔・马克思(1818至1883年)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的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三) 赫伯特・斯宾塞(1820至1903年):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

中国社会学一百年韩明谟2012-7-11 13:48:55 来源:爱思想 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起点与分期 中国之有社会学,究竟始于何时,过去大多认为可以从严复于1903年翻译出版了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一书算起;这些年来经学者们进一步认真考证,认为康有为1891年在长兴学舍所讲的群学就是社会学,这样,中国社会学产生的最早时间距今已100多年了。

也许有人说:“当时康有为所讲的群学,不是货真价实的西方社会学,而是把一鳞半爪的社会学常识和中国传统的群的观念揉合起来,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梁启超语)的所谓‘新学’而已,离西方社会学的原型甚远。

”〔1〕这点, 我觉得要请后来人一方面持原谅的态度,一方面还要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问题。

所谓持“原谅”态度,就是要考虑到一个学科产生的最初启蒙阶段,不应过高要求它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是要把问题摆在当时的历史中去考察。

清朝末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等,企图从中西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理,融合而成一种新的见解,名曰:“群学”,实是一种创造。

没有这种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何谈学问?所谓“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一语,并不一定要理解为贬意,其实际语意也许可以理解为“不象中国的,也不象西方的;而又象中国的,又象西方的。

”如果这种理解是对的,说它是“融合中西”的成品,有何不可!我说这话,也非毫无根据。

因为梁氏是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

他说:“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

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虽庠序如林,逢掖如鲫,适以蠹国,无救危亡。

”〔2〕显然,梁氏是赞美“即中即西”的。

如果说中国社会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么这100多年的发展过程,能不能找到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呢?我觉得这完全是可以的。

因为社会学发展的坎坷历史,的确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但究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又因各家的观点不同,分法各异。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

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重建教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学已经成 为一个涵盖众多子学科的复杂体系。目前,中国教育学学科主要包括教育哲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史学、比较教育学等子学科。在不 同的时期,各个子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 新的阶段。一方面,各高校纷纷开设教育学相关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教育学人才; 另一方面,教育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同时,中国教育学也 开始借鉴国际
针对现有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新材料的搜集和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文献和考古发现不断 涌现,这些新材料对于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徽州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未来的 研究应注重搜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新的史料。
2、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了使徽州史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引入新 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例如,可以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徽州物进行数据挖掘 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可以发现徽州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徽州的起源、发展及现状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讨了徽州的历史渊源和 发展脉络。部分学者认为,徽州的兴起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环境密
切相关。此外,徽州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全国业的重要中心。
2、徽州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研究:这部分研究着重分析了徽州所蕴含的 地区特色和文化内涵。徽州物内容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且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徽州的雕版印刷技艺精湛,对中国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
徽州,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在过去的50年中,徽州史研究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本次演示旨在梳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 考。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多次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以探讨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为主线,从古代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分析教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学的兴起古代教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文明时代,最早的教育学家可追溯至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中提出了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教育,也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近代教育学的崛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近代教育学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国家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学主要关注教学方法与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强调了个体差异、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等问题的解决。

教育学开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指导。

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教育学也必然会随之发展。

当前,教育学正面临着多个发展趋势。

1. 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教育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越来越多地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

透过不同学科的视角,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2.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育与技术相结合成为可能。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教育学研究需要关注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3. 多元化的教育观念近年来,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多元化。

学生们被认为是积极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因此,个性化教育成为迫切的发展方向。

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通过灵活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 教育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教育学研究日益关注跨国界的交流和合作。

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理念、制度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可以促进各国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

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回顾与评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与评论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

布迪厄,作为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其独特的社会学观点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其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不仅为教育社会学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国的教育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以教育问题为研究起点和核心,揭示了整体社会运作的机制。

他的理论不仅为反思当今教育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范式,而且为中国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场域”理论、“文化资本”概念等,都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布迪厄的理论在中国教育界的传播和研究情况十分活跃。

在中国知网等学术数据库中,以“布迪厄”为主题的教育研究文献数量众多,其中“场域”和“文化资本”是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概念。

这表明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从布迪厄社会学思想对中国教育研究的影响出发,深入探讨其在中国教育公平、教育改革、教师教育以及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

通过回顾与评论,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来的教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布迪厄社会学理论概述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社会学理论具有深刻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教育研究领域。

他的理论主张,人的行为和思想并非仅由个体决定,而是深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资本和场域的影响。

他提出了“场域”“惯习”“文化资本”等核心概念,用以揭示社会运作的深层机制。

在布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客观关系的网络或构型。

场域中的每个个体都拥有自身的位置和角色,这些位置和角色又由他们在场域中的行动策略所决定。

在教育研究中,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理解学校、教室、课程、教师、学生等各个教育元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
11
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题讲座; 2.社会学概论。 3.社会学为当代化服务; 4.社会调查统计分析措施; 5.社会心理学; 6.小区研究; 7.知识社会学; 8.城市社会学;
12
9.社会学研究措施; 10.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 11.集体行为研究; 12.应用人类学; 13.人口学; 14.教育旳社会文化观点; 15.中外社会学史; 16.社会学讲座(简介友邻学科),其他专题报
有些院校自发建成立了社会学专业,也迟 迟得不到同意,而不能正式招生。
社会学对外合作交流也受到限制。
39
1992年后来,社会学旳发展又进入了一种 迅速发展旳轨道,社会学系和社会学专业 不断建立,队伍迅速扩大,社会学旳研究 成果也大量涌现,成就愈加明显。
成绩涉及下列几点:
40
(一) 建立了一支专业队伍, 确立了社会学作为主要学科旳学术地位
时蓉华旳《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1998); 申永荷《社会心理学》(1999); 吴江霖等旳《社会心理学》(2023)等多部。
30
2.城乡社会学
我国社会学重建以来第一部农村社会学教材是李 守经主编旳《中国农村社会学》(中原农民出版 社,1989)。
该书1986年就作为内部教材铅印3000册向全国 发行,是一本对农村社会学旳内容简介十分全方 面旳教材。全书力求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尤其 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制定旳各项农村政策 旳成就作了详细旳分析,具有鲜明旳中国特色。
36
中国学者自著旳旳社会学研究措施著作,占总数 旳绝大部分,其中影响较大旳有:
袁方主编旳《社会调查原理与措施》; 费孝通旳《社会调查自白》; 杨心恒旳《社会调查措施初步》; 沈关宝、仇立平旳《社会调查研究措施》; 风笑天旳《透视社会旳艺术》; 袁亚愚、徐小禾旳《当代社会学旳研究措施》; 宋林飞旳《社会调查研究措施》等。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演进与发展

课后小作业
杨昌勇在《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三十年停滞沉
沦之反思》中提到:“中国大陆教育学三十年 的停滞沉沦,其原因除了外部的因素之外,更 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类型 的教育社会学的对立冲 突及其人们对冲突的错误认识”,请您在阅读 这篇论文的基础上?思考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学科的建设和学术的发展应该有其延续性, 当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落后于世界教育社会 学研究的主流时,作为一个研究教育的学子, 你认为应如何科学的评价这段历史?展望未来, 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中,您认 为应该注意什么?(字数请限制在1000字以内)
6.鼓励民间企业提供学习机会:
(1)宣导学习活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妥善规划各种学习的体系与方式 (3)订立完善的鼓励办法 (4)促进企业与员工和谐关系
7.发展各种类型的学习型组织:
(1)推展公务人力的学习型组织 (2)推动工商业的学习型组织 (3)推展学习型家庭 (4)推展学习型社区 (5)推动矫正机构内的学习型组织
2、一九九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廿一 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 财富》
(1)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2)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3) 学会与人相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4) 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
8.开拓弱势族群终身学习机会:
(1)确定优先对象,了解其学习需求; (2)改进现有学习环境与设 施; (3)因应特殊需要,发展创新的学习设施; (4)发展基本能力,奠定教育与训练的基础, (5)加强实 用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助人的功 能。
9.整合终身学习资讯网路:
(1)由地方主管教育机关进行整合区域内 的学习机构,成为地区学习网路中心 (2)传递及搜集终身学习资讯,运用书面、 网路与语音查询的服务,方便民众取得 (3)定期办理宣导或成果展览 (4)形成大众学习的资源与资讯流通中心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学》课程学习的意义何在?有利于教育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提高工作质量有助于政府和学校解决社会和教育的问题有利于学习和研究者的就业关于该课程参阅书目1、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美国]T.帕森斯著,张明德等译:《社会行动的结构》,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4、莫林.T.哈里楠主编,付松涛等译:《教育社会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5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版;6、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7、吴康宁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8、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几点建议1、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根据自己的旨趣与理想确定自己的学习教育社会学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2、读1-2本教育社会学的教材或专著,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的著作及论文。

3、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有的甚至有较大的分歧。

因此,同学们要有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要学会怀疑与批判。

4、结合自己的学习,提倡撰写课程论文。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节: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四节: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及研究方法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的扩展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从传统的教育社会学到新兴的教育社会学。

(20世纪中叶以后)一、教育社会学的萌生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1)教育社会学萌生的背景:(时代背景、思想根源、学术基础)2)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社会心里学之父——孔德他认为达尔文提出存在于生物界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运用到人类社会,试图用社会进化来反对社会改革,以此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
摘要: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在过程上与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想去甚远。

而中国的教育社会学是何时创建?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特点?都需要我们去探究,本文从各个方面探讨了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与发展,期望对中国教育社会学能够有更多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教育社会学创建发展问题特点
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说早在古代社会,当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就开始思考和探索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了。

说教育社会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是因为它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真正成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历史相对来讲比较短。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既与近代中国遭遇的社会巨变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更与西方社会学的传播和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故副院长陶孟于1922年所著第一本教育社会学著作《社会与教育》为标志,至今差不多90年历史。

该书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探
讨了教育社会学的若干理论与实际问题。

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初步形成则以1930 年代初厦门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一些师范院校开始陆续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为标志。

当时翻译了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并出版了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多种教育社会学教材, 在学科内容上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社会学与当时的古典教育社会学之间较为紧密的关联。

但20世纪50年代后, 由于社会学在院系调整过程中被整体取消, 建国至文革结束这段时期很少出现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直到1979 年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重新恢复, 教育社会学始得以重建。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教育社会学在致力于学科建设的同时, 围绕改革开放时期教育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展现了教育社会学较为鲜明的实践性格。

这一时期,中国还引进了国外的一些重要的教育社会学著作。

如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导论》,彼得斯的《教育社会学原论》,还有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等,这些教育社会学著作的引进对于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创建起到了借鉴作用。

到后来中国学者相继出版了自己的教育社会学著作,具有代表性的有如卢绍稷的《教育社会学》。

由于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确立,部分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教育社会学课程,这一举措对于教育社会学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经历了近30 年时局动荡、战火频仍的初步创建( 1922-1949 年) , 30余年思想偏执、学术压抑的停滞沉沦(1949-1979年)后, 我国教育社会学自改革开放后进入恢复重建时期。

如此曲折的发展历程, 造成
大陆教育社会学先天发育不良、后天营养不足,在学科定位与认同等方面屡受质疑。

(一)教育社会学停滞时期( 1949-1979年)
1949-1979年, 照理说应该得到迅速顺利发展的中国教育社会学, 却进人了学科史上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停滞时期,此间, 学科生存权利被彻底剥夺, 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这不得不说是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因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了重大的阻碍,1979年,中国正式为建国后一直被打入冷宫的社会学平反,教育社会学才重新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二)学科重建时期(1979以后)
1.学科恢复期(1979- 1991年)
1981年12月, 教育研究编辑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召开座谈会, 商讨教育社会学重建事宜;1982年2月, 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1989年4月,大陆第一个教育社会学专业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991年11月,该会会刊《教育社会学简讯》开始不定期印发。

短短十年, 就实现了大学课程开设、专业学术团体成立和专业学术刊物出版等学科建设三大任务。

2.研究拓展期(1992-1998年)
首先是研究主题拓展,或者是增加了新的研究主题, 如有的论著中增加了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或者是在传统主题中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其次是研究方法拓展, 实证调查与数据分析的方法运用
较多;,再者是本土性研究得到重视,有学者明确提出研究应遵循立足中国国情, 理清基本问题的原则,强调运用我国的数据来分析中国的社会流动、教育机会均等与人口问题。

2.研究深化期(1999-2005年)
1999 年底《教育社会学丛书》的问世, 标志着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进入深化期。

三、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一)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对大陆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概论性教材类著作分析后, 发现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在研究范式上, 功能论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在研究思路上, 围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而展开; 在研究目的上,注重体系的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

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趋势是: 由体系意识转向问题意识; 由二元对立走向多元综合; 由价值中立走向批判参与; 由只重学术使命到学术使命与社会使命并重。

(二)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社会学所关注的现象多以当前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教育焦点问题为主。

例如择校问题,反映的是城市学校教育政策和现实的一个方面;乡村学校的发展问题;还有与农村教育研究最为接近的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研究问题和性别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弱势群体的女童教育问题等。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涉及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不仅是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重要领域, 也是其他学科如政治
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最多的主题。

2011年由《光明日报》等联合推出的“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就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可见教育社会学研究中重视社会学的问题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对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回顾几十年来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我国教育社会学留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是其迅速扩展和现实关怀。

教育社会学的扩展不仅是教育社会学著作的增加方面, 更重要的是其内在学术品质的精进和学科自觉意识的加强。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育社会学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

就整个学科体系而言, 如果说教育哲学可以为教育提供价值理念、培养目标, 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育提供合适的教育手段的话, 那么, 教育社会学在转型时期的重要使命就应该为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教育体系服务, 为塑造一个基于公民自由与内心解放的教育体系服务。

这就需要证验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在各自的发展中有更多的相互交流、融合。

总的说来,我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很多的问题,有着一些严重的缺陷,而最致命的缺陷莫过于众多的所谓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并未体现出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并为体现出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到底区别何在。

发展到今天的教育社会学, 确实并非可以用教育学或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来简单地概括它, 但其独特的学术与实践使命需要我们作更大的努力来履行, 独特的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需要更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来支撑。

中国的教育社会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付出不懈的努力来充实它。

[参考文献]
[1]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齐学红.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3)
[3]吴康宁.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4]邓李梅.教育社会学乃真正教育之科学——读《教育社会学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03)
[5]马和民,何芳.中国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问题及取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1)
[6]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