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课 程 设 置 的宗 旨是 , 养 学 生 数 理 化 、 培 自然 科 学 、 语 能 力 外
设的专门机构评价通识教育课程 , 而大 部分美 国大学采 用
的 方 法 为 课 程 嵌 入 式 评 价 法 C A。 这 种 被 首 次 运 用 于 北 E 科 罗 拉 多 州 大 学 ( h n e t o o hm o rd ) 方 T eU i mi f . e C l ao 的 v y N o
课 程 设 置 委员 会 评 审 , 过 初 审委 员 会 的初 步 认 定 后 提 交 经
1 .明确的通 识教 育课 程 目标 。泰勒 ( y r 曾说 过 : Tl ) e “ 我们如果系统地研 究某 一课 程时 , 首先 必须 要确定 课程 要达 到的各种教育 目标 。 _ 美 国大学 通识教 育课 程 的设 ”】
教育 的一套标准 , 五个必 须” 一个有 教养 的人 必须有 即“ : 效地思 考和写作 ; 必须 能批判性地理 解 自然 、 社会 和人文 ;
必 须全 面 地 看 待 任 何 时 代 、 何 地 区 的 文 化 ; 须 能 深 人 任 必
思 考道德伦理 问题 ; 必须在某一领域 内深入研究 到介于 广
细化 并提出改革议程程序后 , 提交 院教 职员代 表大会表 再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大学为了更好地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并对我们的课程观念做整体性变革,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不妨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结合我国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通识教育更能卓有成效的开展。
本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一个归纳,并给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总是首当其冲,通识教育课程也随之不断经历变革。
国外对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通识教育历史的研究,鲍温(Stephen H.Bowen)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并对普通(general)、核心( core)、大学(university)与自由(liberal)这四个概念进行了比较。
1996年美国学者联盟(Natinoal Asosciation of Scholars)选取了50所有影响的学院和大学对1914、1939、1964、1993年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个报告影响较深远,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艾诺默斯(Annomyuos)专门对这个报告进行过简介。
艾诺默斯还介绍了美国学院和大学协会对美国通识教育及通识课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美国本科教育课程史专家鲁道夫(Frederick RudolPh)对1636年以来的美国本科课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通识教育课程甚多。
第二,对当前通识教育的研究,斯特斯(Peter Stema)认为在大学里通识教育仍旧是一个活跃的主题,要有效的开展必须更好地设计计划、选定范围和控制规模,同时有学校领导和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

1 通 识教 育 的理念 核心
通 识教 育 源 于 古 希 腊 的 自 由 教 育 ,又 称 “ 通 才 教
育” 。它是 指非 专业 性 、非 职业 性 的 高等 教 育 ,其 目的在 于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质 ,使 学生在 道德 、情感 、理 智等 方 面得 到全 面发展 。本质 特征 是广博 的学 科领 域和深 厚 的历 史积 淀 ,更 多关 注 内在 精神 和价值 观 的浸润 和培 育 ,具 有
汇编课 程 手册 、调节课 程 、保存 学历 档案 和汇集 学生 资料 等 四种基本 功能 。 汇编课 程手 册是 在每个 学期 中旬 ,教授 们将 下学 期要 开 的课 程 、学分 和选 课 人 数 ( 最 高 和 最低 人 数 ) 送 交 注 册 办公 室 。注册 办公 室与有 关部 门联 系 ,确 定各 门课 的时
的一个有 机部 分 。 由于 多元文 化研 究 的成果 直接或 间接 地
通识教 育强 调整合 不 同领域 的专业 知识 ;重视 培养 人 的思 维方法 及敏 锐 的洞 察力 ;强调 对不 同文 化 的了解 ;同 时重 视人 的情商 的培养 ,是 以人 为本 的教育 理念 。通识 教 育是 对 自由与人 文传统 的继 承 , 是 造就 具备 远大 眼光 、通 融识 见 、博 雅精 神和优 美情 感 的人 才 的高层 的文 明教育 和 完备 的人性 教育 。通识 教育 是给青 年学 生一 种关 于人类 兴 趣 的所有 学科 的准 确 的 、一 般 性 的知 识 ,是 非 专 业 性 的 、
相对 独立 的教育 价值 。
会科 学 和 自 然 科学 ,为学 生提 供广博 的知识 。每一 领域 包 括若 干单 一 学科 和交叉 学科 。此外 ,有些 学科 横跨 三大 领 域 ,称 为 “ 跨领 域学 科 ” 。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作者:曹丽霞来源:《科教导刊》2014年第05期摘要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对其的研究和讨论日趋热烈。
至20世纪80年代,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的思想将其译成通识教育,到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普及与改革,中美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导向上值得我们比较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中美比较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CAO Lixia(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0)Abstract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focused on general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ince Professor A.S.Parkard from Bowdoin College related genenal educa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19th century. In 1980s, Taiwanese scholars translate "general education" into "TongShiJiaoYu" and then general education comes to be popularized, and the comparison and discuss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general education are valuable.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America and China; comparison1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概述1.1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大提出“淡化基础,加强基础”推动教育界提出“拓宽专业、文理渗透”,提倡“通才教育”开始,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初见雏形。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述评及启示(教务部教学改革与研究处 供稿)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趋势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学分所占比重一般为34%-35%。
(一)课程类别1、共同核心:通识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科际整合的方法,或有连续性的编排组织,并将课程分为若干类(通常以五至七类最普遍),学生必须在每一类当中必修或选修若干科目或学分。
典型:圣约翰学院,规定每一类当中均为必修;哈佛大学,规定每一类当中由学生自行决定选修科目。
核心课程比较适用于知识背景同质性较高的学生,以及智力水准较高的学校。
2、分类必修(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也有人译为“分布必修”):分类必修是学校并未特别针对通识教育而另行编排设计课程,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某几类(如人文、社会、自然三大类)当中,自行到各学院各科系修满规定的科目数或学分数,学校仅规定各类应修多少学分,而未特别规划或列举出科目名称和内容。
分类必修在各校的实施中又分为四种情形:(1)完全指定的分类必修(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学生按照指定的科目和分类修习,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如密歇根大学的Residential College要求学生必须修毕一门“大一研习”(Freshman Seminar)、一门“艺术实作”(Art Practicum)、一门外国语文、三门人文学科、三门社会学科、三门自然学科。
分类必修的学校中,大约60%属于此类情形(Catalog Study, 1976)。
(2)少量指定的分类必修(Minimally Prescribed 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指定必须研习的类别和科目较少,例如班宁顿大学(Bennington College),指定某一门科目,可以在该校的8个学院中任选4个学院的任一门课抵充。
大约有24%的大学院校采取此种方式(Catalog Study, 1976)。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意义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0 5
作者 简介 :牛 秋实 ( 1 9 6 8) , 男, 河 南_ 盂津 人, 许 昌学 院社科 部副 教授 , 历 史学 博士 , 南 京 大学文 学 院博士 后
习 ,忽 视 了对 学 生 创 新 性 思 维 的 培 养 ,学 生 缺 乏 问题 和研 讨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 内容 ,确定 国际课
意识和好奇 心,这也是为什么 留学美 国的钱学 森发出 程在 教学中的正式地位 。美 国从 2 0世纪 5 0年代中期 了世纪之 问:为什 么 中国的大学没有 能培养 出诺贝尔 就主张在大学课程 中开设 国际课程 ,并 于 7 0年代在
美国之所 以能够产生 出世 界最优秀的大学 ,是 因 修养——不论作 为家长、公 民、配偶、旅行者 、艺术 为美 国与包括英 国、德 国、法 国等其他发达 国家在 内 活动参与者 、领 导、志愿 者或是善 良的人—— 他 的一 的大多数 国家不 同,这些 国家本 科课程专业化程度 比 生 的大 部分 时 间 中都 要使 用 的知 识 、技 能 和人 生态 较 高 ,而美 国却是拥有 出色的 “ 通识教育 ”系统 。所 度 。其 次是 华盛 顿大 学 教授霍 伍 德李诺 斯 川德 的定 以我们说通识教育确实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
来 ,比如提供 关于贫 困问题 的背景知识 ,或在保健 、安居和福利政 策的课程 中结合社 区服 务的内容 。
关键 词 :美国;通识教育;社区服务;大学;中国
中图 分类 号 :G 5 3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6 5 ( 2 0 1 3 ) 0 2 . 0 1 1 0 . 0 3
r i t i c a l 斯・ 怀特海德 ,想 听听他的意见 。怀特海德希望有一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课 程 中 最 为 重 要 的 就 是 C 个更为平衡 的人文 学科教育计划 ,同时包括奖 学金计 T h i n k i n g ,这 是通识教 育的必修 课程 ,接着 学生可 以
通识教育的模式

通识教育的模式
四种模式: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 即分布必修型、核心课程型、名著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
其一, 分布必修型, 明确规定必修领域和课程门类或最低学分, 课程多为各单位开设的入门课程, 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该模式易于管理, 对学校的实施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是美国和我国高校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
其二, 核心课程型, 也明确规定必须修习的领域, 但和分布必修型不同的是, 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设课的模式, 强调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关方面的能力而非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
“核心课程”中跨学科的内容分量很大, 重视加强有关道德、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但要求开设课程多、质量高, 只有极少数高水平大学能实施, 如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其三, 名著课程型, 是美国个别高校采用的特殊类型, 其目的是实施自由教育, 课程选用各领域的名著, 主要以讨论课为主。
其四, 自由选修型, 院校不作特别规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修读。
这种类型风险较大, 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 我国高校中尚无采用, 在西方国家中也少有。
显然, 我国教学型大学应在借鉴上述四种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 这样既能避免方向性错误, 又能提高模式的可行性, 还有助于形成本校特色。
核心课程型虽然是通识教育的理想模式, 也是目前一些教学型大学模仿和尝试的模式, 但是多数教学型大学目前还难以具备充分的实施条件。
从我国实际看, 教学型大学应更多考虑分布必修型, 因为该模式虽不能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但其易于实施的特点适合于我国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目前所处的初期阶段; 同时, 该模式还有利于应对当前专业教育模式下知识面狭窄的问题。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特色和启示

麓 嬲 一
了佛 大在教育改革 中一个重 要思索课题 。
1 . 理 念创新及试 验 。
根据佛 罗里 达州教 育法规及 佛罗 里达 大学本 身 的教育
规划 , 佛大 成立 了专 门的通识 教育 委员会 . 负责全 校通 识教 育课程 的设计 与监督 。佛 大 的通识 教育始 于 1 9 9 6 年 ,多年 来, 结 合美 国其他 大学通识 教育 的经 验 与教训 , 及 时弥 补通 识 教育 的不足 。走 过一 条从模 块化 设计 到核 心课 程与模 块 化 课程并 行不悖 的道 路 ,特别 是在 具体 执行 时讲 求循 序渐 进 。根据佛 大本科生 教育规划 , 佛大对 学生 的培育在不 同时 段有 不 同的重点 。大一 新生 重在认 知 。 形成 共 同经历 . 大二
必须 修满6 分。而国际化 、 多样化 、 行为科学 等重要知识 可在 不 同课程 中获得 ,则学校 只规 定一个 最低 学分要 求 ,各 学
院、 各学生 可以结合 学校 的要求 . 自行作 出适 当调 整。
三、 佛 大 特 色通 识教 育课 程—— 十 么是好的生活 ( Wh a t ’ s
一 繇 — √
一
、
通 识 教 育 的 内 涵
学生重 在世界 观 的培 养 , 大三学 生重 在倡导 服务 精神 , 大 四
学生 重点在 领导力培 养 。这些 核心 目标 既可 以通过 学校 日 常活动 获得 , 又 可以在通识 教育课程 中逐 步培养 。目前佛大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王玉英
美国大学 的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养, 救科学和物质高度发达的文 以补 化中出现的“ 精神贫血” 握六大类的知识与技能: 外国文化、 历史研究、 文学与艺术、
现象。
理性推理、 定量分析、 科学和社会分析。而这六大类内容, 每
一
由上可见, 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层和一般学者, 在注重
[ 关键词] 美国大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教育 ; 念; 理 实践 [ 中图分 类号】 G 4 [ 献标识码 】 A 69 文 [ 文章编号】 17 —2 7 一(00 0 —04 — 3 6 1 2 7 2 1 }1 0 1 0
一
、
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Bo ) lm所撰写的 走向 o 《 封闭的 美国精神》对于当时的美国教 , 育界产生了巨 大影响。 布鲁姆在这本书里描述和分析了现
第 1 期 2 1 年 2月 00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Junlf i j cdm dct nl c ne ora o a i A ae y f uaoa Si c T nn oE i e
No. 1
F b. 0 0 e 2 1
美 国 大 学 的 通 识 教 育 理 念 与 实 践
出, 要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理性危机, 就应该重视大学教育,
进行 通识教育。 O 代中 8年 后期, 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和 卡内 美 完善大学生的 天性, 使大学生懂得关于人和人类的 永恒的问 国人 文学科基金会所进行的 一系 列调查, 证实了 高等教育过 题。这就需要在大学中开展通识教育,回到传统、 “ 阅读经 于职业化问题的严重性, 认为“ 谁也不能确切地知道新技术 典”让学生接触名著, , 以净化他们的灵魂, 懂得追求卓越与 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劳动所要求 的技能和知识”因此, 德行的完美。大学应该以理性为基石, , 抗拒来 自社会的压 “ 为未来的最好准备, 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面窄的训 力, 坚持学术 自由的理念 , 帮助孤立无援的理性, 提升大学生 练, 而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的 一种教育”只能 , 的精神水平。 是通识教育。( 《 发达国 家教育改革的 动向和趋势》第 1 , 集) 美国著名的 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罗伯持・ 赫钦斯,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举办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曾 在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 领导推行了影响全美的芝 亲自
通识教育措施

通识教育措施事实上现在北大清华等很多学校研究生人数都已经超过本科生。
我们知道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普遍采用小班讨论制,其前提就是大量用研究生作助教来带领本科的小班讨论,但中国的研究生基本都不参与教学。
我认为中国大学同样应该建立研究生作助教的制度,来开展通识教育课程的小班讨论课。
这里的关键在于,应该把助教制度看成本身就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方式,而不应该看作单纯的打工和额外负担。
国内研究生大量扩招以后,研究生本身的质量同样是个很大问题,许多研究生本身就基础薄弱,助教制度既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基础训练,同时也培养研究生主持讨论班的能力,包括综合问题的能力,清楚表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批改作业等判断能力,以及以后独立授课的能力,这些恰恰都是国内研究生现在普遍缺乏训练而往往能力很弱的方面。
针对我国大学目前通识教育的目前状况,为推进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促进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机制,为通识教育发展奠定思想根基。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我国大学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同时要坚持学术思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大学提高对通识教育的熟悉,为高校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借鉴国际通识教育发展经验。
和此同时吸取中国人文教育传统中的精髓,既要进行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又要致力于中西通识教育传统的综合创新。
推进大学的通识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起到引领方向、宏观指导的重要功能。
组织专家进行高层次的探究,对大学的通识教育予以有效的指导;组织教学管理人员考察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成熟的做法;对有益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效予以交流推广,并给以相应的经费资助。
2.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特征,制定发展通识教育计划及实施细则。
大学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改变过去过于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名校通识教育的价值导向

面发 展 的人 , 即有 全面 的知识 、 阔的视 野和完 整 广
见识 , 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本土文化 现象 和传统的
新视角 , 3 共 3门课程 ( 包括学科交叉所 涉及 的历 史 研 究 A7门 、 历史研究 B 1门 、 文学艺术 C2门) 。
各 个大学的历 史不 同、 条件各异 , 决定了不同大学教育理念和人 才培 养 目标的差异 , 而使得各 具特 色的核 心 从
课程 百花 齐放 、 百家争鸣 、考察哈 佛大学 、 芝加哥 大学 、 斯坦福 大学 、 耶鲁 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 育理 念
及核心课程的组织与 实施 , 以看 出美国大学通识教 育体现 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 导向, 可 强调 了要立足基础知 识
一
知识 的场所 , 大学 的任 务 是提 供 博雅 教 育 和从 事
、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 系及价值导 向
智力训 练 , 学教 育 的 目的是 训I 良好 的社会 成 大 练
员 以提 升社会 的格调 ” 。美 国大 学通 识 教育 继
通识 教育 是美 国大学 教 育 的基 础 , 核心 课 而
的 人 格 的 “ 教 养 ”的 人 ( d ct n a d 有 E ua d me n e
w me 。 0 n)
当今 时代 , 息技 术 日益 发展 , 信 全球 化和 国际 化愈 益加强 , 识 教育 的 范 畴也 相 应 地 得到 了拓 通
国文化 l门 、 文学艺 术 C3门 ) 。 3文 学艺术 。该 领域 的基本 目的是 培养 学生 . 的审美情趣 和对 文学艺 术作品的批判性 理解能力 。 该领域分 为三大 板块 : 文学 艺术 A, 侧重评 论 和分 析方法 , 2 共 O门课程 ( 中包括学科交叉所 涉及 的 其 外 国文化 l门 )文学 艺术 B, ; 非文学 的艺 术作 品特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

中美通识教育的分析与借鉴通识教育是指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本科教育中,要求学生学习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培养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的教育形式。
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美两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学科设置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在学科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通识教育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加细致,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分别是人文和艺术、自然科学和数学、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化。
同时,还有许多学校会在通识教育中增加跨文化学习等内容。
这一设置能够更好地贴合大学的教学目标,也具有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的特点。
课程内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衡量该教育形式的质量的重要标准。
在美国,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非常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
例如,在学习历史和文化的课程中,不仅仅是教授学习知识,更是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方式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历史和文化,从而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教育体验。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更多地是以传递基础知识为主,缺乏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较为薄弱。
教学方法美国通识教育强调实践和参与式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人文和艺术的课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书本读物来学习,还需要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等场所,并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与学生沟通,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培养,而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历史发展通识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对两国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在美国,通识教育也被称为“文科通识教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大学的成立。
在欧洲,大学最初是上层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
到了美国,由于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学校被视为通过提供自由教育和平等的机会,来让人们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途径。
而在中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
主要是在21世纪才逐渐开始兴起。
总结中美两国的通识教育存在差异,如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近20年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变革研究

关键词 : 美 国大学 ; 通识 教育 ; 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标识码 :1 6 7 4 — 8 5 2 2 ( 2 0 1 3 ) 0 3 — 0 0 8 7 - t i o n ) 是美 国本科教育 的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 目 标 的大规模教育改 9 8 4 ~ 1 9 9 4 年期 间, 高等教育机构 内外开 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 革运动。1 展的重要 内容 。2 0 世纪 9 0 年代以来 , 在美国大学 展 了有 关本 科 课程 质 量 的讨 论 ,相 关 研究 组 织 发
第 1 9卷第 3期 2 0 1 3年 6 月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J I ANGS U TE ACHERS UNI VERS I TY OF TECHNOLOGY
Vo1 . 1 9. No . 3
J u n . , 2 01 3
失 了使 命 感 ,学 科 自身严 重分 化 ,偏重 技 能 训 练 表 的《 国家处 于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 A 的、 狭 隘 的职 业 主 义 主 导 着 校 园 ; 教 师深 受 晋 职 、
Na t i o n a t Ri s k: T h e I mp e r a t i v e f o r Ed u c a t i o n a l Re -
变革 的背景与动因
2 O世 纪 8 O年 代 到 9 0年 代 是美 国教育 史 上具
《 学院 : 美 国的本科教育经验》 ( C o l l e g e : T h e U n d e r —
g r a d u a t e E x p e i r e n c e i n A me i r c a ) 为例 。作 为 这 一期 间较 有影 响 的研 究 报 告之 一 ,报 告 将造 成 美 国高
通识教育,通向何处?——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为例

应 该说 , 我们 实施 通识 教育, 向国 备, 是 通识教育意在增加 学生的知识和对历 外 学习和 借鉴 的过程 , 因此 , 不妨 通过对 史、 学、 学、 哲 科 政治 、 伦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及 审美 的理
a d A e ia S P o ie 意 为 “ 雅 教 n m rc’ rms, 博
育与美 国的希 望” 是一个拥护 2 世 纪博 , 1
雅教育重要性 的国家倡 议, 重视 学生个体
发展 、 倡导 国家经济创新和 民主 活力。在 这一倡议下 , 众多学校和州政府进行 了影 响深远 的教育 改革, 以帮助学生通过 博雅
综合 学 习与应用 学 习。包括通 过通
定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审 查 流 于 形 式 而 难 有 动” 为校训, 致力于“ 博雅与实用的教育 ” ,
实 质 效用 ;教 学方 式 以介 绍 式 为主 ; 课 包 括专业 教育和 通识 教育 。专业 教育 意 识 的 与 专 业 的 学 习所 获 得 的 综 合 素 养 与
本科 生高组别课 程,0 3 0层次课程 相当于
大 三 水 平 , 0 次课 程 相 当于 大 四 水 平 , 4 0层
课程概要
伊 利诺伊 大学 香槟分校 的通识 教育 并不
工程 实践 中 的道 德议题 ;安全 与 责 着 力 于 追 求 永 恒 普 遍 的 价 值 和 单 纯 的 理
其 中 4 0 次 课 程 可 被 研 究 生 作 为 学 分 任 , 0层 对客户与雇主 的职业责任 、 检举 、 伦理 智 发 展 , 更 倾 向 于 实 用 价 值 , 助 学 牛 而 帮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

必须首先 接受共 同课程的训练 .冀使每一个受过大 学教育的人 .都兼具文化与科学 的知识和思考 与表
达 的能 力 这 门人 人 必 修 的基 本 课 程 .就是 通 识 教
育 他 与同校的 M rm r de 教授合编 《 oie A l t r 西方文 化 巨 著 丛 书 》 f h ra B o so s r C v T eG et o k fWet n i — e i
绍 了它 的 内涵和在 我 国的发 展 历程 ,以及 美 国几所 大 学通识教 育的 实践 经验 ,以期 为我 国高等 学校 的通识 教 育 提 供 一 些启 示和参 考 。 关 键 词 :美国 大学 ;通识教 育 ;实践 经验 ;启 示
此 次 赴 美 国马里 兰大 学 研修 培训 .是 难 得 的一
一
.
就 是 目前 中 国一 些 大 学正 在 积 极 推进 的通 识 教
通 识 教 育 被 纳入 大学 教 育课 程 .始 源 于 上 世 纪 三十年 代 的美 国 。面对 市场 经 济和 技术 竞 争 的需 要 . 近代 大 学 逐渐 出现 了专业 化 教 育 的趋 势 .并 相 应 成
逻辑 、语 法 、修 辞 、数 学 、几 何 、天 文 、音 乐 等 古 典课 程 .构 成 了 自由教 育 的主要 内容 l工业 革命 发 _ _ 生 后 .大学 的专 业 教 育 受 到推 崇 .文 科 教 育相 对 弱 化 。此 时 。有人 提 出无 论 学 工 、学 农 、学 商 或是 学
lai 1 i tn.选 注 自古 希腊 至 近代 西 方 的文 理社 哲 经 典 z o 佳 作 .作 为必 读 的通 识 教材 。其 后 美 国多所 著 名 大 学 都设 计 了类 似 的课 程 .用 以训 练 接 受精 英 教 育 的 大学 生 通识 教 育 不 像 专 业教 育 从 一 开 始 就 限 定 了 学 生 的 自由发 展 .它 使 学 生 有 足够 的 自由接 触 到 专 业领 域 以外 的知识 .而 与 自己 的兴 趣 相 契 合 的 课 程 可能 就 是 学 生将 来 最 有 发 展前 途 的领 域 .学 生 可 以
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模式的分析及启示

、
三种通 识教 育课程 设置模 式
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置模式是指构成通识教育的
各种 课 程 ( 括 知识 或 能 力要 素 )进 行 搭 配及 组 合 包
自然和数学科学以及社会 科学三大类来设置 .但这 三大 类学 科 的 内容 不 是 随 意组 成课 程 .而是 进 行 了 全面合理的搭配。在每一类 中又分 了若干序列课程 . 这 些 不 同序 列 的课 程再 按 照 一定 的 比例 进 行组 合 .
随意选取 .学校 只规定在各大类所修的课程数或学
分 数 。在 美 国 ,一般 理 工 类 院校 多 采 用 直 接 模 式 , 如麻 省理工 学 院的通识 教育课 程包 括科 学 ( 6门 课) ,实验 ( 1门课 ) ,科 学 与 技术 类 的限 制性 选 修 课 ( 2门课 ) ,人 文 、艺 术 和社 会 科 学 ( 8门课 ,其 中包括 2门写 作课 ) 。第 二类 是组 合模式 .即每 一大
科教育极为重视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将通识教育课程 的设 置 作 为本 科教 育 工作 的重 中之 重 美 国 的研究
型大 学 在长 期 的 实践 中形 成 了较 为多 样 化 的通 识 教 育课 程设置 模式
一
类的课程经过搭配组合后再 由学生进行限制性选择 芝 加 哥 大学 是 这一 模 式 的 典型 芝 加 哥 大学 的通识
二 、三种模 式的 特点 美 国研 究 型大 学通 识 教 育 的三 种 课 程设 置 模 式
程。本科学院要求学生在人文学科 、文明研究 以及 圜 艺术这一大类 中要修 6学期课程 这 6学期课程必 须从 以上 三个选 择 中选 取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2
82.2%
264
3
25.8%
6
68.2%
192
4
21.7%
8
59.0%
128
5
15.5%
9
58.1%
111
6
24.2%
7
60.9%
58
7
29.6%
3
57.6%
54
8
26.3%
5
58.7%
43
9
45.5%
1
—
35
10
29.6%
3
39.4%
第二学年学生 流失率排名 8 1 2 4 7 3 6 5 —b 9
82
36
2020 冬
63
34
64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4.2%)的学生修完“中文 1”课程后放弃后续学习,第二学年继续修课人数 约为第一学年的 39%。据我们调查,仅约六成(60.1%)学生完成第一学年全部三门课程,达到学校规定的 外语课程修课标准。流失率高多与课程难度有直接关系,为保证学生可在不同高校间进行跨校选课及学分转 换,不同高校的中文课程难度基本保持一致,且多向知名高校看齐。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中文课程的教 学进度与难度超出了非汉字圈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放弃后续学习。
后方法理论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开放与融合,倡导“整体语言、意义优先的语言观,回归生活、实践
66
李昊天 美国学季制高校中文通识教育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
体验的教学观,互动协商、合作探究的学习观,赋权增能、自主决策的教师观(”刘凤娟,2017),其核心思想 为中文通识教育基于社会背景、课程定位、学习者构成等影响因素,实施恰当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借鉴与指导。
回应历史教学法——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的创新途径

c mmu i ai n s i s c i c l h n i g c p b l y mo a v l e n e ah , c vc n a e n a d l b l o n c t k l , rt a t i k n a a i t , o l i i r l au s a d mp ty ii e g g me t n go a 。 a
(Dp r etfA pi oe nLnug tde, ajn nvri, ajn 103 J ns, hn, i eat n p ldF ri agae ui N ni U i st N ni 2 09 ,i gu C ia . m o e g S s g e y g a " 2 Isi t o E uai , ni nvri, ajn 103 J ns, hn) .ntuef dctn Naj gU i sy N ni 20 9,i gu C i t o n e t g a a
中 图分 类号 : 6972 G 4 .1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 号 :62 0 5 (0 )6 03 — 5 A 17 — 092 1 0 — 06 0 1
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研究(一)

学院一直 以本科教育为主 ,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思维, 其 通识课程很具特色。帕斯卡瑞勒等人的研究指出, 文理学院 在本科教育方面有很多优秀的、 独特的做法 ,因此文理学院 确实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 在经济上已经取得 了令人 瞩 目的成绩 。然而 ,中国却不是—个教育强 国。如何实 现 中 国教 育强 国之梦 ?本 文通过 对美 国文理 学院通识 教育 的
●
美国文理学 院通 识教 育课程模 式研 究 ( 一)
・
女
李 京 肽詈 囊 羹 辜 言 譬 学 院
【 摘 要】 通识教育发展于美国,如今 已发展得非常成熟。特别是 以实施全面的通识教育为理念 的美国文理学院,其通
识课 程 颇具 特色 。美 国文理 学院 主要致 力 于本科 生 的教 育教 学 , 通 识教 育 的成就 比较 突 出。这 使美 国文理 学院与 综合 型大 学 和社区学院的区别显著,一些文理学院一直享有 “ 隐蔽的常春藤”的美誉。 自2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中国高校开始逐渐关注 通识教育,许多高校积极探索与尝试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因此,研究美国文理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模式有助于中国高校通识 教育的开展。在继承本国传统优秀教育观念的同时,应批判性地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观念和课程模式,以正确的通识教 育观念指导通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和 改革。本文从对比分析的角度 出发 , 探讨和分析 了" 3前美国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 - 模式,以期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

解读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及其启示摘要: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启示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7-02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距今已有370余年的悠久历史,培养了众多具有远见卓识和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他们大多成为日后社会的领袖、栋梁。
哈佛大学当之无愧成为美国和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的典范和效仿的楷模。
通识教育成为其高等教育的真谛,也是该校的特色。
纵观哈佛大学的发展史,它对本科课程的改革一直没有停步,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经常通过社会调查和预测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革,成为高等教育整体结构中最敏感、最多变的部分。
而每一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都会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的榜样,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最终版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harvard university,2007)的发布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誉为课程改革的里程碑。
它为许多国家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一、通识教育概念界定通识教育是:自由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所有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知识,它是开发学生智力,公民责任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
(general education:the part of a lib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hared by all students.it provides broad learning i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disciplines,and form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important intellectual,civic,and practical capacities.[1])我国学者李曼丽女士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做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大学如何开展通识教育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起于传统的大学教育理想,并弥补高中教育的不足。
从历史上看,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大多只是一个学院,这个学院接收高中毕业生,提供若干课程,使学生成为文雅有教养的人,所以大学内不分科分班,每一所大学原先只是称为学院,譬如哈佛大学就是哈佛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的前身是哥伦比亚学院。
到了后来,大学毕业生不足应付专业人才之学识需求,所以再陆续成立大学生毕业后去进修的专业学院,如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于是组成一所大学。
除了传统的因素外,近来美国大学重视通识教育的加强是来自高中教育水准的低落。
几乎所有美国大学教授都表示他们的高中毕业生的水准不如往日,这当然可能是教育普及化以后必然的结果。
但是高中教育是不折不扣的非专业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
所以高中教育品质下降的事实,造成美国大学必须加强自身的通识教育来作某种程度的弥补。
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的方式,较为多元,但主要方式有二:核心课程;平均选修方式。
哥伦比亚大学较早提出所谓“核心课程”。
名为“核心”,即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参与,这很像我们的共同必修课。
芝加哥大学则称之为共同核心。
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核心课程”包括两门大课,现代文明与人文学。
授课采取小班制,每班不超过25人,以鼓励双向交流。
哈佛大学则将核心课程定为十类。
每一类中包含几门课程,每位大学生必须在四年中,在其中八项里至少各修一门课。
每个美国大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分量要求上,大约是其总修课数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除“核心课程”这种模式之外,也有大学采用“平均选修”方式。
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每一位大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足六门科学类课,八门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类中,必须至少有三门是集中在某一类,譬如音乐、历史或是语言。
这一种设计有几项特色,第一个特色是科学类分量非常重,而且这些共同课程都可看成专业主修的入门课程度,而非一般介绍给“局外人”的通识性化学、物理课。
所以这些课包含大量的习题演算等。
一般人或许以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部学生原本是专修理工的精英学子,以这些当成共同课,也没有什么特别。
殊不知该校也有许多主修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的大学生。
所以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音乐或是政治的学生,他在科学上的素养是远超过一位同样优秀但是在哈佛大学就读的学生。
任何一位申请麻省理工的学生即使将来想走入音乐、政治,他也知道自己仍然必须有很强的数理能力。
这套制度可以培养一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领导人,他们同时在科技方面有相当深的学养与自信心,很值得深思参考。
这套制度的第二个特色是辅导将来准备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至少有一项能略具深度,而不是蜻蜓点水式,每一样学一门,应付了事。
所以对每一位学生采取某一项重点辅导。
每一位理工科学生若都能培养出一项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以兴趣作导向的辅系,这也是教育上的一大成功。
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均设立专责单位负责课程的规划及考核等业务。
本团所参访的十所美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均投入大量的资源,事前有长期的
规划、严格的审核,如此才能开出充实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助理的协助、事后检讨改进等工作都能落实,各校杰出的表现绝非幸致。
当然,这些学校也不是没有阻力,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不是因为少数主管或教授的意志特别坚定,而是因为这些大学长久以来都认同这种教育理念,长久的传统使校内大部分的老师形成一种共识,认为尽管专业很重要,但通识仍属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唯有在这种共识之下,通识教育才可能在各个层面得到足够的资源。
但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各项研究所专业师资,人力不足则会遴选优秀的博士班研究生支持。
但是有些大学也面临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对立,教授们比较愿意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所以,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需要多费些心力来敦请师资。
有的学校会提供一些经费补助那些愿意教通识的老师,甚至给他一个助理来协助准备教材。
有的学校会在聘约中写明教师有教通识课程的义务。
有的学校则给予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推荐新进教师的权力(发聘仍由各个学系负责)。
但是,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把通识教师归为一类,他们有专门负责通识教育的单位,但是,所有教通识课程的老师都是来自其他的学术单位。
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侧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均衡发展。
美国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内容,除了麻省理工学院能把各种学问等量齐观之外,其他不少大学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的大学或多或少有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
如哥伦比亚大学的两门共同课是现代文明与人文。
其中的现代文明仍然是集中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在十二章中只有一章是谈达尔文进化论。
至于电脑、电子科学等等的发展似乎都不算现代文明课考虑的题目。
现在也在通识教育中加了自然科学的课,属选修性质。
反观我们的教育,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放弃数理,进入大学之后,更是从此脱离苦海,不需要修习任何科技课。
许多人常误解美国教育非常自由,事实上任何一所像样的美国大学都对大学教育在文理课方面有一定比例的要求。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较为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
普林斯顿大学在大学部课程定七学门。
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在每一学门中,至少修一至二门课,其中两个学门与数理有关,一个是计量分析,另一个是科技。
在科技学门中,每一位学生必须至少修两门课,而且包含实验。
主修文法科的学生,也可以走进实验室,从实验中有所体会。
这个学门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所包括的许多课中,除了物理、化学、生物类以外,也有许多工程科技,如集成电路的实务与原理,材料工程的实验技术等。
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助理主任在访谈中表示她在大学修通识课时,有关科学类部分她就选地球科学,因为那门课要做许多野外调查,比较有趣。
摘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摘选时文字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