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 略重点的选择
(二)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1.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水平 2.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人口质量
(三)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学龄人口多——基础教育 成人人口多——成人教育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哪些人能接受教 育
古代阶级社会:统治者垄断 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享受不到优质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权均等
(四)政治制度队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法国、日本:高度中央集权制度 美国:地方分权 我国:大政方针集中统一,地方分级管理
三、人口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是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部分组成。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
和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影
• 生产力 响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教育
影
响 • 经济 • 政治 • 人口 • 文化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教育受社会制约,什么样的社会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历史进程制 约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 织形式
古代:个别教学 近代:班级授课制 20世纪中后叶:个别化教学
二、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教育的性质由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政治
教育由人民当家做主
(二)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教育宗旨和目的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
第二章 现代教育目的
第三,他们不仅提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的概念,而且 初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 的内容,并开始认识到了 肉体和精神、智力和体力 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发展的 核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的统一、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 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措施。
局限性
还缺乏科学基础,仍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 础上,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他 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通过 教育就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看不到 影响人的发展的其他社会因素和条件。但 这些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的思想渊源。
(2)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指令性教育目的 指立法与执政部门、 执政党等制定主体以 法定文献的形式规定 的一定社会的受教育 者的质量和规格,它 带有强制性。
指导性教育目的
那些不拥有政治 权力的部门和团 体制定的,它不 具有法律的强制 性,只能是指导 性的教育目的。
2. 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 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 (1)个体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 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 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 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为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 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教 育目的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论的指导和重要理论依据,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 础。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进步性
第一,他们都开始意 识到资本主义旧式分 工对人的发展的危害 作用,明确提出了改 造旧式分工的伟大理 想。
第二,他们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的主张, 已经不再仅仅限于 统治者内部,而是 扩大到了劳动者, 甚至着眼点已经主 要转移到无产阶级 的发展问题上来。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工 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 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 教育政策。
教育学教育目的-文档资料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
1982年《宪法》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四 有” “两爱” “两精神”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 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 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 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201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第五条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
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正
确处理好“五育”之间的关系
案例1: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在校小学生校内体
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有人说小学生 在校内体育活动的时间太长,影响了他们学 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案例2:有人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
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好
“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
基础,中心 认识前提、智力支持 统帅灵魂, 方向和动力
智育
体育
教育学原理 第二章 课程开发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在课程情境中的种种“际遇”, 即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艾斯纳通过考察学校课程目标,区分了课程计划中存在的两种不同 的教育目标: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艾斯纳认为,教学性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工具。它是在 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的,这种规定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完成一项或 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如技能、知识条目等。它 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如各种学科)中引出,并以适合于儿童接受的 方式进行表述。
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 系组织起来。不论从学习者的经验的性质,还是从社会生活以及 学科知识本身的性质,都可以得出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 整合性。
拓展: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处理课程内容的排列秩序和统合, 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CONTINUITY) ○顺序性(SEQUENCE) ○整合性(INTEGRATION)
当课程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目的、围绕主要的社会问题组织起来的 时候,这种课程组织即为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
这种课程组织取向认为,课程是为学习者适应或改进社会情境做准备的, 课程内容应源于某一社会、某些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和情境。学习者 通过课程研究社会的特征,如社会机构的功能、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人们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等等。
1、课程目标的来源
学科的发展 社会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
2、课程价值观 围绕这三个目标和来源,基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形成以下 课程价值观:
○学科本位课程 ○社会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3、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及表述方式
○行为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取向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本章复习考虑题
•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 2、教育方针的构成。 • 3、影响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 • 4、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 5、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5、全面开展教育的施行途径。 • 6、为什么说高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举例说明之。
谢谢大家!
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
•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开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 7、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立效劳,社会 主义建立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
确定培养目的规格应遵循的根本 原那么
➢ 要表达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 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 适应大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
➢ 妥善处理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 化素质的关系 (P26)
第三节 人的全面开展与全面开 展的教育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 1、人的全面开展是与人的片面开展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 等教育目的
• 【教学目的】 • 1、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互相关系。 •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3、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的关系。 • 4、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展的内容。 • 5、可以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
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的劳动才能全面开展
•
2、人的才能全面开展
•
3、人自身全面开展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教育学第二章的知识点总结啊!
先来说说教育目的这一块吧!教育目的就像是我们前进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往哪儿走。
比如说一个国家制定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那学校、老师、家长不就得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嘛!就像你想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得知道怎么走呀!
然后呢,是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就像一个大框架,把整个教育体系都给框起来了。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制度,这可太重要啦!好比不同的房子有不同的结构,咱得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不是嘛!咱国家的教育制度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完善呢,这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好的教育呀!
再讲讲课程这部分呀!课程不就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嘛。
就像你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得有各种不同的菜呀!语文、数学、英语这些课程,都是为了让我们学到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呢!看看那些学霸们,不就是把这些课程都学得透透的嘛!
哎呀呀,这教育学第二章的知识点真的很有意思呢!教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美好嘛!我们要好好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呢!
我觉得呀,教育学的这些知识点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通向知识和成长的大门。
我们得好好珍惜,用心去体会,才能真正从中受益呀!所以呀,大家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哦!。
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教育学基本原理教案章节: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的概念和本质2. 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3. 了解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 理解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 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1. 教育的概念和本质2. 教育的基本要素3. 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5.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难点:1. 教育的本质和作用2.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3.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育学专业书籍2. 投影仪或白板3. 教学PPT或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概念和作用,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
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师介绍教育的定义,解释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强调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师讲解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3. 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阐述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和价值,包括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
4.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师介绍教育学的定义,解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强调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5.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师讲解教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强调教育学在不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理论。
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教育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板书设计教育的概念和本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2018.10(1)
(一)个人本位论
核心观点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 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 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 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 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 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 为人。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 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 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功能
“如果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建筑物奠基的时候, 连他要建筑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回答你,那么, 你将会对他说什么话呢?同样……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 育者,他将在他的活动中追求什么目的,并且要求对这个 问题作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
培 养 目 标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动)
教师
具体化
实
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教育目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 ——语文课程目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 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 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 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 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法)涂尔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4066【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3学分【总学时】51学时【讲授学时】51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先修课程】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目的】1、准确识记教育原理的基础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内容提要】《教育学原理》是普通高校教育院系教育学类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全部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本课程内容分三编,共十二章,本课程的主线主要是由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即教育与人的发展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构成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和领会有关教育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形成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也在于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境界,培养他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
第一编 [教育总论]第一章 [教育认识的历史演进][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学的发展趋势;理解教育学的价值;了解国内外对教育学的不同解释以及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明确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重点难点] 教育学发展过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讲授学时] 6学时第一节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一、教育学概念的创立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教育学”学科的设立(1900—1905)二、教育学的译介与编著(1905—1920)三、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的传播(1920—1949)四、教育学的“苏化”与改造(1949—1965)五、教育学的“革命化”阶段(1966—1976)六、教育学的中国化探索(1976—)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和限度一、教育学的价值二、教育学的限度第二章 [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基本要求] 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及不同发展阶段教育的特点;理解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三种理论;明确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导论1.1 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探讨教育活动的规律,研究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方法、手段等问题。
教育学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1.2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
它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特点,既关注教育实践,又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
1.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等。
实证研究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教育活动的实际数据;思辨研究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教育理论和观点;历史研究通过对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了解教育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比较研究则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实践,发现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
古代教育学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为代表,强调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近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的理论为代表,注重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方法的改进;现代教育学则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强调教育公平、多元化和个性化。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教育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活动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效果,培养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功能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2.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社会功能则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向贤明主编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成正比, 教育发展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可能达到的限度,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教育才有可能发展。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教育就必须依照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劳动分工结构变化来确定教育目标, 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不同质量和规格的人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PART2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科技发展
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完, 感谢聆听
教育的经济功能
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4)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
教育的人口功能
文化传承
文化选择
文化交流
文化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
PART3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第二章教育目的案例
(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我国教育目的
(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本位论(代表国家:德国) 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是教育加 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观点: 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教育 的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他为社会贡献了 什么。 代表人物:
那笃普、凯兴斯泰纳 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德国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法国 孔德 法国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学校中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 作等共同努力,其中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布卢姆--美国 )
3、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 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 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 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 变化.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分析题)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三大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国家:美国) 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社会。 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个人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 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爱弥儿》法国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最终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粉笔直播课
【考题精炼】 1.我国颁布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戌学制
)
2.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在()颁布的( A.1902,壬寅学制 B.1903,癸卯学制 C.1911,辛亥学制 D.1922,壬戌学制
我国目前采用
粉笔直播课
第二节 我国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首次颁布 首次执行 1951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旧 壬寅学制
教 育 基 础
1902
新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 壬子癸丑学制 资本主义性质 1995
1912-1913
癸卯学制
1903
教 育 基 础
根本要求:育人为本 动力:改革创新 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 核心任务:提高质量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粉笔直播课
第二节 我国教育制度
不收学杂费
四、义务教育制度
社会 人口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流动合理化
政治 经济
生产力
社会 文化
粉笔直播课
粉笔直播课
【考题精炼】 1、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 )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 B、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
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 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 教育不仅是消费,也是投资:
教育作为投资活动,对个人而言,可以增加
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所得;对社会而言, 培养人才、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愈高,工资收入愈高。
2、筛选理论
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
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 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 序相适应。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四、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
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四、教育发展个性的途径—素质教育
素质:自然特点与后天获得的一系
列稳定的社会特点的有机结合。 自然素质 心理素质 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做人——成才
素
质
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
人性:人的本性、本质,由先天的
自然本性与后天的社会本性构成。 个性: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 既反映人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 性。
个性的组成
世界观:认识、、享受、发展的需要
兴趣:人的趋向与选择
智力与能力
气质与性格
三、教育与发展个性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
否认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
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
它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 市场,与教育程度并不直接相关,教 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 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 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 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全面推进阶段(约1999-2007年) 标志是1999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全面规范了教育目的、重点、内容、原则、方法和途径,阐述推进素 质教育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关系,并提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加强领 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要求。 4.内涵发展阶段(约 2007-现在) 标志是2007年胡锦涛书记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讲 话,指出鉴于素质教育的前三段,曾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贯彻科学 发展观,处理好素质教育自身内部矛盾及其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的变化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规定教育目的为培 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78年《宪法》教育目的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 动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劳动者。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 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 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 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教育必 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观点】 个人认为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除了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的办学,避免教育偏离 它的轨道,成了变相教育。这个规定也促进了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实施全面 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动 技术教育等五育组成。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注重智力发展是当代世界各国教 育的共同趋向。奥赛正是发展学生的智力,用知识的精华去武装学生,迎合教育的 趋向。但许多人却一味地为了奥赛。只注重去发展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四育的 发展,厚比薄彼,有所偏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竞赛,而不知其他是不是健 全的。
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为90年代 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 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 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参考观点】 (1)新任李校长的做法违背了我国新时期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做法错误。 (2)我过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 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任李校长以升学率为最终教学目的,减少或取消思想政治教学课时, 就很难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备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素养,很难保证使学生将来成为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忽视或取消体、音、美等课程,只关注语、数、 外等升学考试课程,严重偏离了全面发展的基本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五育”不 是孤立实施的,它们是相互关联和互相影响的。与其同时,取消体、音、美等课程 也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体素质。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 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 德、智力、体质的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 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课堂案例】 某省某县城中学一直是省重点中学,该中学前任校长长期践行新课程改革的基 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其办学理念得到了社会和广大群众的认可。2016年,前任校长 退休后,该中学新更换了一位姓李的新校长,李校长比较看重升学率。其发现该中 学尽管有较新的教学理念,但是近几年来升学率连续都落后与本省其他地方中学。 为提高本校升学率,李校长在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郑重宣布,以后学校的教学中的 副科科目,比如音乐、体育、美术、思想政治等非升学考试科目全部减少学时安排 ,有些科目甚至直接取消,将不再安排对应老师上课。李校长把这些“不重要”的 副科科目腾出来的学时相应加进了数学、英语等主科目,并且要求这三门主学科的 任课老师加强教学力度。这样一来,原本轻松愉悦的音、体、美课程都换成了枯燥 无味的语、数、外,这让同学们都倍感压抑。 【课堂思考】 请大家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思考和评析一下新任李校长在上述案例中的做法。
1
教育目的的概述
目录
2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节前思考 1.教育目的意义是什么? 2.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有哪些? 3.如何确定教育目的?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关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南,教育目的是 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是等 同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二)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一)德育。 (二)智育。 (三)体育。 (四)美育。 (五)劳动技术教育。
【课堂案例】 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 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 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课堂思考】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 行反思。 【参考观点】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 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 拥用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 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 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人的自我了。
(三)教育目的的意义 1.导向作用。 2.评价作用。 3.调控作用。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一)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需要确定。 (二)个人本位论 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需要确定。 (三)文化本位论 教育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追求理想价值的意志,并使文 化有所创造,形成发展新的文化。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
展教育的组成
节前思考 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哪些?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案例】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 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 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课堂思考】 你对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定有什么看法?请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出发对奥赛进 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