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揣摩人物的心理》优质课教案_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人物—揣摩人物的心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心理刻画对人

物形象的作用;了解中外小说刻画人物心理的不同及其文化成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文章的分析,掌握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外小

说片段的对比阅读,探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现形式的侧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魅力;领略同种题材不同形式的

艺术风采。

教学重点:

掌握并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比阅读,熟悉揣摩作品人物心理的途径。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探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物心理描写不同点的文化成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传统的小说要塑造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阿Q、加西莫多、阿巴贡、严监生、葛朗台、堂·堂吉诃德等等。因此,作者都调动了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塑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无论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喀秋莎,还是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自习揣摩了这些人物的家庭出身、阶层、教养、职业、经历等等,仔细揣摩了他们的品性、性格以及人物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然后合情合理的一笔一画、沉稳不乱地将这些人物刻画出来。在众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中,心理描写既微妙又有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

一、温故

提问: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读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教师总结。

二、知新

1.介绍人物形象多样性的理论依据,引入“原型”的概念。

原型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卡尔·荣格,约瑟夫·坎贝尔把原型的来源解释为人类较深层的集体无意识,卡罗尔·皮尔逊则给出了十二原型的理论。每个人都拥有着十二种原型。天真者、孤儿、战士、照顾者、追寻者、破坏者、爱人者、创造者、统治者、魔术师、智者和愚者,每种原型都可象征一种人格,负责着不同的人生历程。

原型本身并没有好与坏、强与弱的分别。但是由于不同的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以及其他一些先天因素的不同,原型的表现也会有强有弱,呈现不同的层次,甚至会处于负面状态或隐藏状态。

文学就是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将人的多样性表现出来。

2.明确外国小说中人物心理描写的三种主要方式。

(1)学生欣赏《简爱》中的片段。

《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尽管被她理智地克制在自己的言行中,却无法控制其在心中的纵横奔涌。当她离开桑菲尔德庄园,逃避那一段令人心碎

的爱情,准备接受传教士圣·约翰的求婚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整座房子寂静无声。因为我相信,除了圣·约翰和我自己,所有的人都安息了。那一根蜡烛幽幽将灭,室内洒满了月光。我的心砰砰乱跳,我听见了它的搏动声。突然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使我的心为之震颤,并立即涌向我的头脑和四肢,我的心随之停止了跳动。这种感觉不像一阵电击,但它一样地尖锐,一样地古怪,一样地惊人。它作用于我的感官,仿佛它们在这之前的最活跃时刻也只不过处于麻木状态。而现在它们受到了召唤,被弄醒了。它们起来了,充满了期待,眼睛和耳朵等候着,而肌肉在骨头上哆嗦。

“你听到了什么啦?你看见什么了吗?”圣·约翰问。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可是我听见一个声音在什么地方叫唤着──

“简!简!简”随后什么也听不到了。

教师心理描写明确方法:幻觉描写

(2)提问:课本中《墙上的斑点》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来展示女主人公的内心?《墙上的斑点》是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作者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写一个女士由看到墙上的一个半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她想到生命的什么,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法庭上的诉讼程序等,最后又回到那个斑点本身,那个斑点所引发的种种联想。

《卖笑人》小说采用第一城叙述,以相当平静的内心独白来娓娓讲述一个小人物为了谋生而不得不违背本性,出卖笑声的生活。笑本是内心高兴的自然流露,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笑被商品化、职业化,同内心的真实感情相,表达了他对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教师明确:内心独白的方式是大家相对熟悉。

(3)梦境描写的示例

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万卡》中,万卡给爷爷写完了信——

他抱着美好的希望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万卡的梦正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所在。他希望那封信发出后,爷爷真的能如愿来接他,而这梦境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显得残酷。

(4)教师总结:

四、学以致用

1.请同学们阅读《安娜》片段,分析片段中人物的心理刻画及描写方法。

2.对比阅读

教师:安娜代表的是为了爱情具有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选文中通过多种方法表现了她卧轨自杀前的心理状态,表现了一个和命运抗争的女性形象。

中国的小说中,也有类似的作品。下面我们一起阅读池莉的《一夜盛开如玫瑰》的片段。请大家分析谈论选文中对主人公苏素怀的心理描写。试着与《安娜》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明确。

五、探析

中外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差异成因?

中西古典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虽说都注意人物的内心世界,但相比之下,两者在心理描写的详略、表现方式上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1.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简练动作化。

刻画人物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小说的成败,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往往是在情节运动轨迹中,用简练的语言刻画细节动作,从而准确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西方古典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细腻深入化

西方古典小说作家则特别重视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善于直接深入到人的心灵,去剖析和挖掘人们隐蔽的,多侧面,又富于变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性格或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时候,善于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开阔地,甚至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捕捉每一瞬间的变化并把它精细、准确地加以再现。我国古典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则紧密结合人物行动简练而又传神地进行动态描写。

二者差异比较探析:

首先两者在小说传统方式继承与创作主体间差异很大。中国古典小说这种独特心理描写与其历史渊源有关。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则来自说书艺术。以史实说话是史传文学的本色,历史的记载更多是关注时间、地点、以及行动事件本身,有时在或隐或显文字中作出简单评价。很少深入人物内心挖掘更深层次的心理世界。

西方古典小说算是史诗和戏剧两种文学样式的共同后裔。荷马史诗以一两个主人公的命运历史为主体,结撰规模宏伟的叙事结构,以及在此创作土壤上,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一件作品,只模仿一个对象”,“模仿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诗学》)以求人物达到“普遍性”意义的论断,奠定了西方叙事文学结构的基础和理论,影响那么广泛和深远,几乎遍及欧洲各国的叙事文学。这种以一两个主要人物为主线的结构模式,使作家有精力有余地去精雕细刻人物的完整形象.一会儿身外,一会儿内心,犹如天马行空,从容自如,完成对典型形象的主体描绘。

综上所述,中西古典小说是在不同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果实,由于历史、社会氛围,创作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特别是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就不足为怪了。这些差异不可用孰优孰劣孰高孰低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应该历史地辩证地比较分析研究评价,清晰地把握特点,才能够清醒地进行继承、吸收和扬弃。

教师总结: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作家通过小说里的人物,展现一种人生,一种人性,一个时代。

六、作业:《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系列笑: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

呼之。见到迎春三姐妹也是笑,见到宝玉还是笑。假设当天晚上,她一个

人对月独坐,写一段文字。

附:板书设计:

揣摩人物的心理

幻觉描写

内心独白

梦境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