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扶贫案例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案例调查——关于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后续发展的思考
■中国经贸导刊〇责任编辑O唐仁敏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案例调查—关于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后续发展的思考□张新民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中最难啃的 “硬骨头”,“十三五”期间,全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档 立卡贫困人口丨〇〇〇万人,搬迁后后续发展如何是党中 央国务院的重要关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 白崖乡半子沟村搬迁至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之 后,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同时也存在一些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润丰村生产生活现状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地处六盘山革命老区、民 族地区,山大沟深、干旱缺水,居住环境差,是典型的 “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致富难”地区,也是 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20丨6年2月,春节 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宁夏固原最贫困的村子之-----半子沟村考察时强调,把贫困人口从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搬出去,是精准扶贫、拔掉穷根的重要方式,搬出去天地就宽了,就医、出行、上学的条件更好,可以生出好日子的“新根”。
宁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选址,最 终确定征迁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原永丰村十三队。
2016年9月移民新村开始建设,2017年8月润丰村建 成,整建制搬迁安置半沟子村群众327户回族村民 133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593人,全部办理 了户口迁移。
经过自然增减,截至2019年底,润丰村实 有327户142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5户621人。
(一)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润丰村距离银川市区11公里,车程15分钟,交通 便捷。
总规划面积1672亩,其中安置区334亩,建有徽 派平房住宅345套、3.2万平方米,人均套内面积18平 方米。
户均宅基地院落面积0.4亩,有的在院内下挖扩 建了房屋面积。
同步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污水处理站及垃圾转运站等公共设施;水、电、天然气、壁挂炉、宽带、有线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等 设施一应俱全,统一进行了简单装修,基本上实现了拎 包人住。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
房县易地搬迁典型案例剖析报告来源: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 2016-03-03 11:52:00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军店镇双柏安置小区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是房县在“十二五”期间为有效解决特殊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和贫困问题而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五年来,在中央、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县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以“不脱贫困帽就摘乌纱帽”的决心,让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户住上了安置房,连上了信息网,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安全电,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一、项目概况(一)军店双柏集中安置小区。
该小区位于308省道边与军店镇集镇相邻,该小区于2011年4月动工,2012年9月群众搬迁入住,小区共征用土地360亩。
其中:建设用地95亩,生产性用地265亩,建房55栋110套,建筑面积23400平方米,单套面积213平方米,安置群众110户、547人,整个小区达到“五有”、“十配套”,即:有口粮田,有产业园,有楼房住,有服务设施,有活动场所;配套水、电、路、电视、电信、能源、猪栏、厕所、工具房、绿化等。
(二)回龙乡黑獐沟村集中安置小区。
位于回龙乡黑獐沟村与军店镇月明村交汇处,与308省道相邻,该小区于2014年正式开工,2015年底房屋及配套建设工程基本竣工。
小区建设用地210亩,生产用地450亩,建成安置房296套,单套面积198平方米,可安置搬迁群众300户,1000人,小区配套建设有“五务合一”群众服务中心,“五统一”标准化卫生室,建生活超市一处,文化活动广场5000多平方米,实施“水、电、路、气(沼气)、房、环境”六到家工程,达到贫困户每户有一套安置搬迁房,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份责任地,一个致富产业,一次就业培训,一套后扶政策,一份社会保障的“七个一”目标。
二、前期工作情况(一)摸清现状,建立档案,制定工作方案。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分享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这两个阶段的有效衔接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案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本文将分享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典型案例的魅力所在。
一、产业扶贫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高原峡谷,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业、农业和手工业等产业发展。
通过扶持乡村旅游、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农业等措施,泸水市成功实现了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正安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引导贫困人口向县城和集镇集中,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在搬迁过程中,正安县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正安县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在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兴国县充分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力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兴国县还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开展技能扶贫,帮助贫困人口提升就业技能,实现稳定脱贫。
通过教育扶贫,兴国县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生态扶贫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在生态扶贫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临县地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
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地政府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生态扶贫项目,引导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将易地搬迁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
易地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通过政府安排转移到相对富裕地区的一种措施。
为了确保搬迁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合法,以及落地后的持续扶贫效果,进行易地搬迁跟踪审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以某县易地搬迁项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某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贫困程度较高。
根据地方政府的规划,该县决定开展易地搬迁项目,将一部分贫困户转移到相对富裕的地方,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减少贫困。
为了确保搬迁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县财政局决定进行易地搬迁跟踪审计。
审计人员对搬迁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他们查阅了相关文件,了解了项目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审计人员发现,搬迁项目的资金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购买搬迁地的土地、建设搬迁安置点以及贫困户的补贴和培训等费用。
通过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确保了搬迁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合法,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审计人员对搬迁户的选择和搬迁程序进行了审计。
他们查阅了相关文件和数据,了解了搬迁户的选择依据和程序。
审计人员发现,搬迁户的选择主要依据家庭收入、贫困程度和住房条件等指标,确保了搬迁过程的公平和公正。
而在搬迁程序方面,县政府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了公告、征询意见和签订协议等步骤,确保了搬迁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通过对搬迁户选择和搬迁程序的审计,保障了搬迁过程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审计人员对搬迁后的持续扶贫效果进行了审计。
他们通过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了搬迁户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情况等指标。
审计人员发现,搬迁后的贫困户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
这说明搬迁项目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果。
审计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一些搬迁户缺乏技能和就业机会,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就业帮扶等工作。
通过对搬迁后扶贫效果的审计,为进一步完善搬迁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是精准扶贫战略下重要的工作。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西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西藏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西藏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和启示两方面对该工作进行探讨。
一、精准扶贫案例分析1. 西藏自治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西藏自治区通过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项目,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提高农牧民收入。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牧业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牧业的产出效率,解决了西藏农牧民生存发展难题。
2. 教育扶贫助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西藏自治区在教育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通过提供免费教育、送教上门等方式,解决了西藏部分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因交通条件差、生活条件差等原因无法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增强了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就业能力。
3. 医疗扶贫保障健康权益西藏自治区通过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的医疗援助力度,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了农牧民的医疗条件,保障了他们的健康权益,减少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4. 生态扶贫保护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在生态扶贫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等政策,维护了西藏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牧民的生态条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二、精准扶贫的启示1. 合理规划项目,因地制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根据西藏地区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扶贫项目。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将扶贫项目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项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就业机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该注重发展当地的产业,提高农牧业的产出效率,拓宽农牧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改善西藏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人才素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加大对西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当地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提高农牧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的实践案例分析
精准扶贫的实践案例分析在中国,精准扶贫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贫困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但是,通过精准扶贫的方式,我们可以为贫困地区带来希望。
一、案例一:乡村振兴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江西省婺源县是一个全国性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过去,该县也曾被列入贫困县名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县政府引进了乡村振兴的理念,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县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贫困户的就业增收。
在“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该县从制定顶层规划,到招商引资,再到文化传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重点打造徽派文化和徽商文化等特色文化,搭建徽派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茶叶、竹编、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同时,该县还开展义务植树、清洁河道等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截至2019年末,该县贫困人口已经减少至2000人以下,实现了脱贫攻坚目标。
同时该县的乡村旅游业和徽派文化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升级和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案例二:并行扶贫与文化教育2013年,为了解决贵州省赫章县的贫困问题,当地政府实行了并行扶贫和文化教育的措施。
该县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工业制造业,发展土特产产品,造福了农民群众。
同时,该县在教育、文化、卫生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
为了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赫章县政府在每所学校设立了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开展学前教育、乡村图书馆等项目,丰富了贫困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该县还建立了开放式平台,依托技术、传媒等渠道,打造信息化服务,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就医、就业等问题。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省赫章县已逐步发展成为富裕县,2019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000元,成功实现了贫困县脱贫攻坚的目标。
三、案例三:精准扶贫与技能培训湖南省株洲市是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的典型案例之一,但是在株洲市宁乡县却早年被认定为贫困地区。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材料,以期为更多贫困地区的群众提供参考和借鉴。
首先,我们来看看贵州省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该地区地处高山峡谷,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融入并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真实。
其次,湖南省益阳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也是一项成功的案例。
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许多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益阳市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搬迁到了市区或者交通便利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就业培训和产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谋求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现实。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云南省昭通市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昭通市地处滇西北高原,地势险峻,气候条件恶劣,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了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当地政府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贫困群众从高山搬迁到了低海拔、气候适宜的新居地。
政府还为搬迁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立足发展。
通过这一举措,当地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脱贫致富的希望也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通过以上典型材料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和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注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搬迁群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希望更多地区能够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为贫困地区群众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改变。
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剖析材料
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剖析材料以扶贫领域典型案例剖析材料为题,列举如下十个典型案例:1. 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农村旅游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农村旅游,改善当地农民的收入状况。
通过开展旅游景点建设、农家乐等旅游业务,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绿色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生态旅游,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渠道,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3. 陕西省延安市临潼区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从偏远山区搬迁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通过提供搬迁补贴、就业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4. 四川省宜宾市石棉县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药材等,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培训农民技能、帮助销售产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收入。
5. 贵州省兴义市农村电商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到城市市场。
通过提供电商平台、培训农民电商技能、支持物流配送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销售渠道,提高收入。
6. 河南省南阳市教育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教育资源和资助,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通过修建学校、提供教育补助金、培训教师等方式,帮助贫困户的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提升未来就业能力。
7. 云南省丽江市文化旅游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保护和开发丽江古城等文化遗产、举办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提升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8. 辽宁省大连市创业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户自主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资金、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9. 江西省抚州市精准扶贫项目该项目通过精准识别贫困户和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落实,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成为了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重要方式之一。
南宁市作为广西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在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本文将对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背景南宁市是广西自治区的主要城市,同时也是贫困地区集中的地方。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贫困地区的居民因为生活条件恶劣,土地贫瘠等原因,生活困难。
为了改善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南宁市政府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贫困地区的居民搬迁到改善条件的地区,重新安置其生活和工作。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情况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情况总体较为顺利。
自项目实施以来,南宁市政府积极筹划,依法依规,采取“先易后建、先建后迁”等方式,逐步推进易地搬迁工作。
南宁市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奠基等工作,并与外界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南宁市政府还注重项目的环保和生态建设,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确保搬迁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据相关数据显示,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经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巨大的改善。
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经济效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规模的搬迁活动,在本地区范围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搬迁地区的居民在新生活地点重新安置后,通过种植、养殖等方式,可自给自足,也能减少对国家的负担。
搬迁地区的土地资源也可以重新规划利用,发展农业、旅游等产业,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对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所涉及的市级和县级财政优惠政策能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资,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搬迁户的帮扶力度,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当地的生产建设,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经济支持。
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社会效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对当地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xx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案例
xx区xx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案例一、基本情况xx区xx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我区xx镇3018年的重大扶贫项目,对我区脱贫攻坚和农村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项目分别位于xx镇xx村、xx村、xx村、xx村、下xx村。
xx村项目地点位于xx村1组、7组三社。
搬迁45户118人,修建房屋共45户,建筑面积3971.94㎡,由xx 省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建设,房建项目资金637万元;xx村项目地点位于xx村4社、6社。
项目搬迁37户93人,修建房屋37户,建筑面积3358.73㎡,由x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建设,房建项目资金370余万元;xx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地点位于5社、3社。
搬迁户数,34户74人,修建房屋:34户,建筑面积1840.5㎡,由xx省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建设,房建项目资金330.8万元。
xx村易地搬迁项目位于xx村4社,搬迁户18户70人,建筑面积1643.37㎡,总投资197.3万元;下xx村易地搬迁项目位于下xx村1社、6社,搬迁户38户110人,建筑面积3667.01㎡,总投资330余万元。
其中xx、xx、xx项目已全部完工并入住,xx村、下xx村项目预计10月底全面完工。
xx区xx镇人民政府对此项目及时启动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程序,由xx镇人民政府为评估责任单位,xx 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评估牵头组织者,属地乡镇、区直行业主管部门、建设企业等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组成评估小组,全面审查分析项目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可控性。
二、评估工程评估小组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合法性。
该项目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衔接协调。
符合有关产业政策要求,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取得了项目实施所需的所有手续和批准性文件。
3.合理性。
该项目用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会造成交通拥堵,不会造成防洪、排涝、通讯、电力、通航及国防设施等不利影响。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
易地搬迁实际案例分析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易地搬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工程,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以某省某县易地搬迁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该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区,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
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政府决定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将居民从偏远山区搬迁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新居住区。
首先,易地搬迁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新居住区建有宽敞明亮的住房,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新居住区还配备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
其次,易地搬迁项目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在新居住区附近,政府投资兴建了一些农业、工矿企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再次,易地搬迁项目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
新居住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培训和文化活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
然而,易地搬迁项目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居民生活习惯和社交圈的改变,部分居民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其次,一些居民可能会面临就业和收入问题,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此外,易地搬迁项目还需要政府加强对新居住区的管理,确保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易地搬迁项目在某省某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该项目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易地搬迁项目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国家扶贫攻坚战中重要的一环。
南宁市自2016年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环境恶劣、易受自然灾害侵害等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经过几年的实施,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实施效果,本文将对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一、项目背景南宁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中国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南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先进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的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宁市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通过搬迁贫困地区的居民,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二、项目实施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规划:南宁市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宜搬迁的地点,主要以交通便利、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条件为考量。
南宁市也规划了搬迁后的居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为搬迁后的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2.搬迁安置:南宁市对搬迁对象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审核,确定了搬迁资格,同时为搬迁对象提供了相应的安置政策和优惠条件,确保搬迁后的居民能够顺利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3.产业扶持:为了帮助搬迁后的居民实现可持续发展,南宁市通过发展产业和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搬迁居民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增加他们的收入来源。
4.基础设施建设:南宁市加大了对搬迁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包括道路建设、房屋建设、供水供电等,提高了搬迁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5.生态环境保护:南宁市在搬迁地区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提高搬迁地区的宜居环境。
三、实施效果分析1.改善生活条件: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搬迁地区居民的生活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
《老林家的新居》
嘿,你知道吗?在咱那有个老林家,那可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典型例子呢!
以前老林家住在大山深处,那日子过得真叫一个艰难啊!房子破破烂烂的,下雨天还漏水,出行也不方便,那路坑坑洼洼的,就像麻子的脸一样。
老林整天就愁啊,这以后的日子可咋过哟!
但自从有了易地扶贫搬迁这个政策,老林的生活那简直是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他们一家搬到了新建的小区里,那房子宽敞又明亮,就跟城里的房子没啥两样!小区里还有花园、健身器材,老林的媳妇时常笑着说:“这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刚搬进去那会儿,老林还有点不适应呢,总是跟邻居唠嗑说:“我这心里咋就觉得这么不踏实呢。
”邻居打趣道:“老林啊,你这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还不习惯呢!”可不是嘛,从以前的穷山沟沟一下子到了这么好的环境,能不觉得像做梦吗?
有一次我碰到老林,他正乐呵呵地在小区里散步呢。
我就问他:“林叔,现在这日子咋样啊?”老林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说:“哎呀,好得很呐!这要是放在以前,我哪敢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啊!”
你说这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好不好?这就好比给老林家打开了一扇通往幸
福的大门啊!它让老林这样的贫困家庭走出了困境,迎来了崭新的生活。
真的希望这样的好事能越来越多,让更多像老林一样的家庭都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呀!
我觉得啊,易地扶贫搬迁真的是一项伟大的举措,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贫
困家庭的命运,给他们带去了希望和未来!。
易地扶贫搬迁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旨在解决贫困地区群众“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
XX省XX县某村地处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村民生活困苦。
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对该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二、案情简介2019年,XX省XX县某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搬迁工程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纠纷。
以下是其中一起典型的搬迁纠纷案例。
(一)案情概述1. 搬迁前,某村共有村民100户,其中贫困户30户,贫困人口80人。
村民居住在山间小屋,生活条件艰苦。
2. 搬迁工程启动后,村民陆续搬迁至政府规划的集中安置点。
安置点位于县城附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3. 搬迁过程中,部分村民因土地、房屋补偿等问题与政府产生纠纷。
其中,王某、李某等10户村民因土地补偿问题拒绝搬迁。
(二)争议焦点1. 土地补偿问题:王某、李某等10户村民认为,政府补偿的土地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其生产生活需求。
2. 住房问题:部分村民认为,安置点住房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其家庭需求。
3. 就业问题:部分村民担心搬迁后就业困难,影响家庭收入。
三、案件处理(一)调解阶段1. 当地政府成立调解小组,对王某、李某等10户村民进行调解。
2. 调解过程中,政府与村民就土地补偿、住房面积、就业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
3. 经过多次协商,双方达成初步协议:政府将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王某、李某等10户村民进行土地补偿;在安置点为每户村民提供面积为80平方米的住房;同时,政府将协助村民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二)诉讼阶段1. 部分村民对调解结果不满意,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法院受理案件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了审理。
3. 法院认为,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土地补偿、住房面积等问题符合国家规定。
同时,法院也注意到部分村民的合理诉求,要求政府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关注。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生活环境恶劣、经济收入低下等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政策。
该项目着重关注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通过将贫困人口迁移到相对发达地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
该项目的实施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贫困地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通过搬迁到相对发达地区,他们可以从事更多的产业和就业岗位,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项目还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经济,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支持和扶持,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搬迁项目还建设了许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学校、医院等,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来看,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贫困地区实施了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工作。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项目在搬迁过程中注重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环境状况。
项目还积极推动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提供就业和产业发展机会,提高贫困户的收入水平;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通过推进生态补偿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也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项目的实施还需要继续深化和完善,进一步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确保搬迁户能够长期稳定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实践、困难及对策建议——以商洛市为例
“十三五 ” 时期 我 国易地 扶贫 搬迁 ,是 指将 居住在 高山深沟地质灾害多发 ,缺乏生存条件地 区的贫 困人 口, 通过 改善 生产 生活条件 、调整经济结构等途径搬迁安置 到 适宜 居住 地区 ,帮助移民户脱贫致富 的过程 。重点攻 克深 度贫 困地 区脱 贫任务 ,确保到2020年我 国现行标准下农村 贫 困人 口实施脱 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 区域性整体贫 困 ,做 到脱 真贫 、真脱贫 。 《全 国 “十三五 ”易地扶 贫搬 迁规 划 》计划 用5年对全 国22省 (区、市 ) “一 方水土养 不起 一方 人 ” 的贫 困地 区建档立 卡实施 易地扶 贫搬迁 , 完成 约 1 000万人 搬迁任 务 。其 中西 部 l2省 (区 、市 )搬 迁人 口约664万人 ,占此次移 民的67.7%。
一 、 易地扶贫移 民搬迁现状 商洛市 自2011年 以来 ,紧紧围绕 “搬得 出、稳得住 、 能致 富”的总 目标 ,始终把移 民搬迁作为解决贫 困地 区经 济 落 后 的有 效 举 措 。2015年 ,已 投 资 161.5亿 元 ,使 得 9.2万户共计 34.9万 移民户基本搬离 了 “受灾一重建一 再受 灾 ”的灾 害源 和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贫穷地 。近 年来 ,不 断优 化产业布局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强化 特色 产业扶持 ,实现农户脱贫致富 。2016年先后 印发 《商 洛市 “十 三 五” 易地 扶 贫搬 迁 工作 实 施方 案 》等5个 配 套 办 法 ,形成移 民搬迁 “1+5”政策体 系 ,通过 “挪穷窝 ” 、 “换穷业 ” 、 “拔穷根” ,加快实施搬迁移 民工程 ,从根 本上解决 商洛市脱 贫攻坚问题 。 近年来 ,商洛 市易地 扶 贫搬迁 工作 有序 进行 ,效果 显著 。主要 表现在 :一是改善移 民户生产生 活条件 。实施
精准脱贫案例
精准脱贫案例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精准脱贫案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典型的案例,探讨它们的成功经验。
第一组案例来自云南省某贫困县,该县采取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措施。
通过调研分析,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当地适宜发展的产业,如茶叶种植、畜牧业等。
在扶贫过程中,县政府注重培训贫困户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贫困户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组案例来自贵州省的一个贫困村,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
该村地处风景秀丽的山区,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修建了一些特色民宿,开发了一些特色旅游线路。
通过宣传推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也能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三组案例来自河南省的一个贫困家庭,该家庭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
这个家庭以前靠打工为生,收入很低。
后来,他们通过政府的帮扶,学习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始种植水果和蔬菜,养殖家禽。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上案例表明,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
只有找准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发挥其优势,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同时,政府的帮扶政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政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贫困户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村施策,找准扶贫的突破口,切实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效果分析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指政府针对南宁市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将其迁移到更加先进、发达的城市或乡镇,进行土地、住房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转移,以达到消除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该项目于2015年启动,目前已经实施了数年。
本文旨在对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一、购房置业政策的推动在易地搬迁的过程中,南宁市政府积极推动购房置业政策,为搬迁户提供购房资金、贷款等方面的扶持。
这不仅促进了搬迁户的融入感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南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重点改善易地搬迁户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生活服务,为搬迁户创造了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
同时,为了加强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市政府还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体系,为贫困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三、加强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南宁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地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技能培训。
政府制定了 relevant program,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搬迁户的就业能力,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为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南宁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作用,在贫困户的工作和生活中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政府加强社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居民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满足社区文化体育需求;积极推广公益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效果是全方位的,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府营造公共服务环境,加强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培训,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措施,为解决贫困户脱贫致富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项目的深入实施和进一步改进,南宁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望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带来改变。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以下是一个省级财政支持的易地搬迁项目的跟踪审计案例。
一、项目概况该易地搬迁项目实施于2017年,总投资额为5000万元,主要目的是将贫困户从偏远山区迁移至县城或邻近地区。
项目覆盖4个乡镇的23个村,涉及易地搬迁面积约5000亩。
项目实施采用财政支持和社会资金共同建设的模式。
二、审计结果(一)资金使用存在问题1.部分地方补助资金未按规定拨付根据审计人员抽样检查,该项目中部分地方政府拨付的补助资金未按规定拨付给贫困户,而是被用于支付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如路面绿化、引水渠道等。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在资金拨付时也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未按搬迁人口数量拨付等规定。
2.部分财政资金流向不明通过对该项目部分开支的审计,发现了一些财政资金的流向不明情况。
例如,一些支出单据填写不规范,没有详细说明用途,也未能提供有效的发票等证据。
(二)未能保障搬迁户权益1.部分搬迁户未得到妥善安置该项目中,一些搬迁户的安置并不理想,有些甚至存在安置不到位的情况。
审计人员在实地考察时发现,一些搬迁户的居住条件不够优秀,有些住房存在漏水、漏风等问题,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部分搬迁户未按协议履行义务除了一些财政资金的流向不明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搬迁户并没有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履行所承担的义务,导致项目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1.规范资金拨付流程建议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力度,规范资金拨付流程,确保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
2.强化项目监管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管理,建立项目跟踪审计机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也能更好地保障贫困户的权益。
3.优化搬迁户安置条件在搬迁户的安置方面,要注意选择优质的生活环境,确保搬迁户的居住条件符合相应标准。
另外,还要加强对搬迁户的帮扶力度,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中。
综上所述,在易地搬迁项目中,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对搬迁户的保障显得尤为关键。
只有确保资金使用规范,保障搬迁户权益,才能让易地搬迁项目更好地为贫困户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
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跟踪审计案例研究追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对某一特定项目或计划进行跟踪检查和审计。
在精准扶贫战略下,易地搬迁是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对于搬迁户的后期生活情况和政府补偿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审计,可以帮助政府了解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确保扶贫政策的精准实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易地搬迁项目为例,探讨追踪审计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易地搬迁政策背景易地搬迁是指将贫困地区的居民安置到相对富裕地区的一种扶贫措施。
在中国扶贫工作中,易地搬迁作为驱动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根据国家政策,易地搬迁的过程包括选址、规划、设计、建设和搬迁等环节,搬迁户在搬迁后可获得新居住地及相应的生活补助金。
而易地搬迁的目的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精准扶贫。
二、易地搬迁跟踪审计的必要性易地搬迁项目虽然看似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但搬迁后的后续生活和发展情况却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易地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全程跟踪搬迁户的生活情况、就业状况以及居住条件等,以确保搬迁户在新的居住地享受到与原生活地相当甚至更好的生活条件。
追踪审计可以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评估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扶贫政策效果。
易地搬迁跟踪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搬迁户的生活情况、居住条件、就业状况、政府补偿政策执行情况等。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对易地搬迁户进行跟踪审计,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就业状况、居住条件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推动易地搬迁政策的落实。
审计发现,虽然政府在搬迁过程中给予了相应的补偿和援助,但由于搬迁户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不足,许多搬迁户并没有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部分搬迁户所获得的新居住条件也存在不规范、质量不高的问题,甚至存在政府补偿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基于审计调查情况,审计部门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改进建议,包括加强对搬迁户的技能培训、完善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加强对新居住条件的质量监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异地安置扶贫案例分析刘玫(中国国务院扶贫办)1 中国异地安置扶贫概况1.1 背景异地安置扶贫,是通过自愿移民搬迁的方式,解决部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是中国扶贫开发一项的重要举措。
这是因为在中国高寒地区、沙漠化、石漠化等地区,或是常年严重干旱缺水;或是地表水渗透严重,无法利用;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贫困加剧”的陷阱,使得这些地区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
在常规扶贫政策难以取得效果或成本太高的情况下,异地安置扶贫就成为缓解当地环境压力和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是从“三西”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以及宁夏的西海固地区)开始的。
1983年,国务院成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资金,开展三西地区农业专项建设,在中国首开区域性扶贫开发之先河。
鉴于定西和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地矛盾突出,有些地方开发条件很差,而在河西地区和宁夏沿黄灌区尚有后备农业资源,可以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开发土地,“三西”建设提出了“有水路走水路,水路不通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方针。
“出路”就是移民搬迁。
由于组织措施得力,“三西”移民基本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目标,同时对扩展迁出地区的生存空间起到了一定作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非常明显。
这项工程对解决全国特困地区的温饱问题起到了示范作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有相当部分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使用常规的扶贫方式就地开发,成本高、难度大、易返贫,而且会进一步增加生态环境压力,政策效应和投入效应明显不足。
为此,中国政府决定,在扶贫攻坚中推广“三西”经验,采用移民搬迁的办法。
1994年出台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对极少数生存和发展条件特别困难的村庄和农户,实行开发式移民。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对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少数特困村,要按农民自愿的原则实行开发式移民。
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施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把“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作为扶贫开发、解决温饱的重要手段之一,并明确要求加强领导,确保移民搬得出来、稳得下来、富得起来。
自90年代中期以来,继甘肃、宁夏之后,河北、山西等23个省(区、市)也先后开展了扶贫移民搬迁工作。
据各省扶贫部门数据统计,从1983年“三西”地区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开始,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23个省 (区、市) (黑龙江、吉林、江苏、山东、湖南未开展)共搬迁移民约436.3万人(未包括水库移民和国债安排的移民)。
1.2 理论依据异地安置扶贫是基于人口迁移理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人口迁移理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与自然环境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平衡,如果这种平衡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持,必然导致整个系统被破坏。
在人口和自然环境中,人口是相对活跃的因素,阻止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根本途径是控制人口数量,即把人口数量保持在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范围内。
比较极端的情况是,当环境不适于人口生存时,采取人口迁移的办法解决尖锐的矛盾。
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基本动因在于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历史研究表明,除非为了躲避战争、瘟疫、种族纷争与迫害等可能导致的大规模非自愿迁移,无论是采集渔猎时代的逐水草而居,还是追逐土地资源的农业迁移,以及工商业时代人口向城市的集中,都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这种因为追求经济利益产生的迁移一般都是自愿迁移,通过迁移,移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所提高。
1.3 两个基本问题每一次人口迁移都有两个基本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一是是否需要迁移,即在就地解决问题和异地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做出合理决策;二是如何进行迁移,即迁移的对象如何确定,采取分散迁移还是整体迁移,迁移到何处,以及需要采取哪些必要手段确保迁移取得预期效果。
在中国开发式移民中,对第一个问题所采取的决策是显而易见的。
在很多落后地区,生产力发展滞后,环境严重超载,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往往非常脆弱,有些地区甚至濒于崩溃。
例如在一些偏远封闭的大山区、深山区和高原牧区,由于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难以形成有规模的社区,一个社区往往只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发展二、三产业缺乏基本的人口规模,只能维持原始的小农经济。
同时,由于山高坡陡,河川阻隔,社区之间,社区与外部之间的交流十分困难。
这种封闭的环境同时塑造了封闭的心理和保守的观念,导致了自然与文化上的双重封闭。
这在西南石灰岩地区最为多见。
广西大化县的七百弄乡不足2万人,分布在700多个农场,每个农场(屯)平均只有5户人家,而且村屯之间山崖阻隔,来往不便。
改变这种状态,首先要解决水、电、路基础设施的问题。
但由于居住分散,地形复杂,架设线路成本很高,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还有一些地方,由于生态退化,灾害频发,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
如云南怒江大峡谷中,有7万多傈僳、独龙、怒族农民,居住耕作在50—60度的陡坡上,固定耕地很少,耕作方式原始,产出率极低。
由于山大坡陡,常常有人畜失足摔死。
仅泸水县一个只有1.5万人的乡,1995年就摔死60多人,300多头牛。
一些山区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缺乏基本的生命保障。
在这些地方,贫困对移民产生了强大推力,只有通过迁移,大幅度减少人口,彻底改变生存空间,才能创造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显然比较复杂。
贫困农户要进行自发迁移,受到了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首先,由于贫困人口缺乏在就业和投资上的竞争能力,向城市的大量迁移是不可能的。
其次,缺乏新的可耕地。
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农业垦殖,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的极度膨胀,基本上占据了绝大多数适宜居住的地方,就连生存条件明显欠缺的地方也栖息着大量人口,已不存在大规模农业移民的资源基础。
现有的耕地普遍长期承包到户,土地流转买卖既存在制度障碍,又缺乏法律保障,贫困人口也没有购买能力。
第三,严格的与生产生活资料紧密联系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迁移,没有户籍意味着不能获得生产生活资料,也使移民在迁入地处于一种非法地位。
第四,贫困山区的农民缺乏信息来源和新的技能,他们不知道应该向何处迁移,也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适应迁入地就业需求。
第五,迁移需要一定的初始投资,贫困农户缺乏这种能力。
这些障碍的存在,使得贫困地区的人口迁移如果没有政府组织就很难实现。
政府通过大量的投资,繁杂的组织协调,广泛的动员发动,才能创造移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直接促成迁移的发生。
从迁出方式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散的松动式迁出,以减少迁出地的人口压力,增加迁出地的人均耕地水平。
二是放弃迁出地,以自然村为单位整体迁出。
在迁移对象的确定上,尽管扶贫移民搬迁是带有扶持帮助性质的福利性政策,贫困地区对人口又有强大的推力,但由于贫困农户依恋故土、惧怕风险的心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迁移。
往往愿意迁出的首先是有生产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各地对迁出人口普遍作出了选择要求,一般都按照“政府组织,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群众申请、分户报名、张榜公布、村组提名、乡镇政府审核批准、扶贫部门备案等程序。
归纳起来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需要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如在河南省,申请农户必须符合“三不通”(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和“四难”(就医难、上学难、耕作难、娶妻难)条件;第二,迁出户资源稀少,主要是人均耕地少,如广西明确规定迁出户的耕地要在0.3亩以下;第三,迁出户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第四,个人自愿。
资料2:内蒙古自治区移民选择标准、筛选办法及补助标准1、制定移民选择标准(即移民对象的界定):(1)拟搬迁的贫困人口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全家人口的户口均在确定的迁出区;②必须是在册的贫困人口;③必须具有劳动能力,且智力无缺陷;④必须是一直从事农牧业生产,并且以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牧户;⑤家庭成员由2人以上的合理人员组成。
(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列入搬迁范围:①有一方为在职职工的半家户;②有一方户口为城镇户口、但已经在城镇居住或者享受城镇居民完全待遇者;③户口虽在搬迁区域、但举家外出打工两年(含两年)以上者;④每年举家外出打工6个月以上、连续两年以上,已经不以农牧业生产体力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者;⑤无劳动能力、有智力或其他影响生产经营缺陷的民政对象;⑥临时分户者(即在确定搬迁对象起1年内分为两户、两头占地、占房的不合理分户);2、移民的筛选要经过以下程序:①移民自愿申请,②群众大会公开评议,③村委会按照人均纯收入排序提出初步意见,④张榜公布,⑤乡政府批准,⑥旗县扶贫办审核备案。
3、移民补助标准:自治区按每人5000元、以户均4人计算,每户给予2万元补助,每超1人增补2000元;地方配套人均4000元左右,牧区人均约1万元左右;移民自筹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
全部用于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设施建设。
从安置方式看,同任何一种迁移一样,扶贫移民搬迁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难度加大。
这不仅是因为迁移距离长增加了成本,而且由于迁移涉及的行政区域多,在获得新的生产资料、户籍等方面,困难也会增多。
同时,迁移距离长使移民适应新地生产和生活的难度加大。
因此,扶贫移民搬迁强调由近及远,尽量在本地安置。
目前的迁移基本都在本省内安置,以县内安置最多。
在436.3万搬迁移民中,县内安置约329.6万人,占75.5%;跨县或跨地州安置约66.8万人,占15.3%;其他安置方式如务工经商等自然搬迁、跨省安置、劳务移民等约40万人,占9.2%。
1.4 四种基本移民模式经过20多年移民搬迁、异地扶贫的实践,中国已经积累了比较系统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探索和创造出“整体搬迁”、“插花移民”、“国有农林场安置移民”、“公司+基地+移民”等异地安置扶贫模式。
“整体搬迁”模式,是利用专项资金进行整体开发建设,异地集中安置,建设移民新村的一种移民形式。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将扶贫移民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尝试移民建镇(扩镇),也就是无土集中安置。
“插花移民”模式,又称分散移民,在条件较好的乡村通过投亲靠友找到接受地的农户迁入后,得到和居住地农户同等的待遇,有的通过购买迁入地空置房入住,安置成本低,不少人可以从移民建房补助款中节省出一部分来发展生产。
也有部分移民户有一门手艺,或子女打工收入较高,在移民建房补助款的支持下,可以直接到圩镇或县城建造或购买住房,实现无土分散安置。
“国有农林场安置移民”模式,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建立了一批国营农林场,后来随着大批职工的返城就业,这些农林场一般都很不景气,有些承包给企业、个人经营,有些在低水平上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