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档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档案
已丰满
1超龙2腕龙3马门溪龙4圆顶龙5巨龙6禄丰龙7安琪龙
8异龙9腿龙10沱江龙11钉状龙12剑龙
未填充
13梁龙14三角龙15霸王龙16
1超龙
身高: 15公尺
身长: 30公尺
体重: 66公吨
生存时期: 侏罗纪晚期
距今约2亿年前~1亿4千万年前
发现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
扑朔迷离的身份
说超龙的身份扑朔迷离一点也不错, 其实, 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已经开始找到一些身份不明的、零碎的恐龙化石。

本来, 这些零碎的化石应该一点也不起眼, 不过它庞大的体积却引起了很多人的的独特的注意。

由于只有零碎的化石, 古生物学家不能够倚靠正常的途径替超龙命名, 所以,“超龙”这个名字并不是正式的名字。

超龙的确曾经被视为可能是地球史上最庞大的生物, 直至阿根廷龙被发现。

超龙可以说是特巨型的恐龙, 和大部分长颈素食恐龙一样属于蜥脚类。

在超龙的分类上古生物学家一直存在分歧: 有理论指出超龙并不是一种新品种的恐龙, 而是体型过大的腕龙; 还有古生物学专家指出超龙属于独立的品种, 和现已发现的恐龙并不相同。

但由于证据不足,
一切争论至今仍未有定案, 所以我们并不能百分百确认超龙的真正身份。

编辑本段巨型的恐龙
虽然只发现过零碎的恐龙化石, 但这些“零碎的化石”却令专家也吓了一跳。

发现过的化石有肩胛骨(2.5公尺长), 骨盆(1.8公尺长), 肋骨也长达3.1公尺。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超龙跟梁龙、腕龙属于同类型的蜥脚类恐龙。

古生物学家依照现有的化石推测, 超龙至少长27~30公尺。

由于化石类似腕龙而非梁龙, 我们估计超龙跟腕龙一样是把头抬高的, 而且会比较重。

推测体重大概达到了66公吨, 甚至有人推测它重达88公吨, 这几乎可以说是在陆地上生存动物的最大极限了。

而超龙把头抬高高度可以达到五层楼(15公尺)。

2腕龙
恐龙名称:腕龙(大陆)、巨臂龙(港台)
侏罗纪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龙,名字的原意为「有武装的蜥蜴」。

拉丁文名:brachiosaurus
恐龙体长:长23米,高12米
恐龙体重:77-80吨
恐龙食物:草食动物,它吃树梢处的叶子
生存年代: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大河谷和非洲的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尾巴短粗
恐龙种类:蜥臀目·蜥脚类
简介
腕龙有个长脖子、小脑袋和一条短粗的尾巴。

走路时四脚着地。

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

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头。

每只前脚中的一个脚趾和每只后脚中的三个脚趾上有爪子。

腕龙的牙平直而锋利。

腕龙的鼻孔长在头顶上。

腕龙有个非常小的脑袋,因此不太聪明。

它们成群居住并且一块外出。

腕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而是一边走一边生,这些恐龙蛋于是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

腕龙不照看自己的孩子。

它们吃东西时,腕龙不咀嚼就将食物整块吞下。

腕龙有一个巨大的身躯,还有着长长的脖子,它们的身体过于笨重,身长24米,重达80吨。

别看它们个子大,胆子却非常的小,食肉恐龙一来,它们就纷纷跑进水里躲藏起来
了。

这些恐龙都是吃植物的,由于身体太重都是四足支撑。

尽管这样,行动依旧不便,只好在有水的地方活动,靠水的浮力来减轻一些体重,同时也躲避食肉恐龙的袭击。

侏罗纪期气候温暖,植物兴旺,为恐龙的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爬行动物有个特点,身体终生都在不停的生长,各种类型的龙都在不停的吃不停的长,而腕龙这样的大型恐龙生长速度更快,吃得也更多。

身边的植物吃完后,它们利用长长的脖子不用移动身体就能吃到远处的植物,由于脖子很长转动时很迟缓,要是再长个大脑袋就更加笨重了,所以它们的头都非常的小,与整个身体都不成比例。

用现在的眼光看,它们的身体都是畸型的。

我们知道头脑是指挥身体行动的“司令部”,脑量很少的话是不能协调身体运动的,而腕龙却恰恰如此。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腕龙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腰部变大、膨胀,形成一个神经节,替大脑分管内脏和四肢的运动,这就是专家们所称的“第二大脑”和“恐龙有两个脑袋”的含义。

水对腕龙来讲是太重要了,水中的藻类、湖岸边的丛林为腕龙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又部分弥补了腕龙体重过大、行动不便的弱点。

更重要的是它保障了腕龙的安全,如果食肉恐龙来了,它们就迅速移到深水处,全身浸泡在水中,只把脑袋顶部的鼻孔露出水面呼吸,食肉恐龙只得望水兴叹。

所以这些龙除了产蛋、转移湖泊时上岸外,长期都是泡在水里。

腕龙的鼻孔长在头顶上,就是为了方便在水里泡着的时候换气。

腕龙潜水的本领可不小,它们可以长时间潜在水里不用换气,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可以在水中潜20分钟以上。

3马门溪龙
拉丁文学名Mamenchisaurus
世称:"东方巨龙",最长的龙
体长16-30米
体重20-30吨(30-40吨)
体高3.5米(头部抬起时可达8米)
食性植食
生存时代晚侏罗世
分布中国蒙古
分类蜥臀目蜥脚类蜥脚型类原始蜥脚型类盘足龙科
简介
马门溪龙的脖子由长长的、相互迭压在一起的颈椎支撑着,因而十分僵硬,转动起来十分缓慢。

它脖子上的肌肉相当强壮,支撑着它蛇一样的小脑袋。

马门溪龙和一个网球场一样长,但它的身体却很“苗条”。

它的脊椎骨中有许多空洞,因而相对于它庞大的身躯而言,马门溪龙显得十分小巧。

1亿4500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区覆盖着广袤的、茂密的森林,到处生长着红木和红杉树。

成群结队的马门溪龙穿越森林,用它们小的、钉状的牙齿啃吃树叶,以及别的恐龙够不着的树顶的嫩枝。

马门溪龙四足行走,它那又细又长的尾巴拖在身后。

在交配季节,雄马门溪龙在争雌的战斗中用尾巴互相抽打。

马门溪龙属最著名的两个种:一为合川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省合川县和甘肃永登,前方为多棘沱江龙;另一个为建设马门溪龙,发现于四川宜宾。

马门溪龙在蜥脚类演化史上属中间过渡类型,为蜥脚类恐龙繁盛时期(距今1.4亿年的晚侏罗世)的早期种属,在侏罗纪末全部绝灭。

4圆顶龙
恐龙名称:圆顶龙(大陆)卡玛拉龙(港台)
拉丁文名:camarasaurus
恐龙食物: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
生存年代:1亿4500万-1亿5500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美国的犹他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以及墨西哥
辨认要决:卡玛拉龙样子粗短,脖子和尾巴差不多长。

恐龙种类:蜥臀目·蜥脚亚目·爬行纲
特征:体长约18米,体重约18吨,植食性动物。

体格极为粗壮、结实,头部圆而且大,和梁龙、雷龙等的小头不同。

鼻孔长在头部顶端,脊椎骨空腔。

简介
圆顶龙的脑袋小而长,鼻子是扁的。

牙齿长得像勺子一样(补,当磨损坏了时,它还能长出新的牙来代替原来的旧牙)。

圆顶龙的腿挺粗,每只脚有五个脚趾,中趾长着锋利的爪子。

它的前腿比后腿略短一点儿。

圆顶龙是群居动物。

它们不做窝,而是一边走路一边生小
恐龙,生出的恐龙蛋形成一条线。

圆顶龙还照看自己孩子。

它们的脑袋很小,所以不太聪明。

圆顶龙是草食动物。

吃东西时,它不嚼,而是将叶子整片吞下。

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

圆顶龙有个非常强壮的消化系统,它会吞下砂石来帮助消化胃里其它坚硬的植物。

食植物的圆顶龙腿像树干那样粗壮,可以稳稳地支撑起它全身巨大的体重。

圆顶龙的脖子比其它蜥脚类恐龙(如腕龙),要短很多。

它可能是靠吃树低矮处的枝叶为生,而把树顶部的嫩树叶留给了身材高大的亲戚们。

在圆顶龙短而深的头骨内,包藏着很小的大脑。

但它的嗅觉却极为灵敏,这有助于它躲避危险。

在它的眼睛前部,长着两只巨大的鼻孔,耸在头顶上。

圆顶龙的大牙齿长得像凿刀,用来大量的啃断树叶树枝。

它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吃,从一个灌木丛挪到另一个灌木丛,因为它庞大的身躯需要许多食物来补充养料。

圆顶龙的大脚分担了它的体重。

在每只前脚上长着一个长而弯曲的爪。

它就是靠着这对长爪砍杀攻击它的敌手,以保护自己。

圆顶龙是腕龙的一个分支,身材虽然比腕龙小很多,但是体格极为粗壮、结实,头部圆而且大,和梁龙、雷龙等的小头不同。

与前面几种巨型长脖恐龙相比,它的脖子要短得多,尾巴也要短一截,所以显得更加敦实。

头骨较大,有浑圆的头顶,吻部短钝。

嘴里的牙齿排列得较密。

鼻孔长在眼眶的前上方,鼻腔巨大,肯定有良好的嗅觉。

脊椎骨空腔,大大减轻了体重。

看似笨拙,却能用尾巴帮忙支撑身体,站立起来,采食高处的树叶。

5巨龙
恐龙名称:巨龙(大陆)泰坦龙(港台)
拉丁文名:titanosaur
恐龙体长:12米
恐龙体重:30吨
恐龙食物:草食动物
生存年代: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
辨认要决:不详
恐龙种类:蜥臀目·蜥脚类·巨龙属[titanosaurus]
来历
巨龙的拉丁文意思是“像泰坦巨人般巨大的恐龙”
简介
巨龙也许是最后的蜥脚类食草恐龙,但其尾脊椎残体多为碎片。

然而它的形式似乎没变,头小、尾长、大象般的肢,颈有点短。

其最重要的区别处是尾脊椎开始处的球凸和凹窝铰合处。

由于脸很长,故最完整的颅有点像梁龙。

至少有一种骨质鳞甲演化为甲壳。

虽然这种恐龙当时分布于全球各地,但是,由于骨骼脆弱,难以留下化石记录,迄今发现的化石都非常零碎,头骨化石尤其稀少。

考古学家对这个家族知之甚少,在此之前都没有发现整只的恐龙化石。

2001年8月2日,美国考古学家经过6年的挖掘研究,宣布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一具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巨龙化石。

6禄丰龙
亚目蜥脚型亚目
类原蜥脚类
科大椎龙科
属禄丰龙
食性植食
体长5-6米
身高2米
生活在三叠纪晚期--侏罗纪早期,为后来巨大植食性恐龙的祖先。

迷惑龙一类的食草恐龙个子都很大,但它们的早期成员,即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并不一定是大个子。

禄丰龙身长只有5米,站立时高2米多,比今天的马大不了多少。

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

前肢短小,有5指。

身后拖着一条粗壮的大尾巴,站立时,可以用来支撑身体,好像随身带着凳子一样。

这种行为很像今天的袋鼠。

禄丰龙是恐龙的1属,因模式标本发现于中国云南省禄丰县而得名,也是在中国找到的第一个完整的恐龙化石。

生存于距今约1.9亿年的早侏罗世。

禄丰龙身体结构笨重,大小中等(6~7米长),兽脚型。

头骨较小(相当尾部前三个半脊椎长),鼻孔呈三角型,眼前孔小而短高,眼眶大而圆,上颞颥孔靠头骨上部,侧视不见。

下颌关节低于齿列面,上枕骨和顶
骨间有一未骨化的中隙。

牙齿小,不尖锐,单一式,牙冠微微扁平,前后缘皆具边缘锯齿。

颈较长,脊椎粗壮,尾很长。

颈椎10个,背椎14个,荐椎3个,尾椎45个。

肩胛骨细长,胸骨发达,肠骨短,耻骨及坐骨均细弱。

前肢相当于后肢的1/2长。

禄丰龙曾被认为属于原蜥脚类的板龙科,且是蜥脚类的祖先类型。

而实际上原蜥脚类并不是蜥脚类的直接祖先,仅是一类在晚三叠世(距今2亿年前)由假鳄类演化出的很不成功的原始蜥臀类恐龙,只生存很短时间,就绝灭了。

禄丰龙是浅水区生活的恐龙,主要以植物叶或柔软藻类为生,多以两足方式行走,但在就食和在岸边休息时,前肢也落地并辅助后肢和吻部的活动。

许氏禄丰龙:这是中国所发掘最古老的恐龙类之一,与欧洲西部三叠纪晚期岩层中所发掘的板龙极为神似。

禄丰龙的第一件标本是杨锺健教授在1941年根据一具完整的骨架描述命名的。

到今天,总计有超过十具的禄丰龙复元骨架分别陈列在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京自然博物馆与云南禄丰恐龙博物馆。

这个属,体型中等,大约4.5到6公尺体长,具有小巧的头颅及相当长的颈子。

前肢为後肢的三分之二长度,强而有力的前肢推测它能够直立二足式的行走;同时前肢虽然较後肢稍为纤细,但是推测有可能它可以用四足做近距离的短程移动。

新近发现到的足印化石证实了这项推论。

禄丰龙壮硕的尾巴在平衡头部躯体上有重要的功能。

它们的牙齿短而密集排列,是典型的食植物性齿列。

它的长颈得以觅食树梢嫩叶为食,同时也可能捕捉一些小型的昆虫及其它动物做为餐点副食。

7安琪龙
拉丁文名:Anchisaurus(Gyposaurus)sinensis young
恐龙体长:1.7--2米
恐龙体重:不详
恐龙食物:植物
生存年代: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美国,南非,中国贵州地区
辨认要决:小型、二足奔跑的原蜥脚类
恐龙种类:蜥臀目·原蜥脚类
简介:
安琪龙长着一个近似于三角形的脑袋,一个细长的鼻子。

它的牙齿呈钻石形,似乎很适合于取食树叶。

安琪龙的脖子、身体和尾巴都显得较长,它那又长又窄的脚上长着带有弯曲的拇指的大爪子,这样的爪子很可能是用来挖掘植物的地下根茎的。

安琪龙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长度的三分之一,所以,它很可能象板龙一样,平时大部分时间里用四足行走,但是能够靠后肢站立以便够着食物。

安琪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它们的化石发现于美国和非洲南部
8异龙
拉丁文名Allosaurus
“异龙,中型食肉恐龙,全长8.5M,身高3M。

身躯虽不及暴龙庞大,但亦很惊人,令人更吃惊的是其移动速度。

” ——游戏《恐龙危机II》设定
异龙/异特龙/跃龙
英文名:Allosaurus
体长:12米长、5米高
体重:约4吨
生存年代:1亿3500万年—1亿52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美国、加拿大、墨西哥、非洲、澳洲、中国
辨认要素:眼睛上部有两块角质突出,上肢生有三趾
种类:蜥臀目兽脚亚目肉食性恐龙
来历:学名意思为「带头盔的蜥蜴」,是当时最大型的肉食恐龙之一,直至白垩纪出现暴龙为止。

1883年,M.P.Felch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发现了第一只异特龙化石。

后来在科罗拉多州又发现了60多只异特龙化石。

更正一点:异龙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应为跃龙,有人将其译作异龙,是以为它的词源是allos,其实在拉丁文词典中就已经注明Allosaurus的词源不是all os而是hallomenos,为“跳跃”之意。

异龙属于大型肉食恐龙,站立时大约5米高,假如有两位个儿高的人,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的肩上,上边的人刚好可以看到异龙的嘴巴。

虽然它比最大的肉食龙暴龙(霸王龙)小一号,却和其一样凶猛。

相比而言,它具有比暴龙更粗大且更适合于猎杀草食恐龙的强壮手臂(前肢),因此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异龙才是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猎食动物。

异龙是最凶残的恐龙之一,有个3英尺长的大脑袋,在它的眼睛上有个鼓起的“大肉团”(骨脊),有点S型弯曲的颈子支撑著头部。

异龙长有一张血盆大口,口内长满了尖锐的、带有锯齿、非常大而坚固的牙齿,每颗牙有4英寸长,共70枚边缘带锯齿的牙齿,每枚牙齿都像匕首一样尖锐。

所有的牙齿都向后弯曲,正好用于咬开猎物的肉,而且还能防止咀嚼的过程中肉往外掉。

如果某个牙齿脱落或者在战斗中被扭掉,一个新的牙齿会很快长出来填补这个空缺(恐怖-_-!!)。

下颚是咬合的,有些像蛇类,这说明它可以吞食大块的肉。

它的后腿大而壮,共有四趾,其中三趾带爪,拇趾短小略朝后方;前肢却小而短,每只前肢上生有三个带弯曲、锋利尖爪的趾,这些爪子足有15公分长,是有力的武器。

此外,异龙还有有力的、又粗又长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平衡它沉重的身躯,还可以用来横扫向胆敢进犯的敌人。

异龙是两条腿走路,但走的很慢,它也能跑,但奔跑速度不快。

科学家认为其运动速度大概只有每小时8公里,大约相当于一个人慢跑的速度。

当异龙像大鸟一样用两条后腿大踏步行进时,科学家们通过对带有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推断出其一步可以达到一辆小轿车的长度。

如果异龙摔倒了,它不但会受伤,而且想爬起来也很吃力。

对于异龙来说,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捕捉到新鲜活物的。

因此,估计它们也以被其它食肉动物杀死并吃剩下的动物尸体为食(该类动物被称为食腐动物)。

科学家不断争执它是否为敏捷、凶狠的掠食者——就像其它的食肉恐龙一样,或者仅具有笨拙而缓慢的腐肉食性。

在侏罗纪晚期的地层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弯龙的骨头化石,头骨上有异龙牙齿留下的深深痕槽,折断的异龙牙齿也散布在四周,纪录了一次血腥的捕杀。

异龙有个大脑袋,所以它相对比较聪明,捕猎的时候有可能也会采取类似狼群的战术对猎物进行围攻,而不是像暴龙那样只是单独行动。

9腿龙
(属名:Scelidosaurus)又称肢龙、棱背龙,在希腊文意为「腿蜥蜴」。

腿龙是种四足、有较轻骨板、草食性的恐龙,身长4公尺。

牠们生存于早侏罗纪锡内穆阶到赫特唐阶,约2亿800万年前到1亿9400万年前。

腿龙的化石发现于英格兰与美国亚利桑那州。

腿龙被称为最早的完整恐龙。

腿龙与其近亲已在三个大陆上发现
完全成长的腿龙,与其它恐龙相比相当小。

有些科学家估计腿龙身长4公尺。

腿龙是四足恐龙,后肢较前肢长,后肢下半部的骨头较粗短。

牠们可能以后肢支撑身体,以吃树上的树叶;但腿龙的前脚掌与后脚掌一样大,显示牠们有几乎四足的姿势。

腿龙有四个脚趾,最内侧的趾骨是最小的。

头颅
不像晚期的甲龙下目恐龙,腿龙的头颅骨低矮、呈三角形,长度比宽度长,类似原始鸟臀目恐龙。

腿龙的头部小,而颈部比大部分装甲恐龙的颈部长。

如同其它装甲亚目恐龙,腿龙是草食性,并拥有非常小、叶状颊齿,适合咀嚼植物。

一般认为牠们进食时,是以单纯的下颚上下移动,让牙齿与牙齿间产生刺穿-压碎的动作。

[5]不像晚期的甲龙类,腿龙头颅有五对洞孔,这特征可见于原始鸟臀目恐龙;而牙齿较晚期的装甲恐龙更像叶状。

装甲
腿龙最独特的特征是牠们的装甲,由嵌在皮肤里的骨质鳞甲构成。

这些皮内成骨(Osteoderms)以平行方式沿者身体排列。

皮内成骨也存在于鳄鱼、犰狳、以及某些蜥蜴的皮肤里。

这些皮内成骨有两种形状、大小。

大部分是小、平坦的骨板,但也有较厚的鳞甲。

这些鳞甲沿者颈部、背部、臀部以垂直、规则排列,而四肢与尾巴上有较小的鳞甲排列者。

腿龙侧面的鳞甲呈圆椎状,而非小盾龙的刀锋状皮内成骨,这特征可用来辨认腿龙。

腿龙头
后方拥有一对三尖状的鳞甲。

与较晚期的甲龙下目恐龙相比,腿龙有较轻的装甲。

目前已发现腿龙的化石化皮肤痕迹。

腿龙的骨质鳞甲之间有圆形鳞甲,类似希拉毒蜥。

在大型鳞甲之间,有非常小(5到10公厘)的平坦粒块分布于皮肤间。

在较晚期的甲龙下目恐龙里,这些小型鳞甲可能发展得较大,并固定至多个皮内成骨形成的骨板,例如甲龙。

这个时期的兽脚亚目恐龙并未发展出强壮肌肉与锐利牙齿,因此腿龙的鳞甲可提供足够的防御。

食性
腿龙以及牠的侏罗纪近亲是草食性。

然而,其它鸟臀目恐龙拥有可磨碎植物的牙齿,腿龙有较小、较不复杂的牙齿与颚部,只能有单纯的上下的颚部动作。

在这方面,腿龙类似剑龙科,剑龙科恐龙也有原始的牙齿与简单颚部。

如同其它剑龙类,腿龙因为缺乏咀嚼能力,牠们可能吞食胃石以协助磨碎食物,与现代鸟类与鳄鱼的方式一样。

腿龙的上颚前段有小牙齿,应是用来咬断植物。

牠们的食性可能是以树叶与水果为主,而禾本科植物直到白垩纪才出现,此时腿龙已经灭亡。

10沱江龙
拉丁文名:tuojiangosaurus
恐龙体长:7米长,约2米高
恐龙体重:不详
恐龙食物:低冠植物
生存年代:大约1亿5000万年,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中国四川
辨认要决:尖尖的背板和刺状的尾
恐龙种类:鸟臀目·剑龙类
来历
沱江龙,意思是“产自沱江地区的爬行动物”
简介
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

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

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两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

你能够想象得出恐龙日光浴吗?沱江龙的背板也是用于采集阳光的。

它们就像太阳能板那样,吸取热量。

在这些背板中血液的温度升上来时,热量就通过血管流遍全身,就像水在暖气管道中流动一样。

沱江龙的牙齿是纤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们可能是在吃植物时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块,这些石块可在胃中帮助将食物捣碎。

1974年,重庆博物馆主持一项计划,进行四川境内,自贡附近五家埧的系统挖掘工作,经过三个月的挖掘,从上部沙溪庙组的侏罗纪晚期岩层中,清理出106柳条箱,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

这些标本经过董枝明研究,复原了两具峨眉龙的骨架,一具四川龙的骨架,以及一具沱江龙的骨架。

其中沱江龙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
11钉状龙
恐龙名称:钉状龙(大陆)肯氏龙/肯龙(港台)
拉丁文名:kentrosaurus
恐龙体长:5米,身高1.5米
恐龙体重:不详
恐龙食物:低矮植物
生存年代:1亿50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东非坦桑尼亚
辨认要决: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
恐龙种类:鸟臀目·剑龙类
钉状龙的拉丁文意思为“带刺的爬行动物”
简介: 钉状龙与剑龙生活在同一年代,但它的大小仅是剑龙的四分之一。

它啃食地面上低矮的灌木植物。

用四条短粗的小腿载着沉重的身躯行走。

钉状龙从背至尾,贯穿着两排甲刺。

前部的甲刺较宽,而从中部向后,甲刺逐渐变窄、变尖。

在双肩两侧还额外长着一对向下的利刺。

就像现在的豪猪一样,钉状龙用这些甲刺作为自己防身的武器。

钉状龙生活在一些体形巨大的恐龙周围,如腕龙和叉龙,这些庞然大物生活在今天东非的坦桑尼亚一带。

在1909年到1912年,一个德国挖掘团队在东非发现了数种新恐龙,钉状龙是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它暗示了坦尚尼亚与莫里逊组的较早期类似关系,莫里逊组位于落矶山脉的东部。

在这个挖掘团队的三个科学家中,Edwin Hennig在1915年首次叙述钉状龙。

柏林洪堡大学的洪堡博物馆过去曾经过展示一个几乎完整的钉状龙化石,但洪堡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轰炸,而大部分钉状龙化石已经遗失了。

钉状龙的臀部有个空腔,一度被认为是第二脑,但这里可能只有控制后肢与尾巴的神经,或是储存糖原体来激发肌肉的功能。

钉状龙的装甲与剑龙属的装甲相当不同。

钉状龙有许多小型骨板沿者颈部与肩膀排列。

而背部后方与尾巴通常有6对尖刺,每个尖刺长度为1呎。

如同其他剑龙类恐龙,例如欧洲的勒苏维斯龙,钉状龙另有一对尖刺从臀部(也可能是肩膀)往后延伸。

剑龙属的骨板可能作为体温调节作用,而钉状龙的尖刺可能只有自我防卫的功能。

钉状龙可能曾被类似异特龙的兽脚类恐龙所猎食。

钉状龙可左右挥动它们有尖刺的尾巴来避免被攻击。

而钉状龙臀部两侧的尖刺也可保护它们免受攻击。

钉状龙与剑龙属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剑龙属缺乏臀部与尾巴连接处附近的一对显著的尖刺。

钉状龙股骨的长度与腿的其他部分相比,显示它们是种缓慢而不活耀的恐龙。

钉状龙可能用后腿直立起来以接触树叶、树枝,但正常的状态应该是完全四足状态。

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似处与相异处,可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

在坦尚尼亚腾达古鲁地区发现的钉状龙化石,以及北美洲发现的剑龙属化石,两者之间的相似处显示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一度是一个超大陆的一部分,该超大陆名为盘古大陆,而北半部分则称为劳亚大陆。

现在分离的这两个地区,过去应该有非常类似的气候,才能生存如此类似的物种。

同时,钉状龙与剑龙属的相异处可解释它们不同的祖先,因为随后的板块运动而分隔两地,两个生物群在趋异演化下产生的改变。

12剑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