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抗癌药:埃罗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肺癌类型,通常会迅速扩散到其他器官,导致患者的预后非常差。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和放疗,但效果有限,且易产生药物耐药性。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介绍小细胞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
1. EGFR抑制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分子,在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针对EGFR的抑制剂成为了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研究热点。
目前已经有多种针对EGFR的抑制剂被用于临床试验,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疗效结果。
荷兰达替尼(Lorlatinib)是一种新型的EGFR和ALK双重抑制剂,已经在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荷兰达替尼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有效率高达45%,且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这为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除了荷兰达替尼,目前还有其他多种针对EGFR的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包括第三代EGFR抑制剂、EGFR TKI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等。
这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为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2. PD-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成为了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
针对PD-L1的抑制剂也逐渐成为了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的热门研究领域。
PD-L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蛋白,通过与PD-1受体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从而避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
通过抑制PD-L1,可以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
目前,多种PD-L1抑制剂已经在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百奥赛康(Atezolizumab)是一种PD-L1抑制剂,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在一项临床试验中,百奥赛康治疗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提高,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成为了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选择。
小分子EGFR-TKIs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小分子EGFR-TKIs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胡亚南
【期刊名称】《药物资讯》
【年(卷),期】2024(13)1
【摘要】小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在治疗伴有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中获得了巨大的临床收益。
但患者经过一段时间EGFR-TKIs治疗,不可避免的出现获得性耐药。
本文主要对小分子EGFR-TKIs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进行综述,为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1-9)
【作者】胡亚南
【作者单位】南京知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小分子化合物(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进展后停药与继续原药维持的30例观察
2.非小细胞肺癌小分子化合物(EGFR-TKI)靶向治疗疾病进展后与化疗交替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3.放疗同步EGFR-TKI治疗与先放疗后EGFR-TKI治疗在EGFR基因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4.EGFR-TKIs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获得性耐药中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EGF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重要的跨膜受体,在细胞信号传导和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EGFR受体的激活会导致多种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包括Ras/Raf/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进而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生长、运动和转化等生物学功能。
过度活化的EGFR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抑制EGFR受体活性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EGFR抑制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另一类是EGFR特异性抗体。
目前市场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吉非替尼(Gefitinib)、厄洛替尼(Erlotinib)、阿法替尼(Afatinib)等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及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帕尼单抗(Panitumumab)等EGFR特异性抗体。
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是第一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的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与化疗组相比,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并且毒副反应较轻。
然而,部分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后会出现耐药现象,限制了其长期疗效。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寻找新的EGFR抑制剂,以克服耐药问题。
阿法替尼是第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EGFR、HER2和HER4等成员,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研究显示,阿法替尼在EGFR突变和耐药突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
与第一代药物相比,阿法替尼的耐药率明显降低。
因此,阿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除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特异性抗体也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EGFR特异性抗体,主要适用于结直肠癌、头颈癌和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
这些抗体与EGFR结合后可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临床研究表明,西妥昔单抗和帕尼单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EGFR—TKI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靶向治疗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的里程碑,使晚期NSCLC的治疗从标准含铂双药的化疗时代迈进了靶向治疗时代。
但随着EGFR-TKI药物临床应用其耐药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文章就NSCLC患者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分子机制及目前已知的治疗策略作一论述。
隨着全球工业化快速发展,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肺癌已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肺癌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80%~85%[1]。
目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NSCLC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然而传统的放化疗似乎进入了平台期,无法满足进展期NSCLC的治疗需要。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里程碑,能延长EGFR敏感突变NSCLC患者无疾病进展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EGFR-TKI 药物临床应用其耐药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一般在8~10个月出现[2],耐药已成为限制EGFR-TKI临床应用的瓶颈。
因此阐明EGFR-TKI的耐药机制,寻找新的药物靶点,研发新的药物成为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获得性EGFR-TKI耐药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肺癌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尤其在亚裔人群的不吸烟肺腺癌患者中EGFR突变比例高达60%左右[3]。
Gefitinib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21 02年 6月 第 3 3卷第 1 2期
Gu n d n dcl o r a Jn 0 2 o.3 ,N .1 a g o gMe i u n l u .2 1 ,V 1 3 o 2 aJ
( ) 2 5—2 1 4 :8 9.
・
1 45 ・ 8
n u r l a in u i g t e D n s s s se fr te t n f d g n r — e t i to sn h y e y y tm o r a me to e e e a az
出现 脑 转 移 , 中 多发 脑 转 移 占 8 % 一 0 。7 % 以上 的 脑 其 0 9% 0
转移 患者有神 经系统方 面的症状和体征 , 生活质量 及预后均
极 差 , 自然 病程 为 4~8周 左 右 … 。 如 何 提 高 N C C脑 转 其 SL
移 患者 的 生 活质 量 及 生存 期 仍 是 急待 解 决 的 问题 。
t n at r mu t — lv l p se ir d n mi t iiai n wi ife i fe li e e o tro y a c sa lz t t b o lx o b o h
so —tr eut[ ] pn P i a17 , 04,2 ( ) hr em rsl J .Sie( hl P 96) 2 0 t s a 97 :
服后吸收快 , 具有近 10 的生物利 用度。 已被 美 国食 品与 0%
药 品 管理 局 ( D 批 准 用 于 治 疗 恶 性 脑胶 质 , F A) 而对 于脑 转 移 瘤 的研 究正 在 进 行 中 。 目前 单 纯 化 疗 对 N C C脑 转 移 的 疗 SL
效 仍 不 明确 。
培美曲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研究进展
55% censored
中位OS延长2.83个月,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JMEN研究结果:维持治疗非鳞癌获益更多
中位 PFS (月)
培美曲赛
安慰剂
P
非鳞癌 (n=482)
4.5
2.6
<0.00001
腺癌 (n=329)
4.7
JMEN研究设计
*
Ciuleanu TE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26: Suppl. Abs. 8011.
研究目的:比较培美曲塞和安慰剂对既往接受4周期含铂诱导化疗未进展的IIIB/IV期NSCLC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入组:IIIB/IV期NSCLC;既往4周期化疗;分期、ECOG PS评分、性别、对诱导化疗疗效、诱导化疗非铂方案以及脑转移等情况均衡
2.6
<0.00001
大细胞癌 (n=20)
3.5
2.1
0.109
其他 (n=133)
4.2
2.8
0.0002
鳞癌 (n=181)
2.8
2.6
0.039
维持治疗
*
维持治疗指在个体患者完成初始化疗既定的化疗周期数,并达到最大的肿瘤缓解疗效后,继续采用化疗手段的一种延续治疗.
在无显著毒副作用的情况下, 维持治疗直至某个设定的时间点或是直至出现疾病进展.
维持治疗通常采用诱导化疗方案中的一种药物,或是与诱导化疗药物无交叉耐药的另一种药, 并所用的维持剂量相对较小.
培美曲塞的 化学结构式
一种新的、多靶位叶酸拮抗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 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肺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分子靶向治疗是指针对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胞信号转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治疗手段,具有高效和低不良反应的特点。
随着近年来肿瘤相关研究的不断进步,在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标签: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肿瘤干细胞;肿瘤抑制基因肺癌是当前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80%以上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
目前,肿瘤化疗已经处于治疗瓶颈,毒副反应大,有效率低,5年生存率不足15%。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靶向治疗,具备高效、低副反应等特点,已成为目前肺癌治疗的研究热点。
其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内信号转导通道中重要的蛋白质、酶、细胞表面的生长因子受体,而广义的分子靶点则包括参与肿瘤细胞分化、凋亡、迁移、浸润、淋巴结转移、全身转移等过程的从DNA到蛋白酶水平的任何亚细胞分子。
1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VEGF是一种细胞因子,它能诱导内皮细胞增生、蛋白酶的表达、抗内皮细胞凋亡和细胞重组,最终形成毛细血管。
在病理血管生成方面,它还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形成不成熟的血管网络。
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在大多数人体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大大高于其他正常组织[1]。
研究证实贝伐单抗以VEGF作为靶点,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2]。
VEGF家族包含6个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以及胎盘生长因子)和3个受体(VEGFR-1、VEGFR-2(KDR/FIk.1)和VEGFR-3)。
VEGF 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
目前针对VEGF途径的治疗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和VEGFR-TKI两大类。
1.1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acizumab即重组人抗VEGF单克隆抗体,可与VEGFR结合,阻断肿瘤血管的细胞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生长,抑制肿瘤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分子靶向治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摘要:随着肿瘤药理发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分子靶向治疗已成为除手术、放疗、化疗之外的治疗恶性肿瘤方法中的第四种模式。
与传统化疗药物相比,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具有特异性强、疗效明显、正常组织损伤少等优点。
关键字: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靶点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umo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progress,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 has become in addition to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reatment outside of malignant tumor method of the fourth mod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hemotherapy drugs, molecular target therapy drugs have specificity of strong, efficacy is obvious, normal tissue injury was less, etc.Key word: molecular targeted antitumor drugs targets恶性肿瘤始终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
化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化疗的疗效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其原因在于化疗药物用量大, 大多缺乏药理活性的专一性, 对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均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 患者在用药期间发生变态反应和产生多重耐药性( MDR) , 被迫停药, 贻误治疗时机。
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疗效, 克服以上不足, 药物靶向治疗在提高化疗药物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1]。
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引言癌症一直被视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传统的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副作用。
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癌症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本文将对癌症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 基因检测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突变基因或异常表达的特征,通过针对这些特征进行干预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目标。
而基因检测技术则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患者是否存在特定基因变异,从而判断是否适合接受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
近年来,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癌基因组复制数分析技术等检测技术的发展,其成本逐渐降低并普及开来,使得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变得更加可行。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确定是否适合使用赫赛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EGFR基因突变也是肺癌治疗中的重要靶点之一,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于EGFR突变阳性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在近几年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它通过抑制T细胞的负向调控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标。
PD-1和PD-L1是免疫检查点通路中重要的分子组分。
目前,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成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并显示出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例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等PD-1抑制剂被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效果。
三. 微环境调节治疗策略的涌现除了靶向癌细胞自身的异常信号通路外,新近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一些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引入到癌症靶向治疗中。
例如,抑制血管生成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癌细胞供血来源的方法。
目前已有多个抑制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的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
另外,通过干扰肿瘤免疫逃逸机制来增强免疫反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中常见的异常表达基因之一,因此,针对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包括EGFR基因突变与表达的研究、EGFR抑制剂的研发与临床应用、EGFR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以及联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够为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EGFR基因及其与NSCLC的关系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关键的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主要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在人体中,EGFR 基因位于第七号染色体上,其编码的EGFR蛋白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尤其在肺、脑和乳腺等组织中表达最为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EGFR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NSCLC细胞常常存在EGFR基因的突变或过度表达,这些变化导致EGFR蛋白的持续激活,从而引发细胞的无序增殖和肿瘤的形成。
EGFR突变最常见的是酪氨酸激酶域的突变,这些突变能够增加EGFR 的活性,使细胞对EGFR配体的反应增强,导致细胞增殖失控。
EGFR作为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其靶向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NSCLC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针对EGFR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和单克隆抗体两大类。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EGFR的活性或阻断其与配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提高NSCLC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然而,尽管EGFR靶向治疗在NSCLC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对EGFR靶向药物不敏感,部分患者在初始敏感后会出现耐药性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提示我们,对EGFR 及其与NSCLC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的靶向药物的研发,仍然是NSCLC治疗领域的重要任务。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林淑君;蓝佳琦;沈惠群;郭孟贤【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24(22)2【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方法研究选择在2020年6月至2022年7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签订为本次研究的最终探究目标,按照电脑软件既定程序完成人员的选择,小组的划分按照标准执行,有42例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对照组,和42例在前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替雷丽珠单抗完成治疗的观察组,根据最终所得结果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CD3^(+)、CD4^(+)、CD4^(+)/CD8^(+)以及NK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观察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各项指标水平、CD8^(+)水平、各血清相关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无差异(P>0.05)。
结论处于晚期阶段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替雷丽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能使得患者获得更理想的临床控制率,患者最终得到的成效与理想状态更为相贴,对于肿瘤新生血管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阻碍作用,减少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大小,让患者能以更高质量的状态完成各项生活活动。
【总页数】4页(P27-30)【作者】林淑君;蓝佳琦;沈惠群;郭孟贤【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相关文献】1.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效果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2.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3.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4.埃克替尼联合安罗替尼或贝伐珠单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预后分析5.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治疗方法,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与传统的化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少的副作用,因此在肿瘤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靶向药物的研发、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靶向药物的研发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特定分子靶点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癌症相关基因被发现,并成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
通过对这些靶点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靶向药物。
例如,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一种常见的癌细胞表面受体,在多种肿瘤中高度表达。
针对EGFR的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针对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抗体药物赫赛汀也被证明对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除了单一靶点的药物,还有一些多靶点的药物被研发出来。
这些药物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癌细胞相关靶点,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索拉非尼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和增殖,已经在肝癌和肾癌等多种肿瘤中得到应用。
靶向药物的应用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两种方式。
单药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作为唯一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特定基因突变或过表达的肿瘤类型。
例如,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埃克替尼作为单药治疗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是指将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化疗、放疗等)结合起来进行治疗。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对于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赫赛汀通常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靶向药物还可以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
例如,对于具有BRCA1/2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奥拉帕尼布可以用于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贝伐单抗可以用于辅助手术治疗。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概述读书报告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概述慕蓝(XX大学 XX学院,XX XX XX2100)[摘要] 肿瘤靶向药物是在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基础上出现的新药,相对于传统化疗药物有很多优势,形成了一门治疗肿瘤的新领域,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副作用较小的方法。
攻击肿瘤的靶点有多方面,目前研究较成熟的主要有肿瘤细胞表面的靶点,如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上的酪氨酸激酶,细胞膜分化相关抗原(CD20,CD33等)。
肿瘤的靶向药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疗效预测因子检测可能改善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预后。
在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进行分子标志检测对疗效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就靶向药物研究进展及其疗效预测因子做一概述。
[关键词] 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疗效预测因子Progress of molecular tumor-targeted the rapyZhao Zhiying(School of Life Sciences,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Abstract : In the past decade, a great deal has been learnt about cancer, such as, oncogene, tumor suppressor gene, signal transduction, cell cycle and apoptosis.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s evolving, propelled by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tum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 targets is rapidly changing the way that promising new anti-cancer compounds are developed and evaluated, such as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ceptin,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CD20 Mabthera,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Iressa,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astin and so on. These new specific molecular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s are potent therapeutics for some tumors, for they can specifically target the molecule that over expressing on tumor cells, thus reducing the side-effects of such drugs while increasing their effectiveness. Meanwhile improvement in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cancer is likely to be achieved by ident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predictors. In this review, we focus on the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n some specific molecular targeting anti-cancer drugs, introducing their elements, effect mechanism, predictors curative effects.Key Words : Tumor; targeted therapy against tumor; predictors curative effect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不下,其因难以早期发现、诊断及治疗,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严重疾病,如何有效治疗癌症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心得
2008.10.14
索拉非尼(sorafenib, exavar)
• 2005年12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晚期 RCC或肾癌。临床研究显示,本品能使晚期 RCC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增加一倍, 且本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首个口 服多激酶抑制剂,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或肿瘤 脉管中的丝氨酸/苏氨酸和受体酪氨酸激酶, 也是第一个既作用于RAF/MEK/ERK介导的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而直接抑制细胞增生,又作 用于VEGFR-2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药物。
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疹75和腹泻56最严重的为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08用于胰腺癌适应证已获批准用于乳腺癌头颈部癌肺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等适应证尚处于期临床研究阶段用于脑癌结肠直肠癌crc和卵巢癌等处于期临床研究
抗肿瘤药物新靶点
• 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的 重要靶点。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PI3K-AKT-mTOR通路
• P l 3K是由脂类和丝/苏氨酸激酶组成的一个 庞大家族,包括数个磷酯酰肌醇激酶和DNA 依赖的蛋白激酶如ATM、ATR和DNA-PK等。 Akt是PI3K最主要的下游分子,前者可以激 活包括mTOR在内的多个底物。mTOR分子 被激活后,能通过磷酸化下游核糖蛋白s6激 酶(p70s6k )和4E-结合蛋白(4E-BP)刺激细胞增 殖、转化并抑制凋亡。
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
2008.10.14
曲妥单抗(trastuzumab,Herceptin)
• 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蛋白的重组人源 化单克隆抗体,由Genentech公司开发。 • 1998年10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转移 性乳腺癌。本品可改变Her-2阳性乳腺癌的自 然病程。 • 用于胃肠癌研究开发处于Ⅲ 期临床研究阶段, 用于NSCLC、膀胱癌、胰腺癌等治疗处于Ⅱ 期临床研究中。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的临床应用进展
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的临床应用进展
何炳洪;冯焕村;杨茜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1(14)14
【摘要】肿瘤治疗临床目前尚无根治方法,靶向治疗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属于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患者预后。
安罗替尼属于一种新型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也属于一类具有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针对肿瘤血管新生与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与其他靶向药物对比,其中位更长,且无进展生存期,值得临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总页数】3页(P179-181)
【作者】何炳洪;冯焕村;杨茜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鼠李素(Rhamnetin)对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安罗替尼(Anlotinib)杀伤非小细胞肺癌r细胞的增敏作用
2.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糖皮质激素改善靶向治疗药物安罗替尼引起的疲劳
4.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安罗替尼对鼻咽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
5.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肿瘤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
抗肿瘤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全球主要健康问题之一。
非小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对传统治疗手段的反应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抗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抗肿瘤免疫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及相关的最新进展。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1.1 PD-1/PD-L1通路阻断PD-1(编码程序性死亡-1)和PD-L1(编码程序性死亡-配体1)是免疫检查点分子,其过度表达可使恶性肿瘤逃避免疫系统攻击。
针对PD-1/PD-L1通路开发出的抑制剂已成为靶向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PD-1/PD-L1抑制剂可以显著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CTLA-4抑制剂CTLA-4(编码亚马逊元蛋白)是另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其过度激活可抑制T细胞活性。
针对CTLA-4开发出的抑制剂已被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与PD-1/PD-L1抑制剂相比,CTLA-4抑制剂在耐受性和可用性方面存在一些限制。
2. 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嵌合型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是近年来兴起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使其携带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标志物的CAR受体,并再次注入患者体内以增强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CAR-T细胞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3. 疫苗治疗免疫疫苗作为一种古老但重要的免疫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预防传染病。
近年来,针对恶性肿瘤的免疫疫苗也开始取得一些突破。
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肿瘤相关抗原(TAA)和肿瘤突变表位等特异性抗原被广泛利用来开发个体化的癌症免疫疫苗。
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应答,并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4. 共刺激分子激动剂除了PD-1/PD-L1和CTLA-4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人工合成或天然存在的共刺激分子可作为靶点进行免疫治疗。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胡政;周桂生;周光飚【摘要】@@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总死亡人数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我国,恶性肿瘤因其难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幸福和影响居民健康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10(005)005【总页数】7页(P335-341)【作者】胡政;周桂生;周光飚【作者单位】510530,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肿瘤分子靶向疗法研究室;510530,广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肿瘤分子靶向疗法研究室;100101,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分子机理与靶向疗法研究组【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总死亡人数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在我国,恶性肿瘤因其难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幸福和影响居民健康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化疗和放疗,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对处于中晚期的癌症,因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往往要依赖大剂量化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此同时,化疗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使得患者及家属备受痛苦。
近年来,一种新型疗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因其具有疗效高、副作用低的特点而备受瞩目:即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封闭或抑制相关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
因此各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也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
传统的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药物,针对的是所有代谢活跃的细胞,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损伤正常细胞的功能,其治疗缺乏选择性。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将与肿瘤相关的特异性分子作为靶点,利用靶标分子特异性抑制剂或药物进行治疗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分子抗癌药埃罗替尼综述12药研班杨晓靖摘要:本文对埃罗替尼的理化性质,上市情况,药理,药效,毒理研究,国内外研发情况以及合成路线进行了综述,并对各条路线进行了分析比较,初步提出了合理的合成路线。
关键词:埃罗替尼抗癌药合成路线1埃罗替尼简介埃罗替尼,又称伊诺替尼、厄洛替尼,英文名为Erlotinib,商品名为塔西法(Tarceva)、特罗凯,CAS:183319-69-9。
目前上市的为其盐酸盐形式。
1.1理化性质埃罗替尼化学式为:C22H23N3O4·HCl化学名为:N-(3-乙炔苯基)-[6,7-二(2-甲氧基乙氧基)]喹唑啉-4-胺盐酸盐英文化学名称:N-(3-Ethynylphenyl)[6,7-bis(2-methoxyethoxy)quinazolin-4-yl]amine hydrochloride分子量:429.9熔点:228-230℃盐酸埃罗替尼微溶于水和甲醇,几乎不溶乙腈和丙酮等溶剂。
当pH 值为2时溶解度达到最大,约为0.4mg/ml化学结构式如下:性状:白色粉末固体1.2上市情况埃罗替尼是由罗氏(Roche)和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联合开发的4—苯氨基喹唑啉类口服抗肿瘤新药。
2004年11月美国FDA 批准上市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三线疗法[1,2]。
2005年9月在欧洲通过审批上市。
2005年11月2日Genentech 公司和OSI公司联合宣布埃罗替尼合用吉西它滨用于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获美国FDA批准。
此外埃罗替尼是FDA九年来批准的首个胰腺癌治疗药物,也是首个作为一线疗法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对晚期胰腺癌患者显示生存益处的药物。
2007年进入中国,目前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上市。
上市制剂为片剂,规格有25mg、100mg、150mg三种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1.3药理作用埃罗替尼是一种分子靶向药物,属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其靶向可逆并选择性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受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亚型(EGFR-TK)。
其作用机制是在细胞内通过抑制ATP与TK的结合,抑制EGFR-TK磷酸化。
阻断肿瘤细胞信号的转导,干预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其调亡[3、4]。
此外,埃罗替尼的抗癌活性除对EGFR的抑制,还可强效抑制生长和存活依赖于ErbB2激活的肿瘤,如从MMTV(小鼠乳房肿瘤病毒)一ErbB2转基因小鼠中分离出的乳腺癌细胞。
1.4药效体外研究结果显示[5],Erlotinib具有广谱抗癌效应。
其中对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癌、结肠直肠癌、非何杰金淋巴瘤、胃癌、腹膜癌、胰腺癌、膀胱癌均有良好的敏感性,且Erlotinib的抗癌作用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在裸鼠中进行的体内实验显示,Erlotinib可有效阻止肝及人类头颈部癌细胞(HNS)异种移植物中EGF诱发的EGFR自磷酸作用。
药动学研究表明,埃罗替尼口服吸收充分但较缓慢,单剂口服给药150mg后平均达峰时间为3h,最高血药浓度(1.136±0.865)ug/ml生物利用度接近80%。
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达到90%-95%。
该药80%经细胞色素cYP3A4代谢,主要代谢产物OSI420,OSI420也能抑制EGFR 的活性,其代谢学特点与埃罗替尼相似。
埃罗替尼在体内的过程符合非房室模型,半衰期为(24.43-14.69)h[6]。
1.5毒理在临床前研究中没有观察到潜在致癌性的证据。
在基因毒性研究中,埃罗替尼既无遗传毒性,也无致畸变作用。
已经开始在大鼠和小鼠中开展长期致癌性研究,6个月的慢性毒性研究中尚未观察到癌前增生性病变。
在一系列体外实验(细菌突变、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哺乳细胞突变)和体内小鼠骨髓微核实验中分析了埃罗替尼的遗传毒性,结果未发现有遗传毒性。
埃罗替尼不影响雌性和雄性大鼠的生育能力。
当家兔埃罗替尼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大约人的血浆浓度(每日150mg的AUC)3倍时可以出现母体毒性导致胚胎/胎儿死亡和流产。
器官形成期间给药血浆药物浓度达到大约人的血浆浓度(根据AUC)时在家兔和大鼠中不会增加胚胎/胎儿死亡和流产。
但是雌性大鼠在交配前到妊娠第一周接受30mg/㎡/d到60mg/㎡/d的埃罗替尼(根据mg/㎡计算相当于临床剂量的0.3~0.7倍)可以引起早期吸收而导致成活胎儿数量下降。
1.6知识产权情况通过在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查询得到埃罗替尼的主要相关专利有盐酸埃罗替尼固体无定形分散形态的制备、晶型结构制备过程、合成方法、联合用药4个方面。
国内的专利为:一种盐酸厄洛替尼的制备方法(200710172779.5)盐酸厄洛替尼的制备工艺(201210022675.7)1.7国内外研发情况本品由罗氏(Roche)和基因泰克(Genentech)公司联合开发,2007年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印度版和罗氏版两种药。
国内药厂没有生产,主要依赖于进口。
国内关于埃罗替尼的联合用药、临床治疗情况、合成方法等的研究已经开展,但尚不够完善。
2埃罗替尼合成工艺2.1路线一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反应原料[7],在DMF溶液中经2-溴乙基甲基醚醚化得到3,4-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醛,然后在甲醇溶液中与盐酸羟胺、吡啶、乙酸酐作用得到3,4-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腈,在乙酸中经浓硝酸硝化,在甲醇中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80%水合肼为还原剂还原硝基,还原产物中的氰基在盐酸存在的条件下水解得到邻氨基苯甲酰胺,然后水解产物与甲酸发生关环反应得到6,7-二甲氧基乙氧基喹唑啉-4-酮,经氯化亚砜氯氯化,二氯甲烷纯化得到4-氯6,7-二(2-甲氧基乙氧基)喹唑啉,氯化产物与3-氨基苯乙炔在DMF 中反应得到目标产物盐酸埃罗替尼。
该合成路线操作繁琐,硝化反应使用了较多的酸,增加了反应成本而且后处理产生废水多,不利于环保。
并且产品的收率和纯度不高。
2.2路线二以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8],四丁基碘化铵为催化剂,脱气丙酮为溶剂,经2-溴乙基甲醚醚化为3,4-二(2-甲氧乙氧)苯甲酸乙酯,反应时间为64h, 3,4-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溶解在乙酸中经硝酸硝化得到硝化产物,硝化产物在以PtO2·H20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催化氢化得到2-氨基-4,5-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盐酸盐,2-氨基-4,5-二(2-甲氧基乙氧基)苯甲酸乙酯盐酸盐在甲酸胺、甲酰胺体系中关环得到6,7-二(2-甲氧基乙氧基)-4(3H)-喹唑啉酮,经草酰氯氯化后再与3-氨基苯乙炔反应得到盐酸埃罗替尼粗品,经柱层析法纯化后得到纯度较高的盐酸埃罗替尼。
该路线操作复杂,反应时间长,使用了一些毒性较大的试剂,目标产物需要经色谱柱纯化,提高了生产成本。
2.3合成路线三此路线6,7-二甲氧基喹唑啉-4-酮为起始原料[9],首先在氢溴酸的作用下脱掉甲基,再通过乙酸酐引入乙酰基保护,然后经草酰氯氯化,再与3-氨基苯乙炔发生亲和取代反应,然后在含有氨水甲醇溶液中脱掉乙酰基,最后与2-碘乙基甲醚作用引入甲氧基乙氧基侧链。
此反应增加了反应步骤,使总产率不高。
2.4合成路线四在路线一的基础上有人进行了改进[10]。
以3,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以2-溴乙基甲基醚为卤代烃进行O-烷基化得到3,4-二-(甲氧乙氧)苯甲醛、再在甲醇溶液中与吡啶,盐酸羟胺反应生成苯腈、乙酸酐中以浓硝酸为硝化剂进行硝化、以铁粉为还原剂乙酸溶液为溶剂对硝基进行还原得到2-氨基-4,5-二-(2-甲氧乙氧)苯腈(a);3-乙炔苯胺与N,N-二甲基甲酰胺在冰乙酸的催化下生成N’-(3-乙炔苯胺)-N,N-二甲基甲脒(b);(a)与(b)在冰乙酸的催化下反应得到了埃罗替尼。
此方法缩减了操作步骤,比较好为最优方法。
参考文献[1]Langer CJ. Emerging rol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ion in therapy for advanced malignancy: Focus on NSCLC.[2]Blackhall F, Thatcher 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 Eur J Cancer,2004, 40:2345[3]Blume J P,Hunter T. Oncogenic kinase Signalling [J].Nature,2001,411, 355-365[4]Moyer JD,Barbacci E G,Iwata KK,er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 arrest by CP-358,774, an inhibitor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tyrosine kinase[J].Cancer Res,1997,57:4838-48.[5]陈喆,戴媛媛,汤致强. 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盐酸埃罗替尼. 中国新药杂志,2005,14(10):1227-1229.[6]刘小玲,李慧林.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埃洛替尼的研究进展.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26(5):336-340.[7]Chandregowda V,Rao G V, Reddy G C.One-pot conversion of 2-nitrobenzonitriles to quinazolin-4(3H)-ones and synthesis of gefitinib and erlotinib hydrochloride [J]. Heterocycles,2007,7 1(1):39-48.[8]Schnur R C,Arnold L D. Quinazoline derivatives[P]. W09630347,1996.[9]Ramanadham J P, Bollepalli N R, Nannapaneni V C. A novel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rlotinib[P]. W020******* 1,2007.[10]]Venkateshappa Chandregowda,Gudapati Venkateswara Rao,et a1.Convergent Approach for Commercial Synthesis of Gefitinib and Erlotinib.Organic Process Research&Development.2007,11:8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