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源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中的第一子目“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程内容包括: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先民如何最早驯化水稻,以及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

2. 稻作文化的影响:探讨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影响。

3. 古代水利工程:分析如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在提高水稻产量和保障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学生已学习过中国古代农业的知识,本节课将加深学生对古代农业技术的了解。

-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够将水稻种植与古代文明进步联系起来,形成系统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实实证核心素养,通过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使学生能够:1. 运用史料实证,理解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运用时空观念,认识水稻种植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运用历史解释,理解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4. 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水稻种植技术的差异及其原因。

5. 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稻作文化的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古代水利工程在水稻种植中的重要作用。

3. 稻作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难点:1. 水稻种植技术在古代的发展和传播的原因和过程。

2. 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技术和背后的智慧。

3. 稻作文化对古代社会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模型,生动展示水稻种植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水利工程遗址或通过视频介绍,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稻作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育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应对学生的状况有所了解。

考虑到有些地区的学生对水稻的生产及所需条件可能不是十分清楚,为此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把一个真实、全面、生动、具体的事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来弥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的缺陷,同时也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用自然导人法来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把讲述法、问答法、谈论法等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穿插模拟游戏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无论是在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东部和西部,还是身居祖国或漂泊异乡,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来领略区域生活的特色,感受各地人民的情感,从而拓展我们生活的视野。

师:世界上有许多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

平原的自然景观各不相同:有的一马平川,有的水网密布,有的覆盖着茂密的森林。

那么,在不同的平原上的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些民居图片。

PPT展示:西双版纳竹楼、东北的木屋、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瓦房、湄南河民居等民居图片。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稻作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了解稻作文化的意义。

2. 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 掌握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如稻作的分类、种植技术和相关的祭祀活动等。

4. 具备对稻作文化进行简单分析和理解的能力,了解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方法2. 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对稻作文化的感受、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稻作文化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稻作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4. 实践教学法:通过参观稻田、参加稻作文化活动等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稻作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教师起身示范,拿出一把稻草,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当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稻作文化。

2.讲解(1)通过资料和图片,向学生讲解稻作文化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2)了解和掌握稻作文化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稻作文化的意义和地位(1)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稻作文化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生之间交流,让学生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稻作文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意义是什么?第三节稻作文化的相关知识(1)教师通过展示稻穗和稻谷,让学生尝试识别并鉴赏。

2.实践第四节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2)引导学生认识到稻作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对稻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讨论(1)通过组织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通过给学生提供课堂笔记和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 互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观察、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评价和提高分析能力。

3.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动作、表现、思考和互动等方面,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进行评价。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能掌握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分析稻作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插图、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实证能力;通过解读古代稻作农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同时,通过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4)古代稻作农业经济的繁荣:介绍了古代稻作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以及稻作农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5)稻作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联:探讨了稻作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关联,如江浙一带的鱼米之乡、广东的基塘农业等。
2.拓展建议:
(1)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调查和研究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答案:古代稻作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包括:水稻品种的改良、耕作制度的创新、灌溉技术的改进等。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繁荣、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
3. 题型:讨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教材,讨论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并以具体案例说明。
答案:稻作文化与民间习俗的关系表现在:许多民间习俗与稻作文化密切相关,如赛龙舟、吃粽子等。具体案例包括:赛龙舟起源于庆祝水稻丰收,吃粽子源于祭祀祖先和祈求丰收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我对学生的反应感到满意,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并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表明他们对稻作文化的兴趣很浓,也说明我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做得不错。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掌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认识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

难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主题《稻作文化的印记》。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3. 课堂讲解:讲解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分析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稻作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稻作文化发展历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资料:关于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水稻主要产区的原因的资料。

3. 课件:制作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4. 视频:关于稻作文化的宣传片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稻作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江南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稻作文化的相关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稻作文化的发展历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个环节:兴趣导入、激发热情1、猜谜语: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打一农作物。

(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说一说,水稻的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介绍)设计意图: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应该谈得上很适合。

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悬念。

同时也调查学情的好时机,以利于下一个环节的顺利开展。

第二个环节:了解湄公河平原1、引出湄公河平原①展示正宗泰国香米师介绍:市场上大米的种类很多,有一种米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全世界,这就是泰国香米,甘香软猾,粒粒精选泰国香米产自湄公河平原。

那湄南公平原的位置在哪里呢?2、在地图上获取信息①展示世界地形图(表示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图,确认湄公河的位置。

(位于亚州东南部的中南半岛)②出示湄公河地形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湄公河平原地跨的主要国家。

(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观察湄公河平原的海拔有什么特点?湄公河的流向。

(湄公河平原的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湄公河自北向南穿过。

)③出示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图与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与降水图引导学生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分析湄公河平原所在的纬度、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湄公河平原成为世界稻米主产区的原因。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做到认识区域,首先要了解该区域所在的位置(利用世界地形图的展示让学生从空间上感受到湄公河平原的位置),以及区域的自然条件。

利用地形图、气温与降水图来传递区域的自然条件的信息。

在区域学习中,让学生运用图表来获取区域的信息,是本单元的一个技能目标。

④通过上几个内容的分析总结出: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适合水稻的生产需要的条件。

承转:这里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怎样的呢?第三个环节:走进湄公河平原1、生产篇出示水稻生产的流程:(图片展示过程)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晒谷引导学生分析说明水稻的生产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人工劳动、精耕细作的特点。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公开课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程标准: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第一课,讲述的是草原人家中的稻作文化,是区域生活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关系的起始部分。

本课主要从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湄公河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讲述了稻作文化的印记。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对聚落也有一定了解,具有初步的自然环境决定人文环境的意识。

但是学生还不能将自然环境的几个方面加以综合,思维水平也停留在形象层次,但积极性较高。

因此,本课将采取大量图片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合适引导,采用探究法让学生理解学好本课。

四、课程标准:1、知道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其对水稻生产的作用,掌握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的特点,理解湄公河区域自然环境和稻作人文环境的两者关系。

2、通过观察和分析湄公河自然环境的图片,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湄公河稻作生产留下的的印记,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课本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3、领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者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湄公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湄公河稻作生产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难点:稻作生产对当地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关键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者的关系。

六、教法和学法:本课将教师教授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相结合,这样能更好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引导学生这样也有利于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

课本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加以必要板书。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采用图片法,PPT呈现水稻的图片,并提问学生水稻生产的条件。

2、呈现课题“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并让学生思考湄公河平原在哪?湄公河平原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很典型?怎么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二)、新课讲述一)、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地形: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图分析)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地图分析)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水文:水网密布图标总结湄公河平原有利于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二)、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特点结合课本四副图片加以分析总结出:精耕细作、人工劳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3.1.1稻作文化的印记
(1)知识基础:学生对古代农耕文明的了解程度影响了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能力水平:学生在史料解读、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果。
(3)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和课后复习习惯,直接影响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收获。
根据以上学情分析,我在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c.探索农耕生活方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农耕文明对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农耕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如传统农耕节日的意义、现代农业科技对农耕生活方式的影响等。
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遗址考古、农耕体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农耕生活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农耕生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农耕生活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3、考察活动之一——生产情况(重点)
(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的条件和稻作生产的特色)
展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图》展开教学试分析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呢?从纬度位置、气候、河流、地形等不同角度探究,讨论.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
2.使学生学会在观察、合作、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念。
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
上课环节
设计意图
1、猜谜语导入
谜语激趣让学生有话可说
2、明确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让学生能根据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
地理位置分析水稻生长的自然环境
4、考察活动之二——生活情况(难点)
(湄公河平原上的稻作文化)
请你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想象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说出理由(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介绍)
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4、课堂小结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知识拓展桐乡地区的生活是否同样带有稻作文化的深刻烙印呢?我们桐乡发展水稻生产有哪些优劣势?
第一课家住平原__稻作文化的印记
崇德初中丁惠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稻作文化的故事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稻作文化的发展和影响,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稻作文化的印记”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⑤现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发展趋势:高产稳产,提高土地利用率;节水环保,降低生产成本;抗病抗逆,提高作物品质;简化操作,降低劳动强度。
九、板书设计
①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特点: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水稻种植周期长,需精心管理;使用农具进行耕作,提高生产效率;注重水利建设,保证水源供应。
②古代水稻种植中使用的农具:犁、耙、锄、镰刀、水车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1.1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是本册教材中关于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水稻种植在中国的起源、发展以及稻作文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水稻种植对我国文明进程的贡献,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获得感。

《稻作文化的印记》七年级社会精品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七年级社会精品教案

4.1.1 稻作文化的印记课程目标:知识:了解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特色。

能力:阅读地图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在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环境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课程重点: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稻作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课程难点: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互相影响,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材内容:本课重点讲述以精根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典型水稻种植地,这里的水稻生产是当地人们生活的核心,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课程标准:能描述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当地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能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授课过程:请学生看图片猜测国家并引发兴趣,从而引出中南半岛四个国家。

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发现该四个国家均位于湄公河平原界内,并让学生指出该平原所处世界地图的位置。

(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从泰国香米引入,提出不仅泰国盛产大米,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也主要生产大米,提出为什么湄公河平原地区适合种植大米的疑问并通过了解水稻的属性来反观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进而过渡到对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探究中。

让学生观察图3-2发现湄公河平原是由湄公河冲积而成的平原,故平原上土壤肥沃,再从图3-3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上可以得出湄公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热量和水份都是适应水稻的生长习性,非常适宜水稻的种植。

请学生观察湄公河平原上人们于水上集市交易的场景图,让学生感受湄公河平原河流交织,水网密布。

总结为什么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在了解水稻种植需要的条件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水稻的种植流程,通过水稻种植过程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水稻的种植是精耕细作以人力劳动为主的的。

●在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之后让同学想象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世界为舞台,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描述平原、山地、沿湖沿海、草原、干旱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作为第一框的“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击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无论是水稻的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了满足对粮食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护,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这实际上体现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同学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样属于水稻种植区,同样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同样吃着大米饭长大。

因此,同学们对于水稻种植以及水稻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应该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水稻这种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渐渐地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化。

尤其是90后、00后的学生,所以,学习本课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树立爱家乡意识的过程。

三、教学设计理念本课主要采用口诀教学的方法,并且结合情景再现、问题法等方法,以稻作文化的物质、社会、精神三方面的印记为线索,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的形式了解、分析、探讨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印记。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阅读地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②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③通过对水稻生产的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④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起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讲述故事,观察地图分析湄公河平原的地形及气候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湄公河平原适宜种植水稻的原因,培养阅读地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欣赏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湄公河平原水稻种植的大致过程,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③结合图片,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了解高脚屋的一些具体情况;④了解湄公河平原的传统节日,传统表演以及当地人民的精神生活,体会当地人民的团结互助的精神。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位置图和地形图,描述湄公河平原的区域位置。

2. 从地形图、气候特征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感受其得天独厚的水稻生产条件。

3.描述和感悟水稻生产情况,分析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特点。

4.了解湄公河平原聚落景观和社会生活特色,感悟人文景观与地域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5.学以致用,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图表分析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稻作文化印记。

2.教学难点:解析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通过第一人称,情景化教学自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结合讲述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堂导学单
五、教学流程(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稻作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稻作文化的收获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稻作文化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稻作的起源时间、稻作技术的演变、稻作在我国古代农业中的地位。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②稻作文化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包括:稻作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稻作文化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呈现,让学生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批改作业时,我会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做得很好,继续保持!”、“你的思考很有深度,加油!”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同时,我也会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内容逻辑关系
①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问可以帮助我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可以让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应,测试则可以让我对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作业评价
我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批改作业时,我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批改关于稻作文化影响的作业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稻作文化的影响,而没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和原因。于是,我通过点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4. 江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精耕细作、水利工程发达等;华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水田种植、水稻品种多样等;华北地区的稻作文化特点包括旱作农业、农具简陋等。
5. 稻作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体现在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等方面。
6. 保护和传承稻作文化的建议包括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稻作文化的教育、举办稻作文化活动等。
3. 了解水稻种植对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4. 认识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如农具、水利工程、民间习俗等。
5.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水稻种植对我国农业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们认为稻作文化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价值?”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八、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稻作文化的印记,了解了稻作文化的定义、特点、种植技术以及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我们还探讨了稻作文化在各个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及稻作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稻作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稻作文化的建议。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稻作文化和农业经济的关系,以及稻作文化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稻作文化的印记(完整版)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完整版)教案

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阅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地理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中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运用所学方法,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明白自然环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二、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三、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资料及形象生动的图片。

2、制作好PPT。

五、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与图片展示2、小组讨论法3、讲述法、问答法六、教学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五种基本地形吗,平原有什么基本特征,海拔是多少呢?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图片展示:平原的位置图和基本特征)教师:世界上有许多人口都居住在平原地区。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积而成。

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有一些明显的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实际上,人们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一下湄公河平原及其区域生活。

2、讲授新课教师: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展示:①中南半岛地形图②中南半岛年降水量图。

板书: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学生在小组内探究,从气候、水土、人口、光照等不同角度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启发,总结湄公河平原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①高温无霜,光照充足;②季风影响,雨量充沛;④冲积平原,土壤肥沃;③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设计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对稻作文化历史发展脉络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运用课本中的史料,了解稻作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能够对稻作文化进行正确的历史解释。

4.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我国稻作文化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稻作文化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难点:- 理解稻作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成因。

- 分析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决办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稻作文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地呈现稻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稻作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成因,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 设计相关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理解稻作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稻田、考古遗址等,增强学生对稻作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1.1《稻作文化的印记》相关课程资源。

3. 信息化资源:稻作文化的图片、视频、相关文章等。

4. 教学手段: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

五、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学生预习: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稻作文化的印记》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通过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运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重要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稻作文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2. 讲授新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述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3. 史料分析:教师展示古代稻作文化的遗存,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理解稻作文化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稻作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课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强调稻作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对中华民族生活的影响。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农耕文化博物馆或者农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2. 开展稻作文化主题的实践活动,如水稻种植、稻田绘画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稻作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区的人们应该利用各自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二、内容分析(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出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说明水稻生产和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和重点: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学法指导运用资料、地图、图片以及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将分析方法灵活运用到其他水稻生产区。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阐述情境:晓明想出国旅游,可不知道去哪里好。

旅行社给了他几组图片,其中这些图片吸引了晓明。

下面我们和晓明一起来欣赏这组图片。

PPT显示图片: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晓明被湄公河优美的风景吸引了。

晓明决定,趁五一假期的时候去湄公河平原旅游一趟。

那谁能讲一讲,在这些图片中你们都看到哪些相同的元素?学生寻找答案并回答:水。

教师引导:通过图片给我们的第一直觉是湄公河平原水多。

那下面我们就跟着晓明一起出发了。

新课教学1.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情境1:请同学们帮助晓明找找他要去的湄公河平原在哪里?学生活动:教师PPT出示图3-1和图3-2,让学生观察地图和总结归纳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文化的印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湄南河平原能满足水稻种植的自然环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片和相关资料,理解水稻生产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会理解、尊重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材分析】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为生产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来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水稻的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无论是生产过程还是修建农田设施,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为了满足对粮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兴修水利,共同抵御自然灾害不来的威胁,并祈求神灵的保佑,形成了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稻作文化印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师:在刚才的视频中,讲到水稻是南方人的主食,除了水稻,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主食?生:小麦、玉米、青棵······
师: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我们南方主要的粮食,而不是小麦、玉米、青棵等其他农作物呢?这跟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息息相关的。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劳动人民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那么,水稻生长需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呢?今天,我们就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共同来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
探究一水稻为什么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环节一:展示亚洲地图,让学生找出中南半岛,并结合教材图4-1,说明湄南河平原的位置。

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位置。

【老师总结】湄南河平原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湄南河中下游
环节二: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水稻会成为湄南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总结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

生: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
师:前面我们学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有学到中国南方的主要粮食农作物是水稻。

那请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说说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适合水稻的生长?
1
生:充足的水分、平整的土地、高温、方便灌溉、肥沃的土壤······
环节三:小组讨论探究:结合水稻生产所需的条件思考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师:同学们可以结合PPT上指出的几点进行总结:气候、水文、地形、土壤。

生:湄南河平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生:湄南河平原水网密集,河流众多。

生:地形是平原,有利于水稻种植。

生:土壤深厚、肥沃。

【老师总结】湄南河平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种植水稻。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文: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探究二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对当地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环节一:PPT上展示水稻生产过程的五幅图,结合教材,了解水稻的生产过程。

首先请熟悉水稻生产的同学来描述水稻生产的过程。

【老师总结】水稻生产的过程:播种——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
活动:同学仔细看农民插秧或割稻的姿势了吗?请同学来模仿一下,并谈谈感受。

师:有一首古诗同学都很熟悉——《锄禾》,我们一起念一遍。

这首古诗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也向我们表达了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成果,所以,在生活中,同学们要珍惜,更要向农民学习,热爱劳动,
环节二:阅读资料,请同学们思考水稻生产除了必要的自然条件外,还需要什么?
资料:水稻种植与别的作物不同之处是需先育秧,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进行移植。

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

保证秧苗生长,还需除草﹑及时供水,水少了要灌溉,多了要排水。

加上除虫施肥,需要大量劳力投入。

除玉米外,水稻是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作物。

由于水稻是劳动密集型农业,水稻农业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

生: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

师:再请同学们看教材,泰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水稻生产有什么关系?生:湄南河平原上分布着泰国87%的人口,这与水稻生产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有密切关系。

环节三:PPT展示湄南河平原房屋建筑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里的房屋建筑的特色,探究水稻生产对当地居民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在图片上看到湄南河平原人们居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生:当地的房子是建在水上的,而且以木材搭建为主。

师:这样的房子我们俗称高脚屋。

资料:高脚屋是气候湿润、雨量充足地区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一种十分普遍的民居形式。

上层住人,由木桩或竹桩托起。

下层无墙,只有数根桩柱,用于饲养牲口、家禽,放置农具和
2
其他物品。

高脚屋适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而且有利于人的生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

高脚屋的特点是不怕水,且通风防潮,不仅可使人免受潮气侵袭,有利于健康,而且能避免蛇、蚂蟥甚至野兽的危害。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思考水稻生产是如何影响当地的房屋建筑?
生:由于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稻作区的人们在平原上修建了许多水渠。

纵横的水渠和众多的河流构成了密集的水网,环绕着大片稻田和村庄。

村庄内的居民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县空架设。

师:也就是水稻生长的过程需要充足的水分方便灌溉,所以当地的居民就绕田或悬空架设这种高脚屋。

环节四:观看“泰国春耕礼”的视频,结合PPT展示的资料和教材,探究水稻生产对当地居民精神生活的影响。

资料:春耕礼是泰国的一项由国王亲自主持的宫廷大典。

在每年的五月初举行。

人们以此大典来祈求天神在耕种的季节保佑农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是一年开始种植水稻的标志。

师:结合视频和资料,请同学们说说水稻对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有哪些影响?
生: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生:由于水稻生产工作量大,而且水稻种植的各个环节需要全村协作,所以,人们能够互相团结,帮助弱者。

【老师总结】稻作文化
环节五:情景设置:假如你在湄南河平原,看到这里的人们在进行祭祀谷神的风俗活动,你的态度如何?
师:我们了解了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以及水稻生产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那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假如你在湄南河平原,看到这里的人们在进行祭祀谷神的风俗活动,你会怎么想?
生:······
生:······
【老师总结】尊重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因为水稻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收成的好坏直接影
3
响人们的生活,祭祀谷神来祈求好收成。

[练习] 1、湄南河平原位于下列哪一个半岛()
A、马来半岛
B、中南半岛
C、朝鲜半岛
D、雷州半岛
2、下列是湄南河生活图景的是()
(1)人们居住比较分散 (2)农忙时互相帮助
(3)农业生产以人工为主 (4)农业生产是机械化作业
(5)插秧和收割的季节是人们最为忙碌的时候,片片稻田中都有人们劳作的身影
A、(2)(3)(5)
B、(1)(4)(5)
C、(2)(3)(4)
D、(1)(2)(3)(5)
3、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拓展] 讨论:秦岭——淮河以南是中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同样以水稻为主的浙江,有哪些条件可以满足水稻种植的要求?水稻的生产又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老师:(展示中国水稻种植区域图)
师:阅读材料一,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这几方面归纳浙江省种植水稻的条件。

材料一:浙江省地理特征非常丰富,从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到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再到浙南地区的山区,另还有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

浙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

浙江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

截止2009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达到518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509人每平方公里。

[小结]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当地的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同时水稻生产又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特色。

其实,由于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世界上不同区域人们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面对世界上不同的民风民俗、社会风尚、生产方式时,要尊重不同,认同差异。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