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研究》第24卷第3期(总第88期)2003年9月-------------- 水灾多发地区的旱灾问题与防旱对策

闵骞1 邢浩2

(1.江西省水利厅鄱阳湖水文分局,江西九江 332800;〓2.江西省

河道湖泊管理局,江西南昌 330046

摘要:根据史料与旱灾统计资料,揭示水灾多发的鄱阳湖区旱灾,对经济社会的重大影响;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分析鄱阳湖区干旱气象特征;依据调查材料,指出鄱阳湖区防旱减灾中存在

的问题;探讨水灾多发地区防旱减灾对策。

关键词:旱灾;防旱;水灾多发地区;鄱阳湖区

在鄱阳湖区(指直接拥有湖岸线的11个县、区),由于降水时程分布不均匀,每年的少雨季节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干旱,部分年份出现严重干旱甚至特大干旱;湖区所有县、区均有1~3面临湖,另外1~3面靠山,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特征,致使这一地区不仅水灾频繁,旱灾也经常出现。

本文以江西省鄱阳湖区为实例,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工作进行尝试,供有关部门

1 旱灾实况与干旱特征

1.1 旱灾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1.1 历史时期的干旱灾害

从史料[1]统计上看,在15~20世纪上半叶的550 a中,鄱阳湖区共出现严重旱灾119次,平均9 a 2次;其中特大旱灾24次,平均23 a 1次。连续3 a出现严重旱灾的有1440~1 442、1532~1534、1544~1546、1664~1666年和1834~1836年5次;连续4 a出现严重

旱灾的有1587~1590年和1676~1679年2次;1455~1467年13 a内,有1455~1456年和1466~1467年2次出现连年特大旱灾,其时间间隔只有9 a。如此频繁的严重旱灾,虽然在近50多年内未曾出现过,但类似于这种严重干旱连年频繁出现的情况,是否会在未来出现,

旱灾记载较详的1934年,特大干旱造成鄱阳湖区53万hm2农田(两季农作物)遭灾,旱稻不能结实,晚稻无法栽插,损失稻谷80多万t。灾民多以观音土、树皮、湖草、蕨、葛充饥,外出乞讨者占总人口的60%以上

1.1.2 近期旱灾

1950~2002年53 a中,鄱阳湖区出现了4次大旱灾,分别发生在1963、1966、1967年

和1992年,出现了4次较大旱灾,分别发生在1958、1964、1971年和1993年;1978年出现了自1935年以来最严重的特大旱灾。严重旱灾(特大旱灾与大旱灾的合称)平均约10 a 1次,特大旱灾53 a里出现了1次,其频率远小于历史时期,说明20世纪50年代以后,湖区

1978年7~10月鄱阳湖区的降水量不足蒸发量的10%,干旱持续时间长达107 d,80%以上的蓄水工程干涸,江河湖库相继出现历年同期最小流量或最低水位,鄱阳湖星子水位站8~10月水位一直处在13 m以下,湖底显露如同冬季,不仅缺乏抗旱水源,很多地方连人、畜饮水也发生困难,出现用汽车、轮船、拖拉机、牲口从外地(甚至从外省)运水,按人口分配生活用水的罕见现象。湖区34.7万hm2农作物严重遭灾,其中晚稻24万hm2;8万hm2水稻形同火烧过,颗粒无收,损失粮食达4亿kg,造成湖区各地粮食供应紧张。由于长时间干旱,用以抗旱的电力、燃油共耗资3 000多万元,使得本来就很薄弱的农业经济,遭到雪上加霜般的打击;许多工厂因缺水而停产,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7年的264.1元下降到1978年的170.3元,因旱灾而降低了35.5%

1950~2002年灾情统计资料显示,在鄱阳湖区,水灾次数与旱灾次数相当,经济损失是水灾远大于旱灾,但灾害涉及范围、受影响人口数量则都是旱灾超过水灾,表明旱灾的社会影响并不亚于水灾。尤其是1978年型的干旱如果重现,全湖区将有大约61%的人口(以2002年为例,达381.2万人)缺水,工农业生产更会遭到难以估量的沉重打击,其社会影响将超过1998

1.2 干旱气象特征

根据鄱阳湖区1950~2002年历年7~10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1984年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在《鄱阳湖区气候资源评价及农业气候区划》中提出的湖区气象干旱等级划分方法,并参照文献[2]中的“江西省干旱等级划分方法”,确定湖区近53 a历年气象干旱等级,见表1。(略)

由表1可见,1950~2002年53 a中,鄱阳湖区共出现特旱年5个,分别是1964、1966、1967、1978、1992年;出现大旱年8个,分别为1954、1956、1958、1963、1971、1974、1976、1993年;出现中旱年16个;严重干旱(特旱与大旱)年的出现频率为24.5%,平均4 a 1次;较严重干旱(包括严重干旱与中旱)54.7%9 a 5次。表现鄱阳湖区干旱出现频率较高,故湖区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小旱年年有。大旱隔三、五”的农谚流1中还可以看出,在鄱阳湖区,中等以上较严重干旱连年出现的频次也较高,如1976~1981年连续6 a出现中等以上干旱,1963~1964年和1992~1993年连续2 a出现严重干旱,1966~1967年连续2 a出现特大干旱。20世纪60、70年代均出现4个严重干旱年,其中60年代出现了3个特旱年、而20世纪80年代没有出现严重干旱年;说明鄱阳湖区的干

与江西省其他地区相比,鄱阳湖区气象干旱出现频率最大,干旱程度最度,是江西省两个干旱中心之一[3],主要原因在于,周围地形地貌致使鄱阳湖盆地及四周8~10月降水量通常小于江西省其他地区[4]

2 防旱减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1年2~3月和2002年11~12月,作者先后到鄱阳湖区的都昌、永修、新建、星子4县,对这些地方的防洪与抗旱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现根据两次调查收集到材料,归纳近年来

2.1 对防旱减灾缺乏重视

作为江西省乃至中国水灾多发地区,由于水灾突发性较强,且既损害农作物和财产,又危及人的生命和公共设施,长期以来,鄱阳湖区各级领导每汛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防洪抢险上,逐渐形成了“重洪轻旱”思想,由此而产生的对防旱重视不够,组织不力,责任不强,投入不

2.2 防旱工程措施不力

鄱阳湖区的防旱水利工程,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因受到当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丘陵低山地区蓄水工程数量少,规模小,渗漏严重;平原地带提水工程也较少,装机容量小;引水渠道长而窄,输水能力差。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极少新建防旱水工程,而且原有的蓄、引、提水工程老化失修、人为破坏严重,灌溉能力显著下降,保证率衰减,一遇到较严重的干旱,便出现山区“祈求老天施舍甘霖救庄稼”,平原“望着

人工增雨作为新兴防旱工程措施之一,近20 a来在鄱阳湖区得到采用和发展,但因经费投入不足,作业人员和器材装备均无稳定保障,常错失增雨时机,以2000~2001年的伏、秋季为例,鄱阳湖区降水偏少,出现较严重干旱,但旱期人工增雨利用率仅为21.7%(实际施行了人工增雨次数占气象条件成熟次数的百分比)

2.3 防旱非工程措施薄弱

直到现在,鄱阳湖区尚无任何一个县、区制订防旱规划和抗旱预案,致使遭遇干旱时的防、抗旱行动无章可循;防汛与防旱互不衔接,缺乏协调,尤其是水库汛期调度,只顾大坝渡汛安全,不顾汛后旱期灌溉的现象较普遍,常造成先洪涝后干旱的年份缺少抗旱水源;整个湖区25 000 km2范围内没有土壤墒情监测站点,给农业旱情预测预报造成极大困难,使得抗旱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普遍采用“统一提引,谁要谁放”的粗放型灌溉用水配置方式,造成抗旱水资源管理混乱,争水事故不断;灌溉技术落后(仍使用漫灌、深灌等传统灌水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丘陵山地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合理,造成农业抗旱成本居高不下;各地均未组建专业性质的抗旱技术服务队伍,抗旱技术保障很差;没有建立旱灾补偿

3 防旱减灾对策探讨

长江流域发生干旱是天气异常的结果,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靠人力抑制干旱现象的发生,但可以根据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研究采取相应的防旱对策和抗旱措施,尽可能

鄱阳湖区当前各项防旱减灾措施均较薄弱,与干旱频繁出现、且经常造成灾害的防旱减灾形势之间的矛盾较突出。针对湖区防旱减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防旱

3.1 重视防旱减灾工作

从思想上重视防旱减灾工作,是解决鄱阳湖区旱灾问题的前提,湖区广大民众,尤其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防旱减灾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力戒“重洪轻旱”思想,把防旱放在与防洪同等位置,直正做到思想认识上、组织责任上、经费投入上重视防、抗旱工作。

3.2 切实加强防旱工程措施

应建设完善的鄱阳湖区防旱工程体系,包括水利工程、气象技术、生物措施3

(1) 必须注意到,随着人口增多和工商企业增加,湖区用水总量已远远超过20世纪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