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
【介入放射学】原发性肝癌等综合介入治疗
碘化油CT
功能性检查
诊断标准
确诊:病理学检查(肝组织切片、肝组织或肝外
组织活检)
临床诊断:AFP>200μg、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肝
内占位、排除妊娠、活动肝病、转移、生殖胚胎 源性肿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术(TAI)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 经左锁骨下动脉肝动脉PCS留置术 经门静脉化疗栓塞术 经皮肝穿刺消融术(PEI)
Part one 经血管途径的介入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门静脉化疗栓塞术
超选择性插管,肿瘤完全栓塞
导 管 内 端 放 置 于 肝 固 有 动 脉 内 。
导 管 外 端 连 接 药 盒 , 埋 于 皮 下 组 织 。
介入治疗的机理
TAI的机理
局部药物浓度明显提高 全身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化疗剂量大大提高 疗效明显提高
原发性肝癌
的综合介入治疗
肝癌的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是其特点 包括症状、体征和伴癌综合征
临床表现
腹痛 进行性消瘦 消化道症状 腹块 黄疸 发热 牵涉痛 其他
体征
肝大 杂音 腹水 脾大 静脉曲张 慢性肝病体征
伴癌综合征
异位激素
红细胞增多、高钙血症、性改变等
类癌
肥大性骨关节病、甲亢
代谢改变
低血糖、高胆道固醇血症
实验室检查
甲胎蛋白(AFP) 1/3患者可阴性 慢活肝病人可阳性 标志物检查 ALP、γ-GT、 GSTS、CEA 活检 肝功能及肝炎抗原抗体检查
影像学检查
BUS 作为普查、观察肝内大血管 CT 高清晰度、高分辨率,快速扫描可观
察肿瘤动脉。
MRI 分辨率高,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
随着日益增多的高危人群和肝癌发病率的增加,原发性肝癌已成为临床普遍关注的疾病。
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常出现急性严重腹痛、休克等症状,威胁生命。
急诊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方面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急诊介入治疗的基本原则针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首先需要明确治疗的基本原则。
破裂出血是原发性肝癌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治疗时应以挽救患者生命为首要目标。
急诊介入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立即停止出血,稳定患者病情,尽量保留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
在介入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针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和介入手术两种方法。
动脉栓塞是通过介入手术在肝动脉或其分支血管内置入栓塞材料,堵塞肿瘤血管供应,达到止血的目的。
介入手术则是通过血管造影技术在肝内肿瘤部位置入栓塞剂或手术器械,手术途径可以选择经股动脉、肝动脉或肝静脉等。
在进行急诊介入治疗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肝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等因素,灵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停止出血急诊介入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停止出血方面。
研究表明,动脉栓塞可以有效堵塞肿瘤的血液供应,达到止血的目的。
介入手术则可以直接在出血部位进行栓塞或手术止血,有效控制出血,减少患者失血量,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2. 稳定病情急诊介入治疗不仅可以停止出血,还可以稳定患者的病情。
破裂出血常伴有休克等危重症状,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减轻休克状态,稳定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 保护肝功能急诊介入治疗一方面可以尽量保留肝功能,减少肝组织的破坏,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手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和感染,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目录
01.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概述 02.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适应
症和禁忌症
03.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操作 步骤
04.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 和并发症
介入治疗的定义
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
1 治疗方法,通过血管 或非血管途径将导管 插入病变部位,进行 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 是指通过介入手段,
完善各项检查,包括血液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
准备手术器械和耗材,确保 手术顺利进行
手术操作
穿刺:在超声或CT引导 下,将穿刺针穿入肿瘤
组织
导管插入:将导管插入 穿刺针,进入肿瘤组织
栓塞:通过导管注入栓 塞剂,阻断肿瘤的血液
供应
化疗:通过导管注入化 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
取出导管:手术完成后, 取出导管,缝合穿刺部 位
介入治疗可以缓 解患者的疼痛,
提高生活质量
并发症
出血:介入治 疗可能导致血 管破裂,引起 出血
感染:介入治 疗可能导致细 菌感染,引起 发热、疼痛等 症状
血栓形成:介 入治疗可能导 致血栓形成, 引起血管堵塞, 影响血流
血管损伤:介 入治疗可能导 致血管损伤, 引起出血、血 栓形成等症状
预后和随访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预后:原发性肝癌介 入治疗后,患者的生 存期和复发率与多种 因素有关,包括肿瘤 分期、治疗方式、患 者身体状况等。
随访:原发性肝癌介 入治疗后,患者需要 定期进行随访,包括 影像学检查、血液学 检查等,以监测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果。
并发症: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后,患者可 能出现一些并发症, 如出血、感染、胆道 梗阻等,需要及时处 理。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度本院7例先后做过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的相关病历资料、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可高达85.71%,具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要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放射治疗;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原发性肝癌(HCC)是指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症,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其发病率的增加和患者平均寿命延长,HCC骨转移瘤的发生率和检出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HCC骨转移瘤往往会引起患者产生剧烈的局部骨痛、肿块形成、压迫症状和造成病理性骨折,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因此要采取积极干预措施。
且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列第三位:胃癌>食管癌>肝癌;男女之比可达到2~5:1,可发于任何年龄,一般以40~49岁居多;可能与多种因素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毒素等综合作用有关。
目前在治疗手段上,有手术治疗、局部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抗肿瘤药物治疗、生物和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本文将着重探讨对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采用放射治疗联合介入治疗所能取得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度本院7例先后做过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瘤患者的相关病历数据做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2例,年龄在34-75岁之间,病程约为1-5年;肝脏原发肿瘤分布为:6例为右叶单发,1例为左叶单发,病理证实其肝脏原发肿瘤均为肝细胞癌,其中6例患者已行外科手术切除,1例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经治疗术后3-12月查CT/MRI示存在不同部位的骨转移瘤形象,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度致死性的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在原发性肝癌的管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介入治疗通过直接干预肿瘤或其血供,以靶向肿瘤并实现肿瘤消融或抑制的效果。
它具有微创性、局部性和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旨在科普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法,向大众普及,以提高人们对于这一领域的认识和了解。
1 原发性肝癌概述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来源于肝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肝细胞或胆管细胞。
它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诊断原发性肝癌通常通过体格检查、血液检测、影像学和组织活检等综合手段来确定。
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对于介入治疗的理解和应用至关重要。
1.1 原发性肝癌的原因和风险因素①慢性肝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最主要的肝癌致病病毒。
长期慢性肝炎感染增加了肝癌的风险。
其他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和艾滋病病毒(HIV)也与肝癌发生相关。
②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组织慢性损伤和纤维化的结果,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酗酒、乙肝病毒或丙肝病毒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
肝硬化患者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
③酒精滥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和肝细胞变性,增加肝癌的风险。
④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AFLD)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脂肪肝患者有较高的患肝癌的风险。
⑤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肝癌病史的个体患肝癌的风险较高。
一些基因变异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⑥烟草使用:吸烟与肝癌的发生存在关联,尤其是与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同时存在时,风险更高。
1.2 原发性肝癌的症状①腹部不适或疼痛:肝脏位于腹部右上方,肿瘤的增大可以导致腹部的不适或疼痛感。
②腹胀或腹水:肝癌可导致肝脏功能减弱和门脉高压,使得体内的液体在腹腔中积聚,导致腹胀或腹水的症状。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分析_0
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联合介入治疗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目的观察分析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治疗的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观察组32例患者先行介入治疗后接受肝癌病灶手术切除。
对照组32例患者确诊原发性肝癌后在事宜时机直接手术切除病灶。
患者治疗后的观察指标为TBil、DBil、ALT、AST和GGT,以及比较分析患者的生存率,中位生产期和平均生存期。
结果治疗后两组比较,TBil、DBil、ALT、AS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
对照组治疗后7d,GGT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1d和治疗后3d 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治疗前基本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生存分析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先行TACE治疗能有效争取手术机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延迟生存期。
标签:原发性肝癌;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疗效观察原发性肝癌(PL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
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法,但是术后患者复发率较高[1]。
介入治疗是当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主要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
本观察分析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联合介入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在我院接受原发性肝癌治疗的64例患者对对象,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21~74岁,平均(43.7±20.3)岁。
原发性肝癌病灶位于右后叶19例,右前叶17例,右前后叶12例,左外叶7例,左内叶5例,左右叶4例。
所有患者在入院治疗时接受生化检查,CT,MRI及细胞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1.2方法64例患者其中32例在事宜的手术时机直接行肝癌病灶手术切除,记为对照组。
另外32例患者先行介入治疗,为采取肝动脉栓塞化疗。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病情严重时易发生破裂出血,病死率极高。
急诊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急诊介入治疗的定义和原理急诊介入治疗是一种以导管介入技术为主要手段,借助影像学设备进行溶栓、栓塞、止血等治疗的方法。
对于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紧急情况,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止血,挽救患者生命。
其原理是通过导管在影像的引导下,将栓塞剂、止血药物等直接送达到出血血管部位,实现局部止血的目的。
二、急诊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症处理中,急诊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包括:病情危急、手术难以实施、影像学有明确显示出血部位、病人术前准备不足等。
禁忌症主要包括:存在明显凝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无法耐受检查、无法实施影像引导的情况等。
三、急诊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快速止血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出血血管,并通过栓塞或注入止血药物等方法,迅速达到止血的目的。
相比传统手术方式,介入治疗无需开放性手术,术前准备简便,止血速度快,特别适用于危急病情的患者。
2. 治疗创伤小介入治疗采用微创技术,不需要大范围手术创伤,对患者身体的影响较小,术后康复快。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和体质较弱的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3. 术后恢复快急诊介入治疗对于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患者,术后病人康复周期明显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可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四、急诊介入治疗的实际应用价值1. 挽救患者生命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一种危急病情,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止血,病死率将极高。
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迅速止血,挽救了很多临死的病人的生命。
2. 减轻医疗负担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急诊介入治疗不需要大范围手术创伤,病人术后恢复快,术后康复期短,有效减轻了医疗资源的负担。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CT评价新进展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CT评价新进展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平均生存期为3~6 个月。
在我国恶性肿瘤中致死率中占第二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作为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a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首选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CT是评价介入治疗疗效的最佳手段 [1] 。
TACE (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术前 CT 分析能明确病灶的影像学情况,了解病人的预后,确立介入治疗方案;目前 TACE 多使用碘化油及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但是,TACE 后肿瘤完全坏死率不高,因此,治疗后随访观察、判定疗效对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措施也非常必要。
本文就 CT 在肝癌 TACE 前后疗效评价进展作一综述。
一 TACE 疗效的术前 CT 评价 CT对肝癌TACE术前疗效评估对医生及患者非常有益。
术者可根据患者对TACE敏感性的预测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则有利于他们了解其病情和预后,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术前肿瘤大小对预后的影响颇有争议,一般来讲,肿瘤越大,其生存率越差[4]。
但也有学者认为[30]肿块大小对肝癌预后影响没有显著性意义。
1/ 3以往以CT测得的肿瘤最大径或二维测量值来评价肿块大小对生存率的影响,它们与肿瘤真正的体积有一定的差异。
Lieven[27]等研究结果肝肿瘤螺旋CT三维容积测量能代替一维线性测量技术或二维测量值进行CT随访研究,三维容积测量能更准确反映肝癌形态学特征及对预后的预后影响[27,28,29]。
Vogl等[5]研究CT三维容积测量肿瘤及肝脏体积对预后的影响。
肿瘤容积与肝脏容积百分比小于5%者26例,小于15%者33例, 大于15%者26例。
研究发现肿瘤容积小于200 mL (P lt;0 .02) 及与肝容积比小于5% (P lt; 0.01)者生存时间明显延长。
弥漫型肝癌生存率明显降低。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
原发性肝癌的破裂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并发症,常常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和生命危险。
目前,急诊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处理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有效止血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针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急诊介入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分析、并发症及预防措施以及术后随访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急诊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1.2 目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状况,常常需要紧急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中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主要目的包括评估急诊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及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
通过对一定量的病例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实用经验和指导,以期能够更好地应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挑战,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参考和借鉴。
1.3 方法急诊介入治疗是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其具体操作方法和技术要求对治疗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在急诊介入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临床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和有无禁忌症。
接着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以明确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和血管解剖结构,为后续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随后,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栓塞、介入取栓、介入支架等,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
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目的:观察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TACE 治疗,治疗组接受2次TACE后3周行3DCRT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AFP下降50%以上者,治疗组29例,对照组1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8.51,P<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6.9%明显大于56.4%,χ2=4.67,P=0.0430.05)。
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较好,本法能够改善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更广泛地应用与推广。
标签: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确诊时多已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30%。
过去一直认为肝癌对放射线不敏感,且肝脏放射耐受性差,因此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治疗中放射治疗很少使用。
近十余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应用,精确放疗在肝癌的综合治疗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局部的精确放射治疗PHC是安全有效的[1]。
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是不能手术肝癌首选治疗方法,且TACE联合3DCRT有增加疗效作用。
本文对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78例,经B超、螺旋CT、MRI增强扫描、MRA或病理确诊的不能手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男67例,女11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52.4岁,肿瘤最大直径2~1114 cm,平均直径716 cm,单发28例,多发50例,位于肝左叶15例,右叶54例,左右肝9例,中叶及尾状叶一例。
按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63例。
将7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经统计分析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肝功能水平、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 病例讨论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3岁,已婚,于2015-12月初无明显诱因自觉上腹部隐痛不适,伴右侧腰背部麻木感,与饮食无明显关系,休息时明显,活动时症状感觉不明显,无皮肤、巩膜黄染,无恶心、呕吐、腹泻等,无寒战、发热,就诊于当地中医院行腹部彩超肝实质内不均质回声团大小约 4.5*3.9cm,形态规整,边界清晰,内偏低回声为主,其内可见1.4*1.4cm的中强回声,CDFI示不均质回声团周边血流信号丰富,性质待定,后就诊于我院查腹部MRI考虑“肝细胞癌”,后就诊于北京某三级医院,2015-12-26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右肝肿物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肉眼肿瘤大小约4*4.5*5cm,偶见脉管内癌栓,切缘未见癌组织,术后病理示:(右肝占位)肝细胞肝癌,中一低分化,以假腺泡型及实性型为主,免疫组化:CD34(+)、GPC-3(+)、Hepatocyte(+)、ki-67(index约10-20%)、p53(个别+)、CK19(-)、CK7(灶+)。
2014-1-21患者于该院行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术程顺利,术后患者恢复可。
后患者每半年复査一次,未见肿瘤复发转移迹象。
2018-7-10患者查上腹部MRI考虑复发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治来院。
【既往史】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年余;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无药物及其他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祥,系统回顾无特殊。
【查体】T:36.4℃,P:72次/分,R:17次/分,Bp:110/60mmHg。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不明显,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坦,上腹部可见一长约20cm弯曲形状陈旧性手术瘢痕,愈合良好,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鼓音,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DD基本正常。
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之介入治疗讲解材料
提高肝癌诊疗水平的建议和展望
建议
加强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加强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综合 治疗。
展望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肝癌诊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得到 进一步提高。同时,社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加强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降低肝癌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THANK YOU
发病机制
肝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基因突变、细胞增 殖和凋亡失衡、免疫逃逸等多种机制。
肝癌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肝区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消瘦、黄疸等症状。
诊断
肝癌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病理学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CT和MRI 等,血液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可用于辅助诊断。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 手术切除获取组织样本。
பைடு நூலகம் 术前准备
诊断评估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肝功能、肿瘤 大小、位置以及是否有转移等。
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介入治疗方案。
签署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介入治疗的操作过程、风险 和预期效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手术过程
01
02
03
04
建立血管通路
在患者腹股沟区进行局部麻醉 ,并穿刺股动脉,置入导管鞘 。
肝动脉造影
将导管插入肝动脉,注入造影 剂,以明确肿瘤的供血动脉和 血管走行。
栓塞治疗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栓 塞剂,将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阻断肿瘤血供。
药物治疗
在栓塞后,将化疗药物或免疫 药物注入肿瘤供血动脉,以提 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治疗效 果。
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及术后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及术后研究目的研究放射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
方法采用Seldinger 技术、肝动脉灌注化疗及碘油、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进行中晚期肝癌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术后对所有80例患者随访,随访率100%。
53例肿瘤缩小>50%,17例缩小25%~50%,缩小720 mg/nd;经肝脏B超、CT检查确诊肝癌。
其中结节型38例,巨块型26例,弥漫型16例。
每例患者行介入治疗最少2次,最多7次,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不等,根据病情一般为3w~4个月,其中Ⅲa期15 例,Ⅲb 期46 例,Ⅳ期19 例;46 例有乙肝、肝硬化病史。
1.2方法患者平卧手术台,常规消毒腹股沟区皮肤,铺巾、局麻,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动脉造影。
确定肿瘤供血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使化疗药物聚集于肿瘤内,直接作用肿瘤细胞,栓塞剂直接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使癌细胞因缺血坏死。
观察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及供血情况,并观察门静脉在延迟期情况。
用微导管选择至肿瘤供血动脉,采用氟尿嘧啶750~1000mg、顺铂80~100mg、吡柔比星40~50mg 联合化疗。
最后将导管头端退到腹腔干动脉,并采用氟尿嘧啶1000mg 进行灌注,压力包扎至无出血倾向。
1.3护理1.3.1介入前护理心理护理始终贯穿整个手术,有效的心理干预决定患者的情绪,增强耐受力,以最佳状态接受并平稳渡过介入手术。
作为医护人员应同情患者、理解心理,视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性格针对性心理护理;术前详细介绍介入原理、方法,使患者知道该疗法微创、安全、不破坏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1],同时介绍同类患者手术成功的经验及情况,增强患者信心,降低恐惧及焦虑的心理应激,积极配合治疗;耐心讲解手术步骤、目的、可能出现问题及相应防范措施,增强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介入中护理①术中适当交谈,以减轻患者紧张情绪;②协助患者采取正确平卧位;③术中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④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原则;⑤注射药物或栓塞时观察病情变化;⑥术毕协助包扎穿刺部位,并检查患肢动脉搏动及绷带包扎情况。
肝癌的放射介入治疗进展
肝癌的放射介入治疗进展肝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放射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肝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放射介入治疗进展,并探讨其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一、放射介入治疗的概念放射介入治疗指的是通过导管经血管途径将放射性物质或药物直接输送到肝癌部位进行治疗的方法。
与传统的全身性放射治疗相比,放射介入治疗具有针对性强、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二、放射介入治疗的技术手段1.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经动脉化疗栓塞是最常见的放射介入治疗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导管插入动脉供应肝癌的血管,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肝癌区域,既减少了药物对全身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又提高了对肝癌的治疗效果。
2.射频消融(RFA)射频消融是一种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热量烧灼肿瘤组织的治疗方法。
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入肝癌部位,产生高温将肿瘤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射频消融不仅适用于单个肿瘤,也适用于多发性肝癌。
3.经导管微波治疗(MWA)经导管微波治疗是一种类似于射频消融的热疗方法,使用微波能量产生热量破坏肿瘤细胞。
相比射频消融,微波治疗具有更高的温度和更大的体积效应,可以更好地覆盖肿瘤区域。
4.经导管放射性粒子植入(TARE)经导管放射性粒子植入是通过导管将放射性粒子直接植入肝癌组织,放射粒子发出的辐射能量可以破坏肿瘤细胞。
相较于传统的全身性放射治疗,TARE能够更精确地靶向肿瘤,减少对周围正常肝组织的损害。
三、放射介入治疗的优点放射介入治疗相比传统手术治疗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放射介入治疗创伤较小,患者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疼痛和术后恢复期。
其次,放射介入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特别适用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
此外,放射介入治疗还能够达到针对性治疗,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四、放射介入治疗的进展放射介入治疗在过去几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介入治疗的疗效更加明显,治疗范围更广泛。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分析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加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和副反应。
方法经病理学证实原发性肝癌24例,采用先行TACE,再行3DCRT,观察疗效及生存期。
结果治疗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18/24)和58.3%(14/24);局控率CR 3例(12.5%),PR 17例(70.83%),NC 3例(12.5%),PD 1例(4.17%),总有效率(CR+PR)83.3%。
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及骨髓抑制。
结论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非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治疗方案。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对不能手术的原发性肝癌,采用单纯的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 bolization,TACE)远期疗效不理想[1]。
而常规剂量外照射对肝癌的疗效有限,本科采用三维适形放疗(3DCRT)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24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本院肿瘤科收治24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6~69岁,患者KPS评分≥70分,所有患者均经穿刺取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所有患者满足以下条件[3]:①肝功能基本正常;②卡氏评分在70分以上;③无3DCRT 和TA-CE禁忌证;④无远端转移病灶;⑤无腹水;⑥瘤体直径<7 cm; ⑦患者有外科手术禁忌证或不同意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首先经过1~3次TACE治疗,3TACE治疗结束3~4周行3DCRT放射治疗。
TACE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剌插管,穿刺至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注入造影剂后将导管插至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血管灌注化疗,注入20 ml碘油、顺铂40~60 mg和氟脲嘧啶500~750 mg制成的乳剂,再用明胶海绵栓塞肝动脉。
原发性肝癌在放射介入治疗中的探讨
原发性肝癌在放射介入治疗中的探讨摘要:目的本文就原发性肝癌应用放射介入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
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参照组患者采用金蒲抑瘤片治疗,对比不同疗法下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半年生存率、1年生存率对比参照组均更高,经统计P<0.05。
结论为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法,近、远期疗效均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治疗总有效率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在发病初期,病情较为隐匿,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较易被忽视,随之病情进展,患者会表现出肝区疼痛、消瘦、乏力、肝脏肿大等症状及体征,在被确诊后通常已发展为中晚期[1]。
该病具有生存期短、易复发等特点,其治疗一直是临床中的难点问题。
为延长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我院对近两年的部分患者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法,临床效果已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现将研究成果做以下整理及汇报:1 基线资料及方法1.1 基线资料数据此次研究是选取我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总数为92例,入院后均接受B超、MRI、CT、肝血管造影、细胞学以及病理穿刺等检查,被确诊为原发性肝癌。
患者中男性53例。
女性39例;年龄分布在38--74岁之间,中位年龄为(60.3±4.1)岁;肿瘤类型;结节性30例,块状型41例,小癌型21例;肿瘤分期:Ia期12例,Ib期为24例,IIa期37例,IIb期为19例。
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6例。
两组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排除标准:将预计生存期低于90d者、已接受其他疗法者、严重下腔静脉与门静脉侵犯者、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者予以排除。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分析的开题报告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研究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中国癌症死亡率第二高的一种癌症。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但对于早期、中晚期的患者,肝癌的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而且手术切除对于肝功能不好或肝外转移的患者来说很难实现。
相比之下,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来说,介入治疗是其最好的选择方案。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将治疗器具导入肝脏病灶区域,直接治疗肿瘤细胞,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肝功能。
这种治疗方式在半个世纪以来已经被多个国家广泛运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反响。
然而,目前介入治疗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效果差异大、影响生存期等,但是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完善治疗方法和提高治疗水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及其治疗效果,为医疗机构提供有力的临床参考,完善手术及治疗方案。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问题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全面掌握当前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治疗方案和技术支持。
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式和技术有哪些?2. 不同的介入治疗方式对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治疗效果有何不同?3. 原发性肝癌接受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生存期如何?4.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后的疼痛控制问题如何解决?三、研究方法及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检索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方式和技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然后,结合多个医疗机构的大量数据和实践经验,对不同介入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
具体步骤如下:1. 文献检索:通过检索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顺位排名前三的一种恶性肿瘤,其起病较隐匿,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肝癌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是肝区疼痛、乏力、纳差以及消瘦,体征多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腹水、黄疸、肝区血管杂音、肝区摩擦音和转移灶相应的体征。
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差,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其平均生存时间多为半年。
目前对肝癌患者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比较高。
近几年,我院依据文献,采用放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4例,年龄分布为38-77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月-26年。
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线信息经调整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1.3 病例排除标准[2]与原发性肝癌有相似症状的继发性肝癌、肝硬化、肝炎、肝脓肿等应予以排除。
1.4 治疗方法[3]对照组采用60钴远距离体外照射,B 超定位,每周1.8-2Gy,总量25-55f/4-6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介入治疗,即肝动脉插管化疗及栓塞的治疗手段,经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进一步入肝总动脉,在肿瘤的责任血管处注药栓塞,常见的化疗药物有5Fu(500mg)、阿霉素(ADM、20mg)及其衍生物、丝裂霉素(4mg)、VP16和氨甲喋呤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4]缓解:肿瘤明显缩小,达到50%以上,并且维持时间大于1个月;稳定:肿瘤缩小不明显,但较治疗前有好转迹象,能够维持1个多月;恶化:肿瘤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增大倾向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总有效率=(缓解+稳定)/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Excel 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等级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Z 检验)。
P <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分析张学鸿目的【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方法 选择2007年8月-2011年1月于我院肝胆外科就诊并被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71例,随机将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放疗;治疗组采用放射介入治疗,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 结果 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结论 放射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延长其生存时间,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普通放疗;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673-5552.2011.24.0021【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0.55;R735.7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3-5552(2011)24-0037-01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有效率比较放射介入治疗组有效人数为35人,总有效率为95.5%;单纯介入对照组有效人数为27人,总有效率为8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的比较放射介入治疗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34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8例;对照组6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25例,12个月生存率的患者有19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3 讨论原发性肝癌的起病十分隐匿,大多患者平时并无异常表现,常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已患肝癌,处于此期的患者因为没有临床症状、体征而被称之为亚临床肝癌[5]。
当患者感到不适、出现肝癌的相应症状时,患者的病情已然进入中晚期,此时治疗非常困难[6]。
对于发现较早的肝癌,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的治疗手段,其他较常见的治疗手段有姑息性外科治疗、多模式综合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放射治疗、导向治疗、化疗、生物治疗以及中草药治疗等[7]。
肝动脉栓塞化疗(即介入治疗)是近2、30年新发展的一种非手术的肿瘤治疗方法,对肝癌的治疗能起到良好作用,是临床上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的治疗手段。
介入治疗多使用化疗药物栓塞肿瘤远端的血管供应,使用明胶栓塞近端的肝动脉,使肿瘤的侧枝循环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肿瘤灶缺血坏死[8]。
多项研究资料表明,介入治疗的1年生存率可达到40%左右,仍不是很理想。
放射治疗适用于肿瘤比较局限、手术切除不宜实现的患者,放射治疗具有杀灭残癌的作用,有调查显示放射治疗与中草药治疗相结合可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10%左右[9],与手术、化疗联用可起到增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化疗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资料分析表明,放射介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1年作者单位: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作者简介:张学鸿(1967-),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表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比较(n )组别 n 缓解 稳定 恶化 总有效率%治疗组 37 20 15 2 95.5对照组341897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两组患者生存率的比较[n (%)]组别 n 6个月生存率 12个月生存率 治疗组 37 34(91.9) 20(54.1)对照组3425(73.5)11(32.4)两组生存率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过主管的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方案、过程,该药物的主要作用、副作用以及预防处理措施等,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消除,签字同意积极配合治疗。
当患者出现皮疹后,主管的医护人员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告知皮疹严重程度与治疗生存获益的关系,并制定了治疗皮疹的方案和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及家属树立治疗的信心,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
2.4 其它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其它不良反应,预防口腔溃疡。
可嘱患者自己每天观察口腔粘膜,使用软毛牙刷,每顿饭后用生理盐水或l10000制霉菌素溶液等漱口。
2.5 结果5例患者经过1-1.5月综合处理后,皮疹渗出减少,并逐渐干燥结痂,脱屑,皮肤淡红色,弹性好,无瘢痕,不影响PICC正常留置,PICC管均能正常使用,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日趋重要。
PICC具有可见性穿刺、成功率高、能减少外周血管损伤、减轻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活动舒适度的优点,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因此,临床上很多肿瘤患者都采取留置PICC管化疗同时进行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案。
而靶向治疗过程中,皮肤毒性反应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中皮疹的发生率高达60%-80%[4]。
其发生机理并不明确。
研究甚至表明,皮疹的出现标志着药物对肿瘤发生作用[5]。
但是严重的皮肤毒性反应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产生抗药心理疹治愈并保证PICC管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1]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73-498.[2]叶小红,张沂平.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肺癌的皮肤不良反应预防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11):981-982.[3]周际昌,主编.实用肿瘤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41.[4]王洁.EGFRI相关皮肤不良反应中国临床治疗指导原则[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12:6l0-621.[5]蔡莉,隋广杰.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3):129-134.[6]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99.[7]刘亚琴,纪春连,周少光,等.46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所致皮肤反应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14-115.[8]郭家红.1例成人Still病的观察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5): 94.[9]Gatzemeier U, ArdizzonitK Horwood A, et al. Erlotinib in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Interim safety analysis of theTRUSTstudy[J].ASCO Meeting Abstracts,2007,25(18S):46-57. [10]姜苗,刘鹏.“三两三”治疗EGFRl相关皮疹10例临床分析[J].中医中药,2009,16(21):66-68.(收稿日期:2011-11-26)(本文编辑:黄菲)生存率为54.1%;介入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5%,一年生存率为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放射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总有效率,延长其生存时间,临床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1]尹作福,罗文新.放疗联合介入栓塞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05,2(9):282-283.[2]孔亮.介入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2):95-97.[3]张建平,郜启全,朱守洋.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8):532-533.[4]姚素敏.老年人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J].吉林医学,2007,28(9): 1152-1153.[5]张重魁,刘红军,陈标,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08,23(2):288-289.[6]于金明,李宝生,闫婧,等.原发性肝癌的放射治疗[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0):1004-1006.[7]李甸源,高松涛,石永刚,等.原发性肝癌96例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4(5):1076-1077.[8]叶有强,丁秋娥,侯冰宗,等.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临床观察[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1,3(1):31-33.[9]林晓丹,周同冲,张书旭,等.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05,33(4):361-362.(收稿日期:2011-11-27)(本文编辑:夏凯艳)(上接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