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小结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小结教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小结教案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小结

一、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二、全等三角形

1、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注意:

(1)两个三角形全等,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能够完全重合”是指在一定的叠放下,可以完全重合,不是胡乱摆放都能重合。

2、全等三角形的符号表示、读法

△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全等于”。

注意:

(1)计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对应的两个字母为端点的线段是对应边;对应的三个字母表示的角是对应角(若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亦是如此)。(2)对应角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角形而言的,指两条边、两个角的关系,而对边、对角是指同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位置关系,对边是与角相对的边,对角是与边相对的角。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和“SSS”。

(2)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和“SAS”。

(3)两角和他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和“ASA”。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和“AAS”。(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和“HL”。

注意:

SSA、AAA不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如果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5、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思路

找夹角——SAS

(1)已知两边找直角——HL

找另一边——SSS

找边的对角——AAS

(2)已知一边一角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角的另一边——SAS

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3)已知两角找夹边——ASA

找任意一边——AAS

6、全等变换

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只是位置不同,我们称这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的全等变换,三种基本全等变换:(1)旋转;(2)翻折;(3)平移。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注意:(1)定理作用:a.证明线段相等;b.为证明三角形全等准备条件。

(2)点到直线的距离,即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逆定理: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内心

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导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I,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说明:(1)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三角形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也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

(3)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的交点共有3个,所以到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共有4个。

第十二章轴对称小结

一、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或轴)对称。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一定不是轴对称图形。

注意:

(1)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如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圆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需要注意的重点:①一个图形;

②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即重合到自身上)。

二、轴对称的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去,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是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经过翻折之后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也叫做对称点。

注意:(1)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前提不一样,前者是两个图形,后者是一个图形。

(2)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不仅大小、形状一样而且与位置有关。

三、轴对称的性质:

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是全等形;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注意:(1)全等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的,轴对称的图形一定是全等的。

(2)性质4的作用是判定两个图形是否关于某直线对称,它是作对对称图形的主要依据。

四、轴对称作(画)图:

1、画图形的对称轴

(1)观察分析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任意一组对称点;

(2)连结对称点;

(3)画出以对称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如果一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点之间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

注意:

对于(1)来说,对称点要找准,特别是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要认真地观察、分析,必要时要动手操作实践一下;对于对称轴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图形,要从各个角度找对称点,对于(2)是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3、画某点关于某直线的对称点的方法

(1)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对称轴)的垂线,标出垂足;

(2)在这条直线的另一侧从垂足出发截取相等的线段,那个截点就是这点关于该直线的对称点。

4、画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

(1)画出图形的某些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

(2)把这些对称点顺次连结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符合条件的对称图形。

注意:

“某些点”是指能确定图形形状和大小及位置的关键点。如果是多边形,“某些点”就是指所有的顶点;如果是线段,“某些点”就是指线段的两个端点;如果是直角,“某些点”就是指角的顶点与角两边上每一边一个任意点,其余类推。

七、轴对称变换的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八、轴对称变换的有关知识点:

规律:对称轴方向、位置发生变化,得到的图形的方向、位置也发生变化;

性质:1、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3、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做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的;

5、一个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做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

九、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1、垂直于一条线段,并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做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十、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

注意: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作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

2、若CD垂直平分线段AB,可得到:

①△ABC是等腰三角形;

②CO是△ABC底边AB上的高和中线,也是顶角∠BCA的平分线;

③不仅AC=CB,取CD上任意一点P都有PA=PB。

十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注意:

(1)“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作用是:判定一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在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3)如果两点到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点所在直线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十二、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注意:(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作用是:证明线段相等;

(2)三角形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必在第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上;

(3)证明三线共点,可先找到两直线交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也过这一点即可;

(4)锐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恰是斜边中点,钝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

(5)此定理给出了作一个点到三个不共线的点距离相等的作图方法,只需顺次连结这三点组成一个三角形,作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即为所求。

十三、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

1、概念: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顶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直角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性质: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其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所在直线是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4)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即两腰相等。

3、判定:(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注意: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的关系: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既体现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作为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互为逆定理;

(2)“等角对等边”在同一三角形内证两条边相等的应用极为广泛,往往通过计算三角形各角的度数得角相等,则可得边相等;

(3)底角为顶角2倍的等腰三角形非常特殊,其底角平分线将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十四、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1、定义: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注意:

(1)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因而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2)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故三边上均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其三条中线交于一点,称其为“中心”。

2、性质: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每一个外角都等于120°。

3、判定:(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任意一腰和底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注意:(1)四个判定定理的前提不同,判定(1)和判定(2)是在三角形的条件下,判定(3)和判定(4)是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下;

(2)计算出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都相等(或都为60°),然后根据“等角对等边”可说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十五、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如果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为30°,那么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

性质是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能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有关线段长度、线段关系、角的度数等的计算问题,特别在以后的学习中应用更广泛。

第十三章实数小结

一、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 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a的算

a”,a叫做被开方数。

(2)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是一个正数;0的算术平方根仍为0;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也就是说,

a一定表示一个非负数。

2、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这就是说,如果x2=a,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正数a,其中a叫做被开放数;2叫做根

指数(一般可省去不写);a”或“根号a”;正数a的负的平方

;正数a a”。

(2)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开平方运算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注意:(1)被开方数a是非负数(非负数即指正数和零);

(2)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4、平方根(或算术平方根)的几个公式

(2)a表示a的算术平方根,a是非负数,即a≥0。

aa≥0

(3)a2=︱a︱=0a=0

-aa<0

(4)√(a)2=a(a≥0),(-a)2=a(a≥0)。

二、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即x3=a,那么就称这个数x为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表示为3a,其中a为被开方数,“3”符号中的3为根指数(这个数不能省略);3a读作“三次根号a”或“a的立方根”。

2、任意数都有立方根,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零的立方根仍为零。

3、有关立方根的补充说明和两个公式

(1)在3a中,被开方数a可为正数、零,也可为负数。即3a的正负与a一致。

(2)3-a=-3a

(3)(3a) 3=3a3=a

4、开立方运算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运算。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

三、实数的有关性质

(1)实数a的相反数为-a,零的相反数是其本身,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反之亦然。

(2)实数a的倒数为1/a(a≠0)。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亦然。

(3)实数a的绝对值表示为︱a︱,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aa≥0

即︱a︱=0a=0

-aa<0

(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数轴上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反过来,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则有︱a︱、︱b︱分别表示点A、点B到原点的距离;︱a-b︱表示点A到点B的距离,这正是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在数轴上,右边点对应的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正实数大于一切负实数,0大于一切负实数,正实数都大于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即对于负数a、b,有

︱a︱<︱b︱=a>b。

四、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有如下分类: (1)按定义分类 整数

实数 有理数 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2)按正负分类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正分数

正实数

正无理数

实数

负整数

负实数 负有理数 负分数

负无理数

五、实数的运算

在实数范围内,可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和它们之间的混合运算;有理数范围

内的运算律、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且满足运算律。

交换律:a+b=b+a,ab=ba

结合律:(a+b)+c=a+(b+c),(ab)c=a(bc)

分配率:a(b+c)=ab+ac

六、实数的大小比较

①数轴比较法;

②代数比较法;

③差值比较法;

④商值比较法;

⑤倒数比较法:若1/a >1/b,a >0,b >0,则a <b ;

⑥平方比较法:a>0,b>0,a2>b2,则a>b;

⑦开方比较法:若a >0,b >0, a> b,则a>b;

七、非负数的性质

(1)已知实数a,则a2≥0,︱a︱≥0,a2 ≥0(n为正整数)。 (2)任意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和偶次方根还是非负数,即 a≥0,2 a≥0(n为正整数)。 (3)若两个非负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为0,常见以下几种形式:

a=0,

若a2+b2=0,则 b=0,反之亦然。

a=0,

若︱a︱+︱b︱=0,则 b=0,反之亦然。

a=0,

若 a+ b=0,则 b=0,反之亦然。

n n

a=0,

若2 a+2 b=0,则 b=0,反之亦然。

可推广位:n个非负实数之和为0,则这n个非负实数一定都为零。

第十四章 一次函数 小结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量叫做常量,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注意:变量和常量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在不同研究过程中,常量和变量的身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函数与自变量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

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y是x的函数。

注意:函数体现的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只能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数值随着另一个变量的数值变化而变化。

(3)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函数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

二、函数的表示方法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和图像法。

(1)解析法: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方法叫做

解析式。用解析式表示一个函数关系时,因变量y放在等式的左边,自变量x的代数式放在

右边,其实质是用x的代数式表示y。

注意:解析法简单明了,能准确地反应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不直观,且有的函数

关系不一定能用解析法表示出来。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注意:列表法优点是一目了然,使用方便,但其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而且从表中不易看出自变量和函

n n

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3)图像法:

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注意:图像法形象直观,是研究函数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常常综合运用三种方法来表示函数。

三、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值

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指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通常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二是符合客观实际。下面给出一些简单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范围的确定方法。

(1)当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取任意实数(即全体实数)。

(2)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取值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任意实数。

(3)当函数的解析式是开平方的无理式时,自变量值是使被开放的式子为非负的实数。

(4)当函数解析式中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时,自变量值取值是使底数不为零的实数。

对于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如当x=a时,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值就是当x=a时的函数值。

注意:若已知函数解析式及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其实质就是求关于自变量x的代数式的值。

若已知函数解析式及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其实质就是解关于自变量x的方程。

四、函数的图像

(1)函数图像的意义

一般来说,函数的图像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图像上每一点的坐标(x,y)代表了函数的一对对应值,他的横坐标x表示自变量的某一个值,纵坐标y表示与它对应的函数值。

(2)函数图像的画法

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描出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值为纵坐标的点,那么所有这样的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函数的图像。

知道了函数解析式要画出函数的图像,一般经历以下三步:

①列表:

取自变量的一些值,计算出对应的函数值,由这一系列的对应值得到一系列的有序实数对。

②描点: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些有序实数对的对应点。

③连线:

用平滑的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即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像。

五、数学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中比较广泛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研究问题。数形结合,直观形象,由数思形,由形

思数,两者巧妙结合,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帮助我们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函数思想

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首先从问题中抽象出特定的函数关系,然后利用函数的性质得出结论,最后把结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研究结果。将实际问题数学化,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利用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转化思想

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这是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

六、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解析式是用自变量的一次整式表示的函数,我们称之为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k≠0,特别地,当k=0时,一次函数y=kx(常数k≠0)也叫做正比例函数。

注意:

(1)如果一个函数是一次函数,则含有自变量x的式子是一次的,系数k不等于0,而b可以为任意实数。

(2)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3)k≠0这个条件不可忽略。

(4)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①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即一次函数包含正比例函数。

②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在一次函数y=kx+b(k≠0)中,当b=0时,

y是x的正比例函数;当b≠0时y不是x的正比例函数。

七、一次函数的图像

(1)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通常也称为直线y=kx+b,一方面,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可以用描点法画出;另一方面,由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故画一次函数的图像时,只要先描出两点,再连成直线就可以了,为了方便,常用图像与坐标轴的两个交点(0,b)和(-,0)

(2)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通常画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只需取一点(1,k),然后过原点和这一点画直线。

八、对一次函数的y=kx+b中的系数k、b的理解

(1)直线y=kx+b中k表示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正方向夹角的大小程度,即直线的倾斜程度;

b是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b=0时,直线过原点,

是正比例函数;b<0时,直线与y轴交于正半轴上;b=0时,直线过原点,是正比例函数;

b<0时,直线与y轴交于负半轴上。

(2)两直线y=k1x+b1(k1≠0)与y=k2x+b2(k2≠0)的位置关系。

①当k1=k2,b1≠b2时,两直线平行。

②当k1=k2,b1=b2时,两直线重合。

注意:

(1)当k>0时,直线必经过一、三象限;k<0时,直线必经过二、四象限。当b>0时,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故必过一、二象限;b=0时,直线过原点;b<0时,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故直线过三、四象限。

(2)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还是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只取决于k的符号,与b无关。

九、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1)根据数学规律、关系确定函数解析式

①对于探索一系数、图形个数等规律时,其关键是找出问题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②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两个量的关系,要能够结合几何图形的性质确定两个变量的关系。

③对于实际问题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分析出各个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用含一

个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量,同时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先设出函数解析式,再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数,从而具体写出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待定系数法是求函数解析式最常用的方法,其一般步骤是:

①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kx+b(k≠0)。

②将函数图像所经过的任意两点的坐标带入y=kx+b(k≠0)。

③解此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待定系数k、b的值。

④确定函数解析式。

注意:

(1)在正比例函数y=kx+b(k≠0,且为常数)中,只有一个待定系数k,确定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只需一个条件。

(2)在一次函数y=kx+b(k、b为常数,且k≠0)中,有两个待定系数k和b,因此确定一次函数关系式需要两个条件。

十、一次函数与方程(组)及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1)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求直线y=kx+b与x轴的交点,可令y=0得方程kx+b=0,解方程得x=-,-是直线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反之,由函数的图像也能求出对应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次函数y=kx+b图像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以二元一次方程kx-y+b=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上。

两条直线l1:y=k1x+b1(k1≠0)与l2:y=k2x+b2(k2≠0)的交点的横、纵坐标就是方程组y=k1x+b1

y=k2x+b2

注意:若k1=k2,b1≠b2,则两直线平行,无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若k1=k2,b1=b2,则两直线重合,通常不研究此类情况。

(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画出方程组对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图像,找出它们的交点,这个交点的坐标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4)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使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y大于0的自变量的所有值,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的解集,同样使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y小于0的自变量的所有值,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kx+b<0的解集。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小结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a=a(m、n都是正整数)。

注意:(1)这一运算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即a·a·a=a(m、n、p都是正整数)。

(2)运算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3)幂的底数a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1、幂的乘方法则: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即(a)=a(m、n都是正整数)。

注意:(1)不要把幂的乘方性质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混淆。幂的乘方运算,是转化为指数的乘法运算(底数不变);同底数幂的乘法,是转化为指数的加法运算(底数不变)。

(2)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2、积的乘方法则: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即(ab)=ab(n为正整数)。

注意:(1)这一运算性质可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数的积的乘方,即(abc)=a·b·c(n为正整数)。

(2)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b=(ab)。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a=a(a≠0,m、n为正整数,且m>n)。注意:此性质可以逆运用,即a=a÷a。

四、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

在a÷a=a中,当m=n时,规定a÷a=a=1(a≠0)

当m<n时,规定a÷a=a=。

(1)零指数幂的意义: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a=1(a≠0)。

(2)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n(n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n次幂的倒数,即a=(a≠0,n为正整数)。

注意:(1)在这两个幂的意义中,强调底数a都不等于零,否则无意义。

(2)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指的幂。

五、科学计数法:

利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即表示成a×10的形式,n为正整数,1≤|a|<10。对于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我们可以仿照绝对值较大数的计法,用10的负整数次幂表示,而将原式写成a×10的形式,其中n为正整数,1≤|a|<10,这也称为科学计数法。

六、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七、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率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注意:单项式乘多项式实际上是用分配率向单项式相乘转化。

八、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a+b)(m+n)=am+bm+an+bn。

九、平方差公式:

(1)内容:

(a+b)·(a-b)=a2-b2

(2)意义:

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3)特征:

①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项中有一项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②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

③公式中的a和b可以使有理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几何意义: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意义也就是图形变换过程中面积相等的表达式。

(5)拓展:

①立方和公式:

(a+b)(a2-ab+b2)=a3+b3;

②立方差公式:

(a-b)(a2+ab+b2)=a3-b3。

③(a-b)(a+ab+ab2+…+a2b+ab+b)=a-b。

十、完全平方公式:

(1)内容:

(a+b)2=a2+b2+2ab;

(a-b)2=a2+b2-2ab。

(2)意义: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它们积的2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减去它们积的2倍。

(3)特征:

①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式,其中有两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一

项的平方,另一项是左边二项式中两项乘积的2倍,可简记为“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

②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4)几何意义:

(5)推广:

①(a+b+c)2=a2+b2+c2+2ab+2bc+2ca;

②(a+b)3=a3+b3+3a2b+3ab2;

③(a-b)3=a3-b3-3a2b+3ab2。

十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1)两个单项式相除,只要将系数及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即可。

(2)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不不要漏掉。

十二、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

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法则:

一般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即(ma+mb+mc+dm)÷m=am÷m+÷bm÷m+cm÷m+dm÷m。

注意:这个法则的使用范围必须是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反之,单项式除以多项式是不能这样计算的。

十三、整式的混合运算:

关键是注意运算顺序,先乘方,在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先做括号里的。

十四、因式分解的意义:

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即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

注意:(1)因式分解的要求:

①结果一定是积的形式,分解的对象是多项式;

②每个因式必须是整式;

③各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是两种不同的变形过程,即互逆关系。

十五、因式分解的方法: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ma+mb+mc=m(a+b+c),这个变形就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这里的m可以代表单项式,也可以代表多项式,m称为公因式。

确定公因式方法:

系数:取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字母(或多项式因式):取各项都含有的字母(或多项式因式)的最低次幂。

2、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

①平方差公式:a2-b2=(a+b)·(a-b)。

②完全平方公式:a2+b2+2ab=(a+b)2;

a2+b2-2ab=(a-b)2。

③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注意:(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代表一个数、一个单项式或一个多项式。

(2)选择使用公式的方法:主要从项数上看,若多项式是二项式应考虑平方差或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若多项式是三项式,可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

3、分组分解法:

①将多项式的项适当的分组后,组与组之间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②适用范围:适合四项以上的多项式的分解。

分组的标准为: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分组后能运用公式。

4、其他方法:

①十字相乘法:x2+(a+b)x+ab=(x+a)(x+b)。

②求根公式法:若ax2+bx+c=0(a≠0)的两根是x1、x2,ax2+bx+c=a

(x-x1)(x-x2)。

十六、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及注意问题:

1、对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先提供因式。

2、多项式各项没有公因式时,如果是二项式就考虑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如果是三项式就考虑是否符合完全平方公式或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如果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

十七、添括号法则:

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全集(表格版 ,281页)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全集 (表格版) 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三角形的边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角,会数三角形的个数.(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重点) 3.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一、情境导入 出示金字塔、战机、大桥等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三角形,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三角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观察. 问: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三角形的概念 图中的锐角三角形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析:(1)以A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ABC 、△ADC 共2个;(2)以E 为顶点的锐角三角形有△EDC 共1个.所以图中锐角三角形的个数有2+1=3(个).故选B. 方法总结:数三角形的个数,可以按照数线段条数的方法,如果一条线段上有n 个点,那么就有 n (n -1) 2 条线段,也可以与线段外的一点组成 n (n -1) 2 个三角形. 探究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类型一】 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3cm ,5cm B .5cm ,6cm ,10cm C .1cm ,1cm ,3cm D .3cm ,4cm ,9cm 解析:选项A 中2+3=5,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B 中5+6>10,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正确;选项C 中1+1<3,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选项D 中3+4<9,不能组成三角形,故此选项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判定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只要判定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 【类型二】 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 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A .3<x <11 B .4<x <7 C .-3<x <11 D .x >3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7,x ,∴7-4<x <7+4,即3<x <11.故选A.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边的取值范围要同时运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有时还要结合不等式的知识进行解决.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的性质可得出第三边长的两种情况,再根据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从而求解. 解:根据题意可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可能是4,4,9或4,9,9,∵4+4<9,故4,4,9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4+9>9,故4,9,9能构成三角形,∴它的周长是4+9+9=22. 方法总结:在求三角形的边长时,要注意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验证所求出的边长能否组成三角形. 【类型四】 三角形三边关系与绝对值的综合 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b -c -a |+|c +a -b |. 解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即可. 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 -b -c <0,b -c -a <0,c +a -b >0.∴|a -b -c |+|b -c -a |+|c +a -b |=b +c -a +c +a -b +c +a -b =3c +a -b . 方法总结:绝对值的化简首先要判断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式子的正负,然后根据绝对值的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全册)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11.1 全等三角形 教学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教具准备 四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八年级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 学 教 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 2016年10月-11月 教师:李治民 第11章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及有关概念,会画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3、会证明三角形内角和 等于1800 ,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4、了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会运用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解决问题。5、理解平面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2、在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探索、归纳图形性质的推理方法,进一步培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内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与内角和公式,镶嵌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 的证明,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及简单的平面镶嵌设计是难点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a b c (1) C B A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范文范文一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班的数学课,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指导和在自身的努力下,不断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1)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一部分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今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 三角形的边 【出示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 3.学会三角形的表示及根据“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进行的分类. 4.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2—4,完成下列各题. 【自学反馈】 一、三角形 1.定义:由不在__同一条直线上__的三条线段首尾__顺次相接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关概念 如图,线段AB ,BC ,CA 是三角形的__边__,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顶点__,∠A ,∠B ,∠C 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__内角__,简称三角形的角. 3.表示方法: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__△ABC __”,读作“__三角形ABC __”. 二、三角形的分类 1.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相等__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边__相等__的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腰__,另一边叫做__底边__,两腰的夹角叫做__顶角__,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__底角__. 3.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__不相等__的三角形. 4.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 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合作探究】 活动1 自主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三角形:

如图,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①边: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条边. ②角: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③顶点:三角形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三角形的表示: 如图,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 【教师点拨】(1)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中“△”代表“三角形”,后边的字母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字母的顺序可以自由安排,即△ABC ,△ACB ,△BAC ,△BCA ,△CAB ,△CBA 为同一个三角形. (2)角的两边为射线,三角形的三条边为线段. (3)由于在三角形内一个角对着一条边,那么这条边就叫这个角的对边,同理,这个角也叫做这个边的对角.如图,∠A 的对边是BC (经常也用a 表示),∠B 的对边是AC (经常也用b 表示),∠C 的对边为AB (经常也用c 表示);AB 的对角为∠C ,AC 的对角为∠B ,BC 的对角为∠A . 活动2 跟踪训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下列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是( C ) 2.找一找,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并把它们写下来. 解:图中有5个三角形.分别是:△ABE 、△DEC 、△BEC 、△ABC 、△DBC . 活动3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腰和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八年级数学教学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人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组织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突出过程性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套教案

平面内点的坐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抽象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原点、横轴和纵轴等,会由坐标描点,由点写出坐标;让学生体会到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2.经历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由点写出坐标和由坐标描点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会准确地由点写出坐标,由坐标描点。 【教学难点】 各象限内坐标的符号及各坐标轴上点坐标的特点,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境: (一)回顾一下数轴的概念,及实数与数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二)情境:(多媒体显示) 如图所示请指出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直线表示一条笔直公路,向东为正方向,原点为学校位置,A、B是位于公路旁两学生家的位置,你能说出它们的位置吗?这说明了什么?

引申:确定一个点在直线上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据,这个实数可称为点在数轴上的坐标。怎样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呢? 二、观察交流,构建新知。 观察、交流、思考: (1)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什么条件? (2)既然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数,那么能否用两条数轴建立模型来表示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边操作边讲出:为了确定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我们先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原点重合的数轴,水平的数轴叫x 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垂直的数轴叫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交点O为原点,这样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有了坐标平面,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实数对来表示。 引导观察:如图中点P可以这样表示:由P向x轴作垂线,垂足M在x 轴上的坐标是-2,点P向y轴作垂线,垂足N在y轴的坐标是3,于是就说点P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3,把横坐标写在纵坐标前面记作(-2,3),即P点坐标(-2,3)。 引导练习:写出点A、B、C的坐标。 学生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答案。 (强调点的坐标的有序性和正确规范书写) 教师提问:已知平面内任意一点,可以写出它的坐标;反之,给出一点的坐标,你能在上图中描出吗? 试一试:D(1,3)E(-3,2)F(-4,-1)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2020年度八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工作总结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年度八年级数学教师工作 总结 Summary of the work of eighth grade mathematics teachers in 2020

2020年度八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本人担任八年级两个班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本人以学校及各处组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师德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成绩为中心,以深化课改实验工作为动力,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工作目标任务,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方面,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努力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学习,转变了以前的工作观、学生观,使我对新课改理念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为本人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一方面,在工作中,本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会。另一方面,本人能够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强化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本人能够强化教学常规各环节:在课前深入钻研、细心挖掘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教材结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力求在备课的过程中即备教材又备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本学期本人共制作多媒体课件30个),备写每一篇教案;在课堂上,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课堂40分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后,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课后辅导工作;在自习课上,积极落实分层施教的原则,狠抓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生的培养;同时,进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初二(7)班和初二(18)班两班比较,初二(7)班学生单纯,优生稍多一些,后进面较小,只有少数学生不思上进,但初二(7)学生思维虽然非常活跃,但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大多数学生不求进步只图贪玩,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主要介绍了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及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更多的注重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学生在直观认识和简单说明理由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比较严格地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性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十二章:《轴对称》立足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开始,从整体的角度直观认识并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通过逐步分析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概念。 第十三章:《实数》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开方,进而学习一种新数——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把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大

到实数。在开方里面,重点是开平方和开立方,出现的无理数都是带根号的数,只要求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会求一个数的立方根,而不要求进行有关无理数的运算和化简。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十五章:整式在形式上力求突出:整式及整式运算产生的实际背景——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有关运算法则的探索过程——为探索有关运算法则设置了归纳、类比等活动;对算理的理解和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设置恰当数量和难度的符号运算,同时要求学生说明运算的根据。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五、教学安排:(见下页教学进度登记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com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六、课堂小结 1、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和画法。 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及交点的位置规律。作业: 课本69面3、4;70面8、9题。 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目标] 1、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稳定性;2、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三角形稳定性及应用。[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盖房子时,在窗框未安装之前,木工师傅常常先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三角形的稳定性https://www.360docs.net/doc/634595155.html, 〔实验〕1、把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2 、把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会改变。 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 它的形状会改变吗? 不会改变。 从上面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三、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的应用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固然好,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也未必不好,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 (2)

钢架桥、屋顶钢架和起重机都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活动挂架则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四、课堂练习3、课本68面练习。作业:69面5;70面10题。 11.2.1三角形的内角 [教学目标]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重点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就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这个结论是通过实验得到的,这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还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 二、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 回顾我们小学做过的实验,你是怎样操作的? 把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用量角器量出∠BCD 的度数,可得到∠A+∠B+∠ACB=1800。[投影1] 图1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拼? ①剪下∠A ,按图(2)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图2 ②把和剪下按图(3)拼在一起,可得到∠A+∠B+∠ACB=1800。 B ∠ C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八年级数学工作总结8篇完整版

《八年级数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数学工作总结(一):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42)班数学教学工作。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已经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学期以来,我遵纪守法,用心参加政治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钻研教材,探索教法,用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人常说:功在课前,因此我在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资料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 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资料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3、多听课、讲公开课。 在听和讲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很多适合自己的东西,也能够暴露一些自己平时感觉不到的问题,这是我到实验中学来后最深的体会。使我对以后的教学更加充满了信心。 4、作业及时批改, 对于作业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作业是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反馈当天所学资料的最好方法,因此作业务必勤批改并做到有错必改的好习惯。 二、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整理版)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 ,(2)从B→A→C ;不一样, AB+A 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a b c (1) C B A

八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

初二数学上册总复习训练 复习内容:第15章《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 本章要掌握的知识: 1.会推导整式乘除法的一些法则,会熟练的进行整式的乘除法。 2.会将多项式进行添括号和去括号。 3.会将多项式熟练的进行因式分解。 本章知识结构: 1. 整式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 同底数幂的乘法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 乘法公式 2.整式的除法幂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的除法 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3.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公式法 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练习1】口答: (1) x3x2 = (103)5= (-3x)3= (2) 105.103.10= (a m)2 = (-5ab)2= (3) -y3y4 = -(x4)3 = (xy2)2 = (4) X m+2.x3m= (a4)4= (-2xy3z2)4= 【练习2】计算 (1)5x2y2(-3x2y) (2)(-2ax2)2.(-3a2x)3 (3)5b2c.(3ab-2b3) (4) (4x2-3x+6).2x (5) 先化简,再求值:x2(x-1)-x(x2+2x-6), 其中x=2 【练习3】计算 1. x(4x-y)-(2x+y)(2x-y) 2. (a+2b)2+(a-2b)2 3. (a-b)2-(a+b)(a-b) 4. (x+y+z)(x-y-z) 5. (x-y-z)2 【练习4】计算

643522332322122132121(1)()24 1(2)6()[()]3 (3)(546)613(4))(0.5)34 m n m m m a b c a c a b a b x y x y x x x y x y x y x y -+--÷-÷--+÷-+÷- 【练习5】因式分解 1. a 2-ab 2. 3a 3+12ab 2-9a 4b 3 3. -8x 4y+6x 3y-2x 2y 4. m(4x+y)-2mn(4x+y) 5. 3a(a-2b)2-18b(2b-a)2 6. x 2-81 7. x 3-4x 8. 25m 2-10mn+n 2 9. 4(x-y)2+12(y-x)+9 10. x 2-4x-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 秋 季 学 期 数 学 教 学 工 作 总 结(上)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徐龙峰2018.1.22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63、164班的数学教学,细细品味,过去这一学年里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不禁又浮上心头来,使我感慨万千,这其中有苦有乐,有辛酸也有喜悦。在教学期间,我认真备课、上课、听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充实自己的头脑,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63、164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空间思维能力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十分弱,特别是几何题目,和函数部分,因式分解很大一部分学生做起来都很吃力。从平时模拟测试考的成绩来看,及格分以上的没有,但20分以下的却有很多人,还有一部分主要集中在20—30分,个位分也会有几人,贫富差距非常大,差生面广是这两个班数学学科的一个现实状况。 现在,我把自己在这一学年教学工作中的体会与得失写出来,认真思索,力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书店等地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