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字的意义与用法
既字组词_精品文档
既字组词既,作为一个常见的汉字,在汉语中有着多种用法和含义。
在不同的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既字表达出的丰富的概念和意义。
下面将会介绍一些有关既字组词的例子。
1. 既往不咎: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不追究以往的错误或过错,表示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计较。
它常常被用来表达宽容和和解的意义,引导人们以宽容的心态面对过去。
2. 既然如此:这个词组表示由于某个原因或情况,所以相应的结果或决定是理所当然的。
它常常用于提供理由或解释,说明某事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3. 既得利益者:这个词组指的是在某个活动或事务中获得利益的人。
既得利益者通常是指对某种社会变化或政策改革中受益的一方。
4. 既有甲方又有乙方:这个词组通常用于形容一个团体、组织或项目中同时涉及到不同方面的参与者。
它强调了多方共同合作的关系,喻示了合作与共赢的态度。
5. 自既而:这个短语表示事情已经开始,再加上另一种情况或变化,形成新的状态或结果。
它常常用于说明一个事件或过程的发展,揭示出一种变化或转化。
6. 一举既成:这个短语表示某个目标或结果在一次行动中得到实现。
它强调了简洁、高效的手段和方法,以及事情一次性完成的能力。
7. 既成事实:这个词组指的是一件事情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改变或撤销的现实。
它常常用来指代不容忽视或逆转的事实,强调已经过去的事情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
8. 既视感:这个词组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某种情景时产生的熟悉感,即感觉看到的事物或场景有一种曾经经历过的感觉。
它常常用于形容某个景象或经历和过去类似,给人带来似曾相识的感觉。
以上是一些关于既字组词的例子,表达了既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它们展示了既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概念和意义,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无论是宽容与和解、理所当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合作共赢的关系等等,都彰显了既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既字组词,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描述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增强沟通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
古文中字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一、古文中字的多义用法与含义演变在古代的文字表达中,一个汉字往往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含义。
这些字所包含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经历了语言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古文中,同一个字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这给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1 同音异义——多音字在古文中的运用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汉字都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这种情况在古代更为常见。
以"行"为例,它既可以读作“háng”,表示走动;也可以读作“xíng”,表示做事或者进行某个行动。
类似地,“自”既可以读作“zì”,表示自己;也可以读作“zì”,表示原因或理由。
“马”可读作mǎ、mā等。
这些同一个字有着不同读音、并衍生出不同的含义与用法,在研究和理解古文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此外,并非每个字都具备发音和意义上的多义特点。
一些字在古代语境中,可能只有单一的读音和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文献时,我们应该具备辨识多音字和单音字的能力,并且了解它们各自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一、2 多义词汇——一个字的引申与转变除了同音异义外,古文中还存在着许多多义词汇。
这些词汇经过长时间使用和演变后,发展出多个引申意义,并逐渐形成固定的用法。
以"心"为例,它除了表示人体器官外,在古代的文献中还常常被用于描述人的内心、思想或者感情状态。
类似地,“言”既可以表示说话,也可以引申为文章、言论等意思。
在古代文献中,“子”也是一个常见的多义字。
它除了作为亲属关系中的称呼外,还可以指示年龄、品质或事物之类。
“天”也如此,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表示范围广泛、包罗万象。
这些例子表明,古代文字在表达时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引申与转变。
二、古文中字形与用法符合古代文化背景古代汉字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的过程。
在古代文献中,字形和用法往往体现着当时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即和既和及的区别和用法
即和既和及的区别和用法1. 嘿,朋友!你知道“即”“既”和“及”这三个字的区别和用法吗?可别小瞧它们,弄混了那可有点麻烦呢。
“即”啊,有当下、就的意思,就像是短跑运动员听到枪响,即飞奔出去一样。
比如说“成功即需要努力,也需要运气”,这就表示成功当下就和努力、运气有关系呢。
2. 再来说说“既”。
这个字可有点小复杂。
“既”通常表示已经的意思,就像你吃了饭,既完成了补充能量这个事儿。
像“既然你已经答应了,就不要反悔”,这里的“既”就强调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已经做了答应这个动作。
3. 那“及”呢?它有和、还有的意思。
这就好比你去超市买东西,你列了个清单,上面有苹果、香蕉及橙子。
这表示苹果、香蕉和橙子都是你要买的东西,是并列的关系。
“他的爱好有绘画、音乐及阅读”,这里“及”就把这些爱好连在一起了。
4. 我给你讲个小趣事啊。
有一次我朋友写作文,本来该用“即”,他写成了“既”。
老师就说:“你这可不对呀,这两个字差别很大呢,就像白天和黑夜,虽然都是时间的一部分,但完全不同啊。
”“即”是当下就要做的,而“既”是已经完成或者已经存在的状态。
5. 你可别觉得这是小事儿。
你要是在重要的文件或者考试里用错了,那可就像炒菜放错了调料,味道全变了。
比如说在合同里,如果你把“即期付款”写成“既期付款”,人家一看就觉得你不专业,甚至可能会引起纠纷呢。
6. 再来看“即”的用法。
它还可以表示就是的意思。
比如“他就是我们班的学霸,即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的那个人”。
这里的“即”就是用来解释说明前面的“他”是谁。
你看,这字多巧妙啊。
7. “既”有时候还能表示两者都的意思呢。
像“他既聪明又勤奋”,这就表示他聪明和勤奋这两个特点都具备。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呀?我就特别羡慕这种人,感觉他们就像开了挂一样。
哎呀,我要是既聪明又勤奋就好了,肯定能做成好多事儿。
8. 咱们再聊聊“及”的特殊用法。
当我们说“及格”的时候,这里的“及”就有一种达到某个标准的感觉。
古语中而字的用法
古语中而字的用法一、古语中“而”字的用法概述在古代汉语中,“而”字是一个常见的连词,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表示前后关系;也可以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不同的关联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析古语中“而”字的应用情况。
二、表示并列关系1. A而B:“而”字在表达并列关系时,可以连接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事物或观点,并强调其平行存在或同时发生。
例如:“读书而不思则罔”,即读书与思考应该同时进行,强调了学习必须伴随思考。
2. 既A而且B:“而”字还可引出具有先后顺序的并列关系。
例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已以斯年矣,未尝无过也。
”这里,“已”表示过去,“未尝无过也”表示将来,通过“而”的使用强调了过去和将来都会有过错。
三、表示递进关系1. 不仅A,(反之)而且B:“而”字在表达递进关系时,可用于紧接着说明一种更进一步或更深入的情况。
例如:“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而且还要有灵活运用的能力。
”这句话指出,不仅知识广博,还要善于运用才能取得成功。
2. 更甚者A,而B:“而”字在表示递进关系时,可以引出更加严重、深远的结果。
例如:“因噬谗臣之言,则诛灭忠良之士也。
”这里,“而”字强调了因为接受谗言所导致的更严重后果,即杀死了忠良之士。
四、表示转折关系1. 虽A,(但)而B:“而”字在表达转折关系时,可以将一个事物或观点与前面提到的事物或观点相对立起来。
例如:“虽然蜡烛是微小的光源,但它可以驱散黑暗。
”这里,“虽然蜡烛微小”与“可以驱散黑暗”形成了转折关系。
2. A非B而C:“而”字在表示转折关系时,用于说服别人改变想法或采取行动。
例如:“此地非去处也”,意思是告诉别人这个地方不合适作为旅游景点,并建议找其他地方。
五、表示因果关系1. 因A而导致B:“而”字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表明A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
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即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不能做到。
六、其他用法1. 表示禁止: A (而) 不可 B。
既和暨的区别和用法
既和暨的区别和用法:
“既”和“暨”在用法和意思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暨”的本义是太阳初升略现,后来引申为限制、遏制或限制的东西。
它通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句子,例如“暨庆祝大会”。
“既”的含义则与“暨”不同。
它的本意是吃完饭,后来引申为尽、完。
由尽、完虚化为表示已经,用作副词;也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关系。
在与“又”、“且”、“也”连用时,表示同时存在两种情况。
它通常用于表示已经完成或已经发生的事情,例如“既定的事实”。
总结来说,“暨”用于连接并列的事物,“既”则用于描述已经发生或完成的事情。
在使用时,应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意义一、而的用法和意义而(ér)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多样,有时候表达转折,有时候表示并列,还可以表示递进等。
在句子结构中,而往往出现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描述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二、表转折1. 转折前后主题不一致「秦昭王身则长不及膝茲袱」这句话中,“身则长不及膝”和“茲袱”意义上是对立的,说明两者层次上存在明显差异。
而字起到连接这两个对立概念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转折。
2. 转折前后形容程度迥异「既艱且危,又貧且乏」这里面所谓的“既艱且危”与“又貧且乏”,前者表示状态或情况相对较好,而后者则表示恶劣或不利条件。
两者之间通过而字连接,产生了强烈对比。
3. 转折前后内容矛盾「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也非常名」这句话是《道德经》开篇的名句,其中“道可道也非常道”表示了一种哲学思辨,而“名可名也非常名”则是表达了一种观点。
而字在这里将前后两个观念区分开来,精准地传达出转折关系。
三、表示并列1. 平行叙述「众口尔所同题」这句话中,“众口”与“尔所同”的主题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而字在这里扮演着连接两者之间关系的作用。
2. 增加修饰成分「人不知而不愠者为贤」这句话中,“人不知”有时我们可能会得意或发火,但如果能做到“而不愠”,那就被视为聪明和智慧,体现出一种高尚品质。
而字起到衔接前后两个修饰成分的作用。
四、表示递进1. 整体事物逐渐变化「堡池巧智久失徵特遺训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焉」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遗训”作为基础,并通过“而独增异业之良手”的介入,最终达到了创新和多样性。
而字将整个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有机地连接起来。
2. 同类事物逐渐增多「左传陈杂,辞义焕备而楼瓦山状」这句话用来描述《左传》的风格,通过“而”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文字形式与文学内涵相结合的特点。
五、总结而字作为文言语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其用法和意义相当丰富。
不仅可以表示转折、并列和递进等关系,还可以连接不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古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
古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一、古文中以字的用法及例句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字是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的一个元素。
字既可以代表事物本身,也可以象征着某种意义或象征某个情感。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古人在使用字时的技巧和特点。
1. 以字形象描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字的形象来描绘事物。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女主角黛玉时说:“如花似玉宜兰春,分外妖娆风流人”。
这里,“花”和“玉”都是对黛玉美貌的形象化描写,使读者对她的容貌能够一目了然。
2. 以字义抒发情感古人善于通过选用特定的字义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即事》中,他运用鲜活的动词“踽踽独行”来表达孤独无助之感;而在明代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修炼成道后自称“齐天大圣”,表达了自信和傲慢。
3. 以字谐音进行联想在古代文学中,作者常利用字的谐音来引起读者的聪明才智。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其中,“尽”和“流”的谐音使得整首诗依然通顺,读者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出这两个词之间的联系。
4. 以字意进行比拟古代文人也喜欢将特定的字与事物进行比拟,以加深对某种情感或景象的描述。
例如,《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思念之时说:“若非亲手比翼鸟,怎生飞到我窗前?”这里把爱情比作了“比翼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5. 以相近字反衬形象在古文中,有时候通过使用相近但含义截然不同的字来刻画事物或人物。
例如,《水浒传》中有一位英勇无敌且心狠手辣的人物——李逵,“逵”本意是耕田时用于锄草的农具,可是与人名逵搭配在一起却形成了某种反差效果,使人对他的形象更加深刻。
二、古文中以字的用法例句解析1. 例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木兰辞》此句中,“金”和“玉”均为宝贵的物质,借以比喻军事上的休戚相关与成功。
通过使用这两个词来描述木兰的壮丽形象与她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在读者心中树立了一个英勇儿女主角形象。
文言文里字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文里字的用法和解释一、字的本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字是指汉字的意义,也可以泛指字符。
字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运用方式和意义。
首先,字可用于表示事物的名称或代号。
例如,“静者思其纪”(《礼记·中庸》),这里“静”就是表示一个人名或称谓;“东望西望”(《红楼梦》),这里“东”和“西”指方向。
其次,字还可以表示动作、情感或状态等语义。
例如,“哀哭之声震天地”的“哀”表示悲伤;“立志守道”的“立”表示站立或表明决心;“感矣!时维乎?”(《左传·襄公十五年》),这里的“时维乎?”是琐碎烦乱之意。
此外,字在文言文中常被用于表示数量单位和计数方式。
例如,“五马牧于北原之上,六骥从于车后佩以锦衣。
”(《资治通鉴·卷三百四十三》),“五”和“六”在这两句话中都指数量。
二、字的修辞手法除了基本的使用方式外,文言文中还存在许多特殊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丰富文本含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字的修辞手法。
1. 倍数助词:“皆认其善”(《左传·襄公十三年》)。
文中的“皆”表示全体,增强了叙事的力度和广度。
2. 比喻:文言文中常用字进行应用比喻,以表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例如,“如振湿帨而疾风至”(《孝经》),此处将“振湿帨”比作疾风来形容迅速。
3. 修饰补充:字能够修饰或补充前面所述,进一步阐明细节,增加语境。
例如,“可乘般般也”(《史记·苏秦列传》),这里的“可乘般般也”对前面描述进行详细解释。
4. 排比:运用多个字连结成排并列,以突出所描述对象的特征或增加语境层次。
例如,“轻装则行之,则不足以方其泽;重装则行之,则不足以图其动。
”(《论语·微子》),此处通过使用两个相对词来对比凸显动态与静谧的区别。
5. 双关:“奇士会觅事而载佩之”(《孟子·梁惠王上》)。
此处的“载佩之”,既可以表示携带,又可以表示承担责任。
两种意义相互映衬,使文本更富有趣味和深度。
三、字的解释和辨析在文言文中,有些字经常被写作同一种形式,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却有不同的含义。
既字的解释汉典
任务名称:既字的解释一、既字的基本含义既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具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在汉语中,既字可以作为副词、连词和动词使用,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二、既字作为副词的用法1. 表示已经既字可以用作副词,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已经发生或存在。
例如: - 他既来了,就应该好好工作。
- 这个问题既然已经解决了,我们就可以继续下一个任务了。
2. 表示既然既字还可以表示既然,引导一个由原因引起的结果。
例如: - 既然天气不好,我们就不出去玩了。
- 既然他不愿意帮忙,那我们就自己解决吧。
3. 表示一方面又一方面既字还可以表示一方面又一方面,用于表达两个相对的观点或情况。
例如: - 他既聪明又勤奋,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 这个问题既复杂又困难,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三、既字作为连词的用法既字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两个并列的情况或观点。
例如: - 他既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朋友。
- 这个项目既有挑战性,也有机遇。
四、既字作为动词的用法既字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完成某个动作或达到某个状态。
例如: - 他既然答应了,就一定会做到。
- 这个任务既难,但我们一定能够完成。
五、既字的其他用法1. 既往不咎既往不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不追究过去的过失或错误。
表示对过去的错误或过失不再追究,给予宽容和原谅。
例如: - 既往不咎,希望他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2. 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是指在某个利益分配过程中已经获得利益的人。
通常用于指那些享有特权或优势的人。
例如: - 在改革过程中,既得利益者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六、总结既字作为一个常见的汉字,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作为副词时,表示已经、既然和一方面又一方面;作为连词时,表示并列的情况或观点;作为动词时,表示完成某个动作或达到某个状态。
此外,既字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如成语“既往不咎”和描述既得利益者的用法。
通过对既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的汉字。
“既东封郑”中“东”“封”的用法
东封郑”的翻译又提出了一条质疑 , 说 : “‘东 ’在 句 中是名 词 作状 语 , 不宜作定 语 ,译文 就显 得不够严 谨 。”关 于这一点 ,杜 丽荣 、邵文利 两位先生在 住 力主编<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本校改后仍存 问题举 隅》 一 文中曾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两位 先生指出: “‘东封郑 ’即 ‘以郑为 东 封 ’,名 词性偏 正词组 ‘东 封 ’作 为 一个 整体 用 为 意 动 ,从而 与 ‘又 欲肆其西封’的 ‘西封’相对。”在 这里 ,文章即把 “东”看做定语修 饰 “封”字 ,而用如动词的也就不 再 是 “封 ” 而是 “东封 ”这 样 一个 名 词性 词 组 。应 该说 ,两位 先 生 的 观点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 ,他们 的 看法其实与 《教师教学用书》 的翻 译不谋而合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可 以成立 ,古汉语中名词性词组用如 动词 的例证还有 :
对于杨文的看法 ,笔者不敢苟 同。首先 ,秦 国作为当事国,秦伯 不 可 能不 了解 郑 国 尚未 被 晋 国 占领 的事 实 。所 以 ,对于 烛 之武 发 出 的 晋 国 占领 了 郑 国 这 样 一 条 “伪 信 息”,秦伯心里当然清楚。也 就是 说 ,烛之武面对这样一位熟知 内情 的君主没有必要 “撒谎”。其次,从 烛之武整个的说辞看 ,他首先分析 秦 国亡 郑 后 “越 国 以鄙远 ” 之难 , 接着表明存郑 “行李之往来 ,共其 乏 困 ”之 利 。然 后提 醒 秦 伯秦 晋之 间 曾经 的一段 恩 怨 。所 有 这些 ,皆 有理有据 ,直击要害。所以,最后 这条说辞烛之武实在不必 “利用强 势语 言 ,揭 露渲染 晋 国的贪婪之 行 ”,他只需提醒秦 伯一 点就可 以 了,那就是贪得无厌 的晋国把郑国 当作 它东 边 的边 界后 ,定 会 想 法拓 展其西边的疆土 ,这样一来 ,秦国 的利 益必 将受 到 损 害 。如此 晓 之 以 理 ,秦伯当然会心有所 动。所 以 , 杨 先生 的 阐发 虽 能新 人 耳 目,然细 细玩 昧 ,实则 于情理不合 。
合同即和既的用法
合同即和既的用法《“合同”里的“即”和“既”》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写“合同”这个词的时候,纠结过里面到底是“即”还是“既”呀?反正我是有过!这俩字就像一对调皮的双胞胎,总是让人分不清。
先来说说“即”吧。
“即”这个字,就像是一个急性子的小伙伴,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做点啥。
比如说“立即”,是不是感觉有种马上就要行动,一刻都不能等的紧迫感?再比如“即使”,是不是有一种假设的、不管怎么样都要面对的那种感觉?那“既”呢?它就像是个慢性子的朋友,总是不慌不忙的。
“既然”,是不是有一种事情已经这样了,那就接受的味道?还有“既……又……”,这是不是在不紧不慢地列举两边的情况呀?哎呀,我之前做作业的时候,就因为这两个字闹过笑话呢!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用“即使……也……”造句,我居然写成了“既使……也……”,结果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我那个委屈哟!“我怎么就分不清这俩字呢?”我心里不停地问自己。
后来我就去找同桌小明帮忙,我问他:“小明,你能给我讲讲‘即’和‘既’的区别不?”小明挠挠头说:“哎呀,我也讲不太清楚,不过我觉得你可以多看看书,多写几遍,说不定就记住啦!”哼,这算什么回答嘛!我又去问班长小红,小红倒是挺认真地跟我说:“你看啊,‘即’右边是两笔,就像两条腿要赶紧跑起来;‘既’右边是四笔,就像四条腿稳稳地站着,不着急。
”哇,小红这个解释可真形象,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回到家,我赶紧拿出本子,把“即”和“既”写了好多好多遍,一边写一边念叨:“急性子的‘即’,慢性子的‘既’。
”经过这一番努力,我现在总算能分清它们啦!同学们,你们可别像我之前那样傻傻分不清哟!这两个字虽然长得有点像,但是用法可大不一样呢!所以呀,我觉得遇到这种容易混淆的字,咱们可不能怕麻烦,得多琢磨,多练习,这样才能把它们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们说是不是?。
即和既的甲骨文写法
即和既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体系,用于刻写于龟甲或兽骨上,产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中,“即”和“既”这两个字在甲骨文中有独特的形态和写法。
本文将介绍即和既的甲骨文写法,并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即的甲骨文写法在甲骨文中,“即”字的写法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象形的写法,即用生物形象来表示“即”的意思。
这种写法是将一只手臂的形象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手臂手肘弯曲,手掌抓住一个物体,表示紧紧抓住、即将完成的意思。
另一种写法是会意写法,将两个意义相近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即”的形状。
其中一个符号是象形的,表示眼睛;另一个符号是指事的,表示动作的用手。
这个组合的符号表示眼睛正在注视着某个动作,引申为即将发生的意思。
即字在甲骨文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经常用于表达时间、关系和状态。
二、既的甲骨文写法在甲骨文中,“既”字的写法同样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象形的写法,即用生物形象来表示“既”的意思。
这种写法是将一个鸟的形象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表示鸟已经落到了某处、已经停止的意思。
另一种写法是会意写法,将一个象形符号和一个指事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既”的形状。
其中一个符号是象形的,表示山;另一个符号是指事的,表示地。
这个组合的符号表示山已经降落到地上,引申为已经完成的意思。
既字在甲骨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主要用于表示已经完成、已经达到的状态。
三、即和既的含义与用法就字面意思来看,“即”和“既”表示的含义是相近的,都表示已经到达、已经达成的意思。
但在实际用法中,这两个字有一些区别。
“即”字偏重于表示即将、接近、准备要达成的状态。
它可以表示时间上的接近,例如“即日”表示马上、即将到来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关系上的接近,例如“即亲”表示非常亲近的意思。
此外,“即”还可以表示在紧迫和严峻的情况下迅速行动的意思。
“既”字偏重于表示已经到达、已经完成的状态。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重点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1]余:[2]手自:[3]嗜:[4]无从:[5]致书:[6]假借:[7]假:[8]弗之怠(dài):[9] 弗.之怠:不.[10] 走:[11]逾约:[12]以是:[13]既加冠(guān):[14]既:[15]患:[16]硕师:[17]硕:[18]尝:[19]趋:[20]先达:[21]叩问:[22]叩:[23]德隆望尊:[24]门人弟子填其室:[25]填:[26]稍降辞色:[27]辞色:[28]援疑质理:[29]援:[30]质:[31]俯身倾耳以请:[32]或:有时[33]叱(chì)咄(duō):[34]礼愈至:[35]出一言以复:[36]俟(sì):[37]负箧(qiè)曳屣(xǐ):[38]箧:[39]屣:[40]穷冬:[41]皲(jūn)裂:[42]至舍:[43]支:[44]媵(yìng)人:[45]汤:[46]沃灌:[47]衾(qīn):[48]拥:[49]久而乃和:[50]寓逆旅:[51]逆旅,[52]被(pī):[53]腰:.[54]容臭(xiù):[55]臭:[56]烨(yè)然:[57]缊(yùn)袍敝(bì)衣:[58]缊:[59]敝:[60]略无慕艳意:[61]略无:[62]慕艳:[63]以中有足乐:[64]口体之奉:[65]奉:[66]盖余之勤……:[67]余故道……:[68]诸生:[69]县官:[70]廪(lǐn)稍:[71]裘(qiú):[72]葛:[73]遗(wèi):[74]司业、博士:[75]非天质之卑:[76]流辈:[77]朝:[78]以乡人子:[79]谒(yè):[80]撰(zhuàn):[81]长书:[82]贽(zhì):[83]夷:[84]逾约:古今异义词(1)尝趋百里外(古义:跑向今义:快走)(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些,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3)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4)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5)无从致书以观(古义:取得,文中指买到今义:达到,实现)(6)裘葛之遗(古义:给予,赠送今义:)2、一词多义至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到达)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从乡之先达(跟随,跟从)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间挂着)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食”名词作动词,给……吃)无鲜肥滋味这享(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为鲜鱼和肥肉)4、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5、常考虚词以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以衾拥覆(用)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书)每假借藏书之家(助词,的)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转折连词,但是、却)久而乃和(承接连词)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6、关键句子翻译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教材考点精析】文言实词种类:《兼爱》(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识点
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 (2020·新高考卷Ⅰ) 都 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
通假字
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 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 承追不力,疏趣之, 分析:“趣”,通“促”,催促。对接 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陈涉世家》:“趣赵兵亟入关。”“
趣”通“促”,催促;督促。
●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 示词义,什么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2022全国甲卷(文言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 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 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 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 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 :“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3、一词多义
● 以不相爱生(因为)
● 以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用)
●
● 人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连词,表并列)
● 之 是以仁者非之(代词'它”)
●
此何难之有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
3、一词多义
● 恶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厌恶)
●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坏的,不好的)
●
为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为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一、字的定义与功能在文言文中,“字”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
它既可以指代汉字的基本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使用的字和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但其用法较为繁琐。
以下将探讨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及例句。
二、作为基本单位1. 字与词的关系在文言文中,字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单位。
每个字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当多个字组合在一起时,则可以形成各种不同意思的词语。
例如,“篇章”的“篇”指代文章或文字以及论述段落过程等,而“章”则表示分节文章等。
这两个汉字组合后形成了“篇章”。
2. 字与表达功能除了表示具体物象或抽象概念外,单个汉字还可以担任其他功能。
例如,“断”一词,在带有否定意味时能够代表停止或切断某种情况。
“决断”即表示做出明确决定,并停止犹豫不决;“断交”即指终止两者间外交往来。
三、实际运用场景1. 字在句子中的作用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字在句子中的作用比现代汉语要更为重要。
一个字或几个字可以完成整个句子。
例如,“风度翩翩”这组四个字,就能够完整地表达出一个人外表优雅、举止得体的形象。
2. 字在文章开头和结尾中的运用在许多经典文言文作品中,作者会巧妙地运用字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既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也强调了主题。
例如,《红楼梦》开篇写道:“贾雨村西晒伏蓬,东眺王谢。
雄抟才宝马桂骈,士老心苍。
”其中“伏蓬”、“王谢”、“马桂骈”等一系列富有意境之词构成了这幅描绘世情之图景。
3. 字在对联中的使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字艺术,在其中字的选取和组合也十分关键。
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与“春风拂面花飘香”,通过字与字相映成趣,并带有浪漫唯美情怀。
四、例句赏析1. “气宇轩昂”:这个词组由两个字组成,表示一个人精神饱满、自信而庄重的形象。
例如,在古代诗词中有“心操志端气宇轩昂,矢志航海泽国光”的写作:“矢志航海泽国光”即是此意。
2. “高山流水”:从高山之势与流水的柔美相结合,用来讲述朋友之间如欢快的音乐流淌一样相互陪伴和激励。
上古汉语既字的意义和用法
上古汉语既字的意义和用法咱们聊聊上古汉语里的“既”字,这可是个有意思的家伙,跟咱们现在用的意思有些不同,但也挺有意思的。
在那个年代,“既”字可是个多面手,啥活儿都能干,既当爹又当妈,啥意思都能沾点边儿。
先说说它最基础的用法吧,那时候的“既”,就像是咱们现在说的“已经”。
比如说,“既食”,就是已经吃过饭了。
想象一下,古人吃饱喝足后,拍拍肚子,一脸满足地说:“既食矣,咱们聊聊人生吧!”多有趣啊。
不过,“既”字可不止这么简单,它还有“完毕、完成”的意思。
比如说,“既事”,就是说事情已经办完了。
你想啊,一个人忙了一整天,终于把所有的活儿都干完了,他肯定会长叹一口气,说:“既事矣,终于可以歇歇了。
”这种轻松感,简直能溢出来。
“既”字还有“尽、终”的意思。
比如说,“既年”,就是说一年已经过去了。
你想啊,到年底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顾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心里头肯定会感慨万分:“既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说:“岁月不饶人啊,咱们都得好好珍惜。
”但是,“既”字还有更厉害的一面,它能表示“并列、转折”的关系。
比如说,“既……且……”,就像是咱们现在说的“既……又……”。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夸奖另一个人,说:“他啊,既聪明又勤奋,真是个难得的人才!”这种语气,就像是在说:“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宝藏啊!”再来说说“既”字在成语里的表现吧,那可真是多了去了。
比如说,“既往不咎”,就是说过去的事情就算了,别再追究了。
你想啊,两个人之间有点小矛盾,但是都过去了,再提起来也没啥意思,这时候就可以说:“既往不咎,咱们还是好朋友。
”这种大度,就像是在说:“咱们都得向前看,别老揪着过去不放。
”还有“既来之,则安之”,就是说既然已经来了,就安心待着吧。
你想啊,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刚开始可能有点不适应,但是慢慢就会习惯了,这时候就可以说:“既来之,则安之,你就放心吧。
”这种安慰,就像是在说:“别怕,有我在呢!”看到没,“既”字在上古汉语里可真是厉害,啥都能干。
既的造字法
既的造字法既的造字法又称为结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比较特殊的造字方式,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既的造字法的特点就是用一个字,一次性包含两个意义或者多个意义,一语双关。
既的造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的夏文化时期,当时的文献中有很多既的造字的记载,所谓“夏之家,字不概表”,夏族人以象形象声的方式,用一个字表达多个意义。
字形中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通过“既”字,来表示一个字有多重含义。
比如“日既”,有“日”(明),有“既”(既有),合而为一,意思是“明显”,“曰既”,有“曰”(言),有“既”(既有),合而为一,意思是“表述清楚”。
繁体字也是一种既的造字法,它大多出现在礼仪用语中,比如“敬辞”,“日既”,“曰既”,“请既”,“帝既”,“里既”,“门既”,“既有”,“太既”等等。
古人给每一种礼仪用语都做了完整的解释,“敬辞”,“日既”,“曰既”,分别表达的是“与对方尊重”,“明显”,“表述清楚”,“请既”,“帝既”,“里既”,“门既”,“既有”,“太既”,分别表达的是“请求”,“尊重帝王”,“进入内院”,“出入大门”,“已有之物”,“进入领地”。
既的造字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一个字,一次性包含多种意义,在一篇文章中,只要引用了这种字,就会使文章显得浓缩而又贴切,大大给文章增添了诗意,使文章有一种令人感动的深刻意境。
既的造字法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它在近代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比如说,在曾国藩《致广大义士书》中,他谈到“致义士常慰知识,止无以既此不息”,“既此不息”,别看一个字,却把“既有的根基不能停息”的意思表达的淋漓尽致,也给当代文人雅士增添了更多的句式可言。
既的造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有着文化含义,也有着辞藻上的精美,它在古老的文献中,也在近代的文学作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被文人雅士普遍的使用。
诚既勇兮又以武 以的意思
诚既勇兮又以武——论“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在汉语中,“以”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字,通常在表示动作的媒介、方式、原因等方面使用。
在古诗词中,“以”字也常常被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比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除此之外,“以”字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和意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现代汉语中,“以”字仍然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表示原因、理由、方式等方面,“以”字常常被使用。
比如“由于”、“因为”、“本着”等等。
同时,“以”字还可以用于表示动作的媒介,比如“以其为媒介”、“以其为动力”等等。
在古诗词中,“以”字的使用更是频繁。
比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这些诗句中的“以”字,不仅起到了连接句子的作用,还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以”字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用法和意义,在古诗词中更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个字的理解和应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丽和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G:既字意义用法既字的意义与用法一、作动词:(会意。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1.本义:吃罢,吃过既,小食也。
――《说文》。
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
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
――《礼记·玉藻》不拜既爵。
――《义礼·乡饮酒礼》2.尽,完了,终了:语未~。
食~(指日蚀、月食的蚀尽)。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
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
――汉·王充《论衡》3.完毕;完了既而曰。
――《公羊传·宣公元年》。
注:“事毕也。
”二、副词。
1.已经:~成事实。
~往不咎。
2.不久,后来:~而缝合。
三、连词。
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
~做得快,又做得好。
~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