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
1、把翻译工作看成是实现“忠于原文、灵活处理”的历史使命。

它认为翻译者负有将原文真实无损地翻译成目标语的责任,但是又需要灵活的处理,以保证文化的相通性。

2、翻译的严谨性。

中国传统认为,翻译是文化的精神写照,它必须严谨,不能有纰漏,也不能有差错,以达到严谨的理论追求。

3、务实谦虚。

对于翻译来说,传统文化有说“务实谦虚”的概念,翻译者应具备谦虚精神,面向大众,创作服务大众,不提以高调。

4、把翻译看成是学习和创新的过程。

无论是否完美,翻译者都要从整个过程中学习以改进自己,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水平。

从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我们可以启发出以下几点:
1、翻译应把完全忠实原文和文化的传承相结合,兼顾细节的忠实性和大的意向的传达。

2、翻译者需要具备严谨的精神,注重每个细节,以获得最正确的翻译结果。

3、翻译者应当务实谦虚,努力把原文的精髓信息传达给每一个读者,为大家服务,而不是聚焦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4、翻译者应当在向职业价值追求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努力做到更好,不断创新,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 《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 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 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 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 》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3.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 这一时期即从1972年霍姆斯(J.S.Holmes)发表“翻译 学的名与实”一文开始至今。 4. 继承我国译学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创立自己的学 说 继承、借鉴、发展,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 (1)多元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发表了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打破了翻译标准一元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2)翻译标准:和谐说 2000年,郑海凌出版了《文学翻译学》,书中提出了“翻 译标准:和谐说”。
在翻译理论和思想上提出了 “整体(全局)”论(“段本 位”、“篇本位”思想),丰 富了中国翻译史。
八、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一)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有无“学科意识” 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十位译论界泰斗:奈达 、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 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穆南和塞莱斯科维奇。这十位宗 师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苏联翻译理论两大流派对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

试论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内容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传播西学的第一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认为,“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达”是翻译的目的,“雅”是翻译的语体选择。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翻译学者们对“信、达、雅”的阐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

严复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那是特属于他所处的时代的。

因此我们对于他的翻译作品可以从历史的角度给予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On Y an Fu’s Translation Thought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and Elegance【Abstract 】Yan Fu is the the first person in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Chinese history, is our country outstanding modern translation theorists. He thinks,"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 " faithfulness" i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expressiveness " i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Elegance is the ch oice of registers . Over 100 years , the three characters have being received with different views and judgements.Yan Fu's translation is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a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eriod in which he lived. We therefor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his works can be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give objective and fair evaluation.【Key words】Yan Fu;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elegance;translation thoughts严复(1853--1921)是我国近代杰出的译学理论家,是传播西学的第一人。

中国文学翻译的高峰——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述评

中国文学翻译的高峰——许渊冲及其翻译思想述评

了一个“ 字; 之” “ 艺术” 翻译是艺术 , 即“ 不是科学” 来源于朱光潜在 《 , 诗 论》 中所说 的“ 心所欲 , 从 不逾 距 , 是一切艺术成熟境界 ” 。总结 起来 说 “ 美化之艺术” 就是 “ 三美 ”“ 、三化” “ 、三之” 的艺术 。“ 是把郭沫若的 创”
“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提高为再创论 ;优” “ 是傅雷的神似说 ;竞赛 ” “ 即文
国际文化教授, 年起在 清华 大学讲授 《 9 9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与赏析》 课 程。许 老是我 国著名的翻译 家, 被称为将 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 的
唯一专家。曾被提名为诺见尔文学奖候选人。许老 的名片上写着 “ 诗译 英法唯一人 ” “ 、不是院士胜院士 ” 。他倡导 学要敢为天下先”被人视 译 , 为译界 狂才 。“ 我过去喜欢一 个人走 自己的路 , 现在也喜欢一个人走 自 己的路, 来还是喜欢一个人走 自己的路 。” 将 这是许 老最后对大家所说 的话 。 一
国 企 鹅 出版 公 司 出版 列 入 其 “ 鹅 丛 书 ” 企 。在 这 家世 界 著 名 的 出 版社 出 版译 著的中国人, 许渊冲先生是第 个 。 2“ .美化 之 艺 术 ” — 主 要 思想 介 绍 — 许渊 冲教授 将文学 翻译概括 为十个字 :美 化之艺 术 ,创优似竞 “ 赛” 。他从鲁迅的“ 三美” 论中选了一个“ 字; 美” 从钱书的“ 化境” 中取 说 了一个“ 字; 孔子的“ 化” 从 知之者不 如好 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中选
Me t r a t l e o i, e r, i rd e o p v W e’ ema eo t y u a d I v d ah o n .

许先生的 4 部著作 , 2 除了一部 回忆 录《 追忆逝 水年华》 和三部有关 翻译理论的著作《 翻译的艺术》 《 、 中诗英韵探 》 《 、文学翻译谈》 以外, 其 余的都是译作 。这些译作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 中译英, 包括《 中国古诗词 六百首》 《 国不朽诗 三百首》 《 、中 、诗经》 《 、西厢记 》 《 、 毛泽东诗词选》 等 2 种; 2 第二类是 中译 法, 唐宋诗 10 、唐宋 词选 一百首》 4 有《 5 首》 《 等 部; 第三类是英译 中, 有德莱顿的《 一切为 了爱情》 司各特 的《 、 昆廷 ・ 杜沃德》 等 4部; 第四类则 是法译 中 括《 包 雨果戏剧选 》 司汤达的《 、 红与黑》 8 等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研究的是中国古代的翻译理念,它们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且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

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比如为了保证语言正确,会注重翻译准确性,还有为了传达真实意义,会从语义上去考虑翻译,另外在翻译时,也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首先,在中国古代,翻译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任何译者都要站在一定的思想立场来进行译作,这种思想立场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译者的传统文化所左右的,因此在译作的背景之中,一定就有着特定的传统文化。

因而,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也因此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也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尤其是在翻译宗教文献的时候,就更加显著,比如汉朝的翻译者,他们会一方面尊重佛家的教义,另一方面又会站在民族自身的观点来加以诠释。

而今日翻译却是在一定的语境中。

再者,为了保证语言正确,中国古代的翻译者也注重翻译准确性,他们会根据文章本身的意思进行翻译,很少加入自己的观点,因此语言方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对读者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翻译者也会从语义的角度去考虑,他们会注意翻译的真实意义,而不是停留在字面上,因此很多译文中会体现出深层的意义,而不是只是一个字面的解释。

最后,中国古代的翻译者在翻译时也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比如说为了让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字眼,比如把英文的knowledge翻译成“知识”,而不是把“knowledge”直接翻译成“知道”,这样就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翻译思想很复杂,它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出国家在当时的态度,另外为了保证准确性,也会从语义的角度去考虑,并且在翻译时会融入一些中国的元素,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

而伴随着今天中国古代翻译思想研究的发展,也让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文档2.doc
• 早年
马建忠的生平
马建忠于1845年2月9日(道光十四年)生于一 个天主教家庭,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
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 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 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马建忠从小学通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 科举。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 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 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作为早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 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他要把反映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著作,把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巩固,并奉为准绳 的科学思想,一言以弊之,把西学的“精髓”译 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 留学
1870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他也成为李鸿章 的幕僚,随办洋务。因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受到 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 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 嵩焘的翻译。1877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 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 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政治私立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190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任上海行辕 襄理机要。8月14日,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 世,终年55岁。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
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 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 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 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将翻译 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于1894年向 清廷呈上《拟设翻译书院议》。在其中他指出当 时翻译之状况并就翻译书院的规模、生源、学制 、师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应译 之书,以及图书设备、印刷出版、建院地点和经 费来源等九大方面一一缕陈,精辟、具体、全面 ,构成翻译书院建设的整个科学体系。他所设之 翻译书院并非一般外语学校而是外语和科学知识 兼学的新式学校。他认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 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 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随着国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关键词:许渊冲;优化论;翻译1.引言许渊冲最早在1981 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

许渊沖提出了“信达优”三原则。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理解原文的容,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容再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于原文的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许渊冲简介许渊冲,大学教授,翻译家。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892009年9月第6卷 第5期 (总第31期)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王秉钦南开大学作者简介:王秉钦,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历任莫斯科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史和对比语言学研究。

E-mail:b i n g q i n w a n g @ 。

摘 要: 季羡林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一部分。

他的“三论”是一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1)“文化中心转移论”是其主体,它指明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研究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而(2)“模糊艺术论”和(3)“神韵论”新解为其两翼,从多学科领域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主题词: 季羡林;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9) 05-0089-04名人逝世,追思者众。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归,举国抱痛。

季老是一位大师级学者,是人类文化的守护者,他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缅怀大师,研究他的学术思想,踏着他走过的学术足迹,仿佛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外国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东方学大师。

他通晓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多种现代语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蔗糖史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译著近四百万字。

其主要译著有: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1956)、印度古典名著《五卷书》(1959)、印度迦梨陀娑《优哩婆湿》(1962)、印度蚁蛭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1980—1984)、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其中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其篇幅长达两万颂,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它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奖。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中国古代翻译理论

中国古代杰出译者及其理论
一、翻译活动古已有之,而译学理论始于三国时佛经翻译的兴 翻译活动古已有之, 盛。
早期的佛典翻译,多用“文”和“质”两字作为译文的标准。所谓“文”指的是“辞 采”,即对译文加以修饰,使文章更为通达,是我们所说的意译;“质”指的是“朴 质”,即严格依照原文,不增不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直译。 支谦,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大师,他的《法句经序》是中国第一篇谈论翻译的文字,约作 于224年。他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对促 进翻译研究有先导作用。他还提出了“因寻本旨,不加文饰”的主张,主张译经不必讲 究“饰”和“严”,只要做到“易晓”和“勿失厥意”就行了,由此可见他是主张直译 的所以他的理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直译理论。 道安(314-385),东晋时期的佛经翻译家,他继承和发扬了支谦的翻译思想,他认识 到了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行文习惯以及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认为“案本而传” 只是相对而言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是主张直译但反对死译,对 当时佛经翻译出现的死译现象,他提出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五失本”, 是指把佛经从梵文译成汉语时,在五种情况下允许译文与原文不一致,第一,梵文的句 子多是倒装,翻译时须根据汉语习惯译出;第二,梵文质朴,汉人喜好辞采,可对译文 做一些文辞的修饰;第三,佛经反复叙述,翻译时对反复内容应当加以删减;第四,佛 经正文后又有重颂加以复述,译时将重颂部分删去;第五,佛经里,往往在说完一件事 后说另外一件事时将前面说过的事又重复一遍,译时应当把重复的这部分删去。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赞宁(919-1001),宋初高僧,精于佛学南山律,时人称“律虎”, 他归纳总结了前人有关佛典翻译的论述,并提出了佛经翻译中的“六 例”: 第一,“译字译音为一例”即“音译”与“意译”的问题,主张佛 典秘语,佛祖胸前的符号和佛经题头上的两个符号都应该依样书写, 其余的内容须意译,这样的规定将音译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 第二,“胡语梵言为一例”,他详细叙述了“胡”与“梵的区别”, 他主张对自己所要翻译的文字有个清楚的了解,做到胸有成竹子。 第三,“重译直译为一例”,重译是转译已经被翻译成胡语的佛经, 直译则是直接翻译梵语的佛经。 第四,“粗言细语为一例”,赞宁提出应该注意佛经语言的风格, 是通俗、典雅还是半文半白,以便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第五, 华言雅俗为一例” 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第五,“华言雅俗为一例”,这是从汉语的角度来谈语体的差异,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 他要求译者必须熟悉本名族的语言使用习惯,该典雅的时候典雅该 通俗的时候通俗。 通俗的时候通俗。 第六, 直言密语为一例” 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 第六,“直言密语为一例”,他认为翻译某些佛经句子,可有两种 情况, 涉俗为直,涉真为密” 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情况,即“涉俗为直,涉真为密”,直即直译,密即意译。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这六点提出了翻译佛经中解决各类矛盾的方法。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随着社会的演变与发展,古代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尤其是翻译行业,因为需要进行大量文本的翻译,我们需要掌握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内容。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强调“字字真心”,这是指翻译者必须准确地表达源语文本中所涉及的意义。

同时,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也重视翻译的文化传承,其宗旨是以翻译本身的文化传承为基础,以保护原文文化传承为目标。

最后,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强调要准确地从源语中翻译出所有语言表达的内容,不能留下任何空白。

其次,我们来谈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具体形式。

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最常见形式是直译法,这是指翻译者从源语文本中直接翻译出译文。

译文必须严格遵守原文文本中所涉及的意义,并以最简洁有效的方式来表达。

另外,还有一种更为常用的译法叫做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者从源语文本中获取信息,并以更加抽象的方式翻译出译文,以拓展其对原文的理解。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谈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精神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不仅能保持原文文本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翻译者把源语文本转化为要表达的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还能帮助翻译者在从源语到译语的过程中更准确地进行映射,以便更好地把源语文本中的各种表达方式转化为更完美的译文。

总之,中国传统翻译思想是一套深厚的翻译思想,不但能够保持原文文本的准确性,而且能够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源语文本的意义表达出来。

因此,我们在学习翻译的时候,必须努力学习掌握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便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在中国,传同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

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

一、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

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

发生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

二、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

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

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当。

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

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几何原本》合译方法 利玛窦口头翻译 —— 徐光启草录 —— 徐光启推敲修改 —— 利玛窦对照原著讲述 —— 徐光启再次修改 “反复辗转 ,求合书本之意 ,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 , 凡三易稿”
争议
在《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利玛窦的合译采 取的是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的方式,那么从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这个角度来说,徐光启 所做的工作是否可以认为不是翻译?
翻译思想及理论
徐光启 翻译思想:翻译—会通—超胜
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 之前,先须翻译。” --《历书总目表》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 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特点: 1. 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 2. 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 角度着眼。 3.“超胜”必先“翻译”
翻译的分类 语际翻译 语内翻译 符际翻译
遗憾: 1.《于翻译实践,对翻译的本质思考和翻 译的特性思考相对较少。
利玛窦 翻译思想:合儒—补儒—超儒 《天主实义》
例:对“上帝”、“几何”的翻译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中庸引孔子曰:郊 社之礼以事上帝也。……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特点: 1. 以传教为目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 3. 求实,译书多为天文、历算、水利等自然 科学方面的著作。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徐光启利玛窦翻译思想

现在由我来介绍徐光启和利玛窦的翻译思想部分,当我搜索他们的翻译理论时不幸搜出这么一句话:“他似乎无暇系统总结自己的翻译经验和理论见解,是非常可惜的。

”不过幸运的是,已经有后人总结整理了他的翻译思想。

首先是徐光启,他主张“翻译—会通—超胜” 的思想。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说到,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会通” 才能“超胜” (超越与争胜) 。

这一翻译与超胜的思想突出了翻译的社会功能,这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翻译思想特点分为以下几点:1..翻译目的: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2.抓重点,抓“急需”。

因此翻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多部自然科学著作。

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国人,就必须对对方的语言等进行彻底的了解。

有意思的是,利玛窦的翻译方法和徐光启的翻译思想虽然最后的相互超胜的部分相似,但前两个步骤却与翻译会通的顺序相反,他的翻译思想可以总结为“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他的翻译作品《天主实义》中对“上帝”一词的翻译及《几何原本》中对“几何”一词的翻译就体现了他的“合儒”的思想。

他不厌其详的引述了《中庸》《诗经》《易经》《礼仪》等古籍中的11句话为证。

“吾天主,乃古经书所谓上帝也。

中庸引孔子曰:郊社之礼以事上帝也。

……周颂曰:执竞武王,无竞维烈。

不显成康,上帝是皇。

”并得出结论“历观古书,而知天主与上帝特异以名也。

”还有我们熟知的几何一词,在古汉语中一般是针对数量的疑问词,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利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词,更利于人们对外来文化接受和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玛窦的翻译思想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传教为目的,当然这是由他的身份决定的。

2.归化与异化并存,即“超儒”必先“合儒”,即我们前面提到的利用中国已有词汇来减少人们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排斥。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支谦翻译的风格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起了不少作用。他首先反对译文 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和。这当然是为了更好的畅达经意使人 易解的缘故。另外,支谦的译文风格也很适合于佛传文学的翻译,因而他 继承了汉末康孟祥译《修行本起经》那样‘奕奕流便足腾玄趣’的传统, 更翻出了《瑞应本起经》。这一翻译不但丰富了佛传文学的内容,而且通 过赞呗的运用影响到后来偈颂译文的改进,也是值得提出的。(吕 澄)
贺拉斯的翻译思想
• 翻译必须避免直译,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受西 塞罗影响) • 通过翻译丰富拉丁语词汇
昆体良

著名演说家,修辞学 家,他对翻译的看法 主要集中在《演说家 原理》,他认为希腊 语和拉丁语之间的差 异不会影响翻译,主 张用出色的词汇翻译 希腊作品。
昆体良的翻译思想
• 1)翻译虽然无法达到原作同样地效果,但可以通 过各种手段接近原作。 • 2)翻译要与原作进行竞争,翻译也是创作,应该 超越原作。



3. 鸠摩罗什(343—413)——偏于文 鸠摩罗什(华言童寿),龟兹人。他的先代本出婆罗门族,在印度世 袭高位。罗什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 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 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 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 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 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罗什对翻译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特别是 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如《法华》、《维摩》、《大智度》等 经论,使他感到翻译上兼顾信与达的困难。因此,他的译籍在力求不 失原意之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语趣。他既博览印度古典,对梵文极 有根柢,又因留华日久,对汉文也有相当的素养。同时他对于文学还 具有高度的欣赏力和表达力。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故能创造出一种 读起来使人觉得具有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

中国翻译理论浅说-翻译八大家中国翻译理论浅说―近代中国八大翻译家1.严复的“信达雅”2.鲁迅的直译3.林语堂的美学4.郭沫若的创作论5.朱光潜的艺术论 6.傅雷的神似 7.钱钟书的化境 8.许渊冲的竞赛论 1 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 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Lu has translated & introduced 200 works by 100 authors from 14 countries, half of which are in Russian. ? The first period:(1903---1919)? While he was in Japan.in 1903年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和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以及编译的《斯巴达之魂》。

? In 1907,《红星佚史》cooperated with Zhouzuoren. ? In 1909,《域外小说集》? “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的思想 ? 鲁迅先生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与“以信为主,以顺为辅”。

反对顺而不信。

鲁迅所主张的“宁信而不顺”中的“不顺”,就是在翻译时,“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而“其中一部分,将从不顺而成为顺,有一部分,则因为到底不顺而被淘汰,被踢开。

”? 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 其实,韦努蒂早在1986年在其发表于Criticism28(Spring)的一篇名为“TheTranslator’Invisibil时”的论文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异化翻译”的概念(参见Robinson,1997:97).但这个概念真正产生国际影响是在其名作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于1995年出版之后。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是“五四” 后我国翻译事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家主要有李大钊、李汉俊、李达、李立三、 王一飞、艾思奇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译作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 言》,它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就是郭大力 译介的《资本论》。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最新年文档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最新年文档

评析中国翻译思想史、概述20 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思想史》)是一部系统而简要论述中国翻译思想发展史的著作,其性质基本类同于“史略”或“简史”。

聚焦翻译宗师,梳理译论长轴。

以思想为“经”,以人物为“纬”,贯穿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传统篇”,即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首次划分并论述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折、发展、鼎盛四个时期,以“十大学说思想”为中心命题,追溯其共同的历史渊源,继承、发扬、开拓传统译论思想;下篇为现代篇”,即中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时期,重点论述中西翻译思想“融合期”、翻译学科全面“建设期”和当代中国翻译思想调整期”。

在论述中,更多地关注新时期的新译论、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批有学术实力和学术个性的中青年翻译家,捕捉在翻译学科建设期“传统派”与“西学派”两派论战中出现的闪光的思想。

(王秉钦,2004:内容提要)二、本书的内容与结构思想史》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翻译思想发展史的专著,本同时依据书为了保持历史的传承性,将古代翻译史放在绪论中;中国历史的分期原则,将中国二十世纪百年的翻译思想史分为近代、现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

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从历史角度出发,概述中国文化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翻译。

季羡林先生把翻译活动比作注入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的新水,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来自印度的水,一次是来自西方的水。

对于源于天竺的佛经翻译,作者把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东汉至西晋),外国人主译,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其中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则是最杰出的代表;中期(东晋至隋代),中外人共译,出现了鸠摩罗什、彦琮、道安和慧远等重要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后期(唐初至唐中叶),本国人主译,为佛经翻译的全盛时期,玄奘是主要的翻译大师。

同时,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集中于直译意译的争论,“文质说”明确被提出,“信达雅”观念初见端倪,为后世留下宝贵财富。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

主要名家翻译思想解读一、中国古代译论的特点:1.经验层面的总结;2.体现出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论的特点仅举几个中国文论中重要的学说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

为清初王士□所倡导。

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

“神韵”一词,早在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已出现。

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

谢赫还说过:“气韵,生动是也。

”这里以“生动”状“气”,对“韵”也未涉及。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

唐代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

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

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

今人钱钟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

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

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

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

‘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

”(《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评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

滥觞于南宋:这种批评方式的特点是:发表意见比较自由灵活,批评者可以在全书卷首的序言或总批及每回总批中,对全书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艺术特点发表见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对某一叙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体描写,用三言五语发表看法、感想。

一些作品,常常由于评点者的评点而大大扩大了影响。

在明清的小说、戏曲、散文评点中,确有不少精辟的见解;但也存在着繁琐为法、妄立名目的现象。

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今时,一不易也; •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 易也; •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 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 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 所谓“ 三不易 就是说: 用现代语译古代语, 即用当时华丽的汉文译
质朴的古梵文, 不易达到恰当, 此其一; • 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 不容易为后世的浅识者所能融会贯通, 此其二 ; • 释迩牟尼死后, 弟子阿难造经, 井常慎重, 后人以今度古, 任意揣测 , 不容易达到正确, 此其三。
玄奘“五不翻”
• 1,秘密故不翻。如咒语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因为这些是有一种秘密的含 义。 2,多义故不翻。如梵语bhagavat 薄伽梵 一词具有六种 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 词具有多种含义,不能找到等同的中文词。 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只产印度,中国根本没有。 4,顺古故不翻。如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 以前就 翻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人已经一直这么说,就不 再改变语言习惯。 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 若的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生尊敬之意。
• 曾虚白
失:对“神韵”和“感应”的态度自相矛盾

“神化派”特点
• 使用的术语定义含糊
• 强调忠实于原文的美学意义 • 大多认为文学翻译不可能,却提出了最高
标准(神韵,神似,化境)
• 特别强调翻译是艺术,不是只会翻翻字典
的人就能做的出来的
感想
• 个人认为翻译过程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
程,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再创 作。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 和感受,以求和原作产生共鸣。
翻译文献
.
• 8.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and • • • • •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2001. 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10.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1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12.Pym.Anthony.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13.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着重阐述的问题
• • • • • • •
一、文化战略考量: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翻译思想; 二、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核心: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三、翻译理解理论要旨; 四、作为重要的中国译论特色之一的翻译美学; 五、中国翻译理论对策论核心思想:“功能带偿”; 六、译文操控的取向理论; 七、翻译学宏观架构和整体性整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失:认为“神韵”=“单字”+ “句调” 得:在翻译的动机和效果上特别突出创 作精神(基于对原文的感知) 失:没有具体定义“气韵”
• 郭沫若
具体内容
• 陈西滢
得:文学翻译只有一个标准“信”
神似 意似 形似 失:没有具体定义“神似”和“神韵” 得:认为“神韵”即“感应”(文学作品在 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效果或个人理解)
• • • • •
第一,语法上应该适应中文结构; 第二,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文字上必须做一定的修饰; 第三,对于颂文的重复句子,要加以删略; 第四,删掉连篇累牍的重颂; 第五,已经说过了,到另一问题时却又重复前文的部 分,这也要删。(吕微)
五失本,三不易
•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
意义
• 本书力图继承古典和现代译论的历史功绩,摆脱
其局限性,努力对每一个翻译理论课题进行符合 现代思维科学和逻辑学的科学论证,克服传统译 论在概念定界中的内涵流变性,努力制定出重描 写的翻译理论功能规范而不是规则,促进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话说”(前期)
------朱志瑜
• 本文旨在回顾“神似”、“化境”之说在中国翻
译理论发展史上的演进过程,重点描述早期茅盾 、郭沫若、陈西滢、曾虚白有关翻译的论述,分 析他们使用的语言,并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评 价各家的得失。
• “神化派”最大的贡献:发现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原文不仅有“语言形式”,还有“文学形式”
具体内容
• 茅盾
得:强调“神韵”
文质之争
• “文质之争”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 • •
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 文丽之风的争论。 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 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 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
五失本,三不易
• • • •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翻译理论经典文献
翻译文献
• 1、蔡思果.翻译研究[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7. • 2、杨自俭,刘 学.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 • • • • •
,1994. 3、姜治文,文 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0.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4. 5、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J].中国翻译,2002. 6、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5.
目录
引言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神化派”特点 感想
引言
•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可归结为四种思想
(罗新璋):
(佛经)
案 本--------求 信--------神 似--------化 境
(信、达、雅) (傅雷) (钱钟书)
古代“文质说”—近代“信达雅说”—现代“神化说”

中国翻译理论三阶段
主要内容
本书目录
• • • • • •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第二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第三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 第四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 第十一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附录 汉外互译中汉语功能代偿词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着重阐述的问题

意义
作者简介
• 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
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 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 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 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 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 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 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 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 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 上的知名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