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引言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神化派”特点 感想
引言
•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可归结为四种思想
(罗新璋):
(佛经)
案 本--------求 信--------神 似--------化 境
(信、达、雅) (傅雷) (钱钟书)
古代“文质说”—近代“信达雅说”—现代“神化说”

中国翻译理论三阶段
主要内容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着重阐述的问题

意义
作者简介
• 刘宓庆:中国香港人,祖籍湖
南新宁,生于1939年11月,毕 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美国纽约 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主修语言及 语言教学理论。历任北京大学 、厦门大学教授或客座教授, 并在联合国组织机构任翻译。 后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及国立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 究所执教,2006年受聘于上海 同济大学外语学院任特聘教授 及博士生导师。刘宓庆是国际 上的知名学者。
翻译文献
.
• 8.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y and • • • • •
Applic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2001. 9.Gentzler.Edwin.Com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London:Routledge.1993. 10.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11.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 12.Pym.Anthony.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13.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意义
• 本书力图继承古典和现代译论的历史功绩,摆脱
其局限性,努力对每一个翻译理论课题进行符合 现代思维科学和逻辑学的科学论证,克服传统译 论在概念定界中的内涵流变性,努力制定出重描 写的翻译理论功能规范而不是规则,促进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神百度文库说”(前期)
------朱志瑜
质朴的古梵文, 不易达到恰当, 此其一; • 古圣先贤的微言大义, 不容易为后世的浅识者所能融会贯通, 此其二 ; • 释迩牟尼死后, 弟子阿难造经, 井常慎重, 后人以今度古, 任意揣测 , 不容易达到正确, 此其三。
玄奘“五不翻”
• 1,秘密故不翻。如咒语等,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因为这些是有一种秘密的含 义。 2,多义故不翻。如梵语bhagavat 薄伽梵 一词具有六种 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这些 词具有多种含义,不能找到等同的中文词。 3,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只产印度,中国根本没有。 4,顺古故不翻。如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 以前就 翻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古人已经一直这么说,就不 再改变语言习惯。 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 若的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生尊敬之意。
翻译理论经典文献
翻译文献
• 1、蔡思果.翻译研究[M].香港:香港友联出版社,1977. • 2、杨自俭,刘 学.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 • • • • •
,1994. 3、姜治文,文 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 社,2000.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4. 5、许钧.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J].中国翻译,2002. 6、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5.
失:认为“神韵”=“单字”+ “句调” 得:在翻译的动机和效果上特别突出创 作精神(基于对原文的感知) 失:没有具体定义“气韵”
• 郭沫若
具体内容
• 陈西滢
得:文学翻译只有一个标准“信”
神似 意似 形似 失:没有具体定义“神似”和“神韵” 得:认为“神韵”即“感应”(文学作品在 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效果或个人理解)
本书目录
• • • • • • • • • • • • • •
绪论 第一章 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 第二章 翻译理论基本模式 第三章 翻译的意义理论和理解理论 第四章 翻译过程解析: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 第五章 翻译思维简论 第六章 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 第七章 翻译的程序论 第八章 翻译的方法论 第九章 翻译美学概论 第十章 翻译风格论 第十一章 翻译的技能与技巧 第十二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 附录 汉外互译中汉语功能代偿词
适今时,一不易也; • 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 易也; •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 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 者勇乎?斯三不易也。
• 所谓“ 三不易 就是说: 用现代语译古代语, 即用当时华丽的汉文译
着重阐述的问题
• • • • • • •
一、文化战略考量:当代中国最基本的翻译思想; 二、翻译学意义理论的核心:把握“交流中的意义”; 三、翻译理解理论要旨; 四、作为重要的中国译论特色之一的翻译美学; 五、中国翻译理论对策论核心思想:“功能带偿”; 六、译文操控的取向理论; 七、翻译学宏观架构和整体性整合研究的重要意义。
文质之争
• “文质之争”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 • •
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 文丽之风的争论。 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 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 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
五失本,三不易
• • • •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 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 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可,斯二失本也; 三者,胡语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 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 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 本文旨在回顾“神似”、“化境”之说在中国翻
译理论发展史上的演进过程,重点描述早期茅盾 、郭沫若、陈西滢、曾虚白有关翻译的论述,分 析他们使用的语言,并从现代翻译理论的角度评 价各家的得失。
• “神化派”最大的贡献:发现翻译中的美学问题,
原文不仅有“语言形式”,还有“文学形式”
具体内容
• 茅盾
得:强调“神韵”
• • • • •
第一,语法上应该适应中文结构; 第二,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文字上必须做一定的修饰; 第三,对于颂文的重复句子,要加以删略; 第四,删掉连篇累牍的重颂; 第五,已经说过了,到另一问题时却又重复前文的部 分,这也要删。(吕微)
五失本,三不易
• 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
• 曾虚白
失:对“神韵”和“感应”的态度自相矛盾
“神化派”特点
• 使用的术语定义含糊
• 强调忠实于原文的美学意义 • 大多认为文学翻译不可能,却提出了最高
标准(神韵,神似,化境)
• 特别强调翻译是艺术,不是只会翻翻字典
的人就能做的出来的
感想
• 个人认为翻译过程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
程,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再创 作。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思想 和感受,以求和原作产生共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