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执业药师专业知识(一)重点笔记
第1 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一、药物与药物命名(一)药物来源与分类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
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一)药物剂型与辅料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
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剂型的分类3、药用辅料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二)药物稳定性及药品有效期、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1、配伍变化的类型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药品包装的分类三、药学专业知识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 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 5 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第一节概述学习要点: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物理配伍变化化学配伍变化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协同作用: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学习要点: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1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一、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1.增加疗效,如相须、相使的配伍2.减少不良反应,抑制克服药物偏性,如相杀、相畏。
3.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4.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二、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包括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2.药剂学配伍变化:1)物理配伍变化①混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②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药物配伍后使得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
③吸附与活性炭、白陶土、碳酸钙等吸附性强的物质配伍,小剂量的生物碱等能被吸附。
2)化学配伍变化①混浊或沉淀a)pH改变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盐类,如生物碱盐,因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可以析出游离生物碱。
b)水解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为氧化锌沉淀。
c)成分相互作用如多数生物碱与有机酸或苷类。
②变色如铁盐与含酚羟基的药物相遇颜色加深。
③产气乌洛托品与酸性药物可分解产生甲醛。
④发生爆炸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产生。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3.药理学配伍变化:也称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1.可见的配伍实验,如将两注射液混合观察沉淀、结晶、变色等2.测定变化点的酸碱度(pH)3.稳定性实验四、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1.改变调配次序2.调整溶剂3.调节药液pH4.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5.控制储存条件139.减少或避免药物制剂发生药剂学配伍变化的方法有A.调整溶剂B.改变调配次序C.调节药液的pH值D.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E.控制贮存条件答案:ABCDEA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会产生怎样的配伍变化()A.吸附B.沉淀C.结晶D.产气E.爆炸答案:AB型题A.吸附B.沉淀C.变色D.产气E.爆炸1.高锰酸钾与甘油混合研磨会出现什么现象()答案:E2.溴化铵与利尿药配伍出现什么现象()答案:D3.维生素C与烟酰胺粉末混合出现什么现象()答案:CX型题1.碳酸钙与小剂量的生物碱配伍产生的配伍变化属于()A.中药学配伍变化B.药剂学配伍变化C.药理学配伍变化D.物理配伍变化E.化学配伍变化答案:BD2.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A.增加疗效B.减少不良反应C.抑制克服药物偏性D.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E.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答案:ABCDE。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剂学部分分类真题(十六)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2)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药剂学部分分类真题(十六)(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最佳选择题1.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SSS_SINGLE_SELA 1个半衰期B 2个半衰期C 3个半衰期D 4个半衰期E 5个半衰期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单室模型药物半衰期的计算。
设n为半衰期个数,计算公式如下:n=-3.323log(1-fss)其中fss=75%,计算得n=2。
故本题选B。
2.静脉滴注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99%所需半衰期的个数为SSS_SINGLE_SELA 8B 6C 5D 3E 1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半衰期的相关知识。
静脉滴注给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比值等于99%所需半衰期的个数为6.64。
故本题选B。
3.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SSS_SINGLE_SELA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B 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C 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D 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E 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分值: 1答案:B[解析] 本题考查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多剂量静脉注射后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定义为:达稳态后在一个剂量间隔时间内,血药浓度曲线下的面积除以间隔时间,而得的商,其公式表示为:。
用数学方法证明单剂量静脉注射给药的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等于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血药浓度下面积。
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达稳态后的累积因子所以从上式可知R与K和τ有关,和剂量无关。
故本题选B。
4.单式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药物浓度90%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是SSS_SINGLE_SELA 1B 2C 3D 4E 6分值: 1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半衰期的相关知识。
药学专业知识二_药剂学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_2013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关于配伍变化的错误表述是( )
A: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该避免一切配伍变化
B:配伍禁忌系指可能引起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导致毒副作用增强的配伍变化 C:配伍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方面配伍变化
D:药理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
E: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答案:A
2、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 )
A:溶解度改变
B:分散状态改变
C:粒径变化
D:颜色变化
E:潮解
答案:D
3、下列不属于药物或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的是( )
A:光照下氨基比林与安乃近混合后快速变色
B: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
C:两种药物混合后产生吸湿现象
D: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
E: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
答案:A。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执业药师西药药剂学知识点辅导:配伍变化的类型
药物的配伍变化指多种药物或其制剂配合在一起使用时,常引起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效应等方面产生变化,这些变化统称为药物的配伍变化。
配伍变化符合用药目的和临床治疗需要的称为合理性配伍变化;否则称为不合理性配伍变化。
不合理性配伍变化能设法纠正的称为配伍困难,否则就称为配伍禁忌。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是为了能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预测药物的配伍变化,探讨其产生变化的原因,给出正确处理或防止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处方、工艺,进行制剂合理配伍,避免不良药物配伍,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但有些药物的配伍则往往同时发生几种变化,如由于发生化学变化而使效价下降或产生有毒物质,则同时可引起药理上的变化。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时发生了分散状态或其它物理性质的改变,如发生沉淀、潮解、液化、结块和粒径变化等,而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例如含黏液质的水溶液加入大量的醇产生沉淀;剂量较小的药物与吸附性较强的固体粉末(如活性炭、白陶土等)配伍时,因被吸附而在体内释放不完全;乳剂、混悬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出现粒径变大。
物理上配伍变化一般属于外观上的变化,其中某些条件改变时可能恢复制剂的原来形式,但很多物理的配伍变化是不可逆的,直接影响外观及使用。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时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分解、复分解、水解、聚合等而产生了新的物质,一般表现为沉淀、变色、润湿或液化、产气、爆炸或燃烧等现象,化学的配伍变化使药物制剂的疗效发生改变或产生毒副作用。
但有些药物的化学反应从外观上难以看出,如复分解反应,须引起注意。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药理的配伍变化即药物相互作用,也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是指药物配伍使用后,在体内过程互相影响,而使其药理作用的性质、强度、毒副作用发生变化的现象。
药物的这些相互作用有些有利于治疗,有些则不利于治疗。
有利的配伍变化须注意的是,有些配伍变化是制剂配制所需要的,如泡腾片利用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CO2使片剂迅速崩解;临床上利用药物间拮抗作用来解救药物中毒或消除另一药物副作用,如有机磷轻度中毒时采用阿托品解救;麻黄素治哮喘时用巴比妥类药物对抗其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等。
临床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临床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临床药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用制剂和处方的研究:包括药物制剂的剂型、处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以确定制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行性。
2. 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包括药物制剂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以及新药上市后的监测和评估。
3. 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4. 药物剂量的临床监控:通过对患者的药物剂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药物配伍变化及相互作用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制剂与其他药物或物质在配伍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变化和相互作用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此外,临床药剂学还涉及到提供特定患者所需药品的情报(如药效、毒性等),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建议,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第五章第二节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胃排空的速度决定药物抵达小肠的速度,进而影响药物起效 的速度:胃排空慢,吸收亦慢;胃排空快,吸收亦快
一般而言,胃肠蠕动加快,药物起效快,但在小肠滞留时间短,可能吸收不完全; 胃肠蠕动减慢,药物起效慢,吸收可能完全。
24
19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排泄
1、改变尿液pH值 酸性尿液中,弱酸药物大部分以非解离存在;
弱碱药的情况相反,大部分以解离形式存在,随尿 液排出多。
如:巴比妥多以原形自肾脏排泄
20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排泄
2、干扰肾小管分泌 为主动转运过程,需要特殊的转运载体,
即酸性药物载体和碱性药物载体 当两种酸性药物或两种碱性药物合用时,
9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吸收
4、对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长春碱以
及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等能破坏肠壁黏膜, 引起吸收不良。
10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吸收 5、肠道菌群的改变
消化道的菌群主要位于大肠内,胃和小肠内数量极 少。因此主要在小肠内吸收的药物较少收到肠道菌群 的影响。
11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分布
※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改变组织分布量
12
二、药物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分布
1、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大部分药物以不同程度与血浆蛋白可逆性结合, 结合部位发生竞争性相互置换;
➢置换后,游离型药物增多,药效增强。
➢蛋白结合率高的、治疗窗狭窄的药物被置换后具有明显 的临床意义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知识点
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知识点鉴于《药一》化学部分难度较大,为确保听课效果,网校建议化学基础薄弱的学员先行学习《药学基础知识(2016)课程讲座》;学习内容及顺序如下:第二部分第六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第一专题有机化合物的划分和命名第二专题官能团和特定组成的性质第三专题取代基对药物性质的影响第四专题药物的立体化学第二部分第五章氧化与还原反应药学专业知识(一)——涵盖了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及药理学的药学基础知识综合科目。
大纲要求——本科目要求在正确认识药物结构与构效关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药物常用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药动学、药效学及药物体内过程;熟悉与药品质量管理直接相关的国家药品标准和药典的通则等内容;并能够运用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药物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学习思路】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第一节药物与药物命名一、药物的来源与分类【药品概念】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分类】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一)药物常见的化学结构及名称1.脂肪烃环、芳烃环2.杂环①五元杂环②六元杂环③稠合杂环④碱基3.甾体(二)常见的药物命名——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芬必得 = 布洛芬 = 2-甲基-4-(2-甲基丙基)苯乙酸1.药品的商品名①药物最终产品(剂量剂型已确定)②药物成分相同的药品,不同厂家(或国家),商品名也不同③企业确定药品商品名,可进行注册和专利保护④商品名不能暗示药物的疗效和用途,且应简易顺口2.药品的通用名概念——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的名称。
INN通常是指有活性的药物物质,而不是最终的药品,是药学和医务人员使用的共同名称。
一个药物只有一个通用名,比商品名更方便。
药剂学模拟试卷2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药剂学模拟试卷28(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 5. X型题1.哪种现象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A.水杨酸钠在酸性药液中析出B.溴化铵与强碱性药物配伍产生氨气C.氯霉素与尿素形成低共熔混合物D.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制成溶液,维生素B12效价下降E.生物碱盐溶液与鞣酸后产生沉淀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2.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范围是A.90%.~130%.B.85%.~125%.C.80%.~120%.D.75%.~115%.E.70%.~110%.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药物动力学3.200mg的碳酸锂片含锂5.4mmol。
对肌酐清除率为100ml/min的人体口服给予一片该片剂时,得到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和尿中累积排泄总量的数据如下:AUC=0.18mmol•min/ml,尿中累积排泄量=5.0mmol。
另外,锂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片剂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为100%.。
根据上述资料,下面哪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A.锂从肾小管重吸收B.锂在肾小管主动分泌C.锂不能在肾小球滤过D.由于锂主要在尿中排泄,所以其尿中排泄速度明显受肾血流速度的影响E.由于没有静脉给药的数据,所以不能求锂的全身清除率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药物动力学4.下列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的错误表述是A.加入助溶剂B.使用增溶剂C.制成可溶性盐D.加强搅拌E.使用混合溶剂正确答案:D解析:5个备选答案中,加强搅拌仅能增加药物的溶解速度,而不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知识模块:药剂学5.下列哪项不代表气雾剂的特征()。
A.药物吸收不完全、给药不恒定B.皮肤用气雾剂,有保护创面,清洁消毒、局麻止血等功能,阴道黏膜用气雾剂常用O/W型泡沫气雾剂C.能使药物迅速达到作用部位D.混悬气雾剂是三相气雾剂E.使用剂量小,药物的副作用也小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气雾剂概述。
药物配伍禁忌以及相互之间作用
11% 0.9%NS 500ml 扑尔敏针20mg 5%GS500ml,维生素B1 10mg
二、西药注射剂配伍问题
一、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目前药物治疗上广泛采用注射给药,而 且常常多种注射液配伍在一起注射。注射 液中产生配伍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 有以下四个方面:
(1)输液的组成 ; (2)输液与添加注射液间的相互作用; (3)注射液之间的相互作用; (4)影响配伍变化的其它因素。
易被人忽略;
❖盲目杂乱地并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的
几率越高;
❖病人自行添用药物或同时接受几位互不
联系的医生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的机 会增加
药剂学的相互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制剂可以发生 物理、化学反应(沉淀)
有时沉淀不易察觉 20% 磺 胺 嘧 啶 钠 注 射 液 (pH9.5~11.0) 与10%葡萄糖注射液(pH3.2~5.5)混合后, pH值改变,磺胺嘧啶结晶析出,进入微血 管后引起栓塞,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 双向相互作用:两药互相影响,各自都兼具 “目标药”和“相互作用药”的性质
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药效增强或减弱 ❖毒副作用增加或减轻 ❖药物理化性质变化 ❖出现始料不及的不良反应
❖有利于临床治疗的相互作用 ❖不利于临床治疗的相互作用 ❖两者兼有的相互作用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的特点
❖体内的药物相互作用远比体外隐蔽; ❖间隔较长时间用药引起的相互作用,更
药物配伍禁忌以及 相互之间作用
提要
• 一、药物配伍基础知识 • 二、西药注射剂配伍问题 • 三、中药注射剂配伍问题
•
目前,临床用药几乎不存在一次只用一种药
物的情况,合并用药的核心是增强药效,减少用
量以及不良反应,降低副作用。但随着多种药物
执业药师《药剂学》重点总结(三十四)
5.多剂量给药 6.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达稳态后⾎药浓度-时间关系式 三、稳态平均⾎药浓度 稳态平均⾎药浓度是多剂量给药情况下的⼀个⾮常有⽤的参数,所谓平均并不是稳态⾎药浓度(C∞)max与稳态最⼩⾎药浓度(C∞)max的算术平均值,它是稳态时的⼀个剂量间隔内(即从0→τ)的⾎药浓度曲线下⾯积与剂量间隔时间τ的⽐值。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达稳态时,稳态平均⾎药浓度为 从式中还可以看出,由于V及K都是所⽤药物的特定常数,故只能通过调整给药剂量X0和给药时间τ来获得理想的稳态平均⾎药浓度。
(⼆)单室模型⾎管外给药 根据稳态平均⾎药浓度的定义,单室模型⾎管外给药的稳态平均⾎药浓度为: 五、⾸剂量与维持剂量 在多剂量给药时,达稳态需要⼀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希望第⼀次给予⼀个较⼤的剂量,使⾎药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后⽤维持剂量来维持共有效治疗浓度。
2. ⾮线性药物动⼒学和统计矩法 ⼀、⾮线性药物动⼒学 线性微分⽅程组来描述这些体内过程的规律性,⽆论是具备单室或双室模型特征的药物,当剂量改变时,其相应的⾎药浓度随剂量的改变⽽成⽐例的改变,药物的⽣物半衰期与剂量⽆关,⾎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积与剂量成正⽐等。
⾮线性动⼒学是在药物浓度超过某⼀界,参与药物代谢的酶发⽣了饱和现象所引起的。
可以⽤描述酶的动⼒学⽅程式即的⽶⽒⽅程(Michaelis-Menten)来进⾏研究。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该⽅程式基于物质在酶或载体参与下形成另⼀化学物质。
由于该过程需在某⼀特定酶或载体参与下进⾏,所以这些过程具有专属性强的特点。
药物的⽣物转化、肾⼩管的分泌以及某些药物的胆汁分泌过程都有酶的参与,所以具有⾮线性动⼒学特征。
3. ⽣物利⽤度和药物动⼒学模型判别⽅法 ⼀、⽣物利⽤度 ⽣物利⽤度(bioavailability)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进⼊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即⽣物利⽤度包含药物的吸收速度与吸收程度两个⽅⾯的问题。
药剂学实验指导——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实验二十六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实训目的通过液体药剂和注射剂配伍变化的观察,进一步了解配伍变化的发生原因,并初步掌握配伍变化处方的处理方法实训器材药品氨茶碱、磺胺嘧啶钠、盐酸四环素注射液、氯霉素、维生素C、碘解磷定注射液、羟苯乙酯、胭脂红、活性炭、滑石粉、盐酸肾上腺素、双氧水、亚硫酸钠、EDTA 器材试管,烧杯,滤纸实训指导(一)物理性配伍变化1.方法步骤(1)取5%羟苯乙酯的乙醇溶液1ml,加纯化水4m1,观察现象。
取5%羟苯乙酯1ml搅拌下逐滴加入100m1纯化水中,观察现象。
(2)取胭脂红溶液1滴,加纯化水至50ml,观察此溶液显色情况。
另取上述溶液20ml加活性炭0.5g,搅匀后用干燥滤纸过滤,观察滤液显色情况。
另取20ml上液加滑石粉0.5g搅匀,干燥滤纸过滤,观察滤液显色情况。
2.注意事项(1)羟苯乙酯中加入纯化水时要边搅拌加滴。
(2)加活性炭加入的量不能太多,否则影响显色。
(二)化学性配伍变化1.方法步骤(1)取5支试管编号。
(2)分别按表26-1进行操作与记录。
表26-1化学性配伍变化操作及结果记录1号管2号管3号管4号管5号管加0.1%盐酸肾上腺素2ml 2ml 2ml 2ml 2ml 加蒸馏水2ml 2ml ---加3%双氧水--2ml -2ml 加1%亚硫酸钠---2ml 2ml 加热至沸-+-+-出现的现象2.注意事项试管编号不能错,操作时尽量注意平行操作。
(三)注射剂配伍变化1.方法步骤取6支试管,按表26-2进行配伍操作,将两种注射液配伍的结果记入表中。
2.注意事项同化学性配伍变化。
表26-2 注射剂配伍变化组号A注射液B注射液A注射液和B注射液混合后现象2.5%氨茶碱5ml 20%磺胺嘧啶钠5ml12.5%氨茶碱5ml 5%盐酸四环素5ml12.5%氯霉素1ml 5%葡萄糖1ml212.5%氯霉素1ml 5%葡萄糖10ml2%维生素C 2ml 0.25%碘解磷定1ml30.25%碘解磷定、1%亚硫酸氢钠、2%维生素C 2ml1%EDTA各1ml实训报告实验二十六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实训目的实训结果(一)物理性配伍变化1.按操作顺序,先后出现现象一;现象二。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习题与解析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A1、关于配伍变化的错误表述是A、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应该避免一切配伍变化B、配伍禁忌系指可能引起治疗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导致不良反应增强的配伍变化C、配伍变化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3方面配伍变化D、药理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E、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2、常见药物制剂的化学配伍变化是A、溶解度改变B、分散状态改变C、粒径变化D、颜色变化E、潮解3、药物配伍后产生浑浊与沉淀的原因不包括A、pH改变B、发生水解C、复分解产生沉淀D、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E、药物氧化、还原4、药物配伍后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氧化B、还原C、分解D、吸附E、聚合5、下列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的是A、变色B、分解破坏疗效下降C、发生爆炸D、乳滴变大E、产生降解物6、同属于物理与化学配伍变化现象的是A、潮解、液化与结块B、产生沉淀C、变色D、产气E、粒径变大7、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化学配伍变化A、溴化铵与利尿药物配伍产生氨气B、麝香草酚与薄荷脑形成低共熔混合物C、水杨酸钠在酸性药液中析出D、生物碱盐溶液与鞣酸产生沉淀E、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制成溶液,维生素B12效价下降8、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药物制剂的物理配伍变化A、溶解度改变有药物析出B、生成低共熔混合物产生液化C、两种药物混合后产生吸湿现象D、乳剂与其他制剂混用时乳粒变粗E、维生素C与烟酰胺的干燥粉末混合产生橙红色9、关于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错误叙述为A、配伍变化包括物理、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变化B、药理学方面的配伍变化又称为疗效配伍变化C、药物配伍后在体内相互作用,产生不利于治疗的变化,属于疗效配伍禁忌D、物理配伍变化往往导致制剂出现产气现象E、易产生物理配伍变化的药物制剂若改变制备条件可防止配伍变化的发生10、关于药物制剂配伍的错误叙述为A、药物配伍后由于物理、化学和药理性质相互影响产生的变化均称为配伍变化B、能引起药物作用的减弱或消失,甚至引起毒副作用的增强的配伍称为配伍禁忌C、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可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D、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又称为配伍禁忌E、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11、地西泮(安定)注射液与5%葡萄糖输液配伍时,析出沉淀的原因是A、pH改变B、溶剂组成改变C、离子作用D、直接反应E、盐析作用12、物理化学配伍禁忌的处理方法,不包括A、改变贮存条件B、改变调配次序调整溶液的pHC、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D、改变剂型E、测定药物动力学参数13、不属于药物制剂化学性配伍变化的是A、维生素C泡腾片放入水中产生大量气泡B、头孢菌素遇氯化钙溶液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沉淀C、两性霉素B加人复方氯化钠输液中,药物发生凝聚D、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变成粉红至紫色E、维生素C与烟酰胺混合变成橙红色二、B1、A.变色B.沉淀C.产气D.潮解或液化E.溶解度改变以下药物联合使用产生配伍变化的原因<1> 、黄连素和黄芩苷液体配伍A、B、C、D、E、<2> 、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A、B、C、D、E、<3> 、维生素C与烟酰胺配伍A、B、C、D、E、<4> 、麝香草酚和薄荷脑配伍A、B、C、D、E、2、A.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克服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B.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C.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D.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E.改变尿液pH,有利于排泄说明以下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1> 、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钾联合使用A、B、C、D、E、<2> 、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联合使用A、B、D、E、3、A.改变尿液pH,有利于药物代谢B.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C.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D.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E.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克服某些不良反应说明以下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1> 、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联合使用A、B、C、D、E、<2> 、吗啡与阿托品联合使用A、B、C、D、E、4、A.氯化钾和硫B.乳酸环丙沙星和甲硝唑C.异烟肼与乳糖D.硫酸镁溶液与可溶性钙盐E.普鲁本辛与淀粉<1> 、能产生沉淀的配伍A、B、C、D、E、<2> 、能产生分解反应的配伍A、B、C、D、E、<3> 、产生变色的配伍A、B、C、D、<4> 、能发生爆炸的配伍A、B、C、D、E、5、A.两性霉素BB.秋水仙碱C.硫喷妥钠注射液D.鞣酸E.氨苄青霉素<1> 、易受二氧化碳影响的药物A、B、C、D、E、<2> 、易受乳酸根离子催化水解的药物A、B、C、D、E、<3> 、对光敏感的药物A、B、C、D、E、<4> 、不宜与生物碱类配伍的药物A、B、C、D、E、三、X1、固体药物配伍时出现润湿与液化的原因是A、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大B、因生成低共熔混合物而液化C、包材透湿D、混合后临界相对湿度下降而吸湿E、含结晶水的盐与其他药物反应释放结晶水2、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A、根据药物与制剂中成分的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合理设计处方B、防止生产质量与医疗事故的发生C、探讨产生配伍变化的原因和正确处理或防止的方法D、对可能产生的配伍变化作到有预见性E、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3、药物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表现是A、变色B、出现混浊与沉淀C、产生结块D、有气体产生E、药物的效价降低4、下列属于药物的物理配伍变化的是A、溶剂的组成改变,出现混浊与沉淀B、固体药物配伍后出现潮解、液化与结块C、水杨酸盐与碱性药物配伍变色D、配伍后混悬剂的药物粒径变大E、配伍后乳剂产生絮凝现象5、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是A、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B、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C、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D、为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E、减少药物的用量6、引起变色的药物配伍有A、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B、碳酸氢钠与大黄粉C、氨茶碱与乳糖D、乙酰唑胺与蔗糖粉E、氯化钠与水杨酸钠7、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A、混合顺序B、离子作用C、盐析作用D、成分的纯度E、溶剂组成改变8、注射剂发生配伍变化的主要因素有A、溶剂的组成改变B、配伍后溶液的pH值改变C、配伍后离子对药物的催化作用D、配伍后缓冲容量的改变E、配伍后产生盐析作用9、防止物理化学配伍禁忌的方法有A、改变调配次序B、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C、调整溶液的pHD、采用过滤方式除去析出的固体E、药物含量降低时增加投药量10、下列属于注射剂配伍变化的是A、引起溶血B、使静脉乳剂破乳C、药物的含量降低D、由于pH的改变药物析出E、输液剂中的氯化钠能使甘露醇从溶液中析出11、对光敏感的药物是A、磺胺嘧啶钠B、维生素B2C、肝素D、雄性激素类E、四环素类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配伍变化的相关知识。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实验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注射剂配伍变化的研究方法。
2.掌握注射剂pH变化点的测定方法。
3.了解发生配伍变化的原因和处理的原则。
二、实验原理概念:药物合并使用时,可能出现各种配伍变化。
配伍变化发生与否,受配伍量、配合次序、温度、时间和pH值等因素应影响。
肉眼观察法步骤:方法规定时间临床处方混合药物-------- 观察现象--实验记录--结果分析,指导用药量比测定注射液变化点pH值法步骤:测定注射剂原始pH值---0.1mol/L盐酸(或氢氧化钠)滴定至产生肉眼可见变化---测定变化点pH值(pHT)---计算pH移动数值---确定pH值区域---判断混合液能否发生配伍变化---指导用药pH移动数值= pHT- 原始pH;pH值区域:自pHT起的pH值区域,即配伍变化区。
三、实验药品与器材药品与试剂纯化水、樟脑、樟脑醑、薄荷脑、鱼肝油乳、20%葡萄糖注射液、10%水杨酸钠、0.1mol/L盐酸、0.1mol/L氢氧化钠、20%亚硫酸钠、5%水杨酸醇溶液、亚硫酸铁试液、0.1mol/L依地酸钠溶液、纯化水、维生素C注射液(5ml:0.5g)、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ml:1g)、氨茶碱注射液(2ml:0.25g)、青霉素注射液(160万单位溶于10ml注射用水)等。
器材架盘天平、Ph计、试管、乳钵、试剂瓶、烧杯、滤纸、玻璃棒、量杯、量筒、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铁架台。
四、实验内容(一)物理配伍变化1.溶媒改变(1)取樟脑醑1ml于试管中,加1ml纯化水,出现现象。
(2)取樟脑醑1ml于试管中,逐渐滴入纯化水,振摇使沉淀溶解,继续滴加纯化水至出现混浊不再溶解,共用去纯化水滴。
(3)取纯化水1ml于试管中,用滴管加入樟脑醑1滴,振摇,出现现象。
2.产生低共熔物取薄荷脑0.3g,加樟脑0.6g,研磨,混合,出现现象。
3.盐析作用(1)取鱼肝油乳1滴,加20%葡萄糖注射液4ml,用力振摇5分钟,呈(2)取鱼肝油乳1滴,加20%亚硫酸钠溶液4ml,用力振摇5分钟,呈现象。
中药药剂学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药物配伍变化: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1.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①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如相须、相使配伍。
②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如用吗啡镇痛时配伍阿托品,可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对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如相畏、相杀。
③减少或延缓耐药性。
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联用。
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1)中药学配伍变化:君臣佐使。
七情配伍。
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
服药饮食禁忌。
2)药剂学配伍变化★:药物及其制剂进入机体前发生于体外的配伍变化。
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使用后,导致其体内过程的改变而引起疗效的变化。
药理学配伍禁忌:出现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的。
药物的配伍变化既可发生于体外,也可发生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中。
药剂学配伍变化:1.物理的配伍变化★:药物在配伍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
产生的原因:浑浊、沉淀或分层。
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
吸附。
2.化学的配伍变化★:药物及其制剂因配伍使成分相互间发生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取代、聚合等化学反应而导致药物成分的改变。
产生的原因:1.浑浊或沉淀--pH改变;成分相互作用。
2.变色。
3.产气。
4.发生爆炸。
成分间相互作用的配伍禁忌。
如朱砂(朱砂安神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药物(如溴化物、碘化物、硫酸亚铁等)配伍,会导致胃肠道出血或发生严重的药源性肠炎。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1)分类:药理的配伍变化。
可见的配伍变化(浑浊、沉淀、结晶、变色、产气)。
药剂的配伍变化。
不可见的配伍变化(肉眼观察不到)。
2)主要原因:溶剂组成的改变。
pH的改变。
缓冲容量。
原、辅料的纯度。
成分之间的沉淀反应。
盐析作用。
混合顺序及混合液浓度。
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设计与方法1.预测配伍变化的实验设计:1)预测项目与结果。
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药学专业知识一》
2023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药物与药学专业学问(一)药物与药物命名1.药物的来源与分类(1)化学合成药物(2)来源于自然产物的化学药物(3)生物技术药物2.药物的构造与命名(1)药物的常见化学构造命名(2)常见的药物命名(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二)药物剂型与制剂1.药物剂型与辅料(1)剂型的分类(2)剂型的作用和重要性(3)药用辅料分类、功能与一般质量要求2.药物稳定性及有效期(1)药物制剂稳定性及其变化(2)制剂稳定化影响因素与稳定化方法(3)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4)药品有效期和t0.93.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1)配伍使用与配伍变化(2)配伍禁忌及其类型(3)注射液的配伍变化(4)配伍禁忌的预防与处理4.药品包装与贮存(1)药品包装及其作用(2)常用包装材料的种类和质量要求(3)药品储存和养护的根本要求(三)药学专业学问药学分支学科及学问(1)药学专业分支学科(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和讨论内容(2)药学专业学问与执业药师专业学问构造的关系其次章药物的构造与药物作用(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1.药物的溶解度、安排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的脂水安排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药物溶解性、渗透性及生物药剂学分类(3)药物活性与药物的脂水安排系数关系1.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pKa对药效的影响(1)药物解离常数(pKa)、体液介质pH与药物在胃和肠道中的汲取关系(2)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与中枢作用(二)药物构造与药物活性1.药物构造与官能团(1)化学药物的主要构造骨架与典型官能团(2)药物的母核构造和必需构造(药效团)(3)药物的典型官能团对生物活性的影响2.药物化学构造与生物活性(1)药物化学构造对药物转运、转运体的影响(2)药物化学构造对药物不良反响的影响(3)药物与作用靶标结合的化学本质(4)共价键键合和非共价键键合类型(5)药物的手性特征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6)对映体、异构体之间生物活性的变化(三)药物构造与药物代谢1.药物构造与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含芳环、烯烃、炔烃类、饱和烃类药物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2)含卤素的药物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3)含氮原子(胺类、含硝基)药物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4)含氧原子(醚类、醇类和羧酸类、酮类)药物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5)含硫原子的硫醚S-脱烷基、硫醚S-氧化反响、硫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脱硫代谢、亚砜类药物代谢的规律(6)酯和酰胺类药物第I相生物转化的规律2.药物构造与第Ⅱ相生物转化的规律(1)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响(2)与硫酸的结合反响(3)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响(4)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响(5)乙酰化结合反响(6)甲基化结合反响第三章药物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与临床应用(一)固体制剂1.固体制剂的分类和根本要求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2.散剂与颗粒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3.片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片剂常用辅料与作用(3)片剂常见问题及缘由(4)片剂包衣目的、种类(5)常用包衣材料分类与作用(6)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7)典型处方分析4.胶囊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二)液体制剂1.液体制剂分类和根本要求(1)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2)包装与贮存的留意事项(3)液体制剂常用溶剂和要求(4)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防腐剂、矫味剂、着色剂及作用2.外表活性剂外表活性剂分类、特点、毒性与应用3.低分子溶液剂(1)溶液剂、芳香水剂、醑剂、甘油剂、糖浆剂的制剂特点与质量要求(2)搽剂、涂剂、涂膜剂、洗剂、灌肠剂的制剂特点(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4.高分子溶液剂与溶胶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5.混悬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常用稳定剂的性质、特点与应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6.乳剂(1)乳剂组成、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乳化剂与乳剂稳定性(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第四章药物灭菌制剂和其他制剂与临床应用(一)灭菌制剂1.灭菌制剂和无菌制剂的根本要求灭菌与无菌制剂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 2.注射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注射剂常用溶剂的质量要求和特点(3)注射剂常用附加剂的类型和作用(4)热原的组成与性质、污染途径与除去方法(5)溶解度和溶出速度影响因素(6)增加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7)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8)典型处方分析3.输液(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输液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输液临床应用、留意事项及典型处方分析(4)养分输液的种类、作用与典型处方分析(5)血浆代用液及典型处方分析4 .注射用无菌粉末(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冻干制剂常见问题与产生缘由(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5.眼用制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眼用液体制剂附加剂的种类和作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6.植入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7.冲洗剂(1)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8.烧伤及严峻创伤用外用制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二)其他制剂1.乳膏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乳膏剂常用基质和附加剂种类与作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2.凝胶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3.气雾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常用抛射剂与附加剂种类与作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4.喷雾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5.粉雾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6.栓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常用基质和附加剂的种类与作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第五章药物递送系统(DDS)与临床应用(一)快速释放制剂1.口服速释片剂(1)分散片的特点与质量要求(2)分散片典型处方分析(3)口崩片的特点与质量要求(4)口崩片典型处方分析(5)速释技术与释药原理(6)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2.滴丸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3)典型处方分析3.吸入制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吸入制剂的附加剂种类和作用(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二)缓释、控释制剂1.缓释、控释制剂的根本要求(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缓释、掌握制剂的释药原理(3)临床应用与留意事项(4)典型处方分析2.常用辅料和剂型特点(1)缓释、控释制剂的常用辅料和作用(2)骨架型片、膜控型片、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剂型特点3.经皮给药制剂(1)特点和质量要求(2)经皮给药制剂的根本构造与类型(3)经皮给药制剂的处方材料(三)靶向制剂1.靶向制剂的根本要求(1)分类、特点与一般质量要求(2)靶向性评价指标和参数解释2.脂质体(1)脂质体的分类和新型靶向脂质体(2)性质、特点与质量要求(3)脂质体的组成与构造(4)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作为药物载体的用途(5)脂质体存在的问题(6)脂质体的给药途径(7)典型处方分析3.微球(1)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2)微球的载体材料和微球的用途(3)微球存在的问题(4)典型处方分析4.微囊(1)特点与质量要求(2)药物微囊化的材料(3)微囊中药物的释放(4)典型处方分析第六章生物药剂学(一)药物体内过程1.药物从汲取到消退的过程药物汲取、分布、代谢、排泄、转运、处置、消退的定义和意义 2.药物的跨膜转运(1)生物膜的构造与性质(2)药物的转运方式(被动转运、载体介导转运和膜动转运)(二)药物的胃肠道汲取1.影响汲取的生理因素(1)胃肠道的生理环境(2)循环系统的生理因素(3)食物对药物汲取的影响(4)特别人群的药物汲取特点2.影响汲取的药物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对药物汲取的影响3.影响汲取的剂型因素药物剂型与制剂因素对药物汲取的影响(三)药物的非胃肠道汲取1.注射部位的汲取(1)注射途径与汲取的关系(2)影响注射给药汲取的因素2.肺部汲取(1)肺部汲取的特点(2)影响肺部药物汲取的因素第七章药效学(一)药物的作用与量效关系1.药物的根本作用药物的作用、效应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2.药物的治疗作用(1)对因治疗(2)对症治疗3.药物的量效关系(1)药物的量-效关系与量-效关系曲线(2)量反响与质反响(3)效能、效价、ED50、LD50、治疗指数等的临床意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受体1.药物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受体(2)影响酶的活性(3)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4)干扰核酸代谢(5)补充体内物质(6)转变细胞四周环境的理化性质(7)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体(8)影响机体免疫功能(9)非特异性作用2.药物的作用与受体(1)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学说(2)受体的”类型和性质(3)受体作用的信号转导(其次信使、亲和力、内在活性)(4)受体的感动药和拮抗药(5)受体的调整(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1.药物方面的因素(1)药物剂量(2)给药时间(3)疗程(4)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2.机体方面的因素(1)生理因素、精神因素、疾病因素(2)遗传因素(种族差异、特异质反响、个体差异、种属差异)(3)时辰因素(4)生活习惯与环境(四)药物相互作用1.联合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1)药物相互作用(2)药物配伍禁忌2.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1)影响药物的汲取(2)影响药物的分布(3)影响药物的代谢(4)影响药物的排泄3.药效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1)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2)药物效应的拮抗作用4.药物相互作用的猜测(1)体外筛查(2)依据体外代谢数据猜测(3)依据患者个体的药物相互作用猜测第八章药品不良反响与药物滥用监控(一)药品不良反响与药物戒备1.药品不良反响的定义和分类(1)药品不良反响的定义(2)药品不良反响的传统分类(3)按药品不良反响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响、变态反响、特异质反响、依靠性、停药反响、特别毒性)(4)世界卫生组织对药品不良反响的分类(5)药品不良反响新的分类2.药品不良反响发生的缘由(1)药物方面的因素(2)机体方面的因素(3)其他因素3.药品不良反响因果关系评价依据及评定方法(1)药品不良反响因果关系评定依据(2)药品不良反响因果关系评定方法4.药物戒备(1)药物戒备的定义和主要内容(2)药物戒备的目的和意义(3)药物戒备与药品不良反响监测(二)药源性疾病1.药源性疾病的分类病因学分类、病理学分类、量-效关系分类、给药剂量及用药方法分类、药理作用及致病机制分类2.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1)不合理用药(2)机体易感因素3.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源性肾病、药源性肝疾病、药源性皮肤病、药源性心血管系统损害、药源性耳聋与听力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一、概述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
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
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
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
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
常见的有: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
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
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
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
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
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乳剂、混悬剂中分散相的粒径可因与其他药物配伍,也可能因久贮而粒径变粗,或分散相聚结或凝聚而分层或析出。
导致使用不便或分剂量不均,甚至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复分解、缩合、聚合等反应所产生。
反应的后果可以观察到变色、混浊、沉淀、产气和发生爆炸等,另外疗效改变、产生毒副作用等观察不到的情况更应引起注意。
1.变色药物制剂配伍引起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可产生有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
易氧化药物与pH值较高的药物配伍时,容易变色,这在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中较为常见。
例如维生素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
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逐渐变成粉红至紫色。
含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颜色变深。
此外,变色现象也可发生在某些固体制剂的配伍,如碳酸氢钠或氧化镁粉末能使大黄粉末变为粉红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色,这种变色现象在光照射、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2.混浊和沉淀液体剂型配伍应用时,若配伍不当,可能发生混浊或沉淀。
(1)pH改变产生沉淀:由难溶性碱或难溶性酸制成的可溶性盐,它们的水溶液常因pH值的改变而析出沉淀,如水杨酸钠或苯巴比妥钠的水溶液遇酸或酸性药物后,会析出水杨酸或巴比妥酸。
生物碱可溶性盐的水溶液遇碱或碱性药物后,则会析出难溶性碱的沉淀。
(2)水解产生沉淀:如苯巴比妥钠溶液因水解反应能产生无效的苯乙基乙酰脲沉淀。
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锌沉淀。
故硫酸锌滴眼剂中,常加入少量硼酸使溶液呈弱酸性,以防止硫酸锌水解。
(3)生物碱盐溶液的沉淀: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当与鞣酸、碘、碘化钾、溴化钾或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
黄连素和黄芩苷在溶液中能产生难溶性沉淀。
(4)复分解产生沉淀:无机药物之间可由复分解而产生沉淀。
如硫酸镁溶液遇可溶性钙盐、碳酸氢钠或某些碱性较强的溶液时,均能产生沉淀。
又如硝酸银遇含氯化物的水溶液时即产生沉淀。
3.产气药物配伍时,偶尔会遇到产气的现象。
如溴化铵、氯化铵或乌洛托品与强碱性药物配伍,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时,可分解产生氨气。
乌洛托品与酸类或酸性药物配伍能分解产生甲醛。
有些药物配伍后产生气体属于正常现象。
如含漱用的复方硼酸钠溶液、碱性芳香溶液,在配制时产生二氧化碳是正常的。
又如泡腾散剂、泡腾片在服用时,却是利用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4.分解破坏、疗效下降许多药物在固体状态或溶液中加入一定的稳定剂时,处于较稳定的状态,但当与一些药物制剂配伍后,原来的条件如pH、离子强度、溶剂等发生变化而变得不稳定。
如维生素B12与维生素C混合制成溶液时,B12的效价显著降低。
乳酸环丙沙星与甲硝唑混合不久,甲硝唑浓度降为90%。
又如红霉素乳糖酸盐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合(pH为4.5)6小时效价降低约12%,如与一些药物配合后pH下降至4.0左右,则6小时会失效50%以上(25℃)。
这种情况往往肉眼观察不到,带来的危害更严重,所以更应引起注意。
5.发生爆炸大多数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时引起。
如以下药物混合研磨时,可能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等。
又如碘与白降汞混合研磨能产生碘化氮,如有乙醇存在可引起爆炸。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药理的配伍变化是指药物配伍使用后,它们的体内过程相互影响,造成药理作用的性质、强度、副作用、毒性等的变化。
又称为疗效的配伍变化,或药物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将在药理学知识中加以阐述。
三、注射液的配伍变化(一)概述由于心血管、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发展,治疗和抢救工作的需要,注射药物联合应用的机会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广,情况极为复杂。
多种注射液联合应用时,既要保持各种药物的有效稳定,又要防止因配伍发生理化和药理的配伍禁忌,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
(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1.溶剂组成改变当某些含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时,由于溶剂改变而使药物析出。
如安定注射液含40%丙二醇、10%乙醇,当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或0.167moL/L乳酸钠注射液配伍时容易析出沉淀。
2.pH值改变注射液的pH值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适当的pH下会产生沉淀或加速分解。
许多有机碱在水中难溶需制成强酸盐,如氯丙嗪加盐酸制成盐酸氯丙嗪在水中易溶,但当加入碱性注射液于氯丙嗪溶液中则又会析出氯丙嗪。
许多有机酸类(如巴比妥类、磺胺类)在水中难溶,需要加制成强碱盐才能配成溶液,这类注射液与其他酸性注射液配伍后,由于混合液的pH降低,往往容易产生沉淀,如新生霉素与5%葡萄糖或pH低于6的输液配伍时可能出现沉淀。
其他如偏酸性的诺氟沙星与偏碱性的氨苄青霉素钠一经混合,立即出现沉淀,这都是由于pH值改变之故。
一般而言,凡二者的pH值差距越大,发生配伍变化的可能性也越大。
pH变化也可引起变色,例如磺胺嘧啶钠、谷氨酸钠(钾)、氨茶碱等碱性较强的注射液可使去甲肾上腺素变色。
输液本身的pH是影响混合后pH的主要因素。
各种输液都规定不同的pH范围,而且所规定的pH范围比较大。
例如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如其pH为3.2则与某些酸不稳定的抗生素配伍时,引起降解失效的程度较大。
如青霉素G在混合后pH为4.5的溶液中4h损失10%;而在pH3.6时,1h即损失10%,4h损失40%。
pH对药物稳定性影响极大,pH相差一个单位则[H+]相差10倍。
5%葡萄糖注射液的pH范围为3.2~5.5之间,可见[H+]最高的制剂与[H+]最低的制剂之间,[H+]相差约200倍。
很多药物在这么大的pH范围中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因此,不但要注意制剂的pH而且要注意其范围。
3.缓冲容量对于一些加入缓冲剂的注射液,药液混合后的pH值是由注射液中所含成分的缓冲能力决定的。
缓冲剂抵抗pH变化能力的大小称为缓冲容量。
含有有机阴离子如乳酸根、醋酸根的输液,有一定缓冲容量。
但某些在酸性溶液中沉淀的药物,在含有缓冲能力的弱酸溶液中也会出现沉淀。
如5%硫喷妥钠10ml 加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500ml)中不发生变化,但加入含乳酸盐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则会析出沉淀。
4.离子作用有些离子能加速某些药物水解反应。
如乳酸根离子能加速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G的水解,氨苄青霉素在含乳酸钠的复方氯化钠输液中4小时后损失20%。
5.直接反应某些药物可直接与输液中的一种成分反应。
如四环素与含钙盐的输液在中性或碱性下,由于形成螯合物而产生沉淀。
头孢类抗生素遇Ca2+、Mg2+等离子会产生头孢烯-4羧酸钙或镁的沉淀。
羧苄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混合于输液中或分别滴注,都可明显降低庆大霉素的血药浓度。
6.盐析作用两性霉素B注射液为胶体分散系统,只能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在大量电解质的输液中则能被电解质盐析出来,以致胶体粒子凝聚而产生沉淀。
7.配合量配合量的多少影响到浓度,药物在一定浓度下才出现沉淀。
如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注射液,在等渗氯化钠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当浓度各为100mg/L时,未观察到变化。
当浓度为300mg/L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与200mg/L重酒石酸间羟胺混合时则出现沉淀。
另外多数药物在溶液中降解属于一级反应速度过程,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如氨苄青霉素钠1g、2g与5g室温时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降解速度为5g>2g>1g。
8.混合的顺序药物制剂配伍时混合次序极为重要,有些药物配伍时产生沉淀的现象可用改变混合顺序的方法来克服。
如1g氨茶碱与300mg烟酸配合,先将氨茶碱用输液稀释至1000ml,再慢慢加入烟酸可得澄明溶液,若两种药物先混合再稀释则会析出沉淀。
又如氯霉素注射液(12.5%)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每2ml含氯霉素250mg。
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仅0.25%。
若将2ml氯霉素注射液先以100ml输液稀释后,再与维生素C、氨茶碱等注射液混合,不至于产生沉淀,如混合次序相反,则会形成沉淀且在短时间内不易重新溶解。
在药物制剂配伍时应坚持先稀释后混合,逐步提高浓度的原则。
9.反应时间许多药物在溶液中的反应很慢,个别注射液混合几小时才出现沉淀,所以在短时间内使用是完全可以的。
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混合后,约在2小时左右出现沉淀。
因此注射液与输液的配伍应先做试验,如在数小时内无沉淀并不影响药效,应将时间记录通知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输完。
如需要输入的量较大时,可以分次输入,每次新配。
10.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有些药物制备注射液时需在安瓿内填充惰性气体,以防止药物被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