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二章
最新神经病学重点(精品课件)

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意识障碍: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3.意识的解剖学基础:大脑皮层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完整性是维持意识或觉醒状态的基础。
【临床分类】1。
意识水平(以觉醒度为主)下降的意识障碍(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起表现。
睡眠时间过度延长,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回答简单问题,配合检查,。
(2)昏睡:比嗜睡较重的.较深睡眠状态,正常外界信息不能使其觉醒,较重的疼痛或高声呼喊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3)昏迷: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
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应答反应无目的的自主.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
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抵御反射,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所有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意识自发动作、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律,血压或有下降。
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其确定标准: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②自主呼吸停止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抢救无效⑤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⑥排除急性药物中毒、低温、内分泌代谢疾病等2.伴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界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神经病学》标注版

神经病学(neurology)神经病学(neurology):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二章定位诊断目的要求:熟悉深、浅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掌握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重难点:深、浅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定义:用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学等知识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解释,从而确定疾病损害的部位。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按以下几个方面讲解: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反射、大脑半球损害一、感觉系统(sensory system)1.感觉的概念与分类感觉的概念: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感觉的分类:特殊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来自视、听、嗅、味浅感觉:痛觉、温度觉和触觉;来自皮肤和黏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它是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各种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而形成的2.感觉传导通路(见图!)(1)痛觉和温度:第一神经元(脊髓后根节),第二N(后角),第三N(丘脑外侧核),皮肤和黏膜,脊髓丘脑侧束,大脑皮质中央后回(2)深感觉:第一神经元(脊髓后根节),第二N(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第三N(丘脑外侧核),肌肉、关节、肌腱等,薄束和楔束(薄内下,楔外上),大脑皮质中央后回(3)触觉:第一神经元(脊髓后根节),第二N(薄束核和楔束核&后角细胞),第三N(丘脑外侧核),皮肤和黏膜,内侧丘系&脊髓丘脑前束**感觉的节段性支配与周围性支配节段性支配:指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入纤维来自一定的皮肤区域周围性支配:指每个周围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区域,因为每个周围神经内可带有多个节段的脊神经纤维,因此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感觉分布不同3.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变性质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两大类:抑制性症状:感觉减退或缺失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感觉倒错、感觉过度、感觉异常或疼痛(1)抑制性症状:感觉径路被破坏或功能抑制引起的感觉缺失或感觉减退感觉缺失:在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对刺激不发生感觉反应感觉减退:对刺激的感觉能力降低或感觉程度减弱完全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各种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深感觉)均缺失分离性感觉缺失: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缺失,而其它感觉保存(2)刺激性症状:感觉径路受到刺激或兴奋性增高引起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一个轻的疼痛刺激引起较强的疼痛感受感觉倒错:指非疼痛性刺激而诱发出疼痛感觉,如轻划皮肤有痛感,冷觉刺激当着热觉刺激感觉过度:指感觉的刺激阈增高,反应剧烈时间延长感觉异常:指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如麻、木、针刺感、蚁走感、束带感、肿胀感、电击感等疼痛:痛觉传导通路受到伤害性刺激或对痛觉起抑制作用的正常神经结构受损引起。
神经病学课件:总论

了解
感觉障碍的性质与传导通路的关系;上/下 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生理和传导通路;锥体外 系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按发病机制可分为:
缺损症状
正常功能 减弱或缺失 (偏瘫\失语)
刺激症状
神经结构 受激惹→ 过度兴奋 (痫性发作 \根性痛等)
释放症状
高级中枢
休克症状
受损后
CNS急性局部
低级中枢 严重病变引起
了解:感觉障碍的性质与传导通路的关系,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解剖生理和传导通路,锥 体外系的结构与功能。
目的要求
掌握
➢ 运动系统病损的临床表现,感觉系统病损 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病损的临床表现; 脑干病损的临床表现。
熟悉
➢ 大脑半球损害的临床表现;小脑损害的临床 表现;脑干病损的定位诊断;锥体外系病损的 定位诊断;运动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感觉 系统病损的定位诊断
神经病学的范围:两个方面
一、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系统疾病: -脑 - 脊髓
➢周围神经: - 颅神经(脑神经) - 脊神经
二、骨骼肌肉疾病
➢神经肌肉接头病
➢肌肉本身疾病 - 炎症 - 代谢 - 遗传
神经病学在临床学科中地位
神经医学为临床医学中的二级学科
➢神经解剖学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生化学 ➢神经药理学 ➢神经组织学 ➢神经生物信息学
不同点:
传导径路不同是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受损, 触觉保留)的基础
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自后根神经节发出, 在 同侧后索上行, 至薄束核/楔束核
➢神经影像学 ➢神经分子生物学 ➢神经免疫学 ➢神经心理学 ➢神经行为学 ➢神经流行病学
总体目标
发展神经科学,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 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同时尽可能针对 病因恰当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 致残率
神经病学WORD版

神经病学绪言第一章病史采集第二章神经系统检查[附录]神经系统检查格式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一节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检查第二节电生理检查第三节影象学检查第四章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论断第五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头面神经痛第二节面神经炎第三节末稍神经炎第四节急性感染性多性神经炎第五节脊神经根炎第六节坐骨神经痛第六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急性脊髓炎第二节脊髓压迫症第三节脊髓空洞症第四节运动神经元病第五节遗传性共济失调症第七章脱髓鞘疾病第一节多发性硬化第二节散发性脑炎第三节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第八章脑血管病第一节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特征第二节脑血管病的分类第三节出血性脑血管病第四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五节高血压脑病第九章感染中毒性脑病第十章脑寄生虫病第一节脑囊虫病第二节脑血吸虫病第十一章锥体外系疾病第一节震颤麻痹第二节风湿性舞蹈病第三节肝豆状核变性第十二章蛛网膜炎第十三章肌病第一节肌营养不良症第二节多发性肌炎第三节周期性瘫痪第四节重症肌无力第十四章植物神经疾病第一节红斑性肢痛症第二节反射性神经障碍第三节发作性睡病第十五章躯体疾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第一节癌性神经肌病第二节肝性脑脊髓病第三节肺性脑病第四节糖尿病性神经病第十六章性传播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第一节神经梅毒第二节艾滋病第十七章常见神经系统综合征第一节头痛第二节癫痫第三节眩晕第四节昏厥第五节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第六节意识障碍神经病学绪言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科学。
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其原因则包括感染、中毒、外伤、肿瘤、变性、通传因素、血管改变、代谢障碍、免疫异常、先天畸形等,传统上还包括神经肌肉接头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和某些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周期性瘫痪等)。
另一方面由于治疗上的需要或传统习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又常不隶属于神经病学范畴之内,如外伤隶属于神经外科,脊髓前角灰质炎和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等又从属于传染病学范围,等等。
神经病学题库(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一、选择题【A型题】1.卧位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压力正常值是:A.50~180mmH2OB.80~180mmH2OC.120~180mmH2OD.80~220mmH2OE.70~170mmH2O3.颅内压增高患者腰穿的主要危险是:A.促使肿瘤扩散B.引起脑内出血C.诱发脑疝D.诱发癫痫发作E.导致脑血管痉挛4.以下哪项不符合正常脑脊液标准:A.压力80~180mmH2OB.蛋白质0.15~0.45g/LC.糖2.5~4.4mmol/LD.白细胞数8 106/LE.氯化物120~130mmol/L5.下列哪项不属于脑诱发电位:A.体感诱发电位B.视觉诱发电位C.事件相关电位D.运动单位动作电位E.脑干听觉诱发电位【X型题】6.正常的脑脊液是:A.糖2.5~4.4mmol/LB.蛋白质0.15~0.45mmol/LC.白细胞数0~5 106/LD.氯化物120~130mmol/LE.无色透明液体7.腰椎穿刺适应证包括:A.中枢神经系统炎症B.蛛网膜下腔出血C.颅内高压症伴明显视乳头水肿者D.脱髓鞘疾病E.脑膜癌病8.血性脑脊液与腰穿副损伤鉴别方法是前者:A.离心后上清液为黄色B.含血量多时放置后凝固C.用三个试管连续接取脑脊液,含血量均匀一致D.显微镜下可见皱缩红细胞E.脑脊液放置后有纤维蛋白膜形成9.下述腰椎穿刺的哪项表述是正确的?A.腰穿可用于诊断和治疗B.穿刺局部感染或腰椎结核时禁忌C.颅压增高症病人腰穿应慎重D.腰穿可用于后颅窝肿瘤的诊断E.颅内压增高患者不宜做压颈试验10.能引起脑脊液黄变的疾病有:A.蛛网膜下腔出血B.急性脊髓炎C.黄疸D.多发性硬化E.脊髓肿瘤11.下列哪些疾病脑脊液糖含量不降低?A.化脓性脑膜炎B.病毒性脑膜炎C.结核性脑膜炎D.多发性硬化E.脑膜癌病12.脑电图检查对下述哪种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A.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B.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C.脑肿瘤D.癫痫E.球后视神经炎13.肌电图对下列哪些疾病有诊断意义?A.周围神经病B.多发性硬化C.癫痫D.肌源性疾病E.脑炎14.临床常用的脑诱发电位包括:A.躯体感觉诱发电位B.脑干听觉诱发电位C.大力收缩募集电位D.运动诱发电位E.视觉诱发电位15.周围神经病常用的检查有:A.视觉诱发电位B.事件相关电位C.神经传导速度D.神经活组织检查E.肌电图二、简答题1.采集脑脊液的方法有哪些?一般用腰椎穿刺,特殊情况可用颈池侧方穿刺、小脑延髓池穿刺或侧脑室穿刺。
神经病学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ppt学习课件

(三)颞叶(tempor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颞上回 颞中回 颞下回
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前方
图2-1 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29
(三)颞叶(tempor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① 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 区): 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 听觉中枢: 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27
(二)顶叶(parie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 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 计算不能(失算症) 手指失认
主要表现 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 书写不能(失写症) 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
优势侧缘上回病变时可产生双侧失用症
3. 颞叶钩回损害 可出现幻嗅和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称 为钩回发作
4. 海马损害 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 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和抽搐, 还可以导致严重的近记忆障碍
33
(三)颞叶(tempor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5. 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 可出现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 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 6. 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 可出现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 向上象限盲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① 皮质感觉区: (图2-4人体各部位在感觉区的定位关系) 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 中央后回 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
顶上小叶 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
24
(二)顶叶(parie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② 运用中枢
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 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神经病学解剖生理笔记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概述: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表现可分为4组1.缺损症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原来受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第一节中枢神经一、大脑半球(三)颞叶(四)枕叶(五)岛叶(六)边缘叶二、内囊三、 基底神经节五、脑干六、小脑七、脊髓第二节脑神经概述I,II对神经属于大脑和间脑的组成部分,III-XII对神经与脑干相连III,IV在中脑,V,VI,VII,VII在脑桥,XI,X,XI,XII在延髓第七节感觉系统感觉: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感觉的分类:*一般感觉浅感觉:皮肤、粘膜感受的外部感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第八节 反射 反射(reflex)是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刺激冲动传入神经至脊髓或脑,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出现反射活动。
反射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均可产生。
深反射的增强:是一种释放症状,见于锥体束受损,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亦可见于神经官能症、刺激皮肤、角膜、粘膜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冲动还要达到大脑皮质随锥体束下降至脊髓前角细胞。
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锥体束。
神经病学(第8版)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2)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第8版)
一、脑的血管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二)大脑中动脉受累 2.皮质支
上分支病损:出现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优势半球) 和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
下分支病损: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异常等,常无偏瘫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第8版)
一、脑的血管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颅内静脉系统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第8版)
一、脑的血管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一)颈内动脉主干受累 可出现病侧单眼一过性黑矇
神经病学(第8版)
一、脑的血管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神经病学(第8版)
一、脑的血管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3.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
两侧颈内动脉末端
两侧大脑后动脉 前交通动脉
目录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 病损的定位诊断
作者 : 贾建平 单位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配套题库请下载 医学猫 APP,执业、三基、规培、主治、卫生资格考试、正副高等题库已导入。
第二节
神经病学第二章

第三节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走、Ⅺ副、Ⅻ舌下单纯感觉:ⅠⅡⅧ单纯运动:ⅢⅣⅥⅪⅫ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脑神经核位置中脑:ⅢⅣ桥脑:ⅤⅥⅦⅧ延髓:ⅨⅩⅪⅫ十二对脑神经: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单侧支配(对侧皮质脑干束)嗅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鼻腔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2.嗅神经、嗅球、嗅束:一侧或双侧嗅觉缺失。
见于颅底骨折、额叶底部病变3.嗅中枢:幻嗅视神经视神经病损表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视乳头异常定位诊断1、单眼全盲:一侧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2.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3. 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病变(颞叶肿瘤、丘脑肿瘤)4.象限盲:视辐射部分受损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肿瘤或血管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1. 周围性眼肌麻痹2. 核性眼肌麻痹3. 核间性眼肌麻痹4. 核上性眼肌麻痹1.周围性眼肌麻痹(1)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2)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下楼复视(3)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2. 核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类似于周围性眼肌麻痹特点: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合并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见于脑干病变3.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症(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对侧注视时病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辐辏反射正常(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辐辏反射正常(3)一个半综合症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双眼水平注视时✦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伴水平眼震4.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1)水平注视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刺激性病灶:双眼向病灶对侧偏视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2)垂直注视麻痹---见于上丘病变上丘上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上视不能(Parinaud综合征)刺激性病灶:双眼发作性转向上方(动眼危象)上丘下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下视不能临床共同特点: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反射性运动仍保留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瞳孔调节障碍正常瞳孔:普通光线下瞳孔正常直径3~4mm瞳孔调节: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异常瞳孔:瞳孔缩小:小于2mm ;瞳孔散大:大于5mm霍纳征(Horner sign) 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临床表现:↗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同侧面部少汗三叉神经1.头面部的浅感觉2.下颌运动3.角膜反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刺激性病变: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病变: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张口下颌向患侧偏斜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分离性感觉障碍洋葱皮样分布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运动角膜反射舌前2/3味觉腮腺、泪腺分泌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周围性损害2.中枢性损害前庭蜗神经舌咽迷走神经:软腭运动,吞咽动作,构音,咽反射,副神经,舌下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六节运动系统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复习笔记-CHF(word文档良心出品)

神经病学复习笔记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确诊●定位诊断: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称定位诊断●定性诊断:在定位诊断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这一过程称定性诊断●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症状●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第一节、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含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讼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
(一)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半身随意运动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外侧面:以脑梗死、外伤、肿瘤多见①额级:精神障碍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破坏性——单瘫(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策上肢瘫痪,严重产生对侧偏瘫)③额上回后部:对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书写不能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内侧面:大脑前动脉闭塞,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底面:挫裂伤,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脑膜瘤多见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二)顶叶: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损害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对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刺激性——对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②顶下小叶:A体象障碍B古茨曼综合症:为优势侧角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C失用症(三)颞叶:①感觉性语言中枢②听觉中枢③嗅觉中枢④颞叶前部:记忆、联想、比较高级神经活动⑤颞叶内侧面:边缘系统,司记忆、精神、行为、内脏●——损害:听觉、语言、记忆、精神活动①优势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听不懂)②优势颞中回后部:命名性失语③颞叶钩回:幻嗅、幻味④海马:癫痫,精神症状、内脏症状和抽搐、记忆障碍⑤优势广泛或双侧广泛: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⑥颞叶深部视辐射纤维、视束:视野改变——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述一、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神经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涉及大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结构的病变,以及这些病变对个体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协调中心。
- 大脑:分为大脑半球、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等,负责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高级功能。
-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通路,参与反射和简单的运动控制。
- 周围神经系统(PNS):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CNS,并将指令从CNS传递到肌肉和腺体。
- 脑神经:共有12对,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脊神经:共有31对,负责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3.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等结构,能够产生和传导电信号。
-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支持、保护神经元,参与维持电解质平衡和修复损伤。
二、神经病学的研究范围1.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退行性、肿瘤性、血管性等。
- 按病变部位分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等。
2.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瘫痪、肌无力、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等。
- 感觉障碍: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或消失等。
- 反射异常:反射亢进、反射减退或消失。
- 认知功能障碍:记忆、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受损。
- 精神障碍:情绪、行为、人格改变等。
3.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介入治疗、心理治疗等。
三、神经病学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通过综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
神经病学重点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叶2额叶的功能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个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
②运动前区: 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⑤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3顶叶的功能(可能是小题)顶叶主要有以下功能分区:①皮质感觉枢,接受对侧肢体的身前感觉信息,各部分代表区的排列也呈倒人状;②运用中枢;③视觉性语言中枢。
4颞叶的功能: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 区)②昕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③嗅觉中枢④颞叶前部;⑤颞叶内侧面感觉性失语: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是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5(理解,选择填空)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视野缺损的类型取决于视皮质损害范围的大小1)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视物不见,但对光反射存在2)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3)距状裂以下舌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以上楔回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6必考三偏综合症:内壤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多见于脑梗死,脑出血。
7后肢传导束依前后顺序分别为皮质脊髓束,丘脑至中央后悔的丘脑皮质束,其后为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和视辐射。
—8基底神经节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新纹状体:尾状核和壳核种系发生较晚,称新纹状体旧纹状体:苍白球出现较晚,称旧纹状体9丘脑综合症主要为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剌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精选文档

五、面神经
损害表现及定位:
➢ 区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要注意面神经受损的部
位: ✓ 区别面神经损害在脑干内或脑干外 ✓ 区别面神经损害在颅腔内或颅腔外 ✓ Millard-Gubler综合征与Hunt综合征
六、前庭蜗(位听)神经
解剖生理:
➢ 属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 ➢ 内耳螺旋器上毛细胞→蜗神经→脑桥蜗神
四、小 脑
功能: 维持躯干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执行精细动作。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失调与平衡障碍,还可
出现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动作性震颤或 意向性震颤等。 ➢ 小脑蚓部与小脑半球损害的症状不同。 蚓部损害:躯干性共济失调。 半球损害:同侧肢体的小脑功能障碍。 ➢ 慢性小脑弥漫性损害:躯干和言语的共济失 调,四肢的共济失调不明显。
三、神经科学的发展
➢ 神经科学各学科发展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互相促进。
➢ 21世纪是“脑”的世纪,是神经科学突飞 猛进向纵深发展的世纪。
➢ 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和诊疗技术方法,如 CT、MRI等技术,对临床神经病学的发展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神经系统
➢ 按解剖结构分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 解剖生理:
为躯体运动性神经,发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支 配舌肌。舌下神经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 损害表现及定位:
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双侧受损时,舌肌完全瘫痪, 不能伸舌,有言语、吞咽困难,舌肌萎缩及肌束 颤动;一侧受损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 偏向患侧,伴舌肌萎缩和舌肌颤动;
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类似于周围 性舌下神经麻痹,但无舌肌颤动及萎缩。
神经病学――第二单元 感觉系统

神经病学――第二单元感觉系统感觉的分类: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两类,包括:特殊内脏感觉:嗅觉(sense of smell)、味觉(taste sense)一般内脏感觉:起源于内脏、浆膜、血管的胀、痛、压、空等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分别由眼、耳所感受的视觉(visual sense)、听觉(sense of hearing)、平衡觉(equilibrium sense)。
一般躯体感觉:主要介绍的浅感觉:皮肤、浅表粘膜的感觉。
包括:浅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即本体感觉。
包括:皮下组织的压觉,肌腱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深痛觉及骨骼上感受的振动觉。
复合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觉等。
一、感觉系统的组成周围部分:感受器--接受刺激进行初步分析,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左边为压觉感受器,右边为触觉感受器)传导部分:感觉传导束中枢部分:感觉皮层中枢各种一般感觉均有其特有的感受器和传导路径。
1.感受器RECEPTORS外感受器: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接受从外界直接加于机体组织上的各种刺激.–痛觉: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s)–温度觉:冷觉Krause球状小体,热觉Ruffini小体。
–触觉:毛囊周围的神经末梢,触觉小体(meissner),触盘(merke l)。
.–压觉:Paccini环层小体。
本体感受器:深感觉,接受来自肌肉(神经肌梭)、肌腱(腱梭)、关节等深层组织中刺激,包括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和精细触觉。
-神经肌梭-神经肌腱(高尔基腱器)。
内感受器—接受来自内脏方面的刺激。
感觉传导束及传导系统:浅感觉(痛温觉)传导系统(The pain and temperature system)–脊髓丘脑侧束---痛觉和温度觉,–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系统:–后索(薄束,楔束)内侧丘系通路---精细触觉,包括外感觉(触觉-压觉),两点分辨觉,立体触觉,皮肤书写觉等复合感觉,以及振动觉。
八年制第三版神经病学-第二章+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额叶
(一)额叶
解剖及生理功能
4.书写中枢 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 动区相邻
5.运动性语言中枢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管理语言运动 6.额叶联合区 位于额叶前部,与智力和精神活动有密切
关系
(一)额叶
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
五、脑干
五、脑干
解剖及生理功能
3.脑干的网状结构 分布脑干中轴,与所有的中枢神经均 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几乎参与所有的神经活动
神经病学 第一章
绪论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桂永浩
神经病学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
损害表现的定位诊断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吴 江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徐忠信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一、大脑半球
➢ 大脑半球表面为皮质,皮质下为白质、基底节及脑室 ➢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顶枕裂分为额叶、
图2-40 基底节主要结构及其关系
损害表现及定位
1.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新纹状体病变
✓ 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 ✓ 手足徐动症:尾状核病变 ✓ 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病变
2.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病变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及静止性震颤,见于震颤麻痹
三、基底神经节
图2-41纹状体结构与功能
孔对光反射消失及眼球垂直运动障碍,由于肿瘤压迫中 脑四叠体和中脑导水管而引起
(四)底丘脑
解剖及生理功能 底丘脑是位于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度区域,外
邻内囊,前内侧是丘脑下部,红核和黑质的上端也伸入 此区底丘脑主要的结构是丘脑底核,又称路易氏体,属 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 维,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
神经病学总论2-ppt课件

食管前丛(左迷走N)
前干(左)
肝支
膈肌食管裂孔
腹部
• 解剖特点:
• 舌咽、迷走神经彼此临近,有共同 的起始核,往往同时受损,临床可 同时检查这两对颅神经,分真性球 麻痹和假性球麻痹。
• 共同的临床表现:
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 难、构音障碍。
解剖特点
• 均为混合神经 • 有共同的神经核,共同的走行及分布,往
偏盲 • 视辐射上部(顶叶)病损:对例同向性下象限盲
视辐射下部(颞叶)病损:对例同向性上象限盲 • 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垂直性视野缺损
(二)、视力障碍临床表现
• 单眼视力障碍
• 双眼视力障碍
• 突发短暂性单眼盲: • 一过性视力障碍:
TIA、眼动脉或视网膜 中央动脉闭塞;
双视中枢TIA、
• 进行性视力障碍
• 十二对颅神经: 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 Ⅶ面Ⅷ听Ⅸ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
感觉神经: Ⅰ、Ⅱ 、 Ⅷ 运动神经: Ⅲ、 Ⅳ、 Ⅵ、 Ⅺ、Ⅻ 混合神经: Ⅴ 、Ⅶ、 Ⅸ、Ⅹ、 含副交感神经纤维: Ⅲ、Ⅶ、Ⅸ、Ⅹ 单侧支配: Ⅶ核下部、Ⅻ
嗅神经
• 嗅觉传导径路:P31-2-23 • 鼻粘膜嗅神经元→嗅球→嗅束、外侧嗅纹→嗅
前庭蜗神经
• 解剖特点:
(二)、前庭神经传导径路:
三个半规善管、椭圆囊球囊→内耳前庭神经 节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内听道→内耳孔→脑桥 尾、延髓前庭神经的上、内侧、外侧、下核→各 核发出纤维分别到小脑、脊髓前角、内侧纵束调 节眼球位置、躯体平衡、颈肌活动等。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蜗神经损害 :听觉障碍、耳鸣、听觉过敏 ⑴、耳聋:P82
会聚不能见于:中脑病变、帕金森病
缩瞳反应丧失见于:白喉、中脑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Ⅰ嗅、Ⅱ视、Ⅲ动眼Ⅳ滑、Ⅴ叉、Ⅵ外展Ⅶ面、Ⅷ听、Ⅸ舌咽Ⅹ迷走、Ⅺ副、Ⅻ舌下单纯感觉:ⅠⅡⅧ单纯运动:ⅢⅣⅥⅪⅫ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脑神经核位置中脑:ⅢⅣ桥脑:ⅤⅥⅦⅧ延髓:ⅨⅩⅪⅫ十二对脑神经: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单侧支配(对侧皮质脑干束)嗅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鼻腔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2.嗅神经、嗅球、嗅束:一侧或双侧嗅觉缺失。
见于颅底骨折、额叶底部病变3.嗅中枢:幻嗅视神经视神经病损表现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视乳头异常定位诊断1、单眼全盲:一侧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2.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3. 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病变(颞叶肿瘤、丘脑肿瘤)4.象限盲:视辐射部分受损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肿瘤或血管病)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1. 周围性眼肌麻痹2. 核性眼肌麻痹3. 核间性眼肌麻痹4. 核上性眼肌麻痹1.周围性眼肌麻痹(1)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2)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下楼复视(3)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2. 核性眼肌麻痹临床表现类似于周围性眼肌麻痹特点: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合并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见于脑干病变3.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症(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对侧注视时病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辐辏反射正常(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辐辏反射正常(3)一个半综合症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双眼水平注视时✦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伴水平眼震4.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1)水平注视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刺激性病灶:双眼向病灶对侧偏视桥脑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2)垂直注视麻痹---见于上丘病变上丘上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上视不能(Parinaud综合征)刺激性病灶:双眼发作性转向上方(动眼危象)上丘下半病变破坏性病变:双眼下视不能临床共同特点:双眼同时受累无复视反射性运动仍保留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瞳孔调节障碍正常瞳孔:普通光线下瞳孔正常直径3~4mm瞳孔调节: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异常瞳孔:瞳孔缩小:小于2mm ;瞳孔散大:大于5mm霍纳征(Horner sign) 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临床表现:↗一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可伴同侧面部少汗三叉神经1.头面部的浅感觉2.下颌运动3.角膜反射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刺激性病变:三叉神经痛破坏性病变: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张口下颌向患侧偏斜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分离性感觉障碍洋葱皮样分布面神经面部表情肌运动角膜反射舌前2/3味觉腮腺、泪腺分泌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周围性损害2.中枢性损害前庭蜗神经舌咽迷走神经:软腭运动,吞咽动作,构音,咽反射,副神经,舌下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第六节运动系统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
分为:随意运动:随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锥体束)不随意运动: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锥体外系和小脑)瘫痪: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运动系统的组成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2.下运动神经元3.锥体外系4.小脑解剖及生理上运动神经元↗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发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运动系统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瘫痪2.肌萎缩3.肌张力改变4.不自主运动5.共济失调瘫痪-常用分类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上神经元瘫痪下神经元瘫痪病变部位皮质-锥体束前角细胞-周围神经肌力下降下降肌张力增高下降肌萎缩无早期出现腱反射增高下降病理反射早期出现无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不同临床表现1. 皮质型2,内囊型3.脑干型4.脊髓型瘫痪的定位诊断病变部位瘫痪类型大脑皮层单瘫内囊偏瘫脑干交叉瘫脊髓横断截瘫前角或神经干单瘫1. 皮质(cortex)型单瘫刺激性病变---杰克逊癫痫多见于额叶肿瘤、动脉皮层支梗死等2. 内囊(internal capsule)型“三偏”综合征对侧均等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3. 脑干(brain stem)型交叉性瘫痪(crossed paralysis)✧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多见于脑干肿瘤、血管病等4. 脊髓(spinal cord)型(1) 脊髓半切损害脊髓半切综合症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及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2) 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截瘫或四肢瘫☐完全性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颈膨大以上: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截瘫定位诊断-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1. 脊髓前角细胞节段性弛缓性瘫;无感觉障碍2. 前根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见于髓外肿瘤\椎骨病变压迫\脊髓膜炎后根常同时受累;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3. 神经丛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4. 周围神经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锥体外系统指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通路。
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系统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锥体外系统通常是指纹状体系统纹状体系统的生理功能固定关节,调节肌张力、稳定姿势完成复杂的非条件反射活动完成大脑皮质下的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症状1.肌张力变化增强、减低2.不自主运动特点:清醒时出现,紧张时加重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小脑分为中间的蚓部和左右小脑半球上、中、下三对小脑脚实现与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网状结构的激动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往返联系。
小脑的生理功能平衡中枢,司空间定向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症状共济失调蚓部病变: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失调半球病变: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肌张力减低震颤(姿势性、眼球)第七节感觉系统1.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2.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感觉系统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 末梢型2. 神经干型3.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4. 脊髓型1)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2)脊髓横贯性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3)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4 )前连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5. 脑干型—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6.丘脑型、内囊型—偏身型❑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7. 皮质型—单肢型❑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局灶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第八节反射系统反射---类型✓正常反射1.浅反射皮肤、粘膜、角膜的反射2.深反射—腱反射肌肉,肌腱和骨膜的反射✓病理反射(异常反射)病理反射的定位意义Babinski’s征Oppenheim‘s征Gordon’s征Chaddock‘s征阵挛(踝阵挛)病理反射脊髓自动反射(Marie-Foix二氏征)在脊髓横贯性损害时,针刺病变以下的皮肤,引起单肢或双肢髋,膝,踝部的屈曲,和Babinski 征样足趾动作。
脊髓总体反射若双侧屈曲,伴有腹肌收缩,膀胱和直肠排空,及病变以下竖毛,出汗,皮肤发红,则称总体反射。
◆病理反射:锥体束损害◆深反射亢进: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减弱或丧失:周围神经损害,前根和后根,前角损害;脑休克和脊髓休克◆浅反射亢进:罕见。
红核病变。
◆浅反射减弱或丧失:锥体束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前根和后根,前角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