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考点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总论( 重点掌握,考试必考)一、1、神经元胞体、轴突2、灰质:产生命令白质:传递命令3、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男人和女人))。

运动障碍时病变在前,感觉神经为传入通路,感觉障碍时病变在后后。

运动系统由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老子,硬瘫,中枢性瘫痪)1.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2.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中枢瘫又叫硬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巴宾斯基征-最有意义)下运动神经元(儿子,软瘫,周围性瘫痪)1.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周围瘫又叫软瘫,表现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最常见的疾病是小儿麻痹。

定位诊断:(必须掌握点,必考知识点)上运动神经元1.皮层:破坏导致对侧单瘫;刺激导致为杰克逊癫痫2.内囊:对侧三偏。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3.脑桥、脑干:同侧面部周围瘫,对侧躯体瘫硬瘫。

(TMDQ)(瞳孔没问题,因为动眼神经在中脑)4. 脊髓:1)颈膨大以上损伤导致上下肢均为硬瘫。

2)颈膨大损伤导致上肢的软瘫,下肢的硬瘫。

3)胸髓受损导致下肢的硬瘫,上肢正常。

4)腰膨大受损导致下肢软瘫,上肢正常。

(只要上面出问题,下面全是硬瘫,只要自己出问题就是软瘫)(考必考)5.脑神经所在部位:3.4 中,5-8 桥,9 、10 、12 在延脑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导致性节段性迟缓性瘫痪感觉障碍1. 浅感觉:指痛、温觉和粗触觉。

传导束:躯体皮肤黏膜痛温觉周围感受器→脊神经节(第一神经元)→脊神经后根后角细胞(二级神经元)灰质前联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脑干丘脑核团(第三级神经元)→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2. 深感觉:觉震动觉、位置觉。

传导束: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节(I)→脊神经后根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楔束上行→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Ⅱ)→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丘脑核团(Ⅲ)→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神经病学知识点

神经病学知识点

神经病学知识点引言: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功能障碍的学科,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神经病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疾病等内容。

一、神经解剖学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人体最主要的控制中心。

脑包括大脑(大脑皮层、脑室、脑干和小脑)、间脑(丘脑、视丘、松果体)和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脊髓位于脊柱内,由神经元构成,负责传递信息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感觉。

2. 周围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组织组成,包括脑神经(共有12对,如视神经、听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分布于脊髓两侧)和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 神经元结构: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部分组成。

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进行信息传递,根据连接方式可分为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二、神经生理学1. 神经传导:神经冲动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导,遵循“一刺一传”原则。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受到髓鞘和轴突直径的影响,其中髓鞘化的轴突传导速度更快。

2. 突触传递: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肌肉接头之间的连接点。

突触传递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方式,前者是通过神经递质介导的,后者是直接的电信号传递。

3.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神经元网络和体液调节来维持机体的平衡。

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自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方面。

三、神经疾病1. 中风:中风是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面瘫、肢体无力等。

2.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电活动异常引起的疾病,多数因遗传、脑损伤或脑肿瘤引起。

常见症状包括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

3.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由于脑部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

典型症状包括震颤、肌张力增高、姿势和步态障碍等。

结语:神经病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涵盖了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神经疾病等内容。

神经病学(考前重点突击)_完整

神经病学(考前重点突击)_完整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感觉Senses是感受器接受到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大脑中的综合反映。

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

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颈膨大:颈部上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相当于C5~T2,在C7 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

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癫痫持续状态:癫痫全面性或部分性发作在短时间内频繁发生,全面性发作在两次发作之间神经功能没有恢复到正常基线,或单次发作超过这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平均持续时间.自动症automatism 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一种类型,在意识模糊的情况下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看起来有目的,但实际上没有目的,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

假性发作 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必考重点

神经病学必考重点

神经病学必考重点【单选】1、迟缓性瘫痪临床表现:肌力减退、肌张力减低或消失(无“折刀”现象)、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明显。

P822、单纯疱疹脑炎(HSE)的病理:脑实质中出血性坏死;嗜酸性包涵体;(袖套状淋巴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

P2353、几种失语症的特点:①Broca失语: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②Wernicke失语: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③传导性失语:流利性口语,但大量错词(能感知);④经皮质性失语综合征(分水岭区失语综合症):复述相对保留;⑤完全性失语;⑥命名性失语:遗忘性失语,命名不能。

P694、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球麻痹)的表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

P465、根性感觉障碍特点:剧烈放射性疼痛P606、高血压脑出血部位:(脑内细小动脉在长期高血压作用下发生慢性病变破裂)基地核的壳核及内囊区.P1897、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内上、内向、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P348、视野缺损定位:①双眼颞侧偏盲:视交叉中部;②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及视皮质;③双眼对侧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④双眼对侧同向下象限盲:顶叶。

P779、脑血栓构成病因:动脉粥样硬、(动脉炎)P17610、帕金森病变部位:黑质P27811、脑干损伤表现:交叉性瘫P1412、周围、中枢性面瘫鉴别:周围:同侧面肌瘫痪;中枢:对侧下面部表情及瘫痪。

P4113、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格林巴利)临床表现:肢体对称性物理、肢体觉得反常、双侧面神经麻痹、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P35014、多发性硬化(MS)病变特点:多发性、缓解--复发、空间多发性(DIS)、时间多发性(DIT)P、重症肌无力临床特点:受累骨骼肌病态疲劳、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有效。

P、偏头痛临床特点: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P15817、蛛网膜下出血SAH并发症:①再出血;②脑血管痉挛(CVS);③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④其他,如癫痫发作、低钠血症等。

神经病学知识点归纳

神经病学知识点归纳

神经病学知识点归纳神经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科学领域。

以下是神经学的一些主要知识点:1.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处理和存储信息,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

外周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2.神经元和突触: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通过化学和电信号在其之间的连接点(突触)之间传递信息。

神经元的三个主要部分是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3.神经传递: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神经信号通过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

当神经信号到达轴突末端时,神经递质被释放,并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结合,继续传递信号。

4.大脑功能区域:大脑被分为多个功能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

例如,前额皮质控制决策和情绪,顶叶处理感觉信息,颞叶负责记忆和语言,顶叶控制运动等。

不同区域的损伤或功能异常会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

5.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学涉及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脊髓损伤、癫痫等。

这些疾病可以通过神经学评估、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功能测试等手段进行诊断和监测。

6.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由神经细胞死亡或退化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病。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神经元的损失和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运动障碍和认知障碍。

7.神经外科:神经外科是神经疾病和神经系统损伤的手术治疗。

神经外科可以包括脑手术、脊髓手术、神经刺激和植入物等。

神经外科通常在神经学和影像学的指导下进行,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神经系统损伤风险。

8.神经学测试:神经学测试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和损伤程度。

包括神经系统体检、感觉和运动测试、神经传导速度测试、脑电图、脑成像(如CT扫描和MRI)、脑电波扫描等。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一、单选(有的只标了页数,选择题,随意一点吧)1、昏迷的诊断依据: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生命体征无改变(2)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生命体征有改变(3)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2、单纯疱疹脑炎的病理:脑组织水肿、软化、出血、坏死,脑实质中出血性坏死,神经细胞核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包涵体内含有疱疹病毒的颗粒和抗原,是最有特征的改变。

3、吉兰巴雷综合症的诊断依据①病前1-4周有感染史,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③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④可有感觉异常、末梢型感觉障碍、⑤可有脑神经损害;⑥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⑦电生理改变:(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NCV减慢、远端潜伏期延长)4、各神经损伤感觉障碍的特点A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各感觉均减退或消失;B末梢型感觉障碍: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C后跟型感觉障碍:单侧阶段性感觉障碍;D髓内型感觉障碍:①后角型:损伤侧阶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②后索型:深感觉障碍和精细触觉障碍,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③侧索型: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④前联合型:受损部位双侧阶段性分布的对称性分离性感觉障碍,表现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存。

E脑干型感觉障碍:交叉性感觉障碍。

①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丘脑侧束(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②延髓内部病变损害内侧丘系引起对侧深感觉缺失(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

F丘脑型感觉障碍:损害时出现对侧偏身(包括面部)完全性感觉缺失或减退。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远端重于近端,常伴发患侧肢体的自发性疼痛。

G内囊型感觉障碍:为偏身型感觉障碍,即对侧偏身(面部)感觉缺失或减退。

5、中枢,周围瘫的鉴别特征周围中枢面瘫程度重轻症状表现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障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舌下神经瘫恢复速度缓慢较快常见面神经炎脑血管疾病及脑部肿瘤疾病6、脊髓纵定位特点P237、各种失语症特点:A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部位外侧裂周围区,特点复述障碍①Broca失语:口语表达障碍,命名困难,发音和语调障碍,错语常见,阅读以及书写均不同程度受到损害,常伴有颜面失用。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1.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听觉语言中枢(Wernicke区)。

患者口语理解障碍严重,对别人和自己的话语不理解,或者能理解个别词及短语,发音清晰,说话滔滔不绝,但用词错乱,呈典型的流利型语言。

不能对他人的提问或指令作出正确反应,可伴不同程度的失读失写症及复述障碍。

2.比弗综合征:胸8-胸11间病变时表现为腹直肌下半部无力,而腹直肌上半部正常;令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前额,患者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向上移动。

(胸髓T3-T12)3.放射性疼痛: 中枢神经、神经根或神经干刺激性病变时,疼痛不仅位于病变局部,而且可扩散到受累感觉神经的支配区。

如神经根肿瘤或椎间盘突出的压迫发生的放射性疼痛。

4.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病变部位为脑桥基底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

患者意识清醒,因运动传出通路几乎完全受损而呈失运动状态,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不能张口,四肢瘫痪,不能言语,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与周围联系。

5. Bell麻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中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6."马鞍回避"现象:髓外病变感觉障碍自下肢远端向上发展至受压节段;髓内病变早期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累及脊髓丘脑束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S3-5)感觉保留至最后受累,称为“马鞍回避”。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维生素B12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变主要以脊髓后索和侧索,可以伴随周围神经以及脑损害。

临床表现为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截瘫,部分患者出现周围神经以及脑病变等。

多数伴随有大细胞性贫血。

8.脑分水岭梗塞(边缘带梗死Borderzone infarcts):是指脑内相邻的较大血管(动脉)供血区之间边缘带局限性缺血造成梗塞,主要发生在半球的表浅部位。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部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

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重,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恢复缓慢,常见于面神经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瘫程度轻,病灶对侧下部面部表情肌瘫痪(鼻唇沟变浅和口角下垂),额支无损,皱额、皱眉和闭眼动作无碍;病灶对侧面部随意动作丧失而哭、笑等动作仍保存;常伴有同侧偏瘫和中枢性。

恢复速度较快,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和脑部肿瘤。

4、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病变位于脑桥基地部,双侧锥体束和皮质脑干束均受累,仅能以瞬目和眼球垂直运动示意和周围建立关系。

5、临床检查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迟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消失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障碍常有肌束颤动或肌纤维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有失神经电位6、真性球麻痹:一侧或双侧舌咽、迷走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唇、腭、舌和声带麻痹或肌肉本身的无力称真性球麻痹。

7、肌力的六级记录法: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1级——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3级——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4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5级——正常肌力。

8、深反射中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

9、脑膜刺激征检查:1、屈颈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托患者枕部并使其头部前屈而表现不同程度的颈强,被动屈颈受限,称为颈强直,但需排除颈椎病。

2、克匿格征:患者仰卧,下肢髋、膝关节处屈曲成直角,检查者于膝关节处试行伸直小腿,如伸直受限并出现疼痛,大小间夹角<135°,为克匿格征阳性。

3、布鲁津斯基征:患者仰卧屈颈时出现双侧髋、膝部屈曲;一侧下肢膝关节屈曲位,检查者使该下肢向腹部屈曲,对侧下肢亦发生屈曲,均为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
简答论述题
1、视乳头水肿与其他眼部疾病的鉴别
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之一,其发生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影响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所致。
症状和体征 视乳头水肿 视神经乳头炎 假性视乳头水肿 高血压性眼底病变
视野 晚期盲点扩大,周边部视野缺损 向心性视野缩小 正常 不定
视力 早期常正常,晚期减退 早期迅速减退 正常 常不受影响
昏迷按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组:
1. 浅昏迷 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声、光等刺激全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2. 中昏迷 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1)肌无力危象:为最常见的危象,疾病本身发展所致,多由于抗胆碱酯酶药量不足。如注射依酚氯铵或新斯的明后症状减轻则诊断。
(2)胆碱能危象:非常少见,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患者肌无力加重,并且出现明显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肌束颤动及毒蕈碱样反应。可经脉注射依酚氯铵2mg,如症状加重则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待药物排除后可重新调整剂量。
10,化脑,结脑,病脑脑脊液的鉴别。
化脑:压力常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通常为(1000~10000)×106/L;蛋白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阳性率在60%以上,细菌培养阳性率在80%以上。
结脑:压力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500)×106/L;蛋白增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CSF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

神经病学考点

神经病学考点

神经结构病损后症状①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和消失②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癫痫、神经痛③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等④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额叶功能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接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

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颞叶主要功能区: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为命名性失语。

枕叶: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

主要与视觉有关。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神经病学考试部分重点

神经病学考试部分重点

Broca失语。

是由于优势半球的运动性语言Broca区受损所致的语言表达障碍。

主要表现口语表达障Wernik失语,以听理解障碍为突出特点,不懂别人的口是一种病理的倦睡,表现为持续的,延长的睡眠状态,经较强刺激能唤大声呼唤或施以疼痛刺激可唤醒,觉醒反应不完全,意思模糊、反应迟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不能被言语、疼痛刺激唤醒,随意运动消失,许多或物品转动,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感染肿瘤、脱髓鞘疾病引起。

(二)认知Broca失语,病变位于Wernicke失语或听觉性失语。

病变三颅神经(一)嗅神经:嗅神经损害可出现嗅觉减退或消失,应注意是不是鼻腔本身疾病导致,且测试溶液要无刺激性(三叉神经一般感觉)。

(二)视神经:包括视力、视野、眼底三部分检查。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共同管理眼肌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

动眼神经:提上睑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滑车神经:上斜肌(四)三叉神经:混合神经,支配面部感觉,咀嚼,角膜反射,下颌反射(五)面神经:面目表情肌的运动和味觉(六)听神经:耳蜗神经和前庭神经(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共同传导腭、咽和喉的感觉和运动,舌咽神经还传导舌后1/3的味觉。

(饮水呛咳,咽反射)(八)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不能像病变对侧转头,病侧耸肩不能,病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九)舌下神经:支配同侧所有的舌肌(单侧病变伸舌偏向患侧,双侧病变舌肌不能伸出运动,构音障碍)四上肢躯干下肢0级:完全瘫痪1级:可见肌肉收缩,但是不能产生动作2级:不可对抗重力,肢体能在床面移动,但不能抬起3级:可对抗重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可对抗一定的阻力5尖。

(2(3闭眼严重不稳或倾跌,小脑性共济失调睁闭眼差别不大。

Chaddock征、Oppenheim征、Schaeffer 征、Gordon征、Gonda征、Pussep征,阳性反应均为母趾背屈。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意识障碍的类型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嗜睡(somnolent state) 以各种心理过程的反应迟钝为特征。

意识清晰度轻微降低,对醒觉状态维持时间短,停止外界刺激很快入睡。

昏睡(sopor state) 意识清晰度降低明显,周围及自我定向力全部受损。

强烈刺激可使其清醒,停止外界刺激停止后立即睡眠昏迷状态(coma) 意识完全丧失,无自主运动;注意、记忆、思维及语言功能消失,对任何刺激都无反应;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出现病理反射。

1、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多无明显改变。

2、中度昏迷:对痛刺激的反应消失,防御反射,角膜反射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者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改变。

3、深昏迷: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

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弛、去大脑强直等。

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注意力减退、情感反应淡漠、定向力障碍,活动减少、语言缺乏连贯性,对外刺激可有反应,但低于正常水平。

2、谵妄: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及反应能力均有下降,表现为认知、注意力、定向、记忆功能受损、思维推理迟钝、语言功能障碍,错觉、幻觉,睡眠觉醒期紊乱,紧张,恐惧,兴奋不安,有冲动攻击行为。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sdrome):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自发语言及有目的动作,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脑干反射存在,有病理反射,存在觉醒-睡眠周期,见于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无动性缄默(akinetic mutism) 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四肢瘫,肌张力低,无锥体束征,存在睡眠-醒觉周期,但缄默不语,无自主动作,大小便失禁。

可有强握吸吮等额叶释放征。

脑干上部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叶受损。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 醒觉成分恢复但意识缺失的状态,病人对伤害刺激可产生原始的运动反应,存在睡眠醒觉周期,无意识,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pdf

神经病学期末考点总复习.pdf

2、中枢性眩晕:是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较轻,持续时间长,
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脑出血 (二)非系统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站立不稳,通常无外界环境或自身旋转感或摇摆感,很少有恶心、呕吐,为假性眩晕。常由
眼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毒、感染和贫血等引起
大脑中动脉——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岛叶(中央支为豆纹动脉,行程弯曲,出口处呈直角,易破裂,名出血动脉)
2 椎-基底动脉:后三分一,部分间脑,脑干,小脑
?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脊髓
小脑下后动脉——小脑底面后部、延髓后外侧部【交叉性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
?基底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面的前部
迷路动脉——内耳迷路
脑桥动脉——脑桥基底部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
大脑后动脉——颞叶内侧面底面、枕叶,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上和大脑后之间夹有动眼神经——血管压迫引起动眼神经麻痹
3 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处;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交界处——动脉瘤好发
2
一寸光阴不可轻
足以下两点:
1、认知功能下降:(1)主诉或知情人报告认知功能减退,客观检查有认知损害的证据(2)客观检查证实有认知功能较以前减退(3)无 痴呆但认知功能减退
2、日常基本功能正常,复杂的日常工具性日常功能轻微减退
根据认知功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症状可以分为两类:(1)遗忘型认知障碍:记忆下降(2)非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恶性,表现为记忆 功能以外的认知域损害,记忆功能保留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概述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分为脑休克和脊髓休克(二)中枢神经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分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等部分,脊髓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2、优势半球:为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及计算功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半球,多位于左侧,只有一小部分右利手和约半数左利手者可能在右侧3、额叶(1)概述: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1/3,位于外侧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主要功能区之一;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外侧面a、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b、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或激发全身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c、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强握反射: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d、额中回后部(侧视中枢和书写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病变导致书写不能e、优势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2)内侧面后部的旁中央小叶病变:对侧或双侧膝以下瘫痪,伴有尿便障碍3)底面a、额叶哐面病变: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b、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4、顶叶(1)概述:位于中央沟后、顶枕沟前和外侧裂延线的上方功能分区:1)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顶上小叶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2)运用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3)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a、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偏侧忽视、病觉缺失、手指失认、自体认识不能、幻肢现象b、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表现有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症、失写症c、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病变可产生双侧失用症5、颞叶(1)概述: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沟前方功能分区:1)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2)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3)嗅觉中枢:位于钩回和海马回前部4)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5)颞叶内侧面:属于边缘系统(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感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声音,但无法理解)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用途,但说不出名称)3)颞叶钩回损害:钩回发作(出现幻嗅和幻味等)6、枕叶(1)概述:位于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视觉中枢病变a、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幻视现象b、破坏性病变可出现视野缺损①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②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即黄斑回避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患者并非失明,但对图形、面容或颜色等都失去辨别能力,有时需借助于触觉方可辨认(视觉失认)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可出现视物变形7、内囊(1)概述: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向上呈放射状投射至皮质各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完全性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2)部分性内囊损害8、基地神经节(1)概述:又称为基底核,位于大脑白质深部,其主要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组成纹状体——尾状核、豆状核(壳核、苍白球)新纹状体——尾状核、壳核旧纹状体——苍白球古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新纹状体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a、壳核病变——舞蹈样动作b、尾状核病变——手足徐动症c、丘脑底核病变——偏侧投掷运动2)旧纹状体及黑质病变:可出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多见于帕金森病核帕金森综合征9、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10、丘脑(1)概述: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a、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b、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c、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d、可有深感觉障碍所导致的共济失调e、感觉异常f、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2)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3)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强哭强笑11、脑干(1)概述: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1)中脑a、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综合征),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表现为:①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b、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红核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①患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损害)或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红核损害)③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损害)2)脑桥a、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b、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福维尔综合征),表现为①病灶侧展神经麻痹及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3)延髓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为a、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b、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c、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d、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e、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多见于小脑后下动脉、锥-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12、小脑(1)概述:位于颅后窝,小脑幕下方,脑桥及延髓的背侧;小脑的中央为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2)生理功能1)维持躯体平衡,控制姿势和步态,调节肌张力和协调随意运动的准确性2)小脑的传出纤维在传导过程中有两次交叉,对躯体活动发挥同侧协调作用3)小脑半球为四肢的代表区,其上半部分代表上肢,下半部分代表下肢,蚓部则是躯干代表区(3)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小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为共济失调1)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表现为躯干不能保持直立姿势,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阳性2)小脑半球损害:a、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b、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c、水平或旋转性眼球震颤d、小脑性语言(构音不清或爆发性语言)13、脊髓(1)概述:脊髓呈微扁圆柱体,位于椎管内,为脑干向下延伸部分;由含有神经细胞的灰质和含上、下行传导束的白质组成;发出31对脊神经分布到四肢和躯干,是神经系统的初级反射中枢(2)外部结构两个膨大1)颈膨大:始自C5-T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2)腰膨大:始自L1-S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3)内部结构1)脊髓的灰质:分为前部的前角、后部的后角及C8-L2和S2-4的侧角a、前角:主要参与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支配b、后角:参与感觉信息的中转c、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血管、内脏及腺体的活动S2-4侧角:为脊髓副交感神经中枢,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2)脊髓的白质: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a、上行纤维束:又称感觉传导束,将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精细触觉和深感觉传至大脑皮质感觉中枢进行加工和整合①薄束和楔束:走行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②脊髓小脑束:分为前束和后束,传导下肢和躯干部的深感觉③脊髓丘脑束:分为前束和侧束,传导对侧躯体痛温觉、部分触觉b、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将大脑皮质运动区、红核、前庭核、脑干网状结构及上丘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或侧角,继而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参与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的形成,与肌肉的随意运动、姿势和平衡有关包括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4)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不完全性脊髓损害a、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丧失、触觉保留的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c、中央管附近的损害: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d、侧角损害:C8-L2侧角是脊髓交感神经中枢,受损出现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泌汗障碍和营养障碍等;C8-T1产生Horner征;S2-4侧角为副交感中枢,损害产生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和性功能障碍e、前索损害:对侧病变水平以下粗触觉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弥散性疼痛f、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区别于小脑性共济失调)g、侧索损害:病变水平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对侧痛温觉障碍h、脊髓束性损害i、脊髓半侧损害脊髓半切综合征:主要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2)脊髓横贯性损害比弗征:病变位于T10-11时可导致腹直肌下半部无力,当患者于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腹直肌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三)脑神经1、嗅神经(1)概述:嗅神经为特殊内脏感觉神经,传导气味刺激所产生的嗅觉冲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嗅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引起幻嗅发作2)嗅神经、嗅球及嗅束病变:可造成嗅觉障碍、嗅觉缺失3)鼻腔局部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2、视神经(1)概述:视神经为特殊躯体感觉神经,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聚集而成,主要传导视觉冲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视神经不同部位损害所产生的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a、视神经损害:产生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b、视交叉损害:①外侧部病变:引起同侧眼鼻侧视野缺损②正中部病变:引起双眼颞侧偏盲c、视束损害:一侧视束损害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d、视辐射损害:①全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②下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③上部受损:出现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e、枕叶视中枢损害:①一侧枕叶视皮质中枢局限性病变,可出现对侧象限盲②一侧枕叶视中枢完全损害,可引起对侧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有黄斑回避现象黄斑回避:偏盲侧对光反射仍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2)视乳头异常a、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淤血b、视神经萎缩:表现为视力减退或消失,瞳孔扩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3、动眼、滑车和展神经(1)概述:动眼、滑车和展神经共同支配眼外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2)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核分为三部分1)外侧核:为运动核,发出动眼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眼外肌)2)正中核(佩利阿核):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主管两眼的辐辏运动3)E-W核:发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入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眼内肌)(3)滑车神经:含运动性纤维,支配上斜肌(4)展神经:含运动性纤维,支配外直肌(5)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a、周围性眼肌麻痹:是指眼球运动神经损害引起的眼肌瘫痪①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时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②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纯损害表现为眼球位置稍偏上,向外下方活动受限,下视时出现复视③展神经麻痹:患侧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或不能,伴有复视b、核性眼肌麻痹:是指脑干病变致眼球运动神经核损害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特点:①双侧眼球运动障碍②脑干内邻近结构的损害③分离性眼肌麻痹:核性眼肌麻痹可表现为个别神经核团选择性损害c、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主要损害脑干的内侧纵束,又称内侧纵束综合征①前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双眼集合运动正常②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表现为双眼向同侧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③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交叉的内侧纵束受损;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d、核上性眼肌麻痹: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是指由于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及其传导束受损,使双眼出现同向注视运动障碍①水平注视麻痹:1、皮质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出现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麻痹;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2、脑桥侧视中枢受损:破坏性病变造成双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向病灶对侧共同偏视②垂直注视麻痹2)不同眼肌麻痹导致的复视复视:是眼外肌麻痹时经常出现的表现,是指某一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不能或受限,并出现视物双影3)不同部位损害所致的瞳孔改变a、瞳孔是由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和颈上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神经纤维共同调节的;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约3-4mm,一般认为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b、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4、三叉神经(1)概述:三叉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和特殊内脏运动两种神经纤维,感觉神经可司面部、口腔及头顶部的感觉,运动神经支配咀嚼肌的运动(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包括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根或三个分支的病变a、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痛b、破坏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感觉减弱或消失,咀嚼肌麻痹,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角膜反射消失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a、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表现为同侧面部洋葱皮样分离性感觉障碍b、运动核:一侧三叉神经运动核损害,产生同侧咀嚼肌无力或瘫痪,并可伴肌萎缩,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5、面神经(1)概述: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司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在一侧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延髓束,临床仅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肌不受累,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②膝状神经节损害:亨特综合征: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6、前庭蜗神经(1)概述:前庭蜗神经又称位听神经,是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蜗神经损害时主要表现为听力障碍和耳鸣2)前庭神经损害时可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及平衡障碍7、舌咽、迷走神经(1)概述: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均为混合性神经,都包括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一般内脏感觉和躯体感觉四种成分,此外舌咽神经特殊内脏感觉纤维(2)舌咽神经1)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舌后1/3味蕾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咽、扁桃体、舌后1/3、咽鼓管和鼓室等处黏膜,还有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3)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耳后皮肤4)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5)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腮腺(3)迷走神经:是行程最长、分布范围最广的脑神经1)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外耳道、耳廓凹面的一部分皮肤及硬脑膜2)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周围突分布于咽、喉、食管、气管及胸腹腔内诸脏器3)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咽及喉部的横纹肌4)副交感纤维(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4)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舌咽、迷走神经共同损伤a、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神经常同时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一侧损伤时张口可见瘫痪一侧的软腭弓较低,腭垂偏向健侧b、假性延髓麻痹: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时出现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而咽反射存在,可伴有强哭强笑、下颌反射亢进及锥体束受损表现2)舌咽、迷走神经单独受损a、舌咽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咽部感觉减退或丧失、咽反射消失、舌后1/3味觉丧失和咽肌轻度瘫痪b、迷走神经麻痹时出现声音嘶哑、构音障碍、软腭不能提升、吞咽困难、咳嗽无力和心动过速等8、副神经(1)概述:为运动神经;延髓支(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构成喉返神经,支配声带运动;脊髓支(特殊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一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同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缩,患者向病变对侧转颈不能,患侧肩下垂并耸肩无力2)双侧副神经核或其神经损害:双侧胸锁乳突肌均力弱,患者头前屈无力,直立困难9、舌下神经(1)概述: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2)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无舌肌萎缩及肌束颤动2)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为患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两侧病变则伸舌受限或不能,同时伴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四)运动系统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功能是发放和传递随意运动冲动至下运动神经元,并控制和支配其活动;损伤后可产生中枢性(痉挛性)瘫痪2、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冲动的最后通路,是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通路,其功能是将这些冲动组合起来,通过周围神经传递至运动终板,引起肌肉的收缩3、锥体外系统:是指锥体系统以外的所有躯体运动的神经系统结构,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广义);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和调整体态姿势;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1)苍白球和黑质病变:表现为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综合征,如帕金森病(2)尾状核和壳核病变:表现为运动增多-肌张力降低综合征,如小舞蹈病、手足徐动症(3)丘脑底核病变:发生偏身投掷运动4、小脑:是协调随意运动的重要结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5、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1)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痉挛性瘫痪/硬瘫):特点是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肉萎缩,但病程长者可出现失用性肌肉萎缩,电生理检测正常1)皮质型:局限性病变时可出现一个上肢、下肢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单瘫2)内囊型:损伤时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3)脑干型: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4)脊髓型:脊髓横贯性损害时,因双侧锥体束受损而出现双侧肢体的瘫痪,如截瘫或四肢瘫(2)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弛缓性瘫痪/软瘫):特点是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无病理反射,电生理检测异常1)脊髓前角细胞:表现为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而无感觉障碍2)前根:损伤节段呈弛缓性瘫痪,亦无感觉障碍;常同时损伤后根而出现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②眼睑及眼球能垂直运动, 以睁闭眼动作或眼球运动与外界交流;
③病人面无表情、 不能
张口伸舌,四肢瘫痪,病理征阳性;
④有正常睡眠周期; ⑤大小便失禁; ⑥脑电图正
常。
延髓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syndrome: 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 ; ②
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疑核、舌咽迷走神经) ; 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 ; ④
周围性眩晕:由内耳前庭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引起,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短,常伴眼震、 耳鸣、听力下降,见于前庭神经炎、美尼尔氏病等;
中枢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皮质及小脑的前庭代
表区病变所致。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长,见于
V-BA ↓、脑干肿瘤等。
舌咽、迷走神经
受损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咽部感觉丧失,咽反射消失。
面神经管镫骨肌支水平损害→听觉过敏。
面神经管镫骨鼓索神经水平损害→面瘫、舌前 茎乳孔以外病变→单纯面瘫。
2/3 味觉受累。
动眼神经 【周围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睑
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瞳孔散大、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复 视。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复视。 展神经麻痹→外直肌。眼球内斜视,外展运动受限,复视。 三条神经受损→眼球固定、无复视,见于海绵窦血栓、眶上裂综合征。
【核性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 (额肌、 皱眉肌和眼轮匝肌 ) 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神经病学知识点

神经病学知识点

神经病学知识点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对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研究,以及对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探讨。

本文将介绍神经病学的一些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

一、神经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受和处理大部分感觉输入,并控制身体的运动和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组成,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其他部分。

二、神经病学检查神经病学检查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常用的神经病学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感觉、运动、反射、平衡和协调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判断神经系统是否正常工作,从而确定可能的诊断。

三、常见神经病学疾病1. 中风: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导致脑部缺血或出血的疾病。

它可以引起神经功能损害,如瘫痪、语言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2. 癫痫:癫痫是一种慢性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脑功能失常。

患者可能会出现突然抽搐、意识丧失、异常行为等症状。

3.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减少等症状。

它通常是由于脑部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失引起的。

4.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神经系统。

它表现为神经炎症和脱髓鞘,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受损,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运动和感觉障碍等症状。

四、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的诊断通常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种手段来确定。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脑电图、脑核磁共振成像和神经肌肉电图等技术。

治疗神经疾病的方法取决于具体的疾病和症状。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和康复训练等。

五、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病学也在不断发展。

基因治疗、干细胞研究和神经可塑性的探索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和康复方向。

同时,神经病学还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加,为神经病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重点考点总结

神经病学一意识障碍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1)嗜睡:持续睡眠状态,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正常交谈,配合检查,停止刺激后又进入睡眠状态。

(2)昏睡:较深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入睡。

(3)昏迷: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

可分为浅、中、深昏迷:1)浅昏迷: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存在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反应,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疼痛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二失语1)Broca失语:典型非流利型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语量少,找词困难,口语理解较好,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不同程度受损。

优势半球Broca区(额下回后部)或相应皮质下白质病变。

2)Wernicke失语:口语理解严重障碍,流利型口语,语量多,发音清晰,但错语多,空话连篇,难以理解,答非所问,复述及听写障碍。

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

3)传导性失语:口语清晰,听理解正常,自发语言正常,复述不成比例受损是最大特点,自发讲话能说出的词也不能复述,为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白质病变。

2)经皮层性失语* 可为运动性、感觉性或混合性失语。

共同特点为复述相对较好,甚至不成比例的好。

为分水岭区病变所致。

3)完全性失语所有的语言功能明显障碍,口语近于哑,只能发出“吗”、“吧”、“哒”等声音(刻板性语言),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优势半球大范围病变所致。

4)命名性失语不能命名,但能描述物品功能,口语表达表现找词困难、赘语和空话,听理解和复述正常。

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枕颞交界区病变。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是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证据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系统TIA(1)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为大脑中动脉区或大脑中一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神经病学复习要点归纳

神经病学复习要点归纳

这是根据老师所说的需要掌握的,如果发现有缺漏的,请大家及时告知,以便修改补充神经病学绪论1、神经病学所管系统疾病:1、神经系统疾病2、骨骼肌系统疾病2、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区别3、神经病学诊断特点:定向、定位、定性4、神经病学的特性P1-2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1、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及举例P42、大脑半球各功能(理解)3、三偏综合征P94、基底节病变异常主要为运动异常和肌张力改变5、丘脑综合征主要为对策的感觉缺失—深感觉更严重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6、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管理提问、摄食、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

7、脑干病损大都出现交叉性偏瘫,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策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

8、闭锁综合征9、小脑的功能和病损的分类P2010、脊髓的功能、结构、传导束P21-2311、脑神经——视神经:不同视野缺损的特点P32—33展神经:眼肌麻痹的特点P36一个半综合征P37P38 图2-29光反射、辐辏反射的通路P39三叉神经:神经核病损的特点P41-42面神经:图2-4 P45P43面神经管前损害和面神经管内损害的特点前庭蜗神经:病损所致的障碍有哪些P45舌咽神经:P49 P2-512、周围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时引起机体消耗增加、器官功能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抑制机体耗损,增加储能13、肌肉损伤的分类:神经肌肉接头损伤和肌肉损伤14、运动系统:P59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5、感觉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痛温觉、触觉、深感觉P60-61P64 图各种类型感觉障碍分布16、反射:临床上常做的深浅反射的相对节段P65-66P67病理反射总体反射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1、以觉醒度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分类和鉴别要点P692、脑死亡的标准P703、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的分类:意识模糊和谵妄4、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P705、闭锁综合征P716、认知障碍的分类7、失语(重点):常见的失语症有哪些?8、失认症的特点P759、眩晕:P80 表3-910、视觉障碍:视野缺损P8111、听觉障碍:P82 表3-1012、眼球震颤:P83 表3-1113、瘫痪:分类P84 表3-12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比较P85 表3-1314、肌肉萎缩:分类:神经源性肌萎缩和肌源性肌萎缩15、躯体感觉障碍——刺激性症状的种类有:感觉过敏、感觉过度、感觉倒错、感觉异常、疼痛16、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P8717、步态异常: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结构病损后症状①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和消失②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癫痫、神经痛③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等④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额叶功能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接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

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颞叶主要功能区: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为命名性失语。

枕叶: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

主要与视觉有关。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

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受损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C5或C6;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C7。

丘脑外侧核群损害: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

丘脑至皮质下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llenberg syndrome),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

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害。

脑桥: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bler syndrome)。

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束和内侧丘系。

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

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症,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主要累及展神经、面神经、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锥体束,表现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

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中脑:一侧中脑大脑脚脚底损害:可出现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损伤动眼神经和锥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

表现①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锥体束损害)小脑病变主要症状为共济失调。

损害:①小脑蚓部损害:出现躯干共济失调,即轴性平衡障碍。

多见于儿童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等②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等。

多见于小脑脓肿、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

脊髓节段较颈椎高1个椎骨;上中段胸髓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下胸髓则高出3个椎骨;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骶髓位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上行纤维束:①薄束和楔束:走行在后索,传导肌肉、肌腱、关节的深感觉(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至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进而传至大脑皮层。

③脊髓丘脑束:可分为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分别走行于外侧索的前半部和前索,两束将后根的传入信息向上传至丘脑腹后外侧核(侧束传导痛温觉,前束传导触压觉),进而传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进行整合,是感觉传导通路的重要部分。

不完全性脊髓损害:①前角损害,呈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表现为病变前角支配的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无感觉障碍和病理反射,常伴有肌束震颤,肌电图上出现巨大综合电位。

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②后角损害,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③中央管附近的损害,由于来自后角的痛温觉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交叉,该处病变产生双侧对称的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触觉保留,常见于脊髓空洞症,脊髓中央管积水或出血等疾病。

④后索损害,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振动觉、位置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由于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辨别在皮肤写的字和几何图形。

后索刺激性病变在相应的支配区可出现电击样剧痛。

⑤侧索损害:脊髓侧索损害导致对侧肢体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痛温觉障碍。

⑥脊髓半侧损害:引起脊髓半侧综合症,特点是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

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

腰膨大上段受损时,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损伤平面在L2-4膝反射往往消失,如病变在S1-2则踝反射往往消失。

如S1-3受损出现阳痿。

周围性眼肌麻痹:①动眼神经麻痹:完全损害表现为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斜视(外直肌和上斜肌作用),不能向上、向内、向下转动,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

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颅底肿瘤等②滑车神经麻痹③展神经麻痹光反射传导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低钾型周期性瘫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散发的疾病,临表为发作性肌无力、血清钾降低、补钾后能迅速缓解;周期性瘫痪最常见神经结构病损后症状①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和消失②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如癫痫、神经痛③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病理征阳性、肌张力增高等④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额叶功能主要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接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

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书写不能,有时伴失读。

颞叶主要功能区: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听觉中枢: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为命名性失语。

枕叶: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的后方,为大脑半球后部的小部分。

主要与视觉有关。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完全性内囊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

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的改变有助于受损节段的定位,如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提示病损在C5或C6;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病损在C7。

丘脑外侧核群损害: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疼痛部位弥散不固定。

丘脑至皮质下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即当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llenberg syndrome),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