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原文及翻译 篇一:《欧阳晔传》原文及翻译 《欧阳晔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 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 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 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 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 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 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 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译文: 欧阳公,名讳晔,字日华。从他还是平民时,不符合道义的馈赠他 就不会接受;年轻时与他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 他自己做了官处理事情很有魄力。起初他任随州推官,案件中难以决断的有三十六件。大洪山 奇峰寺聚集了几百名僧人,转运使怀疑庙里积累的财物很多,是僧人们非法谋利所得,就派欧 阳公前往把庙里的财物没收掉。僧人们把一千两银子送给欧阳公,欧阳公笑着说: “我哪里用 得着这些东西?但你们能听我的话吗?今年灾荒严重,你有六七万石粮食,能全部捐献给官府 赈济灾民,那么我就不没收你们的财物。”僧人们高兴地答应:“是。”饥民们就靠着这些粮食 全部活了下来。 陈尧咨凭着官大钱多,骄横非常,下属官员没有敢抬头仰视他的。在江陵时,他用私自 铸造的钱币冒充官府出售的黄金,府吏持着文书,强迫下属官员在文书上签名。欧阳公呵斥府 吏:“官府出售的黄金上面应当有纹记。” 只有他不肯在文书上签名。陈尧咨虽然怕他,没有 硬要他签名,但是委婉地说动转运使把欧阳公赶出官府,不让他再担任随州推官。 鄂州的崇阳县,素来号称难以治理,于是就调任欧阳公去治理崇阳,到了那里,没有判 决的案件有一百多宗。县民王明与他的同母兄长李通争夺家产多年,王明无法自己判分家产, 贫困到了给人打零工维持生计的地步。欧阳公用一句话做了判决,李通就完全认罪,把属于王 明的上万家产全部归还给王明,李通离开公堂后没有一句怨言。桂阳有争夺船只的百姓,互相 殴打,致人死亡,案件久久无法判决。欧阳公亲自来到关押他们的监狱,放这些犯人出牢房坐 1 / 7
在厅堂里,打开他们身上的枷锁, 给他们吃饭,吃完后,安慰他们,把他们全部送回牢房,只留一个人在厅堂里。留下来的 那个人变了脸色,惶恐四顾,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 定。欧阳公就说:“我观察吃饭的人都用右手持刀(筷子),只有你用左手,死者伤在右肋, 此人是你杀的是很明白的。”这名囚犯就流着泪说:“是我杀的,我不敢连累别人了。”欧阳公 处理事情分辨清楚,好像古代的良吏,他断案的方法大多是这样的。他在崇阳担任官职期间, 人们都爱戴他想念他。 篇二:《中庸》原文及翻译 《中庸》原文 JSD 子日:“人皆日:?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 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 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第 1 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 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 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 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 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 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 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 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 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 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 《中庸》 的第一章, 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 强调在 《大学》 里面也阐述过的“慎 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 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 2 章) 2 / 7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 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 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读解】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 夏不够。 ”子贡问: “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 “过分与不够是一样的。 ” ( 《论语· 先进》 ) 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说明。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 是一样的, 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 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登徒子好色赋》)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 3 章) 【注释】 ①鲜:少,不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 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 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 “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 加以提倡呢?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 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 4 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 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 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读解】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