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国古代的丧礼程式

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难点: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

教学过程:

古代繁琐的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原则,一是“孝”,二是“敬”。现按后世较通行的初终、敛、殡、出殡、下葬的五步骤分述如下。

第一节初终

古时,人临终称作属纩。属,放置;纩,新丝絮。置新丝絮于病危者的口鼻上,用以确定是否死亡,故后世以“属纩”作为临终的代称。这相当于现在的死亡验定。

招魂仪式后,再次察看死者口鼻前的丝棉,并摸其心脏脉搏,如确已死亡,就着手正式办丧事。易服,准备丧服。然后向亲友、邻居报丧,称“讣告”。讣告的文化含义深远。旧时丧俗,人死后要用纸或布巾覆其脸上,俗称覆面纸。其起源已不可考。

第二节殓

古人死后,因为被理解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因而要为死者沐浴。沐为洗头,浴为洗身。合称之,即给死者搞卫生,包括修胡须、剪指甲等。民间称为“抹尸”。然后入殓。殓通敛,为死者穿衣以及入棺。殓分为小殓、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裹衣衾。大殓,将死者入棺椁,在小殓的次日。入敛的衣服、鞋袜、帽均为特制,且冠以“寿”字,此外还有寿器、寿宫云。

殓,依官爵的高下尊卑或家庭财力各有差。小殓时,有三、五、七套,最多九套,均取单数;质地麻、棉或绸缎,为官者则穿戴官服官帽等,以显富贵。大殓时,民间多取石灰、木炭于棺中以防潮;并相应放置一些死者生前常用之物陪葬,供死者在“彼岸”使用。富贵者还用椁(棺外之棺),并在棺中或棺、椁之间大量放置金银珠玉等财物陪葬。

殓时还有“饭含”礼仪。它因尊卑贵贱而异。饭含的具体规定各代有损益。饭含表明,中国人历来是一个重吃喝的民族。

第三节殡

一、殡的礼仪规定

入殓后,要有一段时间的停柩待葬,称为殡。首先亲属要换丧服。旧俗,大殓之后,亲属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穿戴不同的丧服,谓“成服”。殡的时间因死者的社会地位各异。殡的地点也因人而异。有停于室内的,也有临时专搭的房子,殡处为“殡宫”。殡的方位也有规定。夏人殡于东阶。中国人的房子大体是坐北朝南,殡于东阶,即面对着房子,灵柩摆在房子的右侧。也有想将丧礼办得隆重而又暂时无钱,于是久殡者。

殡开始,丧家就须着手选坟地(包括葬日),曰“卜宅兆”。春秋战国后,周“礼崩”,豫凶事也渐时兴起来,包括准备丧葬用物和选择、建筑墓地。

二、殡期间的悼念活动

殡期间,要进行悼念、超度、守灵之类的活动,丧事作为一类“社会活动”主要在这一阶段。

丧家在住宅前搭灵棚、置帷帐、设灵堂,灵堂的正上方高挂死者遗像,下书一个斗大的“奠”或“悼”之类字。左右各一长条幅,上书悼念一类挽联。殡期间有娱乐活动,诸如演戏、吹拉弹唱,或僧或道,越热闹就越有体面。通常来的人极多,帮忙做事的、看热闹的、发表高论的、指手画脚的、无事闲逛的等,不一而足。

当然,丧家也有人情“收入”,旧称赙赠。《礼记. 既夕礼》:“知死者赠,知生者赙。”

赙,以财物帮助生者;赠,以奠品吊祭死者。合称之,则指以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明、清又称奠仪。法赙,即官府对去世官员家属的例赙,不论死者家庭贫富与否。著之于国家法典,故曰法赙,后世相沿。有官员家属由此而制产业者。这是在官府法赙以外,又受之于同僚,以为亡者妻室儿女的生活费,资至千万,乃至成为一笔不小的家产。现在,国家对职工、官员的去世也有一笔安葬费,或出面组织丧事,即古赙赠之遗制。历来,一些有权势的人物,借给自己的父母办丧事,大收奠仪而获巨额财富者不乏其人,同时这也给那些攀附之徒提供了一次最妥帖的机会。因而,这刺激了一些“特殊人物”对丧事的兴趣,从而对社会的隆丧厚葬起了推波促澜的作用。

前来吊祭者,多是在灵堂上对着灵柩磕几个头,给丧主送一点赙赠就算完。但死者若是极有身份,前来吊祭者亦有单独致祭的,他们带有祭文,郑重其事,边念祭文边行祭祀之礼。

三、殡的高潮:辞灵仪式

出殡前的一天(即殡的最后一天)晚,丧家整夜不能睡,谓之“伴宿”,或伴夜、坐夜、守灵等。明日将要诀别,孝子贤孙以及亲戚朋友守灵以示最后一次相聚,并含有勿使死者孤独之意。晚饭后,要举行“辞灵”仪式,南方叫“做道场”(中国北方受佛教影响较深,南方受道教影响较深,于此名词亦可观之)。丧家延请僧、道之人前来念经超度亡灵,并请乐队前来吹吹打打,以壮声威。届时,乐队的奏乐声,唱祭者拖着粗重的长腔,亲属的哭喊声(凡直系后辈均抢地而哭),鞭炮声,此起彼伏,交相呼应,以示生死诀别之艰难悲痛,并无可奈何地热热闹闹地送亲人登仙境,以此将整个殡礼推向高潮。

伴宿中,各地风俗稍异,其具体活动也各有差别。旧时,有的地方还有“跳丧”活动。“辞灵”仪式(或“做道场”)的主持者是祭师,或曰主祭,他的职责就是将丧事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并由此受到一致的称赞。

殡期间,每夜都有亲友、故旧守灵。灵堂内的供桌上燃有一盏小油灯,须时时加油,不使熄灭,一直到出殡时不再加油,任其自灭,号为“长明灯”(或长眠灯)。

整个殡礼都体现了儒家“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精神。这本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但由于过份追求外在的热闹,沉湎于炫耀自己特殊的社会地位,因而时常被推向了反面,成为矫情的、虚伪的形式主义,所谓“礼多情变态”。中国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爱面子的、爱热闹的民族,丧礼就是一个最好的注脚。

第四节出殡(送葬)

丧礼的最后高潮是出殡,或启殡,民间称送葬。清晨,丧家拆灵堂,约齐出殡人等。正式出殡一般在上午八、九点,所谓“辰时发引”。

西周丧礼对出殡已有规定。如执绋有等级规定。实际上,灵柩一般是人抬着的,以示郑重(如果路程很远,则配上马或牛车)。抬杠者的人数依棺椁大小轻重以及丧主是否要刻意摆场面而定。

中国古代送殡时,挽绋者要唱挽歌,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至唐以后,挽歌仍非常盛行。由于挽歌是出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当时已有了从事这一职业的“挽歌郎”。现在南方许多地方,辞灵仪式时兴“唱夜歌”,它是固定的曲子,可以自己临时编词,其内容多为回顾死者一生如何辛勤度日、怀念父母养育儿女的艰难苦楚,也有调侃或骂人的。

现在,民间送殡,时辰一到,主持者一声高喝“起杠”(也有叫“起轿”等),就算是送殡的开始。随之鞭炮齐鸣,乐声和哭声又响成一片。长孝子着白孝服,捧亡父或母遗像居于出殡行列之先;尔后按血缘关系的亲疏、长幼、贵贱关系排列,最后是街邻左右;乐队居中或居后。农村旧俗有灵柩先在房前屋后绕三周,以示辞别,然后浩浩荡荡开拔。灵柩经过之地,亲友沿途设奠祭祀,曰“路祭”,也称道祭。这里,再解释本章前面殡时期中的几个礼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