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破仑战争(知识拓展)
1.时间:拿破仑战争(1803—1815):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拿破仑一世帝国(1804—1814,1815)时期,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进行的战争。
这些战斗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
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
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是在侵俄战役惨败后,一落千丈。
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
2.背景:〖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于埃及的时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
这次神圣罗马帝国联同英国、奥斯曼帝国、沙俄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任首席执政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
此後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列强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
‘
3.主要国家:
(1)法兰西第一帝国是拿破仑建立的一个君主制度国家,又被称拿破仑帝国,在19世纪的欧洲影响甚大。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1804年12月加冕,成为法国人民的皇帝(L'Empereur des Francais),结束法国执政府的统治。
第一帝国在对第三次反法同盟中取得胜利,击败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葡萄牙等国,其中包括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及弗里德兰战役(1807年)等。
欧洲战争于1807年7月,《蒂尔西特条约》的签订下结束。
法国对外的一连串战争被称为拿破仑战争,把法国的影响力扩至整个西欧及波兰。
1814年4月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一度复位;1815年6月再次退位,第一帝国告终。
法国拿破仑一世统治时期的资产阶级军事专制国家。
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
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4.主要战役
马伦哥会战(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
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
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它是世界战争中的一场著名战役。
73000人的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在奥斯特里茨村(位于今捷克境内)取得了对86000俄罗斯-奥地利联军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次反法同盟随之瓦解,奥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封号。
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它是法军与第四次反法联盟军队在弗里德兰的决定性胜利战役。
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又多了一颗明珠。
莱比锡战役发生于1813年10月在德国莱比锡附近。
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
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
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
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
3.7万人。
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拿破仑的战败代表著拿破仑统治德意志的最后希望已经幻灭。
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滑铁卢战役。
英军由威灵顿率领,普军由布吕歇尔元帅率领,驻扎在比利时附近。
6月18日午后,滑铁卢战役正式展开。
法军在224门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向威灵顿的军队发动了猛烈进攻。
威灵顿率领英军顽强抵抗,始终坚守着阵地。
当日傍晚,普鲁士军队摆脱了法军的尾追,按计划赶到了滑铁卢,猛攻法军的右翼。
威灵顿在普鲁士军队的配合下,乘势转入反攻,法军大败。
这场战役法军伤亡3万多人,拿破仑逃回了巴黎。
拿破仑再次宣布退位,结束了百日政权。
不久,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由于这场战役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人们常常用来形容遭遇惨败。
5.重要人物
拿破仑·波拿巴(法文: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1821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官,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
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法国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传播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
对外他五破反法联盟的入侵,沉重反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全面战争,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殖民地有法国殖民地、荷兰殖民地、西班牙殖民地等),欧洲各国除英国外,其余各国都向拿破仑臣服,并分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形成了庞大的拿破仑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政奇迹与短暂的辉煌成就。
拿破仑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战败并被流放。
1821年,拿破仑病逝于圣赫勒拿岛。
1840年,他的灵柩被迎回法国巴黎,隆重安葬在法国塞纳河畔的巴黎荣军院(巴黎伤残老年军人院)。
[1]
威灵顿公爵(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 1769.5.1,爱尔兰都柏林~1852.9.14,英格兰肯特沃尔默城堡) 阿瑟-韦尔斯利。
别名铁公爵,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英军将领,第21位英国首相。
最初于印度军中发迹,西班牙半岛战争(1808~1814)时期建立战功,并在打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1815)中分享胜利。
最终更成为了英国陆军元帅,并获得法国、沙俄、普鲁士、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6国授予元帅军衔,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获得7国元帅军衔者。
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瓦尔施塔特公爵(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Fürst von Wahlstatt,1742年12月16日-1819年9月12日),普鲁士元帅,在数次重大战役中名声远扬。
他积极进攻的指挥风格为他赢得了“前进元帅”的称号。
布吕歇尔在1816年被评为柏林和罗斯托克的名誉市民。
德意志名人纪念堂建有他的胸像。
库图佐夫,俄国元帅、大军事家。
出身于军事工程师家庭。
在炮兵工程学校毕业。
曾指挥独立支队;参加过对土耳其的战争。
战功卓著。
受伤后到外国治疗。
回国后晋升极快。
写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战术方法。
1792年曾任驻土耳其大使。
1805年在奥斯特里茨与拿破仑作战失败被沙皇免职。
拿破仑于1812年发动对俄战争时,重任俄军总司令,指挥博罗迪诺战役和塔鲁丁诺战役。
1813年率领俄军参加欧洲国家反对拿破仑的战争。
不久病死。
纳尔逊子爵,KB(Vice Admiral Horatio Nelson, 1st Viscount Nelson,1758年9月29日-1805年10月21日),英国18世纪末及19世纪初的著名海军将领及军事家,在1798年尼罗河战役及1801 年哥本哈根战役等重大战役中带领皇家海军胜出,他在1805年的特拉法加战役击溃法国及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但自己在战事进行期间中弹阵亡。
2002年,BBC举
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纳尔逊位列第9位。
若阿尚•缪拉(法语:Joachim Murat,1767年3月25日-1815年10月13日),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一世的元帅(1804年起)。
曾任贝尔格(公国)和克莱沃公爵(1806年起),后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1815年在位)。
他以杰出的骑兵指挥官和勇武绝伦的战士而著称。
[1]
6.重要条约
提尔西特条约是指1807年6月,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击败俄普联军后于提尔西特签署的两个条约。
7月7日,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与法国的拿破仑在尼曼河中央的竹筏会面后,签订了第一条。
7月9日又与普鲁士签订了第二条。
提尔西特条约结束了法兰西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两国结成同盟,同时也开始执行几乎无效的大陆封锁。
这两个国家在争论中秘密地同意互相援助:法国承诺帮助俄罗斯对抗鄂图曼土耳其帝国,而俄罗斯则同意加入大陆封锁以对抗大英帝国。
拿破仑也说服亚历山大开启英俄战争,再向瑞典发动芬兰战争,以迫使其参加大陆系统。
更具体来讲,沙皇同意从俄土战争时占领的瓦拉几亚和摩达维亚撤走。
原先被俄国将领乌沙科夫及森亚文占领爱奥尼亚群岛和卡塔罗,也将移交法国。
为了补偿沙皇的损失,拿破仑答应让沙皇的德国亲戚统治奥尔登堡公国和其他一些小国。
与普鲁士签订的条约则剥夺了她大半的领土:科特布斯割让给萨克森,易北河左岸则分封给新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亚王国,比亚韦斯托克则割给俄罗斯(此举让俄罗斯建立了贝洛斯托克州),而普鲁士在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兰时所占的领土,则转交给半独立的华沙大公国。
此外,普鲁士还被迫削减军力至四万人,并罚款一亿法郎。
塔列兰曾建议拿破仑应签订温和的条款,但遭拒绝;该条约也标志着一个重要阶段:他开始疏远皇帝。
许多普鲁士和俄罗斯的观察家都认为,该条约不但不平等,同时也是污辱。
俄军拒绝遵从拿破仑的指令,尤其是在里斯本事件中,他们更向全欧洲表达此意见。
俄国皇室阻挡了拿破仑欲与沙皇的姊妹结婚的计划。
由于沙皇开始允许中立国在俄国港口停靠,两国的合作在1810年急转直下。
1812年,拿破仑横越尼曼河,开启俄法战争,终结了同盟的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