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导学案

合集下载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

《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较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下是小编给家人们分享的《石壕吏》教案优秀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1、我们刚刚学过杜甫的两首诗,现在我们一起背一下《春望》今天我们学一篇同一时期的一手长诗《石壕吏》(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默读注释①,找出所要了解的信息。

这里面有一句话,“创作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同学们看幻灯片,只做了解。

(出示幻灯片)今天我们学习的《石壕吏》,是《三吏》中较为有名的一篇。

二、课文的朗读1、自由读: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咽:三个读音)2、自由朗读,划出生字词。

3、齐读:注意语气、停顿。

三、整体感知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先自己处理,然后小组内解决,较后提出疑问。

2、提问: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

B、师问:存折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记下里面的词语解释)C、裙:D、前途:E、师问: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走:(《口技》几欲先走)已:F、“老翁逾墙走”,是否应该?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

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G、“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哭?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

“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

石壕吏教案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

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石壕吏教案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背诵《石壕吏》,理解诗词含义。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民生疾苦,感受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 注音(1)老翁逾墙走逾()(2)三男邺城戍邺()戍()(3)如闻泣幽咽咽()(4)老妪力虽衰妪()2. 解释(1)吏呼一何怒一何:(2)老翁逾墙走逾:走:(3)急应河阳役应:(4)独与老翁别别:3. 填空(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 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揭示统治者的凶残人民悲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暗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翻译(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二.整体感知这首诗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炼凝神。

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复述课文故事。

三.品读感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感悟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四.作业设计1.背诵《石壕吏》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五. 拓展阅读1.《新安吏》客行新安道, 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 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 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 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 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 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 仆射如父兄◆翻译◆我走过新安道上,听见官吏大呼小叫地征召点兵。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

八年级石壕吏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读并背诵《石壕吏》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分析诗歌中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老妇的形象,体会她的悲惨遭遇和无奈。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表达手法。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分析法:对诗歌的词句、形象、主题等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拓展思维。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写作背景《石壕吏》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年)春。

当时,唐军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交战,唐军大败。

为了补充兵力,统治者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从洛阳回华州的途中,经过石壕村,亲眼目睹了官吏抓人的一幕,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叙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注意以下字音:壕(háo)吏(lì)逾(yú)戍(shù)妪(yù)衰(shuāi)应(yìng)(2)注意以下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导学案.doc

石壕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

3、借助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体会本文巧妙的构思。

重难点目标2、3o 情景导入预习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

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

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古诗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岀诗句中的感情。

自主学习1、了解背景阅读课本187页注释(1),并作出批注。

2、不动笔墨不读书。

完成下面的练习吧!积累文言字词!(1)、给下面的字注音。

逾()邺()戍()妪()咽()(2)、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老翁逾墙走死者长已矣犹得备晨炊听妇前致词天明登前途整体感知1、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将自己不会的地方在书上做好记录。

)2、相信你现在可以讲故事了!记住记叙文的六要素要包含进去哦!(同桌交流)3、这是一首叙事诗,根据故事情节文章可以分几部分?本文的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老妇的回答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 )二:()Y 三:()a合作研讨1、品味语言。

找出诗歌中能表现官吏残暴和老妇悲苦的字词或诗句,批注你的理解。

示例:有吏夜捉人这句话说明官吏捉人之事时有发生,白天根本捉不到人,只有趁夜间人们熟睡之后才突然袭击。

官吏捉人的手段之狠足见官吏的残暴无情。

2、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逼问出来的。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3、这首叙事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展示点拨1、学生自由展示合作研讨的第1题。

2、小组分角色表演差吏与老妇的对话,注意想象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可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3、点拨小结:《石壕吏》是一首诗。

描述了一家人被强迫征兵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含蓄揭露官吏的,反映了唐代的“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

八年级《石壕吏》教案设计优秀7篇《石壕吏》教案篇一一、导入(复习导入)1、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个著名的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他们是2、杜甫的诗大多都真实地表现了现实生活,后人把他的诗叫做“诗史”。

特别是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时期所作的《三吏》、《三别》更是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给人发带来的苦难生活。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之一《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2、齐读课文,自我寻找语感。

3、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三、质疑并讨论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2、明明是朝庭征兵,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而说“捉人”?这里含有什么意味。

3、同对“征兵”这件事,对“小吏”和“老妇”有什么不同的感受?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吗?5、故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四、表演根据课文的分析请同学把故事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最后对课文进行简短的小结。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吏——乎——怒妇——啼——苦致词——吏夜归——独与老翁别《石壕吏》教学设计篇二《石壕吏》教案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

(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石壕吏》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解锁剧情: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通过抓关键句理清叙事脉络。

2、拨开迷雾:知人论世,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3、揭秘真相:追根溯源、联系当下,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用剧本杀的方式走进《石壕吏》——到底是谁害了她?【解锁剧情】1、初读剧本,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解锁剧本,抓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3、解读剧本,理剧情。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剧情。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清剧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经过:结果:【拨开迷雾】补充剧情背景: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很大变化。

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疑点一:公元759年,“安史之乱”第四年,前线战事告急,在敌军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

战况十分紧急,必须马上征补兵力。

据《新唐书·兵志》记载:“开元旧例凡男子二十为兵,六十而免。

”按照此条例,老妇并不在征兵范围,为何征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拟写一条符合实情的征兵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战事告急,兵力紧缺,特下征兵令,要求如下:守我大唐。

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疑点二:夜捉人?为什么是夜里不是白天?为什么用“捉”不用“征”?逾墙走?一老翁身手竟是如此矫健?疑点三:从《石壕吏》的题目就可看出,吏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角。

然而,诗中对其的描写却只有“吏呼一何怒”,接下来便都是借老妪的“抒情独白”,真实的情境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结合老妇的回答推测出官吏的语言,并为二人加上恰当的神态或动作,还原当时的情形。

人设分析:结合刚刚的对话和情景的再现,你能不能分析一下老妇和官吏的人物形象分别是什么样的?老妇:官吏:疑点四:杜甫曾在寒风中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一、情景导入历史和诗有区别吗?历史是过去旳事实,而诗是经人想象加工出来旳,它可以不遵循客观真实旳原则。

把“史”和“诗”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可觉得“史诗”,还可觉得“诗史”。

我们懂得,杜甫除了有“诗圣”之称,其诗尚有“诗史”之誉。

下面让我们学习这首《石壕吏》,看看什么样旳诗堪称为“诗史”。

二、自学质疑1、题解:《石壕吏》中旳“吏”,这里专指官府中旳胥吏或差役。

古代“官”比“吏”级别高,“官”是决策者,“吏”是当差旳。

今天习惯于把两个字合为一种又音节词,词义是两者旳并集。

这是古今异义旳词义扩大现象。

2、背景简介:阅读课本题解第182页。

补充:杜甫出名旳“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旳。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3、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并注意下面加点字旳读音:逾.( )墙走邺成戍.( )老妪.() 啼幽咽.( )4、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旳“致词”。

诗旳前四句写“致词”旳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旳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旳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阐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

“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

“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涉及了食不果腹旳意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旳地方,她懂得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旳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旳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敢于承当苦难旳精神,表白他支持唐王朝进行旳这场平叛旳战争,但愿能获得最后旳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旳悲惨遭遇,这又表白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旳劫难而深感悲哀。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与特点。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作品《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2.理解《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社会批判。

3.分析《石壕吏》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三、导学难点:1.理解《石壕吏》中的意象和隐喻。

2.把握《石壕吏》的情感表达和意义深遥的地方。

四、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向学生展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什么被誉为“诗圣”,以及他的作品为何被后人传颂。

2.导读:讲解《石壕吏》的背景及创作动机。

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石壕吏的形象和心里世界,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社会意义。

3.教室讨论:组织学生就《石壕吏》中的诗意表达、情感抒发和社会批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文本分析:通过对《石壕吏》的诗句、意象和结构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针对《石壕吏》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社会意义,展开一篇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6.教室总结: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杜甫的诗歌对我们的启迪和影响,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学修养。

五、课后作业:1.背诵《石壕吏》中的部分诗句,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及其作品《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3.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六、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走进古代文学名家的生活轨迹,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文学的力量。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石壕吏》。

2. 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导学内容:
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2. 《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三、导学过程:
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这位伟大的唐代诗人,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兴趣。

2. 分发《石壕吏》的诗歌原文给学生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石壕吏》的主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技巧。

5.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石壕吏》的读后感或评论,展示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杜甫这位诗人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石壕吏》的主题和意义。

3. 学生能够分析《石壕吏》的诗歌结构和艺术表现手法。

4. 学生能够通过写读后感或评论展示对《石壕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诗人的作品《石壕吏》,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石壕吏-杜甫》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背景和意义;2. 理解《石壕吏》中所描绘的形象和情感;3. 分析《石壕吏》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4. 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2. 《石壕吏》全文赏析;3. 艺术手法分析;4. 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三、导学步骤:1. 热身环节: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过程:(1)杜甫简介及《石壕吏》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石壕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石壕吏》描绘的形象和情感,了解诗人对士兵的关怀和思考。

(2)《石壕吏》全文赏析:- 分段解读《石壕吏》全文,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内涵。

(3)艺术手法分析:- 分析《石壕吏》中所运用的描写手法、对比手法等艺术手法,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

(4)当代社会启示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探讨现代社会中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议题。

3. 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石壕吏》的诗歌赏析作业,包括对诗歌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的分析;2. 撰写一篇短文,探讨《石壕吏》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结合现实情况进行思考。

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杜甫其他作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的诗歌创作;2.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分享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杜甫及其代表作《石壕吏》,还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卡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音词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和“诗史”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古诗韵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珍爱和平生活,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学做小编剧,补充差役台词。

学习方法:以诵读加深体悟,以讨论促进理解,以练习强化巩固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加导学卡一、情景导入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

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二、通过课前预习,补充诗人资料杜甫(712——770),字,自称,世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因此他的诗广泛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他本人也被称为“”。

二、本诗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军二十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的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三、把握诗歌中的重点字音壕()啼()逾()邺()戍()裙()妪()役()炊()咽()四、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义,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五、本文结构层次这是一首叙事诗,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一)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

(二)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人已被差吏抓走。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学案执笔人何恒军审核人使用时间 12月21日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

2、通过朗读、想象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一、前置自学1、了解杜甫及《石壕吏》的背景资料。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

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2、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3、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3)你体会到文中在现场的作者和老妪分别是什么心情呢?二、展示交流,解决疑难三、合作探究:你从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中就能体会到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为什么?请以“我从中体会到了老妇人一家的不幸,因为我从这一句(或者这几句)中看到(听到或想到)了示例:我从“有吏夜捉人”一句中体会到了老妇人一家的不幸,因为我从这一句想到了深夜,应该是万籁俱寂,人们酣然入睡的时候,而差役却在这个时候来抓丁,闹得老百姓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这也意味着老妇人一家一出悲剧又要发生了。

石壕吏 导学案

石壕吏 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高二语文备课组:刘仁杰、李翠芳、王东青、宋培军执笔:宋培军目标:一、熟读、背诵这首诗。

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体会诗歌语言精炼、融情于叙、藏问于答的艺术特征。

导入:诗歌不仅给人以美的文学方面的艺术享受,而且中国诗歌从来就有关注社会的优良传统。

唐宋以来,进步诗人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诗歌《石壕吏》,看一下有“诗圣”之称的诗人杜甫是如何在诗歌当中反映现实,关注民生的。

进入课文一、介绍背景。

(与杜甫的上一篇诗歌相比较)二、重温作者。

三、朗读课文。

四、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逾、走、一何、致词、戍、附书、长已矣、绝)五、分析课文。

1、再读前四句:“暮”、“石壕村”分别写的什么?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原文中一句话来概括这则故事,应该是哪句?如果是一个词呢?从这个词中可看出什么来?2、再读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老妇人一家都有哪些遭遇?其中三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出入无完裙”又说明了什么?她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试着补充县吏的问话。

(注意语气)从中可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语带深情,再读课文。

3、再读最后四句,“夜久”说明什么?“如闻”呢?老妇人被抓走了吗?有何依据?作者对这一切是无动于衷吗?找出依据。

诗人此时情感怎样?4、试总结全文。

(通过……表达了……)艺术特征:学习目标三。

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课后第一题。

3、完成资料上相关试题。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图片,问:战争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这是现代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古诗《石壕吏》,去感受中国古代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命运。

)二、了解《石壕吏》的背景。

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三、朗读文,初步感知:、自由朗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2、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3:写了一个什么故事?4、解了故事的内容,倾注自己的感情再一次朗读文。

(悲愤沉郁)四、研读文,明确主题、文题目是《石壕吏》,全文围绕那两个字展开的?捉人2、捉人情景的概括描写的句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3、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分析老妇的三次痛苦申诉,想象并虚拟差吏的怒呼。

第一次申诉:“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

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

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吗?会怎样怒呼?)第二次申诉:“室中更无人,惟有辘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设计:蒋玲【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诗作。

2、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感怀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导航】一、走近杜甫1、简介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杜甫,字,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有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他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

因一度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世称“”,又因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著有《》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2、题解3、疏通字词逾戍咽妪二、整体感知1、听读本诗,并模仿朗诵,注意感情、语气。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通译全诗。

3、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并分层,归纳层意。

三、研读探究(小组答题大比拼)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3、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4、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5、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6、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7、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8、最终抓到人没有?9、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10、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1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四、深入探究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吏与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呼、啼、怒、苦四者之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五、总结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吗?六、链接现实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人教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石壕吏》导学案

《石壕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三吏三别原文。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一:预习检测: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邺()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

(1)老翁逾墙走逾:(2)吏呼一何怒一何:(3)有孙母未去去:(4)犹得备晨炊犹得:二:研读课文:1、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这首叙事诗可分哪三个部分?一:()二:()三:()2、该诗开头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用原诗回答。

3、为什么不说征兵?而捉人为什么在夜里?4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几个方面来说的?5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6、你能从老妇的回答想像一下“吏”的表现吗?7、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8、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三、石壕吏赏析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朝廷派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包围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

第二年春,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的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他历经了“安史之乱”,真切地感受到老百姓的疾苦,看到官差疯狂拉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城镇成墟,白骨遍野,写下了著名“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
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真正关注过唐朝历史,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
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
一篇——《石壕吏》
二、明确目标任务,自主学习。

(一)走近杜甫
杜甫:字,自号,,等,
(朝代)大诗人,世称,现实主义诗人,世称
杜工部、杜拾遗,他写的诗歌又被称作,代表
作“三吏”“三别”
(二)字正腔圆地读诗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
逾()邺()戍()妪()
衰()咽()看()
(2)读出音长:可以按古人的读法,读一二声时稍稍拉
长,读三四声时相对短促比如:暮(mù)投(tóu)
石(shí)壕(háo)村(cūn)有(yǒu)吏(lì)夜(yè)
捉(zhuō)人(rén)
(3)试读课文一、二段:读准字音、读出音长、读出节

3、字正腔圆地齐读课文
(三)、有板有眼地读诗
1、读诗,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角是谁?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
场简历。

过渡:历史,就是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杜甫是编剧,我们
也可以作导演,如果你是导演,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
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表
4、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有情有味地读诗
1、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准备用哪个字来概
括文中人物的遭遇?为什么?
2、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最想表现哪个人物
的苦?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读到他(她)的苦?
3、品读老妇之苦
(点拨:可以从家庭、命运、生活等方面去品读)
(1)苦难的家庭
(2)无奈的命运
(3)困窘的生活
4、品“苦”延伸
(提示:除了看出老妇的苦,还能看到谁的苦?)
(1)老翁之苦,没有保障的性命之忧
(2)杜甫之苦:复杂矛盾的苦闷灵魂
①咬文嚼字品“苦闷”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如字好在哪里?
②富有创见悟“苦闷”
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
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诗圣”的称号?你赞
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3)官吏之苦:无可奈何的为虎作伥
五、课堂检测:
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六、结束语
读《石壕吏》,要读到情难自抑,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
懂了“诗史”的含义;读杜甫,要读到悲天悯人、忧患苍
生的情怀,你才真正读懂了“诗圣”的份量!同学们,让
我们带着对课文、对杜甫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课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续写《石壕吏》或改写成白话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