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

金 磊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5)

摘 要:本文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回顾我了我国城市安全的历史,探讨了我国城市空间安全研究的现状,并对空间防灾类型具体的划分作了介绍。

关键词:城市;防灾;空间;类型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6)

-02-033-05

收稿日期:2006年1月6日

作者简介:金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

问团专家,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一、城市安全的历史和现状

洪水、地震、火灾是我国古代城市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三种自然灾害,而很多历史名城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却能够完整保存至今,说明我国城市建设自古就很重视防灾问题,各个朝代在城市选址、规划,防灾工程技术、灾害立法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很多城市都将城市建设与防灾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空间,又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空间特色就是城墙环绕城市,并辅以护城堤防和护城河,这固然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城市防洪的重要保障。北宋东京的三重城墙及护堤就对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还有很多历史名城都具有优美的河湖水系空间,这些空间除了担负城市供水、水运交通的功能外,还具有防洪排涝的调蓄功能。明清北京城的三海以及紫禁城的筒子河就拥有很大的蓄水容量,是城市重要的防洪空间。古城杭州西湖宋朝时

曾经一度半为葑田(湖面被葑草即水草覆盖),雨多时无法储蓄,干旱年湖水干涸,后经苏东

坡提议开浚西湖,以葑草与淤泥修成长堤,后人称为“苏堤”,在湖中立三座石塔,塔内湖面不准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即为“三潭印月”,既减轻了城市旱涝灾害,也美化了城市空间。

火灾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灾害。考古资料表明氏族人聚落遗址周围一般都有一道甚至几道壕沟,兼具防御野兽、洪水、潮湿和部落间的战争以及防御野火的功能,是城市护城河的雏形;在聚落布局上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公共墓地,这就避免了烧陶区因常年用火对居住区造成的威胁。自周王城开始,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就愈加明确地用宽阔的道路和围墙划分城市防火单元;利用自然河道,组织城中通达的水系用于生活与防火;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将手工业区、市场区等易火区与宫室区、居住区分开;采用方格网的空间布局,利于扑救与疏散,防止延烧;建设园林、开辟广场用于隔断火灾和疏散避难。以宋代城市为例,汴州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建筑拥挤、城市火灾频繁,后在城市改扩建中贯穿了防火思想,增加了城市用地,拓宽道路,增设广场,增大了建筑物

2006No.2(To ta lNo.74)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 J I N G CI TY UN I V ERSI TY

2006年第2期

(总第74期)

间的防火间距,疏浚了汴河,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在一些中小城镇创造了一种“火巷”,宽度很小,两侧建筑用封火山墙封闭,且不对其直接开窗,大大节约了城市用地,具有较理想地防火效果。宋代城市建设还十分重视园林与水系,即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空间,又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

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区发生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强烈地震,使台湾遭受重大灾害,有关部门在随即进行的“九二一大地震都市防灾调查研究”中对灾区道路系统及防灾相关公共设施等都市防灾系统功能与运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据此提出的重建计划中把都市防灾规划建议作为灾区重建的参考,归纳出城市防灾规划重点如下:

震灾中超过十万人露宿避难,因此城市防灾建设首先应确保足够的城市开放空间,以供救援、避难之用,调查研究初步归纳了台湾避难场所类型、规模、密度、服务范围及应具备的防救设施内容等情况。

地震反应出台湾的空间防灾应变体系,是以县为指挥中心,以各乡(镇、市)为完整的防救灾基本单元,以学校外围为避难中心;初步制定了各层级防灾生活圈划设方式:以县为范围,划设区域防灾生活圈,以乡(镇、市)为范围,划设地区防灾生活圈、以相近村里(或社区)为范围、以中小学校为中心,划设邻里防灾生活圈。

由于地震受灾地区多半集中于市郊,缓和了受灾程度及救灾避难的急迫性;但如果发生在都市区,由于其人口密度高、日夜间人口差异大、土地复合使用情形严重、维生管线密布,除了造成建筑物倒塌外,还可能引发都市火灾、土石流等二次灾害,救灾避难缓冲空间的不足会加重受害程度,减缓救灾时效。因此“9.21”震灾的防救经验与都市空间防灾应变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提出都市区在拟订空间架构之外,更应重视开放空间的研究。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大城市,近十年来,在城市空间的防灾建设方面以利用空间建设人防工程最具代表性。1992年10月,国家人防委和建设部批复同意了《上海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成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八五”以来,上海市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与规定,积极探索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空间建设相结合的途径,特别注重以下四个结合:

结合地下交通干线,构建地区性的防护网络———地铁是城市的交通大动脉。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建造地铁共11条330公里、轻轨7条130公里。建成后的上海地铁将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利用地铁交通空间自身已有的防护能力,在增加投资不多的情况下兼顾设防,使之在战时成为城市防空疏散干道及人员临时隐蔽场所,意义十分重大。

结合绿地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安全防护框架———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场所,90年代起,上海结合城市改造加快了绿化建设的进度。近年来,各区县都已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若干块。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平时防灾及战时防空袭情况下人员集散、救援、掩蔽的重要场所。

结合住宅区环境建设,构建功能齐全的防护小区布局———1990年以来,上海住宅建设每年以百万平米的幅度递增,年竣工量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以万里小区为例,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规划人口6.3万。万里小区的人防建设以防平战结合、完善功能、比例合理、配套建设为要求,配建了指挥、医疗救护、人防专业队、人员掩蔽和物资库等各类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2400平方米。其特点是与地面建筑的使用功能紧密结合,人员掩蔽部结合居住组团建设按人员步行10分钟的距离分散布局,指挥、医疗救护、人防专业队等工程结合居住区中心公共建筑布点建设,并相互联通。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拓展民防工程的防护功能———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建设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提出要向地下要空间,实行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的方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人防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上海市相继建成了一些大型地下商场,停车库,地下会场,地下医院,地下科研室、地下指挥所、地下旅店等战备、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地下防护空间。

综合来看,我们仍存在着下面一些不足:

第一,缺乏利用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主动防

4

3

・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