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形态与布局的重要方面,对于提高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行评述,旨在探讨其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以宏观层面为主,主要关注国家区域空间布局和城市体系结构。
这一阶段的研究以空间规划为基础,通过对城市发展的宏观分析和空间模型构建,探讨城市之间的关系和整体发展趋势。
然而,由于当时数据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研究结果较为宏观和抽象,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变化和机制探究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逐渐向微观层面转变。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要素分布。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城市空间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建模。
这些研究使得我们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以及交通流动等方面有了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此外,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扩张的加剧,大量新兴城市的崛起也给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然而,尽管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数据问题。
尽管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由于数据收集的时间和空间跨度有限,我们往往难以全面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机制。
其次是理论问题。
当前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阶段,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机制解释。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城市空间的生成和变化规律,以及城市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关系。
最后是规划和政策问题。
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我们需要将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相结合,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提升城市品质提供科学支持。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分析与探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向城市发生集中。
不断增加的人口与变化不大的城市面积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使得城市管理者不得不思考扩大城市实际使用面积的方法。
在地上的空间被一步步挤压,地下空间的利用规模扩大。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地下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与设计原则,探讨城市地下空间结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字: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原则;安全设计;生理设计引言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从表面上看,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只是在位置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往往两者在价格上差距十分明显。
地下空间由于其落地低于其它建筑,在采光、空气质量等方面就与地上形成了原生性的差距,再加上其对抗灾难方面远不如地上占据先决条件,进一步降低了地下空间的身价。
地下空间要想提高自身的价值,就需要对地下空间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其相关理论,结合当地综合条件行系统地设计,最终能够弯道超车,创造与原始条件差别巨大的环境,从而实现飞跃。
一.地下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构造地下空间结构构造指的是地下空间在进行利用时根据其原始条件进行的改造设计过程,一般也把设计完成的成果称为地下空间结构构造。
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构造是地下空间结构构造的一种,其主要特点在于其地面位置处于城市,受城市综合条件影响。
地下结构受力特点地下结构在正常状况下受力情况与地上结构大为不同,地上结构在设计时考虑的主要是因素是地基强度、风力强度等。
但地下结构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可以发现,其虽然不受风力影响,但地面建筑的压力、周边土层的压力、地下地基的承载力、地下水的冲击力都是需要考虑的内容,其受力情况更加复杂。
主流结构计算方法在进行地下结构的设计时,常见的方法有深扦取样夯土密度计算法、水渗透计算法、地质遥感探测法、地面测绘计算法、仿真计算法等,其中前面提到的计算方法是传统的计算方法,随着计算数据库的进一步庞大,仿真计算法的结果精确度飞速提升,已经成为当下在进行地下结构计算时最常见的计算方法。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评估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评估研究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综合设置与管理的重要一环,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城市综合发展是各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利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城市综合功能的同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
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地下空间中的安全评估问题。
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概述中国城市发展及建设历程中,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重要内容。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可以极大地增加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也可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生态和生活等问题,当然也可以大幅节约建造成本并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因此,铁路、地铁、公路、隧道、排水管道等已经走向地下,地下购物中心、地下停车场、地下垃圾处理厂、地下仓库等城市地下空间,也开始成为一些城市综合设施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环节。
城市地下开发利用,已成为很多城市增量和存量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地下空间安全评估问题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在极大地推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风险。
城市发展理念逐渐的扩张,促使城市空间确实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建设周期长、技术难度大、项目结构极其复杂、规制环境严格等不利条件的整合。
如何规避安全问题,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质量及服务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1. 隐患源及评估通常来说,城市地下空间隐患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时,我们需要对可能导致损害的隐患源进行评估,以及对隐患源的建设可行性进行评估,其中必须对地质、地下水、地下气体、道路、天然气、排水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对建筑可行性进行评估。
此外,还应对城市地下空间中各种系统所产生的隐患源进行评估,例如,对新建隧道中的烟雾排放、异味排放、喷淋水生生成固定分数标准进行管理评定,使其在运作过程中能保持高效、稳定、安全。
2. 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愈发凸显。
城市自组织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自下而上的空间组织和结构调整过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其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代表性。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概述深圳市位于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历了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的巨变。
其城市空间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用地扩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到如今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高度发展。
这一过程中,自组织现象显著,多种空间结构和功能的重组不断涌现。
三、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1. 经济驱动下的自组织: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资本的集聚,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2. 社会文化驱动的自组织:随着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深圳形成了多元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3. 空间结构自组织: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四、影响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因素1. 政策因素: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规划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深圳的经济特区政策、城市更新政策等。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空间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等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了城市空间的功能和形态。
深圳的移民文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为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提供了动力。
五、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的未来趋势1. 绿色发展和生态优先:未来深圳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
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中国三大城市群是指华北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
这三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人口规模最为庞大的地区,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最为集中的地区。
因此,对这三大城市群进行节能减排效率和空间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能减排效率研究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产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发展清洁能源: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3.推动低碳城市建设:加大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力度,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建筑能效标准,推广低碳出行模式,减少交通碳排放。
4.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对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大惩罚力度,引导企业合规生产,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划定城市功能分区,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有序布局,减少能源消耗和交通压力。
2.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监管,防止乱占乱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
3.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减少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消耗。
4.发展生态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空气治理:加大对空气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减少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及空间治理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合作,优化政策措施,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够促使中国三大城市群实现高效节能、低碳减排和宜居宜业的目标,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
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空间理论视阈下当代中国城市治理研究从空间理论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社会空间。
城市治理是指通过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对城市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进行协调和解决的一系列活动。
在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治理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治理研究,主要关注城市空间的结构、组织和演变,并探讨这些空间现象对城市治理的影响。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治理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空间理论视阈下城市治理研究的基础。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的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划分等。
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城市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研究城市内的空间差异可以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从而引导城市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城市组织的研究是空间理论视阈下城市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
城市组织是指城市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
通过对城市组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治理的运行机制和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
例如,研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可以帮助城市政府更科学地规划城市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再次,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是空间理论视阈下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方向。
城市空间演变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空间格局的变化和转变。
通过对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治理提供发展路径和思路。
例如,研究城市扩张和收缩的模式和原因能够帮助城市政府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最后,空间理论视阈下的城市治理研究还应关注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各种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全面把握城市治理的挑战和现实需求。
例如,研究城市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可以为城市政府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建议。
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安全韧性城市 | 1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鲁钰雯 翟国方 LU Yuwen, ZHAI Guofang 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韧性”理念致力于处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动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理念的引入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应对灾害风险、协调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安全底线的新视角。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表征,是协调城市各系统要素健康有序发展的物质纽带,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
“城市空间韧性”的提出是韧性理论与城市空间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
梳理城市空间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明确城市空间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归纳城市空间韧性的主要评估方法,总结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空间韧性实践进展。
最后指出目前城市空间韧性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韧性建设提供参考。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and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seriously threatenthe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which addresses the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lex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provides cit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n disaster risk and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urban safety bottom lines. Urban spac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and spatialrepresent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in cities, and is the material link that coordinates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allelements of urban systems, affecting urb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e proposal ofurban space resilience is a new attempt to combine resilience theory and urban space research. This study firstly compares the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summarizes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practice inresponse to disaster risk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research and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utloo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resilience in China.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发展;实践探索;韧性城市;灾害风险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silient cities; disaster risk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01-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翟国方(通信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cn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空间韧性评估及规划调控研究”(编号2021M70164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洪涝灾害情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精细时空尺度空间韧性动态优化路径”(编号BK20220782)资助。
《2024年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范文
《浅谈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此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解决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北京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谈,分析其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现状1. 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北京地铁、地下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此外,地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地下商业设施也得到了充分开发,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休闲场所。
2. 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北京的地下管网建设逐步完善。
水、电、气、热等各类管线的布局更加合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地下空间利用多样化除了交通和管网设施外,北京的地下空间还广泛应用于商业、文化、体育等领域。
例如,一些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地下空间建设购物中心、停车场等设施,丰富了市民的消费选择。
三、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1. 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北京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规划滞后,缺乏统一管理。
这导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存在无序、重复建设等问题。
2. 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下空间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如老旧管网的泄漏、地铁隧道的安全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关注。
如何在保障城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下空间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趋势1. 强化规划引领,实现统一管理未来,北京将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工作,实现统一管理。
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明确地下空间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确保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序进行。
2. 加强安全隐患治理,确保安全运行针对地下空间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北京将加强治理力度,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运行。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摘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化浪潮的涌现,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以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探讨了历史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演进,并分析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供市民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历了几十年封闭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国家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尤为值得研究。
二、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步在20世纪下半叶初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起步较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战后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受到严格管制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得到解放和发展,如公园、广场等开始成为市民休闲和集会的场所。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公共空间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期。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城市相继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广场、休闲场所等。
这些公共空间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和娱乐需求。
同时,随着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虚拟公共空间也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四、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集体活动和交流的场所,促进了社交和社团的形成。
其次,公共空间的开放和共享促进了城市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此外,公共空间也是进行公众参与和民主表达的舞台,在城市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功能。
五、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提供休闲、娱乐和购物场所等服务,公共空间刺激了城市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与开发研究一、引言城市地下空间是指人工挖掘或利用地下空间的区域,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开发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为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内已有地下空间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出合理的利用方案。
通过科学高效的规划,可以在不影响城市地上建筑和人们生活的前提下,最大化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以下为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要点:1.地下空间调查:首先需要对城市已有的地下空间进行清晰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包括地下隧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
2.空间分配: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根据不同的需求,将空间用于不同的类别,例如公共交通、商业开发、文化设施等。
3.功能整合:在地下空间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地下空间的相互联系和整合,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城市居民。
4.设施配套:对于规划出的地下空间,需要进行配套设施的建设,例如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等。
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是指对城市中未被利用的地下空间进行改造和利用,以弥补城市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
以下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要点:1.改造技术:若要开发地下空间,首先需要对地下空间的地貌、土壤、地质等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开发技术。
2.文化特色:在地下空间开发中,需要对地下空间进行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体现,以便形成“地下城市”的特色。
3.环境设计:地下空间开发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特别是通风、采光和排水问题。
4.安全保障:需要对地下空间进行安全性评估,加强对地下空间的管理和保障,确保地下空间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四、案例分析1.上海地铁:上海地铁是我国地铁运营时间最长、线路最多的城市地铁之一,利用了大量的地下空间进行铁路线路的建设和设施的设置。
2.华南城中心城:作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和级别的城市综合体,城中心城采用地下空间进行商业和停车等功能的布局,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
城市地下空间防洪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防洪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2-16T11:23:46.19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8期作者:田发新[导读] 在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和城市管理策略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防洪的应对措施。
烟台市规划设计院山东烟台 264001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地下空间洪灾的成因,围绕国家政策及规划层面对地下空间防洪排涝的要求,在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和城市管理策略方面提出了地下空间防洪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地下空间;成因;防洪标准;规划;措施城市防洪防涝系统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城市安全运行和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国内城市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造成城市内涝积水,近几年城市地下空间频繁被淹,导致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影响了城市安全运行,地下空间的抗洪安全对城市防洪防涝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
反思郑州地铁5号线“7.20事件”,地下空间内涝给城市带来的损失可谓巨大,这也对我们城市规划建设敲响了警钟。
如何安全利用地下空间,提出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策略,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地下空间洪灾成因分析(一)城市化的影响首先,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上空更容易形成凝结核、热湍流,导致水循环加快,降雨量增多。
再者,城市化进程中大面积硬质铺装的建设使地表水渗入困难,径流总量增大,雨水汇流速度提高,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导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的加大[1]。
(二)地下空间防洪规划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地下空间防洪安全还未得到重视,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情况,尤其是北方地区,对地下防洪的重视更加不足。
二是地下空间规划和建设孤立、不全面,地下空间防洪规划欠缺,城市新建城区常由于忽视城市竖向规划及排水防涝系统的梳理,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一些新的城市低洼易涝区。
三是国家规范对隧道内排水收集设施以及防止地面雨水进入的相关具体规定留有空白,地表防洪规范和行业标准,不适用地下空间,无地下空间防洪设计标准。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及提升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及提升建议设计合理的城市公共空间在打造城市文化、塑造公共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而其为市民提供的室外活动空间则影响着市民生活的愉悦程度,并间接的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提出了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一些建议。
标签:城市公共空间;问题;建议近些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这个词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将它与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
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发展了很多年的状况不同,缺乏独立自主的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的时候,人们更加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解决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规划更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势在必行。
一、城市公共空间概述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市民交通、交易、表演、展览、竞赛、健身、消闲、观光、集会与交往等各类活动的场地。
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放松自己或者与其他人互动。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城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载体,也是规划工作者们用以提高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活力的最好工具。
因为关系着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市民日常生活的质量,所以城市的公共空间理应获得更大的关注,也理应在设计上就获得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在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很早就受到了城市管理者与规划者们的重视了,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公共性很强的城市中心广场与角斗场。
而对比国内,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制度使得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是私有化的,这样的文化传统使得近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制度与设计进步较慢、存在各种问题,相较于国外人性化的设计,中国的公共空间显得落后、不人性化甚至反人性化。
(一)模式化问题中国的城市公共空间一味的模仿国外成功案例是不可能不存在任何各种形式上的小问题的。
例如现代中国的道路设计,我国城市目前的道路规划一般是随意规划一条空间距离上较小、投资成本上较少的道路红线,然后根据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规模与道路使用情况设计道路路宽,随后是道路中心与两侧的绿化带,再之后才划分出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空间,而这之后,多余的空间一般都是以绿化、停车场和空地来填充。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愈发突显。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城市资源的国家,城市化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国际研究的角度,综述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研究现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是指在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居住条件、面积、价格、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关注。
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人口流动、土地利用等自然因素,历史文化背景、政策和市场运作等社会因素。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案例。
1.美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家之一。
早在20 世纪60 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城市居住空间不均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地规划和布局,二是住房市场。
在土地规划和布局方面,城市规划人员通常会将住宅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而非中心城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住房建设成本,并保留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设施和办公空间。
这就导致了城市的住房区域和商业区域之间的社会分异。
在住房市场方面,美国的研究者认为,住房市场的结构与住房价格的分配方式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住房市场通常会按照收入和财富差异来进行分配,这就导致了城市富裕区和贫困区之间的分化。
2.英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英国学者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家庭之间的差异、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
英国的研究还发现,城市规划也是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城市规划通常会将住房区域规划在城市的边缘地带,从而导致住房区域和商业/工业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异。
此外,英国的住房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也对城市居住空间分异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城市居住空间分异问题。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城市规划的优化和布局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城市作为一个综合的空间体系,其布局和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布局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优化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优化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精细化、创新化的优化,使城市空间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安全性和生态性。
从城市规划规范的角度看,空间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交通优化交通优化是城市规划中空间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优化城市的交通,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流动性和整体形象。
在众多交通方式中,公共交通是最能够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式之一。
为了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城市规划者必须将公共交通线路规划连接至各个城市重要区域。
此外,还可以加强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的互通性,并优化看板、标识等交通导向系统,以保证交通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
(二)居住空间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优化和改善是城市规划中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主要包括住宅的区位、建筑的设计、室内装修等方面。
例如,城市规划者可在城市规划中优先考虑中心城区和市郊区的住宅分布,以便更好地维护城市的整体平衡。
另外,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整个居住区的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分隔,并给予其必要的配套设施。
(三)绿化空间优化城市的绿化空间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绿化空间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还能够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者可在城市规划中增加休闲绿地、居住绿地、生态绿化等空间,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
(四)灾害防控城市规划中的空间优化还应包括灾害防控。
城市规划者可以从建筑的防护、检测与预警、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入手,加强城市的防灾能力和复原能力。
同时,针对城市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的空间布局主要是指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建立符合人民需要的城市空间体系。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60卷第2期2024年3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2March,2024doi:10.12134/j.dzykt.2024.02.012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刘鑫宇1,董杰2,3,王睿4,5,曾海燕2,3,徐美君2,3,秦升强2,3,于鹏2,3(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3.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山东青岛266100;4.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5.自然资源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评价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16)[摘要]城市地下空间是缓解用地饱和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的重要空间资源,也是开创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良策,科学高效地进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赋权、评价模型、三维建模与可视化、评价系统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现状与不足;对如何合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提升三维地质建模精度、搭建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三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应对策;阐明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发展趋势:全要素、全资源的统筹协调,需求导向的针对性评价模式,创新性、连续化的评价模型。
该研究成果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深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评价与有序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立体评价全要素协同规划地下空间综合系统[中图分类号]TU9;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2-0348-08Liu Xinyu, Dong Jie, Wang Rui, Zeng Haiyan, Xu Meijun, Qin Shengqiang, Yu Peng.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China[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2024, 60(2): 0348-0355.0 引言1991年东京“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国际学术会议通过《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人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地下空间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论文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定义、分类及其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难点及其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总结了国内外地下空间建设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了地下空间建设的规划思路和措施,旨在为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下空间、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思路1.引言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化,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因此,地下空间的利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市建设模式。
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例如交通、商业、娱乐等,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地下空间的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意义。
2.地下空间的定义与分类地下空间是指地下的空心空间,可以分为地下土层空间和地下岩层空间。
地下土层空间主要包括地下室、地下车库等,而地下岩层空间则主要指地下矿山、地下河道等。
地下空间的利用需要结合地下环境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其结构稳定和环境安全。
3.地下空间建设的价值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地下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提供交通拥堵缓解、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地下空间建设的难点地下空间建设面临着诸多难点,主要包括地下环境的复杂性、地下岩层的稳定性、地下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充分考虑地下空间的特点,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可靠。
5.地下空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降低城市土地的压力,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其次,地下空间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减少运输排放和交通拥堵;最后,地下空间还可以为城市带来经济收益和文化价值。
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
市用地 , 拓宽道路 ,增设广场 ,增大 了建筑物
收稿 日期 : 06年 1 6日 20 月
作者简介 :金 会副 秘书长 ,北京市 人 民政府 专家顾
问团专家 ,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维普资讯
一
、
城 市 安全 的历史 和现 状
坡提议开浚西湖 ,以葑草与淤泥修成 长堤,后 人称为 “ 苏堤” ,在 湖 中立三座石塔 ,塔 内湖 面不准种植菱藕 ,以免再次湮塞 ,即为 “ 三潭
印月 ” ,既减轻 了城 市 旱 涝 灾 害 ,也 美 化 了 城 市空 间 。 火灾也 是 我 国古 代 城 市所 面 临 的一 项 重 要
灾害 。考古资料表明氏族人聚落遗址 周围一般 都有一道甚至几道壕沟 ,兼具防御野兽 、洪水、 潮湿和部落间的战争 以及防御野火的功能 ,是 城市护城河的雏形 ;在聚落布局上 已经 出现了 功能分区 ,一般分 为居住区 、烧 陶窑场和公共 墓地 ,这就避免 了烧陶区因常年用火对居住区 造成的威胁 。自周王城开始 ,我 国古代城市建 设就愈加明确 地用宽 阔的道路和围墙划分城市 防火单 元 ;利 用 自然河 道 ,组 织城 中通 达 的水
・
3 ・ 4
中 国 城 市 安 全 空 间 的 r1 4究 :
间的防火间距 ,疏浚了汴河 ,沿街划定植树地 带 ,增加 城市 绿 化 。在 一 些 中小 城 镇 创 造 了一 种 “ 火巷” ,宽度很小 ,两侧建筑用封火 山墙 封 闭 ,且 不对 其 直 接 开 窗 ,大 大节 约 了城市 用 地 ,具 有较理 想 地 防火效 果 。宋 代 城 市 建设 还 十分重 视 园林 与 水 系 ,即美 化 了城 市 环 境 ,丰
洪 水 、地震 、火 灾 是 我 国古 代 城 市所 面 临 的最 主要 的 三种 自然灾 害 ,而很 多 历 史 名 城历 经数 百年 乃 至上 千 年 却 能够 完 整 保 存 至今 ,说 明我 国城市 建设 自古 就 很 重视 防灾 问 题 ,各个 朝代 在城 市 选 址 、规 划 ,防 灾工 程 技术 、灾 害 立 法管理 等 方 面都 积 累 了很 多先 进 经 验 。很 多
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监测与预警指标研究
第60卷第1期2024年1月地质与勘探GEOLOGY AND EXPLORATIONVol. 60 No. 1January,2024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监测与预警指标研究李守雷1,梁为群2,陈晓斌2,谢群勇1,肖亚子1,孙清峰1(1.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14;2.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5)[摘要]为保障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文献调研、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监测的五项原则,将监测对象划分为三类:工程结构本体、周围岩土体以及周边环境。
将监测指标归纳为变形类、力学类、振动类和宏观状态类共四类,其中变形类指标执行双控要求,其他三种指标执行单控要求。
监测趋势预测分析可采用公式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法和支持向量机法等。
全国各地监测控制值基本一致,但预警分级标准存在地区差异,其中北京市和广州市分级预警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监测存在七项不足:预警分级标准不完善,人工监测效率低,监测参数单一,监测信息缺少共享协同,测量精度较低,重监测轻预测以及缺乏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应用。
针对这些问题,可采取七项措施进行改进:建立合理预警分级标准,发展自动化与智能化监测,多参数综合监测,应用远程监测与云平台,开发高精度测量设备,监测和预测并重,以及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应用。
[关键词]地下工程安全监测监测指标趋势预测预警分级[中图分类号]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5-5331(2024)01-0095-10Li Shoulei, Liang Weiqun, Chen Xiaobin, Xie Qunyong, Xiao Yazi, Sun Qingfeng. Safety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indexe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J].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2024, 60(1): 0095-0104.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其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代裕清,2022)。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和前景展望
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和前景展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日趋重要。
地下空间资源丰富,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管线、地下文化设施等,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现状评价和前景展望两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行探讨。
一、现状评价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不足虽然国家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重视和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地下空间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和管理体系,导致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其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难以承担。
最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测,确保地下空间的安全使用。
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势虽然存在不足,但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首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交通效率。
其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最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以丰富城市文化和娱乐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以北京为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包括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地下文化设施等。
其他城市如上海、深圳等也在积极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此外,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标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等,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前景展望1.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趋势也将不断加强。
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更加注重整体规划和科技创新,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效率和质量。
同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也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广泛使用和共享的空间,是街道、公园、广场等各类对公众开放的区域。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0世纪下半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公共空间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选取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作为研究重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和发展。
二、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1. 50年代至70年代:政治主导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受到政治的极大影响。
在这一时期,城市公共空间主要以政治广场和宣传场所为主,在政治宣传和展示毛泽东思想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集体主义的氛围。
广场上举行各种集会、游行,政治红色标语和大字报无处不在。
城市公共空间被政治所主导,而公众参与度相对较低。
2. 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改革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经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城市公共空间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城市道路和广场逐渐增多,在人们的视野中不断创造新的公共空间。
同时,中国的城市文化开始多元化发展。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人们能够看到更多不同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街头艺术等。
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人们休闲、社交和文化娱乐的地方。
3. 21世纪以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化和个性化进入21世纪,城市公共空间逐渐商业化和个性化。
商业中心、购物中心等商业区的出现使城市公共空间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厚。
商业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公共空间被商业活动占据、商业标识过多等。
另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不同城市之间的公共空间差异明显,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和风格,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展示城市个性的窗口。
4. 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金 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 100045)摘 要:本文从城市整体空间的角度,回顾我了我国城市安全的历史,探讨了我国城市空间安全研究的现状,并对空间防灾类型具体的划分作了介绍。
关键词:城市;防灾;空间;类型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6)-02-033-05收稿日期:2006年1月6日作者简介:金磊: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专家,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一、城市安全的历史和现状洪水、地震、火灾是我国古代城市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三种自然灾害,而很多历史名城历经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却能够完整保存至今,说明我国城市建设自古就很重视防灾问题,各个朝代在城市选址、规划,防灾工程技术、灾害立法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
很多城市都将城市建设与防灾相结合,创造了优美的城市空间,又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的一大空间特色就是城墙环绕城市,并辅以护城堤防和护城河,这固然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城市防洪的重要保障。
北宋东京的三重城墙及护堤就对防御外部洪水侵入城内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还有很多历史名城都具有优美的河湖水系空间,这些空间除了担负城市供水、水运交通的功能外,还具有防洪排涝的调蓄功能。
明清北京城的三海以及紫禁城的筒子河就拥有很大的蓄水容量,是城市重要的防洪空间。
古城杭州西湖宋朝时曾经一度半为葑田(湖面被葑草即水草覆盖),雨多时无法储蓄,干旱年湖水干涸,后经苏东坡提议开浚西湖,以葑草与淤泥修成长堤,后人称为“苏堤”,在湖中立三座石塔,塔内湖面不准种植菱藕,以免再次湮塞,即为“三潭印月”,既减轻了城市旱涝灾害,也美化了城市空间。
火灾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灾害。
考古资料表明氏族人聚落遗址周围一般都有一道甚至几道壕沟,兼具防御野兽、洪水、潮湿和部落间的战争以及防御野火的功能,是城市护城河的雏形;在聚落布局上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一般分为居住区、烧陶窑场和公共墓地,这就避免了烧陶区因常年用火对居住区造成的威胁。
自周王城开始,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就愈加明确地用宽阔的道路和围墙划分城市防火单元;利用自然河道,组织城中通达的水系用于生活与防火;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将手工业区、市场区等易火区与宫室区、居住区分开;采用方格网的空间布局,利于扑救与疏散,防止延烧;建设园林、开辟广场用于隔断火灾和疏散避难。
以宋代城市为例,汴州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建筑拥挤、城市火灾频繁,后在城市改扩建中贯穿了防火思想,增加了城市用地,拓宽道路,增设广场,增大了建筑物2006No.2(To ta lNo.74)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 J I N G CI TY UN I V ERSI TY2006年第2期(总第74期)间的防火间距,疏浚了汴河,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化。
在一些中小城镇创造了一种“火巷”,宽度很小,两侧建筑用封火山墙封闭,且不对其直接开窗,大大节约了城市用地,具有较理想地防火效果。
宋代城市建设还十分重视园林与水系,即美化了城市环境,丰富了城市空间,又提供了防火间隔和疏散用地。
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区发生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强烈地震,使台湾遭受重大灾害,有关部门在随即进行的“九二一大地震都市防灾调查研究”中对灾区道路系统及防灾相关公共设施等都市防灾系统功能与运作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据此提出的重建计划中把都市防灾规划建议作为灾区重建的参考,归纳出城市防灾规划重点如下:震灾中超过十万人露宿避难,因此城市防灾建设首先应确保足够的城市开放空间,以供救援、避难之用,调查研究初步归纳了台湾避难场所类型、规模、密度、服务范围及应具备的防救设施内容等情况。
地震反应出台湾的空间防灾应变体系,是以县为指挥中心,以各乡(镇、市)为完整的防救灾基本单元,以学校外围为避难中心;初步制定了各层级防灾生活圈划设方式:以县为范围,划设区域防灾生活圈,以乡(镇、市)为范围,划设地区防灾生活圈、以相近村里(或社区)为范围、以中小学校为中心,划设邻里防灾生活圈。
由于地震受灾地区多半集中于市郊,缓和了受灾程度及救灾避难的急迫性;但如果发生在都市区,由于其人口密度高、日夜间人口差异大、土地复合使用情形严重、维生管线密布,除了造成建筑物倒塌外,还可能引发都市火灾、土石流等二次灾害,救灾避难缓冲空间的不足会加重受害程度,减缓救灾时效。
因此“9.21”震灾的防救经验与都市空间防灾应变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提出都市区在拟订空间架构之外,更应重视开放空间的研究。
上海是中国重要的大城市,近十年来,在城市空间的防灾建设方面以利用空间建设人防工程最具代表性。
1992年10月,国家人防委和建设部批复同意了《上海市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成为《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五”以来,上海市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与规定,积极探索人防工程建设与城市空间建设相结合的途径,特别注重以下四个结合:结合地下交通干线,构建地区性的防护网络———地铁是城市的交通大动脉。
上海中心城区规划建造地铁共11条330公里、轻轨7条130公里。
建成后的上海地铁将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
利用地铁交通空间自身已有的防护能力,在增加投资不多的情况下兼顾设防,使之在战时成为城市防空疏散干道及人员临时隐蔽场所,意义十分重大。
结合绿地建设,构建城市生态安全防护框架———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场所,90年代起,上海结合城市改造加快了绿化建设的进度。
近年来,各区县都已建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若干块。
城市公园、绿地成为平时防灾及战时防空袭情况下人员集散、救援、掩蔽的重要场所。
结合住宅区环境建设,构建功能齐全的防护小区布局———1990年以来,上海住宅建设每年以百万平米的幅度递增,年竣工量突破千万平方米大关。
以万里小区为例,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规划人口6.3万。
万里小区的人防建设以防平战结合、完善功能、比例合理、配套建设为要求,配建了指挥、医疗救护、人防专业队、人员掩蔽和物资库等各类工程,规划总建筑面积为52400平方米。
其特点是与地面建筑的使用功能紧密结合,人员掩蔽部结合居住组团建设按人员步行10分钟的距离分散布局,指挥、医疗救护、人防专业队等工程结合居住区中心公共建筑布点建设,并相互联通。
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拓展民防工程的防护功能———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建设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提出要向地下要空间,实行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的方针,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人防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上海市相继建成了一些大型地下商场,停车库,地下会场,地下医院,地下科研室、地下指挥所、地下旅店等战备、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地下防护空间。
综合来看,我们仍存在着下面一些不足:第一,缺乏利用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主动防・43・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灾的意识。
城市的整体空间形态关系到城市结构、空间、功能、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美学、防灾等各个方面。
其中比较受重视的是前几项功能,而较少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主动考虑防灾因素,中国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长期以来更是在灾害发生后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经常会因防灾措施不得力而事倍功半。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防灾规划也多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形态,不能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反馈。
城市防灾意识的淡薄造成有关城市空间规划的防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于在有些地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列入城市发展的框架范围之内。
而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已经形成了防灾专家与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空间以达到对灾害的防御作用。
其中一些大城市(如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日本东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带)已经采用城市防灾空间的建设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并已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
第二,缺乏整体性、系统化的研究。
由于意识落后,观念淡薄,造成我国目前尚未有基于城市空间的防灾系统研究。
现有的防灾规划中涉及城市空间的内容多是分散于各个单一灾种的规划中,且涉及的内容多是针对某个功能空间体系的局部研究,而没有从宏观层面把握城市空间布局的防灾意义,忽略了城市空间系统的整体性防灾研究。
城市规划中虽然常涉及总体空间布局及城市功能设施的内容,但防灾考虑相对较少。
如果城市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良好抗灾能力的空间结构和空间体系,只是单一地强化各种专项防灾规划或加强工程性防灾措施,就好象没有良好地基的高楼,时刻都有倒塌的危险。
各类灾害的防治措施和支持条件有一定的共性,城市空间的防灾化研究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防灾特性,对相关空间元素进行防灾整合,明晰层次,发挥其最佳效能。
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造成城市空间的防灾建设实践也相对落后。
目前北京、上海等一些特大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城市空间对于城市防灾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与实践。
第三,缺乏城市空间适灾性的研究。
虽然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技术在不断提高,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根本杜绝;而随着城市的复杂程度日益提高,一些人为致灾事件更是防不胜防。
因此,在尽量预防灾害发生的同时,也要提高城市空间对于灾害的适应能力和承载能力。
这种适灾性主要表现为提高空间的弹性,即可防灾又可容灾,具有较好的防救能力,还可以在灾害过后迅速恢复,减少城市蒙受的损失。
二、防灾空间的类型划分1.按空间功能划分按空间的功能利用可以将城市防灾空间划分为灾害防御空间和灾害应急空间。
灾害防御空间———灾害防御空间是指用来进行灾害防护或对灾害的发生能够直接、间接起到防御作用的空间,可以分为灾害防护空间和生态调节空间。
灾害防护空间一般指的是为了满足城市对安全、隔离、卫生等要求而设置的空间,主要对城市灾害起到一定的防护和减弱作用。
我们常见的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护林带、卫生隔离带、滨水空间、大型道路等对灾害起到隔离防护的空间;生态调节空间对城市环境和生态平衡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可以有效地起到预防或减少城市灾害的发生,包括城、城市郊野公园、城市大型绿地、、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灾害应急空间———灾害应急空间是指在灾害发生时用于进行灾害救援的空间。
台湾城市根据应急功能的不同将其分为交通空间、避难空间、指挥空间、医疗卫生空间、外援中转空间、消防治安空间等几类。
应急交通空间是指为灾害发生时所产生的交通流提供灾害防救路线的道路交通空间,是连接疏散避难空间、指挥救护空间、外援与物资集散空间的重要桥梁,在灾害发生时能在各功能空间之间充分发挥联系作用;避难空间是指在发生灾害时,能够及时疏散人群并为公众提供避难场所的空间,是城市防灾空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对灾后居民生活影响最大、占地面积最广、对救灾成果影响最深远;指挥空间是指预留分配专门用于灾害发生时满足救援指挥功能的空间;医疗卫・53・中国城市安全空间的研究生空间指预留分配用于灾后伤员救护以及进行公共卫生处理的空间;外援中转空间是指外援进行集散与转移的空间,分为救援人员与救援物资的中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