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要素及其分类

合集下载

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税制要素与税收的分类 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税制沿革与现行税制体系
第一节
税制要素与税收的分类
一、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亦称税收或税法要素,是指构成 税收法律制度的共同因素。 (一)纳税义务人 1、纳税义务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是税款的直接承担者。
二、税制结构 • 税制结构,是指实行复合税制的国家,在按一定
标准进行税种分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税种分布格 局及其相互联系的系统。 • 税制结构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
发达国家
中国
所得税为主
流转税60% 所得税25% 双主体
第三节 税制沿革与现行税制体系
一、税制沿革 (一)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初步建立 (二)1953年对税制的修正 (三)1958年工商税制和农业税制的 (四)1973年工商税制的改革 (五)1979年至1993年的税制改革 (六)1994年的税制改革 1.流转税的改革 2.所得税制改革 3.其他税种的改革 4.改革税收征管制度 5.新一轮税制改革:改革出口退税制度、统一各类企业所 得税制度、全面推进增值税转型、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 税基
• 按全额累计税率计算:4000×15%=600 • 按超额累计税率计算: 500×5%+1500×10%+2000×15%=475 •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相比具有不同的特 点: (1)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税 负重,超额累计税率的税负轻。 (2)两个级距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 负增加速度超过计税依据增加速度的不合理现象 (税前收入高,税后收入低),超额累进税率不 存在这个问题。
第一节
税制要素与税收的分类

第08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第08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A × B=C
计税依据 税率 税额
6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征税对象
税目
税目是在征税对象范围内规定的具体征税类别,是对征税
对象的具体化。
工资、薪金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稿酬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
经营所得
偶然所得
7
一、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基本要素
节省 政府在征税时花费的人力和经 费最少,征税费用不能过高。
31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便利 确实
最少征收费用 平等
3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 一国国民应当根据自己的收入 能力,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 享得收入的比例来承担政府的 经费开支。
3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又称为课税技术原则。
确实
便利
节省
42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公平 原则
税收负担的分配应当 公平,应使每个人支 付合理的份额。
43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五)马斯格雷夫的税收原则
效率 原则
要求对征税方式进行选择, 尽量不影响市场主体的经 济决策,将税收的额外负 担降低到最低程度。
税收不可驱使财富外流。
政府征税不应该导致财富逃出国 外,因此对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财 富征税应慎重考虑。
38
一、税收原则的演变
(四)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是指国家征税的主要目的在于组 织财政收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又称为财政 收入原则。

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特点

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特点

第二部分财政——第十四章税收制度学习重点:1.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2.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的特点。

3.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4.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

知识点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一)税制要素: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注意】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1.纳税人:纳税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注意1】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可能是法人。

【注意2】纳税人=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人≠负税人,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课税对象:即征税课体,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注意】课税对象是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税目: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

【注意】税目反映整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分别是:计税金额(从价税)和计税数量(从量税)。

计税金额可以是收入额、利润额、财产额、资金额。

3.税率:指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征税额的标准。

(单选)【注意】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单选)分类:【示例】:某人某月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元,分别用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答案解析』:(1)全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 6000×20%=1200(元)。

(2)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分步计算:第一级的5000元适用10%的税率,应纳税额为5000×10%=500(元);第二级的1000元(6000-5000)适用20%的税率,应纳税额为1000×20%=200(元);其该月应纳税额=5000×10%+1000×20%=700(元)。

税制基本要素

税制基本要素

税制基本要素
《税制基本要素》
一、税务基础理论
1、税源:
税源是指法定的税收对象,也就是应纳税款者所具有的具体行为或动作,根据这些行为或动作,政府可以收取税款或收入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2、税率:
税率是指对所纳税款者所承担的税款或收入的比例,税率的设定会影响纳税人的行为和经济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财政收入情况。

3、税收准则:
税收准则是指在政府收取税款或收入时,应当遵守的法定原则和原则。

例如,在收税方面应当遵守“公平原则”等。

4、税收法规:
税收法规是指政府制定、推行的有关税收的法律法规。

它对于税收的征收、使用和管理等,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是税收制度的根本。

二、税收制度设计
1、税收基础:
税收基础是指政府所采用的基本税收制度,包括税收类型、税收税率、收入成本和税收基础等。

2、征税范围:
征税范围是指政府可以征收税款或收入的范围,根据税制及收入
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财产税、收入税、消费税和其他税种等。

3、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指政府政策下的税收优惠,例如减税政策、免税政策、减免税政策等。

4、税收行政管理:
税收行政管理是指政府部门对税收的行政实施,具体行政实施可以包括税收数据报送、税收征缴管理、税收稽查、税收监督管理等。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第二章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知识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税收制度的理论含义和现实含义,掌握税收制度构成要素及内涵,明晰相关要素之间的关联。

通过税收分类,掌握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税种数量,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现行的复合税制度特征,正确研判中国现行税制的演化趋势。

第一节税收制度一、税收制度的含义及分类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各项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制度依据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定准则。

税收制度的核心是税法。

制定税收制度,一方面是为了制约纳税人,即规定纳税人必须履行纳税义务;另一方面是为了制约征税机关,即规定征税必须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

税收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税种设置及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它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种的基本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和征收管理办法等。

其中,税法通则是一个国家征税的最基本的法律,主要规定一个国家征税的总政策、税制原则、税种设置等内容。

各税种的基本法规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基本法律依据,主要规定对什么征税、由谁缴纳、缴纳多少等内容。

实施细则是在各税基本法规基础上制定的执行性、补充性、解释性规定。

各税种的具体规定是根据基本法规和实施细则制定的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征税的详细规定。

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它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收优惠、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所组成。

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税收优惠和违章处理等。

第二章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与分类(一)纳税人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它是税收制度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主要解决向谁征税或者由谁纳税的问题。

各种税收都有各自的纳税人。

纳税人可以分为自然人纳税人和法人纳税人。

1.自然人纳税人按照法律规定,自然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包括本国公民和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简述税制构成要素的内容

简述税制构成要素的内容

简述税制构成要素的内容
税制构成要素是指税收制度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税种、税率、税基和税收征管四个方面。

首先,税种是指不同种类的税收形式。

常见的税种有消费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

不同的税种对应不同的税收对象和征收方式,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税种,可以实现对不同收入来源和消费行为的全面征收。

其次,税率是税收征收的比例或额度。

不同税种的税率各不相同,可以根据税收政策的需要进行调整。

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纳税人的负担和经济活动的效率。

一般而言,税收政策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平和税收收入需求等因素来确定税率的水平。

第三,税基是税收征收的对象和计量基础。

不同税种的税基也不相同,常见的税基有消费额、收入额、利润额等。

确定合理的税基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因为税基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税收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最后,税收征管是指对税收征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的系统和规则。

税收征管涉及到税收的征收、缴纳、申报、核算、审查等环节,其目的是保障税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税收征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税收征管机构、完善的税收征收制度、加强纳税人教育和税收执法等方式
来实现。

综上所述,税制构成要素包括税种、税率、税基和税收征管。

合理地运用这些要素,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实现税收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经济师考试章节讲义《初级经济基础》: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经济师考试章节讲义《初级经济基础》: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

经济师考试章节讲义《初级经济基础》: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导读:本文经济师考试章节讲义《初级经济基础》: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十二章税收第二节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税制要素的含义:税制要素,即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等。

纳税人:纳税人:指税法规定享有法定权利、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与纳税人可能是合一的,也可能是分离的。

在不存在税负转嫁(如所得税税种)的情况下,二者是合一的,在存在税负转嫁(如流转税税种)的情况下是分离的。

课税对象:税率的概念:税率是指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所应纳税额的比例或标准,它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税率是税收的中心环节,在课税对象数额既定的条件下,税率的高低决定着税额的多少和税负的大小。

税率的分类:(1)按税率表现形式,分为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和用百分比规定的税率。

①用绝对量表示的税率:也称为定额税率或固定税率,即以数量、重量、面积等作为计税基数直接规定周定的税额。

②用百分比规定的税率:即以价值作为计税基数,按照课税对象的百分比来确定的税率。

按照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

A.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按一个百分比的税率课税。

一般适用于对商品劳务的课税。

其特点是计算简便,征收效率高,是我国最广泛的一种税率形式。

但它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

B.累进税率:按照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征税对象,并规定相应的由低到高的税率。

累进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的课税。

累进税率的优点是税负公平,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缺点是计算较复杂。

累进税率又可以分为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全部应税数额都适用于相应的等级的税率课税。

超额累进税率:一定数量的课税对象可同时适用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

第二章 税制构成要素

第二章 税制构成要素
相对数和绝对数; 定额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其他税率。
四、税率
(一)定额税率(固定税率)
1、概念 指按课税对象的标准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应纳税额 的计税制度。即以绝对额的形式规定的税率。 2、形式 单一定额税率 差别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定额税率 幅度定额税率 分类分级定额税率
四、税率
3、优缺点
简单明了,使用方便;
二、纳税人
3、扣缴义务人与纳税人 两者与税款的关系不同 两者存在的范围不同
三、课税对象
(一)课税对象概念及重要性
1、概念 指每个税种征税的标的物,是税法规定的纳税 人应该承担某种税的标的物。是征税的客体,即对 什么征税。 2、重要性 是划分不同税种征税界限的标志 是区分各税种由来的主要依据 是确定税种名称的主要因素
四、税率
又例: 纳税人某甲,某月取得应税所得额为4000元(仍以 书上表2-1为参考)
1、按全额累进计算,应纳税额为4000×10%=400元 2、按超额累进计算,应纳税额为 3300×10%+1000×15%=450元 3、使用全额累进时,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均为15%;使用超 额累进时,名义税率为15%,实际税率为450/4000=11.25% 4、使用速算扣除数,4000×15%-150=450元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2、重要性 (1)是确定税收分配关系的前提 (2)是进行对税制进行理论分析的条件 (3)是设计税制的基本材料 (4)是理解和把握税制的基础
一、税制要素与税收要素
(二)税收要素
1、税收要素概念 是构成税收分配关系的基本因素,是税收形式 特征的具体体现。 2、税收要素 征纳主体——分配主体 征税对象——分配客体 税率————分配标准 税收优惠——调整要素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中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1、税制要素:(1)课税对象(征收对象):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①税源: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②税目: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③计税依据: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两种主要的计税依据分别是计税金额和计税数量。

(2)税率:是税法规定的每一单位课税对象所应纳税的税额的比例或标准,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

税率的高低,体现着征税的深度。

分类: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固定税额)、累进(退)税率。

2、税收分类:(1)按征税对象的不同:①流转税(主体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

②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③财产税(收入弹性小,无资源配置功能):包括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④资源税类: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⑤行为税类: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2)按计量标准的不同:①从价税:增值税等。

②从量税:消费税中的啤酒、汽油等税目,资源税等。

(3)按税收与价格关系的不同:①价内税:消费税等。

②价外税:增值税在零售以前的各环节。

(4)按税负能否转嫁:①直接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②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

(5)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的不同:①中央税:消费税、关税。

②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③共享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流转税:(1)主要特点:课征普遍;以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或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与成本和费用和经营管理水平无关;除少数税种或税目实行定额税率外,流转税普遍实行比例税率。

(2)增值税:①特点: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②类型:消费型(目前实施,体现鼓励投资政策、允许扣除购入固定资产中所含税款)、收入型、生产型。

③税率:13%、9%、6%、0%。

我国税制要素与分类

我国税制要素与分类

中国税制纲要第一章税制概述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地自戕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

1.从直观来看,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2.从物质形态来看,税收交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者货币。

3.从本质来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4.从形式牲来看,税收具有无偿性(核心)、强制性、固定性的特征。

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征收的,而并非一种自愿交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征税范围和征收比例,便于征纳双方共同遵守。

5.从职能来看,税收具有财政(组织财政收入)和经济(调节经济)两大职能。

6.从性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节税制(税收制度)与税法税制,是国家以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规的总称。

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税法是国家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按税法的效力分类,可分为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2.按税法内容分类,可分为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

3.按税法地位分类,可分为税收通则法和税收单行法。

4.按税收管辖权分类,可分为国内税法和国际税法。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章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第一节税制要素税制要素包括征税对象(税法的最基本要素)、纳税人和税率。

税率分为比例税率(单一的/差别/幅度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全额/超额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地区差别/幅度/分级定额税率)。

纳税环节指在简洁规定的从生产到消费的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国民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过程中应该纳税的环节,即对处于运动之中的征税对象,选定应该交纳税款的环节。

第二节税收分类1.按征税对象分类:对流转额、所得额、资源、财产、行为的征税类。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中级经济师   经济基础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第十四章税收制度考试大纲税收制度。

掌握税制各要素,理解税收分类的基本方法,辨别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的基本特点,掌握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一)税制要素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个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其中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课外:税务机关不构成税制要素】1、纳税人,即纳税主体,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

每部单行税法或税收条例中,都对纳税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与之相关的两个概念是负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负税人是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有的税收虽然由纳税人缴纳,但实际上是由别人负担的,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即通常说的税负转嫁问题,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即可以是各类型的企业,也可以说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

扣缴义务人即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义务由法律基于行政便宜主义而设定,为法定义务。

2、课税对象(征税对象),即征税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

课税对象是不同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它规定了政府可以对什么征税。

现代税制下的课税对象有所得、消费和财富。

与之相关的概念是税源、税目、计税依据。

税源即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的。

税目即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是对课税对象的具体划分,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代表征税的广度。

计税依据(或课税标准)是指计算应纳税额的依据,它规定了如何确定和度量课税对象,以便计算税基。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

税收要素和税收分类

2、累进税率 (1)定义 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的税 率。 (2)形式 全累税率和超累税率
重点:举例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 的区别
累进程度 合理性 临界点附近出现 税额增加大于所 得额增加 计算方法 简便
变化
全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高 负担重
急剧
超额累进税率
累进程度低 负担轻
税额随所得额的 复杂 增加而增加体现 量能负担
纳税环节的几种形式
1. “一次课税制” 2. “多次课税制”
一个税种在商 品流转各个环节中 多次征税。例如, 建国初期的营业税 和印花税,在产品 出厂时、商业批发 和零售环节均要征 收。
五、纳税期限
1、纳税期限的概念 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向国家交纳税款的法 定期限。
2、确定纳税期限的依据
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 和不同的征税对象所决定。如企为所得税, 以年所得额为征税对象,分期预缴,年终 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办法;
幅度定额税率:土地使用税 ,自2007年1月 1日起,每平方米年税额,大城市1.5-30元,中等 城市1.2-24元,小城市0.9-18元,县城,建制镇, 工矿区0.6元至12元。
分级定额税率:原车船使用税对机动船按 净吨位多少,分级规定不同税额。
计算简便,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税种的征税对象应该是价格固定、质量和 规格标准较统一的产品。

征税对象与税源是密切相关的。国家通过 税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作用点是在征税对 象上,国家规定对什么征税,如对商品流 转额、对所得额、对财产、对各种行为等 征税。这些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点, 但这些最终都要落在税源上。 但也不可以把作用点都直接放在税源上, 这样调节的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调节作用 就会大大减弱,变成只调节收入了。

第四章 税制要素

第四章 税制要素
单一比例税率,一种税只设一个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一种税设两个或以上的比例税率。
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如消费税 行业差别比例税率,如营业税 地区差别税率,如农业税 幅度差别比例税率,如以前娱乐业营业税
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随着征税对象数额增加而提高征收 比例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将计税依 据分为若干档次,不同档次适用由低到高的不 同税率。其形式有:
减免税按照其在税法中的地位,可分为三类:
-法定减免,在各种税的基本法规定的减免税;
-临时减免,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某些特殊的暂时 困难,而临时批准的一些减免税;
-特定减免,根据社会经济情况发展变化和发挥 税收调节作用的需要,而规定的减免税
税收附加:地方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随同 正税一起征收的列入地方预算外收入的一种款 项
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按照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 位,直接确定征收的金额。 适用范围通常为那些价格稳定、质量和 规格标准比较统一的商品,如啤酒。 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弹性较差。
税率的其他形式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实际税率常常低于名义 税率
-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
问题: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关系
-零税率与负税率
税负转嫁使得纳税义务人与实际负税人不一致。 代收(扣)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有代
扣代缴税款关应向其颁发代扣代缴 证书,明确其扣缴义务;扣缴义务人必须严格履行扣 缴义务,对不履行扣缴义务的,税务机关将予以适当 处置。
注意:部分企业可能会负担应扣缴的税款
-征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计税依据 是在目的物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对目的 物据以计算税款的依据或标准
-征税对象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 定,计税依据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 的规定,是征税对象量的表现

2024《中国税制》全套课件PPT大纲

2024《中国税制》全套课件PPT大纲

•引言•税收基本原理•中国税收体系概览•流转税类详解•所得税类深入剖析•资源税类及环境保护税解读•财产税类及其他相关税种介绍•税收征收管理与纳税服务优化•中国税制改革与发展趋势引言税制概述01税制的定义税制即税收制度,是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和,反映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02税制的基本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等,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

03税制的分类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税制可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等五大类。

中国税制发展历程古代税制01中国古代的税制可以追溯到夏朝的“贡”制,经过商朝的“助”制、周朝的“彻”制,逐渐发展出以土地和人口为基础的赋税制度。

近代税制02近代以来,中国税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如晚学习目标与意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税制》,了解中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税种和税收管理政策,掌握税收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税收问题的能力。

学习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学习《中国税制》对于理解国家经济政策、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个人财税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于从事财税工作的人员来说,掌握《中国税制》也是必备的职业技能之一。

税收基本原理0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形式。

0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其中,强制性是税收的根本属性,无偿性是税收的关键特征,固定性是税收的基本要求。

0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特点,如税收的普遍性、公平性和效率性等。

税收概念及特征税收原则与职能税收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财政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税收应使每个纳税人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效率原则要求税收应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财政原则要求税收应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种分类与税制要素

税种分类与税制要素
• 6. 课征体系
– 美国财产税的课税体系公开、透明,由司法部门人员负责检查财产估价是否公平,税务人员有无舞弊现象 – 美国财产税主要用于教育
三、财产转让税
• (一)财产转让税税种 1.遗产税:主税 按照纳税义务人可以分为三种:
总遗产税制:就被继承人在死亡时拥有的全部财产 价值征税(美国、英国) 分遗产税制:就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或分 得的遗产额征税(日本、德国、法国) 总分遗产税制: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等 2.赠与税 –辅税
三、公司所得税
• 1.公司所得税的课征范围 –居民公司和非居民公司
• 认定标准:登记注册、总机构和管理中心
–登记注册:依照公司的注册登记地点而定 –总机构:依据公司的总机构设立地点而定 –管理中心:依据公司实际控制或实际管理中心而定 –美国:
» 美国公司是指根据各州法律成立,并向州政府注 册的公司,不论是设在国外还是国内,也不论其 股权是属于美国人还是外国人
• 可以结转到未来20年的应税所得中扣除
– 组织费用:可选择在60个月以内或者更长的时间内摊 销
– 慈善捐赠:扣除额以应税所得的10%为限,超过部分 结转以后5年扣除
• 3.公司所得税的税制类型 –按归属程度和对已分配利润是否适用低税率而分为 三类 –古典制
• 公司所得税就公司取得的所有利润征收,支付的股息不能 扣除,股东取得的股息收入作为投资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 例:
• 从总所得中剔除不予计列项目,得到毛所得;从毛所得中减去必要的费 用开支(事业费用),得到调整毛所得;从调整毛所得中减去税法允许 的扣除项目,得到净所得;从净所得中减去个人宽免额,得到应税所得
• 其中:
• 不予计列项目:州和地方公债利息收入、社会保险收入、奖学金和研究 补助、慈善捐赠等

简答税制构成要素

简答税制构成要素

简答税制构成要素
税制构成要素指的是税收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税种、税率、税基、税务程序和税收政策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制度。

1.税种:税种是指不同类型的税收,如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不同的税种针对不同的税收对象,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和税率。

2.税率:税率是指对应税收对象的应纳税额与税收基数之间的比
例。

不同税种和不同纳税对象的税率可能不同。

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

3.税基:税基是决定纳税金额的基础,是纳税对象所应纳税的计
税依据,如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值税的销售额等。

税基的确定和计算方法有助于确保税收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4.税务程序:税务程序是指制定和执行税法的过程和程序,包括
纳税申报、税务登记、税款征收、税务审核和税务争议处理等。

税务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对于确保纳税人的权益和税收的合法性非常重要。

5.税收政策:税收政策是指政府对税收制度进行规划、调整和管
理的政策和措施。

税收政策的目标常常包括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和提供公共服务等。

税收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对于整个税制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综合来看,税制构成要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税收
制度。

它们的合理设计和灵活运用有助于有效征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四章税收制度

中级经济师基础第十四章税收制度

本章重点:1.税制要素的内容2.税收的分类3.流转税的主要特点4.增值税的类型、征税范围和纳税人、税率与征收率、计税方法5.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6.所得税的主要特点7.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8.财产税的特点和制定车船税法的意义9.税收制度改革的目标取向和主要内容知识点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一)税制要素: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和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等。

纳税人、课税对象和税率是税制的基本要素。

1.纳税人(纳税主体):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可能是自然人,可能是法人。

(1)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负税人: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人≠负税人:增值税、消费税等。

(2)扣缴义务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注意1】扣缴义务人即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

【注意2】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

【例题·单选题】(2017年)关于扣缴义务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人不能成为扣缴义务人B.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成为扣缴义务人C.扣缴义务人的扣缴义务属于非法定义务D.扣缴义务人是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税制要素。

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

扣缴义务人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

它的义务由法律基于行政便宜主义而设定,为法定义务。

国家税收(第六版)第二章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国家税收(第六版)第二章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项目扣除是指在课税对象中扣除一定项目的数额,以其余额作为依据计算税
额。
跨期结转是将以前纳税年度的经营亏损等在本纳税年度经营利润中扣除,也
等于直接缩小了税基。 7.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性措施。这种处
罚是税制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税收强制性特征在税收制度上的体现。
=上级最高限额×(本级税率-上级税率)+上级速算扣除数
第二章 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累进税率: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逐级提高的税率。 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 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
◆税收加成:是指根据税制规定的税率征税后,再以应 纳税额为依据加征一定成数的税额。
加征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10%,加征成数一般规定 在1成至10成之间。
负税人—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否一致取决于税负是否发生转嫁。
扣缴义务人—税法规定的,在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 和个人。
2.课税对象 —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标的物。
与课税对象相关的几个概念:
(1)税源——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2)税目——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反映征税的范围,体现征税的广度。
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地方税一般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 并支配其收入的那一类税收,如房产税、车船税等。中央地方共 享税一般是指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并按一定比例分 别支配其收入的那一类税收,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第二章 税制要素与税制结构
第二节 税收制度与制结构 一、税收制度 ◆狭国义的的国税情收和制财度政-政--是策一需个要国所家制根定据的其各税项收税政收策法、律税、收法原规则及,征结收合管本
包括重新确定新税率、归入低税率、规定零税率。

中国税制知识点整理

中国税制知识点整理

中国税制知识点整理中国税制第一章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制度由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纳税环节和纳税期限等要素构成。

课税对象是指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法规定的征税范围。

纳税人是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率是应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纳税环节是指税收征纳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等。

纳税期限是单位和个人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

起征点VS免征额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的部分。

属于免征额的部分不征税,只有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税法的概念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是国家制定的用于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税法可分为税收基本法和税收普通法,根据基本内容和权力效力的不同进行分类。

税法的特征税法的特征包括税与法的共存性、税法关系主体的单方固定性、税法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性以及税法结构的综和性。

税法的作用税法的作用包括社会经济作用和法律规范作用。

社会经济作用包括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法律保证、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正确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准绳以及在国际交往中贯彻平等互利、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规范作用包括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和预测作用。

税收分类税收可按缴纳形式、计征标准、管理和受益权限、负担能否转嫁以及与价格的组成关系进行分类。

按管理和受益权限分类,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所得税收入属于中央地方共享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

地方税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车船使用税;中央税包括关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和进口增值税消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印花税。

税收体系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增值税、关税、车辆购置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税制要素与税收分类第一节税制要素税制要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层次:一般要素、基本要素、核心要素一般要素包括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税目、计税依据、纳税环节、减税免税、附加、加成、起征点、免征额等等。

基本要素主要是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

核心要素就是税率。

一、基本要素1.征税对象(1)征税对象是税法的最基本要素征税对象作为税法的最基本要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体现。

第一体现了征税的基本界线,第二决定了不同税种的性质的差别。

(2)征税对象与税目税目:即征税对象的具体内容,是在税法中对征税对象分类规定的具体的征税品种和项目。

规定税目首先是为了明确具体的征税范围。

从总体上讲,税目由两种方法进行确立。

一种是列举法,另一种是概括法。

(3)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化。

有的税种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致的,如各种所得税,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都是应税所得额。

但是有的税种则不一致,如消费税,征税对象是应税消费品,计税依据则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

(4)征税对象与税源的关系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即各种税收收入的最终出处。

税源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国民收入。

个人所得税的税源与征税对象一致,而消费税和房产税的税源与征税对象不一致。

征税对象与税源是密切相关的。

国家通过税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作用点是在征税对象上,国家规定对什么征税,如对商品流转额、对所得额、对财产、对各种行为等征税。

这些都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点。

2.纳税人纳税人是课税主体,从总体上讲纳税人可以分为两类,就是自然人和法人。

(1)法人与社会组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能独立起诉和应诉。

法人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国企业,这是企业法人,此外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2)纳税人与负税人在学习纳税人的概念时,我们还应注意负税人的概念。

负税人就是最终负担国家税收的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同负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负税人是经济学中的概念,即税收的实际负担者,而纳税人是法律用语,即依法缴纳税收的人。

有的税种,税收由纳税人自己负担,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如各种所得税一般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税种和税目,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不一致的,如消费税的一些税目,纳税人虽是企业,但税款已包括在商品的价格之中,负税人是消费者。

税法中并没有负税人的规定,国家在制定税法时,只规定由谁负责缴纳税款,并不规定税款最终由谁负担,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客观上存在着税收负担,即谁是负税人的问题。

因此在考虑税收政策和设计税制度时,必须认真研究税收负担问题。

(3)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是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税务机关按规定给扣缴义务人代扣手续费。

同时,扣缴义务人必须按税法规定代扣税款,并按规定期限缴库,否则依税法规定要受法律制裁。

对不按规定扣缴的扣缴义务人,除限令其缴纳税款外,还要加收滞纳金或酌情处以罚金。

二、核心要素1.税率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之间的比例,即税额除以征税对象的数量。

税率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

税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负担水平,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体现,为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税率有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之分。

名义税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应纳税额除以征税对象数量。

实际税率是实纳税额与实际征税对象的比例,即实纳税额除以实际征税对象数量。

在实际征税中,由于计税依据、减免税、税率制度等不同原因,纳税人实纳税额和应纳税额会不一致,实际征税对象数量与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数量也会不一致,实际税率也就会反映了纳税人的实际负担率,真实地反映了纳税人的负担,我们在研究税收政策,制定税收制度时,应注意到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的差别。

2.我国现行税率我国现行税率主要有三种类型: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其中累进税率是三种税率中的最核心部分。

(1)比例税率比例税率是应征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量的等比关系。

这种税率,不因征税对象数量的多少而变化。

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只规定按一个比率征收的税制。

如交通运输营业税的税率是3%,不论纳税人的营业额是10元,还是10000元,税率都是3%。

这种税率,税额随着征税对象数量等比例增加。

这种税率,在一般情况下,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同。

比例税率可分为以下几种:①单一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只规定一个税率,如企业所得税采用的税率为25%。

②差别比例税率:即一个税种规定不同的比例税率。

按使用范围可分为:第一,产品差别比例税,第二,行业差别比例税,第三,地区差别比例税。

③幅度比例税率:国家只规定最高税率和最低税率,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在此幅度内自由确定一个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计算简便,并且不论征税对象大小,只规定一个比例的税率,不妨碍流转额的扩大,适合于对商品流转额的征收。

但是用比例税率调节收入的效果不太理想。

(2)累进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增大而提高的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量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量越大,税率越高;累进税率税额与征税对象有数量相比,表现为税额的增长幅度大于征税对象数量的增长幅度。

累进税率对于调节纳税人收入,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各种所得税一般都采用累进税率。

①全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累进税率的一种,即征税对象的全部数额都按其相应等级的累进税率计算征收。

举例:某甲全年收入300元,某乙全年收入2500元,求应纳税额。

【解析】按照全额累进税率表:①甲全年收入300元,按5%的税率征税:应纳税额=300×5%=15(元);②乙全年收入2500元,全部收入都有按相应等级税率20%征税:应纳税额=2000×20%=500元。

由此可以看出:全额累进税率,它的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一般是相等的。

表2.2 全额累进税率表级数所得额级距税率1 2 3 4 5 6 7 8 全年所得额在400元以下(含)的全年所得额在400~1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1000~2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2000~5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5000~10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10000~20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20000~50000元的部分全年所得额在50000元以上的部分510152025304050全额累进税率在调节收入方面,较之比例税率要合理,但是使用全额累进税率,在两个级距的临界部位会出现税负增加超过应税所得额增加的现象,使税收负担极不合理。

举例说明如下。

例:某甲年收入1000元,某乙年收生入1001元,求应纳税额为多少?解:查税率表(见表2.2),1000元适用税率10%,1001元适用税率15%。

甲应纳税额=1000×10%=100(元)乙应纳税额=1001×15%=150.15(元)通过这个例子,可以明显地看出,乙取得的收入只比甲多1元钱,却要比甲多纳税50元,税负是极不合理的。

这个问题,可以用超额累进税率来解决。

②超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把征税对象划分为若干等级,对每个等级部分分别规定相应税率,分别计算税额,各级税额之和为应纳税额。

一定数量的征税对象可以同时适用几个等级部分的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的"超"字是指征税对象数额超过某一等级时,仅就超过部分,按高一级税率计算征税。

总体上讲有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定义法,二是公式法。

定义法:例:某甲年收入1000元,某乙年收入1001元,求应纳税额为多少?甲应纳税额:(1)400×5%=20(元)(2)(1000-400)×10%=60(元)(3)∑=80(元)乙应纳税额:(1)400×5%=20(元)(2)(1000-400)×10%=60(元)(3)(1001-1000)×15%=0.15(元)(4)∑=80.15(元)例:计算2500元所得额应纳税额。

按照超额累进税率的定义计算如下:在所得额2500元中。

【解析】①400元适用税率5%税额=400×5%=20(元)②400~1000元的部分适用率10%税额=(1000-400)×10%=60(元)③1000~2000元的部分适用率15%税额=(2000-1000)×15%=150(元)④2000~2500元的部分适用率20%税额=(2500-2000)×20%=100(元)应纳税额=20+60+150+100=330(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使用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称为速算扣除数法,即:应纳税额=用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应纳税额=2500元×20%-170=330(元)结果与定义法计算的税额相同,由此可以看出速成算扣除数法的原理为: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超额累进计算的税额=全额累进计算的税额-速算扣除数计算速算扣除数可以使用计算公式:本级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最高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①第一级:所得额在400元以下,税率是5%,所得额如在这一级里,直接乘以5%就是应纳税额,不用扣除,即速算扣除数为0。

②第二级:所得额在第二级400元到1000元的部分,适用10%的税率,而400元以下部分适用5%的税率。

第一级所得额为400元×(10%-5%)=20(元),即第二级速算扣除数为20元③第三级:第一级:400元以下按5%的税率计算,现按15%的税率计算,多征税额为:400元×(15%-5%)=40(元)第二级:400~1000元部分应按10%的税率计算,现按15%的税率计算,多征税额为:(1000元-400元)×(15%-5%)=30(元)第三级速算扣除数为:40元+30元=70(元)同样道理,可以算出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等相关各级的速算扣除数。

例:某个体工商户年生产经营应纳税所得45000元,要求计算全累、超累、速算扣除数?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级数所得额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1 不超过5000元的 5 02 超过5000~10000元的部分10 2503 超过10000~30000元的部分20 12504 超过30000~50000元的部分30 42505 超过50000元的部分35 6750【解析】(1)全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45000×30%=13500(元)(2)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定义法5000×5%=250(元)(10000-5000)×10%=250(元)(30000-10000)×20%=4000(元)(45000-30000)×30%=4500(元)∑=9250(元)(3)超额累进方法计算的税额:公式法应纳税额=45000×30%-4250=9250(元)(4)各级的速算扣除数:第一级:0第二级:5000×(10%-5%)+0=250(元)第三级:10000×(20%-10%)+250=1250(元)第四级:30000×(30%-20%)+1250=4250(元)第五级:50000×(35%-30%)+4250=6750(元)累进税率有两种形式,即全累(包括全额累进和全率累进等)和超累(包括超额累进和超率累进等),现对比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