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诗性”“诗情”“诗意”“诗化”的叩问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对语法、词汇和句法的教学,而忽视了对文学、诗歌和艺术的培养,那么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即需要注重对文学、诗歌和艺术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感受到文学之美和艺术之美,从而真正喜欢上语文,喜欢上文学,喜欢上艺术。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

诗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

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古人的情怀和境界。

诗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领略到语言的美和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文学的热情。

除了古诗词之外,现代诗歌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代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当代文学的魅力和当代诗歌的美。

语文教学需要通过诗情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和文学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中领略到语言的美和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画意”。

画意是指语文教学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和音乐作品等,这些作品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文学的魅力和文学家的艺术功力,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领略到艺术作品中的美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通过学习音乐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和音乐家的艺术境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品情感、悟思想,叩问诗歌的本真

品情感、悟思想,叩问诗歌的本真

【课堂链接】Ke tang lian jie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在于对诗歌思想和情感的把握。

但学生对诗歌基本情感的把握十分头疼,做起诗歌阅读题来左右彷徨,出错较多。

“四抓法”能较迅速、准确地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变盲目为清晰,变困难为容易。

一、抓“诗眼”“明显带有作者情感倾向的字词”,指作者对生活中各种对象和事件所表达出的情绪、态度等。

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一旦抓住了这类字词,就能迅速了解作者大致想要表达的情感。

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学生抓住明显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爱”字,便能知晓作者表达的对枫林、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柳永的《雨霖铃》中,抓出“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的“伤离别”三字,便能知晓本词在表达因离别而产生的伤感之情;又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抓“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愁”字,同样也能知晓本词大致在抒发一种愁绪。

古诗词中,这些明显带有作者情感倾向的字词,恰如诗词的“眼睛”,抓出诗词的“眼睛”,就能知道诗词的“心中所想”。

二、抓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因此,学生抓住这些意象及其特点,也能得知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是主要的意象,皎洁清亮,又有一丝孤寂之感。

当晚应是满月,月圆而人难团圆,诗人的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句,其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

“骤雨”是傍晚时分刚停的急雨,不仅让人身体上感到一阵"冷"意,还"冷"在了心上。

“长亭”是古人的送别之地。

词中主人公心中因离别而产生的"冷意"倍增。

“寒蝉”是夏末秋初时叫声低微的蝉,免不了让人心生凄冷之情。

由此可见,意象是诗词的“眼睛”。

学生要抓住意象,把握特点,揣摩含义,以此读懂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语文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不仅仅是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一种沟通思想、传承文化、塑造性格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缺乏“诗意”。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注入诗意,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理解诗意不仅仅是指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也包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诗意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内心世界的表达,是对情感的抒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增长才情、陶冶情操。

我们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以讲授课文、默写古文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诗歌朗诵、文学鉴赏、戏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到美的力量,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要能够主动思考、勇于表达。

我们还应该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

古诗词、现代诗歌、经典小说、文言文等各种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对人文精神的一次次追溯和感悟。

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情感的升华,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我们也不要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对于语文教育的启发和拓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更加广阔的知识世界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进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当下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注入诗意是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

我们要承认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陶冶,情感的沟通。

略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略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略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随着现代文化、教育进步,现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社会生活形式,随之而来的课程也从传统的以消化教材内容为目的的记忆性教学,发展到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强调实践性教育的发展。

语文课程也随着发展而逐渐丰富,语文诗歌教学也慢慢受到重视。

内容:语文诗歌教学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精髓,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并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首先,语文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发展、风格以及创作的技巧。

此外,让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内涵,通过分析不同的古典诗歌,让学生懂得诗歌的精髓,学会欣赏与鉴赏。

其次,要让学生能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古诗,把学习古诗编织成演讲或即兴演讲,让学生能够在古诗中体会到诗中的诗意,融入自己的意境,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诗歌融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诗歌来实践自己的想法,通过诗歌学会了解自我,也可以通过诗歌来学习掌握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和灵感。

比如,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内容整理成一首诗,采用叙事诗的形式,将内容融入诗中,让学生以诗的形式记忆内容,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总体而言,语文诗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多元化地了解语文课程,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概念性思维,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结论: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并分析诗歌的内涵;然后要让学生能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后,要让学生以诗的形式记忆内容,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宜重视诗情画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与灵感,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学素养,让诗歌发挥其最应有的功能,在学生中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诗情画意”,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语言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一、“诗”的实质是情感的表达。

诗歌是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诗情画意的形式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背诵、鉴赏、创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通过欣赏诗歌,学生可以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通过创作诗歌,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诗歌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对于美的追求,也是对于生活、人生的思考,通过诗歌的教学,可以启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提高学生对于人生的洞察力。

二、“画”的实质是美的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展现的美丽画面。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视觉细节都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美的体验。

学生可以通过品味文学作品中的画面,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

还可以通过观察和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画面,让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美。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知力,能够使他们更加敏锐地发现和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诗情画意”的实质是情感与思维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用批判性的思维分析和评价信息。

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语言的创造和传播中。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是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文化养成和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让他们爱上语文,成为我们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

语文是一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文化学科,语言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意义,我们需要培养学生通过字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情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诵读诗歌、朗读文章、欣赏美文等形式,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感受其中的美感和情感,从而激发出共鸣。

其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

在教学中,适当的营造情境氛围,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

比如,在教授古诗文时,可以通过背景介绍、画面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自然景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同时,还可以通过情感故事、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再次,要注重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中的诗情画意。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提问、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共同探讨文化的魅力。

最后,要注重多元化教学。

语文教学需要多种方法与手段,这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作品创作、口头表达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这是一种渗透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情感与文化的氛围,需要通过学生的感知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实现。

语文教育不仅是教育内容,更是一种情感、文化与审美的培养,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人文的温馨与美好,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共同使命。

深挖文本聊诗意 诗情画意教古诗

深挖文本聊诗意 诗情画意教古诗

深挖文本聊诗意诗情画意教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提高常态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注重把握古诗词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进行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上,我努力营造浓厚的古典文化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古诗。

古诗词语言凝炼,言简意丰,我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蕴含在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

同时,我还根据诗意巧设问题,激发学生内在思维,把文本落实到关键词上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让师生的心灵与文本一起跳动,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与诗人进行深入交谈,在交谈中达到情感的融合。

最后,我还引领学生“唱诗”。

音乐是神奇的,它可以穿越时空,将抽象的词语具象化,把学生带到古诗词的古风古韵中,让诗情画意尽随音乐的流淌渗入学生是心田。

一.诵读想象——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跳跃灵动,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妙,须“高声朗诵,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

”把古诗读得字正腔圆还够,古诗和现代文不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节奏,只有把节奏读好了,才算把诗读通了。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的脑海中。

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

如《泊船瓜舟》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融合,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呢?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略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略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摘要:“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是富有思想和情感、能够激荡灵魂、能使师生在互动中认识和提升自我、能使课堂充满情趣与个性色彩的语文课堂。

本文以此切入,从“对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的理解”等四方面,对语文“诗情画意”课堂的构建做了有益的探讨和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情画意课堂构建思考尝试构建“语文的诗意”,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融合的境界,是一种洋溢着情感、弥漫着想象、充满着浪漫精神的境界,是弥散于师生间全部生活时空的诗意般的语文生活世界,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能动地寻求精神家园,并进而获得人格成长和生命发展的一种境界。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富有诗意的心灵感动中进行的,是语文课堂教学富于“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精彩的课前介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课文,激发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课堂过渡,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让初中学生感受、触摸和微妙的课堂结束,也能收到“虽然课堂结束了,但乐趣依然存在”的效果。

初中学生在诗情画意的课堂中获得人格的熏陶,语言素养的发展,丰富的语言意识的增强,生命智慧的发展,也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力量。

首先,是对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对“诗与画”有两种主要的理解:一是了解教学环境和氛围。

所谓“诗情画意”,其实是一种悠闲的环境,特别是自由轻松,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此,从教学环境来看,“诗情画意”非常适合于语言学习的氛围。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诗情画意”主要是指初中教学内容所构成的要素,以促进初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

这些元素突破了文字的束缚,使内容更加生动。

在这样的画面中,强烈的情绪并不坏,所以初中学生的感知会更加深刻。

其次,是厘清“诗情画意”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可从三方面理解: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来实现的。

一般地讲,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词汇分析很难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

论古诗词鉴赏之课堂叩问法作者:王小静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7期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鉴赏古诗词教学中,课堂叩问法对培养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课堂叩问法《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这段话阐明了在教学中“问”的方法,即先易后难。

因为但凡是课,总有发问,特别是语文课,粗到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细到品词析句质疑讨论,都离不开一个“问”字。

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还非得追问不可。

鉴赏古诗词,叩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在鉴赏古诗词课堂上,应该不断叩问,刨根问底,从语言、表现手法和意境等进行追问,促进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在叩问的过程中,学生欣赏和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精妙之处,深入诗人内心,品读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思想。

一、推敲炼字诗词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

为了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诗词人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在“炼字”方面下了一番“推敲”功夫。

古人讲“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告诉我们诗词语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

因此,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要懂得鉴赏“炼字”。

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时,必须让学生抓住诗词中的富有表现力的“炼字”。

鉴赏诗词中的“炼字”,引导学生不断地叩问,对“炼字”进行深入理解、推敲,挖掘“真义”,感受古诗词语言独特的魅力。

在教学《蜀相》一诗时,我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中的“自”和“空”字的用法极为精妙。

于是在鉴赏诗歌语言中,便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和“空”不断叩问。

这里的“自”和“空”能不能换成“尽”和“皆”?为什么?这一叩问,如同在水中掷下一块石头,课堂上顿时溅起了阵阵思维的涟漪。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指教学过程中融入诗意和画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中诗情指的是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形象化的语言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感受;画意指的是以图画或图像为媒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以视觉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诗情画意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韵律感,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融入诗情画意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参与。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选取优美的诗歌和图画作为教材,让学生在欣赏和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和魅力,从而引发他们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

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选取一些富有意境的描写自然景物或人情风物的诗歌,通过赏析诗句中的美景和美意,让学生沉浸感受到诗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

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的构图和色彩运用,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融入诗情画意的教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和韵律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诗歌、演唱歌曲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充满节奏感和韵律美。

在教授古文时,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古文中的音乐之美,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从而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通过韵律课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合作创作一些节奏感强、韵律优美的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和审美能力。

融入诗情画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画作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在学习古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引导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联想,感受其中的美好和思想深度。

在欣赏画作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还原画作中的情境和表达的思想。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摘要: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纯洁的诗心,无邪的诗情,为学生打造充满诗意的课堂,让学生能够充满诗意与活力,在语文课堂上可以积极参与、不断探索,从内心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美。

同时,也要让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灵上获得启迪,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堂能够开出智慧的花朵,呈现出诗意的精彩,让语文课堂充满着诗情画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画意一、对语文教学“诗情画意”的理解对于语文教学的“诗情画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学生学习语文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诗情画意”也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然轻松的学习环境,不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能够有着更强的自主能动性,对学习便有了更强的动力。

所以,有着“诗情画意”学习氛围的语文课堂的学习是更加高效的。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诗情画意”是指语文教学中构成的要素,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起促进作用,将教学内容用“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可以突破文字的束缚,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的感知更加深刻。

二、“诗情画意”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1、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部分语文内容的教学是难以被理解的,学生对词汇语句的分析的能力比较匮乏。

对此,若借助“诗情画意”的方式进行教学,便可以加强学生对较难知识点的理解。

因此,学生需要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诗词“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一诗句时,学生不一定能从字面中理解到女孩羞涩的情感,这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运用联想的艺术手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想象到少女们带着初恋的萌芽、清新可爱的小动作。

学生通过“诗”的画面感获得审美体验,具有简单而直接的特点,是不能仅靠对词语的理解而获得的。

2、营造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科渗透有着很强的趋势。

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语文教学不仅传授着语文课本中的知识,而且会涉及文化传统的传承。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即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诗情画意的感受和体验,使其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更能领略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美学情操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

诗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艺术,感受诗的美和情。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读出诗歌中的“诗情”,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让学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清远;如《将进酒》中的“银鞍照白马”,让学生感受到李白豪放不羁的豪情。

通过学习诗歌,学生可以激发内心的美感和情感,增强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画意”。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述风景和画意的文章,如《岳阳楼记》中写出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如《天净沙·秋思》中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和情感,让人感受到文字中的画意和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画意,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和文学的艺术,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色和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

文学作品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表达和创作,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需要适时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情感的培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使其在语文学习中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的美和情感。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情感的体验。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承载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使命。

而要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美好,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

诗是语文中的精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充满了美的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让学生在朗诵中领略诗歌的美丽语言和深刻内涵,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诗歌的朗诵和赏析,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语文教学需要“画意”。

文字与图画一样,都是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内容中的图画或配图,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荷塘的画作,让学生在心灵的画卷中感受文章中的荷塘月色,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观赏图画,学生可以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增强对文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美。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观察力和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素养,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春晓》这篇诗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春日的景象、听取春天的声音,让他们由外及内,从对自然景象的感知中产生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字中的美,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增强对语文的热爱。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分析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分析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分析诗歌是一种极具语言魅力的文体,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审美品质的关键。

本文以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为主题,就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诗情画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整体质量。

标签: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诗情画意诗歌是语文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语言美、形象美,还具有意境美、自然美。

每一首诗都犹如一幅动人的画卷,能否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感受到诗歌所营造的诗情画意,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分析诗歌的诗情画意、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呢?一、诗歌教学形象化,使学生入境得趣意境和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诗歌的形象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塑造的。

诗歌教学只有做好意境、意象分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形象和情感。

但是,诗歌的意境是一个复杂而又抽象的东西,要想让学生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的作用和特点,使学生的情感与诗歌意境相通相融,教师必须要将诗歌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诗歌形象化教学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切实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

如在学习《木兰诗》时,这首长篇叙事诗塑造了一个替父出征、英勇无畏的女英雄形象,诗歌的意境充分展示的诗歌的美感,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句,生动描述了闺中女子家中织布操劳的场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句,写出了战场的寒冷、战争的残酷。

在诗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感,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收集一些意境图,包括木兰替父从军告别家乡图、战场杀敌立功图、返家梳妆图等,将之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借助图画了解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以加深他们对人物、诗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讲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展示影视作品中的花木兰的形象,这样通过诗歌形象化教学,给学生带来多重刺激,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中去。

二、诗歌教学生活化,丰富学生的体验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诗歌是诗人对现实生活艺术加工的结果。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而要想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诗情画意”,让学生在悦目的诗情画意中体味语文之美,领略文字之韵。

“诗情画意”源自于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即文学艺术中应该有诗情和画意,让人在阅读文字时感受到美的情感和景象。

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贯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融入诗情,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

诗是语文中的精华,它以简练的语言、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了别样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古诗词、现代诗歌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魅力,领略诗中的意蕴。

教授李白的《将进酒》,可以让学生领略其中的豪情和奔放,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教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柔情和细腻。

这些诗篇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情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注入画意,让学生领略文字之美。

画意,即文字中具象化的表现,通过文字描绘具体的景象,让人在阅读中仿佛看到了实在的画面。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让学生领略到文字的绚丽多彩。

在教授《红楼梦》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曹雪芹对花卉景物的细致描绘,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韵味;在教授《西游记》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吴承恩对自然风光和传统民俗的生动描写,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结合课文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具有诗情画意的课文,通过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和画面,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感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在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时,可以介绍荷花的品种和生长环境,让学生了解荷花的特点和美丽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美感和情绪。

轻叩诗词大门-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

轻叩诗词大门-诗情画意的教学设计

“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情画意”教学设计议题分析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期待着古诗教学能从机械、琐碎的经院式讲解中挣脱出来,而导向对古诗意境、内涵的解读。

这也是本设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斧神工、运化天成的伟大造就令人神往。

本次议题主要选择了四首古诗词,从单独的学习方法到学生自学一首,最后到比较学习,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并更能完整的掌握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学情分析本次执教年级为六年级,该阶段是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能力,但对于有些生辟的字词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因此需要老师的提醒,结合注释,学生基本能理解较为简单的古诗词或是文言文,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调动起学习兴趣显得相当的重要,他们的内心里也一定有一个古诗词心结,诗词的学习,有美好的意境,有充分的感情,有朗朗上口的节奏,只要教师能把学生的视觉,听觉,感情神经调动起来,学生是很容易进入这样一种境界的。

以“综合性学习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诗词的内容为经,为一首具体诗词的赏析为纬,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词酌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

选文分析这次主要选择了《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四篇文本,它们非常符合这次群文阅读教学体会诗歌中的诗情画意,以《春夜喜雨》为例子,这首诗简单易懂,更能体会人物那种喜悦的心情,根据刚刚总结的方法,结合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找描写的景物,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独道的见解,师都给予肯定,最后,对比学习两首都是写秋的诗词,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一样,深化本次群文阅读教学的主题,理解诗歌的诗情画意。

2024年浅谈小学古诗“诗情画意”教学

2024年浅谈小学古诗“诗情画意”教学

2024年浅谈小学古诗“诗情画意”教学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实现“诗情画意”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古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古诗内容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静谧的夜空图,配以柔和的灯光和音乐,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氛围中。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二、注重朗读,体会诗歌韵律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是其“诗情画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三、品析词句,领悟诗意内涵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韵味。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析古诗中的词句,领悟其深层次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生”而不用“升”,从而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

通过对词句的深入品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四、借助绘画,再现诗歌画面古诗往往具有生动的画面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古诗所描绘的场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诗情画意”。

例如,在教学《春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绘制一幅春天的早晨的画面,包括啼鸟、落花等元素。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一门既需要深厚的文学功底,又需要丰富的文学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法、词汇和修辞,更要求他们通过诗情画意的阅读、感悟和表达,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趣。

所以,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注重情感和意境的培养,使学生在书本世界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诗情"要求语文教学具备浓厚的文学氛围。

诗意是指一种抽象的、含蓄的、充满情感的意境,它是一种"红尘"中的恬淡、一种"尘世"中的清趣。

只有我们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诗意之美。

在诗意的氛围下,学生更容易被文学作品的情感所吸引,通过阅读、品味和体验,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文学的海洋中领略它的奇趣和魅力。

语文教学需要融入诗意的元素,为学生提供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向往。

"画意"要求语文教学注重意象的表达和品味。

画意是指一种意境的构想和表现,它是一种诗意的再现和呈现,是诗意的具体化和可视化。

语文教学要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具体的情节、角色、场景等形象意象,让他们通过感悟和体验,在心灵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从而领略文学作品的画意之美。

在画意的意境下,学生更能触摸到文学作品中令人陶醉的意象之美,从而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意象的塑造和品味,通过情景再现和形象描绘,使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能够获得视觉的享受和美的感受。

诗情画意的语文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只有让学生在情感的沐浴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才能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吟诵、朗诵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在表达中感受到情感的熔炼和情感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语文教学“诗性”“诗情”“诗意”“诗化”的叩问导读: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诗情追寻》之后,常有一些中青年老师谈及,持赞赏认同者固然占了极大多数,但也有为之困惑,甚而对某些课堂中的所谓诗化之举表示疑虑的。

确实,走进新课程,在我们瞻望飘扬人文大旗猎猎长风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了语文教坛的一派诗情荡漾:对语文教学的诗性研究、对语文课堂的诗化追寻,对语文活动的诗情关怀,乃至对语文教师的诗意栖居等等,正在成为热门话题。

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提问到评价,从预设到生成,从感悟到交流……都在诗心的惦量中重新审视和定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文教学正在从物质的、符号的、工具的层面深入到文化的、心灵的、精神的层面。

发生这种变化,事实上有着更为深远的社会背景:今天,享受着物质文明的当代人同时对物质需求激发了不尽的欲望,大大滋长了急功近利的“市场性格”;另一方面,在文化同时受到商业化、时尚化的影响下,精神层面的生活遭遇了不应该有的困顿和压制。

物极必反,人们终于意识到,面临新挑战,我们必须呼唤生命意识的回归,呼唤生活中诗性的回归!应当说,在新课程引导下的语文教学对诗情的渴望和诗意的追寻,正是时代之光的一种投射。

教育本来就是诗性的事业,其原点在于对每一个人的生命发展施以终极关怀。

语文教学更以其特强的人文性和情感性,浸透了浓浓的诗意。

可以说,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那样豪情如虹又柔情似水;没有一册课本能像语文那样包罗万象又体察入微。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登临长城之巅,回望卢沟晓月;吟唱陆放翁的临终《示儿》,泪湿周总理的“一夜工作”;在《桂林山水》《庐山云雾》之间徜徉,我们吟唱山河;在《少年闰土》《布衣元帅》面前沉思,我们感喟人生……可以说,缺失了诗情,也就没有了真正的语文教学。

然而,要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的诗性和语文课堂的诗意却并非易如反掌。

首先,我们对诗性、诗意必须有一种本源的认识。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扬姆巴蒂斯塔·维柯在他的《新科学》一书中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所以,即使是原始人也能够以隐喻、象征和神话的形式对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作出反映。

因此,“诗性智慧”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智慧,这种智慧的特点是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

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处于人类历史前夜的原始野蛮人所特有的一种智力功能。

这些原始的野蛮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

他们“凭完全是肉体方面的想象力,以惊人的气魄去创造”,正“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诗人’在希腊里就是‘创造者’。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追溯原始人“诗性智慧”的特点是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联系语文教学的诗意、诗性,其源头也正来自师生心灵的感动,并由此产生出对美、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进而引领着整个教学活动向着师生完美的心灵塑造与健康人格培养的方向发展,使师生获得求智的满足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既然师生心灵的感动是形成诗性、诗意之源,那么这种心灵感动又来自何方?首先,心灵感动来自于大自然。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里的“造化”就是大自然,而“心源”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人在大自然中栖居,山水壮丽秀美,草木欣欣向荣,“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人就在外部世界的“大宇宙”和内心世界的“小宇宙”之间相互吐纳、内外映照中生存并发展,诗意地栖居着。

同时,心灵感动也来自于人对事业的追求和创造,西方有谚:“事业是生命的面包和盐”。

对事业的追求和创造是生命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人生价值的本质体现。

所以,人在对事业的追求和创造中,自然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心灵感动。

事业之树常青,才使我们的生活永葆靓丽和精彩。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本质上说,都是对事业的追求和创造,又怎能不诗意盎然?当然,心灵的感动还来自于社会群体的共处。

人是社会的群居生物,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共事。

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等对话,是心与心的交融;交流感悟,是情与情的牵手。

诗情、诗意便在这里蓬勃滋长。

世事纷繁,虽然也有邪恶的恐怖,但更多的是人性的亲善。

因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使我们充满了同情与友善之心。

于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感喟人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我们吟叹生命。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心灵的感动则离不开文本。

因为文本是作者面对大自然,面对社会的人际共处,面对事业的创造所产生的心灵感动的精湛例子。

是浓缩的人生精华,是典型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步履和心迹。

……概而观之,诗情、诗意本来就是与生俱有的东西,它就存在在我们多感的心灵深处,朴实的生活之中,日常的劳作中间,自然、亲切而并不玄奥莫测,无须超凡脱俗到必须去刻意造作。

语文教学的诗情,当然也不例外,它萌生于学生和老师的心间,可感可知,可亲可爱;既不是脱离了学生认知能力的阳春白雪,也不是只凭老师强加的斯文高雅。

今天,正因为我们对语文教学诗情、诗意在本质认识上产生了误差,才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许多似是而非,常常出现违逆了诗情的“诗情”和误读了诗意的“诗意”。

在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一、虚高化倾向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诗意语文教学无疑应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发的心灵感动,这才是语文课堂应当追寻的诗心、诗情所在。

然而,在一些老师心目中的诗意,却往往是自己认为的诗词曲赋、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佳句美辞。

很少顾及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感受,欣赏习惯和情趣特征,过度地张扬个人的一些文学素养、语言功夫,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

这样的“诗意”高则高矣,但因为难以引发学习主体儿童的心灵感动,也就无法成为平等的对话,少有教学实效,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徒有形式的“虚高”而已。

从报上读到一个案例,盛赞一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独具语文韵味的诗化评价语言,”深感“为课堂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案例中列举的所谓“美的、诗化的”评价语言是:“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

“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

“你个性的发言是土,博大幽远”。

“你个性的发言是金,灿烂夺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了你独到的见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的答案”。

“领异标新二月花,你的发言富有诗意”。

……当然我们没有现场聆听过这位特级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但如果真如案例所言,是这样混沌一片的评价,只不过给人一种“月朦胧,鸟朦胧”的感觉,别说孩子不懂,连我们也不太明白。

只知道在说学生的发言“好”,好在哪里就难以捉摸了。

再说,“发言是土”“发言是金”又到底是什么,谁能理解其真意。

这样的“诗意”,叫人如坠迷雾,如落深潭,大脑一片空白,又何“诗”之有!二、宽泛化倾向为了让语文课堂能够成为师生诗意地栖居的一片沃土,我们看到了不该看到的风景是有些教师处处刻意凸现诗情,时时照彰诗心,便有意无意地堆砌那些自认为颇有诗意的内容,八方联系、兼收并蓄,对外来的资料,总是迭床架屋、爱不释手,这不免给孩子带来信息过剩,造成审美疲劳。

如此倾情地诗化,就难免“过犹不及”,有违自然。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一课时,先让学生看教师制作的诸葛亮的相关图片,课件做得颇有“诗意”,然后阅读大屏幕上出示的《出师表》中的一段话。

文句精练,极富“诗情”,但由于文言的解读障碍,师生花了10分钟才基本读通。

然后,老师用一个问题引入新课,“是什么使诸葛亮辅佐刘备,一生鞠躬尽瘁而毫无怨言?”便又花了15分钟时间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断。

然后,颇具“诗心”地把有意安排的另类板书,补充连缀成一副对联:“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刘玄德精诚所至邀奇才;一心为国,雄才伟略,诸葛亮鞠躬尽瘁谢知己”当然,这对联言精意深,又是一番浓缩了的“诗情”……如此宽泛的诗意开掘,学生只能是半懂非懂,应接不暇。

而对于学生最应当“拥抱”,最集中了诗情的课文,却在诗意宽泛开发的境况中反而被边缘化了。

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接触课文的时间才十来分钟。

三、媚俗化倾向语文教学的诗意源于师生在与文本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的心灵感动,是一种真善美的生命体验。

它所具有的真实性、审美性和生成性特点,决定了它既无法刻意造作,又不能以媚俗的姿态去强求。

然而,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却往往会看到一些故弄玄虚、矫情做作的媚俗之举去追寻诗意,以取悦于人。

这样的教学行为,会使人感到有哗众取宠之嫌而缺失了实事求是之意。

诗情成了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包装。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花潮》一课的教学行为:她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蝴蝶与课件,经历触花、品花、赏花、知花,使学生在花天花地、花语花诗间,迷于花海,心向情潮。

同时,做到熟读课文,分清层次,掌握生字新词。

”整节课的主要流程,则预定为“1.泛读吟诗,化蝶觅春;2.驻足昆明,入题识人;3.独意海棠,花天花地(这部分又细分为:①蝶飞花海,咬字正音;②蝶触花朵,采词分段;③蝶舞花海,读句品词;④蝶恋诗词,数花赞海);4.春光似海,世盛潮涌。

”教师在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时,则是根据课件展示的“心花怒放”“花枝招展”“花团锦簇”“红花绿叶”“百花争艳”“花天锦地”等6个词语,让学生从其中选一个,并找出课文中的相应句群或小节来读。

在结课时又搞了“数花”“赞花”的颇为玄乎的作业设计。

当然,应该看到教师为了教好这节课确实体现了认真努力、刻意创新的敬业精神和很浓的文学意识,但为了提升课堂的“诗意”而过分矫情做作,甚至不惜以辞害意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

如教师热衷于抓住一个“花”字,几乎集中了自己库存的所有带“花”的成语、词语(其中不乏生造的、牵强的),搞了那么多的“花头花脑”,就有一点媚俗的味道了。

故不说,解读文本,“花潮”固然是基础,但进而还要去关注看花的“人潮”和看花人的“心潮”,方能体悟到课文“盛世如花”的主旨,只是就“花”话“花”,做的还只是皮毛功夫,再就“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未免“浪漫有余”,理性不足。

从实处看,这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诗意”,反而把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

如此“华丽”的设计,却显得“华而不实”,有流于媚俗之嫌,这恰恰是对诗意的背弃。

四、形式化倾向语文课堂的诗情、诗意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合碰撞中迸发的心灵感动,智慧火花,它不是一种可以搬用的方法或技巧,既完全因学生、教师的个性生命之异而不同,又具有很强的现场生成性,然而在有些课堂里,教师往往把在名师课堂中被感动的某种诗情、诗意,生搬硬套在自己的教学中。

尽管在搬用过程中形式完全一样,但易地不成活,效果却完全不同了:本来在名师的课堂里这一招分明是神采飞扬,诗意深邃;但一经借用为什么就索然寡味,诗意茫然无存?为此还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道理十分简单,这只能证明诗情、诗意确实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操作技巧,一种课堂的构成元件,不可以任意拆卸、搬用,重新组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