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实验一_数字基带传输实验_实验总结报告

实验一_数字基带传输实验_实验总结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总结报告目录一、实验目的 (3)二、实验原理 (3)三、实验内容 (4)(一)因果数字升余弦滚降滤波器设计 (4)1. 窗函数法设计非匹配形式的发送滤波器 (4)2. 频率抽样法设计匹配形式的发送滤波器 (6)(二)设计无码间干扰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8)1、子函数模块 (8)2、无码间干扰的数字二进制基带传输系统的模拟 (11)四、实验总结: (145)一、实验目的1、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习Matlab 的使用;4、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通过观测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实验原理图1 基带系统传输模型1、信源信源就是消息的源,本实验中指数字基带信号,信源序列al 采用一个0、1等概率分布的二进制伪随机序列。

信源序列al 经在一比特周期中抽样A 点,即是序列al 每两点之前插A-1个零点,进行抽样,形成发送信号SigWave ,即是发送滤波器模块的输入信号。

2、发送滤波器匹配形式下的发送滤波器SF ,通过窗函数法对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时域单位冲激响应hd 进行时间抽样、截断、加窗、向右移位而得;非匹配形式下的发生滤波器SF ,通过频率抽样法对模拟升余弦滚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Hd 进行频率抽样、离散时间傅里叶反变换、向右移位而得。

发送滤波器输出SFO 是由发送滤波器SF 和发送信号SigWave 卷积而得。

3、传输信道本实验中传输信道采用理想信道,即传输信道频率响应函数为1;传输信道输出信号Co 是由发送滤波器输出信号SFO 和加性高斯白噪声GN 叠加而成:Co=SFO+GN 。

4、噪声信道噪声当做加性高斯白噪声,给定标准差调用函数randn 生成高斯分布随机数GN 。

信源发送滤波器信道噪声接收滤波器抽样判决位定时提取输出5、接收滤波器匹配形式下,接收滤波器与发送滤波器单位冲激响应幅度相同,角度相反,均为平方根升余弦滚降滤波器。

通信原理_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通信原理_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习matlab 的使用;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 实验原理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如下:基带脉冲输入噪声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如下:信道信号 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波器抽样 判决器同步 提取基带脉冲各方框的功能如下:(1)信道信号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因为其输入一般是经过码型编码器产生的传输码,相应的基本波形通常是矩形脉冲,其频谱很宽,不利于传输。

发送滤波器用于压缩输入信号频带,把传输码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信道:是基带信号传输的媒介,通常为有限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

信道的传输特性一般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因此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

另外信道还会引入噪声n(t),一般认为它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3)接收滤波器:接受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三、实验内容1采用窗函数法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讲的基带系统(不调用滤波器设计函数,自己编写程序)设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为4 /T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1)如果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引言: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是现代通信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各个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来研究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误码率等参数。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并通过实验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2. 研究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如传输速率、带宽等;3. 分析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4. 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由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组成。

发送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信道传输到接收端,接收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会受到噪声的干扰,从而引起误码率的增加。

三、实验步骤1. 搭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模型,包括发送端、信道和接收端;2. 设计不同的调制方式,如ASK、FSK和PSK,并设置不同的传输速率和带宽;3. 测试不同调制方式下的误码率,并记录实验数据;4. 分析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我们发现,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误码率逐渐减小,传输性能逐渐提高。

同时,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ASK调制方式在低信噪比下误码率较高,而PSK调制方式在高信噪比下误码率较低。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研究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误码率与信噪比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探究了不同调制方式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应用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六、实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中的噪声模型也可以更加精确。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通信原理实验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本文记录的是一次通信原理实验,具体实验内容是数字基带传输仿真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的基本原理、信号调制和调制解调的方法,并通过仿真实验加深对数字基带传输的理解。

实验步骤:第一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产生。

我们采用MATLAB编写代码来产生数字基带信号。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产生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宽度调制(PWM)、脉冲频率调制(PFM)等各种调制方式。

第二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

我们可以通过MATLAB编写代码,将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媒介中进行仿真。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选择传输介质为AWGN信道、多径信道等,通过加入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参数来模拟不同的传输环境。

第三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我们采用调制器进行数字信号的调制。

常见的数字调制方式有AM调制、FM调制、PM调制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调制。

第四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我们采用解调器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常见的数字解调方式有包络检测法、抑制互调法等。

此处我们选择了直接判决法来进行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

第五步:实现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

我们通过将数字基带信号解调后还原成原始信号进行数字信号的重构。

此处我们需要通过MATLAB代码将解调后的数字信号还原成原始信号,并绘制出波形图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仿真实验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不同的数字基带信号相对应不同的调制方式,比如我们可以选择PAM调制来实现计算机通讯中的以太网传输。

其次,数字基带信号的传输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道的噪声、信噪比、码元传输速率、波特率等。

第三,数字基带信号的解调方式有很多种,我们需要根据传输环境的不同来选择最适宜的解调方式。

最后,数字基带信号的重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够让我们了解数字基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信息损失和失真情况。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3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一、实验目的1、掌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误码率计算;2、熟悉升余弦传输特性的时域响应特征,观察不同信噪比下的眼图。

二、实验内容1、误码率的计算:画出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2、眼图的生成①基带信号采用矩形脉冲波形(选做)②基带信号采用滚降频谱特性的波形(必做)3、仿真码间干扰对误码率的影响(选做)三、实验步骤及结果1、误码率的计算10个二进制信息数据,采用双极性码,映射为±A。

随机产生高斯噪声(要求A/σ为0~随机产生612dB),叠加在发送信号上,直接按判决规则进行判决,然后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统计出错的数据量,与发送数据量相除得到误码率。

画出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并与理论误码率曲线相比较。

(保存为图3-1)注意:信噪比单位为dB,计算噪声功率时需要换算。

Snr_A_sigma = 10.^(Snr_A_sigma_dB/20);1代码:clear all; clc;close all;A = 1;%定义信号幅度N = 10 ^ 6;%数据点数;a=A*sign(randn(1,N));Snr_A_sigma_dB = 0:12;Snr_A_sigma = 10 .^ (Snr_A_sigma_dB/20);sigma = A./Snr_A_sigma;ber = zeros(size(sigma));for n = 1 : length(sigma)rk = a + sigma(n) * randn(1, N);dec_a = sign(rk);ber(n) = length(find(dec_a~=a)) / N;endber_Theory = 1/2* erfc(sqrt(Snr_A_sigma.^2/2));semilogy(Snr_A_sigma_dB, ber, 'b-', Snr_A_sigma_dB, ber_Theory, 'k-*'); grid on;xlabel('A/\sigma'); ylabel('ber');legend('ber', 'ber\_Theory');title(' A/σ和误码率之间的性能曲线');2.绘制的图2、绘制眼图①设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1,1n a ∈-,波形()1,00,s t T g t ≤<⎧=⎨⎩其他,分别通过带宽为()15/4s B T =和()11/2s B T =两个低通滤波器,画出输出信号的眼图(保存为图3-2),并画出两个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数字基带传输 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 实验报告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1. 引言数字基带传输是现代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进行传输。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和相关参数的测量方法。

2. 实验设备和方法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传输线等。

首先,我们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连接到传输线的输入端,然后将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到示波器,以便观察信号的传输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和幅度,以研究其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3.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发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对传输信号的带宽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增加时,传输信号的带宽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高频信号具有更多的频率成分,需要更大的带宽来进行传输。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对传输信号的幅度衰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增加时,传输信号的幅度衰减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高幅度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和衰减的影响。

4. 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数字信号的传输特性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失真情况。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信号的失真主要表现为幅度衰减和相位偏移。

幅度衰减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幅度减小的现象,而相位偏移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位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失真现象会导致信号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通信系统的性能。

5. 数字信号的传输参数测量在实验中,我们还对数字信号的传输参数进行了测量。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信号的带宽和信号的衰减。

带宽的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传输信号在示波器上的频谱来进行,而衰减的测量可以通过比较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幅度和传输信号的接收幅度来进行。

通过测量这些参数,我们可以评估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性能,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6.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数字基带传输的原理和特性。

我们发现信号的频率和幅度对传输信号的带宽和幅度衰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可编辑修改word版)

接收滤波器 均衡器 4取样判决实验三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一. 实验目的:1. 了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实时工作过程;2. 加深理解时域均衡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特点及均衡器的主要作用;3. 学会按给定的均衡准则调整,观测均衡器的方法。

二. 实验内容:1. 在数字基带信号为单脉冲波形 —“测试信号”时, 按“迫零调整准则” ,手动调整均衡器的各抽头系数,获得最佳均衡效果;2. 在数字基带信号为伪随机序列 —“信码”时,按“眼图最大准则” ,手动调整均衡器的各抽头系数,获得最佳均衡效果;3. 改变信道特性后,重复 1,2 两内容。

三. 实验仪器:1. COS5020 型双踪示波器一台;2. 双路稳压电源一部;3.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系统一套。

四. 实验组成框图和电路原理图:可变手调图 1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 1 所示,它是一个较完整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信号源产生 19.2 KHz 的基带信号时钟,经过乘 4 之后,提供均衡器所需的两信号源时 钟K测试信号 信 码信 道个互补驱动时钟 76.8 KHz 。

显然本实验系统的基带速率为 19.2 Kbit/s 。

测试信号和信码发生器按 19.2KHz 的时钟节拍,分别产生测试单脉冲波形及 63 位 M 序列,两种码分别作为均衡的对象,通过开关 K 予以选择。

可变信道滤波器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来模拟传输信道特性的,改变电位器即可改变滤波器的传输函数特性,进而模拟信道特性的变化。

均衡器是借助横向滤波器实现时域均衡的,它由延迟单元,可变系数电路和相加器三部分组成,如图 2 所示。

均衡入t = 0C -3C -2C-1C 0C 1C 2C 3均衡出图 2 横向滤波器图 2 中,横向排列的延迟单元是由电荷转移器件完成的。

本实验所采用的是国产斗链器件 BBD (Bucret Brrgades Device ),它有 32 个延迟抽头输出端, 因为我们抽样频率为 76.8KHz 是基带信号 19.2 Kbit/s 的 4 倍,故取 6,10,14,18, 22,26,30 等七个抽头输出端。

通信原理II实验报告_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

通信原理II实验报告_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通信原理II题目: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设计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学生姓名:班级:学号:《通信原理II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摘要-----------------------------------------------4 概述-----------------------------------------------5 设计原理-------------------------------------------5 设计过程------------------------------------------11 实验心得体----------------------------------------14 参考文献------------------------------------------14 附录----------------------------------------------14摘要输入:首先输入模拟信号,给出此模拟信号的时域波形。

数字化:将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得到数字信号,选择PCM编码。

信道编码:实现简单的信道编译码(7,3)循环码信源编码:实现基带码形变换(HDB3码)信道:采用加性高斯信道。

PCM解码:给出解码后的模拟信号的时域波形,并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

系统性能分析:比较在不同调制方式下,该数字频带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即该系统的输出误码率随输入信噪比的变化曲线。

关键词:PCM编码、解码,(7,3)循环码编码、解码,HDB3编码、解码一、概述通信原理II课程设计是《通信原理》课的辅助环节。

它以小型课题方式来加深、扩展通信原理所学知识,课程设计着重体现通信原理教学知识的运用,着重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主要达到以下目的:⑴使我们增进对通信系统的认识,加深对通信原理知识的理解。

⑵使我们掌握通信系统仿真设计方法。

二、设计原理1、实验要求:(1)实现对给定信号PCM编码(单频正弦信号、模拟音频信号或其他信号):10分;(2)对基带传输系统:实现基带码形变换(HDB3码或密勒码),并正确画出码形变换前后的波形:30分;(3)实现简单的信道编译码(7,3)循环码20分;(4)仿真系统整体运行正常:20分;(5)正确设置信道仿真参数,仿真得出误码曲线,并画出接收信号波形:20分;之间均匀选取5其中系统误码率曲线基本要求为信道条件SNR值在 1.5dB 4.5dB个点进行仿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通信原理实验名称实验一:数字基带传输技术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实验完成时间: 2014年 10 月 28 日一、熟悉实验平台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实验1. 实验目的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

2.掌握常用的数字基带出书码型的编码规则。

3.掌握CPLD实现码型变换的方法。

2.实验内容1.观察NRZ码,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的波形。

2.观察全0码或全1码时各码型的波形。

3.观察HDB3,AMI码的正负极性波形。

4.观察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5.自行设计码型变换电路,下载并观察波形。

3.实验仪器各功能模块(实验箱)20M双踪示波器一台频率计(可选)一台连接线若干2.实验原理二进制码元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参考使用模块:信号源模块、码型变换模块、信道模拟模块、终端模块。

该通信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进制码元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该结构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波器以及抽样判决器组成。

这里信道信号形成器用来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信道可以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例如能够通过从直流至高频的有线线路等);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和尽可能排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抽样判决器则是在噪声背景下用来判定与再生基带信号。

基带信号是代码的一种电表示形式。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基带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

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

单极性基带波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再例如,一般基带传输系统都从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流中提取定时信号,而收定时信号又依赖于代码的码型,如果代码出现长时间的连“0”符号,则基带信号可能会长时间出现0电位,而使收定时恢复系统难以保证收定时信号的准确性。

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有两点:(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2)对所选码型的电波形要求,期望电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

(二)编码规则1、NRZ 码NRZ 码的全称是单极性不归零码,在这种二元码中用高电平和低电平(这里为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1”和“0”,在整个码元 期间电平保持不变。

例如:2、RZ码RZ码的全称是单极性归零码,与NRZ码不同的是,发送“1”时在整个码元期间高电平只持续一段时间,在码元的其余时间内则返回到零电平。

例如:3、AMI码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

这是一种将信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方式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例如:信息代码:1 0 0 1 1 0 0 0 1 1 1……AMI码: +1 0 0-1+1 0 0 0-1+1-1……由于AMI码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于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

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因而它特别适宜在不允许这些成分通过的信道中传输。

除了上述特点以外,AMI码还有编译码电路简单以及便于观察误码情况等优点,它是以种基本的线路码,在高密度信息流得数据传输中,得到广泛采用。

但是,AMI 码有一个重要缺点,即当它用来获取定时信息时,由于它可能出现长的连0串,因而会造成提取定时信号的困难。

4、HDB3码HDB3码是对AMI码的一种改进码,它的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

其编码规则如下:先检察消息代码(二进制)的连0情况,当没有4个或4个以上连0串时,按照AMI码的编码规则对信息代码进行编码;当出现4个或4个以上连0串时,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与前一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用V表示(即+1记为+V,-1记为-V),为使附加V符号后的序列不破坏“极性交替反转”造成的无直流特性,还必须保证相邻V符号也应极性交替。

当两个相邻V 符号之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用取代节“000V”取代4连0信息码;当两个相邻V符号间有奇数个非0符号时,用取代节“B00V”取代4连0信息码。

例如:代码: 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00 0 1 1AMI码:-1 0 0 0 0 +1 0 0 0 0 -1 +1 000 0 -1 +1HDB3码:-1 0 0 0 -V +1 0 0 0 +V -1 +1 -B00 0 -1 +1HDB3码的特点是明显的,它除了保持AMI码的优点外,还增加了使连0串减少到至多3个的优点,而不管信息源的统计特性如何。

这对于定时信号的恢复是十分有利的。

HDB3码是CCITT推荐使用的码型之一。

5、CMI码CMI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其编码规则为:“1”码交替用“11”和“00”表示;“0”码用“01”表示。

例如:代码: 1 1 0 1 0 0 1CMI码: 1 1 0 0 0 1 1 1 0 1 0 1 0 0这种码型有较多的电平跃变,因此含有丰富的定时信息。

该码已被CCITT推荐为PCM(脉冲编码调制)四次群的接口码型。

在光缆传输系统中有时也用作线路传输码型。

6、BPH码BPH码的全称是数字双相码(Digital Biphase),又称Manchester码,即曼彻斯特码。

它是对每个二进制码分别利用两个具有2个不同相位的二进制新码去取代的码,编码规则之一是:0→01(零相位的一个周期的方波)1→10(π相位的一个周期的方波)例如:代码: 1 1 0 0 1 0 1双相码: 1 0 1 0 0 1 0 1 1 0 0 1 1 0双相码的特点是只使用两个电平,这种码既能提供足够的定时分量,又无直流漂移,编码过程简单。

但这种码的带宽要宽些(三)电路原理将信号源产生的NRZ码和位同步信号BS送入U1(EPM7064)进行变换,可以直接得到各种单极性码和各种双极性码的正、负极性编码信号(因为CPLD的IO口不能直接接负电平,所以只能将分别代表正极性和负极性的两路编码信号分别输出,再通过外加电路合成双极性码),如HDB3码的正、负极性编码信号送入U2(CD4051)的选通控制端,控制模拟开关轮流选通正、负电平,从而得到完整的HDB3码。

解码也同样需要将双极性的HDB3码变换成分别代表正极性和负极性的两路信号,再送入CPLD进行解码,得到NRZ码。

其他双极性码的编、解码过程相同。

编码波形如图15-2所示3.实验步骤(1)、CMI,RZ,BPH码编解码电路观测①将信号源模块和模块6、7固定在主机箱上,将塑封螺钉拧紧,确保电源接触良好。

②通过模块6上的拨码开关S1选择码型为CMI码,即“00100000”。

③信号源模块上S4、S5都拨到“1100”,S1、S2、S3分别设为“01110010”,“01010101”,“00110011”。

④将模块7上的拨码开关S2拨为“0111”。

(2)在电源关闭的状态下,按照下表完成实验连线。

(3)⑥以“NRZIN”为内触发源,用双踪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出“DOUT1”测试点的波形。

⑦以“NRZIN”为内触发源,用双踪示波器对比观测解码输出“NRZ-OUT”波形,观察解码波形与初始信号是否一致。

⑧拨码开关S1选择码型为RZ码(00010000)、BPH码(00001000)重复上述步骤。

⑨实验结束关闭电源。

2、AMI,HDB3码编解码电路观测①通过模块6上的拨码开关S1选择码型为AMI码,即“01000000”。

②将信号源S4、S5拨到“1100”,S1、S2、S3分别设为“01110010”,“00011000”,“01000011”。

模块7上S2拨为“1000”(4)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

1.“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出“DOUT1”测试点的波形。

DOUT11图片2.“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对比观测解码输出“NRZ-OUT”波形。

NRZ-OUT2图片3.S1选择码型为RZ码(00010000)DOUT13图片NRZ-OUT4图片4.S1选择码型为BPH码(00001000)DOUT15图片NRZ-OUT6图片5.开关S1选择码型为AMI码,即“01000000”,“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出“DOUT1”测试点的波形DOUT17图片“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对比观测解码输出“NRZ-OUT”波形。

NRZ-OUT8图片4.信号源S4、S5拨到“1100”,S1、S2、S3分别设为“01110010”,“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出“DOUT1”测试点的波形。

DOUT19图片“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对比观测解码输出“NRZ-OUT”波形。

NRZ-OUT10图片5.将信号源S4、S5拨到“1100”,S1、S2、S3分别设为“00011000”,“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观测编码输出“DOUT1”测试点的波形。

DOUT111图片“NRZIN”为内触发源,双踪示波器对比观测解码输出“NRZ-OUT”波形。

NRZ-OUT12图片(5)完成实验报告。

4.实验结果及分析。

输入的信号源输出为它的信号形式。

三、眼图观测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眼图与信噪比、码间干扰之间的关系及其实际意义;2、掌握眼图观测的方法并记录研究。

2.实验内容1、观测眼图并记录分析。

3.实验器材1、信号源模块2、模块33、模块44、20M双踪示波器一台4.实验原理一个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尽管经过了十分精心的设计,但要使其传输特性完全符合理想情况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因此,码间干扰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

码间干扰问题与发送滤波器特性、信道特性、接收滤波器特性等因素有关,因而计算由于这些因素所引起的误码率就非常困难,尤其在信道特性不能完全确知的情况下,甚至得不到一种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在码间干扰和噪声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系统性能的定量分析,就是想得到一个近似的结果都是非常繁杂的。

下面我们介绍能够利用实验手段方便的估计系统性能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用一个示波器跨接在接收滤波器的输出端,然后调整示波器水平扫描周期,使其与接收码元的周期同步。

这时就可以从示波器显示的图形上,观察出码间干扰和噪声的影响,从而估计出系统性能的优劣程度。

所谓眼图是指示波器显示的这种波形,因为在传输二进制信号波形时,它很像人的眼睛。

为了说明眼图和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眼图简化为一个模型,如下图所示。

该图表述下列意思:(1)最佳抽样时刻应是“眼睛”张开最大的时刻;(2)对定时误差的灵敏度可由眼图的斜边之斜率决定,斜率越陡,对定时误差就越灵敏;(3)图的阴影区的垂直高度表示信号幅度畸变范围;(4)图中央的横轴位置对应判决门限电平;(5)在抽样时刻上,上下两阴影区的间隔距离之半为噪声容限(或称噪声边际),即若噪声瞬时值超过这个容限,则就可能发生错误判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