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_百度(精)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特质抑郁的关系:认知偏向的中介作用和希望的调节作用

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特质抑郁的关系:认知偏向的中介作用和希望的调节作用儿童期心理虐待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质抑郁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孩子们在受到心理虐待的影响下更容易受到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特质抑郁的关系,并探究认知偏向的中介作用和希望的调节作用。
一、儿童期心理虐待对特质抑郁的影响儿童期是人类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经历对人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心理虐待是一种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研究,受到心理虐待的孩子更容易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不安或失去信心,更容易出现特质抑郁。
特质抑郁是指一个人容易感到沮丧,感觉没有希望和愉悦的情况。
二、认知偏向的中介作用儿童期心理虐待可以通过认知偏向的作用,对孩子的特质抑郁造成影响。
认知偏向是指人们对自己的情况和世界的观点,从而形成对自己的选择和承担风险的态度。
心理虐待可以导致认知偏向的偏离,比如产生负向的想法或感觉。
这种偏向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只有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才会表现出来。
三、希望的调节作用希望是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幸福的信念。
希望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压力,从而减少抑郁的发生。
在心理虐待的情况下,孩子们失去了很多的希望和信念,他们变得更加消极和无助。
但是,希望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来重建,以缓解孩子们的抑郁症状。
四、例证1. 小明是一个因为家庭冲突而受到心理虐待的孩子。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变得不自信、缺乏自尊心、性格孤僻、压抑和沮丧。
经过心理治疗和公益机构的帮助,他重拾信心和希望,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走出了困境,并成为一名心理学专家。
2. 王女士的女儿是一个因为父母离异而受到心理虐待的孩子。
在长期的虐待下,她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她经常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并在学业和社交方面表现出痴迷的行为。
通过派遣心理医生和提供适当的希望支持,她最终摆脱了抑郁,重新获得了信心和自尊心。
3. 张先生是一个单亲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焦虑和压力。
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儿童期创伤事件对于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了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直接影响、反刍思维和应对方式对这种影响的中介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的直接影响儿童期创伤是指在个体童年时期经历的潜在或明显的身心创伤,包括物质、性、心理和情感上的伤害。
这些创伤事件会给儿童留下持久的心理阴影,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当这些创伤事件没有有效处理或没有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支持时,会增加发展为抑郁症的风险。
对于大学生来说,儿童期创伤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尊心受损:儿童期创伤会造成大学生自尊心的受损,感到自卑和无力应对困境,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2. 功能障碍:儿童期创伤可能导致个体在情感、社交和学习方面出现功能障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 悲观思维:儿童期创伤经历的消极情绪和思维方式在成年后依然存在,使大学生倾向于消极、悲观和压抑的思考方式。
4. 感情困扰:儿童期创伤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产生负面影响,使其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进而加重抑郁情绪。
二、反刍思维在儿童期创伤和大学生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反刍思维是一种被动、负向的心理过程,指个体无意识地重复回忆痛苦经历,不断反思过去的创伤事件。
在儿童期创伤和大学生抑郁之间,反刍思维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1. 反刍思维的触发:在重大创伤事件后,大学生可能会陷入追思和痛苦的循环中,无法从创伤中解脱出来。
这种反刍思维的触发可能是由于内心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处理的情感。
2. 反刍思维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反刍思维容易导致抑郁情绪的加重。
不断回忆创伤事件会使大学生不断经历痛苦和压抑的情绪,进而加深抑郁心理。
3. 如何应对反刍思维:应对反刍思维是减轻儿童期创伤对大学生抑郁影响的重要策略。
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童年创伤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赣州分公司摘要:目的:探讨童年创伤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在童年创伤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童年创伤;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1前言抑郁是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疾病,常常伴随着抑郁情绪,抑郁情绪有别于平常的情绪低落状态,它会使人日常生活失去兴趣、回避社会交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
抑郁的起因主要有生物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
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童年创伤经历、应激事件、个体人格特点和认知归因方式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的研究者们发现童年创伤对抑郁既有直接影响,又有间接影响,童年创伤可以通过自尊、人格、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等因素间接影响抑郁,这些因素在童年创伤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或调节作用。
姚桂英等(2011)在研究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及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当前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对其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精神质和内外向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同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可以显著预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2方法2.1被试来自中国河南省河南大学907名大学生。
参与者年龄在17岁到24岁之间,平均年龄22岁(SD=1.254)。
其中38%的被试为男生,62%的被试为女生,没有任何被试报告现在或以前存在过医学或精神病史。
在父母受教育水平上,15.1%的父亲和25.9%的母亲有小学及以下学历,有39%的父亲和37.6%的母亲有初中学历,有25%的父亲和21.1%的母亲有高中及中专学历,有18.2%的父亲和13.9%的母亲有大学本科及大专学历,有2.6%的父亲和1.5%的母亲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2.2研究工具2.2.1抑郁采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该量表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Sirodff编制于1977年,用以筛查出有抑郁症状的对象。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136现代交际·2019年7期作者简介: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印利红(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 长沙 410128)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检验特质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389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童年期虐待经历、特质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特质应对方式在童年期虐待经历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主要是积极应对方式在起作用,即童年期虐待经历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影响抑郁。
因此,减少童年期虐待经历,提高个体积极的特质应对方式,有利于降低大学生的抑郁几率。
关键词:童年期虐待经历 特质应对方式 抑郁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136-03抑郁(depression)是指个体产生的持续性的低落、悲伤、无望等负性情绪体验。
正处于青少年晚期的大学生,需面对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成为抑郁易感人群。
[1]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调查中,抑郁发生率所占比例约为34.6%~41.3%,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1,2]青春期抑郁不仅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能会损害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功能,如交往障碍、学习困难、退缩逃避,严重的抑郁甚至可能会导致个体自杀等危险行为。
因此,探讨大学生抑郁有助于理解抑郁的产生和发展,为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抑郁由负性事件引发,而童年虐待经历作为早期负性事件,可能是大学生抑郁的风险因素。
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均显示,早期童年虐待经历会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
[3]魏杰等人研究表明,在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群体中,有50%的个体在童年期遭受过父亲的打骂,有90%以上的个体其父母亲中至少有一人采用高惩罚、低情感、过分严厉、冷淡否定等不良的教养方式。
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女性抑郁影响的中介作用研究

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对成年女性抑郁影响的中介作用研究发表时间:2018-09-03T11:59:37.2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3期作者:位照国(通讯作者)戎笛声杨颖佳丘日阳李欣瑩[导读] 人格因素中介了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
(深圳市康宁医院? 广东深圳 518020)【摘要】目的: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是否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中介机制。
方法:从湖南两所大学抽取大学女生,完成儿童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性线性回归方程来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影响成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
结果:共485人完成调查,16.6%有童年期虐待,忽视最常见;除躯体虐待外,其他所有童年期虐待因子都对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控制人格因子影响后,忽视因子对抑郁总分的预测仍有统计显著性。
结论:人格因素中介了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部分中介了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影响,而外向性人格和精神质对除躯体虐待之外的其它童年期虐待因子均有部分中介作用;忽视可能有着不同于其它虐待类型的中介机制。
【关键词】人格因素;童年期虐待;抑郁;女性;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3-0348-031.背景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被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四位原因。
在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中,童年期虐待尤其引人注意。
童年期虐待的定义是在18岁之前由监护人实施的虐待或忽视,通常包括: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
国内研究发现童年期虐待的罹患比例在8.7%~26.6%之间[1]。
Chapman等曾发现情感虐待对抑郁症终生罹患有强预测作用[2]。
此外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期是人类大脑中枢神经网络的关键发展阶段,童年期虐待对人脑区域性神经网络构筑存在着影响[3],这种影响痕迹是深刻而持续终生的,对神经可塑性和神经元连接有负面影响,所以人格因素与童年期虐待的关系自然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儿童期情感虐待与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_心理弹性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孩子期情感虐待与抑郁障碍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_心理弹性和抑郁的中介作用引言:孩子期情感虐待是一种长期而严峻的心理创伤,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长遥的影响。
近年来,探究者们开始关注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伤行为之间的干系。
本文旨在探讨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联系,并阐述心理弹性和抑郁在其中扮演的中介作用。
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联系:情感虐待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心理或情感上的辱骂、压迫、轻忽或恐吓等损害。
这种损害会引发孩子的忧虑全感、恐惊感和无助感,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当这些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因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就成为了他们转化这些负面情绪和压力的一种方式。
心理弹性在情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应对与逆境和压力相关的负面情绪的能力。
具备较高心理弹性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降低自伤行为的风险。
然而,孩子期情感虐待会削弱个体的心理弹性,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和负面情绪时更加无助和脆弱。
因此,情感虐待直接导致了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增加。
抑郁在情感虐待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情感虐待往往伴随着抑郁情绪的产生。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长时间的低落情绪、失去爱好和无助感。
受情感虐待影响的个体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抑郁情绪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
一方面,抑郁情绪增加了个体对自我损害的激动,使他们更容易进行自伤行为。
另一方面,长期的抑郁情绪会削弱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决策能力,增加他们进行自伤行为的风险。
结论:孩子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弹性和抑郁在这一干系中发挥着中介的作用。
情感虐待降低了个体的心理弹性,增加了自伤行为的风险;同时,它也引发了抑郁情绪,促使个体更容易进行自伤行为。
因此,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应该加强对情感虐待的关注和防范,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准时识别和治疗抑郁情绪。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快感缺失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测量工具与变量定义
儿童期虐待
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和性虐待
等问题。
积极应对方式
使用积极应对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情况
。
压力知觉
使用知觉压力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过去和未来的压力的认知 。
快感缺失
使用快感缺失问卷进行评估,该问 卷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快乐和满足 感的缺失。
、调整心态等。
02
压力知觉
指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评价,包括对压力的感知、评价和应对能力。
03
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在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
积极应对方式和压力知觉,进而导致大学生快感缺失。
研究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要点一
解释
儿童期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 策略,同时对压力的感知和评价也较为消极,这进一步 加剧了快感缺失的程度。此外,经历过儿童期虐待的个 体可能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和情感问题,这也与快感缺 失有关。
02
儿童期虐待可能削弱个体的自 我效能感和自尊,进一步导致 快感缺失。
03
儿童期虐待可能影响个体对积 极情感的认知和体验,导致快 感缺失。
积极应对方式与压力知觉在其中的作用
积极应对方式可能有助于缓解儿童期虐待带来 的负面影响,减轻压力知觉,从而减少快感缺 失。
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和适应 压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从而减少快感 缺失。
《儿童期虐待与大学生快感 缺失的关系:积极应对方式 和压力知觉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10-28
》
目录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研究结果 •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心理卫生评估·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王佳慧刘爱书(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通信作者:刘爱书liuaishu@)【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关系,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从哈尔滨市4所高校选取475名大学生,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的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CTQ)、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测查,其中CTQ采用回顾性调查。
结果: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负向预测调节积极情绪效能感(POS)(β=-0.38、-0.52);情感忽视和性虐待负向预测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DES)(β=-0.35、-0.31);躯体忽视负向预测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ANG)(β=-0.23);躯体忽视和躯体虐待正向预测抑郁(β=0.78、3.20)。
PO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性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21 0.029);DES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躯体虐待、性虐待与抑郁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7 0.040);ANG在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抑郁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介于0.016 0.019)。
结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能与儿童期虐待经历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虐待与抑郁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儿童期虐待;抑郁;中介作用中图分类号:R74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5)004-0305-06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5.04.01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4):305-310.)Medi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between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WANG Jia-Hui,LIU Ai-ShuSchool of Education,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150025,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U Ai-Shu,liuaishu@【Abstract】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and childhood abuse,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Totally475college students from4universities in Harbin were assessed with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RES),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an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The survey of CTQ was manipula-t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Physical neglect and physical abus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nega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POS)(β=-0.38,-0.52).Emotional neglect and sexual abus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nega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despondency/distress(DES)(β=-0.35,-0.31).Physical neglect had a significant direct nega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anger/irri-tation(ANG)(β=-0.23).Physical neglect and physical abuse had significant direct positive effects on depres-sion(β=0.78,3.20).The POS media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otional neglect and depression,physical neglect*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HSDSSDCX2014-44)and depression,and sexual abuse and depression(with intermediary effects of0.021-0.029).The DES imposed medi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otional neglect and depression,physical neglect and depression,physi-cal abuse and depression,and sexual abuse and depression(with intermediary effect of0.017-0.040).The ANG w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motional neglect and depression,and physical neglect and depression (with intermediary effects of0.016-0.019).Conclusion:It suggests that childhood abuse may be an important factor related to low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may play a mediating role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 depression.【Key words】college student;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childhood abuse;depression;mediating effect(Chin Ment Health J,2015,29(4):305-310.)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各种与情绪有关的事件,如何根据情境要求和个人需要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对每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在大学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姚桂英1,杜爱玲2,杨世昌*,高红丽*,马仁娥*,闫春平*(1.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3;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河南新乡453002【摘要】目的:考察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及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探讨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的中介作用。
方法:采用儿童虐待史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流调用抑郁量表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童年期精神虐待、神经质、精神质与抑郁症状呈显著正相关(r =0.269~0.601,P <0.01,内外向与抑郁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 =-0.390,P <0.01。
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有直接影响,可以解释抑郁症状总变异的8.9%;童年期精神虐待对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分别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6.1%、15.1%和7.1%。
精神质、内外向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症状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童年期精神虐待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童年期精神虐待;抑郁;人格;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1101-0066-03Mediating Effects of Personalit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Psychological Abuse and Depression of UndergraduatesYAO Gui-ying ,DU Ai-ling ,YANG Shi-chang ,GAO Hong-li ,et alSchool of Nursing ,The Second Teaching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on depression,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of personality of undergraduates.Methods:A total of 733undergraduates were surveyed with the Childhood Experience of Care and AbuseQuestionnaire(CECA.Q,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and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Results: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cores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neuroticism and psychoticism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r =0.269~0.601,P <0.01.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depression (r =-0.390,P <0.01.A 8.9%variance of depression could be explained by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and a 36.1%,15.1%and7.1%variance of depression could be respectively explained by neuroticism,introversion-extroversion and psychoticism.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on depression were partially mediated by psychoticism,introversion-extroversion,and the mediating effect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10.19%,13.89%of the totaleffects.Conclusion:Adulthood personality an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re important factors of depression.Furthermore,personality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depression.【Key words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Depression ;Personality ;Mediating effect【基金项目】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200903095;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09GGJS-082;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点资助项目(2010-JKGHAZ-073;新乡医学院重点学科开放课题资助项目(ZD200972通讯作者:杨世昌*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国内外研究表明,儿童期受虐在成人精神障碍的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1]。
Bifulco 等人[2]认为,遭受心理虐待和性虐待者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症状,且虐待的严重性与抑郁症状的严重性呈“剂量-反应”关系。
究其可能机制,Gold 等人[2]认为虐待事件可能会导致儿童逐步发展成一种特有的不良认识模式,而这种认知模式则与抑郁症状的产生密切相关。
诸多资料均显示,童年期虐待与成年后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3]。
儿童期受虐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人格形成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4]。
此外,大量研究亦证实,人格特征是抑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5]。
可见,人格特征是儿童期受虐与抑郁关系中的重要中间因素。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类型的儿童虐待都与成人抑郁症的发生相关[2]。
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对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最为显著[6],所以本文仅从儿童期遭受父母或抚养者憎恶与忽视的精神受虐角度出发,探讨成年期人格作为中间因素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抑郁关系中发挥的调节或中介作用。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于2009年12月15日在河南新乡某高校69个·66·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9No.12011班中整群随机抽取25个大学一年级本科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50份,经核查收回有效问卷733份,有效率97.73%。
男生288人,女生445人,年龄17~26岁,平均21.08±1.08岁。
1.2测量工具1.2.1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7]由Radloff于1977年编制,共有20个条目。
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
1.2.2儿童虐待史问卷(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Scale,CECA.Q[8]由Bifulco等于2002年编制,主要是回顾性调查成年人在童年时是否遭受过来自于父母角色扶养人的虐待情况,包括躯体、性或精神方面的虐待,本文主要利用精神虐待部分,精神虐待包含憎恶和忽视2个因子,共计16个条目。
1.2.3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7]该量表由88项反映个性的问题组成。
按测验手册计算出精神质(P、内外倾向(E、神经质(N及掩饰度(L四个分量表的T分。
1.3调查方法将各量表装订成册,被试可以不记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讲解调查的目的、意义和有关指导语,现场填答后收回。
调查人员现场随机抽取学生75人(占被试10%,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是否遭受虐待的条目进行核实,准确率为98.7%。
1.4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2.1背景变量分析大学生抑郁总分(D、童年期精神虐待(PPA、人格特征中神经质(N、精神质(P、内外向(E及其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表1童年期精神虐待、人格与抑郁症状的相关(r注:*P<0.05,**P<0.01,下同。
2.2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间的中介效应分析本研究假设童年期精神虐待不仅对成年期人格有直接影响,还通过人格的中介作用对抑郁症状产生间接影响。
根据Baron和Kenny建议的三步骤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进行检验[9]。
具体步骤:首先,求抑郁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上的回归(path c;其次,求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上的回归(path a;最后,求抑郁在人格与童年期精神虐待上的回归(path b,path c’。
若path c’中童年期精神虐待的非标准回归系数B值减弱但仍显著,则说明成年期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抑郁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若B值减为0则说明成年期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对抑郁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为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相应各变量对应的数据进行去中心化,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
结果显示,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决定系数R2为0.089;童年期精神虐待对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的预测作用亦显著,R2分别为0.361、0.151、0.071;神经质对当前抑郁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在控制神经质对当前抑郁症状影响的基础上,童年期精神虐待对当前抑郁症状的正向预测作用亦显著,但非标准回归系数由0.127减小为0.080(P<0.001,说明神经质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0.010*4.617/0.127= 36.35%。
同法可得,内外向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间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88%;精神质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当前抑郁症状间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19%;见表2。
表2人格在童年期精神虐待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2.3中介效应的检验对中介效应的统计检验一般有3种方法[10]:So-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9卷第1期·67·bel检验,公式为Z=ab/√b2S a2+a2S b2;GoodmanⅠ检验,公式为Z=ab/√b2Sa2+a2S b2+S a2S b2;GoodmanⅡ检验,公式为Z=ab/√b2S a2+a2S b2-S a2S 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