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研究
分析与应对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
![分析与应对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https://img.taocdn.com/s3/m/2d97965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f.png)
分析与应对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社交恐惧症的原因,探讨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方法和建议。
一、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分析社交恐惧症是指对社交场合感到极度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疾病,青少年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更容易受到社交恐惧症的困扰。
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关爱和支持,以及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交场合产生恐惧与焦虑。
1.2 学校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紧张、欺凌等学校环境中的问题也会增加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发生概率。
1.3 自我认知与自尊心:青少年常常对自己的外貌、能力和社交技巧等方面存在不自信和自卑感,这也容易成为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社交恐惧症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交恐惧症对青少年来说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影响:2.1 社交技巧欠缺:由于害怕与人交往,青少年可能不擅长与他人进行沟通和建立联系,影响其正常的社交互动。
2.2 情绪问题:社交恐惧症可能导致青少年焦虑、抑郁和孤独等负面情绪,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2.3 学习和职业发展受限:社交恐惧症可能使得青少年在学校和工作中错失重要机会,降低他们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潜力。
三、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方法和建议针对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建议来帮助他们应对:3.1 寻求专业支持:建议青少年及其家长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心理医生或心理学家的帮助,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和心理咨询方案。
3.2 逐渐暴露于恐惧情境中:帮助青少年逐渐面对并参与社交场合,可以从简单的家庭聚会或朋友间小型聚会开始,逐步扩大交际范围。
3.3 掌握应对策略:青少年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培养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认知,来应对社交恐惧症的挑战。
3.4 强调积极评价:家庭和学校可以给予青少年积极的评价和支持,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社交场合的心态和态度。
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
![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757f3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fb.png)
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
通过对心理虐待和忽视对中职女生童年期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经历会显著影响女生的攻击性表现。
研究还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结论部分指出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中职女生童年期的攻击性存在密切关系,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未来展望。
本研究对于了解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对攻击性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经历、攻击性、研究、影响、成果、方法、关系、建议、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对于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为促进中职女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关注和解决中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也将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职女生在童年期经历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对其攻击性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心理虐待和忽视对中职女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这一研究对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学术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攻击性与心理虐待、忽视经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有助于拓展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丰富心理学理论体系。
研究中职女生童年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与攻击性的关系,也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及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心理虐待对中职女生童年期的影响心理虐待对中职女生童年期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话题。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4f7b4e482fb4daa58d4b86.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作者:霍丽芹朱洁张旭牛春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1期摘要:本研究探讨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对8-12岁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
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与自尊量表随机抽样对唐山、保定城镇两所小学四个年级共42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虐待及忽视的检出率分别为27.7%和24.1%;(2)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心理虐待及忽视总分及各因子在性别上、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3)心理虐待及忽视与小学生自尊水平和社交焦虑均存在显著相关;(4)心理虐待及忽视变量能预测自尊4.4%的变异量,可预测社交焦虑6.3%的变异量。
结论(1)河北省两城镇3至6年级小学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检出率较高;(2)儿童遭受的心理虐待及忽视越多,自尊得分越低;儿童遭受的心理虐待及忽视越多,社交焦虑得分越高。
关键词: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社交焦虑;自尊美国儿童虐待专业协会(APSAC)将心理虐待定义为“看护人贬低儿童的价值,忽略儿童的优点,夸大他们的破坏性,认为他们的价值仅仅在于满足别人的需要”。
Mitchei认为儿童心理虐待是那些与儿童有亲密关系的监护人反复采取伤害其认知、意识和情感发展的不良行为。
Gibbons认为儿童忽视是持久、重复、较大程度地忽视儿童,或者在儿童受任何一种危险的侵害时不作出让其免受伤害的行为,例如:严寒、饥饿或者没有让儿童得到细心的照顾以至于造成其身体或发育的严重损伤,其中包含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
为进一步了解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危害,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以423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学生儿童虐待与忽视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自尊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及保定城镇两所普通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
总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45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23份。
社交恐惧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对策
![社交恐惧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3d4ba7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3.png)
社交恐惧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与对策
社交恐惧症,一种在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常常被忽视却又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在这个数字化社交盛行的时代,社交恐惧症给许多青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与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交恐惧症在青少年中的表现及对策,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社交恐惧症常常表现为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青少年可能因担心被他人评判而回避参加社交活动,避免与人交流。
他们可能显得内向、沉默,甚至在人群中感到孤立和焦虑。
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可能严重影响到学业和日常生活。
社交恐惧症的对策
针对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
心理辅导支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专家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恐惧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和治疗方案。
逐步暴露疗法: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中,帮助青少年逐渐克服恐惧,增强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家庭支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对青少年克服社交恐惧至关重要。
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应对挑战。
鼓励参与兴趣小组:青少年可以通过参加兴趣小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拓展社交圈子。
社交恐惧症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通过了解其表现和采取有效对策,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增强自信心,实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勇敢面对社交恐惧,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研究
![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0b184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8.png)
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研究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特别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
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研究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克服社交障碍,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本文将探讨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方法和干预效果。
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社交焦虑症治疗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纠正儿童错误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减少其对社交场景的恐惧和焦虑程度。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心理治疗师通常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干预:1. 评估:确定儿童的社交焦虑程度和相关的认知偏差。
2. 反馈:向儿童和家长解释社交焦虑症的原因和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材料。
3. 训练技巧:教授儿童一些应对社交焦虑的技巧,如深呼吸、积极自我对话等。
4. 曝露练习:逐渐引导儿童面对社交场景,并反复练习,以减少其对社交场景的恐惧和回避行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的干预,研究发现儿童社交焦虑症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
儿童在面对社交场景时的自信度增加,焦虑程度明显降低。
二、药物治疗在儿童社交焦虑症的干预中,药物治疗被用作辅助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和苯二氮䓬类药物(如苯二氮䓬)。
这些药物通过影响神经传递物质,调节儿童的情绪和焦虑反应。
然而,药物治疗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头晕、恶心、失眠等。
因此,药物治疗在儿童社交焦虑症干预中通常被视为最后的选择,且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三、家庭支持与教育家庭支持与教育是儿童社交焦虑症干预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家长在儿童的干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持角色,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儿童克服社交焦虑:1. 父母情绪的管理:家长要保持平静、耐心和理解的态度,帮助儿童应对社交场景中的挑战和压力。
2. 提供情感支持:家长应倾听儿童的感受,给予安全感和鼓励。
3. 提供社交机会:家长可以组织一些适合儿童参与的社交活动,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交场景。
4. 教育家长:家长需要了解关于儿童社交焦虑症的知识,学习相应的干预方法和技巧。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52dfa1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a.png)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的链式中介作用I. 简述童年期情感虐待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或其他重要成人的情感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表现为冷漠、忽视、过度批评、羞辱、恐吓等形式。
长期以来研究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成年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上。
惊恐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焦虑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强烈恐惧感和恐慌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惊恐障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童年期情感虐待可能会导致个体产生持续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其神经质人格特征的形成。
此外神经质人格特质又可能进一步加剧应激感受,进而加重惊恐障碍的症状严重程度。
因此深入研究童年期情感虐待对惊恐障碍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感受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心理疾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童年期情感虐待的定义和影响童年期情感虐待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遭受来自家庭成员(通常是父母)的持续、有意或无意的情感伤害。
这种虐待可能表现为冷漠、忽视、过度批评、羞辱、恐吓、暴力或其他形式的负面行为。
童年期情感虐待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障碍,如焦虑障碍、抑郁症、人际关系问题等。
研究表明童年期情感虐待与多种心理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一项对成人惊恐障碍的研究发现,那些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情感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现惊恐障碍的症状。
这可能是因为童年期情感虐待导致了个体在应激情境下的恐惧感增强,使得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惊恐障碍的症状。
此外神经质人格特征也可能是童年期情感虐待与惊恐障碍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
神经质人格特征包括敏感性高、易紧张、情绪波动大等,这些特征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恐惧感。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a0755c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b.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关键人物对其使用言语、行为或态度上的不当方式来伤害、侮辱、否定、忽视或剥夺其情感需求等。
这种虐待方式
可能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自尊产生明显的影响。
社交焦虑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担忧、不安和恐惧感。
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的
社交焦虑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
实证研究表明,受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
的症状,如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亲密的关系,害怕参与大众活动等。
其中,心理性虐待是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
心理性虐待在家庭中
往往表现为发表厌弃、忽视、要求过高、过分控制等言语和行为。
这种虐待方式会引起儿
童对于自身的不安、恐惧和无助感,使其难以与周围人建立更深层次的接触,从而导致社
交焦虑症状的出现。
自尊是指人对自己认知和评价的总体体验和感受。
心理虐待和忽视显著地影响儿童自
尊的形成和发展。
被虐待和忽视的儿童常常感到缺乏自尊和自信,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不
被父母和他人所接纳,同时也不存在实现自己的可能性和机会。
长期受虐待和忽视,容易
降低儿童的自尊感,体验到对自己不情愿的认同,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总之,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自尊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儿童保护机制,掌握儿童保护技能,提升儿童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儿童保护的
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那些已经遭受过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治疗和支持他们建立
更健康的自卑感内在韧性,是减轻虐待和忽视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必要步骤。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与有效干预措施探讨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与有效干预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68e3de2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7.png)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与有效干预措施探讨1. 引言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在儿童中尤为突出。
儿童社交恐惧症不仅会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因此,了解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成因以及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于帮助他们克服这一困扰至关重要。
2. 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定义和症状儿童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为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持续和过度的对社交场合的担心和恐惧。
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对与陌生人交流感到不安,拒绝参加课堂活动或学校社交活动,害怕在公共场合发生尴尬的事情,避免与同龄人进行交流等。
3. 儿童社交恐惧症成因的心理因素很多因素可能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其中心理因素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心理因素:3.1 信任问题一些儿童可能遭受过背叛、欺骗或伤害,导致他们对他人的信任产生怀疑和恐惧。
这种心理创伤会导致他们在社交中保持警惕,因为他们担心再次受到伤害。
3.2 自尊问题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发生与儿童的自尊有很大关系。
一些儿童可能对自己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够好或不被他人接受。
这种自我认知问题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和紧张。
3.3 社交能力欠缺缺乏社交技巧和能力也是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症的一个因素。
当儿童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时,他们可能感到困惑和不安。
这种无助感会加剧他们的社交恐惧症状。
4. 儿童社交恐惧症成因的家庭因素除了心理因素,家庭环境也对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家庭因素:4.1 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
如果家庭充满紧张、冲突和不和谐,儿童可能在社交中体验到更多焦虑和恐惧。
相反,温暖、支持和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和社交能力。
4.2 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儿童社交恐惧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家长过于保护或过分干预儿童的社交活动,儿童可能无法独立面对和解决社交问题,从而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高校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自立与自我隐瞒的关系研究
![高校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自立与自我隐瞒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a91b18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0.png)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6), 2970-297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6406高校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自立与自我隐瞒的关系研究苏岁岁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收稿日期:2023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23年6月5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14日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人际自立与自我隐瞒的现状,以及探讨三个变量间的关系。
分别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量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自我隐瞒量表对2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1) 大学生心理虐待及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 大学生人际自立及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3) 大学生自我隐瞒在年级上存在显著性相关,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 心理虐待中忽视维度与自我隐瞒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心理虐待与人际自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人际自立与自我隐瞒间呈现显著负相关。
结论:忽视维度不能显著正向预测自我隐瞒,人际自立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自我隐瞒。
关键词心理虐待,人际自立,自我隐瞒,大学生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Interpersonal Self-Concealment among College StudentsSuisui Su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Received: Apr. 23rd , 2023; accepted: Jun. 5th , 2023; published: Jun. 14th, 2023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inter-苏岁岁personal self-reliance and self-concealment,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va-riables. The Psychological Abuse Scale, Interpersonal Self-reliance Scale and Self-concealment Scal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266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various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interpersonal self-reliance and various dimens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3) the self-conceal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grade,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singleton or not, and origin of students;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eglect and self-concealment in psychological abus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inter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erpersonal independence and self-concealment. Conclusion: The neglect dimension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self-concealment positively, while interper-sonal self-reliance could significantly predict self-concealment negatively.KeywordsPsychological Abuse, Interpersonal Independence, Self-Concealment, College Students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心理虐待首次在美国儿童保护法中以“心理创伤”的概念提出,可能因世界各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存在差异性,国内外的学者关于心理虐待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虐待的深入研究。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e1ab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a.png)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儿童期虐待问题逐渐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儿童期虐待不仅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影响,而且可能延续至其青少年乃至成年期。
本篇论文旨在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并特别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中学生群体中。
其成因复杂多样,其中之一便是儿童期虐待经历。
儿童期虐待可能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不良的应对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影响其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因此,研究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心理问题的成因,也能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了某地区的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儿童期虐待经历、社交焦虑程度以及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遭受虐待的中学生,其社交焦虑程度显著高于未遭受虐待的学生。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儿童期虐待经历是导致中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情况在面对压力和不良情绪时,遭受过虐待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逃避、压抑等。
而未遭受虐待的学生则更可能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倾诉、寻求帮助等。
(三)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即儿童期虐待导致个体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进而加重其社交焦虑程度。
五、讨论(一)教育意义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家庭教育在预防儿童期虐待和培养良好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并干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应对模式和情绪调节策略。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683e70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d.png)
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引言童年期的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特别是在初中生阶段,这些不良的经历可能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本文旨在探讨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1. 影响心理健康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给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这些负面经历可能导致自卑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初中生对于自身的认同和自尊心十分敏感,一旦受到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容易形成攻击性的自我保护机制,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
2. 影响社交关系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也会影响初中生的社交关系。
初中生正处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经历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后,容易怀疑他人的动机,产生不信任感。
这种不良经历可能让他们缺乏积极的人际互动方式,进而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模式。
3. 影响学业发展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还会对初中生的学业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表明,童年期受虐待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学习逃避的行为。
这些困难和逃避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从而进一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不满和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二、教育对策1. 家庭教育针对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关键是家长要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和理解,避免过度批评和惩罚。
此外,家长还应该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孩子正视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并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决策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减少童年期虐待和敌意解释偏向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开展情绪管理和认知调适的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和积极应对压力。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对虐待和欺凌行为的预防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和互助关系。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5f1e93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1.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是儿童面临的一种很严重的问题,这种问题对儿童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了解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问题的参与者包括50个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来自社区学校和社区组织。
结果显示,心理虐待及忽视与儿童社交焦虑和自尊的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
研究的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和自尊有极大的影响。
儿童在心理虐待及忽视的环境下,往往感觉孤独、无助和孤立。
这种情况导致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身份感的受损。
当儿童感到与他人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时,他们会更容易感到焦虑、害羞和低自尊心。
儿童的社交互动能力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常常遭受心理虐待及忽视的儿童往往缺乏中间人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也更容易出现社交冷漠、抵触和依赖。
此外,本研究对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活动也有启示。
首先,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行关注和评估,并产生正确的认识。
其次,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儿童应对心理虐待及忽视,提高他们在社交和自尊方面的表现,例如提高自信心、教授他们应对压力的方法以及增强社交能力等。
在提高儿童社交及自尊的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同学等其他人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它不仅仅影响着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且还能影响他们的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采取科学适当的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f4db83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1.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引言:心理虐待及忽视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精神上的伤害和对待,这种伤害一般不会立即显现,但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
社交焦虑和自尊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
一、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心理虐待及忽视会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社交焦虑。
心理虐待及忽视造成了儿童内心的创伤和压力,导致他们对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产生不安全感和疑虑。
他们可能对与他人的交往缺乏信任和抵触情绪,常常担心遭受伤害或被拒绝,进而导致社交场合的回避。
心理虐待及忽视也会影响儿童的交际能力和社交技巧的习得,使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感到不自信和被动,进而引发社交焦虑。
二、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自尊的影响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自尊产生负面影响。
在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发展中,家庭是其主要的社会环境和情感支持来源。
心理虐待及忽视会给儿童造成心灵上的伤害,使其对自我价值和自信心产生怀疑和否定。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关心和爱护,进而形成自卑和自负的心理特征。
心理虐待及忽视还会降低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感,使其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缺乏自信和勇气。
三、应对策略为减少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和支持:1. 教育家长和成人关注心理虐待及忽视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提供充分的爱和关心,加强与儿童的情感沟通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3. 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宣传,提供儿童心理咨询和支持的渠道。
4. 建立良好的学校和社交环境,提供儿童与同龄人的互动和合作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结论: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自尊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减少这种影响,需要加强社会对心理虐待及忽视问题的关注和介入。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741042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e.png)
《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_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本文揭示了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在缓解或加剧这种焦虑中的作用。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期虐待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经历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还可能对其成年后的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特别是对于中学生而言,社交焦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儿童期的虐待经历可能是其重要诱因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儿童期虐待对中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并分析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二、文献综述儿童期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等多种形式,这些经历可能导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自在、紧张和恐惧。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焦虑等情绪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情绪调节策略在缓解或加剧这种焦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关于儿童期虐待经历、社交焦虑和情绪调节策略的数据。
样本包括不同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中学生,以确保研究的代表性。
数据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以探讨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经历与中学生的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即经历过虐待的中学生更可能出现社交焦虑症状。
2. 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在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具体而言,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缓解因儿童期虐待而产生的社交焦虑,而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则可能加剧这种焦虑。
3. 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的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中学生的社交焦虑和情绪调节策略产生影响。
青少年自尊与社交症状干预策略的效果评估论文素材
![青少年自尊与社交症状干预策略的效果评估论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0d8a6d2a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5.png)
青少年自尊与社交症状干预策略的效果评估论文素材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自尊心的发展和社交问题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
通过有效的干预策略,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提升自尊心,减轻其社交症状,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将搜集与青少年自尊与社交症状干预策略相关的研究资料,探讨不同干预策略的效果评估,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一、背景与概述1. 青少年自尊的重要性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评价,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学业成就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青少年社交症状的现状青少年社交问题包括孤独感、社交焦虑、社交障碍等,这些问题对他们的发展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干预策略的分类与评估1. 自尊提升策略(1)培养个体的自我认同感通过鼓励个体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内在动力,提高自我认同感,从而提升自尊。
(2)提供积极反馈和认可通过表扬、肯定个体的优点和努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增强其自尊心。
(3)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提供各种能力和经验的发展机会,让个体通过取得成就来提升自尊。
2. 社交症状干预策略(1)社交技巧培训通过教授青少年有效的社交技巧,如面对面交流、表达自己的需要等,帮助他们减轻社交焦虑和增加社交自信。
(2)团体治疗通过参与团体治疗,借助同伴间的支持和理解,帮助青少年改善社交技能和建立正向的社交关系。
(3)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辅助青少年改变负面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三、效果评估及案例分析1. 评估指标(1)自尊水平的变化通过自尊量表等工具评估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比较干预前后的变化。
(2)社交症状的减轻程度使用社交焦虑量表、社交技能量表等工具评估干预前后的社交症状变化。
2. 案例分析以某中学的两个学生为例,分别进行自尊提升策略和社交症状干预策略的干预,并通过评估工具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两种干预策略均能够显著改善青少年的自尊和社交症状。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自尊提升策略和社交症状干预策略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4c43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3.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导言心理虐待及忽视是一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儿童虐待形式。
心理虐待及忽视可能包括精神虐待、言语虐待、情感忽视等,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社交焦虑和自尊问题是心理虐待及忽视带来的两个显著影响。
本文旨在对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和心理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1.社交焦虑的概念社交焦虑是一种对社交场合和社交互动中交互关系的恐惧和回避情绪。
社交焦虑通常表现为对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和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害怕被批评和否定,因而避开社交活动或社交场合。
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的社交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其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
2.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心理虐待及忽视往往使儿童在社交互动中经历长期的负面评价和否定,导致其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和回避情绪。
心理虐待及忽视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认知,导致其在社交场合中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
心理虐待及忽视还可能使儿童缺乏信任他人的能力,从而难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进一步加剧了其社交焦虑问题。
3.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社交焦虑的长期影响长期以来,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问题一直受到关注。
有研究表明,受心理虐待及忽视的儿童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社交关系不良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其职业和婚姻生活。
及早干预和帮助心理虐待及忽视的儿童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自尊的影响1.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肯定和肯定感的评价。
良好的自尊能够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心理虐待及忽视却常常使儿童的自尊遭受负面影响。
2.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机制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的机制非常复杂。
心理虐待及忽视使儿童缺乏获得父母或者其他关键人物的认可和信任,从而使其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和自卑情绪。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ab2f73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17.png)
心理虐待及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与自尊的影响研究心理虐待和忽视是指以言语、行为或其他方式,对儿童施加威胁、侮辱、羞辱、恐吓、故意忽视等行为,从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这种形式的虐待是很常见的,对其对儿童的社交焦虑和自尊的影响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的社交焦虑有着严重的影响。
被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儿童往往会出现社交互动上的困难,包括缺乏自信、不敢与他人交流、害怕被他人嘲笑或拒绝等。
这些困难会导致儿童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焦虑和孤独,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发展和社交关系的建立。
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的自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虐待和忽视会导致儿童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负面的认知,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不被重视和关爱的。
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会进一步影响到儿童的自尊心,使他们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研究发现,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后果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时期,而且会对他们的成年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长远的影响。
被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儿童更容易在成年时出现焦虑症状,如社交焦虑障碍。
他们也更容易出现自尊问题,例如自卑感、自我怀疑和自我厌恶等。
这些负面的影响可能会伴随儿童一生,给他们带来心理健康的困扰和社交功能的障碍。
为了减轻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需要提高社会对心理虐待和忽视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家庭和社区对儿童的保护力量。
需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帮助受虐儿童恢复自信和建立健康的自尊心。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也需要关注儿童的社交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克服社交焦虑和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
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联研究报告
![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联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bb97b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e.png)
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关联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我们发现自尊心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自尊心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而自尊心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则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
这一发现对于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言: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不安和担忧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常常阻碍了个体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和社交活动。
青少年期是社交焦虑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阶段,因此,了解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相关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心作为一种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和价值感,可能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然而,目前对于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方法:参与本研究的样本为300名年龄在13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其中男性150名,女性150名。
研究采用自尊心测量工具和社交焦虑测量工具对样本进行测量。
自尊心测量工具采用自尊感量表(Self-Esteem Scale),共计20个项目。
社交焦虑测量工具采用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共计25个项目。
所有的测量工具均采用五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自尊心或社交焦虑水平越高。
结果: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自尊心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 = -0.45, p < 0.001)。
具体而言,自尊心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而自尊心水平较低的青少年则更容易出现社交焦虑问题。
讨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自尊心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较高的自尊心水平可能有助于青少年更好地应对社交场合中的压力和焦虑,从而减少社交焦虑的发生。
因此,未来的干预措施可以重点关注青少年的自尊心培养,以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减少社交焦虑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 摘要】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 应对方式、 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 , 并探讨其与青少年社 交恐惧症
的起病年龄、 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 C C M D . 3诊断标准的 1 1 0例青 少年社交恐惧症 患者( 病例 组) 以及 1 4 2例 健 康 对 照 ( 对照组) 进 行 童 年 期 虐 待 问卷 ( C h i l d h o o d T r a u m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2 8 i t e m S h o r t F o r m。 C T Q ・ S F ) 、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S i m p l i i f e d C o p i n g S t y l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S C S Q ) 、 自尊量表 ( S e l f — E s t e e m S c a l e , S E S ) 评估 , 并对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 S o c i l a A v o i d a n c e a n d D i s t r e s s S c a l e , S A D )
精神医学杂志 2 0 1 3 年第 2 6 卷第 1 期
J o u r n a l o f P s y c h i a t r y , 2 0 1 3 , V o l 2 6 , N o . 1
童年期虐待 、 应对方式 、 自尊与青少年社 交恐惧症 的相 差
研究 水
麻 爱 华 于相 芬 刘 西俊 董俊玲 王相 立
1 4 2 h e l a t h y c o n t r o l s w e r e a s s e s s e d w i t h C h i l d h o o d T r a u ma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2 8 i t e m S h o t r F o m ( r C T Q — S F ) ,S i m p l i i f e d C o p i n g S t y l e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 C S Q)a n d S e f r - E s t e e m S c a l e( S E S ) .Mo r e o v e r , t h e a d o l e s c e n t s w i t h s o c i a l p h o b i a w e r e a s s e s s e d w i t h S o c i l a A v o i d a n c e a n d D i s t r e s s S c l a e( S A D)a n d t h e i r g e n e r l a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R e s u l t s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9— 7 2 0 1 ( 26 — 0 4
The c o r r e l at i o na l s t u dy b e t we e n c hi l d ho o d ab us e,c o p i ng s t y l e,s e l f e s t e e m a nd a do l e s c e nt s o c i a l ph ob i a. MA
妣 ,Y U X i a n g f e n , L I U X i j u n , e t a 1 .Me n t a l H e a h h C e n t e r o fL i  ̄ y i 嘶 , L / n y i 2 7 6 0 0 5 ,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c h i l d h o o d a b u s e ,c o p i n g s t y l e ,s e l f e s t e e m a n d
视、 消极应对、 自 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 的危险因素, 积极应对是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保护 因素 , 且
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 其起病年龄越早 , 经历的情感虐待、 情感忽视越 多, 其病情越严重、 病程越长。
【 关键词】 青少年 社 交恐惧症
童年期虐待
应对方式 自尊
【 中图分类号】 R 7 4 9 . 7
a d o l e s c e n t s o c i l a p h o b i a ,a n d t o e x p l o r e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i t h o n s e t a g e ,c o u r s e o f d i s e a s e a n d s e v e it r y o f a d o l e s c e n t s o c i a l p h o b i a .Me t h o d s A t o t l a o f 1 1 0 a d o l e s c e n t s w i t h s o c i l a p h o b i a a c c o r d i n g wi t h C CMD- 3 d i a g n o s t i c c i r t e r i a a n d
平、 情感虐待( E A ) 、 情感忽视 ( E N) 、 消极 应对、 自 尊为影响青少年社 交恐惧症发病的 因素, 且C T Q . S F总分、 E A 分、 E N分与 青 少年 社 交 恐惧症 患者的起 病年龄 成 显著 负相 关( P< 0 . 0 1 ) , E A、 E N 的严 重程 度 与病程 呈 显 著正 相 关( P< 0 . 0 5 ) 。结论 青少年社交恐惧症 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 虐待 经历。童年期虐待 水平、 情感虐待、 情感忽
的评 定 。结果 相 对 于对照组 , 病 例组 C T Q — S F总分 及 其各 维度 分 、 积 极应 对 和 消极 应 对分 更 高 ( P< 0 . 0 5 ) , S E S
评分更低( P< 0 . 0 5 ) 。相关分析结果表 明: 青少年 S A D分与 C T Q — S 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 消极应对分存在显著正 相关( P< 0 . O 1 ) , 与 积极应 对分 、 S E S分 呈显 著 负相 关 ( P< 0 . O 1 ) 。 非条件 L o g i s t i c回 归分析 发现 , 童年 期 虐待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