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

作者:张成

来源:《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年第04期

一、引言

教科书作为学科知识、课程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在教学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读图时代”的再次到来,教科书插图的数量显著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教科书插图的应用效果,各类研究成果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本文即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厘清发展方向。

二、教科书插图研究现状

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中具有直观和形象特点的图片、图表、流程图等描述知识和结构的视觉化形式的内容,是与教科书文字系统共同表征知识的要素。国内外有关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教科书插图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归纳为:插图有效性的研究、图文呈现方式的相关研究、插图效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以及提高插图使用效果的策略研究等四个方面。

(1)关于教科书插图有效性的研究。有关教科书插图的研究早期都集中在插图有效性方面。Willows(1979)及F·M·Dwer开展的分组实验证明,纯文字和纯插图教科书的学习效果均不太好,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图文结合的课文阅读效果较好。Levie(1982),Carney(2002)和Hibbing(2003)都认为,插图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Donald(1983)的研究表明插图有利于阅读理解,读者对有插图文章的记忆效果显著好于无图文章,并且有插图时读者获得的信息比无插图时多三分之一;Miles(2006)等人的研究也表明了在医学上插图可以促进病人对筛查的理解,已有研究表明,插图对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以Samueis为代表的“注意聚焦假设”则认为插图会干扰阅读过程,他们认为,阅读依赖于文字信息的刺激,而额外的插图线索分散了学习者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儿童来说,更是起到干扰注意力的作用。因此,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插图有助于课文的阅读,有助于与插图相关的信息理解,但同时也有部分人的观点持相反态度。

(2)图文呈现方式的相关研究。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Mayer开辟了插图研究的一条崭新之路,将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技术学有机结合,对图文呈现方式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Mayer (1995)等人对学习者在图文不同结合方式与呈现方式下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探索学习者的学习保持效应以及学习迁移效应,发现并提出了七条著名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设计原则,即插

图与文字设计原则分别是:多媒体认知原则,即学生学习语词和插画结合的呈现比学习只有语词的呈现效果更好;空间接近原则,即书页或屏幕上对应的语词与插画邻近呈现比隔开呈现学习效果更好;时间接近原则,即相对应的语词与插画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一致性原则,即当排除无关的语词、插画与声音时,学生学得更好;通道原则,即学生学习由动画和解说组成的呈现比学习由动画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效果更好;冗余原则,即学生学习由动画加解说组成呈现比学习由动画加解说再和屏幕文本组成的呈现效果更好;个体差异原则,即设计效应对知识水平低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知识水平高的学习者,对空间能力高的学习者要强于对空间能力低的学习者,这对图文结合方式的研究影响甚远。Sweller(1999)等人研究表明,图文采用同时呈现的方式比分离更有利于学习者的知识获取,尤其是对于能力较差的被试来说,效果更为明显。Mayer(2001)认为,学习者在文字和图像同时呈现条件下的学习理解效果优于分离呈现。GerjerS(2009)等人的研究支持了Mayer的研究结论。Carlson (2003)研究认为,当学习材料需要学习者同时比较和联系多个信息时,插图和文本同时呈现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和理解。以上研究无不反映出,图文同时呈现比继时呈现学习效果要好。

(3)插图效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影响插图效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国外对插图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因素、图文相关联程度、学习者特征、插图色彩等方面。Beveridge (1987)对插图与材料难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字材料难度低时,有插图读者的阅读成绩比无插图时好,而文字材料难度高时则刚好相反。Peeck(1993)研究发现,当图文信息一致时学生的阅读成绩比无图时的成绩高,由此推论,学生对于图文相关度高的文章的理解程度好于无图文章,并且与文章内容无关的插图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会产生干扰。而Berends(2009)也对小学生四则运算中的插图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插图和题目的相关度对运算能力高的学生并无影响,但对于运算能力低的学生来说,其答案的准确性随着插图和题目相关度的提高而提高。Reid和Beveridge(1990)的研究认为,插图并非对所有的学习者都有帮助,阅读水平低的学习者更有可能在阅读中利用插图推测词义和文章内容,从而帮助其理解文章。近年来,研究者也对学习者年龄这个因素加以关注。Andrea(2008)对学龄前儿童的故事回忆进行了研究,实验材料为叙事性故事,呈现方式为:口语描述加插图、口语描述、插图,儿童在实验后立即回忆,并在延迟一周后再次回忆。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口语描述加插图组的儿童成绩优于口述组,若不考虑年龄,则口述组优于插图组。Samulcs和Biesbrock及Ferry(1974)以二年级学生为被试,发现学生欢迎有插图的教科书,而且彩色插图更受欢迎。

(4)提高插图使用效果的策略研究。尽管理论上证明,课文插图设计有助于学习者阅读、学习,但如果教师指导不当,或学生不会使用,仍不能达到插图应有的效果,所以很多研究者对如何提高插图的使用效果进行了研究。Peeck(1993)发现,即使在关于其他方面问题的一般性指导中,涉及插图的具体指导也会提高插图效果,所以对学生阅读插图给予充分的指导是必要的。另外,许多研究者着力于研究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案来提高学习者的视图能力,如V·D·博斯奇设计的方案试图使学生认识到插图信息的三种类型。思考关于插图的问题

(TAP):“图示信息课”和SLIC方案等。沃尔特·波克专门设计了如何阅读插图的步骤:读插图的题目,看描画的地方,读全部说明和标志,大致将插图看一看,找一找它要传达的信息,然后看看插图的各个部分,像福尔摩斯那样看清每个细节,找出插图与课文的联系,问自己为什么要看这张图片;努力将你从画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推理。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教科书插图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出发:一个是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对插图的性质、类型、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回答的是诸如什么是插图、插图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另一个是从实践论的角度出发,研究插图的研究背景、选用历史、插图编选的价值取向、插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教学用插图以及学生学习用插图等,回答的是如何选择、开发和利用插图的问题。

(1)认识论角度研究插图性质、类型、功用等。国内认识论角度出发的教科书插图研究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沈德立(2001)对初中生阅读插图课文与无插图课文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发现有插图课文在阅读理解指标和眼动指标上都优于无插图课文。而陈红香等(1997)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插图效应的研究发现,图文相关度越高,对小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就越大。后期有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材料难度以及被试等影响教科书插图效应的因素。陶云和申继亮(2003)则对高二学生的阅读理解特点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高二学生在有插图课文中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均显著优于无图课文,在低难度的课文中的阅读成绩、阅读时间、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上,显著优于高难度的课文。贠丽萍(2004)研究发现,场依存型被试在图形呈现条件下其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水平最高,因为场依存被试受暗示性较强,而图形这种视觉提示对场依存被试解题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而杨治良(2006)对大学生阅读插图文章的眼动研究表明,材料难度对大学生的眼动模式有一定影响,在阅读和眼动指标上,低难度组都显著优于高难度组。

(2)实践论角度研究插图使用策略等。李素霞和金章在《用好课本插图提高教学水平》中提出教会学生分析、综合、转换三种观察插图的方法,分析即把一幅或一组插图分为各个部分、方面,抓住特性和因素加以认识;综合则把插图的各个部分、方面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整体认识;转换就是转换插图的构成条件,进一步扩大以插图明理的成果,扩展以图导行的范围,具体的转换方式有:时间地点转换、人称转换、主人公的行为转换等。黄牧航在《中学历史教材图片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这篇文章中从历史教材的角度谈了历史图片选用的原则及历史图片的文字说明应考虑的因素。还有诸如刘国兴《重视教材插图加强素质教育》、李哉平和成世钢《用好章首图为导入添彩》、徐强《浅谈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等这些文章主要都是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处理教科书中的插图。另外,有关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等多种学科的教科书插图应用研究也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三、结论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