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n-*、n-*和-*三种跃迁需要能量相对较 小,吸收峰位于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区,对于紫外可见分析具有实用意义。
n-*、-*跃迁区别: n-*(,10~ 100 L/mol· cm)跃迁产生的吸收峰 强度低于-*(,104 L/mol· cm);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红移,n-*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蓝移。
图2-2 各种价电子跃迁相应的能量示意图
(1)根据分子轨道理论,此3种电子的能级高低次 序是:<<n<*<*。 (2)共有6种跃迁类型:-*、-*、-*、n*、n-*和-*。
其中-*、-*、-*三种跃迁需要能量较大, 吸收峰小于200 nm,位于真空紫外来自百度文库。
计不断出现。双波长分光光度计迅速发展和商品化。
2.2 分子吸收光谱概述
1.分子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 在分子中,除了原子的核能En,质心在空间 的平动能Et外,还有电子运动能Ee,原子之间的相 对振动能Ev以及分子转动能Er等。 分子的总能量可写为: E=En + Ee+ Ev+ Er+ Et
由于En在一般化学实验条件下不发生变化,分 子的平动能Et又比较小,因此当分子能级发生跃迁 时,能量的改变为: E=Ee + Er +Ev 图2-1 表示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
(3) B吸收带:由苯环振动和-*的跃迁重叠引起 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苯的B带吸收在230 nm~270 nm呈精细的振动 结构。
当苯环与生成基相连时,就有B和K两种吸收 带,其中B带的波长位置较长。
例如:苯乙烯 K带:244 nm;B带:282 nm。
(4) E吸收带:在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键的环状共轭 系统中,-*跃迁所产生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 收带,称为E带。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产生的本质是由物质分子 中价电子的能级跃迁所产生的。
(2)紫外-可见光谱区域范围
10 nm~400 nm称为紫外区;400 nm~800 nm为可 见光区。 其中:10 nm~200 nm称为远紫外区; 200 nm~400 nm称为近紫外区。
(3)除了上述6种跃迁可产生紫外-可见吸收谱带 外,还有两种跃迁也可产生紫外-可见吸收谱带, 即电荷转移跃迁和配位场跃迁。
综上所述:发生在电磁光谱的紫外和可见光区 内的,由于电子的跃迁或转移而引起的吸收光谱共 有以上八种价电子跃迁类型。
3. 在有机物的紫外-可见谱解析中吸收带的分类 在有机物的紫外-可见谱解析中,通常将吸收带 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特点:E带可分为E1带(~180 nm)和E2带(~200 nm), 它们都是强吸收带;而苯的B带(~253 nm)相应是较 弱的吸收带。
4. 无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在溶液中无机络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其吸收带往往宽而少。
一般由两类形式的跃迁产生:配位场跃迁和 电荷迁移跃迁。
1760年 ,Lambert就此基本定律进行了数学运 算,确定了相应的关系式。 1833年,Brewster在提取叶绿素及胡萝卜素的 研究中,注意到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然而某些作者认为比色法起始于1852年,因 为在这一年,Beer参考了Bouguer和Lambert的早期 著作,提出了比色法的基本定律。
玻璃器皿及有关光学元件不适合作紫外分析之 用,是由于玻璃对波长小于300 nm的电磁波产生强 烈吸收的缘故。 所以,作紫外分析时,一般采用石英制件。
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价电子跃迁的类型 在有机物中,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价电子。以甲 醛为例: 例如:H-C=O: (a) 单键电子; (b) 双键电子; H (c) 未成对的独对(孤)电子- n电子。
硫氰酸盐法和亚铁氰化物法测定铁,Nessler 法测氨,硫氰酸盐法测钼,都是19世纪中叶就已
提出来的方法。
随着对光度分析方法的不断研究和深入,人们对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典光度法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双波长分光光 度法、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等,使光度分析的内容和 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1) R吸收带:R带由n-*的跃迁引起的吸收带。这 是由于CO或NO2等单一的发色团引起的。 一般max<100 L/(mol· cm),测这种吸收带需用浓溶 液。
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大,会产生紫移。
(2) K吸收带:由-*的跃迁所产生的。其特点是 强度高(max>104 L· mol-1· cm-1),含共轭生色基的 化合物的紫外谱都有这种吸收带。 例如:丁二烯的K带吸收 max=21000 L· mol-1· cm-1, max=217 nm。
图2-1 双原子分子的能级图
E(总)= Ee +
Ev +
Er
1~20 eV
0.05~1 eV
<0.05 eV
相当于紫外- 相当于红 相当于红外光 可见光能量 外光能量 甚至微波的能量
电子能级跃迁时伴随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 迁,因此电子光谱(也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得到的也是由许多谱线聚集而成的谱带。
第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又称: 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 (Ultraviolet-Visible Molecular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2.1 分光光度分析法发展简史
1729年,Bouguer首先发现溶液对光的吸收与 液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有机试剂的迅猛发展,使大量的 有机试剂应用到分析测试领域,灵敏度、选择性都 得到了不断提高。
最初,比色测定是在比色管中进行的。 19世纪末,开始使用带滤光片的目视比色计。 20世纪30年代,光电比色计和分光光度计才被 引入实验室。
20世纪初期的分光光度计多为单光束手控型。
20世纪60年代,双光束自动记录光度计问世。 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处理机控制的分光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