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课件第一章-3
合集下载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学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学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大学化学1溶液和胶体
14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原因
3.溶液的沸点上升(boiling point)
液体的沸点 ( boiling point ) 当P 液 = P 外,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正常沸点:当P外=P标时的液体的沸点。
溶液的沸点升高
是溶液蒸气压下降的直接结果
2024/9/30
15
溶液的通性 — 溶液的沸点上升的数值
p溶液= p*-⊿p = 2.338kPa - 0.021kPa = 2.317kPa
溶液的通性 — 凝固点下降
2.液体的凝固点降低(freezing point)
凝固点:某物质的液相蒸汽压与固相蒸汽压相等时 的温度。用Tf表示 或在一定外压下,物质固、液两相平衡共存时的温 度。
如 :H2O(l) 273K,101.3kPa H2O(s)
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简称蒸汽压。
加入一种难挥发的非电解质
束缚一部分高能水分子
P↓
占据了一部分水的表面
2024/9/30
8
溶液的通性 — Raoult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
(P)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PA*)乘以溶液中溶剂的 摩尔分数(xA )。
p
p* A
xA
xA
nA nA nB
1.蒸气压下降 2.凝固点降低 3.沸点升高 4.渗透压力
p
p* A
xB
ΔTf=kf • bB
ΔTb =kb• bB
= CBRT
的数值与溶液中质点 的个数成正比
2024/9/30
23
第 4 章 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4.1 电解质溶液 4.2 酸碱理论 4.3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 4.4 缓冲溶液 4.5 沉淀溶解平衡
大学化学 第一章 第三节
ө ө ө ө
平衡常数的一种 计算公式
ө
或: ∆rGm (T) + RT lnK = 0 ∆rGm (T) = -RT lnKө -∆rGmө(T) ∴ lnK = RT
ө ө
ө
(2)标准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K )的表达式 标准平衡常数 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aA + bB 根据Q的表达式: 根据 的表达式: 的表达式 Qc = (cD/cө)d (cE/cө)e (cA/cө)a (cB/cө)b Qp = (pD/pө)d (pE/pө)e (pA/pө)a (pB/pө)b
实验平衡常数有下列两种表达形式: 实验平衡常数有下列两种表达形式:
浓度平衡常数( ):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 表示的平衡常数。 ① 浓度平衡常数(Kc ):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 分压平衡常数( ):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表示的平衡常数。 ② 分压平衡常数(Kp ):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aA+bB dD+eE
ө
解:
查表知 ∆fHm (298.15K)/( kJ•mol-1)
ө ө ө ө
N2 (g) + O2 (g) = 2NO(g) 0 0 205.14
ө
90.25 210.76
Sm (298.15K)/( J•mol-1•K-1) 191.50 = 2×90.25 = 180.50 kJ•mol-1 × •
= 1.56×10-5 ×
ө 该反应在773K时的 值为 时的K 答: 该反应在 时的 值为1.56×10-5 。 ×
(3)利用多重平衡法则计算 (3)利用多重平衡法则计算 [例 4] 已知 K1 和 K2 分别为下列反应①和反应②在973K时的标准平 例 分别为下列反应①和反应② 时
平衡常数的一种 计算公式
ө
或: ∆rGm (T) + RT lnK = 0 ∆rGm (T) = -RT lnKө -∆rGmө(T) ∴ lnK = RT
ө ө
ө
(2)标准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K )的表达式 标准平衡常数 的表达式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aA + bB 根据Q的表达式: 根据 的表达式: 的表达式 Qc = (cD/cө)d (cE/cө)e (cA/cө)a (cB/cө)b Qp = (pD/pө)d (pE/pө)e (pA/pө)a (pB/pө)b
实验平衡常数有下列两种表达形式: 实验平衡常数有下列两种表达形式:
浓度平衡常数( ):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 表示的平衡常数。 ① 浓度平衡常数(Kc ):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 分压平衡常数( ):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表示的平衡常数。 ② 分压平衡常数(Kp ):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对于一般的化学反应: aA+bB dD+eE
ө
解:
查表知 ∆fHm (298.15K)/( kJ•mol-1)
ө ө ө ө
N2 (g) + O2 (g) = 2NO(g) 0 0 205.14
ө
90.25 210.76
Sm (298.15K)/( J•mol-1•K-1) 191.50 = 2×90.25 = 180.50 kJ•mol-1 × •
= 1.56×10-5 ×
ө 该反应在773K时的 值为 时的K 答: 该反应在 时的 值为1.56×10-5 。 ×
(3)利用多重平衡法则计算 (3)利用多重平衡法则计算 [例 4] 已知 K1 和 K2 分别为下列反应①和反应②在973K时的标准平 例 分别为下列反应①和反应② 时
大学化学-第1章-物质结构基础
Y22p y
第 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1.1 原子结构
第 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1.2 多电子原子结构
Linus Carl Pauling USA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ltech) Pasadena, CA, USA b.1901.2.18 d.1994.
该电子在 s 亚层(l = 0)上,
运动区域为球形;
基态氢原子 该电子处于1s 轨道上,
空间有一种取向(m=0) ;
该 1s 电子能量最低,
运动区域离核很近。
第 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1.1 原子结构
(4) 自旋量子数 ms 取值: ,常用“ ”和“ ”表示。
意义: 描述电子绕轴自由旋转的状态。
电子自旋状态
第 章 物质结构基础
1
1.1 原子结构
(2) 角量子数 l
取值
球 哑复复 形 铃 杂 杂 …… 形形形
, 共 n 个值。 符号: s p d f g h 等 (电子亚层)。
意义:
①表示原子轨道的形状。 ②决定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角动量。
③表示电子层中分为若干个电子亚层(也称能级)。
④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取决于 n 、l。
1
1.1 原子结构
SchrÖdinger方程
——量子力学中描述电子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
m:电子的质量 V: 电子的势能 E: 电子的能量 x,y,z: 空间坐标
: 波函数(原子轨道),描述原子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函数。
Erwin Schrö dinger (1887-1961) 奥地利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
大学化学课件第一章
思考
1. 101.325 kPa,273.15 K下,H2O(l), H2O(g)和 H2O(s)同时共存时,系统中的相数为多少?
2. CaCO3(s)分解为CaO (s)和CO2(g)并且达到平 衡的系统中有多少相?
二、状态与状态函数 (state function )
1. 状态是体系内一切性质的总和。
例1.1 在容积为10.0 L的真空钢瓶内,充入氯气, 当温度为288 K时,测得瓶内气体的压强为 1.01×107 Pa。 试计算钢瓶内氯气的质量,以千克表示。
解:由pV=nRT, 推出 m MpV RT
m 71.0103 1.01107 10.0 103 8.314 288
单相体系:均匀体系,只有一个相的体系。 多相体系:不均匀系,有两相或两相以上的体系。 相变:同一物质的气相、液相、固相间的相互转
化,叫做相变。固态物质不同晶形间的转 化也属相变。
TiO2/MgTiO3 界面结构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1. 理想气体 为了研究的方便,假设有一种气体:
只有位置不占有体积,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 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及分子与器壁间的碰撞不造成动能损失。 这种气体称之为理想气体。
说明
1) 理想气体只是一种人为的气体模型, 实际中它是不存在的。
2) 研究结果表明: 在温度不太低,压力不太高(高温、低压)条件下, 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相当大, 气体分子自身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 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显得微不足道, 可以近似认为是理想气体。 高温、低压: 温度高于0 oC, 压强低于1 atm。
大学无机化学课件完整版课件
教 程
p(H2) = 0.10×600kPa = 60 kPa
§1.2 稀溶液的依数性
无
机 化
1.2.1 溶液的浓度
学
基 础
1.2.2 稀溶液的依数性
教
程
1.2.1 溶液的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
cB
nB V
,单位:mol L1
无 机 化
2.
质量摩尔浓度
bB
nB mA
,单位:mol kg 1
1.1.2 气体的分压定 律
组分气体: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每一种气体叫
无 做组分气体。
机
化 分压:
学
基
组分气体B在相同温度下占有与
础 教
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
程 组分气体B的分压。
pB
nBRT V
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
组分气体分压之和。
无
p = p1 + p2 +
化 5 0.8719 40 7.3754 80 47.3798 学 10 1.2279 50 12.3336 90 70.1365
基
础 20 2.3385 60 19.9183 100 101.3247
教
程 * 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蒸气压增大 。
* 相同温度下,不同液体蒸气压不同;
无
1. 乙
机
醚
pB p
xB
VB V
B
,
pB B p
例1-3:某一煤气罐在27℃时气体
的压力为600 kPa ,经实验测得其中CO和H2
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60和0.10。计算CO和H2
大学化学《有机化学 绪论》课件
第 1 章 绪论 ——有机化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章提纲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2 学术成就 3 研究思路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773年 由尿中得到了尿素。 1805年 由鸦片中得到了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1806年Berzelius J(柏则里)首先引用“有机化学”,同时提出“生命力” 学说。 1828年Wöhler F(魏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1845年Kolbe H(柯尔柏)合成了醋酸 1848年Gmelin L(葛美林)提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的化学”。 1854年Berthelot M(柏塞罗)合成了油脂, Butlerov A(布特列洛夫) 合成H4CNO
NH4CNO 氰酸铵
O
H2NCNH2
尿素
Kolbe H的工作(1845年)
C + 2S CS2 + 3 Cl2
CS2 Fe
CCl4 + S2Cl2
2 CCl4
C2Cl4 + 2 Cl2
C2Cl4 + 2 H2O + Cl2
CCl3COOH + 3 HCl
CCl3COOH + 3 H2
CH3COOH + 3 HCl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1 制备了上千万种的化合物 1928年(第一个),1990年(1000万种), 1999年(2443万种) 。
2 建立了一套系统鉴定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吗啡(1805年)发现,历经150年才测出它的结构,现在使用先进的 仪器,几个月、几天、几个小时就可以测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
材料化学 由无机材料发展为无机、有机材料并重,将来有机材料将会占主导地位。
本章提纲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2 学术成就 3 研究思路
1.1 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
1773年 由尿中得到了尿素。 1805年 由鸦片中得到了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1806年Berzelius J(柏则里)首先引用“有机化学”,同时提出“生命力” 学说。 1828年Wöhler F(魏勒)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1845年Kolbe H(柯尔柏)合成了醋酸 1848年Gmelin L(葛美林)提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的化学”。 1854年Berthelot M(柏塞罗)合成了油脂, Butlerov A(布特列洛夫) 合成H4CNO
NH4CNO 氰酸铵
O
H2NCNH2
尿素
Kolbe H的工作(1845年)
C + 2S CS2 + 3 Cl2
CS2 Fe
CCl4 + S2Cl2
2 CCl4
C2Cl4 + 2 Cl2
C2Cl4 + 2 H2O + Cl2
CCl3COOH + 3 HCl
CCl3COOH + 3 H2
CH3COOH + 3 HCl
1.2 有机化学的成就
1 学科建设
1 制备了上千万种的化合物 1928年(第一个),1990年(1000万种), 1999年(2443万种) 。
2 建立了一套系统鉴定和测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吗啡(1805年)发现,历经150年才测出它的结构,现在使用先进的 仪器,几个月、几天、几个小时就可以测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
材料化学 由无机材料发展为无机、有机材料并重,将来有机材料将会占主导地位。
大学化学(1)PPT课件
课堂内容。习题以习题册为主(不要题海 战术)。 • 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认真完成好实验报 告的书写。
.
17
实验课教学
• 实验二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 • 实验三 污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测定 • 实验四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及缓冲溶液的性质 • 实验五 氧化还原反应 • 实验六 水的净化与水质检测 • 实验九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8实验课教学实验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实验三污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测定实验四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及缓冲溶液的性质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六水的净化不水质检测实验九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19化学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要有实验记彔统一用整张数学作业纸记彔包拪实验时间地点名称原始数据等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审核签字
《大学化学》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
15
三大函数的关系图
热效应 焓
混乱度 熵
△G(T)= △H(T)-T△S(T)
方向判据 等温等压
△G(T) = △Gθ(T) + RT lnQ
自由能
本课程的核心公式
.
标准条件
程度判据
16
你要做的
• 上课前先预习。 • 听好每一堂课(事半功倍), • 下课以后做好小结。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
第三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6学时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及电化学 5学时
第五章 选讲材料
2学时
习题讨论课
4学时
.
13
大学化学学习方法
• 读书的三个层次: 1)把书读厚 2)把书读薄 3)把书读没(手中有书,心中无书) 要灵活掌握知识要点、以点(公式)带线 (各个基本点和慨念)、以线扩面(整个 大学化学的要求内容)。融会贯通,不要 死记硬背。
.
17
实验课教学
• 实验二 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 • 实验三 污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测定 • 实验四 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
及缓冲溶液的性质 • 实验五 氧化还原反应 • 实验六 水的净化与水质检测 • 实验九 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18实验课教学实验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测定实验三污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测定实验四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及缓冲溶液的性质实验五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六水的净化不水质检测实验九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19化学实验报告格式要求要有实验记彔统一用整张数学作业纸记彔包拪实验时间地点名称原始数据等实验结束以后教师审核签字
《大学化学》
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变化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
15
三大函数的关系图
热效应 焓
混乱度 熵
△G(T)= △H(T)-T△S(T)
方向判据 等温等压
△G(T) = △Gθ(T) + RT lnQ
自由能
本课程的核心公式
.
标准条件
程度判据
16
你要做的
• 上课前先预习。 • 听好每一堂课(事半功倍), • 下课以后做好小结。做一定量的习题巩固
第三章 溶液与离子平衡 6学时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及电化学 5学时
第五章 选讲材料
2学时
习题讨论课
4学时
.
13
大学化学学习方法
• 读书的三个层次: 1)把书读厚 2)把书读薄 3)把书读没(手中有书,心中无书) 要灵活掌握知识要点、以点(公式)带线 (各个基本点和慨念)、以线扩面(整个 大学化学的要求内容)。融会贯通,不要 死记硬背。
大学化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第一章第一节
ξ=△nR/vR= [nR(ξ) - nR(0)]/vR
反应进度的微变定义为:
dξ= dnR/vR
说 明: (1) vR 符号: 反应物为负(-);生成物为正(+)。
(2) 化学反应进度(ξ)的单位:mol。 (3)反应进度表示的意义:若ξ=1, 表明发生了1mol反应。
例如: 合成氨反应的有关数据见下表。试比较下列 两个反应式中反应进度是否相同? 反应式 (1) N2 + 3H2 = 2NH3 vR -1 -3 2 开始时物质的量/mol 10 20 0 t 时刻物质的量/mol 9 17 2
b.体积功W(膨胀功,expansile work)
在恒定外压下 W = - p外 • △V
C.热和功不是体系的状态函数,它们是途径函数。
六、反应进度(ξ)
1.定义: 反应进度是用来定量地描述和表征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 理量。符号:ξ ,单位:mol 2.化学反应的一般形式:
对于某一反应:
可写为:
2.焓和焓变
焓(enthalpy)
焓变
根据 △U = U2-U1 = QP - P (V2-V1) 则有 QP=(U2-U1 )+P (V2-V1 )=(U2+Pபைடு நூலகம்2)-(U1 +PV1) 令: H = U + P V 则 : QP = H2-H1 = △H 即:△H = QP
结论:恒压过程的热效应在数值上等于该系统在变化过程中的焓变。
热化学与能量转化—热和功
五、热和功
1、热 ( heat , Q) 体系和环境间因存在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功 ( work, W )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形式传递的能量,统称为功。 W =W(体积功) + W′(非体积功) 说明:a 热力学规定:
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2、新理论、新概念日新月异。
1963年:[美] Pearson 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1965年:〔美〕Woodward & Hoffmann 提出
“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 我国化学家蒋明谦提出 “同系线性规律”。
二十世纪80年代初: [美]赫尔顿(Herndon)提出“结构共振论, 使 得鲍林的共振论得以定量化。
(3) 许多有机化合物在常温下为气体 、液体 (4) 一般有机化合物的极性较弱或没有极性. (5) 有机物的反应多数不是离子反应,而是分子间的
反应.除自由基型反应外,大多数反应需要一定的时 间. (6) 有机反应往往不是单一反应.(主反应和副反应)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碳元素:核外电子排布 1S22S22P2 , 不易获得或失去 价电子,易形成共价键。 (1) 路易斯结构式: 用共用电子的点来表示共价键的结 构式.
H—Cl
μ=1.03D
CH3—Cl
μ=1.87D
H—CC—H
μ=0
1.5 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 (1)均裂:
A:B A· B· + Cl : Cl (光照) Cl· Cl· + CH4 + Cl · CH3 · H : Cl +
定义:两个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均匀分裂,两个原子各保留 一个电子的断裂方式.产生活泼的自由基(游离基).
+ NH4 CNO H2N C NH2
发现同分异构体现象!
inorganic
“我应当告诉您,我制出了尿素, 而且不求助于肾或动物-无论人或犬。 ” 既然你制出了尿素,那能不能在实验室 里“制造出一个小孩来”?
organic
大学化学《化工原理-流体流动1》课件
第一章 第二节
对于Z方向微元
pA ( p dp) A gAdz dp gdz 0
不可压缩液体
const., p / gz const. p1 p2 g(z2 z1)
第一章 第二节
不可压缩流体
条件 静止
单一连续流体
结论
单一连续流体时→同一水平面静压力相等 间断、非单一流体→逐段传递压力关系
[确切标明 (表)、(绝)、(真)]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剪力、剪应力、粘度
流体沿固体表面流过存在速度分布
F du
A
dy
:动力粘度、粘性系数
第一章 第一节
牛顿型 非牛顿型
假塑性
塑性 涨塑性
= du
dy
=
y
du dy
= du n
dy
= du n
dy
n n
第一章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粘度
Pa s
N / m2 m/s/m
第一章 第二节
二 、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1、压差计
p1 p2 (A B )gR
微差压差计
(1)D : d 10 :1
(2)
B
与
很接近
A
第一章 第二节
2、液面计
3、液封
4、液体在离心力场内的静力学平衡
p
p
r
r
第一章 第二节
N s m2
T↑ 液体 ↓, 气体 ↑
P↑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40atm以上考虑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混合粘度
1、不缔合混合液体
log m
xi log i
2、低压下混合气体
m
yi
对于Z方向微元
pA ( p dp) A gAdz dp gdz 0
不可压缩液体
const., p / gz const. p1 p2 g(z2 z1)
第一章 第二节
不可压缩流体
条件 静止
单一连续流体
结论
单一连续流体时→同一水平面静压力相等 间断、非单一流体→逐段传递压力关系
[确切标明 (表)、(绝)、(真)]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剪力、剪应力、粘度
流体沿固体表面流过存在速度分布
F du
A
dy
:动力粘度、粘性系数
第一章 第一节
牛顿型 非牛顿型
假塑性
塑性 涨塑性
= du
dy
=
y
du dy
= du n
dy
= du n
dy
n n
第一章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粘度
Pa s
N / m2 m/s/m
第一章 第二节
二 、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1、压差计
p1 p2 (A B )gR
微差压差计
(1)D : d 10 :1
(2)
B
与
很接近
A
第一章 第二节
2、液面计
3、液封
4、液体在离心力场内的静力学平衡
p
p
r
r
第一章 第二节
N s m2
T↑ 液体 ↓, 气体 ↑
P↑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40atm以上考虑变化
第一章 第一节
混合粘度
1、不缔合混合液体
log m
xi log i
2、低压下混合气体
m
y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ϑ Δ r Gm (T ) = − RT ln K ϑ (T )
注意事项?
Q < Kθ,反应在12.0MPa、673K下能自发进行。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7]试问常温下金属锌的制件在大气中能否被空 气氧化?要使金属锌在常温下不被空气中的氧氧 化,要求氧的最低压力是多少? 解: Zn(s) + 1/2O2 (g) = ZnO (s)
5
−5
−5
⎛ p ( H 2O ) ⎞ θ K2 = ⎜ ⎟ pθ ⎝ ⎠
eq
⎛ p( H 2O ) ⎞ ⎛ 1.935 ⎞ ⎜ ⎟ >⎜ θ p 100 ⎟ ⎠ ⎝ ⎠ ⎝
5
第二周作业情况 第 ③次作业: P169 ~170 3,4,12
p169:3
⎡ n = 2mol ⎤ ⎡ n = 2mol ⎤ ⎢ ⎥ 等温可逆膨胀 ⎢ ⎥ T = 300 K ⎥ ⎯⎯⎯⎯⎯ ⎢T = 300 K ⎥ → ⎢ ⎢V = 0.5dm 3 ⎥ ⎢V = 5dm 3 ⎥ ⎣ 1 ⎦ ⎣ 2 ⎦
ΔfGmθ(kJ·mol-1): 0 0 −320.5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当ΔrGmθ << 0时,即 Kθ >> 1: 认为化学反应能进行到底。 ΔrGmθ< - 40kJ·mol-1 Kθ > 107
当ΔrGmθ >> 0时,即 Kθ << 1: 认为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ΔrGmθ> 40kJ·mol-1 Kθ < 10-7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思考: Na2HPO4·7H2O在空气中吸水(潮解)和失水(风化) 的反应为
(1) Na2HPO4·7H2O(s) + 5H2O(g)== Na2HPO4·12H2O(s) (2) Na2HPO4·7H2O(s) == Na2HPO4·2H2O(s ) + 5H2O(g)
{ p eq (G ) / pθ }g ⋅ { p eq ( H ) / pθ }h Kθ= eq { p ( A) / pθ }a ⋅ { p eq ( B ) / pθ }b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3、正确使用标准平衡常数 Kθ的表达式 (1) Kθ表达式可直接根据化学计量方程式写出。
Δr Gm T
( )
= Δr Gm T
( ϑ
)
) / θ }g { ( ) / θ }h l n pG p ⋅ p H p { ( ) / θ }a { ( ) / θ }b + RT p A p ⋅ p B p
{
(
p(B):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B的分压; p(B)/pθ:B的相对压力; 方次: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系数。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1.4.3 化学平衡的计算
⎪ 平衡计算 ⎨ ⎪ ⎪ 平衡转化率= 平衡时某反应物已转化的量 ×100% ⎩
该反应物的初始量
⎧ ϑ ⎪ Δ r Gm ( T ) = − RT ln K ϑ K ϑ的计算 ⎨ ⎧ ⎪ K ϑ = { peq (G ) / pθ }g ⋅ { peq ( H ) / pθ }h ⎩ ⎪ { p eq ( A) / pθ }a ⋅ { p eq ( B ) / pθ }b
理想气体等温可逆: ΔU = 0
W = − ∫ pdV = − ∫
v2 v1 v2 v1 nRT V
Q = −W
V1 dV = nRT ln V2
⎡ ⎤ ⎡ n = 10mol ⎤ P169:4、 n = 10mol ⎢ ⎥ 自由膨胀 ⎢ ⎥ → ⎢T = 298 K ⎥ ⎯⎯⎯⎯ ⎢T = 298 K ⎥ ⎯ ⎢ P = 1 × 106 Pa ⎥ ←⎯⎯⎯ ⎢ P = 1 × 105 Pa ⎥ 可逆压缩 ⎣ 1 ⎦ ⎣ 2 ⎦
(4) 纯固体、纯液体和稀溶液的溶剂: 不写进 Kθ表达式中。
2NaHCO3(s)==Na2CO3 (s) +H2O (g) + CO2 (g)
peq (CO2 ) peq ( H 2O ) }{ } Kθ = { θ θ p p
− 2 MnO4 (aq ) + 5 H 2O2 (aq ) + 6 H + (aq ) = 2 Mn 2+ (aq ) + 5O2 ( g ) + 8 H 2O ( l )
Δ r Gm (T ) = − RT ln K (T )
ϑ ϑ
3、用等温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
Q Δ r Gm ( T ) = RT ln( ϑ ) K 等温等压下不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
Q < Kθ , ΔrGm(T) < 0 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θ , ΔrGm(T) > 0 逆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θ , ΔrGm(T) = 0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θ g
}
讨论:反应商Q与标准平衡常数 Kθ表达式 形式相同;书写规则相 同。 区别: Kθ -- 平衡时的相对分压、浓度。 Q -- 任意状态下的相对分压、浓度。 ( ) ( ) l n ϑ Δ r Gm T = Δ r Gm T + RT Q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2、标准平衡常数的理论计算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6]某合成氨塔入口气体组成为:体积分数 φ(H2)=72.0%,φ(N2)=24.0%,φ(NH3)=3.00%, φ(Ar)=1.00%。反应在12.0MPa,673K下进行。 判断反应在上述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 解: N2(g) + 3H2 (g) == 2NH3 (g) pi/kPa: 2.88 × 103 8.64 × 103 0.36 × 103
{ peq (CO ) / pθ }2 ϑ K 2 = eq { p (CO2 ) / pθ }
{ p eq (CO2 ) / pθ } ϑ K 3 = eq { p (CO ) / pθ } ⋅ { p eq (O2 ) / pθ }1/ 2
ϑ ϑ ϑ K1 / K 2 = ( K 3 ) 2
反应(1) - 反应(2) = 反应(3) × 2
ϑ K2 ϑ = K4 ϑ ϑ K 3 ⋅ ( K 1 )2
K1θ =1.28×10-3 K2θ =1.12×10-12 K3θ =4.35×10-2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 1、化学反应等温式
等温等压下,对任一气相反应:
aA(g) + bB(g) → gG (g ) + hH (g)
N2(g) + 3H2(g) == 2NH3(g)
{ ( eq ) / }2
位置不能颠倒; peq(B)/pθ; p NH 3 pθ 1 ) / θ } { eq ( ) / θ }3 K θ = { eq ( p N2 p p H2 p 方次等于计量系数。 (2) 平衡常数表达式 Kθ与方程式相匹配。 1/2N2(g) + 3/2H2(g) ==NH3(g)
① 标准平衡常数意义: Kθ值越大,表示正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 反应的本性、系统的温度。 ② 影响 K θ的因素: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第⑦次作业:P260 1,7,9。 预习: P252~259。
1.4.1 标准平衡常数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Kθ
气相反应: aA(g) + bB(g) == gG(g) + hH(g)
{ p eq ( NH 3 ) / pθ } θ K 2 = eq { p ( N 2 ) / pθ }1/ 2 ⋅}{ p eq ( H 2 ) / pθ }3 / 2
1 K θ = K θ2
(
)2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3) 溶液中反应: 相对平衡浓度:ceq(B)/cθ
aA(aq) + bB(aq) == gG(aq) + hH(aq) {c eq (G ) / cθ }g ⋅ {c eq ( H ) / cθ }h K ϑ = eq {c ( A) / cθ }a ⋅ {c eq ( B ) / cθ }b
结论:在多重平衡中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加(或相 减),所得反应的Kθ为这些反应的Kθ之积(或商)。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5]已知在1200K时下列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① H2O(g) == H2 (g)+1/2 O2(g) ② SO2 (g) == S (g)+ O2(g) ③ H2S (g) == S (g)+ H2(g) 求相同温度下,下列反应: 3H2 (g)+ SO2 (g) == 2H2O(g)+ H2S (g)的Kθ 解:方程(2) -方程(3) -方程(1) × 2 =方程(4)
ΔU = 0 ΔH = 0
p170:12 盖斯定律
A + B →C + D ; ΔrHmθ=−40kJ·mol−1 C + D → E; ΔrHmθ=60kJ·mol−1 2C + 2D → 2A + 2B ; ΔrHmθ=? kJ·mol−1 A + B → E ; ΔrHmθ=? kJ·mol−1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 ( ) / pG { ( ) / p A { eq ( ) p G { eq ( ) p A { ( ) / θ }h p ⋅ p H p } { ( ) / θ } b = Q -反应商 θ a p p ⋅ p B / θ } g { eq ( ) / θ }h p ⋅ p H p / θ } a { eq ( ) / θ } b = Kθ p ⋅ p B p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4、多重平衡规则
注意事项?
Q < Kθ,反应在12.0MPa、673K下能自发进行。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7]试问常温下金属锌的制件在大气中能否被空 气氧化?要使金属锌在常温下不被空气中的氧氧 化,要求氧的最低压力是多少? 解: Zn(s) + 1/2O2 (g) = ZnO (s)
5
−5
−5
⎛ p ( H 2O ) ⎞ θ K2 = ⎜ ⎟ pθ ⎝ ⎠
eq
⎛ p( H 2O ) ⎞ ⎛ 1.935 ⎞ ⎜ ⎟ >⎜ θ p 100 ⎟ ⎠ ⎝ ⎠ ⎝
5
第二周作业情况 第 ③次作业: P169 ~170 3,4,12
p169:3
⎡ n = 2mol ⎤ ⎡ n = 2mol ⎤ ⎢ ⎥ 等温可逆膨胀 ⎢ ⎥ T = 300 K ⎥ ⎯⎯⎯⎯⎯ ⎢T = 300 K ⎥ → ⎢ ⎢V = 0.5dm 3 ⎥ ⎢V = 5dm 3 ⎥ ⎣ 1 ⎦ ⎣ 2 ⎦
ΔfGmθ(kJ·mol-1): 0 0 −320.5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的因素: 当ΔrGmθ << 0时,即 Kθ >> 1: 认为化学反应能进行到底。 ΔrGmθ< - 40kJ·mol-1 Kθ > 107
当ΔrGmθ >> 0时,即 Kθ << 1: 认为化学反应不能发生。 ΔrGmθ> 40kJ·mol-1 Kθ < 10-7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思考: Na2HPO4·7H2O在空气中吸水(潮解)和失水(风化) 的反应为
(1) Na2HPO4·7H2O(s) + 5H2O(g)== Na2HPO4·12H2O(s) (2) Na2HPO4·7H2O(s) == Na2HPO4·2H2O(s ) + 5H2O(g)
{ p eq (G ) / pθ }g ⋅ { p eq ( H ) / pθ }h Kθ= eq { p ( A) / pθ }a ⋅ { p eq ( B ) / pθ }b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3、正确使用标准平衡常数 Kθ的表达式 (1) Kθ表达式可直接根据化学计量方程式写出。
Δr Gm T
( )
= Δr Gm T
( ϑ
)
) / θ }g { ( ) / θ }h l n pG p ⋅ p H p { ( ) / θ }a { ( ) / θ }b + RT p A p ⋅ p B p
{
(
p(B):化学反应中气态物质B的分压; p(B)/pθ:B的相对压力; 方次:化学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前面的系数。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1.4.3 化学平衡的计算
⎪ 平衡计算 ⎨ ⎪ ⎪ 平衡转化率= 平衡时某反应物已转化的量 ×100% ⎩
该反应物的初始量
⎧ ϑ ⎪ Δ r Gm ( T ) = − RT ln K ϑ K ϑ的计算 ⎨ ⎧ ⎪ K ϑ = { peq (G ) / pθ }g ⋅ { peq ( H ) / pθ }h ⎩ ⎪ { p eq ( A) / pθ }a ⋅ { p eq ( B ) / pθ }b
理想气体等温可逆: ΔU = 0
W = − ∫ pdV = − ∫
v2 v1 v2 v1 nRT V
Q = −W
V1 dV = nRT ln V2
⎡ ⎤ ⎡ n = 10mol ⎤ P169:4、 n = 10mol ⎢ ⎥ 自由膨胀 ⎢ ⎥ → ⎢T = 298 K ⎥ ⎯⎯⎯⎯ ⎢T = 298 K ⎥ ⎯ ⎢ P = 1 × 106 Pa ⎥ ←⎯⎯⎯ ⎢ P = 1 × 105 Pa ⎥ 可逆压缩 ⎣ 1 ⎦ ⎣ 2 ⎦
(4) 纯固体、纯液体和稀溶液的溶剂: 不写进 Kθ表达式中。
2NaHCO3(s)==Na2CO3 (s) +H2O (g) + CO2 (g)
peq (CO2 ) peq ( H 2O ) }{ } Kθ = { θ θ p p
− 2 MnO4 (aq ) + 5 H 2O2 (aq ) + 6 H + (aq ) = 2 Mn 2+ (aq ) + 5O2 ( g ) + 8 H 2O ( l )
Δ r Gm (T ) = − RT ln K (T )
ϑ ϑ
3、用等温式判断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
Q Δ r Gm ( T ) = RT ln( ϑ ) K 等温等压下不做非体积功的化学反应:
Q < Kθ , ΔrGm(T) < 0 正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θ , ΔrGm(T) > 0 逆向反应自发进行; Q = Kθ , ΔrGm(T) = 0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θ g
}
讨论:反应商Q与标准平衡常数 Kθ表达式 形式相同;书写规则相 同。 区别: Kθ -- 平衡时的相对分压、浓度。 Q -- 任意状态下的相对分压、浓度。 ( ) ( ) l n ϑ Δ r Gm T = Δ r Gm T + RT Q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2、标准平衡常数的理论计算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6]某合成氨塔入口气体组成为:体积分数 φ(H2)=72.0%,φ(N2)=24.0%,φ(NH3)=3.00%, φ(Ar)=1.00%。反应在12.0MPa,673K下进行。 判断反应在上述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 解: N2(g) + 3H2 (g) == 2NH3 (g) pi/kPa: 2.88 × 103 8.64 × 103 0.36 × 103
{ peq (CO ) / pθ }2 ϑ K 2 = eq { p (CO2 ) / pθ }
{ p eq (CO2 ) / pθ } ϑ K 3 = eq { p (CO ) / pθ } ⋅ { p eq (O2 ) / pθ }1/ 2
ϑ ϑ ϑ K1 / K 2 = ( K 3 ) 2
反应(1) - 反应(2) = 反应(3) × 2
ϑ K2 ϑ = K4 ϑ ϑ K 3 ⋅ ( K 1 )2
K1θ =1.28×10-3 K2θ =1.12×10-12 K3θ =4.35×10-2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1.4.2 化学反应等温式 1、化学反应等温式
等温等压下,对任一气相反应:
aA(g) + bB(g) → gG (g ) + hH (g)
N2(g) + 3H2(g) == 2NH3(g)
{ ( eq ) / }2
位置不能颠倒; peq(B)/pθ; p NH 3 pθ 1 ) / θ } { eq ( ) / θ }3 K θ = { eq ( p N2 p p H2 p 方次等于计量系数。 (2) 平衡常数表达式 Kθ与方程式相匹配。 1/2N2(g) + 3/2H2(g) ==NH3(g)
① 标准平衡常数意义: Kθ值越大,表示正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 反应的本性、系统的温度。 ② 影响 K θ的因素: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第⑦次作业:P260 1,7,9。 预习: P252~259。
1.4.1 标准平衡常数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2、标准平衡常数 Kθ
气相反应: aA(g) + bB(g) == gG(g) + hH(g)
{ p eq ( NH 3 ) / pθ } θ K 2 = eq { p ( N 2 ) / pθ }1/ 2 ⋅}{ p eq ( H 2 ) / pθ }3 / 2
1 K θ = K θ2
(
)2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3) 溶液中反应: 相对平衡浓度:ceq(B)/cθ
aA(aq) + bB(aq) == gG(aq) + hH(aq) {c eq (G ) / cθ }g ⋅ {c eq ( H ) / cθ }h K ϑ = eq {c ( A) / cθ }a ⋅ {c eq ( B ) / cθ }b
结论:在多重平衡中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相加(或相 减),所得反应的Kθ为这些反应的Kθ之积(或商)。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例1-15]已知在1200K时下列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① H2O(g) == H2 (g)+1/2 O2(g) ② SO2 (g) == S (g)+ O2(g) ③ H2S (g) == S (g)+ H2(g) 求相同温度下,下列反应: 3H2 (g)+ SO2 (g) == 2H2O(g)+ H2S (g)的Kθ 解:方程(2) -方程(3) -方程(1) × 2 =方程(4)
ΔU = 0 ΔH = 0
p170:12 盖斯定律
A + B →C + D ; ΔrHmθ=−40kJ·mol−1 C + D → E; ΔrHmθ=60kJ·mol−1 2C + 2D → 2A + 2B ; ΔrHmθ=? kJ·mol−1 A + B → E ; ΔrHmθ=? kJ·mol−1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 ( ) / pG { ( ) / p A { eq ( ) p G { eq ( ) p A { ( ) / θ }h p ⋅ p H p } { ( ) / θ } b = Q -反应商 θ a p p ⋅ p B / θ } g { eq ( ) / θ }h p ⋅ p H p / θ } a { eq ( ) / θ } b = Kθ p ⋅ p B p
中国石油大学 《大学化学Ⅰ》 课件
4、多重平衡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