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亚迪公司在汽车产业的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比亚迪公司在汽车产业的战略
内容摘要:BYD汽车我们走在路上应该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而比亚迪公司成立还不到二十年,最开始做的也是电池,而后作为电池大王的它为何要涉足汽车产业,又为何能在汽车的道路上走得这么快。这些战略的背后肯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必然性。
关键字:比亚迪汽车战略
我们知道企业战略是企业力求的生存和发展,在较长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关系全局问题的谋划。在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需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坚强的勇气,比亚迪的总裁王传福先生就非常的睿智和果断,才有了今天的比亚迪,从开始的脱离强大的BG电池有限公司单干创业,到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再然后以近2亿元收购了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整合了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又收购总部位于长沙的美的三湘客车,获得客车生产准生证,还把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分拆,把低成本人力与关键生产线结合等等,都是非常明智的决策。这些呢,我把它们归为两大战略:时间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
时间战略
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无疑电池是它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对汽车却不懂。而比亚迪从电池大王迈向汽车产业领域,王总有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BYD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BYD拥有制度优势。而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而要想分得这块蛋糕,就必须抓紧时间拥有雄厚的汽车制造技术,而王总不是自己去学习技术,而是:
2003年1月23日,BYD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QC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BYD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王总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王总的自信来源于BYD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
2008年10月6日,比亚迪以近2亿元收购了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整合了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加速了比亚迪电动车商业化步伐。通过这笔收购,比亚迪拥有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2009年7月25日,比亚迪以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总部位于长沙的美的三湘客车,获得客车生产准生证。同时,比亚迪与湖南环保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及长沙经委订立投资合作协议,将在湖南环保产业园投资设立新能源
客车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计划年产量为40万辆。
通过这种收购的方式,不仅为比亚迪赢得的时间上的领先,整合了汽车技术,同时也扩大了自身的规模。想想,如果王总以传统的思路来做汽车,自己慢慢地研究和开发汽车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由精到更精等等,这一系列的改进优化过程,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和金钱看,可以说,王总用暂时的高投入买了别人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从一个高的起点做汽车,事实证明,这是值得的。
成本领先战略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王砍掉成本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挑战大生产线模式,将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分拆,把低成本人力与关键生产线结合。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王总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总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BYD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经过努力,BYD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在中国如果不懂利用劳动力,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是没有意义的。”王总曾如此放言。有人算过一笔账,BYD一条日产10万只锂电池的生产线,需用工人2000名,设备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而日系全自动生产线所需工人200名,设备投资1亿美元。分摊到每块电池上的成本费用BYD是1元人民币左右,日系厂商约在5.6元。
那么,王总又是怎么把在电池产业的成本领先战略应用到汽车产业的呢,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实事求是,从更全面的角度来对汽车的成本进行控制。当然前面说的时间战略里面其实从长远来看,也是大大地节约了成本。但是更绝的是:王总把在电池中的自动化生产线分拆为人力和关键生产线进行延伸,在汽车产业里,成本控制,不单局限于生产线和会计问题,而更加注重以技术创新为出发点,比亚迪设立中央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和市场的研究等;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随公司规模扩大,而且在高速发展,更多的成本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自我的一些问题,考虑到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一些成本浪费,那么就可以从这些问题出发,并且启发一下相关的工程师,看能否从技术、项目方面去改变。从技术角度、品质角度来看,可能看不到这个成本浪费,但在启发下,通过对一些会计数据的分析,工程师可能就会感悟比较深,就会在这个制程工艺中,有更好的改善。另外,它学习和借鉴客户产品报价模型的经验,建立适合产品的标准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结构是搜集工序的一整套数据建立起来的,而实施的载体就是BOM和工艺路线,同时通过把物料耗用情况对应到工序上。这些都通过SAP系统进行集成汇总,从而得出工序的物料成本、人工成本、费用成本。还有公司产品开发以客户项目为起
点,在管控产品毛利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对项目费用进行预算、计划,比如项目总花费,差旅费、设计变更费用等。
这一系列的成本控制策略,使得比亚迪在汽车产业中的成本战略进展得非常好。所以,能够成就:2005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约2万台;2006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约6万台;2007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约10万台;2008年比亚迪汽车销量约17万台;在2009年完成汽车销售近45万辆,销售额214.97亿元人民币,利润额30.33亿元人民币,利润率达到14.11%。比亚迪的利润率约为中国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两倍,国际平均水准是3%左右。
比亚迪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王传福总裁的那种远大的眼光和冒险精神,更重要的是他对战略的分析,时机的把握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得不令我们叹服,在他的领导下,比亚迪不成功也难。当然,比亚迪未来的路还很长,也许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相信它会创造更多的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