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
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
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
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
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
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
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展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然而,尽管其中充满了幽默、浪漫和温情,但整个故事却被普遍认为是一场悲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探讨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一、故事情节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悲剧元素渗透于始终。
首先,整个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主线,描述了荣府的兴衰沉浮。
尤其是贾府的命运起伏,从繁华到衰落,再到最终的毁灭,表现了一种无可逆转的悲剧命运。
而荣府所代表的豪门家族的衰败,也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味。
其次,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命运也充满了悲剧性。
例如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天真烂漫、聪明伶俐,却命运多舛,最终以病逝的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贾宝玉,作为林黛玉的表亲兼情人,也饱受悲剧命运的煎熬。
他身陷情爱纠葛,并最终被逼远离家园,丧失了原本的纯真和快乐。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如贾母、贾政、王熙凤等,也都有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们或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幸福,或在争斗中失去了爱人的守护,或被权谋之争所吞噬。
无论是贾府内部的人物,还是外部的其他角色,他们的命运都投射出悲剧的阴影,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沉重的氛围。
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红楼梦的人物命运彰显了悲剧性。
首先,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是红楼梦悲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展现了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无法抗拒的命运安排。
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既是他们主动追求幸福的动力,又是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原因。
其次,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例如林黛玉的敏感多疑、贾母的顽固传统以及贾宝玉的放纵自我,这些性格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悲剧发生埋下了伏笔。
这些人物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使得整个故事呈现出一种无法逆转的悲剧命运的感觉。
三、文化背景的悲剧性红楼梦在描述家族兴衰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悲剧性。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在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是可以和屈原的《离骚》相争辉的伟大悲剧。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因为它展示了很多的美——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但最后却一一毁灭,示以众人,这就是所谓的“悲剧”。
《红楼梦》中的各种悲剧可谓是五花八门,接踵而至。
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是悲剧;薛宝钗、史湘云的命运是悲剧;尤氏姐妹的遭遇是悲剧;王熙凤的下场仍然是悲剧;晴雯含冤而死是悲剧;金钏忍辱投井是悲剧;司棋为爱撞墙是悲剧;入画狠心被逐是悲剧……可以说大观园中的青年女子,几乎都是一幕幕悲剧。
《红楼梦》创造了众多的悲剧人物,整部书都笼罩着悲剧的气氛,但曹雪芹毁灭“美”的动机是什么呢?其实是肯定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是对现实社会的愤慨;是对美好时光的向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本人就是一个悲剧人物,可以说他的美学观,其核心内容就是悲剧感受的体验。
曹雪芹正是用悲剧的天才描写,通过红楼故事展示了美的摧残,并由此否定和鞭挞了丑陋,至少在客观上指出了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是怎么样风云动荡,封建阶级的内部斗争是怎样尔虞我诈,豪门贵族的兴衰荣辱又是怎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如果说喜剧是博人一笑,然后过目忘之,那么悲剧就是赢得眼泪,然后使人深刻。
一部伟大的悲剧,其价值不是展示美被毁灭的过程,而是从一个清晰的高度呼唤众人警醒,让众人从新认识被忽视了的美好事物。
胡经之先生在《红学与美学》一文中说道:美的毁灭,本身不是美,而是悲。
然而,《红楼梦》创造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把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不仅描绘出了美被毁灭的事实,而且表现出了对于这些事实的评价和态度——把确实有价值的东西评价为美,以美为美,而且,满腔热情赞美了美,无比惋惜地哀悼美的毁灭。
曹雪芹这种审美评价和审美态度,是从美的观念、美的理想出发的。
《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爱情的悲剧《红楼梦》中的爱情描写占有重要的篇幅,对表达《红楼梦》各方面的思想意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内容摘要:悲剧精神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如果我们把《红楼梦》的悲剧艺术结构比作一幅意蕴丰富、深邃的油画作品,那么它则在结构上呈现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
以人的情欲悲剧为近景,以婚姻、家族悲剧构成了中景,以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心的悲剧则是这副图画的远景。
关键词:文化悲剧悲剧精神红楼梦现代性鲁迅先生说过,“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尤其体现于《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中。
大致说来,《红楼梦》的悲剧精神具有两方面标志性意义:一是《红楼梦》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之大成,堪称体现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神的典范之作;二是《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了一种新境界,即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文化悲剧精神。
我们认为,文化悲剧精神就是《红楼梦》的精髓之所在,而不是像有的学者所说的,悲剧精神只构成了《红楼梦》意蕴的一个层面。
《红楼梦》的悲剧思想从其精神境界上看,既不同于古典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诗学性悲剧思想,也有别于近代的黑格尔式的、美学性悲剧思想,倒是更多的接近于现代性的、叔本华式的、文化悲剧思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国维以叔本华文化悲剧思想为参照来研究《红楼梦》是极具慧眼的。
一、《红楼梦》文化悲剧精神的继承性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史,《红楼梦》无疑是一部荟萃了中国传统悲剧文化精髓的经典之作。
在此,我们就对《红楼梦》的文化悲剧精神形成的基本原因做一番分析。
首先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人生际遇。
人们普遍认为,《红楼梦》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曹雪芹的自传成份,其中熔铸着曹雪芹家族变故及其个人成长经历中的人生体验。
曹家也曾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
这个家族从两方面对曹雪芹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一方面曹雪芹的家族是书香门第之家。
其祖、父辈曹寅、曹頫等都是“颇嗜风雅”,能士,且有诗作留存于世并为人所称。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正文: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
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
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
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
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
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
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
《红楼梦》悲剧精神论文新境界论文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作,其博大精深的悲剧精神在当代的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仍然具有很高的造诣。
我们的红学家们在研究的道路上,应当开发其新境界,深入探寻其中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获取更多的借鉴价值。
一、浅谈红楼梦中的悲剧精神《红楼梦》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宝库,其中蕴含的意义相当丰富。
曹雪芹先生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以及其中命途多舛的多个人物的悲剧描绘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展现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多层次的悲剧世界。
叔本华在其悲剧学中把悲剧分为了三种:第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极恶之人造就的悲剧,第二种是起源于盲目的命运而引发的悲剧,第三种是由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和关系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中便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第三种悲剧,人物身份的贵贱、各自为营的立场、纷繁错杂的人物关系,身不由己、求而不得,从一开始便注定了这是一部悲剧小说。
纵读《红楼梦》,笔者认为其中的悲剧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点。
(一)人物的悲剧《红楼梦》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巨著,其中单是有姓名的人物已有四百余人。
而曹雪芹先生笔下重点刻画的人物,如体弱又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叛逆多情的贾宝玉、精明圆滑的王熙凤、性格各异的金陵十二钗等等,无一不以悲剧收场。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格的东西毁灭给别人看。
所处的时代、现实与思想的激烈冲突与矛盾,让这些在小说里真实生活的人物各自毁灭,成为了封建社会下悲剧的牺牲品。
(二)爱情的悲剧小说中最为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一个是“木石前盟”,却因各自的性格问题以及截然不同的出身而不被家人看好,一者出家断尽尘缘,一者在他人洞房花烛之夜终于香消玉残无人怜。
一个是“金玉良缘”,虽然备受祝福却还是归于陌路。
在角色人生毁灭的同时,受到封建礼教摧残的爱情也随之毁灭。
(三)社会的悲剧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家族的繁荣兴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
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是封建主义思想统治下的产物。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理解《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红楼梦》的创作可谓多层次整合的结构,而悲剧性主题显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部旷世悲剧,《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尾形式,而以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结,从而使全书都笼罩着厚重的悲剧气息。
也正因此,《红楼梦》被王国维视为“悲剧中之悲剧”。
一中国传统悲剧的审美追求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100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
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最重要的审美形态是崇高。
在康德看来,崇高不只是在力与量两方面被绝对地表现出来,而且“美好像是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悟性概念,崇高却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表现……而且心情不只是被吸引着,并且不断地被反复拒绝着”,也正因为这样,西方传统悲剧的结尾往往异常惨烈,给人以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美狄亚》的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例外地以毁灭告终,体现了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其表现形式多以大团圆为悲剧的结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悲剧意识
贾府过年顺便带出的乌进孝的上租的礼单,可 以看出豪门的奢侈,一个重孙媳妇秦可卿的丧 事可以见到贵族的糜费。贾敬的烧汞炼丹乃至 毒死,看出了这个进士官僚代表的那个阶层的 空虚与无聊。为元春建省亲别墅,仿佛让我们 见到了三百年前的皇家工地,随着二进贾府的 刘老老的步伐,我们又似乎游了皇家花园。
凡此种种,或许是作者悲剧主题的铺垫而顺便 拈出,却不但展示当时深广的生活画面,而且 映照出封建大家族衰败的必然,乃至封建社会 末世的来临。这就是《红楼梦》 末世的来临。这就是《红楼梦》巨大的认识意 义。有人说把《红楼梦》 义。有人说把《红楼梦》当历史去读,当百科 全书去翻阅,就像当年恩格斯把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当历史学经济学去研究一样。但 人间喜剧》 是,《红楼梦》 是,《红楼梦》不同于教科书的枯燥与艰深, --它是观之绚丽夺目,品之余香满口,令人 爱不释手的艺术珍品。
宝钗不但知道湘云有,而且“比这小”。所 宝钗不但知道湘云有,而且“比这小” 以如此清晰,自然是她有金锁的缘故。 以如此清晰,自然是她有金锁的缘故。黛玉 的反唇相讥,恰暴露她更关心谁有金饰物, 的反唇相讥,恰暴露她更关心谁有金饰物, 下文还写她因没有金饰物而伤感呢! 下文还写她因没有金饰物而伤感呢!宝玉举 动凡四变: 不知底细时是施予穷人; 动凡四变:一、不知底细时是施予穷人;二、 知湘云亦有,乃藏而送之;三、猛省黛玉 知湘云亦有,乃藏而送之; 吃醋” 果然黛玉赞叹; “吃醋”,果然黛玉赞叹;四、遂即说送与 黛玉……这般琐事细节 平常又平常, 这般琐事细节, 黛玉……这般琐事细节,平常又平常,自然 写来,却对宝玉、宝钗、 写来,却对宝玉、宝钗、黛玉的复杂而细微 的内心情感传神写照,纤毫毕现,力透纸背。 的内心情感传神写照,纤毫毕现,力透纸背。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顺手拿起来,笑道: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顺手拿起来,笑道: 这件东西, “这件东西, 好像是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一个 宝钗笑道: 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 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宝 玉道: 他这么往我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 玉道:“他这么往我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 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黛玉冷笑道: 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黛玉冷笑道: 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 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 “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 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 他才是留心呢。 宝钗听见,回头装没听见。 他才是留心呢。”宝钗听见,回头装没听见。宝玉听见 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 湘云有这件东西,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 忽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是史湘云有了,他就留着这件。 忽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是史湘云有了,他就留着这件。 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都不理论。 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都不理论。 惟见黛玉瞅着他点头,似有赞叹之意。 惟见黛玉瞅着他点头,似有赞叹之意。宝玉心里不觉没 意思起来,又掏出来,瞅着黛玉讪笑道: 意思起来,又掏出来,瞅着黛玉讪笑道:“这个东西有 趣儿,我替你拿着,到家里穿上穗子你戴,好不好? 趣儿,我替你拿着,到家里穿上穗子你戴,好不好?” 黛玉将头一扭道: 我不稀罕。 宝玉笑道: 黛玉将头一扭道:“我不稀罕。”宝玉笑道:“你既不 稀罕,我可就拿着了。 稀罕,我可就拿着了。”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内容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旷世悲剧,颠覆了中国传统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并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使作品成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精品。
这部作品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
本文主要从封建家族的兴衰,宝玉、黛玉和宝钗爱情婚姻以及凤姐、黛玉的人生历程这几个方面探索其中的悲剧意识,形象生动地暴露了封建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蕴《红楼梦》作为一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便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作品本身迸发出的巨大的历史穿透力更使其成为一个永恒性的文学典范。
曹雪芹以其独特的笔调,以青年男女间的爱恨为表层线索,层层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
一,木石悲缘宝黛的爱情是志同道合的真情流露,他们的感情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之后,才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然而家族里面的阻隔与个人性格的软弱使宝黛爱情在最后终以悲剧结局。
宝黛之间的共鸣点是思想意识。
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下,深深地爱上了对方。
然而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即将修成正果的时候却被宝钗捷足先登,黛玉那一把把热泪,那欲断心肠的情状实令人痛心!但宝黛爱情走到这么伤感的境地,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方面,他们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不以为然,对功名富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圣贤经传、忠孝节义的道德规范嗤之以鼻,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向往着人际的平等和自由。
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可能超越贵族公子小姐的安乐生活,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被贵族子女身份所左右。
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向对方诉诸衷肠,可又十分渴望封建家长能够赞同他们之间的爱情,这也是他们爱情走向悲剧的另一个原因。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作者归途如虹《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在已有的作品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样的作品,从故事的产生,流传,改编到最终小说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所以,这些作品虽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剖析,但是和作者本人的经历没有太大的关系。
《红楼梦》不一样,它的作者曹雪芹是真正经历了从繁华到落魄的人生巨变。
所以,当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来创作《红楼梦》的时候,所表达的感慨就非常真切动人。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普遍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后来,俞平伯对这个说法做出了修正。
但是,俞平伯只是反对将曹家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内容刻板地进行比附,反对将《红楼梦》里的人物和曹雪芹以及他的亲朋一对一地进行比附。
但是,《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这是许多人都已经认可的观点。
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确实是曹雪芹真实经历的一种再现。
《红楼梦》所谓的“真事隐”便具有这样的内涵。
明白了这一点,再来细细品味《红楼梦》里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我们会对曹雪芹的深思更加敬佩。
首先,《红楼梦》里体现的人生无常,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感慨不是在时过境迁之后的叹息,而是在繁华当中蕴藏的危机逐步显现的过程中显露出来的。
第二回里就有冷子兴对宁荣二府的概述。
他就提出了“内囊却尽上来了”和“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
贾元春省亲的时候看到如此奢靡,也感叹奢华靡费过度了。
至于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的时候,告诉她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和“登高必跌重”,虽然是一种普遍性的规律,但是这不是在贾府已经败落之后的反思,而是在危机尚没有彻底爆发之前的一种告诫。
秦可卿很清楚贾府的败落不可逆转,她对王熙凤的叮嘱是早做准备,留有退路。
只可惜,王熙凤并没有按照秦可卿的嘱咐去实践。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古诗词里有关盛衰的感叹,其中很多都是一种在衰落已成定局之后的感叹,都是作者在面对衰败的事实时对历史的追忆。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长篇小说,由曹雪芹写作,其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有关领域。
小说中通过精心刻画的各个角色之间的故事关系,展示出贵族家庭的社会地位、文化形态以及代代相传的中国传统家族观念。
整部小说是以悲剧的精神形式进行构筑,故事情节披露出家庭人物站在变革车轮之下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在最终撤废贵族制度的过程中充满悲剧色彩。
这种悲剧精神不仅体现在家庭的政治变化上,也体现在全书的主题上,即传统中国家庭理念的解体。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讲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映射了清末的贵族家庭的家族垂危的景象,突显出家庭传统伦理观念的地位的脆弱性。
它也暗示了清朝贵族制度日薄西山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家庭中矛盾之深渊。
《红楼梦》用传统的家庭情节讲述了朝代更迭带来的沉重打击,令人悲伤地想象在文明变迁的大潮中,两代及以上家庭的共同传承被迫终止,从而引出更橹深远的哲学思考。
聚焦清末大变局,贵族家庭败落若梦的际遇,利用家庭情节贴切地勾勒出悲剧精神,阐释了历史演变的无奈和大势所趋的重要性。
《红楼梦》把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失衡和更大的社会历史重压融合在一起,运用家庭纷争与内部秘密交织起的宫廷戏剧的形式,使悲剧气运更深刻地体现出来。
作者把情节层层叠叠,用命运悲剧的郁积有机融合,将整个故事放在内心纠结无尽情感犹如庞大家族抗争史的最终运动中,让人们感受到深深的哀伤和悲剧精神。
《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
《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作品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情感变迁的描绘,展现了悲剧性的情节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悲剧意味1.命运不可抗拒:在《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往往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家族压力所带来的束缚。
例如,贾宝玉从小就被安排与林黛玉订婚,但最终无奈地与秦可卿成婚,这揭示了命运对个体选择权的局限。
2.家族衰落:整个故事中贾家逐渐走向衰落。
富贵堂等建筑才华横溢地展示了贾府曾经的繁荣,而后来随着各种不幸事件发生,预示着家族势力渐弱甚至灭亡,凸显了悲剧的命运。
3.爱情的结局:作品中的爱情多是命运的牺牲品。
林黛玉和贾宝玉、史湘云和薛蟠等一对对情侣都未能最终走到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无法成全美好爱情的无奈与惋惜。
情感揭示1.抱负与现实的冲突:作品中许多人物都怀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抱负,但他们最终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妥协或者放弃。
这种情感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而痛苦的矛盾。
2.深深的失落感:许多角色在《红楼梦》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痛苦,如黛玉因宿命而忧伤沉郁,可见她们内心深处的失落感,以及对生活和命运不公平性的懊恼。
3.人性的复杂性:小说通过塑造复杂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本身存在着光明与黑暗、欲望与道德之间的对立与挣扎。
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嫉妒和欺诈等行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总结《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小说,在其悲剧意味与情感揭示方面有着深刻而耐人寻味的内容。
通过对命运不可抗拒、家族衰落、爱情结局等主题的描绘,它向读者传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中悲欢离合、命运无常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受压力影响等问题的思考。
这些情感的揭示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珍贵遗产。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doc
简析《红楼梦》的悲剧主题《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虽然正值所谓康乾盛世,然从整个封建制度的漫长延续过程来看,却只不过是西山夕照,留下一片最后的辉煌而已,其必然衰亡之势已经日益显露。
在思想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一股世纪末的情绪正在蔓延,感伤思潮笼罩文坛、诗坛、剧坛和小说界,在反思旧制度和传统文化及其积弊的沉重忧患意识中,冲破腐朽文化的千年格套,向往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舒张的民主进步思想,继晚明之后,更不可遏止地生长起来。
产生在这样一种时代文化氛围之中,而且似乎要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作一个艺术总结的《红楼梦》,虽然也不时描写歌舞宴乐与欢声笑语,但从情节的走向、人物命运以及创作者感伤意识的不断流露等许多方面来看,它都是一部催人下泪更启人感悟的大悲剧。
《红楼梦》的所有描写,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主题。
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文学传统中国向来并不缺乏悲剧精神,从老庄、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苏轼、李清照,到关汉卿、马致远、罗贯中,历代作家不断为文学星空贡献各自的悲剧杰作。
大致说来,与儒家用世激情相联的社会忧患意识,与佛家、道家出世思相联系的命运意识、色空观念和虚无哲学,还有从历史无情、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的生活事实中激发出来的苦痛悲哀和幻灭感,以及这种意识的混合交融,构成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久远传统。
《红楼梦》对于社会、历史、人生的悲剧性反思,显然继承了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传统,但又在悲剧精神的彻底性上,挣脱了世俗艺术观念和旧小说戏剧中始困终亨、钦赐团圆、清官雪冤、神灵感应、因果报应等浅薄格套,超越了传统悲剧美学的文化局限,从而把《红楼梦》这部大悲剧引向了无比深刻的新的美学境界。
《红楼梦》悲剧主题的深刻性,来源于悲剧精神的普遍性、彻底性和悲剧内涵的丰富性、复杂性,表现为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社会历史悲剧、人生命运悲剧的多重主题变奏,交织着忧患意识、感伤心态、命运意识、色空观念、虚无哲学等各种悲剧精神,因而让人品味不尽。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和 其 他 课 程 相 比 ,有 特 殊 的难 度 。因此 相 对 于 其 他 课 程 的 教 师而 言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的 业 务 素 质 与 教 育 教 学 能 力 素 质 要 更 高 。
教 育 能 力 素 质 由于 存 教 育 中处 于 隐性 地 位 ,容 易 被 人 忽 视 ,但 它 又是 教育 过 程 中不 可 缺 少 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要 掌 握 在 不 同学 科 教 学 中进 行 德 育 的方 式 、方 法 .善 于 从 教 材 中 挖 掘 德 育 教 材 ,培 养 学 生 的 道 德 判 断 力 和 道 德 敏 感 性 :以 自己 的 高 尚品 质 影 响学 生 ,达 到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 细 无 声 ”的 效 果 。另 外 ,教 育 能 力 更 多 的 指 教 学 能 力 ,它 是搞 好 教 学 的 必 要 条 件 ,不 仅要 求 教 师 有 丰 富 的 学 科 知 识 .而且 要 有 灵 活 多 变 的 教 学 策 略 .从 而 使 学 生 更 快 地 掌 握 知 识 。
3.要 进 一 步 增 强 吸 引 力 虽 然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是一 门科 学 ,但 也 讲 求 艺 术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要 以 丰 富 的 内容 充 实 人 ,以 高 超 的 教 学 艺 术 感 染 人 。要 在 吃 准 吃 透 教 材 的 基 础 上 钻 研 讲 课 艺 术 ,坚 持 贴 近 实 际 、贴 近生 活 ,争 做 育 人 楷 模 ,努 力 提 高 职 业 道 德 素 质 :要 忠 减 党 的 教 育 事 业 ,具 有 强 烈 的 事业 心 和 责 任 感 ,用 高 尚 的 人 格 魅 力 影 响 和 感 染 学 生 ,做 学 生 心 灵 进 步 的 疏 导 者 、良好 品 德 养 成 的示 范 者 。 4.要提 高个 人 的知 识 储 备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 除 了具 备 坚 实 的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础 以 外 ,还 必 须 有 比较 合 理 和 完 善 的 知 识 结 构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师除 了应 当 熟 练 掌 握 本 专 业 的知 识 外 .在 经 济 学 、文 学 、 历 史 学 、教 育 学 、心 理 学 、伦 理 学 等领 域 应 当 具 有 一 定 的修 养 , 对 现 代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也 应 略 知 一 二 。这 是 因为 只有 教 师 懂 得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红楼梦》中睛雯、金钏、黛玉的死,他除了恨的要死怜惜的要死之外,没有真正为避免她们的死而抗争过。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才能够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大家都说曹雪芹以隐语说宝玉,说他的草莽愚顽、不肖无能,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来说,其实也是不无道理。
一、《红楼梦》爱情之悲剧性
林黛玉初来贾府时,贾府上上下下对于她可能成为贾府儿媳怀着很大兴趣。善于看风使舵、窥察贾母神色的凤姐就多次打趣林黛玉,第二十五回,亲昵地戏称:“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2)第六十六回,兴儿对尤氏姊妹介绍贾府人物时,颇自信地说:“贾宝玉的婚事,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3)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林黛玉孤傲性格的发展和叛逆思想的外露,她逐渐失去贾府统治者们的喜爱。她和贾府的冲突,是以一种表面平静而内在深刻的形式进行的,是真正尖锐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成为悲剧,不是由于宝钗的出现,也不是简单地由凤姐、王夫人,贾母造成的。对于这些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曹雪芹并没有把她们写成像传统的戏剧小说里的小丑一样拨乱其间,而是写她们沿着封建社会不可抗拒的社会法则在进行活动。并不是由于简单的门不当户不对,并不是简单地由于自由恋爱触犯了封建婚姻制度,而是在于这一爱情本身所包蕴的反封建色彩为社会所不容造成了悲剧,这是曹雪芹高出于他的前辈的地方,也是写得更深刻的地方。
【关键词 】《红楼梦》悲剧 独特性 必然性 社会根源
【正文】《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深刻,也极其广泛。封建社会里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无论是典章制度、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至风俗习惯等等,曹雪芹都做了广泛的反映和不同程度的审视。其涉猎之广,堪称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正如王希廉所说:“《红楼梦》可谓包罗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红楼梦总评》)(1)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一) 不合“礼”的“木石前盟”——注定的悲剧
《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而且,其思辨内容的丰富和深邃,它伸向中国历史,文化、哲思、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精华和缺憾,囊括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近年来有的研究者力图透过小说故事情节的表层进入到精神象征的深层,注目于设置在人物之间的抽象而隐秘的关系。如说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潜在可能性。在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上,可以检索出中国文化一连串相关的意象及概念: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寥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精神与乐观精神等等,正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而呈现的,贾宝玉这个人物的意义便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作为巨大的精神矛盾的负担者,贾宝玉的秉赋虽倾向于林黛玉,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在封建的“礼”教面前,他是渺小的,以他个人的能力是无法与整个封建社会抗衡,也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抗衡
(二)贾宝玉的性格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写得较为成功的人物。在他身上既有着作者的影子,也寄托着他对人生和现实的反思。
关于他的形象,作者在第三回有过概括而形象的说明;“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7)在这两首《西江月》词中,作者所赋予贾宝玉最鲜明的性格,就是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的叛逆精神。而在这以后的描写,都无非是这两首词的深化和形象说明。
这种反封建爱情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致命弱点。因此,这一爱情最后走向悲剧的结局,固然是由时代所造成的,但爱情本身所存在的贵族的弱点,也成为他们爱情更加难以逃避悲剧结局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
二、《红楼梦》爱情之独特性
《红楼梦》爱情之独特性,主要在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此外,贾宝玉同情于画蔷的龄官,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破例接待付家婆子惟恐薄了付秋芳……等等。可以这样认为,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向“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
在林黛玉身上,真正属于她自身的个性表现得比较充分。她的所谓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的敏感、多疑、自尊、小性.常常带有更多的个人性质。从一些细微末节之中已可见出端倪。周瑞家的分送宫花,别人都谢过收下,唯独黛玉发问:“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粗粗看去,黛玉确实挑剔、小器,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行酒令时,她随口说出了《西厢记》(牡丹亭)等“淫词艳曲”里的句子,失于检点,以致受到宝钗的箴规。黛玉似乎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训诫放在了脑后,总想展露才智,争强斗胜。省亲之日黛玉安心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只命作一匾一咏,又不好违谕多作,大为扫兴。后采到底憋不住,替正在大费神思的宝玉作了“枪手”,令宝玉喜出望外,觉得比自己高过十倍。
(二)宝黛感情产生嫌隙的根源——宝玉的软弱多情
贾宝玉是人所共知的小说主人公,可以说处于全书形象体系的中心地位。金陵十二钗是小说着力描写的十二个女子,应当说在这个形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还有为数不少虽则身分低微然而品性不凡的女儿形象令人瞩目。显然,所有这些人物同主人公的关系远远不是那一张谱系表所能包罗和表示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看贾氏四春同宝玉间的关系,可以说手足之情各各在案,省亲一节写到元春与宝玉虽系姐弟,情同母子,发蒙开智,手引口传,悉心教养,属望至殷。探春与宝玉虽则隔母,其于宝玉的亲厚绵密较一母所生的贾环胜过十倍。二十七回写她特地叫宝玉离了众人到石榴树下说话,央及宝玉给买新雅玩意,应允亲手给宝玉做鞋,还诉委曲、数落生母赵姨娘的不是。此处作者特借宝钗之口点明:“显见得是哥哥妹妹了。”(4)懦弱迎春,少言寡语,平日同宝玉似乎没有什么可资“特写”之处。然而当迎春嫁后,宝玉跌足叹气,独自至紫菱洲徘徊瞻顾,触景伤情,吟诗忆念的正是手足之情。惜春年幼,性又孤介,宝玉对她一视同仁,虽无特写,亦可包举。至于李纨凤姐,与宝玉之间既系叔嫂,亦同姐弟。李纨执掌大观园,园中一切活动,以她为首,自是宝玉感情天地中不可少的一个人物。凤姐更不必说,与宝玉同有“姐弟逢五鬼”之在厄,同命共运,情如骨肉。再有秦氏,她虽是宁府的人,较李纨凤姐远了一层。但她是导引宝玉人梦进入太虚幻境的人。在小说中占有特殊地位。史湘云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可与黛钗鼎足而三,除去对她才情品格的种种描写外,有“金麒麟”一案足资证明。此外还有一个妙玉,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之人正册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连系。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褴外人”已蹈人栏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
(一)林黛玉的性格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不必说恪守名教的薛宝钗,也不必说逆来顺受的贾迎春,便是豪爽旷达的史湘云,也有她从俗认命的一面,随遇而安,因而她们虽则各有自己的悲剧,却都不如林黛玉的悲剧那样富于社会意义和激动人心。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却合情合理,完全显示出了这一个性的独特性。一次贾府伶人扮戏其中小旦扮上活象一个人,风姐、宝钗、宝玉等人心里都知道,但谁也不说出来,或不敢、或不肯,都是为了怕伤着林黛玉。惟有史湘云心直口快说了出来,宝玉忙使眼色制止,好意调停解释,到头采,黛玉不但不领宝玉的情,恼他比恼湘云更甚,宝玉分辩说自己并未拿黛玉比戏子,并未笑她,黛玉回道:“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他和我玩,他就自轻自贱了?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6)这是怎样—颗敏感自尊的心。的确,谁也没有想给黛玉难堪;然而她脆弱而倔强的个性,时时处处都在防范自卫的心理,对宝玉由相知而苛求的感情,难道不是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值得同情的吗!就如宝钗送燕窝赠土仪一类事情在黛玉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当作如是观。在宝钗这面好意是毋庸置疑的:在黛玉这面,伤感悲泣又实在出自必然。可见,连好意的关切和体谅都会触发她的联想,引起他的伤感。
宝黛之间的爱情尽管有着反封建的叛逆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有着浓重的没落贵族的气息。这一方面表现在男女主人公由于过着悠闲的生活,他们的爱情生活打上了绮艳轻柔、闲愁万种的情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这一爱情的阶级性,更规定了他们爱情的反封建只能达到一定的限度。他们的爱情,只能局限在大观园那一狭小的天地里,他们无力到荣国府外面去开拓新天地。他们对封建家长还存在着某些幻想,在爱情最后的阶段,他们消极地等待由封建家长做主完成婚姻,以至在封建包办婚姻制度面前失去了斗争的能力。
(三)宝黛反世间之道而行的结局——理想的幻灭
《红楼梦》中两个爱情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再是以前戏剧小说所常写的“金榜题名”式的才子和温婉贤淑的佳人,而是两个性情乖僻,被当时人嘲弄为有“痴病”的封建主义的叛逆者。他们不单单是在自由恋爱这点上与那个社会相抵触,而是在许多思想问题、生活问题上与那一社会相违背。贾宝玉坚决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对举世趋之若鹜的科举仕进道路非常冷淡,把那些匍匐在功名仕进底下的人痛骂为“国贼”、“禄蠹”,并对封建秩序、精神道德等等都给以激烈地憎恶和否定,甚至把那些宣传封建正统教义的书给烧了。贾宝玉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认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男人不过是一些浊沫渣滓”(5)。林黛玉虽然口头上说得不多,但在许多实际行动上背离了那一社会的妇道,特别是她对贾宝玉的叛逆行为始终采取同情和支持的立场,不仅对他从不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帐话”,而且把贾宝玉引为知已、视为生活的终生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