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对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梳理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贡献。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评述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争议。
文章展望未来文化生态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研究展望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文化生态理论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关注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二、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在国外,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发展成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
这一理论主要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生存、发展和变迁。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地理学和人类生态学领域,以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形成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例如,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其著作《景观的形态》中,提出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强调人类文化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和利用。
随后,人类生态学家斯图尔德在其《文化变迁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文化生态理论逐渐扩展到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文化学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多样性,以及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例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其《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信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文化生态理论被用来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文化生态定义分类
一、文化生态概念文化社会学,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化,1987:23-27认为文化生态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有关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各种认识、经验和技能,它通常包含在宗教信仰、道德法律、禁忌习俗、社会风尚、生产技能、生活方式之中。
StewardH.J.斯图尔德认为, 文化生态学是要“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文化群落和环境的组成、结构、分布以及发育变化的情况。
其中心概念是文化生态系统, 即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1①著名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在《文化社会学》一书中对文化生态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阐述了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分析方法等。
认为“文化生态学是研究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主要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顾卫国认为文化生态学关注的主要是特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其根植的文化背景和特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观点包括共生观、多样平衡观、动态开放观、层次结构观等。
③秭归龙舟文化就是指‘湖北秭归地区的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龙舟文化,在各个时期所处的状态与相关的环境关系,以及未来发展的情况总和”。
本文选取历史悠久的秭归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等学科,对秭归龙舟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
分析了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背景,并在此作用下分析了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又对龙舟文化文化生态结构与内涵进行详细解析。
基于对文化生态系统认识的基础上,对秭归龙舟特征进行解读,深刻认识地区文化的根基与特质。
独特的秭归龙舟文化特征拥有蕴藏着秭归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和广阔的文化需求。
从文化生态角度开拓地区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对目前龙舟面临的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区域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1)人类通过学习获得了那些指导和 确定思想与行为的模式。(敬山神) (2)虽然许多文化成分处于意识知觉 的水平以下,但它们仍然决定着个体 的思想和行为。(咖啡豆) (3)文化模式既构造了思想,也构造 感知。(高脚屋)
其他代表人物:
B.纽戈登和G .O .哈格斯太德文化决定论 (社会时钟理论)
以及经济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人地关系分析的案例 Learning Local knowledge to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imar, March 5, 2011
28
Local knowledge and its environment
• It is a term coined by the English philosopher Gilbert Ryle, and popularized by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Clifford Geertz (1983).It refers to the double idea: • (1) all knowledge is geographically and historically bounded. • (2) the local conditions of its manufacture affect the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ed.
6)挑战-应战理论 Challenge-Response Theory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 Arnold Joseph Toynbee • 文明源地的出现
7)马克思主义人地关系论特征
• • • • • 1)整体的观点 2)深入的微观探索 3)动态分析的观点 4)立足于进取的研究 5)辨证的观点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文化生态学是关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的一种研究分支,它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结合在一起,旨在探讨文化如何在不同环境中发展和适应的现象。
文化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整合了人类学、生态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理论是环境决定论,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发展和适应与环境的特性有密切关系。
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要素如气候、地形、土壤、资源、动植物、人口密度等,对人类的文化发展和适应有着深刻的影响。
同时,文化又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技术和社会结构等方式来引导或改变环境,形成互动循环。
文化生态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适应性。
文化适应性是指一种文化是否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文化适应性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资源利用、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
文化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探讨文化适应性的机制和过程,即文化与环境协同演化。
文化生态学从文化与环境协同演化的角度探讨了许多文化现象,比如农业、畜牧、狩猎、渔业、居住形态、食品制作、服饰习惯等。
在早期人类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在相对固定的生态系统内逐渐形成聚落和城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使得文化适应性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文化生态学在学科交叉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研究历史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变化对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文化适应性的研究也可以指导我们设计出更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总的来说,文化生态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人类文化和环境的关系有着深邃的思考和研究。
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意义,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中将产生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
斯图尔德极其文化生态学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述
博士论文《南美印第安人仪式性丑角的研究》(1931) 《南美印第安手册》(六卷) (1931) 《西南社会的生态观》 (1937)期刊 《文化因果律与法则》 (1949)期刊 《文化变迁的理论》 (1955)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Julian H. Steward, F.Murphy,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文化生态学》 (1968)期刊 《阿尔弗雷德·克鲁伯》 (1973)
产生背景(关键的概念)
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
博厄斯的历 史特殊论 功能学派
反进化论
博厄斯的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的文化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研究放在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 普遍文化的历史。其全部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强调不同民族文 化之间的差异,他坚决反对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纳入到进化论简单的“单一进化模式 中”,他认为:“文明世界的各种经济大多相似,以至于如果不依附于建立在个体化和 历史之上的文化,我们就有可能陷入一种文化需求和水平一致性的境地。这会使我们 丧失从不同文化形式的互动中得到的有价值的促进因素”。文化发展的理论在假定单 一原因的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地理决定论和经济决 定论。很容易指出两种理论夸大了确在人类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两个因素,它们只是 诸多决定因素之一。 同时他认为: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过去许多历史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 他们自己特殊的历史,因此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独特的。任何文化特质或元素,都必 须首先依据它在某一独特的文化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所属文化的价值系统等 的关系加以解释和判断 。 博厄斯一再强调,不存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因为每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 值,每一个民族都有其值得尊重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 这种观点实际上暗示寻求人类社会文化系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的努力,可能是徒劳 无益的 。
第七组文化生态学
案
例
1
分析:文化生态理论认为,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
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
了与之相应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环境,造就
了两个地区不同的文化形态。因此要加大对贫困落后地 区的关注,使两个生态环境达到平衡。
案
例
2
爸爸妈妈在幼儿面前给父母捶背、洗脚等,爷 爷奶奶很开心。幼儿看到这一现象后也会模仿 家长的行为,替自己的爸爸妈妈捶背。
来满足,增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感。
启
示
大众传媒是社会文化的直接载体,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
Hale Waihona Puke 众传媒营运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大
众传媒帮助幼儿开阔视野、认识社会角色。
社区环境是儿童早期生活的重要环境,因此家长要带幼 儿多参与社区活动,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案
例
1
发达地区的幼儿可以用IPAD玩角色扮演类的模 拟游戏,如经营餐厅、理发师等,这可以发展 幼儿的社会角色认识。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幼儿 却没有条件,他们获得这方面知识的途径比较 少,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观点
2.斯图尔德认为一个文化内部总会有一组较其它 文化特征具有更重要功能的文化特征,它们是 该文化系统或文化类型的决定因素。为此,他 用“文化核心”和“次级特征”的概念来加以 界定。
文化生态学的核心观点
3. 斯图尔德将文化类型分为有代表性的三个 层次:家庭、群落和国家。在上述三种文化 类型中家庭的文化整合水平最低而国家的整 合水平最高。
启
示
文化生态理论注重文化和生态环境对人类行为
的影响,同时也注重个体行为对人与文化和生 态环境关系的重塑作用。对于幼儿来说,家庭、 社会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最大。
2021年文化生态学:冯天瑜《中华文化史》的学术创新
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者们十分关注的领域,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文化史研究主要有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哲学诠释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史的研究方法。
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引入生态学的概念,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化史进行研究,可以说是视角独到,另辟蹊径。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
作为文化生态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人类与文化生态是双向同构的关系,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因而要研究人类文化,就必须要对人类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
人类各民族的生态环境是自然场(指人的生存发展所依托的自然界)和社会场(指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整合,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次进行剖析。
由于“文化生态环境”是自然场和社会场有机组合而成,所以要把握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及其发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
同时,由于种族、环境和时代的不同,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文化生态分为地理环境、所从事的的物质生产方式、所建立的社会组织这三个层次。
一在开篇中作者对文化作了界定,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1)(导论P12)引入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后,在通过文化生态学进行文化史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
根据以上界定和分层,《中华文化史》的上编中华文化生态集中对物态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进行了研究,下编中华文化历程则对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进行了考查。
人类生态学与文化生态学
人类已进入21世纪, 21世纪的人类将更加关心 地球的命运。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为了当代人和世世代代的人拥有一个美丽的地球, 为了中国的天长蓝、山常绿、水常清,我 总结,需要反思,需要纠正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 式,与自然和谐共进。 当今世界,学科交叉是必然趋势,人类生态学 与文化生态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需要更 多的人关心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同学们对这门课 程的重视和欢迎,主要是关注人和地球环境的关系, 关心自己生存家园的命运。
人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的人,既具有生 物生态属性又具有社会社会生态属性。人类之 所以成为世界最广布的一个生物钟,就因为人 类具有文化。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生物 生态适应使人类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体 质形态;作为社会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 适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由于环境的多样化, 人类的文化也是多样化的,环境与文化相互制 约、相互影响。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 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 来 修复 由于 旧文化的不适应 而造成的环境 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 持续发展。
197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 国际环境专家讨论会,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这是指导世 界环境教育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贝尔格莱德宪章》指出:为了 能够觉察环境及有关环境问题,人们不但要关心它,而且要着手解决 它,并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防患于未然。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暑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 斯召开了68个国家参加的世界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会议通过了著名 的《第比利斯宣言》和关于如何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书。这两个文件 全面阐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任务、对象、内容,还对教材、教具、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作了规范。《第比利斯宣言》明确指出,接受 环境教育应该是世界各国每一个公民的一项权利,环境教育是全民教 育、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第比利斯宣言》还强调,在进行环境教 育时,要特别重视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的影响和作用。 《贝尔格莱德宪章》和《第比利斯宣言》,无疑是世界生态教育 的两部宣言书,在它们的推动下,世界生态教育蓬勃兴起。主要从专 业性教育,中小学生、中专生一直到大学生的全程普及性教育,社会 公众教育和公众参与导向等方面全面展开。
第4章 文化生态学
第4章文化生态学第1节文化中的环境印记一、文化生态学的概念1、概念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文化生态”的概念;1955年,美国学者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
2、理论的借鉴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早先的生态学不将人类作为研究的主体,随着“人类生态系统”的提法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生态学理论被引入人类社会中,最后形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3、概念归结起来说,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诸多自然要素的综合体,是人类文化生存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4、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是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文化生态学主张将文化放到一定区域的整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去探究它的生长规律,特别是探讨人类为适应环境而创造的具有特殊形貌的文化模式。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二是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5、以哈尼族梯田文化为例的分析云南元江位于哀牢山南部的末端,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海拔高下悬殊2000多米,从山脚到山顶,形成了云南亚热带山区典型的气候垂直性分布特征。
这是孕育梯田文化的自然环境。
哈尼族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高山地带气候寒冷阴湿,保存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既是天然的绿色水库,也是梯田农业的水源;中半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既无高山的阴湿和多野兽,又无低谷的炎热潮湿和多毒蛇、昆虫以及瘴疠流行,是哈尼族村落的主要分布地。
既方便上山打猎,又易于下山种田。
下半山位于从村寨边至山脚河谷,气候暖湿,适于稻谷生长,是梯田所在。
人们还根据不同位置梯田的肥力采用不同的种植方法,选取不同的谷种。
上述土地利用格局既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关,又反映出人类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以及适应、改造自然的能力。
研究表明,只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文化,才能得到最优的持续发展道路。
《文化生态学》课件
02
CHAPTER
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理论
文化生态适应理论强调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适应,认为文化在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总结词
文化生态适应理论认为,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文化以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适应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通过适应环境,人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了环境。
概念
理解文化多样性
文化生态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如何适应不同的环境,从而产生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多样性。
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研究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我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发展
在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问题和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起源
文化生态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人类学研究,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关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现状
如今,文化生态学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旅游、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化生态学》ppt课件
目录
文化生态学概述文化生态学的主要理论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文化生态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文化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CHAPTER
文化生态学概述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文化如何适应环境,同时又如何影响环境。
定义
文化生态学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文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文化生态学名词解释
xxxxxxxx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人类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探讨人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文化的分布和社会组织。
文化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描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它着重考察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应对自然环境造成的逆境,以及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区范围内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组成的一个联合体,包括动植物、环境要素、土壤,以及野生动物,人类也分布在这个系统中。
它们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紧密的联系,并可以保持持续的生存。
文化生态系统(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文化生态系统是文化与生态系统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系统。
它既概括了文化生态学中的文化元素,如社会组织及文化习俗,也概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元素,如动植物、环境要素等。
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过程,其重点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生态学:就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整合:不同的文化通过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在内容与形式、性质与功能上趋于一致的过程。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有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人文地域系统:由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人文地理要素(或人文事象)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文化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称为文化生态学。
农村聚落体系:是由村庄和集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农村聚落综合体。
旅游活动:指以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存在和发展为依托,由旅游者、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地:一定的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旅游地在不同情况下,有时又被称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胜地。
示范效应: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之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也称为政治区域或空间政治组织。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国家力量: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包括一个国家拥有的全部物质力(现实力和潜在力)和精神力(含国家政府的领导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文化生态
一、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文化生态学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 Steweardm J · H , 1902 —1972 )在《文化进化和过程》( 1953 )一书中提出。
按斯氏的设想,文化生态学旨在“解释具有地域性差别的一些特别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
他将文化粗略地划分为“中核性文化”和“次要文化”,前者指和生计活动及经济组织关系密切的文化特性;除此之外的即属于后者,具有不确定性。
因此,斯氏对文化生态的考察便主要集中在他认为具有确定性的技术——经济体系,从而忽略了社会的、观念的诸因素与生态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他所谓的“中核性文化”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也没有给予重视。
斯氏所创立的文化生态学,几十年来在西方已有长足发展,但其基本取向依然集中于对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考察。
因此,文化生态学在西方更确切的名称应是生态人类学。
冯天瑜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界定“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其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成与文化环境的调适及内在联系”。
他将文化生态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指出,“文化生态三层次彼此之间不断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进行物质的及能量的交换,构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同时,它们又分别通过复杂的渠道,经由种种介质对观念世界施加影响”。
这样,他便完成了对“文化生态”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化和扩展,使文化生态学在研究时限上包容人类文化的全部进程,在研究对象上贯穿文化的所有层面。
他进而运用该理论体系对中华文化这一“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的文化个案,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解析与综合分析,其研究规模之庞大、体系之完备、论证之严密精深,均令人叹服。
因此,无论从理论建构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我们均可以说,冯天瑜先生创立了文化生态学的中国学派,其奠基之作为《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以下有关引文均出自该书)。
文化生态学
用文化生态学主要观点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一、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主要观点文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适应环境”与“文化生态系统”。
适应,不是消极的顺从,而是利用自然,改造环境,通过一定的调适,变化以适应环境,实现一定功能和目标的过程。
适应有文化总体对环境总体的适应,有在环境影响下各文化之间的相互适应。
有生理的适应、心理的适应,社会文化的适应。
要适应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学艺术,风俗礼仪等文化,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其它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文化的环境,其他文化要素、特质,是该文化要素、特质的环境)。
人们长期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形成一定的适应性:当他们迁到另一环境中,便产生不适应,这就需要重新适应。
重新适应往往是个痛苦的过程。
文化生态系统即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内一切交互作用的文化体系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
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互相作用并受环境制约而达到平衡。
二、文化生态学与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浅析首先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询和对理论的理解我认为用文化生态学理论来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是再合适不过的,虽然海口的发展严格来说应该属于一个逐步摸索的过程,从迅速的崛起到各种问题的显现,再到现今对于未来规划的完善和对过去产生问题的解决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海口的规划如果从最初来看并未按照一个完整的理论来进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都对其发展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之发展中外来文化的加入与其同本地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直至未来的走向平衡的过程都与文化生态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因此用文化生态学来解释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是非常适合的。
下面我们分几方面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对海口规划的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解释1.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虽然地换环境不能起到绝对的作用,但是却有着重大的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对文化发展的速度、方向、特点和类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涵和社会属性; ▪ 不是唯一的经济理性上的适应关系,还有情感上的
适应; ▪ 情感适应取决于文化因素: ▪ 经济利益不是自然现象:它本身间接源于文化体系
平衡点:各子功能的空间需求基本得到 满足,按合适的比例进行分配,总效用 最大,损失最小。
▪ 比例平衡理论的优点:
A:引入文化变量;
B:系统性:考虑到社会体系各个方面因 素的影响;
C:考虑到了功能的重要程度:
三、文化生态学理论与城市规划
▪ 城市规划要重视空间的文化象征功能,寻 求经济功能与文化情感功能的平衡
二、理想描述性理论
▪ 主要观点: 社区分布有统一的地理模式:土地价格 强调自然力量的决定作用:自发调节机制人类
只能适应 ▪ 理论特点:描述 ▪ 缺陷:
A.不具有实证性 B.否认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实证理性主义理论
▪ 主要观点: 空间适应完全是一种经济现象 空间分布的原则是竞争:理性比较、选择 竞争力:位置的通达性、便利性 竞争的功能:秩序、效率
▪ 例:韦伯的工业定位原则:经验分离法 A:消费地:恒量 B:运输费用的高低:原料和产品重量、运送距离 C:劳动力价格的差异:
▪ 聚集力和扩散力: ▪ 缺陷:
完全排除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通过影响劳动力价格分布而作用于工业定位。 过于抽象、缺乏可验证性
五、总结与讨论
1、三种理论的共同前提: ▪ 物质空间的性质是自我赋予的,其特性完全与社会
只对竞争起限制、调节作用,而非决定性影响
四、方法论理性主义理论
▪ 主要观点:(与实证理性主义理论有相同之处) 社会组织是经济单元; 空间、距离是障碍、成本; 认知程度只是中介因素
▪ 理论特点: 纯粹从理论方法上探讨空间适应过程,宏观的抽象,并未涉及到具体的 土地、空间分配情况;完全排除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意图寻找一个具 有普适意义的空间定位布局原则
第二节 文化对社区生态的影响
一、费雷对波士顿中心土地利用的研究: 1975年《波士顿中心区的土地利用》,为创立文化生态学奠 定基础。
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波士顿市中心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都不 曾符合一种理想的统一模式,既不符合同心圆模式,也不符合 扇形模式.
②空间有象征的功能.空间与所象征的社会价值结合成一体,,成 为当地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土地利用的状态.
▪ 功能重要性取决于文化:城市在进行空间分配时 优先满足重要功能;
▪ 社区具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城市总的功能定位及 各子功能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分布。
▪ 领土完整性:需要足够的领土来满足各功能的实 现;
▪ 整体系统与局部子系统之间的效用关系问题:比 例平衡原则
▪ 比例平衡理论(牺牲性平衡):子功能 之间的关系处理
地的存在及其作用、分布规律; ▪ 物质空间并非是自然现象,社会体系也并非
是完全的被动适应者; ▪ 空间不仅是一种阻碍力量,还具有文化象征
价值,这种文化意义使其力量复杂化:凝聚 作用、恢复作用、抵挡作用 ▪ 结论:完整的生态学理论必须把文化因素结 合进来。
二、文化生态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 空间具有文化内涵、情感价值,文化因素在区位 分布过程中处于中心位置、主导作用。
▪ 领土完整原则对城市规划的地域范围提出 了要求:
▪ 要重视子功能与整体功能的协调:一些社会价值结合成为一体受到崇拜,从而文化 成为一种完全与经济因素独立的变量.
④空间可以成为一种工具,让共有某种文化和价值的人群聚居. 二、乔纳森对纽约挪威人社区地域流动的研究: 三、库波关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生态学理论
一、传统生态学理论的局限: ▪ 纯经济理性的分析难以解释城市中非经济用
A:社会组织在选择位置时都要考虑成本,力图使成本最小化 B:空间是有价的、有限的稀缺资源,通过竞争来分配 ▪ 理论特点:实证性,调查验证;强调组织的经济理性: ▪ 缺陷:
无法或牵强地对一些偏离现象进行解释: 不是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是在于: A:人类的无知和错误:认知能力有限、未能正确地理解和适
应环境; B:把它们归于限制性因素和复杂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