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镜》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

文言文《三镜》原文及译文赏析三镜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③。
又遣中郎将④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
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⑤,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⑥其子叔玉。
戊辰⑦,征薨⑧,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⑨,陪葬昭陵⑩,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⑪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⑫。
”悉⑬辞⑭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⑮。
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今葬以一品羽仪()2.悉辞不受()3.上思徵不已()4.非亡者之志()二,翻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参考答案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注释1.郑文贞公:魏征在世时被封为郑国公,去世后,朝廷赐谥为“文贞”。
2.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3.道:道路。
4.中郎将:皇家侍卫军中的武官。
5.第:家宅。
6.妻(qī):这里作动词“许配”讲。
7.戊辰:指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8.薨(hōng):公侯之死称薨。
9.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葬礼的重视,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10.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
11.今:今天。
12.志:愿望。
13.悉:全部。
《三镜》文言文阅读答案

《《三镜》文言文阅读答案.doc》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yuedudaan/505006.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文言文阅读训练:《贞观政要-魏征》(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贞观政要•魏征》(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魏征,钜鹿人也。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
”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
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
”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
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
七年,征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诏宴公卿,谓侍臣曰:“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说,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十七年,授太子太师。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烈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贞观政要·任贤第三》有删改)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夫智不足以见贤,无可奈何矣;若智能见之,而强不能决,犹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乱倾,此甚可悲哀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2024_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相与:③是.日更定矣是:④上下一.白一:2.选出下列加点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B.湖中焉.得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念无与乐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D.相与步于.中庭战于.长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画出西湖空旷简约、雪白静谧的雪夜之景。
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
5.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
假如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宣①年八岁,后园挑②菜,误伤指,大啼。
学校课外文言文导读《镜》阅读答案附翻译-天镜园文言文阅读答案(一)

学校课外文言文导读《镜》阅读答案附翻译-天镜园文言文阅读答案(一)学校课外文言文导读《镜》阅读答案附翻译-天镜园文言文阅读答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学习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各种类型的古代文章被加入到学生的阅读材料中,其中就包括了《镜》。
《镜》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议论文,其内容主要探讨了古代官员的品德和素质,并对其在执政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镜》的阅读答案。
1、《镜》这篇文章的开头是什么?答:《镜》这篇文章的开头是“人谁无过?”翻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问题。
2、《镜》中提到的“班定远”是什么意思?答:班定远是唐朝的一名官员,他因为监察不力而被韩愈指责。
翻译:班定远是一名唐代官员,因为在监察方面做得不到位,被韩愈提起来作为例子来批评。
3、《镜》中提到的“端门”代表什么意思?答:端门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素质。
翻译:端门代表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和素质,是执政过程中应当秉持的原则。
4、《镜》中对于官员贪污的问题有什么看法?答:《镜》认为贪污是官员们的通病,希望官员们能够保持清廉,执政为民。
翻译:《镜》认为贪污是官员们的普遍现象,但希望他们能够保持清廉,在执政过程中为民服务。
5、《镜》中提到的“天镜园”表示什么?答:天镜园代表的是一个清净、美丽的园林,也象征着官员应有的品德和亲民之心。
翻译:天镜园代表的是一个清净、美丽的园林,也象征着官员应有的品德和亲民之心,是一个官员应当力争到达的境界。
总的来说,阅读文言文是一项艰苦而充实的工作。
通过津津有味地阅读《镜》,我们不仅能够增长词汇量和阅读技巧,更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
同时,通过阅读答案,我们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篇论文的内涵和意义,更好地吸取其中的精华。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原创实用版】目录1.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自照理论2.三镜的含义:铜镜、历史镜、人镜3.三镜的作用:端正外表、了解国家兴衰、认识自身得失4.唐太宗对纳谏的态度和实践5.结论:唐太宗的三镜自照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三镜自照理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一次与大臣们的谈话中,唐太宗提出了“三镜”的概念,即铜镜、历史镜和人镜。
首先,铜镜是用来照端正自己的外表的。
在古代,铜镜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可以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容貌,整理好自己的衣冠,从而展现出端正的外表。
唐太宗将铜镜比作自己的镜子,暗示他自己也需要随时照镜子,以保持形象端庄,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历史镜是用来了解国家繁荣和衰弱的。
唐太宗指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明白王朝的兴衰得失,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历史镜的作用在于提醒唐太宗要吸取历史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治国方略。
再者,人镜是用来认识自己的得失的。
唐太宗认为,一个人的得失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来了解。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都会受到周围人的关注和评价。
通过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改正自己的错误。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提出了三镜自照的理论,而且他在实际治国过程中也积极实践这一理论。
在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他鼓励臣下直言进谏,勇于纳谏。
在纳谏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虚心和耐心,从而在臣子们面前树立了一个开明圣君的形象。
在唐太宗的鼓励下,贞观一朝的君臣们形成了一种直言进谏、纳谏之风,这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国家更加繁荣。
综上所述,唐太宗的三镜自照理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虚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区域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区域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专题分层训练——文言文阅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
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
”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
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再拜稽首,乃卒。
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
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
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
吾欲汝之相也。
”申鸣曰:“诺。
”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
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
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
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此兵围之。
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
”白公胜曰:“善。
”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
”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
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
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
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死亡也。
第八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网络学习段考试题三含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胡”是疑问词,放在“为”的前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B项,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桑树之.与例句句式相同。
C项,省略句,“以”后省略“之",译为: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凭借它)经常吃到肉食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8。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洗马,是太子属官.即东宫官,主要负责教导太子言行,给予太子指导。
B。 公,是表示对别人尊敬的称呼。“秦孝公”和文中的“郑国公”都是这个意思。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要抓住各种特殊句式的构成特点,结合翻译来判断。古代汉语中的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课外拓展阅读提升(一)古镜【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②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差:略微。
【参考译文】【甲】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镜面就平,镜子小镜面就凸。
凡是镜面洼就显得人脸大,镜面凸就显得人脸小。
镜面小的镜子不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所以让它稍微凸起,那么镜面虽小依然能全部照出来人的脸。
(古人)继续根据镜面的大小,调整镜面的凸洼程度,常常使人脸和镜面大小差不多。
这些工匠们的精巧和才智,后人造不出来了。
【乙】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
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
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
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
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
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
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1.下列给(乙)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025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下册(四) 单篇梳理9 谏太宗十思疏

解析(古今义) 古义:路__人___ 今义:走路 古义:听__觉__、__视__觉__灵__敏____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3.多义词语 (1)克
义项 ① 能,能够 ② 克制,约束 ③ 战胜,攻下 ④成功,完成
例句 能克终者盖寡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流之远者,必浚②(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③(治理得好,太平), 臣虽下愚④( 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⑤ (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乎!人君当⑥(主持,掌握 )神器⑦( 指帝位 )之 重,居域中⑧( 天地间)之大,将崇⑨(推崇)极天⑩( 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 的皇权 )之峻,永保无疆之休⑪( 喜庆,福禄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⑫(克服)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①( 贪图的东西)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 作②( 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事情 )则思知止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③( 谦虚)而自牧④( 养),惧满溢⑤(容器中水满而 溢出,比喻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 则 思 江 海 下 百 川 , 乐 盘 游 ⑥ ( 游乐。这里指田猎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⑦(慎)终,虑 壅蔽⑧( 被堵塞蒙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⑨( 采纳臣下的意见 ),想谗邪⑩ (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⑪(斥退奸恶的人),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⑫( 不恰当地奖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 十思,弘⑬(光大)兹九德,简⑭(选拔)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 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⑮( 献出 )其忠。文武争驰,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个小圈子里活动。
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
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
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
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
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
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一个陌生的场面犹如婴儿眼中的世界,是“一种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就像另一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外国游客的眼中全都是一模一样的外国人。
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
主办方预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
他们在大厅中央停下厮打。
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厅。
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
交上来的40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以上。
小学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和答案

小学语文《读书三境》阅读题和答案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叩门声。
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
”这吴君还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且还要“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
”(引自《小窗自纪》)。
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
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种折磨。
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
真正爱书者,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
”(清·张潮《幽梦影》)。
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
正如厌学的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
关于阅历有如“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
你看,这“窥”“望”“玩”三字足以显示读书皆因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啊!古人朱焘在其《北窗呓唔》中也曾感慨:“少年读经,其功专也;中年读史,其识广也;晚年读释典,其神静也。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二练习: 4.11鸿门宴 Word版含解析.doc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哙遂入,披帷西向..立西向:西边B.目眦..尽裂目眦:眼睛C.项王按剑而跽.曰跽:跪直身子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解析:选C。
A.面向西;B.应为“眼角”;D.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则与.斗卮酒②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③窃为.大王不取也④臣为.韩王送沛公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选A。
①②译为“给”;③译为“认为”,④译为“介词,替”。
3.下列对所选文段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在危急中“如厕”是借口,真情是急欲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B.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第七单元》试卷及答案_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_统编版_2024-2025学年

《第七单元》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阅读下面的诗句,选出其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提高,而且每次考试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了新型疫苗,为全球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持。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马小虎这次考试又因粗心大意而失掉了本可以得到的高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B、大家爬到山顶,眺望远方,只见群山连绵,层层叠叠,真是美不胜收。
C、这次考试,因他的认真复习,进步非常大,使用“脱胎换骨”来形容真是恰到好处。
D、老师对我们既严格又亲切,时而严厉如霜锋利,时而温柔如细语乡,令人敬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于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而言,每天一觉醒来,准备做点什么接近梦想,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感。
B、在书中《西游记》中,唐僧四人有一场穿越荒山的艰难经历,并成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C、通过这群动物的感觉来构思故事,对于创作小说的内容来说,是一种非常大胆且创新性的尝试。
D、为了更好地迎接即将来临的运动会,全班同学积极组织各种训练和比赛,为队荣誉添砖加瓦。
5、题干: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yàn),闭月羞花(xiū)。
(音:yǎn)B. 气贯长虹(hóng),炉火纯青(chún)。
(形:纯)C. 娇羞(xiū),嗔怪(chēn)。
(义:娇羞表示害羞,嗔怪表示生气)D. 惊天动地(dòng),雷霆万钧(jūn)。
(义:雷霆万钧表示力量极大)6、题干: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潇洒(xiāo)B. 惊慌(jīnghuāng)C. 惊涛骇浪(jīngtāo hài làng)D. 妩媚(wǔmèi)7、请根据下列词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01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三镜〖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三镜三镜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衰。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导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深解其意,善于采纳明臣进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历史上贞观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
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
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今葬以一品羽仪()2.悉辞不受()3.上思徵不已()4.非亡者之志()二、翻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参考译文和答案】95.三镜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
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

“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魏征,巨鹿人也。
近徙家相州之内黄。
武德末,为太子洗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
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琏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
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
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
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
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
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
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
后数日,薨。
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
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
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
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
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
言而不用,朕所甘心;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
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雅有经国之才雅:一向。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三镜文言文翻译
摘要:
一、唐太宗论三镜的背景和意义
二、三镜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三、唐太宗的三镜自照与政治成就
四、结论:唐太宗的三镜论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唐太宗论三镜的背景和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理政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其中著名的“三镜论”就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三镜论”出自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的一次谈话,他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概括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论,也是他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二、三镜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1.铜镜:铜镜是用铜制成的镜子,可以照出人的形象,让人看到自己的容貌,引申为以法律、道德为准绳,对照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过错,及时改正。
2.历史镜: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国家兴衰更替的原因,明白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当下的决策提供参考。
3.人镜:人是有情感、意识、道德观念的,每个人的行为、思想都会受到
自己的主观意识影响,因此,要以他人的行为、思想为镜子,了解自己的得失,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三、唐太宗的三镜自照与政治成就
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始终以三镜为指导,不断自我对照,发现并改正自己的过错。
他重视法律,提倡道德,尊重历史,虚心纳谏,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四、结论:唐太宗的三镜论对后世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的三镜论,既是他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总结,也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镜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镜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镜》文言文阅读材料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衰。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
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
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三镜》文言文阅读题题目一、解释加点的词1.今葬以一品羽仪()2.悉辞不受()3.上思徵不已( )4.非亡者之志( )二、翻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三、由上文的故事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三镜》文言文阅读题答案一、1.现在 2.推辞 3.停止 4.心愿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三镜》文言文参考译文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
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镜》文言文阅读答案
戊辰①,徵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②,陪葬昭陵。
其妻裴氏曰:徵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③,非亡者之志。
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
上登苑西楼,望哭尽衰。
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导读: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深解其意,善于采纳明臣进谏,不断对照检点自己的得失,历史上贞观盛世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注释:①戊辰:这是贞观十七年正月的戊辰,这月壬子是初一,下推至戊辰是十七日。
②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鸟羽装饰的车盖。
鼓吹指鼓吹乐队,乐器有鼓、钲、箫、笳等。
皇家给羽葆和鼓吹乐队送葬,是对死去大臣的荣宠。
③一品羽仪:一品官的羽葆仪仗。
羽仪指羽饰车盖、鼓吹等。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今葬以一品羽仪( )
2.悉辞不受( )
3.上思徵不已( )
4.非亡者之志( )
二、翻译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三、由上文的可知上即为_____,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善于采纳臣子的建议,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_____的局面。
三镜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
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
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
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
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
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参考答案:
一、1.现在2.推辞3.停止4.心愿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
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三、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贞观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