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_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_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20 11 年第 2 期 No 2 , 201 1
学 术 探 索 Acade m ic Exp loration
2011 年 4 月 A pr . , 201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樊泳湄 , 谭藯沁
( 1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 云南 昆明
件手工艺品 , 首先是下料、 化银、 制银片 ( 开片 )、 拉丝, 然后再注镆、 去铅、 清洗、 焊接、 雕刻、 打磨, 程序非常繁多。而 现在新华村的手工 作坊基本 上是使用半成品来进行加工 , 也就是说 , 传统的 生产加工的程序减少了 , 下料、 化 银、 制银片 ( 开 片 )、 拉丝这些工序基本上都可以取消了 , 根据生 产品种的需要, 生产者购买 银片、 银丝 回来就可 以直接进入到后面的程序了。除了工序的减少, 还带来工艺水平和产量的提高 , 比如拉丝 , 过去 是用木架做成的拉丝板来手工拉丝 , 2 个人一天 只能拉 1. 5 公斤银料, 拉起 来很费力, 而且拉出 来的丝还不一定圆润、 均匀。现在用绞银丝机取 代手工拉丝机, 一天就能拉 一吨银料, 拉出来的 银丝非常圆润、 均匀 , 用起来效果更好了 , 生产效 率也就提高了。 新精细设备的使用不仅是提高了效率, 也使 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如焊接 , 最早是在 地上挖一个坑, 在上面搭上 一个小火炉 , 助火的 风箱是羊皮做成的, 再用一 根管子把火接 出来, 在需要焊接处加热焊接。后来有了煤油灯后, 就 用吹火筒用嘴把火从煤油灯上吹到需 要焊接处 加热焊接。 这比 用地火 方便 一些 , 但 还是 很费 劲 , 吹火的力度很难把握 , 力气大了或 小了都不 行 , 时间的长短 也难以控制 , 是个技术活。现在 使用的是液化气、 鼓风机, 一打开开关火就来了, 只要放好焊药, 把握好火和 焊接点的位置、 时间 的长短就行了, 这样焊接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新设备、 新手段带来了好的生产效率 , 这在 錾刻图形的设计上表现更加明显。现在 , 新华村 白族传统金属工艺品很多是定单式的生产, 定单 方用现代的精细制图仪器和设备设计 样图后提 供给艺人制作, 这样就丰富 了艺人的创作 灵感, 丰富了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和手段 , 提高了錾刻 的效率。因为过去的艺人是看样做活 , 而现在是 把设计好了以后复印出来的图纸沾在 要錾刻的 做好镆、 灌好铅的器物上 , 按照图纸上 的花色图 案錾刻就好了, 不用刻一下 看一眼, 速 度就快多 了 , 而且批量生产的产品也标准化了。新华村传 统金属工艺品通过新技术、 新工具、 新 元素的灵 活应用 , 多样化、 多 元性已经淋漓尽致 地表现在 工艺品的造型、 装饰上, 风格不尽相同 , 能够满足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文化、 不同的审美 标准和不 同欣赏习惯的人群的需求。 4 . 品种样式的增加 促进了手工艺 品的多元 化发展和创新 手工艺品的文化属性不是很外显 , 而它的商 品属性恰好很外显、 很直接。随着当代市场经济 49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然后分析了传承现状,提出了传承模式构想,探讨了社区参与和教育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给出了模式实施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社区参与、教育、实施建议、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师傅传徒的方式,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模式逐渐面临困难和挑战。

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和对传承模式的构想,可以为未来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为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深度,有助于确定研究方法和选取研究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传承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对社区参与和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探索如何将更多人融入到传承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扬大禹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628页-41干栏体系干栏在壮语中,干是竹木的意思,栏是屋舍的意思。

干栏合称为竹木结构的屋舍。

基本特征是屋分上下层,上层四周编以竹木制的墙壁围合成居住空间,下层架空,通过梯子将上下层贯通。

上层住人,下层以圈养家畜家禽或对方柴草杂物,建构程序:先于选好的地基上,根据大小需要栽立木桩柱,在桩柱上纵横两向捆绑搭建竹木梁架,然后铺上竹篾板或木板构成透空平整的居住层。

再于桩柱顶部建屋架,搭接椽檐,最后编制作围护和分割作用的墙壁,盖上预制的草排顶。

常在一天内完成。

傣族竹楼,干栏常临水边。

既能遮风挡雨,又防潮防兽。

版纳型平面接近于方形,自楼梯拾级而上先到前廊。

前廊有顶无墙,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视野。

与前廊纵向连接的展,供日常冲洗、晾晒的露天架空平台,实用装饰性强。

与前廊横向连接的正房沿纵向中轴分隔为另列两间,左堂屋,右卧室。

堂屋中设火塘,器具会客或客人留宿处,并有固定的位置和方位。

卧室不加分隔,席地而卧,由长及幼,从里向外。

前廊、堂屋、卧室三者用门联系,构成纵向并列,空间商由开敞到封闭。

歇山式屋面,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丰富。

版纳孟连瑞丽金平景颇族矮脚竹楼傈僳族千脚落地德昂族佤族布朗84页-91气候干缩湿涨湿热气候—湿热地区特征雨量大、温度高、辐射强,日间和季节间变化少,需要最大遮阴和最小含热量。

厚重的结构和封闭的布置,阻碍通风。

要求开敞,低热含量和极大通风。

地形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4%,山坡地。

平坝聚居材料就地取材—原始落后、经济水平低、交通运输困难。

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材料的物质性。

建筑材料所需数量多、所占造价比重大,竹濮竹,其高大粗直,直径一般由四五寸到八九寸不等,曾为古代濮人想皇帝进贡的贡品。

竹的使用,布依族丧葬仪式上锁吟唱的殡凡经中层记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人们没有住所,后来用竹作竹子发明了房屋。

”(周国茂:《论布依族稻作文化》,载《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

云南壮族服饰图案暨构成形式的审美研究

云南壮族服饰图案暨构成形式的审美研究
本次演示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和 特点的分析,阐述了这些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云南少 数民族服饰图案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将 这些图案应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加服饰的美观性,还可以传递深厚 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以苗族服饰图案为研究对象,对其构图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 文献综述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发现苗族服饰图案具有丰富的构图形式,包 括对称式、均衡式、重复式等,并具有独特的色彩搭配和寓意表达。本次演示对 于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
引言
苗族服饰图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体现了苗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本次演示旨在探讨苗族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以期 深入了解苗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容摘要
摘要:本次演示探讨了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设计元素和特点的分析, 阐述了这些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摘要
引言: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其中, 少数民族服饰图案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这 些图案不仅美观,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随着时尚产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少 数民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
三、审美的特征
通过对云南壮族服饰的研究,也可以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希望本次演示对云南壮族服饰图案暨构成形式的审美研究能引起更多人的和兴趣。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 价值和历史意义。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的特征、传承与 发展,为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作者:杨璐源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09期摘要:云南省地域辽阔,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在此,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事业在云南省的文化事业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构建文化自信,这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和公众都予以了一定的重视。

但是,当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如何实现有效的法律保护更是研究的重点。

文章探究了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特点,并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承和法律保护策略,旨在为传承珍贵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其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多样性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在世世代代生产劳作中形成并传承的珍贵文化,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传统工艺的制作技术等,是独特文化空间内形成的产物,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人民的情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其中,云南省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着25个聚居的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400余万,拥有着多元化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拥有105项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和400多项省级非遗项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基本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数量较多,少数民族文化在云南文化体系中占据绝对地位,由于其少数民族种类多,分布广且呈现区域混杂的特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非常之广,受到社会各界的官方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省委省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到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如传统节庆活动、民俗礼仪、制作技术都得到了保护,早在2000年云南省就出台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保护本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中国云南高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

本文将探讨云南高原的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地民众的影响。

云南高原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地势崎岖,气候多样,拥有广袤的森林、壮丽的山脉、雄伟的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观。

这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多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影响。

首先,在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中,多个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耕文化。

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农业发展,使得当地人以农耕为生。

不同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农耕传统,如哈尼族的梯田耕作和水稻种植、彝族的天台田种植等。

这些传统的农耕方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

其次,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推动了当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发展。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藏,为民众提供了制作木器、染料、陶瓷等手工艺品的原材料。

比如,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以木雕和纺织艺术为代表的手工艺发展相当繁荣。

这些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又是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此外,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也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精神文化。

这里的山川湖泊常常被视为神圣的地方,被认为与神灵和先祖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民族在山川湖泊周围建立了寺庙、神坛和祭祀场所,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和信仰活动。

例如,在傣族的传统信仰中,他们视高山、大树和水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且与自然元素相联系。

这种信仰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延续。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云南高原的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面临许多挑战和冲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本生态平衡的山区和湖泊逐渐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遭受到威胁。

同时,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引入也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冲击。

年轻一代的民众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这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品制作技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工艺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就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种类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对创意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创意设计对于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出结论。

1.2 研究意义根据大纲指定的内容,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促进和保护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工艺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

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设计可以赋予工艺品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提高产品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研究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方法来探讨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和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解云南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品生产技艺,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特性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特性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功能特性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论文导读::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

民族体育文化呈现多样性色彩。

民族体育文化平等存在和多元性共存。

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性1.1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地缘性和多样性特征云南海拔高差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

伴水而居的傣族人们无论在生产劳动,还是衣食住行中,处处都能见到水的影子,竹的风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气候也造就了温和、少争的民族性格。

傣族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也以水上运动见长。

江南水乡一代盛行的龙舟竞渡同样在傣族地区广泛开展。

海南少数民族中常见的跳竹竿也存在于傣族地区人民生活中。

香格里拉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高山草甸,农牧业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方式,牛羊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交通工具和娱乐工具。

蒙古族的赛马、西藏地区藏族的赛牦牛、维吾尔族的骑射等在藏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中广泛地开展。

1.2跨界民族的异国风情化云南边境地区共有个州8﹙市﹚、25个县﹙市﹚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边境25个县﹙市﹚的国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

47%人文历史论文,少数民族人口占云南省边境县﹙市﹚人口总数的59%。

国境线长,口岸、通道多长达4061公里的国境线约占中国陆地边界20%。

德昂、布朗、佤、独龙、布依、苗、傣、壮、瑶、哈尼、彝、景颇、傈僳、拉祜、怒、阿昌16个民族与国外同一民族在国境线两侧相邻而居,占全国跨界民族的50%毕业论文格式。

1.3民族体育文化平等存在和多元性共存作为唯一建立过稳固政权的白族-南诏国、大理国从统治面积、管辖人口、政权影响力等远远不及历史上有过强大政权的元朝蒙古族、清朝满族。

正因为没有过于强势民族文化存在,云南少数民族体育受某些民族影响的烙印不是很明显,各个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都根本上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自由的选择开展。

民族体育文化呈现多样性色彩。

另外从主体民族的角度上来讲,云南少数民族中彝族人口最多,达400多万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为白族、哈尼族、傣族;50-100万人的为苗族、傈僳族、回族;10-50万人的为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5-10万人的为布朗族;1-5万人的为布依族、普米族、怒放、阿昌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为水族、满族、独龙族、独龙族人口最少,仅5500多人。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研究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研究

云南傣族服饰文化研究云南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服饰文化在傣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傣族服饰独特而丰富,融合了中原文化和边疆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本文将对云南傣族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并从服饰的样式、材质、图案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傣族服饰的样式来看,傣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分为男女装和各个地方的特色民族服饰。

男子的传统服装主要有“五常”、“斗篷装”、“袍装”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五常”。

“五常”是指傣族男子的传统套装,由上衣、下衣、披肩、帽子和腰带组成。

上衣通常为黑色或蓝黑色的长袍,下衣为白色或大格子格子裤。

而斗篷装则是指傣族男子的冬季服装,通常由斗篷和白色长裤组成。

袍装则是指傣族男子的节日礼服,通常由长袍和蓝黑色的短裤组成。

傣族女子的传统服装主要有“六必”、“博罗”、“元山”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六必”。

六必是指傣族女子的传统套装,由上衣、下衣、披肩、裙子、帽子和腰带组成。

上衣通常为黑色或蓝黑色的紧身短袄,下衣为由白色或大格子格子裤组成的裙子。

博罗则是指傣族女子的婚嫁礼服,通常由长袍和银缎锦带组成。

元山则是指傣族女子的节日礼服,通常由长袍和丝绣花裙组成。

其次,傣族服饰的材质非常讲究,常用的材料有丝绸、棉布、皮草等。

丝绸是傣族服饰的主要材料之一,尤其在女子的服装中使用较为广泛。

傣族人善于丝绸的织造和染色,常常将织锦、滴金和刺绣等工艺与服饰相结合,增加服装的华丽程度。

棉布则是傣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常见材料,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都能看到棉布的身影。

皮草则主要用于冬季服装,例如傣族男子的斗篷装。

最后,傣族服饰的图案是其独特之处。

傣族人善于雕刻和绘画,他们将这种技艺运用到服饰之中,以展示傣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傣族服饰的图案常常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鸟兽等,如莲花、牡丹、孔雀等,以及傣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传统,如傣家竹楼、傣族舞蹈等。

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而且富有象征意义,使傣族服饰更具独特的文化魅力。

对云南民族竹文化的研究及其保护策略

对云南民族竹文化的研究及其保护策略
了需要具有 民族特色的商 品, 这些也是竹文 化的重要内容 。 壮族和傣族人都喜欢食用竹 筒饭 , 竹简饭的制作非常简单 , 往竹筒里陈 满糯米 , 封 口后人锅蒸煮便可。他们还非常 喜欢竹笋,例如当地 的龙竹 、滇竹 、甜竹等
笋 ,洗净之后切成丝或者片 ,然后放到瓦罐 中 ,加人米饭和食盐 ,使竹笋发酵之后变酸
化保护的研究 。 为 了实现竹文化 的合理传承
和发展 ,应当抓紧时间采取有效 的措施来加 强对民族竹文化的保护。 在 保护 云南 民族 竹文化 的过程 中要 坚资源的开发相结合 , 进行积极 的创新 , 探索和发展民族竹文化保护和开发
的新思路和方法。例如可 以开展 民族竹文化
二 、对 民族 竹文化 的保 护策略
随着社会 的快速进步和发展 , 竹文化作
为一种冲突的文化形式。在缺乏产业政策保
护和政府正确 的引导下 , 许多珍 贵的民族竹
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 竹文化正面临着 濒临消失 的严重情况 ,因此应 当加强对竹文
律 的角度保 护好 云南民族竹文化 资源和具 有特色的竹林 景观资源 , 推动云南民族竹文 化的旅游 , 形成具有 民族特色 的新兴市场。 通过经济的发展 , 反过来促进 民族竹文化的
村 的形式来进行保护 ,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 的民族竹 文化档案 馆等来加强 对竹文化 的
建设和保护。
为 了加强对 云南 民族竹文化保 护 的力 度 ,应 当加强对民族竹文化的法制化建设 , 为竹文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在保护民族 竹文 化 的实 践 中要 积极 的探索 法制 建设 的
[ 1 ] 何奎 , 熊火花. 傈僳族竹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 读『 J 1 l 竹子研究汇刊, 2 O l O , 2 9 ( 4 】 : 5 2 — 5 7 . [ 2 ] 龙倮贵. 试 论彝 族 竹 文化 【 J J l 毕节 学 院学

云南省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云南省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

云南省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中华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区域。

边境地区的多个民族聚居地,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怒江州等,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

本文将就云南省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云南省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云南省境内共有26个民族,其中藏族、瑶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边境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这些少数民族传承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以下是云南省边境地区几个典型民族的文化特点。

1. 哈尼族哈尼族是中国南方土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境内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哈尼族的主要信仰是“黎元教”,是以土地神为主,崇拜自然和祖先的教派。

哈尼族的服饰文化非常独特,他们的传统服装采用红色和黑色为主色调,加上白色或蓝色的装饰,使得他们显得又高大,又威严。

2. 彝族彝族是和汉族、蒙古族、藏族、满族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五个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临沧、保山、昆明、迪庆、怒江等州市。

彝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

例如,他们的传统婚礼仪式非常隆重,通常需要数百人参加,礼仪程序复杂,寓意深刻。

此外,彝族的歌舞和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

3. 瑶族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在云南省的个旧、建水等地聚居。

瑶族信仰瑶教,科学地流传至今。

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歌舞,其莽莽青山,处处格调迥异的婚俗、节日也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云南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云南省边境地区美景如画,文化迥异,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这里有壮观的自然景观,如“三江并流”、“虎跳峡”等景区,还有多样多彩的民族风情小镇,如西双版纳的景颇民族村、泸水的纳西民族村等。

1. 三江并流三江并流位于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三江交汇处,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之一。

在这里,三条江河分别清晰地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呈现出彼此交织、虚实相生的神奇画面。

2. 虎跳峡虎跳峡位于云南省丽江市的青龙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大峡谷之一。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这些民族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以期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云南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区),占总县区数的58%。

其中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日渐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手段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比如语言、音乐、手工艺等传统技艺的失传,使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愈发复杂。

1. 教育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在学校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2. 社区传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传承机构,鼓励民众自主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展览等。

3. 数字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4. 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民俗文化,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

五、结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通过教育传承、社区传承、数字传承和政府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光彩。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要民族之一。

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中心,同时也是各种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

云南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是研究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的云南地区居住着什么叫做“滇池文化”的文化群体。

而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云南及其周边地区一直处于多族群共存的状态。

对于这些民族群体来说,从气候、地理到人口、文化,云南的区位特殊性和多样性都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

在云南民族的历史中,昆明、大理等城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中心,也对形成区域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历史中,云南地区也曾被称为“大南”、“滇南”、“元阳”等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的背后,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文化解释和概念的差异。

总体来说,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上。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表现,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文化传承。

二、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在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文学以及传统艺术等方面。

云南的少数民族拥有多元的语言系统,其中最为多的主要是汉语、彝语、壮语、藏语、苗语等。

与此同时,在文学方面,这些民族群体也拥有着悠久的文化辞源,其中尤以“白族纳西族摩梭族等”的文学辞源最为丰富。

“白族”民间故事、宗教文献、城市文学等都表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学传统。

另外,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也十分丰富多彩。

在中国民间文化的传统艺术中,云南可以算是排最前的民族之一。

由于他们的艺术表现风采的独特性、鲜明性和多彩性,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客人。

其中包括了“精通摄影、即兴创作、自我表现”的“哈尼族”的摄影艺术、多姿多彩的“彝族”竹编艺术和中外游客五福捧言的“彝族石板画”等。

三、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中,有许多是与他们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发展相联系的。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云南是中国最多民族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民族民间工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既是各民族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展示民族传统与创造力的窗口。

本文将围绕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及其初步研究展开,从中探究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魅力。

一、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的分类云南的民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可以大致分为五大类:纺织工艺、陶瓷工艺、木器工艺、金属工艺和石雕工艺。

1. 纺织工艺云南各民族以纺织工艺为传统技艺之一,其代表作品如彝族的彝绣、白族的壮丽壮锦等。

彝绣精美绝伦,它以独特的刺绣工艺将丰富的图案表达在绣品上,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壮锦织造技艺源自唐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以其华美绚丽、花纹繁复而著称。

2. 陶瓷工艺云南各民族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代表作品如纳西族的宜良黑陶、哈尼族的红陶等。

宜良黑陶是云南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和漆黑如墨的色泽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红陶则以其质地细腻、色泽鲜艳而著称,它既可以作为实用器皿,又可以作为装饰品。

3. 木器工艺云南各民族巧妙运用木材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其中以僳僳族的木雕最为著名。

僳僳族的木雕技艺源远流长,他们将丰富的自然元素融入作品,以精湛的雕刻技艺打造出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4. 金属工艺金属工艺是云南各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作品如哈尼族的银饰、傈僳族和彝族的铜鼓等。

哈尼族的银饰以其精巧细致、造型独特而闻名,几乎每个哈尼族的女性都佩戴着银饰,体现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铜鼓是彝族和傈僳族的民间乐器,制作工艺复杂,音质优美,既用于农事劳作中的节日和庆典,也是重要的仪式乐器。

5. 石雕工艺云南的石雕工艺主要以彝族和白族为代表。

彝族的石雕艺术源于古代祭祀文化,他们将独特的神话传说和祭祀仪式表达在石雕上,凝聚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拉祜族为例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拉祜族为例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拉祜族为例作者:陶莹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11期摘要: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合理地规划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以云南的拉祜族为例,分析了拉祜族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拉祜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保护中图分类号:F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11-0225-011 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正蓬勃发展起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越来越具吸引力,人们从追求物质上升到了精神上的追求和享受。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若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其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其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1]2 拉祜族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分析2.1 澜沧县拉祜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近年来,澜沧县在旅游业的开发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仅提出了“拉枯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而且还组织了许多文以拉祜族文化为主体的表演,包容20多种民族的精华和特色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发挥了澜沧少数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澜沧县还借助媒体宣传,组织各种文化表演。

通过媒体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拉祜族文化的影响力。

[3]在自然资源开发方面,有着“世界茶乡,普洱茶都,中国茶城”之称的普洱在旅游开发方面也作出了努力,近年来,普洱茶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澜沧县借助普洱茶的品牌优势,大力打造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威千年古茶树王旅游产业。

2.2 拉祜族聚居区旅游发展困境由于历史原因,拉祜族聚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就澜沧县而言,其2010年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30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2097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均低于国家年收入平均水平19109.4元和5919.0元,居民生活还处于温饱以下,所以现阶段解决其居民的基本生活是政府的主要工作,而第三产业的投入相对薄弱。

从音乐角度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

从音乐角度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

从音乐角度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

一、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音乐特点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他们的音乐风格各异,如滇东南山歌、滇中花灯节音乐、滇西纳西古歌、苗族芦笙、彝族笙歌等等。

2.原始性。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口传乐器,一般都源于生活,自然发展出来的,极有原始风格。

3.宗教性。

云南少数民族信仰多种多样,部分习俗和音乐内含有宗教祭祀色彩。

如佤族的帕城节,彝族的东巴文化等等。

4.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也在创新自己的音乐文化。

如近年来中华傣乐的崛起,给人们带来惊喜。

二、《云南的歌会》教案研究《云南的歌会》是为了宣传云南各民族文化,展现云南独特的多元文化风貌而制作的影视节目。

它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国人民艺术剧院拍摄制作,于2018年在央视播出。

节目将汉族、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等云南省内十二个民族的歌舞表演和音乐风采展示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该教案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云南的歌会》来了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该教案设计了多个环节,比如赏析云南少数民族的花灯舞蹈、学唱纳西族山歌、观赏傣家“天理之舞”等等。

该教案对高中音乐课程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单元的教学非常有聚焦性,学生通过较为贴近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更有针对性地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奇妙魅力。

三、未来的探索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值得我们更为入的研究与挖掘。

在全球化、多元复杂的时代环境下,如何弘扬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让其得到更多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加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提高云南多元文化的知晓度和认知度,丰富中国民族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应该注重在教育、旅游、文艺活动等诸方面通过积极的推广和宣传等办法挖掘和发展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活力和引力。

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

云南民族与民族文化1.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环境)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省会昆明。

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

与云南省相邻的省区有四川、贵州、广西、西藏,云南省的3个邻国是缅甸、老挝和越南。

北回归线从该省南部横穿而过。

一、气候特点云南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

二、地质地貌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

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

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存在。

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水系:云南省地跨六大水系,①长江水系:金沙江、龙川江、螳螂川(普渡河)、小江、以礼河、牛栏江、横江、程海、泸沽湖、滇池等,注入东海。

②珠江水系:南盘江、曲江、可渡河、黄泥河、驮娘江、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异龙湖等,注入南海。

③元江(红河)水系:礼社江、绿汁江、把边江、阿墨江、李仙江、南溪河、盘龙江等,注入北部湾。

④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漾濞江、威远江、曼老江、南腊河、南览河、流沙河、洱海等,注入南海。

(2)印度洋水系:⑤怒江(萨尔温江)水系:老窝河、枯柯河、南汀河、南滚河、南卡江等,注入安达曼海。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是中国的民族大省,拥有2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包括服饰、工艺品、建筑等方面。

云南的传统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传统工艺品不仅代表了云南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云南的传统工艺品有很多种类,例如手工绣花、柳编、木雕、金银首饰等等。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目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传统工艺品的生产和传承也面临严重的困境。

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云南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的传统文化,有必要进行传统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

通过对传统工艺品的研究和创新,可以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艺术性和市场竞争力。

在传统绣花工艺品上加入现代元素,既能保留传统工艺的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还可以将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具创意和实用性的产品,例如将传统木雕技艺运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中。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昆明地区作为云南省的首府,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在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汉族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衣着,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

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明清时期的汉服和民国时期的旗袍。

其中,明清时期的汉服以华丽、庄重为特点,男子汉服多为长袍、马褂等,女子汉服则注重细节和配饰的繁复,如襦裙、褙子、对襟等。

而民国时期的旗袍则更加注重身形的修饰,以修长的线条和紧身剪裁展现女性的曲线美。

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在设计上也具有地域特色。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接壤,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融合了少数民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服饰上常见的云南民族刺绣、彩色织物等元素,使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更加多彩斑斓。

此外,昆明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也对汉族传统服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昆明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更加注重轻盈、透气的设计,以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

同时,昆明地区山水秀丽,这种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体现在服饰的颜色和图案上,常见的青花、山水等元素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汉族传统服饰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昆明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其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独具特色,融合了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元素。

研究昆明地区的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保护。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深入探索昆明地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资源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

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

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

云南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996年末云南省总人口达到4041万人。

数民族人口超过136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

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是彝族尼苏支系花腰彝的聚居区。

花腰彝服饰色彩鲜艳明丽,其服饰搭配之精美,穿着程序之繁复,制作工艺之精湛让人叹而观止。

花腰彝族的刺绣美轮美奂,其独特的图案寓意、配色构成及绣法技艺折射出花腰彝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风貌。

1.1.1、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花腰彝刺绣文化亦面临着失传或后继乏人严峻的现状,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不断开化融合,传统形态的生活背景不复存在,花腰彝刺绣这类扎根于生活、依托于劳作的民间艺术正在逐步丧失其鲜活的生存背景。

并且花腰彝刺绣大多运用于服饰,而花腰彝服饰穿着繁复,制作成本高,不便于进行日常的生产劳作,花腰彝人只在节日才盛装出行,平日已较少穿着传统服饰,这就直接导致花腰彝人对刺绣的需求日益减少。

此外,花腰彝族传统服饰的制作成本高昂,除却选用的材料都比较昂贵外,制作工序也相当繁冗,一套花腰彝服饰一般为大小72件刺绣绣片组成,平均一套服饰的制作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制成品后一般不清洗或是质可较少清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工艺价值远大于其使用价值。

另外一方面,随着知晓花腰彝民族文化的老一辈贝玛或者熟稔花腰彝刺绣的老人正日渐衰老,而且,一般从事花腰彝族刺绣的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宣传和继承刺绣技法,但是由于传承面太过狭窄而使得刺绣技艺逐步失传,刺绣文化不断淡化,且掌握花腰彝刺绣技法和愿意学习花腰彝刺绣的青年一代人数也不容乐观,多数人虽有技法却对传统花腰刺绣背后的文化知之甚少,也是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逐渐消失的原因之一。

花腰彝刺绣及其背后的文化正面临着被遗忘、被简单化的严重威胁。

1.1.2、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研究意义
当我国设计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后,一些业内专家进行了专业反思:为什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在国外,不能被一眼识别出来呢?是因为缺乏中华民族的独有元素和文化本质,大多都是在跟随国外设计界的脚步,缺少中国魂,缺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作品。

所以,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先后出台许多政策给予研究提供创造机会,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投入到对民族艺术的挖掘保护以及传承工作中来。

在设计业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各种民族图案、民族工艺被广泛运用于服装、建筑、平面设计、旅游产品以及影视动漫行业,是一个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

在谈到保护和发展花腰彝刺绣文化时,不能简单将其归于小面积、本民族的自我传承保护,而是要扩展花腰彝刺绣的影响力和范围,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市场运作、政府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一条民族特色与现
代的艺术设计结合的新路,辐射到多个领域和行业,纵横交叉,充分挖掘其市场潜力和价值,开发新的设计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使传统的花腰彝刺绣更好的融入到当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时代的发展,时尚文化的涌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们民间的智慧结晶也在悄悄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或许若干年后再也无人记得这些优秀的东西,现今,我们正尝试用我们的方法保留和传承一些优秀的民间工艺,通过新的方式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再次为人类的文化、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多种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各民族都积淀出了具有自主特色的民族特色。

在劳动、生活中,人们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或直白、或委婉,刺绣成为人们一种共同的语言,而在云南红河境内的石屏哨冲又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民族——花腰彝,她们的刺绣热烈而娇艳、带有强烈而独特的民族审美花腰彝刺绣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独特的意义,或反映着花腰彝人的生活状态,或记载着着动人的神话传说,或述说着迁徙的历史背景,其背后承载了花腰彝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底蕴。

因此,对花腰彝刺绣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保护和整理,尤其是对其背后承载的花腰彝历史的和民间文化、民间生活的进行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