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重点】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关键字】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群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第五讲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五讲 传播的基本过程
2.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 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3.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 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 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4.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 子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 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说话者 Speake
r
演讲 Speech
听众
Audienc e
场合
Occasion
效果 Effect
6、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
过程的方法:仅仅从过程本身或过程内 部考虑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 传播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传播过程 的内部机制
系统的方法: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系统观考察传播,着重的是宏观、综合 的传播过程,而不仅仅是单一、微观的 传播过程,即对传播过程以外的因素的 考察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 ,并非完 全被动,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 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 是连接传播过程中 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 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思考: 信息与讯息有何区别?
• 2、其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环节,而在于解析传 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
他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 播活动进行了分析。“5W”模式界定了传播 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
远。
“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的全部内容。

大众传播学重点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人类传播的四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口语传播时代:(1)是人类传播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2)口语传播时代漫长(3)口语是最初始、最重要的媒介,也是最基本的媒介(4)局限性: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上受到限制。

2、文字传播时代:(1)这个阶段从文字发明直到印刷兴起(2)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信息在空间中传之广远,在时间上传之久远(3)文字媒介在当时具有垄断性。

3、印刷传播时代:(1)始于印刷媒介的形成,而延续到广播的出现(2)印刷媒介包括:印刷术和印刷品(3)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4)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同步(5)在这一阶段,新闻事业兴起。

4、电子传播时代:(1)电子媒介既包括个人性的媒介如电话、电报,又包括公共性的媒介如广播、电视,传播学中指的是后者(2)电子媒介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3)电子媒介时代经历了三次飞跃:广播,电视,网络,三次飞跃全面加速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与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的主要贡献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经典的5w模式,同时规划了传播学的五大研究--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另外他指出人类传播活动的三项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和文化传承。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文化传播学重点完整版

一、传播的定义:二、信息的定义信息与讯息的区别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验3、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四、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五、传播的主要类型(一)人内传播:1、定义2、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的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内省式思考(二)人际传播1、主要特点:(1)传递与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信息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适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5)人际传播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愿的基础上的活动,是一种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传播活动2、人际传播的功能镜中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1、群体传播(1)、群体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2)、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3)、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人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模仿与“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R=I×A×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a)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b)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的回流现象c)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3、组织传播(1)、组织内传播①正式渠道:横向传播、纵向传播②非正式渠道:(2)、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四、大众传播1、定义2、特点: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窜博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的活动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大众传播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传播第三节:文化传播一、文化传播形态1、一般性的文化传播2、专门性的文化传播3、系统间的文化传播二、文化传播学及其研究范畴(一)、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关系(二)、文化传承问题(三)、跨文化传播研究(四)、媒介文化问题第二章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一、文化传播的特征二、文化传播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行为环境(宏观、微观)与心理环境三、现代文化传播的特点1、文化传播的高技术化2、文化传播范围的全球化3、文化传播力量的实力化第三节文化传播的途径与规律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1、迁徙传播一般迁徙活动:由征服引起的迁徙活动自发的流动迁徙,政府的组织迁徙(鼓励或强制)2、商贸活动传播3、战争与扩张传播4、宗教传播5、教育传播6、使节互访7、和亲通婚8、大众传媒传播9、探险、旅游观光、举行学术会议、图书交流和翻译二、文化传播过程的规律1、扩散律2、趋低律3、双向律4、层次律5、选择律6、激发律第五节、文化传播的历史演变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第二节文化传播原理一、文化维模原理二、文化适应原理三、文化圈层原理四、文化融合原理五、文化增殖原理:所谓文化增殖是文化在质和量上的一种膨胀或放大,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是一种文化的原有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生成出一种新的价值和意义的现象。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5W理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a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广告而言,拉斯维尔对定义的五项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要素构成了广告运动的全部内容。

这五个W对广告效果之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每一个要素的把握是广告运动能否成功的基础。

五W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因此说他的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其间的五个环节正是传播活动得以发生的精髓。

1.传播者——控制分析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起点,也是传播活动的中心之一。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个人,即编辑、记者、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等,他们是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他们制作、传播信息。

传播者也可以是媒介组织,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

他们被称为“把关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称为“把关”。

这一概念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于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书中首先提出。

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这些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把关人的把关并非个体行为,它要受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信息、组织、受众、技术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集中强调了传播者在社会大众传播早期的主导地位。

在传播者制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他们控制着传播内容,而他们又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受到所在社会的基本制度对他们的控制,他们本身也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

传播学教程 第三讲

传播学教程 第三讲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 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 模式 ,认为传播系统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 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 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第二,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 际传播。 第三,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 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第四,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 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和结构: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扩展阅读

《大众传播模式论》
再见啦! 祝大家学习快!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 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 作用的“场”。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

在分析研究传播过程时,我 们特别强调了一些基本要素 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试考察 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 的一项传播活动,看看传播 过程中是否包含这些要素, 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 否有影响效果的其他因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控制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什么是模式 所谓模式,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 事物的一种方法, 事物的一种方法, 主要的模式类型
语词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语词形式,对事物现象用语言或文字进行叙述说明。 图解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图解形式,以图画、图解或流程图等方式来描述。 数学形式,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数学形式,以数学符号及数学公式来表示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去描述 事物现象的规律。 事物现象的规律。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 动态性 2.序列性 序列性 3. 结构性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讯息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C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 社会结构
讯息社会Biblioteka 系统(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C
M
媒介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 施拉姆循环模式(人际传播) 施拉姆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人际传播)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
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3、德弗勒环形模式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 、传播者(信源) 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信宿) 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完整意义的信息。 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 、媒介(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讯息的搬运者, 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 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 反馈,指受传者接到讯息的反应或回应 反作用。 反作用。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还有一些隐含要素:传播关系、 除了这几种主要因素之外 , 还有一些隐含要素 : 传播关系 、 传播 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播干扰等。 目的、传播环境、传播技巧、传播干扰等。

传播构成的基本要素

传播构成的基本要素

传播构成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构成要索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信息源:信息源是产生和发送信息的源泉,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信息源决定了传播内容的产生,是传擂活动的起点。

2.传播者:传播者是信息的发送者,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播者可以是个人或组织,其角色是主动的,具有选择和解释信息的自由。

3.讯息:讯息是传摘活动中的基本内容,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传递的信息。

它可以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

4.媒介:媒介是讯息传递的载体,负责将讯息从传播者传递给受众。

媒介的种类案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5.受传者:受传者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受众。

受众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其角色是被动的,需要接收和理解讯息。

6.反馈:反馈是受众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是传播者获取受众反应的重要渠道。

反馈可以是对讯息的直接反应,也可以是对传摘活动的长期影响。

这些要索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过程构成了传播过程,共同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ppt课件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ppt课件
在《风声》中日军的作战计划或者高层动向与 战略安排便是谍报人员需要获取和传播的信息。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即传播信息的设计过程。传播者根据传播对象 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编排信息,便于传播对象 的接受与正确理解。
在电影《风声》中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通 常采用摩斯码来发布和设计信息。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即传播渠道。又称信道。是传播过程中用来记 录、保存和传递信息的载体和渠道,是信息传 播的中介和途径。
在《风声》中在获取情报后,谍报工作中会通 过各种形式的媒介带出信息。
比如:报纸,线人,FM广播,在有些时候甚 至是自己的身体(尸体也有可能)。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即受传者,也称为信宿。受众可以是个体,也 可以是社会组织。受众得到信息后会根据自身 的理解,产生相应的反应。
《风声》中,我党与外界爱国人士便是受众。 通过接受谍报人员的日军情报,会定制相应的 行动计划。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即受传者对信息的理解过程。译码的能力取决 于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具有相应的文 化和生活背景。
如电影中,组织在收到摩斯码或其他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案例导入分析~
09市场营销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主要剧情:抗日战争时期,因一汪伪政府的高官被暗杀, 引起日军高度重视,日军头领怀疑伪军情报机关内五名 官员有一个是内奸“老鬼”,这个“老鬼”极可能与抗 日组织有亲密关系。为了找出“老鬼”,日军和伪军对 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老鬼)、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 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老枪)、剿匪司令的侍从官白小 年以及军机处处长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这过程经历 了从心理战到酷刑,在危险的环境下隐藏在敌人中的 “老鬼”与“老枪”最终还是通过特殊手段成功的传达 出了信息给组织。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1、传播学起源: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章专门加以论述。

美国学者⽪尔⼠也在1911年出版的《思想的法则》中设了⼀个题为《传播》的短章。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种信息共享活动。

也就是说,它是⼀个将单个或少数⼈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或更多⼈所共有的过程。

这⾥的共享概念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定社会关系中进⾏的,⼜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施拉姆说:传播⼀直和社区⼀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偶然。

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于⼀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表述的内容和采⽤的姿态措辞等等,⽆不反映着各⾃的社会⾓⾊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类传播的⼀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它⼜是⼀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传播⾏为的发起⼈——传播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传播对象也不是单纯的被动⾓⾊,他可以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种传播——⽆论其参与者是个⼈、群体还是组织——都必然是⼀种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为。

(4)传播成⽴的重要前提之⼀,是传受双⽅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经过符号的中介,这意味着传播也是⼀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符号化即⼈们在进⾏传播之际,将⾃⼰要表达的意思转化成语⾔、⾳声、⽂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指的是信息接收者对传来的符号加以解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

反馈也包括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的活动。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双⽅必须对符号意义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就不能成⽴,或传⽽不通,或导致误解。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 提出时间:1949年。发表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见《教程》p60
? 模式的特点:传播中的噪源(噪音)因素被关注。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着在信号上的信息。噪音形式多样,有系统内的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比如收音机静电干扰、电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系统失真等;还有来自传播系统之外的,像小孩哭声、狗吠声,电影院里窃窃私语、教室外的杂音等。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了传播的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以新的方法看待传播效果,被门德尔松称赞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2. 马来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 模式特点:大众传播=场
(1)注意到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两个要素成分:
其一是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媒介的特性影响着接受者的选择和适应。媒介即讯息。
? 赖利夫妇1959年绘制,发表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系统的角度考查了人内、人际、群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层次。
?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建立在对传统观点批判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发布特别信息去影响接收者,接收者在大众之中是孤立的,他常常理智地决定如何对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传统观点忽视了心理过程在传播行为中的重要性。
? 模式特点:在香农——韦弗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一组重要要素,以揭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噪音的环节被全方位注意。体现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 总结:循环模式关注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传播结构的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见《教程》p66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五w”公式
? 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1948年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并按一定次序排列——“五W”模式。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有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

有了上述四个要素以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传播过程基本上具备了成立的条件,但对考察人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传播学来说,这个过程仍然不算完整。

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综上所述,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讯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研究传播过程有多种多样的视角,最常见的两种:一种是历时性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共时性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前者属于纵向过程研究,后者属于横向过程研究。

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有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但是,仅有上述三个要素尚不足以构成一个现实的传播过程,也就是说,还必须要有使这三个要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或渠道,即媒介。

有了上述四个要素以后,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传播过程基本上具备了成立的条件,但对考察人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传播学来说,这个过程仍然不算完整。

在传播学中,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把受传者的反应和反馈包括在内。

综上所述,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
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3.讯息。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讯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中也译成“消息”、“文告”等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

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

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