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与创作实践
新世纪校园建筑创作与研究——哈尔滨方舟建筑事务所校园建筑创作实践
计 理 念进 行 了 阐述
。
关键 词
色调
地 域性
校 园文 化
融 合 与 对话
主
景观 意境
A b s tr a c t Th e
o
re n o v a
tio
n a n
d d
e v e lo
n
p
m e n
n e w
t
f
e
d
t
u c a
t io
n
c o n c e n e w
P t io b le
.
in to
。
教
建成了
一
大 批 具 有地 域特征 和 时代 特征 的建 筑f
,
,
d d ia l o g
in
c o
lo
r
育 的理 念 和 方 式 面 临着 重 大 的 改 变
,
在 以知 识和 信 息作
,
。
在 以 东北 地 区 为背景 进 行 的创 作 实 践 中
希望{
La
n
d
sc a
p
a r t is t ic
。
园建筑 的 创 作提 出 了全 新 的课 题
该文 以
哈 尔 滨 方 舟 建 筑 事务 所 校 园 建 筑 创 作 实践 为
例
,
从
发 掘 校 园 建 筑 地 域性 特 征
、
、
校 园文 化
的融 合 与对话
建 筑 主 色调 的 运 用 和 校 园 案
观 意境 的 创 造 四 个 方 面 对 新 世 纪 校 园建 筑 设
2007 09
特 征 影 响 和 制 约着 校 园 建 筑 的 创 作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
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
在建筑领域,地域文化作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元素,对于提高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地域文化融入的教学方法尚不成熟,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将地域文化元素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探索一种有效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为建筑设计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理论分析,明确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总结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为建筑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1.1 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历史、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特征的文化现象。
它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生活、工作和思考的基石。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它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形式和功能。
了解地域文化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它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研究地域文化,学生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设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地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价值所在,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承。
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应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将其融入到教学方法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域文化,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1.2 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现状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成熟。
建筑地域性和场所性的意义——安腾忠雄建筑的释义
维普资讯
8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3期
美学 ” 的价值取 向的形成 。
人文精神 的复兴是 当代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各种文化 圈中, 建筑首先就要认识其固有 的 历史特性 。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为我们建筑 的创作提供 了巨大源泉, 不乏一些优秀的建筑师创造 的具 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建筑。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仅从建筑形式上继承 , 形成 了肤浅 的“ 大屋顶” 风格 。 面对先进 的西方建筑和本土的传统 , E本早期也遇到了和 中国 目前相同的境况 , 在 t 安腾提供 了精神继 承传统的很好范例 , 由此反思 自己, 吸取他国的经验和精华 , 发掘 和整理本土文化的精神并将其应 用到 现代建筑 中去 , 创造具有真正民族 内涵的建筑 ,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的建筑风格或是形式上的折 中。
建 筑 地 域 性 和 场 所 性 的 意 义
— —
安腾 忠 雄建筑 的 释义
王 志 强 , 丽 美 王
( 州职业技术学 院, 泰 江苏 泰州 2 5 0 ) 2 30
摘 要: 通过 对安腾 忠雄 建 筑 的释 义 , 思在 迅猛 发展 的全球 化和 多元 化 中, 反 建筑地 域性 、 所 场 性 具有的 更深更 广的含 义 , 探讨 目前 国 内面 临的一 些 问题 , 建议 目前 中国建筑 更应从 地
从丹下健三题为《 如何理解现在 日 本现代建筑——为了创造而继承传统 》 的论文 中阐述到了“ 现代建筑 中的传统问题——重要的不在于它的精神 , 而在于现代与传统的交流 , 建筑师如何进行创作实践” 。即 思考 传统 时的两 种方 法 : 因袭 传统 形式 的方法 , 一 一继 承 非形 态 的精 神方 法 。【 2 J 腾考 察过 许 多神社 、 在安 寺庙和民居中 , 伊势神社 、 数寄屋建筑及农舍对他 的影响很大。与一般人不 同的是安腾更倾向于接受精 神和感性的遗产 , 而不是在形式和材料等可见物质层面上所体现的 日本美学传统 。伊势神社所具有的
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调研和分析,发现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
引言近年来,社会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美术教育不再只是传统工笔画的重复而是加入了更多元、现代的理念和技法,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地域性资源作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资源,其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定义地域性资源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环境、历史和人文等因素形成的地域文化、经济和自然资源。
在美术教学中,地域性资源可以包含了特定地域内的建筑、传统习俗、民俗艺术、文化艺术、历史遗迹、地域特色、景观、风俗人情等。
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地域性资源是美术教学中可被使用的重要资源,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应用:艺术实践通过舞蹈、音乐、民间艺术等艺术实践,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地域特点的艺术形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介绍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主题辩证思考,走进不同地域的文化,突显地域文化的特色。
通过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让学生从吸收中获取与生活相关的体验,能够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学术与生活的经验加强对所学知识更深刻的把握。
地域元素融入主题将地域特色元素融入教学主题中,激发学生创造力,开拓思维,突破常规,让学生自由创作自己所属地域的代表性元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美术教学中实现创造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
作品展示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自主制作作品,将地域元素融入自己的设计中,提高对内容和美感的要求,从而使得自己的作品更为完美。
并将制作后的作品公布在学校或社区画廊中,展示不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美好效果。
结论地域性资源在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
这种资源可以改善美术教学的质量,充实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等等。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
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一、本文概述《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重庆地区建筑创作中地域性特色的体现与运用。
重庆,作为中国的山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本文将从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独特性,并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
本文首先对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地域性建筑创作提供基础。
随后,文章将梳理重庆地区建筑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地域性元素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和演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理念、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对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重庆地区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特色,促进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为重庆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建筑创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对于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中国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展。
二、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重庆地区的地域性特征丰富多彩,这些特征不仅体现在自然地理环境上,也深深地烙印在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之中。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重庆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高低起伏,江河纵横。
这种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例如,重庆的吊脚楼就是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傍水而建,既适应了山地地形,又体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
重庆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庆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夏季炎热潮湿,冬季阴冷多雾。
这种气候条件要求建筑既要考虑通风透气,又要注重防潮防湿。
因此,重庆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敞式布局,利用天井、阳台等空间组织通风,同时采用坡屋顶、挑檐等构造措施防止雨水侵入。
重庆地区的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也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
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文化。
地域文化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元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地域文化实践教学。
本文将从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背景、意义、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独特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2.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涵盖了历史、民俗、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 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传承地域文化,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三、地域文化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1.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学校应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方案应包括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地点等,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2.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地域文化实践教学形式应多样化,包括实地考察、民俗体验、艺术创作、历史研究等。
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效果。
3. 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与当地文化部门、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体验、创作等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域文化。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地域文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5. 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热情。
浅谈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
浅谈美术创作与地域性文化1. 引言1.1 美术创作的地域性文化意义美术创作的地域性文化意义在于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域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些元素都会影响到当地艺术家的创作观念和风格。
通过美术创作,艺术家可以表达对自己土地的热爱和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加浓厚的地域气息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地域性文化也是美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艺术家能够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独特的元素,使作品更具有认同感和独特性。
地域性文化也能够为美术创作注入更多故土情怀和民族精神,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美术创作的地域性文化意义在于其能够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深刻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地域性文化的挖掘和表现,美术创作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实现全球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1.2 地域性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地域性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地域性文化是指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美术创作的发展和表达。
地域性文化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表现题材。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风俗、风景和民俗,这些都是美术创作的宝贵资源。
艺术家可以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发现并传达其中包含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创作出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
地域性文化对美术创作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家所处的地域环境以及所受到的文化熏陶都会在潜意识中影响到其创作思维和审美取向。
地域性文化可以视为艺术家创作中的“灵感之源”,是他们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
地域性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资源和表现主题,又影响着艺术家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为美术创作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2. 正文2.1 地域性文化传统对美术创作的启发地域性文化传统对美术创作的启发是深远而重要的。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1. 广义地域主义“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
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
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
“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
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
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
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
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
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
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
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及案例分析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建筑设计趋于多元化,设计的方法也逐渐成为一项研究领域,在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阿尔多·罗西在其《城市建筑学》一书中,通过引用类型学的概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论及方法,笔者结合其在著作中的类型学观点,分析其主要的设计方式,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审美论述了阿尔多·罗西的部分建筑作品中运用类型学设计实例,意在能够通过对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念的理解和分析,为当代的建筑设计提供借鉴思考。
关键词:阿尔多·罗西;建筑;类型学;城市建筑学在十九世纪建筑领域的类型学定义首次被人们提出,其主要思想是人们对自身感情和精神世界所接纳的事物的摹仿。
类型是某种特定的观念,同时观念自身也是形成模式的一种法则,因此进行事物形象的模仿,不能够说是一种类型。
从一方面来讲,模式可以理解成是对事物的本源重现,而将事物的形态进行归纳和借鉴而产生的不完全相识的作品,即可以理解为类型。
学习类型学、研究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城市形态上做到连续。
一、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阿尔多·罗西凭借着类型学的观点,创作了《城市建筑学》一书,并在其中将城市建筑元素构建的核心依据定义为类型学,并指出类型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美的渴望,并随着社会阶层以及发展的差异,产生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其会受到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类型学便可以作为建筑元素设计的基础,因此,在建筑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领域中,对类型学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而在建筑类型的选择上面,罗西认为创造新的类型不如去挖掘已存在的建筑类型,原有的的建筑类型往往是经过历史淘洗之后积淀下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二、罗西的基本设计方法(一)观察与联想罗西在进行建筑类型提取的时候,往往利用观察以及联想的方式,并将类型提取作为类型学理念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建筑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这是罗西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最基本的方式,因此在其建筑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真实事物写照。
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对象层次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37202地域性建筑研究的对象层次收稿日期6282作者简介李 钢(2),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辽宁丹东 8李 钢摘 要:介绍了地域建筑研究的范围及对象层面,对城市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性表现进行了阐述,并对建筑群体所形成的城市空间以及建筑自身的地域性表现进行了论述,为建构新地域建筑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延续性,城市景观,建筑群体中图分类号:TU 205文献标识码:A 建筑作为人类抵御自然侵害的定居手段之一,从其产生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地域差异性、继承性、系统性等基本文化特征。
传统的地域文化由于地理上的隔绝,一直处于稳定和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中;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基本的生活生产方式,并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社会组织方式,是早期人类文明的基本决定因素。
在进入近现代的工业化时代以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性交流的日益频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地区性的文化传统开始被一种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流行文化趋势所代替,地区文化间的差异性开始被削弱甚至消失,失去了自身的可识别性和人们对其特殊文化的心理归属感。
在建筑领域中,文化的趋同现象随着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和扩张而逐步全球化。
但当人们面对世界各地相似的城市面貌和国际式建筑风格时,开始重新意识到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
1 地域建筑研究的范围及对象层面我国建筑界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中,地域性作为创作多元化的一种手段,在建筑物的地域性研究方面已有许多有益的探索,成绩斐然,但全面的地域建筑研究的对象范围很广[1],从单栋的建筑到局部的城市地段如建筑组群,城市广场,城市景观,公共中心,居住中心,步行街,公园乃至宏观的整个城市,对于整个范围,文中把地域化创作分成三个层面:大尺度上是建筑与城市在自我更新和持续发展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延续性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性;中尺度上是建筑群体所形成的城市空间的地域性表现;小尺度上是建筑自身的地域性表观。
建筑创作的地域性逻辑
自然和谐意境 的设计体验 。
关键词 : 建筑创 作, 地域性建筑 , 筑设计 建 中图分类号 : .9 . TU 0 2 8 文献标识码 : A
技术与生产方式 的全球 化在 推动社会 发展 、 区发 展 、 市 2 1 城 市背景 下的建 筑设 计 地 城 . 发展 、 建筑发展的同时也 愈来愈使 人 与传统 的地域 空 间相分离 , 在现代主义 的“ 场所 性” 无 建筑 思想影 响下 “ 千城一 面” “ 、 方
色[ 引。
体, 能够使建筑给人一种传统 与现代完美结合 的感觉 。
2 建筑 与地 域性 结合 的 内容
参考文献 :
3 地域 性逻辑 的设计原 则
[] 英] 弗 雷 ・ 巴克 . 筑设 计 方略——形 式 的 分 析 [ ] 2[ 若 H・ 建 J. 王 玮, 张宝林 ,_ g , . y g ̄ 译 北京 : 中国水利水 电 出版社 , 知识
维普资讯
第3 3卷 第 3 1期
.
5 ・ 0
2 07年 1 0 1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 TECTURE
V I3 . 1 o _ 3No 3
No . 2 0 v 0 7
文章 编 号 :096 2 ( 0 7 3 —0 00 1 0 .8 5 2 0 )10 5 —2
一
” 将在实践 中走人歧途 。
和俗套的建筑形式。丹下健三认为“ 我不能接受那 种完全 的地域
传统可 以通过对 自身的缺点进行挑战和发展 。在 强 ” 地域性建筑是 中国建筑 师最具独立精神 、 创造水平最高 的建 主义 的概念 , 调环境 、 气候 、 地形 、 文脉在建筑 中作用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现代建 筑设计倾 向[ 。如今地 域性建 筑正在 被越来 越多 的建筑 师所 认 特征 和细部元素进行合 同, 在这方面做 了许多有 成效 的探索 和实践 。不能局 限 于“ 式 筑的进步性。对地域性建筑的构成模式 、 形 理的抽象概括 , 采用现代 的设计方 法将符号特征 、 象元素 、 抽 构成 本位” 的层 面, 应该全面地从与地域性相关 的气候 、 生态 、 环境 、 技 术、 材料 、 人文 、 历史 、 文脉等诸多因子 中捕 捉到与建筑合 拍的 、 与 模式结合 当地 的气候 特点 和特殊 的环境 因素 加 以设 计。这样 的 与当地的 自然环境 和人文气质融 为一 时代精神合拍 的东 西予 以强 调 , 自然 会 突显 与地 域有 关 联 的特 作 品根植于 自然地理环境 ,
地域建筑分析齐康·武夷山庄
② 依山就势,既突出闽北民间特色,又具江南庭院风彩
③ 高低错落,楼与楼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曲径回廊,浅滩流水, 池塘小桥等景色,浑然一体,形成人工自然化,自然人工化的格局
2.2建筑与场所
在环境处理上,建筑与风景环境水乳交融般的结合是其首要 特征。武夷的奇山秀水被置于重要地位,建筑起装点的作用。有效 利用地势高差,创造出经济、实用、富有情趣的多层次复合空间的 形象。
• 第二宗:崇洋媚外。随着外来产品与观念在我国的大行其道,目前中国在建筑设计方面 有股新的崇洋媚外的风气。目前中国每年的建筑总量非常巨大,而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 项目往往都落入外国建筑师的手中,自己的建筑人才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这都是非常 可怕的现象。可以说,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所。
• 第三宗:规划无序。目前,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的总规划设 计师往往就是这个市的书记、市长,没有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他指出,建筑设计对于 专业的要求相当高,没有专业知识做依托,根本设计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所以他强调 ,在城市建设规划上要花大力气去研究,而一些技术上的执行把关应该交由技术专家来 做。
建筑思想中的地域情结
因 为建筑总是在一定的地点、地段、城镇、 地区,乃至地域中建造,所以就地区而言,某 种意义上是建筑的属性。传承、转化、创新是 其设计方法的指导思想:传承是一种历史文化 更新,历史建筑文化的保护;转化是结合;创 新是独创。建筑应该是文化的、生态的、情感 的、智慧的,地域性的建筑总是不断适应社会 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变化而转换和更新 ,反映地区的种种特点和特色。
地域建筑作品分析
——齐康·武夷山庄
有的放矢:当代岭南建筑学派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张 昊等 :有的放矢 : 当代岭 南建筑学派的创作思想与 实践
何镜堂 自上 世纪 5 0年代起 就一直致力 于建筑 创作 、 建 筑理论 研究 与建 筑教 育等方 面的探索 。在几 十年 的
创作实践 中创造性地提 出了“ 两 观三性 ” 的建筑理论体系 ( 1 9 9 6 ) , 使岭南建筑 开始跨越从 创作实践 到创 作理论 的 屏障 。他从 1 9 9 6年的《 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 、 文化性 、 时代性》、 2 0 0 2年 的《 建筑创作 与建筑师索养 》 到2 0 0 9年
的《 岭南建筑创作思想 一一 6 0年顾 与展望》 三次撰文系统地论述 了地域性 、 文化 性和时代性 的学术概念 以及三者 之间的辩证关系 , 指 出“ 建筑 的地域性 包含了建筑物质环境 、 风土人情 、 气候等因索 , 它是建筑赖 以生存 的根基 , 文 化性 则决定建筑 的内涵与 品位 , 时代性体 现建筑的精神与发展 。这三者相辅相成 , 不可分割。 ” 。 ‘ ‘ 在‘ 两观三性 ’ 的理论 框架下 , 一 种 在 地域 性 与 时代 性 的双 重 约 束 下 的充 满 生 命 力 与 创 造力 的文 化 性 , 成 为 他 们追 寻 的 目
5 结 语 如 果说 , 当代岭南建筑今天 的成就能够 凸显成 为一个 学派 , 那 么何镜 堂的建 筑创 作和理论 实践是 当代 岭南 建
筑演进成 为岭南 建筑学派的必然路径和要素 , 它清 晰 的标 明 了何镜 堂 的创 作历程 , 是 为丰 富岭南建筑 创作语 境 、
是为提升岭南 建筑 的业界声誉 , 做到 了有 的放矢 , 这让 当代岭南建筑演进成具有统一 价值观 的岭南 建筑学派成 为
[ 1 3 ]何镜 堂, 王扬.当代岭 南建筑创作探 索[ J ] .华南理 工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2 0 0 3 ( 7 ) : 6 5— 6 9. [ 1 4 ]赵辰.对于“ 华 南建 筑” 的感 想[ J ] .新建 筑, 2 0 0 8 ( 2 ): 2 3 .
现代建筑地区化
现代建筑地区化发布时间:2021-07-15T13:59:36.820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3月第8期作者:关珺方孟子博[导读] 本文从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中3.6小节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两条途径之一的关珺方孟子博沈阳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沈阳BDG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辽宁沈阳110000摘要:本文从吴良镛先生起草的《北京宪章》中3.6小节的地域性建筑创作两条途径之一的“现代建筑地区化”出发,深入分析这一地域性建筑创作途径的具体含义与实际意义,进而更好的指导地域性建筑创作。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实现途径;“现代”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四世纪的拉丁语单词modernus,是一位拉丁作家用来表示“当下”和“目前”的词语,当时正值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兴盛的世界过度时期,用来区别当时的基督教时代和古罗马时期。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一词最初是用来表示时间先后的概念,用来区分过去与当下,并非是特指一个时期。
不过今天普遍公认的“现代”是指十八世纪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之后的历史时期,同时也用来描述十八世纪之后在科学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运作模式。
理解了“现代”的含义,我们再来看“现代建筑”的含义。
我们现在提到的现代建筑是普遍的广义的现代建筑,在英文中是modern architecture,而Modern Architecture是指现代主义建筑,也就是说第一代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产生的原因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而两次世界大战则是现代建筑快速风靡世界的催化剂。
在这个背景下建筑具备了现代性,而建筑现代性的产生,第一个原因便是生产关系的现代化。
在“现代”到来之前的社会是一个以宗教神学和皇权所统治的世界,而建筑存在的社会基础正是源自这些统治阶层的需求。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宗教等为核心,人的本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出发点,从前的那些自然就沦为表达符号。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思想为例
122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1丹下健三与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思想1.1丹下健三丹下健三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擅长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使日本的建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在国际建筑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丹下健三青年时期,由于汇入日本的现代主义思想缺乏对日本地域文化的思考和创新,当代日本建筑形式多以传统样式为主。
丹下提出“敢于投身现实的技术世界中,建设性并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并敢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尝试,以合理主义的姿态”[1]。
丹下创新性地将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对日本地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连续三年凭借日式建筑样式的设计赢得日本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这在此后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实践。
1.2贝聿铭贝聿铭作为第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华裔建筑师,青年时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执着于寻觅在林立的摩天大厦和地域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的方法,使地域文化与建筑共生,如期甚至超预期实现了项目使命和当代价值,用建筑作品诠释对于地域文化创新性的理解。
2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1丹下健三——现代与传统的叠影2.1.1建筑元素符号从丹下健三的诸多作品中,都可以提炼出极具日本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符号。
(1)香川县厅舍在设计之初就要求与香川县的风土环境相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产品和材料,设计成一个服务于县民且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
欧美的古典风格、折衷样式是人们对政府机关的刻板印象,而现代的日本强调民主意识,丹下对于香川县厅舍的建筑形式进行了大胆突破,对地域文化进行了创新。
摘要 在城市化建设的热潮之中,部分现代建筑形式趋于单一,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呈现出不断缺失的趋势。
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在反思中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普利兹克奖得主丹下健三及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从建筑元素符号、构筑手法、空间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位建筑师对于地域文化传承手法的异同和创新之处,以期获得对中国地域性建筑发展的启示。
实习总结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创作过程与作品展示
实习总结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创作过程与作品展示实习总结:艺术创作实践中的创作过程与作品展示艺术创作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心灵交流。
在我这次的艺术创作实习中,我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探索了艺术的创作过程,并通过作品展示了自己的艺术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以创作过程和作品展示为主线,来分享我的实习经历。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创作灵感是最重要的起点。
在实习期间,我时常积极观察周围的事物,关注社会和文化现象,以及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这些灵感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
例如,有一次我去参观了一场当代艺术展览,其中一件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废弃物的处理和组合,表达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了艺术的力量,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我的作品传达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创作过程中的素材收集与构思也非常重要。
我通过摄影、素描、观察模特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素材。
我尝试将这些素材进行整合和组合,寻找共通之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构思。
例如,我对植物的形态和色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开始尝试将植物的形态与人物的表情和姿势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植物与人的作品。
在实际的绘画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创作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每一次的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尝试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中的失败和成功来推动自己的创作进程。
有时候,我的灵感会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发生改变,这时我会灵活地调整我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以求更好地呈现我的创作理念。
例如,在一个作品中,我一开始打算使用大胆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植物与人的结合,但途中发现这种表达方式不够准确,于是我转而采用了细腻的线条和色彩,以更加细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创作意图。
最后,作品的展示是艺术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
通过展示,我的创作得到了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对我是一种极大的鼓励和肯定。
在展示的过程中,我会尽量简洁明了地呈现我的作品,并通过画家自身创作经历的描述,与观众建立起一种互动和共鸣。
当代建筑地域性研究的整体解读
sn l o sr c i n t h o e c t u , x r s i n i ge c n t t o t e wh l i Th s e p e so s u o y
o r h t cur lr g o a i h u d n to l e i f f a c i t a e i n lt s o l o n y g trd o e y
■ 卢 峰 李 骏
L e g LJ n uF n 、 i u
[ 要 】 在新 时 代 的发 展背 景下 ,地域 性 的研 究 对象 摘
与 目标 已从建 筑单 体 扩 展至 城市 整 体 ,建 筑 的地域 性 表 达应 摆 脱原 有概 念 范 围 ,突破 从 形式 解读 地域 特 征
建 筑作为人类抵御 自然侵害 的定居手段 ,从产
和开发主体 的多元化 ,如何在快速而无序的建设状
态下保持城市原有肌理 的延续性 ,已成为城市地域 性研究的关键所在 。在此层面上 ,城市公共空 间取 代建筑 个体 成为新 的研究 目标 。而在宏观层面上 , 最
日益频 繁以及 人们生活方式 的改变 , 区性的文化 地 传统开始被一种以工业化生产为特 征的流行文化趋 势所 取替 , 区文化 由于 差异性 开始被 削弱甚 至消 地 失,失去了 自身的可识 别性和人们对特殊 文化所 具
浅谈建筑的地域性
很难背离世界城市普遍 的追求 目标 。因而 。我国建筑 的创作
呈 现完 全 照搬 西 式 。 无创 新 的趋 势 。 毫
括 自然和人文环境) 尊重历史 、 、 尊重当地生活习俗 原则 下 , 或是探 寻
1 地域 性建 筑的相 关概 念
j
指建筑 与所处地方的 自然条件 、 经济形态 、 文化环境 和社
会 结 构 的 特 定 关 联 , 们 称 之 为 建 筑 的地 域 性 , 称 地 方 性 , 我 或
它是建筑的基本属性 ,是建筑 与生俱来 的属性 。地域性建筑
的 基 本 特 征 主 要 有 回 应 当 地 的地 形 、 貌 和 气 候 等 自然条 件 ; 地 运 用 当 地 的 地方 性材 料 、 源 和 建 造 技 术 ; 收 包 括 当 地 建 筑 能 吸 形 式 在 内 的建 筑 文 化 成 就 ;有 其 他 地 域 没 有 的 特 异性 并具 明 显的经济性。
为 出发 点 的创 作 模 式 也 蔚 然 成 风 , 而低 收入 住 宅 、 市 旧住 区 城
改造等与城 市普通 民众利益相关 的创作议题 .却缺少足够 的
关 注 和深 入 的 研 究 ,至 于 城 市 之 外 的 农 村 地 区 更 是 少 人 问
津。
3 地 域 性建筑 设计 中应 注意 的几点
准。
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 ①卷 材应平行 屋脊 从檐 口处往上铺贴 ,
双 向流 水 坡 度 卷 材 搭 接 应 顺 流 水 方 向 .长 边 及 端 头 的 搭 接 宽 度 , 空 铺 、 粘 、 粘 时 , 为 10 m; 粘 法 均 为 8 rm, 如 点 条 均 0m 满 0 a 且
本土理论供给不足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本土理论供给不足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作者:李天宇普家侠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4期摘要:本文首先对云南本土理论及地域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叙述,同时对未来地域性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描述了云南本土理论落后于地域建筑创作实践及大多本土理论未能有效指导和帮助地域创作实践的现状。
在说明对本土理论思想形成的土壤营造的重要意义之后,阐明了本土理论与地域性建筑发展之间的理想关系。
关键词:本土理论;孕育;地域性建筑;发展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4-0127-030 引言一定的时期、地域、民族、丰富的地方文化以及聚落集中的体现了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习俗信仰、传统文化等。
传统聚落在自由发展的形成机制的表面下,蕴含了理性的科学。
但长期以来传统聚落以学术的视野地域性建筑的创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评价、建立相应的本土理论尚不多见。
作者希望以“传统聚落的本土理论”核心,解析本土理论供给不足地域性建筑的发展。
这一研究将会对地域性建筑的发展,在“传统聚落”研究与运用方面产生理论及现实意义。
1 云南地域建筑的发展1.1 地域性建筑发展状况1.1.1 二十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地域性建筑发展概况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思成先生在国立东北大学首先建立建筑学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我们多少代人并不是不想“地域性表达”,而是在表达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融入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从1900年以来,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古老的中国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包括建筑形式。
中国大地上修建了大量的西洋建筑,规模之大,形式之豪华可以与任何一个欧洲大城市相媲美。
与之相反,西方教会组织意识到为减小传教阻力,教会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形式。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饱受列强凌辱践踏的中华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当时有许多学建筑的留学生回国,如梁思成、陈植等人。
他们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方法研究传统建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地域契合理念下的现代建筑创作
化特 征。以我 国为例 , 部寒 冷地 区, 北 建筑需 要取 暖 、 温 , 保
外形 大都表现 得 比较厚重 , 开窗少 , 墙体厚成为其普遍特色。 技术传统 要素则包括结构形式 、 构筑技术 和装饰工 艺等 技术因素。在任何一个建筑技术体系 中, 结构形式 往往 都是 具有决定性作用 的核心部分 。它决定着建筑的整体形态 、 空
提 出了时地特质 的显性 要素和隐性要 素概 念以及建 造模 式 和嵌入模式 两种实现地域 契合 的创作方法 。
【 关键词 】 地域 契合 ; 时地特质 ; 建筑创作 【 中图分类号 】 T 一 2 U 01
0 引 言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1 66( 70 — 01 0 0 — S4 ̄ )4 02 — 2 0
每个地 区和社会的文 化都 有在长 期形成 的过 程 中积淀
作, 忽略了地域 的特性 变化 , 千篇一律 的建筑式 样不 仅抹去
了原有 的地域多样 性 , 由于缺 乏可理解 的层次 标准 , 更 造成
了毫无个性 的建筑 与城市 。全球化带 来的 文化趋 同与特 色 消失等 负面效 应受到人们 的普遍关注 , 已经认识到全球 不同 地 区的文化 智慧 、 价值观念 丰富了人类社 会。结合本 国本地
而成的内在结构 , 深深地 渗透在 人们 的思想 意识 、 为模 它 行
式 、 会生 活的各个 方面 , 社 由这些方面 共 同整合 而构成 的人 文环境 ,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每一文化之 内总有一些特别 的、 不必然为其它类型的社会所共有 的 目的。建筑作为人们 为 自身生存与生活 而创造 的环境 , 维系 于人 类生活而相对地 存在 于不同的人文 环境 之中。作为不 同文化选择 的产物 。 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图1西藏布达拉宫府办公楼设计,就延续了这些传统精神。
大昌古镇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东北部,大宁河中.游,是一个有着1700年历史的古镇,也是重庆市政府公布的三峡库区迁建保护的传统风貌镇。
大昌古镇有着辉煌的过去:是川、陕、鄂3省的水陆交通枢纽,是巫盐及其它物资的集散地,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长期为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三峡库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多为明末清初所建,距今已300多年。
由于三峡蓄水,大昌古镇即将被整体淹没,新镇将迁至离老镇5km的高处。
我们在作了新镇的修建性详规后,开始着手新镇政府办公楼的设计。
新镇政府办公楼位于新镇的中轴线上,地形南北约有12m的高差。
在总图布局上(图3),我们采用了二进院落,利用退台来处理地形高差,以尽可能保护原二五汨黧/"7"IlLo磊嚣篓鼍山、戮然冀氅篓气鬻淼蠢裳絮黧纂嘉釜高攀善篓善黧篓塑堂粪裂j篓警嵩譬麓黧:篙桌篇釜淼蒜写赢淼哭:I∥._Z.--1.∥O:享主曼篓鐾臻罂≮警,。
紫出‘窖孝鎏磐瓣蒜三篙茹三.湍蒜釜风,以适应肇紫慧耄慧翟篓登≥翼:焉二篡、.篆赢纛茹_羞茹兹算筝蔷;。
j端翥纛j黧’羞芋絮黧挚j薹譬,慧蔑黧荔盆蕊兰善基;等菇裂糕善公款乌;艾菇兰篓嬖:要嫠堑嚣燥又譬≮’黧孚:差建量蓍盖:箍赢彖签甚荔薹嘉箍未翁翰要素鬈拿毪兰堡::局霎乞嚣芑篓磐宴圭:;髦曼二“曼毫二委是茎:盖蒿蔷蒹篆筢夏墓焉夏善蒿磊芸矗篷笺茹塞磊:慧≥篡箜裟,II羔冀,:纛妻薹高黧氅虢兰曩越差釜彖基≤器黼兰蔷茹篱舅三墅妻繁臻燃竺急鍪。
由同时,鬻筑丢茑彖基嘉淼茬磊i茹王淼:菇一rl"g嘉髯羹蚤々竺囊裹要耋著塑熹最乏骘。
,恕毫凳五意荛’妻誉孟≥兰丢薹蓑篇≤芋蕞筹藉萎蕞磊磊荇:菇兰喜地冀’至恕i兰嚣兰翌,连烈粤慧嚣圣君茎孑三墨芜弄篙豢嚣:茹至蓄嚣茗釜娄罴笙耄望黧挈譬焉璺兰景蠢凳鎏耋璧基复掣鼍耍喜寻(『磊三莒釜吾磊苦秀兰墓蒙签耋。
条藉喾葛莫篓煮矍耋囊兰葛墨.长髦堡凳誊曼i警辇夏息茏之鬈冀蕞辱;磊趸盂茗暮芏蓉;磊磊芏鲁盖幕娄妊善i“堂屋制度”等等。
笔者在导师指导下的大昌新镇政队川。
1工压扒m口上州补¨Ⅲ矾上压扒∥“/。
““6、…’ 万方数据图4大昌新镇政府办公楼剖面图其余部分均是有封火山墙的硬山,以此突出建筑群中的主体空问和形象。
剖面设计及空问组织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征,整个空间有节奏地变化着,寻味无穷。
2地域性建筑设计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的有机延续“建筑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
同时建筑又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它随着历史的图6武甫…|丰夕一发展而发展,有其新陈代谢的规律。
对待传统建筑文逸的福建民居的风格;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尔胡化,不但要重视静态的历史文物保护,而且必须重视动同采用了北方四合院的布局特点;张兴国教授设计的态的传统文化更新与发展,因此,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重庆大足游客中心,采用了川东民居穿斗结构、悬山屋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把人类优秀的传统文顶;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隐喻了中国传统坡屋顶(图7)。
化融汇进现代建筑文化之中”(《走向21世纪建筑与这些虽然是现代的建筑,但是形成了一组组新乡土的文化的新纪元》,曾坚、邹德侬、张玉坤)。
建筑风貌,它们保留的是民居的精神,借鉴了民居的特中国传统民居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征、民居的经验,更新的是民居的建造方式。
产。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经验,广泛地表现在各地民居中。
我们应该从民居中继承经过长期检验后留存下来的宝贵设计遗产,把传统民居的优秀设计手法运用到新时期的建筑设计中。
但是,在物质技术高度发达与文化多元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新材料、新技术的大量使用,让我们对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有着更深的理解:地域性建筑不应是对传统民居的抄袭,而是有机延续。
齐康教授在福建武夷山庄的设计中(图5、6),吸收了平缓飘图5武夷山庄之一图7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在大昌新镇办公楼设计前,曾对大昌古镇民居进行了调研。
发现其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四合井院,双披檐和封火山墙是其最大特色(图8)。
特别是大昌的封火山墙,数量之集中、种类之多为西南地区所罕见,而且大昌历经战乱沧桑、天灾人祸幸存下来的传统民居和大量珍贵的地下文物及其中蕴含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地方建筑文化,对“巴”文化和地方史学研究有极其重要地位;大昌的城镇布局极有特色,聚落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建筑结合环境的典范;而先民们结 万方数据图8大昌古镇两大特色——封火山墙与披檐合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创造出的结合山、江环境的独特聚居形态,则是中国山地建筑学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对大昌古镇民居的调研中,提炼出大昌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空间——院,提炼出大昌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语言——封火山墙及双披檐。
我们把它运用到我们的设计中(图9、10),配合着适应地形的起伏错层退台,形成一组情景交融的。
山地建筑群。
庭院是图9大昌新镇政府办公楼外观人在大门处能够完整的看到主楼,配合台地高差变化,让人感到主楼更高大(图11~14)。
另外,“院”还有多种用途:一是房间通风采光之处;二是休闲与各室之间取景的场所,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景,丰富画面;三图11庭院俯瞰图12从入口看内院南囝陆漱律黑h奎雾嫠雩獬纛…㈧亦篓登震嚣蕊必然蒜慧篙慧省烹鼍曼篓妻篓妻望詈卺三竺合委璧皇琶銎著婴黎耄辜:荨爻面蒹苫薹翟X二嚣篆箍:誓矗磊;托琵菡‘赢竺;窀曼煮篓妻亍譬‰璺皇芒唬鎏慧譬笔鬈黧蔓誓譬差嘉揣;美轰#f瓮写封爻萧蒜童曩嚣瑟蒙某赢;翟在。
在政府办公楼的设计中,院的大小尺度确定是使阻弧”川。
队¨。
’∥“”“、…”““”。
“……”“”。
一万方数据图14错落的屋顶与山墙筑法则,而且我们遵循着中国古建筑的建屋法则——由问而栋再成群,利用轴线组织空问,利用建筑围合空问。
在新镇政府办公楼里,人们看到那熟悉的建筑形式,体味那熟悉的空间,可以回忆起那些消失的场所,追忆往事。
3地域性建筑与地方性建筑材料由于古时受交通制约,古民居都“就地取材”,以节约建造成本,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如西藏民居多采用石材,形成石头建筑;东北森林地区多木材,形成了井干式结构民居,四川、云南多竹木,形成了干阑式民居。
这些材料所形成的建筑形式,使建筑打上了浓重的地区烙印。
在地域性建筑设计中,运用混凝土、钢、玻璃等现代材料如何区别、延续传统的砖、瓦、石、木材等材料,形成一种新的组合方式,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课题。
武夷山庄、大足游客中心是利用当地材料,如石、木、砖、小青瓦等,西湖新天地采用的是现代材料与原有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图15)。
图15西湖新天地在大昌政府办公楼建筑设计中,利用当地材料建屋成为设计中的指导思想。
我们在屋顶上使用的小青瓦,是从已经拆迁的民房中取得的;烧砖用的土是从淹没线以下的地方取的,建筑基础勒脚采用重庆地区的连儿石;庭院里的铺地是从大宁河边捡的鹅卵石,因此而大量节约建造成本,并在建筑环境氛围上与大昌传统民居保持一致。
政府办公楼的建筑色彩大多反映出建筑本身固有的颜色,如青灰色的瓦,灰白色的青石,白色的涂料粉墙等,只是木门窗漆成红色,整个建筑色彩淡雅、朴实、清幽。
4地域性建筑应是自然的建筑千百年来,许多建筑创作者一直在追求一种自然的建筑,并且也留下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欧洲中世纪的城堡、赖特的流水别墅及草原小屋等等,这些建筑不但与环境共生,而且本身也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
大昌新镇政府办公楼设计,只是我们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一个例子,我们力求使这个建筑看起来是大昌的,是自然的。
我们相信,在21世纪的今天,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再度得到重视,地域性建筑设计必将成为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且将产生新的建筑风格。
齐康教授曾经说过:“新的风格来自山水自然,来自民居采风,来自历史寓意的物化,来自功能的需求,将人文、自然结合,一种再造的自然,形成时代气息与浓郁的乡土风格相结合的地方建筑”。
参考文献:[1]吴良镛.北京宪章[A].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C].第二十届国际建协UIA北京大会,北京:1999.[2]邹德侬.现代建筑史[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唐璞.山地住宅建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齐康.齐康建筑设计作品系列——武夷风采[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一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重庆市博物馆.巴渝文化(第二辑)[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8]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9]四川省巫山县志编撰委员会.巫山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0]任桂园.大巫山文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万方数据地域性建筑与创作实践作者:阎波, 曹正伟, 谭文勇, YAN Bo, CAO Zheng-wei, TAN Wen-yong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刊名:重庆建筑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年,卷(期):2006,28(1)被引用次数:1次1.任桂园大巫山文化 20012.四川省巫山县志编撰委员会巫山县志 19913.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 19974.重庆市博物馆巴渝文化 19915.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6.齐康齐康建筑设计作品系列--武夷风采 20027.唐璞山地住宅建筑 19948.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 20009.邹德依现代建筑史 200110.吴良镛;北京宪章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 19991.章肖玮汉语诗歌语言的建筑美[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07(7)本文链接:/Periodical_cqjzdxxb20060100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