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人的消化与吸收笔记

七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人的消化与吸收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关于“人的消化与吸收”的笔记内容:第一章:消化系统简介1.消化系统的组成:o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

o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消化系统的功能:o摄取食物。

o将食物物理和化学地分解为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

o吸收这些小分子进入血液或淋巴系统,供身体利用。

第二章:消化过程1.物理消化:o通过咀嚼和口腔内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来湿润和初步分解食物。

o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

2.化学消化:o在胃中,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共同作用,将蛋白质初步分解为多肽。

o在小肠中,胰液和肠液中的酶将多肽、淀粉和脂肪进一步分解为氨基酸、单糖和脂肪酸。

第三章:营养物质的吸收1.小肠的吸收功能:o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其内壁有大量的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o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方式,小肠吸收氨基酸、单糖、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2.吸收后的物质转运:o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供细胞利用。

第四章:消化系统的健康与维护1.饮食习惯的重要性:o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o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o多喝水,保持肠道通畅。

2.口腔卫生:o定期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o避免过度甜食和碳酸饮料,减少蛀牙风险。

3.常见消化系统问题:o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溃疡、便秘等。

o预防措施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减少压力等。

以上是七年级下册生物苏教版关于“人的消化与吸收”的主要笔记内容。

建议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做好笔记,并注重理解和应用。

考研内部资料生理知识点总结(后半部)(1)

考研内部资料生理知识点总结(后半部)(1)

生理学知识点六、消化和吸收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具有自律性3)具有紧张性4)富有伸展性5)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

对电刺激较不敏感,而对机械牵拉、温度和化学性刺激特别敏感。

3.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

主要因K+平衡电位而产生2)慢波电位: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地产生周期性的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由于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

3)与骨骼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不同4.消化道平滑肌慢波、动作电位和收缩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收缩主要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而动作电位则在慢波去极化的基础上发生。

因此,慢波被认为是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它决定消化道运动的方向、节律和速度。

5.消化道的副交感神经的大部分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CH,通过激活M受体,促进消化道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但对消化道括约肌则起抑制作用。

6.消化道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NE,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

7.促胃液素、缩胆囊素和促胰液素的生理作用和引起释放的刺激物。

(课本P191,表6-2)8.脑-肠肽: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的统称。

9.唾液的分泌完全属于神经调节,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0.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其余为水、HCO3—、Na+、K+等无机物。

11.盐酸是由壁细胞分泌的。

壁细胞分泌H+是一个主动过程。

H+的分泌是依靠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中的质子泵实现的。

12.胃酸的生理作用:1)激活胃蛋白酶原2)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蛋白质的水解3)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对维持胃及小肠内的无菌状态具有重要意义4)盐酸随食糜进入小肠后,可促进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的分泌5)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

生理学理解消化与吸收过程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能的科学,而消化与吸收是人体生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通过阐述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器官和过程,来深入理解这一生理过程。

一、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消化与吸收是人体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为细胞提供能量的过程。

消化与吸收的基本原理包括: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吸收。

机械性消化主要发生在口腔和胃部。

口腔中的咀嚼和胃部的搅拌混合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增加表面积,便于后续的化学性消化和吸收。

化学性消化主要发生在胃和肠道中。

胃中的胃液和肠道中的胰液、肠液等消化液中的酶能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糖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吸收是指营养物质从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中,以供全身细胞利用。

吸收主要发生在肠道中,肠道壁上的绒毛和微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便于吸收。

二、消化与吸收的器官消化与吸收涉及的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胰、肝、胆等消化腺。

口腔是消化与吸收的起始位置,除了咀嚼食物外,唾液中的酶(如淀粉酶)也起到一定的化学性消化作用。

食管将食物从口腔顺利传输至胃。

胃是消化与吸收的重要器官之一。

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等消化酶,能够将蛋白质开始分解为较小的多肽和氨基酸。

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壁上的绒毛和微绒毛上密布有吸收表面,能将消化液分泌的酶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

大肠主要是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再吸收,将未被吸收的残渣形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胰、肝、胆等消化腺则分泌消化液和胆汁,协助消化和吸收。

三、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消化与吸收经历了一系列的过程,包括食物的咀嚼、胃部的消化、小肠的吸收等。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咀嚼和混合唾液的作用,形成食物团,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

胃中的胃液和胃蛋白酶开始对蛋白质进行分解。

胃液的酸性环境还有助于杀灭细菌。

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搅拌混合后,逐渐形成半流体的胃糜,然后通过幽门进入小肠。

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

消化与吸收生理学消化与吸收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们在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和提供能量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消化的过程、各器官参与消化的机制以及吸收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消化的过程消化的过程主要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两个阶段。

机械消化是指通过咀嚼、胃肠蠕动等力量的作用,将食物破碎成较小的颗粒。

化学消化是指在消化道内,通过消化液的作用,将食物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

二、消化器官参与的机制1. 口腔口腔是消化的起始位置,牙齿通过咀嚼食物,使食物颗粒变小并增加其表面积,有利于后续消化酶的作用。

同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含有酶类物质,如淀粉酶和溶菌酶等,能够开始对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

2. 胃胃是储存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之一。

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酶,通过胃酸的作用,将胃中食物颗粒酸性处理,抑制细菌生长,并促进胃蛋白酶的活性化。

3. 肠道肠道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在十二指肠中,胆汁和胰液的分泌起到重要作用。

胆汁中含有胆盐,可以促进脂肪的乳化,使之易于被消化酶分解。

胰液中含有消化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它们对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进行降解,使其转化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 大肠大肠主要参与水分的吸收和残余物质的排泄。

在大肠中,水分和电解质被吸收,同时细菌对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发酵并生成维生素K等物质。

三、吸收的方式1. 蛋白质吸收蛋白质主要在十二指肠和回肠被吸收,并转运到血液循环中。

蛋白质被分解成小肽链和氨基酸,通过肠壁上的蛋白质载体转运至细胞内,再经过蛋白质转运体进入血液。

2. 碳水化合物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以单糖形式被吸收。

单糖经过肠壁上的载体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内,再通过葡萄糖转运体进入血液循环。

3. 脂质吸收脂质在十二指肠被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并与胆盐结合形成胆盐酯。

胆盐酯在肠壁上形成乳状微粒,再经过淋巴途径入血液。

4. 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在肠道被吸收。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名词解释)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名词解释)

1.消化(digestion) 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变成小块、溶于水和分子较小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3.慢波(slow wave) 是指胃肠平滑肌膜电位出现的节律性去极化波,又称基本电节律4.胃肠激素(gut hormone) 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5.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 指即存在于脑中又存在于胃肠,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6.胃肠激素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of gut hormone) 是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7.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12相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9.蠕动(peristalsis)为纵形肌和环行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方出现一个舒张波,紧靠食团的后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张波和收缩波同时向前推进。

10.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micelle and mixed micelle)微胶粒和混合微胶粒:胆盐因起分子结构的特点,当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可聚合成微胶粒;脂肪分解产物如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等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称为混合微胶粒。

11.乳糜微粒(chylomicron)乳糜微粒: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肠上皮细胞内的内质网中大部分重新合成为甘油三酯,与细胞中生成的载脂蛋白合成乳糜微粒。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八章:消化系统


•植物 •动物 •人
•太阳能
•(无机物:CO2、H2O及NH3等)
•光合作用 •(潜能)
•(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 蛋白质)
•潜能 •自 由 能 去 向
•化 学 能 •渗 透 能 •电 能 •热 能
•机 械 能
•人体能量的获得与去向

•能值的测定
此法测定的每g碳水化合物、脂 肪、蛋白质的能量系数分别为 :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体温是机体能量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正常体温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恒定的温度。 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
动的必要条件。
1、*概念(体温)
• 寒冷环境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组织的温度 。(肝温最高)
炎热环境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组织的温度 。
•*体温 :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 碳水化合物 17.15kJ(4.1kcal)
• 脂肪
39.54kJ(9.45kcal)
• 蛋白质
23.64kJ(5.65kcal)

•CxHyOz+mO2→xC02+nH20+?ATP

第一节:能量代谢
• 1、能量的来源与利用 •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4个(P213) • 4、*基础代谢(概念)
(1)口腔的消化
①消化液---唾液及其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低渗液,水分占99% 唾液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神经反射性调节
②口腔的运动(机械性消化) *口腔2种运动的概念
咀嚼:是由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完成的反射动 作,受大脑意识控制。
吞咽(包括食管的蠕动):是指食物由口腔经咽、食 管进入胃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 性动作。

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消化和吸收

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消化和吸收消化生理学:食物如何被消化和吸收一、引言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食物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然而,食物的能量和营养并不是直接被我们的身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而是需要通过消化系统进行一系列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各个环节。

二、消化过程1. 口腔消化食物进入口腔后,通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开始进行物理和化学消化。

咀嚼有助于将食物细分成较小的颗粒,增加表面积,便于消化酶的作用。

唾液中的淀粉酶会分解复杂的碳水化合物为较简单的糖类。

2. 胃内消化经过口腔消化后,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

胃内分泌胃液,其中包含有强酸性的胃酸和胃蛋白酶。

胃酸有助于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质,并杀死细菌等有害物质。

胃蛋白酶则能进一步分解蛋白质为氨基酸。

3. 小肠消化在胃中被初步消化后的食物进入小肠,大部分的消化和吸收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

小肠内壁有非常丰富的绒毛结构,有效地增加了表面积。

胆汁和胰液的分泌是小肠消化的重要环节。

胆汁通过胆囊储存后,会释放到小肠中,帮助消化脂类。

胰液则包含多种酶,如脂肪酶、淀粉酶和蛋白酶,它们分别分解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三、吸收过程1. 营养物质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通过小肠壁的绒毛吸收到血液和淋巴中。

单糖、氨基酸和少量的脂肪酸等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绒毛上的微细绒毛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然后被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而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则通过绒毛上的淋巴细胞进入淋巴液,并最终进入血液循环。

2. 水和无机盐吸收水和无机盐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

这些物质通过绒毛上的运输蛋白和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内后,大部分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

3. 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B群,能够直接通过小肠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然后进入血液循环。

而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和K,需要与脂质结合形成胆汁酸复合物才能被吸收。

四、结语在消化生理学中,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多种酶的协同作用。

消化和吸收I 生理PPT课件

消化和吸收I 生理PPT课件

第三节 胃内消化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二、胃的运动
一、胃的分泌及调节
内分泌细胞:G细胞—促胃液素;D细胞—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 (ECL) —组胺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颈细胞:黏液
粘液细胞
壁细胞:胃酸、 内因子
主细胞壁细:胞胃蛋白酶原
整个胃内表面:表面上皮细胞—黏G液细胞
主细胞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值0.9-1.5)
六、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消化道神经
外来神经 内在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外来神经系统 (extrinsic nervous system)
1.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分泌NE, 抑制胃肠道运动和 腺体分泌
2. 副交感神经(parasympathetic) • 分布:迷走N---横结肠以上
(一)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等 作用:
1.盐酸(胃酸)
分泌:壁细胞分泌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杀灭细菌 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四、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general characteristic)
1. 兴奋性较低 (比骨骼肌):收缩的潜伏、收缩、舒张期长 2. 伸张性大 3. 具有紧张性收缩 4. 自动节律性差 (比心肌):频率慢、不规则 5. 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及机械牵张刺激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生理学学习资料:第六篇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学习资料:第六篇 消化和吸收

消化道功能概述1.消化: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2.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研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把蛋白质、脂肪、淀粉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消化道平滑及分布:口、咽、食管上端、肛门。

2.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骨骼肌低,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所占时间比骨骼肌长,变异较大。

•有自动节律性,频率较低,节律不规则。

•具有紧张性,保持消化道一定形态、位置和基础压力。

∙具有很大伸展性,可容纳食物。

•对电刺激和针刺、刀割等机械刺激不敏感,对缺血、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

3.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消化道平滑肌电活动有静息电位、慢波点位、动作电位三种形式。

•静息电位幅值较低、波动较大,由细胞内K+外流和生电性纳泵活动造成.Na,、Ca?+内流也参与静息电位形成。

•慢波: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轻度去极化和复极化。

决定平滑肌收缩节律,称基本电节律BER o胃3次∕min,十二指肠11-13次∕min,回肠末端8-9次/min。

•消化道平滑及受到各种理化因素刺激,或当慢波去极化到达阈电位,可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时程短,称快波。

•动作电位去极化由Ca?♦和Na+通过钙钠通道内流产生,复极化由K+外流引起。

•慢波时平滑肌收缩的起步电位,决定消化道平滑肌端动的节律、方向和速度。

4.慢波:•慢波起源于消化道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细胞(interstitialCajalcell,ICC),Cajal细胞兼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特性的间质细胞,其电话动已电紧张形式扩布到纵行肌和环行肌,启动节律性电活动。

•慢波的产生不受外来神经支配,但频率受自主神经调节。

•慢波不引起平滑肌收缩,它使得细胞静息电位减小。

吸收作用知识点总结

吸收作用知识点总结

吸收作用知识点总结一、胃肠道吸收胃肠道是人体内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也是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

胃肠道吸收过程涉及到胃酸和酶的分泌、肠壁的吸收作用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胃酸的分泌使得食物中的蛋白质得以部分分解,同时胃酸的酸性环境有助于铁、钙和维生素B12等物质的吸收。

不同部位的小肠壁上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特别是小肠里面有许多绒毛,表面有许多酶,能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进行作用和吸收。

此外,肠道菌群对肠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胃肠道吸收是一个多种生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二、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的根部吸收是植物体对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这是植物获取生存所需水分和养分的重要途径。

植物的根系结构决定着植物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而土壤的特性、温度、湿度等也会影响植物的根部吸收能力。

根系中的毛细根能够扩大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同时根系中的毛细管张力也有利于水分的吸引和吸收。

植物的根部吸收涉及到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浓度梯度以及植物内部的渗透压等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三、其他特殊器官的吸收功能除胃肠道吸收和植物的根部吸收外,还有一些特殊器官也具有吸收功能。

比如动物的呼吸器官,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吸收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气体交换过程对于维持动物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此外,皮肤也具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一些物质可以透过皮肤被人体吸收,比如药物、营养物质和毒素等。

这些特殊器官的吸收功能对于生物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综上所述,吸收是生物体对外界物质的吸取过程,包括胃肠道吸收、植物的根部吸收以及其他特殊器官的吸收功能。

吸收过程是多个生理学过程和组织器官的协调作用,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吸收过程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不断加强对吸收过程的研究,为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和生存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笔记之消化与吸收消化和吸收1.概述: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分泌的机制。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道激素。

2.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与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和吞咽功能。

3.胃内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及作用。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胃排空及其调节。

4.小肠内消化: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以及它们分泌和排出的调节。

小肠运动的形式及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5.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6.各种物质吸收的部位和机理。

一、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依赖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化学消化依赖消化液中所含消化酶的作用。

消化液由各种消化腺分泌,主要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无机盐调节消化道的酸碱环境和渗透压、以便一些重要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是消化酶。

其次是粘液,粘液由空腔脏器分泌(所以胆汁和胰液中不含粘液),对消化道粘膜具有保护作用。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骨骼肌低、不规则的节律性、紧张性、伸展性、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即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2.消化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主要由K+外流的平衡电位形成,但Na+、Cl-、Ca2+等离子在安静时也有少量通透性,加之生电钠泵也发挥作用,故静息电位值较低且不稳定。

(2)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是消化道平滑肌特有的电变化,是细胞自发性节律性去极化形成的。

慢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慢波有如下特点:①慢波是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波;②胃肠道不同部位慢波的频率不同;③它的产生与细胞膜生电钠泵的周期活动有关;④不能引起平滑肌收缩;⑤慢波的波幅通常在10~15mV之间。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

生理学笔记讲义知识点总结第八章 消化和吸收

【讲义】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精品课程——生理学【讲义】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机械消化消化化学消化吸收:经过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和吸收过程相辅相成。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兴奋性低2.具有一定的紧张性3.具有伸展性4.具有不规则收缩性5.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膜电位:较不稳定,在-40~-80mV 间变动,波动大由K+平衡电位形成,Na+、Cl-、Ca++也参与2.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慢频率的节律性、自发性的去极化,也称为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可持续数秒至十几秒。

慢波不引起收缩,但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3.动作电位:锋电位上升慢;除极由Ca++内流组成,复极由K+外流形成。

一个慢波上的锋电位数目多少可作为平滑肌收缩力大小的指标。

二、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道神经包括两个系统: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1.内在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由存在于从食道到肛门的消化道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内在神经包括二大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肌间神经丛:环形肌与纵行肌间2.外来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迷走神经有75%的传入纤维, 在“迷走-迷走”反射中起作用.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主要胃肠激素分泌细胞的名称及分布(二)胃肠激素的功能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如抑胃肽有强烈的胰岛素刺激作用。

3.营养作用(tropic action)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如胃泌素可以刺激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DNA、RNA 和蛋白合成。

第二节胃内消化一. 胃的分泌外分泌腺喷门腺:分泌粘液泌酸腺:壁细胞-盐酸主细胞-胃蛋白酶粘液颈细胞-粘液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内分泌细胞(胃和肠道)G 细胞-胃泌素D 细胞-生长抑素(一)胃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无色酸性液体,pH 0.9~1.5,1.5~2.5L/天1.盐酸:(胃酸)空腹时排出量0~5 mmol/小时,食物、药物作用下可达20~25 mmol/小时•盐酸生成与壁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义】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精品课程——生理学【讲义】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第八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机械消化消化化学消化吸收:经过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消化和吸收过程相辅相成。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1.兴奋性低2.具有一定的紧张性3.具有伸展性4.具有不规则收缩性5.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1.静息膜电位:较不稳定,在-40~-80mV 间变动,波动大由K+平衡电位形成,Na+、Cl-、Ca++也参与2.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慢频率的节律性、自发性的去极化,也称为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可持续数秒至十几秒。

慢波不引起收缩,但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

3.动作电位:锋电位上升慢;除极由Ca++内流组成,复极由K+外流形成。

一个慢波上的锋电位数目多少可作为平滑肌收缩力大小的指标。

二、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胃肠道神经包括两个系统:外来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1.内在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由存在于从食道到肛门的消化道管壁内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的神经网络。

内在神经包括二大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粘膜下层•肌间神经丛:环形肌与纵行肌间2.外来神经(植物神经系统)迷走神经有75%的传入纤维, 在“迷走-迷走”反射中起作用.三、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一)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主要胃肠激素分泌细胞的名称及分布(二)胃肠激素的功能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如抑胃肽有强烈的胰岛素刺激作用。

3.营养作用(tropic action)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生长的作用。

如胃泌素可以刺激胃粘膜和十二指肠粘膜的DNA、RNA 和蛋白合成。

第二节胃内消化一. 胃的分泌外分泌腺喷门腺:分泌粘液泌酸腺:壁细胞-盐酸主细胞-胃蛋白酶粘液颈细胞-粘液幽门腺:分泌碱性粘液内分泌细胞(胃和肠道)G 细胞-胃泌素D 细胞-生长抑素(一)胃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无色酸性液体,pH 0.9~1.5,1.5~2.5L/天1.盐酸:(胃酸)空腹时排出量0~5 mmol/小时,食物、药物作用下可达20~25 mmol/小时•盐酸生成与壁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有关。

胃液中的H+150mmol/L, 比壁细胞高300 万倍。

壁细胞分泌H+是依靠细胞顶膜上的质子泵逆巨大浓度差的主动转运。

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可以?盐酸的作用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作用的酸性环境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分泌提供有利于铁、钙吸收的酸性环境2.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最适pH 2.0,超过6.0 时酶发生不可逆变性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3.粘液和碳酸氢钠粘液由腺体细胞分泌,主要成份为糖蛋白,具粘滞性和凝胶特性。

碳酸氢钠由非泌酸细胞分泌,速率为盐酸的5%,不影响pH。

粘液和碳酸氢盐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本身不被消化。

4.内因子由泌酸腺壁细胞分泌的大分子糖蛋白(分子量约60000)。

与维生素B12 结合后,促进其在肠道的吸收。

内因子缺乏可导致贫血。

(二)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而进食是其自然刺激物。

1.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作用于壁细胞的胆碱能(M3 型)受体。

胃泌素:胃泌素(gastrin)G 细胞分泌后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

组织胺:由肠嗜铬样细胞分泌(ECL),作用于壁细胞上的H2 受体。

Cimetidine 阻断此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胃粘膜D 细胞释放,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

(通过抑制上述刺激因素)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1)头期胃液分泌:由进食动作引起的胃液分泌。

刺激来自头部的感官。

切断迷走神经后假饲和条件反射引起的胃液分泌均消失。

分泌机制:神经-体液调节头期分泌特点:总量的30%,胃蛋白酶原量、酸度均高。

(2)胃期胃液分泌糖、脂肪不是胃泌素的强有效刺激物。

胃期分泌特点:总量的60%,酶和酸度都高。

(3)肠期胃液分泌分泌机制:将食物提取物直接灌入十二指肠或机械扩张游离空肠,胃酸分泌增加-肠期分泌作用。

切断支配胃的外来神经肠期作用仍存在-体液调节为主。

肠期胃液分泌,占分泌胃液的10% 。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1)盐酸:(2)脂肪(3)高张溶液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使胃的容量从空腹时的50ml 增加到1.5L, 保持胃内压。

2.蠕动胃的蠕动从食物入胃后五分钟开始,起源于胃中部,向幽门方向推进。

胃的蠕动频率3 次/分,从起点到幽门需一分钟,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特点。

(三)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胃排空的速度与食物的理、化性状有关。

稀、流质>固、稠,等渗>非等渗,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排空需4-6 小时。

1.胃内因素•胃内食物量:胃排空率与留在胃内的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

胃内容物引起的迷走-迷走反射。

•胃泌素作用:扩张刺激、蛋白分解物使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运动增加。

2.十二指肠内因素•肠胃反射: 十二指肠壁感受器受酸、脂肪、高渗刺激后引起。

对胃酸作用最敏感,小肠内pH3.5 即可引起。

•肠-抑胃素: 小肠粘膜多种激素的通称。

抑制胃排空。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为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一. 胰液的分泌(一)胰液的成份和作用胰液pH7.8 ~ 8.4,1-2L/天。

成份:无机物以碳酸氢盐含量为高(140mmol/L),由导管上皮分泌。

有机物以消化酶蛋白为主,由腺泡上皮分泌。

1.胰淀粉酶: 分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2.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脂为脂肪酸、甘油、甘油一脂。

3.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别作用是将蛋白分解为眎、胨,共同作用将蛋白分解为肽、氨基酸。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胰蛋白酶被组织液激活后自身消化,产生毒素,引起中毒性休克。

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酶,为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二)胰液分泌的调节特点:消化间期分泌很少,每60-120 分钟有短暂周期性分泌。

进食是分泌的刺激因素。

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为主。

1.神经调节包括条件、非条件反射。

经迷走神经传出,通过末梢释放Ach,直接作用于腺泡细胞,通过引起胃泌素释放,间接作用腺泡细胞,分泌特点:酶丰富2.体液调节胰泌素:(secretin) 酸性食物刺激小肠粘膜的S 细胞分泌产生。

作用导管上皮细胞,分泌胰液。

水、碳酸氢盐为主胆囊收缩素:(CCK) 蛋白分解产物刺激小肠粘膜I 细胞分泌产生。

引起胰液分泌以酶为主,还有促进胆囊收缩、排放胆汁和对胰腺组织的营养作用。

促胰酶素3.胰液分泌的反馈调节小肠粘膜分离的CCK-释放肽,可刺激I 细胞释放CCK。

而胰蛋白酶可使CCK-释放肽失活。

进食的蛋白分解物通过CCK-释放肽促使CCK 释放和胰蛋白酶分泌增加,分泌的胰蛋白酶又使CCK-释放肽失活,反馈性地抑制CCK 和胰酶的分泌。

胰液分泌的反馈调节可防止胰酶地过度分泌。

慢性炎症时,胰酶分泌减少,反馈作用减弱,CCK 释放增加,刺激胰腺分泌,产生疼痛。

可适量补充胰酶治疗。

二. 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由肝脏细胞不断生成,经肝管到胆总管再至十二指肠,部分储存与胆囊内,消化进行时排入十二指肠。

前者称为肝胆汁,后者称胆囊胆汁。

(一)胆汁成份和性质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主要为胆色素、胆固醇和胆盐。

胆固醇在适当的胆盐和卵磷脂比例下呈溶解状,当胆固醇太多,胆盐和卵磷脂太少时,胆固醇沉淀形成胆结石。

(二)胆汁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吸收。

1.胆汁中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降低脂肪表面张力,可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以利脂肪消化。

2.胆盐可聚合成微胶粒,与脂肪分解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运载到达肠粘膜表面,以利脂肪吸收。

3.在促进脂肪吸收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 吸收。

(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胆汁的排放是间断的。

食物是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调节,其中高蛋白引起的胆汁流出最多。

脂肪获其混合食物次之,糖类食物作用最小。

1.神经作用进食动作、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经神经反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胆汁分泌和排出的增加。

同时迷走神经可通过胃泌素引起胆汁分泌和胆囊收缩。

2.体液因素(1)胃泌素(2)促胰液素作用于胆管细胞,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胆盐不增加。

(3)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使胆囊收缩,Oddi’s 括约肌舒张,胆汁排出。

使胆汁分泌的作用较弱。

蛋白分解产物是主要刺激物。

(4)胆盐90%的胆盐由肠粘膜吸收后,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返回的胆盐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

四. 小肠的运动(一)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张力低时,食物混合与转运减慢。

2.分节运动: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空腹时不存在,进食后逐步加强。

3.蠕动:使食物向前推进。

速度为1cm/min,从幽门到回盲瓣需3~5 小时。

4.蠕动冲:速度快、传播远的蠕动(2~25cm/s),常可由进食动作或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引起。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1.内在神经丛: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引起肠蠕动。

(切断外来神经,小肠蠕动仍存在。

2.外来神经: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抑制,副交感神经使小肠活动加强。

但还依肠肌当时的状态而定。

3.体液因素:除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还有肽类激素等。

第六节. 吸收一. 吸收过程概述消化道各段吸收能力、速度以及成份不同,取决与各段的结构以及食物在内的停留时间。

口腔、食管:不吸收胃: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主要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三大营养物质。

回肠吸收胆盐、维生素等。

大肠:吸收80%的水,90%的Na+,Cl- 等。

小肠长4 米,粘膜上有环形皱褶、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至200 m2;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已被消化到可吸收的小分子,都是其吸收的有利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